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3225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尤其涉及钢铁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多数钢铁企业一般采用传统的连铸中间包冲击板、挡渣堰等产品进行钢水湍流的消减,但由于这类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在改善钢液流动状态、消弱涡流能量以及自身耐冲刷耐高温性能较差,因此,此类产品的使用寿命也较短,难以达到浇铸时间2030小时以上的连铸中间包使用要求,这就使得这类连铸中间包冲击板、挡渣堰等传统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大型钢铁企业生产连铸高品种钢所日益提高的条件需求。湍流控制器是专为提高连铸中间包冲击区寿命和改善钢水流场而开发的耐火材料容器,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浸泡在钢水液面下。现有的湍流控制器为空心内腔的圆形容器状(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1262010.6),在防钢水飞溅、控制钢水的湍流方面效果不是很好。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的湍流控制器在防钢水飞溅、控制钢水的湍流方面效果不好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具有可以控制钢水的湍流,改善钢水流场,减少钢水巻渣,延长钢水在中包的停留时间,消除钢水在中间包形成的涡流现象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该控制器由柱形本体构成,柱形本体中间设有浇注口,浇注口的上部为溢出口,溢出口与浇注口的底部之间设有凹陷环槽。作为优选,上述的浇注口的底部与凹陷环槽之间通过圆弧环过渡。作为另优选,上述的浇注口的底部与凹陷环槽之间通过斜环过渡。作为优选,上述的溢出口包括弧形凸环,弧形凸环与柱形本体的顶端通过斜环过渡。作为再优选,上述的浇注口的底部直径小于溢出口最内端的直径。作为优选,上述的柱形本体由包括高纯镁砂、电熔镁砂、尖晶石的原料通过倒扣震动成型的方法制成圆柱空式。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防止由钢包长水口下来的钢水飞溅的现象,控制钢水的湍流,减少钢水巻渣以及中间包被侵蚀严重现象,延长钢水在中间包的停留时间,使夹杂物在中间包充分上浮,消除了钢水在中间包中所形成的湍流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显著提高了铸坯质量(铸坯中夹杂物总量下降3540%,高于其它同类国产产品IO个百分点),有利于提高钢水纯净度。配合挡渣墙、挡渣坝的使用,消除中间包上盖部分冒火现象,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如图l、图2所示的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该控制器由柱形本体1构成,柱形本体1由包括高纯镁砂、电熔镁砂、尖晶石的原料通过倒扣震动成型的方法制成圆柱空式。柱形本体1中间设有浇注口2,浇注口2的上部为溢出口3,溢出口3与浇注口2的底部之间设有凹陷环槽4。如图2所示,浇注口2的底部与凹陷环槽4之间通过圆弧环7过渡。溢出口3包括弧形凸环5,弧形凸环5与柱形本体l的顶端通过斜环6过渡。浇注口2的底部直径小于溢出口3最内端的直径。表1使用本湍流控制器前后所浇铸钢水中夹杂量对比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2所浇铸的铸坯中非金属氧化物个数及粒度分布对比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由柱形本体(1)构成,柱形本体(1)中间设有浇注口(2),浇注口(2)的上部为溢出口(3),溢出口(3)与浇注口(2)的底部之间设有凹陷环槽(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浇注口(2)的底部与凹陷环槽(4)之间通过圆弧环(7)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浇注口(2)的底部与凹陷环槽(4)之间通过斜环过渡。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溢出口(3)包括弧形凸环(5),弧形凸环(5)与柱形本体(1)的顶端通过斜环(6)过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浇注口(2)的底部直径小于溢出口(3)最内端的直径。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尤其涉及钢铁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连铸中间包湍流控制器,该控制器由柱形本体构成,柱形本体中间设有浇注口,浇注口的上部为溢出口,溢出口与浇注口的底部之间设有凹陷环槽。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防止由钢包长水口下来的钢水飞溅的现象,控制钢水的湍流,减少钢水卷渣以及中间包被侵蚀严重现象,延长钢水在中间包的停留时间,使夹杂物在中间包充分上浮,消除了钢水在中间包中所形成的湍流的现象。文档编号B22D11/10GK201271733SQ20082016276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申请日期2008年8月13日优先权日2008年8月13日发明者陆建荣申请人:陆建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