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材挤压模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54175阅读:来源:国知局
三分流桥2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分流桥246的宽度F不小于6毫米。
[0033]包围同一个模孔22的第一分流孔241与第二分流孔242及第三分流孔243之间形成第四分流桥247,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分流桥247的宽度G为14?18毫米。
[0034]进一步地,第二分流桥245的宽度E大于第三分流桥246的宽度F4?8毫米。由于型材的特殊结构,使模孔22具有结构复杂,强度较低的危险截面。在本实施例中,模孔22的危险截面置于宽度较大的第二分流桥245下,从而避免挤压时的金属直接冲击模孔22的危险截面,从而提高了模具的强度。进一步地,每个模孔22通过第一分流孔241、第二分流孔242及第三分流孔243供应金属流量,从而第一分流桥244与第三分流桥246无需承担过大的冲击力,从而可具有较小的宽度,并且使金属的焊缝质量较好的同时位于型材的角部,从而提高纱窗边框的表面质量。
[00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孔241的面积为第二分流孔242的面积的I?1.2倍,第二分流孔242与第三分流孔243的面积相等,且与左分流孔2414与右分流孔2412的面积之和大致相等,从而使金属从各个分流孔进入下模40的流速趋于一致。
[0036]如图4所示,第二分流孔242与第三分流孔243远离上模20的中心轴的一侧的内壁倾斜设置,且相对于其轴向中心线的倾斜角为5°,以降低挤压力。
[0037]如图1所示,该型材挤压模100还包括安装于上模20的分流孔的模芯26。由于模芯26较小,因此模芯26弹性偏移会使型材的壁厚发生变化,因此上模20与下模40在垂直于中心轴的第二方向上的配合间隙具有0.1毫米的补偿量。在本实施例中,型材的标准壁厚为1.12毫米,因此上模20与下模40在垂直于中心轴的第二方向上的配合间隙为1.12毫米。
[0038]请参阅图1及图5,下模40靠近上模20 —端设有与分别与模孔22对应,并与各个分流孔连通的四个焊合室42,且四个焊合室42的形状与包围每个模孔22的三个分流孔的整体轮廓对应。金属经过上模20的分流进入该焊合室42,经过焊合室42的聚拢缩小流通直径后进入工作带44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所述焊合室42之间的距离为6毫米,且深度为18毫米。如此,四个独立的焊合室42使四个模孔22的成型互不干扰,有利于成型的稳定。
[0039]工作带44是型材挤压模具中垂直于模具工作端面而用来保证挤压成品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的区段。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四个模孔22的工作状态相同,因此工作带44的设计原则均相同,从而简化了工作量。
[0040]上模20与下模40通过紧固件连接,下模40的固定孔48呈阶梯状以定位紧固件的位置,从而在热处理前就可精确确定紧固件的位置,因此上模20与下模40可同时进行热处理,以缩短制造周期,并且在该型材挤压模100的使用过程中,紧固件不易掉落。
[0041]上模20远离下模40的一端呈阶梯状,以使该型材挤压模100可与挤压筒压紧贴合,防止出现跑料而影响挤压的同步性。在本实施例中,阶梯状的上模20的小端的直径为210晕米,长度为2晕米。
[0042]进一步地,模孔22设有与焊合室42连通的出料孔46,通过工作带44的金属进入出料孔46出料。出料孔46远离焊合室42 —端设有空刀槽462,以为挤压成型的型材提供的足够的空间,以防止挤压时堵模现象的发生。在本实施中,该空刀槽462的深度为20毫米。
[0043]上述型材挤压模100,四个模孔22提高了挤压效率,并同时减少了模具用量而节省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多个分流孔及不同宽度的分流桥的设置降低了挤压力,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004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与下模,所述上模开设有四个模孔,且四个所述模孔以一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所述中心轴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所述模孔,所述上模还开设有分流孔,所述分流孔包括两个第一分流孔、四个第二分流孔及四个第三分流孔,两个所述第一分流孔在所述中心轴上间隔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分流孔与一个所述第三分流孔分别开设于四个所述模孔的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二分流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三分流孔位于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的直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孔靠近所述下模的一端设有第一分流桥,所述第一分流桥沿所述中心轴方向延伸,以将所述第一分流孔靠近所述下模的部分分成左分流孔与右分流孔,所述第一分流桥的宽度为6毫米;所述第一分流桥与所述上模远离所述下模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为15?25毫米,所述分流桥靠近所述下模的一端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夹角为6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孔两侧的所述第二分流孔与所述第三分流孔之间形成第二分流桥,所述第二分流桥的宽度为16?26毫米;处于所述中心轴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分流孔之间形成第三分流桥,所述第三分流桥的宽度不小于6毫米;包围同一个所述模孔的所述第一分流孔与所述第二分流孔及所述第三分流孔之间形成第四分流桥,所述第四分流桥的宽度为14?18毫米,其中,所述第二分流桥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分流桥的宽度4?8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孔的面积为所述第二分流孔的面积的I?1.2倍,所述第二分流孔与所述第三分流孔的面积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孔与所述第三分流孔远离所述上模的所述中心轴的一侧的内壁倾斜设置,且相对于自身的轴向中心线的倾斜角为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在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的第二方向上的配合间隙具有0.1毫米的补偿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靠近所述上模一端设有分别与所述模孔对应,并与所述分流孔连通的四个焊合室,四个所述焊合室之间的距离为6毫米,所述焊合室的深度为18毫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下模设有阶梯状的安装孔以定位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远离所述下模的一端呈阶梯状。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型材挤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孔设有与所述焊合室连通的出料孔,所述出料孔远离所述焊合室一端设有空刀槽,所述空刀槽的深度为20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型材挤压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与下模,上模开设有四个模孔,且四个模孔以一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中心轴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模孔,上模还开设有分流孔,分流孔包括两个第一分流孔、四个第二分流孔及四个第三分流孔,两个第一分流孔在中心轴上间隔设置,一个第二分流孔与一个第三分流孔分别开设于四个模孔的两侧,且每个第二分流孔与对应的第三分流孔位于平行于中心轴的直线上。上述型材挤压模,采用了四个模孔从而同时挤出四根型材,因此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四个模孔采用以中心轴为对称轴的方式呈矩形排列,从而使四个模孔的挤出状态一致,有利于型材挤出的同步性。模孔周围多个分流孔的设置有效降低了挤压力并使挤压较为平稳。
【IPC分类】B21C25/02
【公开号】CN205165384
【申请号】CN201520713347
【发明人】郧鹏, 邓汝荣
【申请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