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磨球的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3983发布日期:2018-12-18 22:0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磨球的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球的金属型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金属型模具因频繁浇注高温铁水,会造成模具本体过热,连续浇注时必须等模温下降到适宜浇注的温度,这个过程会耗时较长,同时模具的高温辐射给安全生产带来危害,而且生产效率非常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金属型模具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生产磨球的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这种结构的金属型模具不仅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模具的高温辐射,而且制造的磨球具有材质致密、工艺出品率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产磨球的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包括由铸铁材质制作的通过定位销定位成一体的上模块和下模块;所述上模块内设有浇冒口上砂块,下模块内设有浇冒口下砂块;浇冒口贯穿浇冒口上砂块并延伸到浇冒口下砂块内;在浇冒口周围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磨球型腔,浇冒口通过内浇口与磨球型腔相通,所述上模块四周设有上层水道一和下层水道一,下模块四周设有上层水道二和下层水道二,上层水道一和上层水道二均具有进水口,下层水道一和下层水道二均具有出水口,上层水道一和下层水道一通过通孔一连通,上层水道二和下层水道二通过通孔二连通。

所述上层水道一和下层水道一,上层水道二和下层水道二构成两层双回路循环水道;所述磨球型腔均匀分布在两层双回路循环水道和浇冒口之间。

所述上层水道一、下层水道一、上层水道二和下层水道二自上而下平行分布;上层水道一的末端紧邻上层水道一进水口,下层水道一的始端设置在上层水道一的末端正下方,上层水道一的末端通过通孔一与下层水道一的始端连通,下层水道一的出水口设置在上层水道一进水口的正下方;上层水道二的末端紧邻上层水道二进水口,下层水道二的始端设置在上层水道二的末端正下方,上层水道二的末端通过通孔二与下层水道二的始端连通,下层水道二的出水口设置在上层水道二进水口的正下方。

所述上模块和下模块呈方形结构。

所述浇冒口贯穿浇冒口上砂块部分呈倒圆台腔(倒圆锥台腔)结构,浇冒口延伸到浇冒口下砂块内的部分呈半球腔结构,半球腔的直径与倒圆台腔的下底面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上模块与下模块还可采用均匀化壁厚设计方案(所述均匀壁厚是指所有磨球型腔,上下模块四周以及分型面的主要壁厚都是一致的),确保浇注时受热均匀, 并且能快速均匀地冷却,大大缩短重复浇注的等待时间,有利于防止模具的热疲劳损伤,从而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为了有效地控制模具在铸造生产磨球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促进模具本体的快速降温,在模具外围设计出了上下两层双回路的循环水道,为了便于水道的加工和维护,特地将模具设计成方型结构,高压水流从上层进入,径过一周循环水道,在近进水口处设计有联接上下层水道的通孔,水流顺着通孔进入下层水道,反向一周循环后,从出水口排出,形成合理的冷却环路。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这些缺点,人工成本也大幅下降,单位时间内使磨球的铸造产品数量大为提高,有利于实现大批量产生,而且制造的磨球具有材质致密、工艺出品率高等优点,大大降低了磨球的制造成本,提高了磨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本实用新型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结构适用于各种尺寸规格的铸造磨球的生产制造。

高效金属型铸造模具的优点:

1: 模具在浇注时受热均匀;

2: 模具在浇注时能快速均匀地冷却;

3: 模具重复浇注的等待时间短;

4: 模具的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3为图2的D-D剖面图;

图4为图2的E-E剖面图;

图5为下模块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G-G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包括由铸铁材质制作的通过定位销6定位成一体的上模块1和下模块7;所述上模块1内设有浇冒口上砂块3,下模块7内设有浇冒口下砂块10;浇冒口2贯穿浇冒口上砂块3并延伸到浇冒口下砂块10内;在浇冒口周围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磨球型腔17,浇冒口2通过内浇口18与磨球型腔17相通,所述上模块1上四周设有上层水道一9和下层水道一8,下模块7上四周设有上层水道二14和下层水道二13,上层水道一9和上层水道二14均具有进水口5,下层水道一8和下层水道二13均具有出水口11,上层水道一和下层水道一通过通孔一15连通,上层水道二14和下层水道二13通过通孔二(图中未示出)连通。

所述上层水道一9和下层水道一8,上层水道二14和下层水道二13构成两层双回路循环水道;所述磨球型腔17均匀分布在两层双回路循环水道和浇冒口2之间。

所述上层水道一9、下层水道一8、上层水道二14和下层水道二13上均设有加工水道用的工艺孔的水堵4。

所述上层水道一9、下层水道一8、上层水道二14和下层水道二13自上而下平行分布;上层水道一9的末端紧邻上层水道一进水口5,下层水道一8的始端设置在上层水道一9的末端正下方,上层水道一9的末端通过通孔一15与下层水道一8的始端连通,下层水道一8的出水口11设置在上层水道一进水口5的正下方;上层水道二14的末端紧邻上层水道二进水口5,下层水道二13的始端设置在上层水道二14的末端正下方,上层水道二14的末端通过通孔二与下层水道二13的始端连通,下层水道二13的出水口11设置在上层水道二进水口5的正下方。这样,在模具外围设计出了上下两层双回路的循环水道,高压水流从上层进入,经过一周循环水道,在近进水口处经联接上下层水道的通孔,水流顺着通孔进入下层水道,反向一周循环后,从出水口排出,形成合理的冷却环路。

本实用新型上模块1与下模块7还可采用均匀化壁厚设计方案(所述均匀壁厚是指所有磨球型腔17,上、下模块四周以及分型面16的主要壁厚都是一致的),确保浇注时受热均匀, 并且能快速均匀地冷却,大大缩短重复浇注的等待时间,有利于防止模具的热疲劳损伤,从而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为了便于水道的加工和维护,所述上模块1和下模块7呈方形结构。

所述浇冒口2贯穿浇冒口上砂块部分呈倒圆台腔(倒圆锥台腔)结构,浇冒口2延伸到浇冒口下砂块内的部分呈半球腔结构,半球腔的直径与倒圆台腔的下底面直径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