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加热式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76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底部加热式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底部加热式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炉床下方设置有炉膛,炉床上方设置有密封料层的炉盖;所述炉膛内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热量经传导扩散到炉床上的料层,料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料层的布置方式为:采用型煤先直接布置于炉床上,然后将铁精粉球团布于型煤上。铁精粉球团直径为10~30mm,型煤的平均尺寸为铁精粉球团的1.1-1.5倍。铁精粉球团碳氧摩尔比1.0~1.5。该工艺将直接还原区与燃烧区分开,使得还原炉内气氛可控,防止还原后的海绵铁二次氧化,生产高质量海绵铁。反应动力学条件优越,反应速度快,还原铁质量好,同时克服了自还原球团在高温下易于炉床粘结的问题。
【专利说明】底部加热式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冶金工业领域,涉及一种直接还原铁生产方法,特别是一种底部加热 式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直接还原铁(DRI)又叫海绵铁,以天然气或非焦煤作为还原剂还原铁矿石、铁精 粉或含铁原料后形成。还原剂不同,所生产的DRI的化学成分也不同。随着冶炼钢种对残 余元素要求越来越严,特别是核电、加氢、电站等产品钢,使用普通返回废钢和外购废钢冶 炼时,已满足不了产品对残余元素的要求。直接还原铁因其杂质元素含量非常低,在炼钢中 常用来代替部分废钢来解决炼钢过程中的残余元素问题,生产高品质纯净钢或特殊钢。
[0003] 近年来全球直接还原铁产量持续增加,据统计,2010年世界直接还原铁(DRI/ HBI)的产量已达7037万t,约为我国高炉生铁产量(9.52亿t)的6. 7%,受资源的制约,我 国直接还原铁生产的发展缓慢,产量不到全球直接还原铁(DRI)产量的1.0%。
[0004] 按还原剂的不同直接还原分为气基还原和煤基还原。MIDREX和HYL是两种主要的 气基坚炉还原工艺,其产量占全球直接还原铁产量的70%以上,在直接还原铁生产中占主 导地位。气基坚炉还原装置不需要配套建设大型的烧结、炼焦设备,也不需要焦炭和焦煤, 因此在天然气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气基还原规模大,单炉产能可达190 万V年。
[0005] 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大部分规模较小,能耗也较高。常见的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包括 转底炉、隧道窑和回转窑等。隧道窑是欧洲开发的专门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粉末冶金铁粉 的主要工艺手段。由于正规设计的直接还原隧道窑长达160 - 270米,产能小(单窑最大 年产6万吨)热损失大、能耗很高(耗煤约lt/t,其中还原用煤450?650kg/t,加热用煤 450?550kg/t),生产周期长(48?76小时);污染严重(还原煤灰、废还原罐等固体废弃 物多,粉尘多),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国外已不用隧道窑生产炼钢用DRI。回转窑是目前 国内较常用的直接还原铁生产方法。因对原燃料要求苛刻,单位产能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 稳定运行难度偏大,生产规模偏小(最大15万t/年座),难以成为我国直接还原铁发展的 主体工艺。
[0006] 转底炉已在处理钢铁厂含Fe、Zn、Cr、Ni粉尘方面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其不足之处 在于海绵铁(DRI)脉石和硫含量高,导致电炉炼钢渣量增加,电极消耗,难以直接用于生产 炼钢用直接还原铁。其次转底炉采用敞焰加热方式加热炉料,由于燃料燃烧为氧化性气氛, 而铁氧化物的还原需要还原性气氛,因此敞焰加热方式通常存在炉内气氛难以控制,还原 产物易被二次氧化的问题,影响海绵铁最终质量。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还原炼铁工艺,该工艺将直接还原区与燃烧区分开,使 得还原炉内气氛可控,防止还原后的海绵铁二次氧化,生产高质量海绵铁。
[0008] -种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所述炉床下方设置有炉膛,炉床上方设置有密封料 层的炉盖;所述炉膛内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热量经传导扩散到炉床上的料层,料层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
[0009] 按上述方案,所述料层的布置方式为:采用型煤先直接布置于炉床上,然后将铁精 粉球团布于型煤上。
[0010] 按上述方案,所述铁精粉球团直径为1〇?30mm,型煤的平均尺寸为铁精粉球团的 1. 1-1. 5 倍。
[0011] 按上述方案,所述铁精粉球团碳氧摩尔比1. 〇?1. 5。
[0012] 一种固定炉床还原炼铁装置,所述炉床下方设置有炉膛,炉床上方设置有密封料 层的炉盖。
[0013] 按上述方案,所述炉膛下底面为炉箅子,炉膛下沿设置有炉墙。
[0014] 块煤球团还原技术:型煤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生成还原性气体 CO (2C+02 = 2C0),C0与铁精粉球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02 (Fe203+C0 = 2Fe+C02和Fe0+C0 = Fe+C02),生成的C02遇到型煤后发生碳素溶损反应(C02+C = 2C0),就地转化为C0,继续与 铁精粉发生还原反应。②以辐射传热的方式为炉料提供还原所需热量,还原炉内还原气氛 可控,同时便于控制炉内温度。
[0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6] 创新的炉型及生产方式:该工艺将直接还原区与燃烧区分开,使得还原炉内气氛 可控,防止还原后的海绵铁二次氧化,生产高质量海绵铁。
[0017] 采用固定式炉床,取消了大多数直接还原炉窑庞大复杂的传动装置,节省能源,便 于扩大生产规模。根据我国资源特点,使用廉价煤作为加热热源,采用廉价块煤作为还原 剂。
[0018] 采用块煤球团还原技术,反应动力学条件优越,反应速度快,还原铁质量好,同时 克服了自还原球团在高温下易于炉床粘结的问题。
[0019] 采用了大量廉价的煤资源,生产成本较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 :本发明炉型结构图;
[0021] 1-炉盖,2-料层,3-炉墙,4-炉算,5 -炉腔,6-炉床。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 限制。
[0023] 参照附图1所示,本发明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炉床6下方设置有炉膛5,炉床 6上方设置有密封料层的炉盖1 ;所述炉膛内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热量经传导扩散到炉 床上的料层2,料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
[0024] 采用铁精粉球团及型煤作为原料,布料时型煤直接布于料床上,铁精粉球团布于 型煤上,防止排料时炉料粘结炉床。可以采用燃煤作为燃料,燃煤在炉膛内燃烧,热量经辐 射传热至炉床上的料层,料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
[0025]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固定炉床还原炼铁装置,所述炉床6下方设置有炉膛5,炉床 6上方设置有密封料层的炉盖1。
[0026] 所述炉膛下底面为炉箅子4,炉膛下沿设置有炉墙3。
[0027] 本发明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0028] ①原料制备:铁精粉混勻后在圆盘造球机上造球,球团直径为10?30mm,最佳为 20_。还原剂使用块煤,较大的块煤需要经过破碎后使用,块煤粒度为球团粒度的1. 1? 1.5倍,最佳为1.2倍。
[0029] ②布料:先将块煤均匀布于路床上,布好块煤后再降球团均匀布于块煤上。块煤料 层厚度与球团料层厚度根据碳氧摩尔比(C/0)确定,碳氧摩尔比(C/0)为1. 0?1. 5,优选 1. 3。
[0030] ③直接还原:在布好料的料层上面放置好可移动炉盖,炉膛内的燃煤点火燃烧,并 鼓入助燃空气,炉床上的炉料被逐渐加热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若厂内煤气资 源丰富,也可将下部炉膛调整为燃气炉,即本发明也可采用燃气作为燃料)。与此同时,另一 个炉床进行布料操作。
[0031] ④排料:还原完成后,将可移动炉盖移动至另一已布好料的炉床上,对完成还原反 应炉床上的炉料进行排料操作,之后继续布料。如此往复进行下去。排出的海绵铁金属化 率达85%。
[0032] 实施例1
[0033] 原料准备:将铁精粉混匀后在造球机上造球,球团直径为20mm。块煤经破碎成直 接约24mm的小块块煤。
[0034] 布料:采用台车或布料皮带台布料,首先将块煤均匀地布于炉床上,然后将球团布 于块煤上;
[0035] 还原区设置:炉床设置为6mX6m。炉床数量可按年产量要求设置;
[0036] 燃烧区设置:采用燃煤作为燃料,燃料经炉门加入炉膛内,点火燃烧,炉膛下部设 有炉箅子便于排灰;
[0037] 原料还原:炉料还原后期炉温控制为1100?1300°C,最优为1200°C ;
[0038] 排料:采用刮板排料。排出的海绵铁金属化率达90%。本发明成功得到高品质的 海绵铁。产品金属化率达85%以上。
【权利要求】
1. 一种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床下方设置有炉膛,炉床上方设置 有密封料层的炉盖;所述炉膛内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热量经传导扩散到炉床上的料层, 料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层的布置方式为: 采用型煤先直接布置于炉床上,然后将铁精粉球团布于型煤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精粉球团直径为 10?30_,型煤的平均尺寸为铁精粉球团的1. 1-1. 5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精粉球团碳氧摩尔 比 1. 0 ?1. 5。
5. 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炉床还原炼铁工艺的还原炼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床 下方设置有炉膛,炉床上方设置有密封料层的炉盖。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还原炼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下底面为炉箅子,炉膛下 沿设置有炉墙。
【文档编号】C21B13/00GK104099438SQ201410331174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李菊艳, 唐恩, 范小刚, 周强, 喻道明, 秦涔, 王小伟 申请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