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1047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形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的形腔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模具形腔即构成产品空间的零件成为成形零件,成形产品外表面的零件成为形腔,模具的形腔与形芯合模,中间的空隙部分即为产品,在模具成形中,由于受到模具温度、模具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工件容易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造成工件尺寸的误差较大,这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人们对产品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具形腔补偿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0003]实用新形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形提供了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通过在凹模下设置有顶件器和凸模和拖板的表面设置为弧形对工件进行补偿,以解决成形模具形腔补偿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形提供了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包括有凸模和凹模,在所述凹模的形腔内设置有顶件板,所述凸模和顶件板的表面设置为弧形,所述顶件板的底部设置有顶件器,所述凹模的外侧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调节螺栓与凹模连接,在所述凹模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板。
[000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小于板材料的厚度。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在0.9-1.5mm。
[000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件板的顶件力范围在500-8000N。
[0009]本实用新形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弧形顶件板和凸模结构,使用弧形顶件板让工件的底部进行相互补偿,并且通过设置有顶件器,材料在压弯开始,顶件板与凸模就夹住毛料,增大工件的补偿角度,通过设置有调节螺钉可以随时调节凹、凸模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形结构简单,可以一次性大角度补偿工件,提高成形工件的尺寸精度。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形的结构示意图。
[0011 ] 其中:1-凸模,2-凹模,3-顶件板,4-顶件器,5-导向板,6-调节螺钉,7_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形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形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形,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形保护范围的限定。
[0013]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包括有凸模1和凹模2,在所述凹模2的形腔内设置有顶件板3,所述凸模1和顶件板3的表面设置为弧形,所述顶件板3的底部设置有顶件器4,所述凹模2的外侧设置有导向板5,所述导向板5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调节螺钉6与凹模2连接,在所述凹模2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小于板材料的厚度。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在0.9-1.5mm。所述顶件板3的顶件力范围在500-8000N。
[0014]通过设置有弧形顶件板3和凸模1结构,使用弧形顶件板3让工件的底部进行相互补偿,并且通过设置有顶件器4,材料在压弯开始,顶件板3与凸模1就夹住毛料,增大工件的补偿角度,通过设置有调节螺钉6可以随时调节凹、凸模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形结构简单,可以一次性大角度补偿工件,提高成形工件的尺寸精度。
【主权项】
1.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凸模(1)和凹模(2),在所述凹模(2)的形腔内设置有顶件板(3),所述凸模(1)和顶件板(3)的表面设置为弧形,所述顶件板(3)的底部设置有顶件器(4),所述凹模(2)的外侧设置有导向板(5),所述导向板(5)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调节螺钉(6)与凹模(2)连接,在所述凹模(2)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板(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小于板材料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模的间隙在0.9-1.5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件板(3)的顶件力范围在500-8000N。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形提供了一种大角度补偿的一次性成形模具形腔结构,包括有凸模和凹模,在所述凹模的形腔内设置有顶件板,所述凸模和顶件板的表面设置为弧形,所述顶件板的底部设置有顶件器,所述凹模的外侧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调节螺栓与凹模连接,在所述凹模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板;通过设置有弧形顶件板和凸模结构,使用弧形顶件板让工件的底部进行相互补偿,并且通过设置有顶件器,材料在压弯开始,顶件板与凸模就夹住毛料,增大工件的补偿角度。本实用新形结构简单,可以一次性大角度补偿工件,提高成形工件的尺寸精度。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5020630
【申请号】CN201520581157
【发明人】李海
【申请人】安徽蓝华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