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屈强比高层建筑钢板的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3342783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低屈强比高层建筑钢板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工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屈强比< 0. 80的高层建筑钢板的
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结构用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具有强度高,承载能力大,可靠性好,质量轻、施工便捷,节能环保,综合经济技术指标佳和建筑造型美观等优点。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损率远低于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之所以具有好的抗震性能是由于钢具有的加工硬化能力,其中,屈强比是衡量钢的加工硬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欧洲建筑用钢要求屈强比小于0.91,而我国对屈服强度为345MPa级的高层建筑钢的屈强比限定为<0.80。低的屈强比,意味着高的加工硬化指数和高的均匀伸长率。当钢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以最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施加给结构的巨大能量,延缓其最终破坏的结果。虽然低屈强比高层建筑用钢在抗震性方面具有诱人的魅力,但此类钢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尤其是随着强度的升高,其屈强比已很难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钢板屈强比的高层建筑钢板生产方法。为此,本发明采取了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低屈强比高层建筑钢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I)、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 0. 15-0. 18%, Si 0. 25-0. 45%, Mn1. 4-1. 8%, Nb
0.02-0. 04%, P 彡 0. 02%, S 彡 0. 004%,余为 Fe 和微量杂质。(2)、钢坯加热温度为 1150_1200°C,保温 120min ;
热轧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段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总压下量> 60%,终轧温度为 840-860 °C。(3)、轧后进行待温弛豫,弛豫时间为10-50s ;
开冷温度控制在730-770°C,冷却速度为10-20°C /s。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钢的化学成分,控制加热、轧制和控冷参数,尤其是采取待温弛豫措施,使铁素体晶粒增大,铁素体面积分数变大,形成碳在珠光体内的大量富集,避免了抗拉强度的降低,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钢板屈强比。经检测,本发明方法生产的钢板,其抗拉强度达到502MPa,屈服强度达到351MPa,其它各项性能指标亦完全达到标准要求。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 0. 16%, Si 0. 43%, Mn1. 6%, Nb 0. 04%, P≤ 0. 02%,S≤0. 004%,余为Fe和微量杂质。2、钢坯加热温度为1160°C,保温120min ;
热轧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段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总压下量为64%,终轧温度为 840 0C o
3、轧后进行待温弛豫,弛豫时间为20s ;
开冷温度控制在750°C,冷却速度为14°C /s。实施例2: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 0. 1:8%,Si 0. 30%,Mn1. 8%, Nb 0. 025%, P ( 0. 02%,S彡0. 004%,余为Fe和微量杂质。2、钢坯加热温度为1200°C,保温120min ;
热轧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段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总压下量为71%,终轧温度为 860。。。3、轧后进行待温弛豫,弛豫时间为40s ;
开冷温度控制在770°C,冷却速度为18°C /s。
权利要求
1. 一种低屈强比高层建筑钢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1)、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O. 15-0. 18%, Si O. 25-0. 45%, Mn1. 4-1. 8%, NbO.02-0. 04%, P 彡 O. 02%, S 彡 O. 004%,余为 Fe 和微量杂质; (2)、钢坯加热温度为1150-1200°C,保温120min; 热轧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段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总压下量> 60%,终轧温度为 840-860 0C ; (3)、轧后进行待温弛豫,弛豫时间为10-50S; 开冷温度控制在730-770°C,冷却速度为10-20°C /s。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屈强比高层建筑钢板的生产方法,其化学成分wt%为C0.15-0.18%,Si0.25-0.45%,Mn1.4-1.8%,Nb0.02-0.04%,P≤0.02%,S≤0.004%。钢坯加热温度为1150-1200℃,保温120min;热轧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段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总压下量>60%,终轧温度为840-860℃。轧后进行待温弛豫,弛豫时间为10-50s;开冷温度控制在730-770℃,冷却速度为10-20℃/s。本发明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钢板屈强比。本发明方法生产的钢板,其抗拉强度达到502MPa,屈服强度达到351MPa,其它各项性能指标亦完全达到标准要求。
文档编号C21D8/02GK103014490SQ20121055863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1日
发明者刘源, 王若钢, 王明林, 李新玲, 于峰, 丛津功, 应传涛, 张紫茵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