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7510发布日期:2019-11-05 23:55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连铸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铸机冷却辊道。



背景技术:

连铸机辊是扇形段的核心构成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承担承载、驱动钢坯和活动坯模的功能。连铸机辊连续不断的与内部还未凝固的高温铸坯接触,不仅反复承受着局部高温加热和水冷的交变冷热冲击循环作用,而且还受到板坯鼓胀力和静压力的交变机械应力的作用,以及滞坯、漏钢等异常浇钢情况,工况条件十分恶劣,使用一段时间后,辊体会产生变形。

为了降低钢坯对辊体、轴承座及连铸坯输送线辊道底座横梁受热的影响,通过将连铸机辊道改造成冷却辊道以控制上述部件的温度在70℃以下,从而提高整机的寿命。

授权公告号为CN20227095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连铸机水冷辊道,该连铸机水冷辊道包括辊筒、第一辊筒轴、第二辊筒轴、轴承座,有一根通水管通过第一辊筒轴伸到辊筒的内部,位于辊筒内部的通水管部分设有喷水孔,第一辊筒轴中的通水管的外面设有第一回水套孔,该第一回水套孔和第一辊筒轴端部的回水箱连通,回水箱设有出水管。该连铸机水冷辊道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但是该连铸机冷却辊道中的出水管位于回水箱的底部,由于辊筒以及回水箱均为钢质,长时间使用后,辊筒内很有可能发生腐蚀,辊筒中的大量铁锈会随水流至回水箱内,大量铁锈进入出水管时容易堵塞出水管,造成连铸机水冷辊道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铸机冷却辊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铸机冷却辊道因冷却液中的铁锈易堵塞出水管而存在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铸机冷却辊道包括安装架以及转动装配在安装架上的辊筒,所述辊筒的一端连接有驱动辊筒转动的驱动机构,另一端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伸入辊筒内部,另一端与辊筒的内壁面形成环空,所述环空构成出水孔,所述连铸机冷却辊道还包括与出水孔连通的回水箱,所述回水箱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回水箱的内部于出水口的口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上端位于出水孔的下侧,所述回水箱的内部于出水孔的下侧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回水箱上设有处理器以及用于控制出水管通断的电磁阀,所述处理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电磁阀连接,所述处理器用于接收来自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并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使用时,通过进水管向辊筒内进水,当水在辊筒内达到一定量时。水从由进水管与辊筒之间的环空构成的出水孔流出,并进入至回水箱内,当回水箱中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位传感器向处理器发送信号,处理器控制电磁阀打开,水从出水管流出;当回水箱中的水低于一定位置时,处理器控制电磁阀关闭。出水管的上端高于回水箱的底部,使得铁锈能够沉淀到回水箱的底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铁锈堵塞出水管的可能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连铸机冷却辊道,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高、同时可实现自动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箱的外侧设有与出水口连通的连接管,所述电磁阀布置在连接管上。回水箱的外侧设置与出水口连通的连接管,便于安装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箱的下侧设有清污口,所述清污口的口沿上可拆连接有密封盖。回水箱的底部设置清污口,有助于清理回水箱底部的污物。

进一步的,所述辊筒的两端均伸出安装架外侧,所述回水箱位于安装架的外侧且套设在辊筒的端部,所述驱动机构布置在辊筒位于安装架外侧的部分上。回水箱和驱动机构均布置在安装架的外侧,使用时,有助于避免回水箱、驱动机构与钢锭发生干涉。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箱通过连接架固定在安装架上,所述进水管位于辊筒外侧的一端向外穿出回水箱。采用该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加紧凑,减少占地面积,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狭小的安装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个槽口相背设置的槽钢以及连接在两个槽钢之间的横梁,所述辊筒的两端通过轴承、轴承座转动装配在对应槽钢的上侧。安装架包括槽钢以及连接在槽钢之间的横梁,确保安装架具有足够高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固定架与槽钢固定连接。驱动机构通过固定架安装在槽钢上,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整体性,便于搬运。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与电机传动连接的蜗轮蜗杆减速机,所述蜗轮蜗杆减速机的输出端与辊筒的端部键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中的驱动机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驱动机构固定板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中的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C-C面截视图;

图8是图6中的B向视图;

图9是图6中D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中的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进水管的右视图;

图中:1-槽钢;2-横梁;3-辊筒;31-键槽;32-螺孔;4-轴承座;5-轴承;6-轴承盖;7-驱动电机;8-驱动机构固定板;81-上固定孔;82-下固定孔;9-辊筒端盖;10-回水箱;11-进水管;12-连接管;13-回水箱固定板;14-紧固螺栓;15-出水管;16-清污口;17-密封盖;18-进水口;19出水孔;20-进水管固定板;21-钢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包括安装架以及转动装配在安装架上的辊筒3,安装架包括两个槽口相背设置的槽钢1以及连接在两个槽钢1之间的横梁2。辊筒3的两端分别转动装配在对应槽钢1的上侧,且两端伸出安装架外侧。

具体的,参见图6可知,辊筒3的两端均为与辊筒3内部连通的阶梯状中空结构,中间的阶梯面上套装有轴承5,靠近中间筒体的阶梯面的端部与轴承5挡止。槽钢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轴承座4,轴承5安装在轴承座4内,轴承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轴承盖6,用于在轴向上对轴承5起到限位作用。辊筒3位于安装架左侧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辊筒3位于安装架右侧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管11。进水管11的左端穿入辊筒3内部,且一直延伸至辊筒3左端的阶梯状中空结构内部。进水管11的右端位于辊筒3外侧,且具有开口朝向的进水口18;进水管11与辊筒3右端的阶梯状中空结构之间具有环空,环空形成出水孔19。安装架上通过连接架安装有与出水孔19连通的回水箱10,安装架包括回水箱固定板13,回水箱固定板13的一端与回水箱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架固定连接。回水箱10的左侧面上具有供辊筒3的右端穿入的穿孔,进水管11向右穿出回水箱10的右侧面,如图10、图11所示,进水管11的右端设置有进水管固定板20,进水管固定板20通过螺栓连接在回水箱10的右侧面上。

参见图3所示,回水箱10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的口沿上设置有出水管15,出水管15向上延伸,且出水管15的上端位于出水孔19的下侧。回水箱10的底部外侧面上于出水口的口沿上密封连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12与回水箱10通过螺栓连接,连接管12上设置有电磁阀,用于控制连接管12的通断。其他实施例中,电磁阀也可以设置在出水管上。回水箱10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位于出水孔19下侧、出水管15上侧,用于检测回水箱10内的液位高度。回水箱10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电磁阀连接,处理器用于接收来自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并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具体的,处理器内预置一个设定值,当液位高于设定值时,处理器控制电磁阀打开。

为了便于清理回水箱10底部的污垢,回水箱10的底部设置有清污口16,清污口16的口沿上通过螺钉连接有密封盖17。当需要清理回水箱10内的污垢时,通过工具打开密封盖17。

如图6至图9所示,辊筒3的左端与驱动机构连接的阶梯面上设置有键槽31,用于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辊筒3的左端设置有螺孔32,用于与螺栓配合固定辊筒端盖9,辊筒端盖9用于封堵辊筒3左端中空结构。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7以及与驱动连接传动连接的蜗轮蜗杆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的输出端与辊筒3左端键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与现有技术中的蜗轮蜗杆减速机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便于搬运,驱动机构通过固定架与安装架固定连接。具体的,如图1、图4、图5所示,固定架包括驱动机构固定板8,驱动机构固定板8上设置有上固定孔81和下固定孔82,上固定孔81用于与螺栓配合固定驱动机构,下固定孔82用于与螺栓配合将驱动机构固定板8固定在安装架的槽钢1上。

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使用时,驱动机构带动辊筒3转动,向前输送辊筒3上侧的钢锭21,在此过程中,冷却水从进水管11进入辊筒3内,冷却辊筒3。进入辊筒3内的冷却水从出水孔19流入回水箱10内,初始时,连接管12上的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当回水箱10内的水达到一定高度时,液位传感器向处理器发送信号,处理器控制电磁阀打开,水从出水管15经连接管12流出。在电磁阀打开前,回水箱10中的冷却水中的杂质沉淀至回水箱10的底部。当回水箱10内的水位低于一定位置时,处理器控制电磁阀关闭。需要对清理回水箱10时,打开排污口上的密封盖17,清理污垢。

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具体实施例二,与连铸机冷却辊道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管的进水端位于回水箱的内部,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