一种白车身校准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0265发布日期:2020-07-29 02:2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车身校准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制造用辅助工装,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调校汽车的白车身形状尺寸误差的校准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精度尺寸对汽车装配等至关重要,只有钣金白车身精度符合公差要求才能保证总装的背门、保险杠、大灯等的装配精度。由于汽车的白车身外形尺寸大,并且形状不规则、制造工艺复杂,因此,汽车的白车身非常容易因制造误差、变形等原因导致尺寸精度不能符合公差要求,造成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距离偏小。为此,人们通常是由高级钣金工通过钣金敲击以及拉拔等人工方式对尺寸精度超标的白车身进行修复的,使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距离增大到设计理论值,以避免造成白车身的报废,提高整车的装配精度和质量。

然而上述修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首先,这种修复方式对钣金工的技术要求极高,因此,技术等级不高的钣金工难以胜任,或者难以确保修复的质量,并且容易在车身表面留下修复的痕迹;其次,上述修复方式难以精确控制尺寸,为了避免修复过度,钣金工通常为小心地逐步修复,另外,钣金工在修复时需要不断地对车身左右两侧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从而不利于提高修复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汽车白车身修复方式所存在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修复质量难以保证、并且修复的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白车身校准修复装置,有利于提高修复质量,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同时可显著地提高修复时的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白车身校准修复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同轴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两端的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左右两个驱动螺套,两个驱动螺套的内螺纹旋向相反,所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组件对应的驱动螺套内,在所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分别设有调节垫块,所述连接组件和一驱动构件相关联,从而可驱动连接组件相对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转动。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两端的驱动螺套的内螺纹旋向相反,因此,当我们转动连接组件时,两端的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可同步地相互分开,从而使左右两个调节垫块之间的间距增大。在需要修复汽车白车身时,可将本实用新型横向地放置在车身内,使左右两端的调节垫块分别贴靠车身内的左右两侧,然后通过驱动构件使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产生相对转动,进而使左右两个调节垫块之间的间距增大,以便撑开车身内侧,使车身内侧的尺寸修复到符合设计要求。由于车身内侧的尺寸是通过两个调节垫块顶开的,因此,我们可通过控制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而精确地控制车身内侧的修复尺寸精度,有效地避免手工修复时容易出现的修复过度现象,并且可避免在车身表面的产生修复痕迹。

作为优选,所述左调节杆朝向右调节杆的端面设有正多边形的导向孔,所述右调节杆朝向左调节杆的端面设有与所述导向孔适配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插接在导向孔内。

由于右调节杆端部的导向杆是插接在左调节杆端部正多边形的导向孔内的,因此,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之间可形成相对的移动,同时可避免相互之间产生相对转动。这样,当我们在通过驱动构件使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产生相对转动时,只需用单手抓住左调节杆,然后操纵驱动构件使连接组件转动即可,此时左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与左调节杆形成相对转动,左调节杆即可向外移动;与此同时,右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与右调节杆形成相对转动,右调节杆也向外移动。也就是说,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之间形成相对的轴向移动,但不会产生相对的转动,从而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一个两端的螺纹旋向相反的连接螺套,所述连接组件两端的驱动螺套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连接螺套的两端。

当我们在组装连接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时,可先将两个驱动螺套分别螺纹连接在对应的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的内端上,此时左调节杆的内端面与驱动螺套的内端面齐平,而右调节杆的内端面也与其驱动螺套的内端面齐平,而右调节杆内端的导向杆则伸出其驱动螺套的内端。然后我们可使连接有驱动螺套的左调节杆内端靠近连接螺套的左端,使连接有驱动螺套的右调节杆内端靠近连接螺套的右端,此时右调节杆内端的导向杆先行进入左调节杆内端的导向孔内。当左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接触连接螺套的左端、右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接触连接螺套的右端时,我们可转动连接螺套,从而使左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和右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同时螺纹连接在连接螺套的左右两端,并同步地向内侧移动,此时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相互靠近,导向杆则伸入导向孔内。当两个驱动螺套紧紧地抵靠在一起时,连接螺套与两个驱动螺套连接成一体。此时我们只需转动连接螺套,即可同时带动左右两个驱动螺套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组件两端的驱动螺套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二个锁紧螺母分别抵压所述连接螺套的两端面。

当两个驱动螺套紧紧地抵靠在一起时,我们只需转动锁紧螺母,使锁紧螺母抵压连接螺套的端面,从而实现连接螺套与驱动螺套之间的可靠自锁,确保连接螺套可带动两个驱动螺套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垫块上设有球形空腔,所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分别设有连接头,两个连接头分别适配在对应一侧的调节垫块上的球形空腔内。

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外端部的连接头可与调节垫块的球形空腔形成球头连接,从而使调节垫块可360度全方位摆动,进而使调节垫块能与车身内侧保持有效贴合,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垫块表面设有圆形的插接过孔以及长方形的安装槽,所述插接过孔和安装槽的中心线经过所述球形空腔的中心,所述插接过孔贯通球形空腔,所述安装槽上两个宽度方向的侧面分别与球形空腔相切,所述连接头呈圆盘状,所述连接头的外侧面为与所述球形空腔适配的外凸球面,所述连接头的高度小于等于安装槽的宽度,所述连接头的端面上设有螺纹连接孔,所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分别与对应的连接头的螺纹连接孔螺纹连接。

由于连接头呈圆盘状,并且连接头的高度小于等于安装槽的宽度,因此,我们可将连接头转动90度,以连接头的厚度放入调节垫块的安装槽内。因为安装槽上两个宽度方向的侧面分别与球形空腔相切,因此,连接头可在安装槽内深入到与球形空腔同心的位置,此时的连接头外侧面刚好与球形空腔相贴合,我们再将连接头反向转动90度,此时即可将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端部分别插入调节垫块的插接过孔内,并螺纹连接到连接头的螺纹连接孔上,从而方便地实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与调节垫块的球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上分别设有径向的插套,所述插套上可拆卸连接有定位杆,所述连接组件上可拆卸连接有径向的转动杆。

当我们需要修复车身时,可一手握持连接组件上的转动杆,另一手使左调节杆或右调节杆上的定位杆转动,从而方便地实现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之间的相对转动,并且有利于控制器相对转动角度,进而精确地控制修复尺寸。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有利于提高修复质量,降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同时可显著地提高修复时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与连接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左调节杆与调节垫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调节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组件11、连接螺套12、驱动螺套2、左调节杆21、导向孔22、插套23、连接头231、螺纹连接孔3、右调节杆31、导向杆4、调节垫块41、球形空腔42、插接过孔43、安装槽44、缓冲垫5、锁紧螺母6、定位杆7、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白车身校准修复装置,其适用于对左右内侧之间的尺寸偏小的汽车白车身的修复,具体包括连接组件1、同轴设置在连接组件两端的左调节杆2和右调节杆3、驱动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相对转动的驱动构件。连接组件包括一个连接螺套11以及两个驱动螺套12,连接螺套的内孔两端分别设置内螺纹,并且两端螺纹内孔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驱动螺套的外表面也分别设置外螺纹,并且两个驱动螺套的外螺纹的螺纹旋向相反,两个驱动螺套分别螺纹连接在与其外螺纹的螺纹旋向相同一端的连接螺套的螺纹内孔内。此外,驱动螺套同样设置内螺纹孔,并且连接螺套两端的驱动螺套的内螺纹孔的内螺纹旋向相反,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上靠近连接组件的内端分别设置外螺纹,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内端分别螺纹连接在连接组件对应一端的驱动螺套内,并在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分别设置调节垫块4。当然,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内端的外螺纹的螺纹旋向相反,以便于和对应的驱动螺套的内螺纹孔相连接。

在需要修复汽车白车身时,可将本实用新型横向地放置在车身内,此时左右两端的调节垫块分别贴靠车身内的左右两侧。当我们通过驱动构件转动连接组件的连接螺套时,即可带动与连接螺套连接成一体的左右两个驱动螺套一起转动,由于左右两端的驱动螺套的内螺纹旋向相反,因此,两端的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可同步地相互分开,从而使左右两个调节垫块之间的间距增大,以便撑开车身内侧,使车身内侧的尺寸修复到符合设计要求。可以理解的是,我们可通过控制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之间的相对转动角度而精确地控制车身内侧的修复尺寸精度,有效地避免手工修复时容易出现的修复过度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位置是以中间的连接组件为基准的,相应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上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为内端,远离连接组件的一端为外端。而其中左、右的方位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定,也就是说,其左右方位完全可以相互换位。另外,我们可在调节垫块的外表面设置相应的缓冲垫44,可有效地避免修复时对车身表面造成损伤。

为了方便修复,如图2所示,我们可在左调节杆靠近右调节杆的内端面设置正多边形的导向孔21,在右调节杆靠近左调节杆的内端面设置与导向孔适配的正多边形的导向杆31,并且导向杆插接在导向孔内,从而使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之间可形成相对的轴向移动,但不会产生相对的转动。当我们通过驱动构件使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产生相对转动时,只需用单手抓住左调节杆,然后操纵驱动构件使连接组件转动即可,此时左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与左调节杆形成相对转动,左调节杆即可向外移动,右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与右调节杆形成相对转动,右调节杆也向外移动。

当我们在组装和连接左调节杆与右调节杆时,可先将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相对地放置在左右两侧,并在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之间放置连接螺套;然后将两个驱动螺套分别螺纹连接在对应的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的内端上,此时左调节杆的内端面与驱动螺套的内端面齐平,而右调节杆的内端面也与其驱动螺套的内端面齐平,右调节杆内端的导向杆则伸出其驱动螺套的内端;接着我们可使连接有驱动螺套的左调节杆内端抵靠连接螺套的左端,使连接有驱动螺套的右调节杆内端抵靠连接螺套的右端,此时右调节杆内端的导向杆穿过连接螺套的内孔而先行进入左调节杆内端的导向孔内;最后我们可转动连接螺套,从而使左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和右调节杆上的驱动螺套同时螺纹连接在连接螺套的左右两端,并同步地向内侧移动,此时左调节杆和右调节杆相互靠近,导向杆则伸入导向孔内。当左右两个驱动螺套紧紧地抵靠在一起时,连接螺套与两个驱动螺套连接成一体。此时我们只需转动连接螺套,即可同时带动左右两个驱动螺套转动。

另外,我们还可在左右两个驱动螺套外侧分别螺纹连接一个锁紧螺母5,当左右两个驱动螺套紧紧地抵靠在一起、连接螺套与两个驱动螺套连接成一体时,我们可转动左右两个锁紧螺母,使二个锁紧螺母分别紧紧地抵压连接螺套的端面,从而实现连接螺套与驱动螺套之间可靠的自锁,确保连接螺套可带动两个驱动螺套转动。

为了方便连接组件的转动,我们可在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以及连接螺套上分别焊接径向的插套22,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插套上螺纹连接有定位杆6,连接螺套的插套上螺纹连接径向的转动杆7。当我们需要修复车身时,可一手握持连接螺套上的转动杆,另一手使左调节杆或右调节杆上的定位杆转动,从而方便地实现连接组件和左调节杆、右调节杆之间的相对转动。由于定位杆以及转动杆均是螺纹连接在插套上的,因此,我们可方便地拆除定位杆和转动杆,从而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收纳储运。特别是,我们只需一根定位杆,并根据使用需要螺纹连接到左调节杆或右调节杆上即可。

最后,如图3、图4所示,我们还可在调节垫块中心位置设置一个球形空腔41,相应地,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设置一个可适配在球形空腔内的连接头23,从而使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外端部的连接头可与调节垫块的球形空腔形成球头连接,在修复车身时调节垫块可360度全方位摆动,以便使调节垫块能根据不同车型自动调整角度,确保与车身内侧保持有效贴合。

为了便于连接头与球形空腔的连接,我们可在调节垫块表面设置一个圆形的插接过孔42以及一个长方形的安装槽43,插接过孔和安装槽的中心线经过球形空腔的中心,插接过孔贯通球形空腔,而安装槽上两个宽度方向的侧面分别与球形空腔相切,也就是说,安装槽的深度与球形空腔的中心与调节垫块表面的距离相等。此外,连接头呈圆盘状,连接头环形的外侧面为与球形空腔适配的外凸球面,并且连接头的高度小于等于安装槽的宽度,也就是说,连接头是一个球体被两个平行的平面切去上下两侧后剩下的中间部分。另外,连接头的端面中间位置上设置贯通两端面的螺纹连接孔231,左调节杆、右调节杆的外端部分别设置与螺纹连接孔适配的外螺纹。

当我们需要连接左调节杆与调节垫块时,可将连接头转动90度,使连接头的螺纹连接孔的轴线与调节垫块上插接过孔的轴线相垂直,然后以连接头的厚度放入调节垫块的安装槽内,使连接头在安装槽内深入到与球形空腔同心的位置,此时的连接头外侧面刚好与球形空腔相贴合,我们再将连接头转动90度,使连接头的螺纹连接孔与调节垫块上插接过孔同轴,然后将左调节杆的端部插入调节垫块的插接过孔内,并螺纹连接到连接头的螺纹连接孔上,从而方便地实现左调节杆与调节垫块的球头连接。当然,我们可安装相同的方式使右调节杆与调节垫块实现球头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