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改进坩埚盖部的定向凝固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353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改进坩埚盖部的定向凝固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单晶锭或者多晶锭的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坩 埚盖部的定向凝固炉。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制造多晶锭的定向凝固设备或者系统中,由于用于生产多晶锭(例如多 晶硅锭等)的原料为块状或颗粒状,料块之间存在大量缝隙,导致装满石英坩埚的固态多 晶给料熔化后体积大幅缩小。而利用定向凝固系统制造多晶锭成本昂贵,装料量直接决定 生产效率和成本,由此就有必要采取技术措施来增加给料量。为了实现多装料,可以考虑在 加装多晶给料时,在多晶给料到达坩埚顶部后继续加装多晶给料,使多晶给料在坩埚的上 部堆积,然后将盖板直接放置在多晶给料上。图1为现有技术的定向凝固系统装料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定向凝固系统 100'包括上炉体101';与所述上炉体101'相配合的下炉体102';设置在所述下炉体 102'内的支撑装置6',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6'上的石墨固定板5'和石墨固定板5'内 设置的石英坩埚2';设置在石墨坩埚5'外周的侧加热器32'和顶部加热器31';设置在 侧加热器32'和顶部加热器31'外侧的隔热部件4'。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坩埚2'之 上设置盖板7'。而且,在多晶锭的整个制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通气管105'不断地向熔 融的多晶给料的表面上吹入惰性气体,以防止硅锭定向凝固这一高温过程中产生的含碳的 气体滞留在熔体表面造成的多晶锭质量的严重下降,并将容易引起碳沾污的气体通过通气 孔103'吹出多晶炉,同时也将硅熔体中产生的大量挥发物(如一氧化硅)带走。在现有技术的定向凝固系统中,从耐高温等方面考虑,盖板7'材料多采用碳-碳 复合材料。但是由此导致在装料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加料量,以防止块状或粒状多晶给料堆 积过高而与盖板7'接触,因为与盖板7'接触有可能在多晶熔体中混入从盖板7'的下表 面带入的碳成分,而碳成分的过量混入会严重恶化所生成的多晶锭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多 晶给料垒高后,盖板7'不能定位,在后续的化料过程中,盖板7'可能会滑落或者偏离其 与坩埚的相对位置。因此,现有的定向凝固系统难以实现增加每次的多晶料给料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取消盖板7'的方案。然而,盖板取消后,由于气路终端(气 嘴)与熔体表面的距离较远,惰性气体(比如氩气)离开气嘴后很快散开,在多晶给料的熔 化和定向凝固过程中,惰性气体不能被有效地集中导入到熔体表面,不能起到有效吹扫熔 体表面的作用,从而不能有效地将熔体中的含碳气体及一氧化硅等挥发物带走,从而在熔 体中残留碳杂质的同时,熔料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硅挥发物也易于在顶部隔热部件和顶部 加热器沉积。碳杂质在硅晶体中会严重恶化硅晶体的电学性能,比如导致晶体硅太阳能电 池片转换效率的恶化。而顶部加热器以及隔热部件顶部的大量沉积物一方面会影响顶部加 热器的性能,另一方面也会掉入硅熔体内,严重影响品锭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定向凝固炉,所述定向凝固炉能够解决现有的定向 凝固炉中气路的定位问题,并可以在确保晶体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每次的加料量从而提高整 个多晶锭的生产效率。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向凝固炉,包括上炉体;下炉体,所述下炉体与所述 上炉体相配合以形成炉体空间;坩埚,所述坩埚设置在炉体空间内并被构造成容纳给料; 至少一个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坩埚并熔化容纳在坩埚中的给料;坩埚保持器,所述 坩埚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坩埚;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容纳在所述炉体空间内,并被构造 成相对于所述坩埚纵向可移动,以控制所述坩埚内的给料的定向凝固;通气管,所述通气管 连接至外部气源并竖直地贯穿所述隔热部件;以及坩埚盖部,所述坩埚盖部可拆卸地设置 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且其尺寸与所述坩埚顶端尺寸适配以盖在所述坩埚上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设置于通气管底端的坩埚盖部在实现增加给料 的同时,能确保对炉腔不致造成污染,从而保证了所生产晶锭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成本。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定向凝固炉还可以具有如下的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 底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与所述通气管之间通过套管进行连 接,其中所述坩埚盖部被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套管底端,所述套管套在所述通气管的底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缘,而所述 套管顶端内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搭接的第二凸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缘,而所述 套管的顶端设置有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弹性地抵住所述通气管的外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通过紧固件设置于所述套管的底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所述通气管的 底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筒状 且位于其顶端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坩埚盖部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以及 喇叭状部,所述喇叭状部位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中间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开口,且所 述喇叭状的大口端尺寸不小于所述坩埚的开口端尺寸以覆盖整个坩埚开口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筒状 且位于其顶端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坩埚盖部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平板 状部,所述平板状部位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中间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开口 ;以及悬垂 部,所述悬垂部设置于平板状部边缘下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坩埚盖部的内表面形成有热反射层,其中,所 述热反射层由选自包括石墨、含硅化合物、耐2000°C金属、硼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的组中的 任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其中所述含硅化合物包括碳化硅、氮化硅、硼化硅,所述耐2000°C 金属包括钨、钼、钽、铌及其合金,所述硼化物包括碳化硼、氮化硼、硼化锆、硼化镧、硼化钛、硼化钽、硼化铬、硼化钨、硼化钼、硼化钒、硼化铌,所述碳化物包括碳化铬、碳化钽、碳化钒、 碳化锆、碳化钨、碳化钼、碳化钛、碳化铌,所述氮化物包括氮化钛、氮化钨、氮化钼、氮化铬、 氮化铌、氮化锆、氮化钽、氮化钒。具体而言,所述热反射层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25μπ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反射层通过气相沉积法形成于所述坩埚盖 部的内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反射层为1个或多个板状衬垫,所述板状 衬垫通过紧固件设置于所述坩埚盖部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 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的定向凝固炉在装料结束后上下炉体闭合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实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定向凝固炉在装料结束后上下炉体 闭合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定向凝固炉在上下炉体闭合后的结 构示意图;图4显示了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显示了图2中A部分的另一个可选的放大示意图;图6显示了图2中A部分的再一个可选的放大示意图;图7a显示了图2中A部分的其他可选的放大示意图;图7b显示了图7a中B向视图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 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 限制。本实用新型涉及生长多晶材料的系统或者设备。下面将以制造多晶的多晶炉为例 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定向凝固炉,其中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定 向凝固炉100在装料结束后而上下炉体闭合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 的一个实施例的定向凝固炉在上下炉体闭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向凝固炉100包括上炉体101 ;下炉 体102,所述下炉体102与所述上炉体101相配合以形成炉体空间104 ;坩埚1,所述坩埚1 设置在炉体空间104内并被构造成容纳给料;至少一个加热器32,所述加热器32用于加热 坩埚1以及容纳于坩埚1中的给料以使给料熔化;坩埚保持器5,所述坩埚保持器5用于保 持所述坩埚1 ;隔热部件4,所述隔热部件4容纳在所述炉体空间104内,并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坩埚1纵向可移动,以控制所述坩埚1内的给料的定向凝固;通气管105,所述通气管 105连接至外部气源200并竖直地贯穿隔热部件4 ;以及可拆卸地设置于通气管105底端的 坩埚盖部106,该坩埚盖部106的尺寸与坩埚1顶端尺寸适配以盖在所述坩埚1上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通过可拆卸地设置于通气管105底端的坩埚盖部 106,可以实现增加每次的给料量。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使多晶给料在坩埚上方累高,只 要不至于滑落至坩埚1外即可。由于固体熔化后形成的熔体体积小于固体的体积,根据计 算,在确保坩埚1可以容纳全部多晶给料熔化后形成的熔体的情况下最多能够增加大约 30%的给料量。同时,由于坩埚盖部106的尺寸与坩埚1顶端尺寸适配,因此能确保对含碳 气体不会在炉腔内沉积进而造成硅锭生长环境的污染,且不用进行气路对准,提高了整个 定向凝固炉生产单晶或者多晶的效率。而且由于坩埚盖部106能够拆卸,在使用一段时间 后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清洗处理,从而能够确保多晶锭的质量稳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隔热部件4由顶隔热部41和悬 垂隔热部42构成。除了四周设置的侧加热器32之外,在坩埚1的上方还设置有顶加热器 31。通气管105贯穿顶隔热部件41和顶加热器31,在其底端可拆卸地设置有坩埚盖部106。 当然,如果省略了顶加热器31,则通气管105只须贯穿顶隔热部件41,并在其底端可拆卸地 设置有坩埚盖部106即可。其中,坩埚盖部106即可以与通气管105之间采取可拆卸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也可 以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通气管105的底端。作为将坩埚盖部106可移动地设置于通气管105底端的连接方式,图5和图6分 别列举出2种连接方式。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坩埚盖部106与通气管105之间通过套管 107进行连接。其中,坩埚盖部106被可拆卸地固定于套管107的底端,而套管107套在所 述通气管的底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通气管105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一凸缘 108,而套管107顶端内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108搭接的第二凸缘109。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通气管105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一 凸缘108',而套管107的顶端设置有弯折结构110,所述弯折结构弹性地抵住通气管105 的外壁。根据上述方案,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在装料、炉体闭合、熔料等整个生产过程中调节 坩埚盖部106的高度,而且由于由气源200、通气管105、套管107、坩埚盖部106所形成的气 路可以根据需要在纵向上进行伸缩而无需考虑气路的对准问题,且整个结构简单、易操作。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a所示,坩埚盖部106’通过紧固件112 固定于套管的底端。当然,坩埚盖部106’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通气管的底端。此 外,还可以采用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容易想到的其他连接方式比如通过卡扣结构的 连接、通过销钉的连接等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坩埚盖部106包括位于其顶端的连接 部1061、以及位于连接部1061底端的喇叭状部1062。其中,连接部1061为圆筒状,通过连 接部1061坩埚盖部106被设置于通气管105的底端;喇叭状部1062的中间设有与连接部 1061对应的开口,且喇叭状1062的大口端尺寸不小于坩埚1的开口端尺寸以罩住整个坩埚 开口端上方。由此避免硅料通过还原反应生成单晶硅或多晶硅过程中所产生的含碳气体在炉腔内的沉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a所示,坩埚盖部106'包括位于顶端的连接 部1061'、平板状部1062'以及设置于平板状部1062'边缘下侧的1063'。其中,连接部 1061'为圆筒状,通过连接部1061'坩埚盖部106'被设置于通气管105的底端。平板状 部1062'位于连接部1061'的底端且中间设有与连接部1061'对应的开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如图7b所示,坩埚盖部106'的内表面形成有热反 射层1062a'。其中,热反射层1062a'由选自包括石墨、含硅化合物、耐2000°C金属、硼化 物、碳化物、氮化物的组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将从顶部加热器31'辐射 至坩埚盖部106'的热量反射向坩埚,从而能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能耗。其中,所述含硅化合物可以包括碳化硅、氮化硅、硼化硅。所述耐200(TC金属包括钨、钼、钽、铌及其合金。所述硼化物包括碳化硼、氮化硼、硼化锆、硼化镧、硼化钛、硼化钽、硼化铬、硼化 钨、硼化钼、硼化钒、硼化铌,所述碳化物包括碳化铬、碳化钽、碳化钒、碳化锆、碳化钨、碳化 钼、碳化钛、碳化铌,所述氮化物包括氮化钛、氮化钨、氮化钼、氮化铬、氮化铌、氮化锆、氮化 钽、氮化钒。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热反射层1062a'还可以具有比常规的保温层 更高的光洁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可以将该热反射材料板213的表面粗 糙度(Ra)加工成小于25 μ m,以使表面具有高热反射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 述热反射层213的表面粗糙度(Ra)加工成小于12. 5 μ m,由此即使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其 表面沉积有沉积物时也可以保证该热反射层1062a'的热反射性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热反射层1062a'由通过气相沉积方法在坩埚盖部 106'的内表面上形成的膜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热反射层1062a'还可以由垫衬于坩埚盖部106' 内表面上的垫衬构成。垫衬即可以覆盖顶板整体形成为一整块,也可以如图7b所示形成为 适宜大小的多个垫衬,通过紧固件1062b'与坩埚盖部106'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描述中以形成有平板状部的坩埚盖部为例对热反射层进行 了描述,然而,热反射层也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任何其他形状的坩埚盖部中,比如其可以同样 应用于图5的喇叭状部的坩埚盖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定向凝固炉不仅可以用于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制备,也可用于定 向凝固法生长单晶和多晶锗或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晶体以及氧化物晶体材料的制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提及“ 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等意指 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构件、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 本说明书各处的该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而且,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 具体构件、结构或者特点时,所主张的是,结合其他的实施例实现这样的构件、结构或者特 点均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范围之内。尽管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意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 详细的描述,但是必须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多种其他的改进和实施例,这些改 进和实施例将落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精神和范围之内。具体而言,在前述公开、附图以及权 利要求的范围之内,可以在零部件和/或者从属组合布局的布置方面作出合理的变型和改进,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除了零部件和/或布局方面的变型和改进,其范围由所 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炉体;下炉体,所述下炉体与所述上炉体相配合以形成炉体空间; 坩埚,所述坩埚设置在炉体空间内并被构造成容纳给料; 至少一个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坩埚并熔化容纳在坩埚中的给料; 坩埚保持器,所述坩埚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坩埚;隔热部件,所述隔热部件容纳在所述炉体空间内,并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坩埚纵向可 移动,以控制所述坩埚内的给料的定向凝固;通气管,所述通气管连接至外部气源并竖直地贯穿所述隔热部件;以及 坩埚盖部,所述坩埚盖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且其尺寸与所述坩埚顶 端尺寸适配以盖在所述坩埚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可纵向移动地设置 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与所述通气管之间 通过套管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坩埚盖部被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套管底端, 所述套管套在所述通气管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 一凸缘,而所述套管顶端内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缘搭接的第二凸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外侧设置有第 一凸缘,而所述套管的顶端设置有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弹性地抵住所述通气管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通过紧固件设置于 所述套管的底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筒状且位于其顶端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坩埚盖 部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以及喇叭状部,所述喇叭状部部位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中间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开 口,且所述喇叭状的大口端尺寸不小于所述坩埚的开口端尺寸以覆盖整个坩埚开口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筒状且位于其顶端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将所述坩埚盖 部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平板状部,所述平板状部位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中间设有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开口 ;以及悬垂部,所述悬垂部设置于平板状部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盖部的内表面设置有热反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层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25 μ 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层通过气相沉积法 形成于所述坩埚盖部的内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向凝固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层为1个或多个板状 衬垫,所述板状衬垫通过紧固件设置于所述坩埚盖部的内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向凝固炉,包括上炉体;与上炉体相配合以形成炉体空间的下炉体;设置在炉体空间内并被构造成容纳给料的坩埚;用于加热坩埚并熔化容纳在坩埚中的给料的至少一个加热器;用于保持所述坩埚的坩埚保持器;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坩埚纵向可移动以控制所述坩埚内的给料的定向凝固的隔热部件;连接至外部气源并竖直地贯穿所述隔热部件的通气管;以及坩埚盖部,所述坩埚盖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通气管的底端,且其尺寸与所述坩埚顶端尺寸适配以盖在所述坩埚上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定向凝固炉,在实现增加给料的同时能确保对炉腔不造成污染,从而保证了所生产晶锭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C23C16/30GK201883178SQ20102052170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7日
发明者李园 申请人:王楚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