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53896发布日期:2020-07-10 17:48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氟碳铈矿稀土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四川氟碳铈矿处理的通用方法是稀土精矿氧化焙烧、盐酸浸取,最终得到氯化稀土溶液。在氯化稀土溶液中,由于铁、钍等非稀土杂质含量较高,影响下一步稀土分离,为此需要去除铁、钍等非稀土杂质,现有去除铁、钍杂质最普遍的方法是利用铁、钍离子的水解与稀土离子的水解性质差异来去除,但由于稀土精矿中铁含量比较高,达到3-5%之间,在水解过程中渣量较大,夹带稀土量较多,导致稀土损失较大,稀土回收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通过改变现有去除铁、钍等杂质的方式,利用氧化还原等方法来改变杂质的水解性质,进而减少铁钍渣量,在去除铁、钍等杂质的同时,防止铁钍渣量过多而导致稀土损失,进而提高稀土回收的效果,克服传统稀土回收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取酸浸过程中得到的氯化稀土溶液于反应容器中,调节氯化稀土溶液至强酸性,在强酸性条件下,向氯化稀土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在常温下进行搅拌;

s2、反应完成后,加热反应溶液,以去除过量的过氧化氢;

s3、加热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碳酸盐,溶液中产生沉淀,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然后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中备用;

s4、取s3得到的澄清液于容器中,先计算萃取容量,然后向澄清液中加入有机稀土萃取剂进行萃取分离,得到萃取有机相和萃余水相,分离有机相和水相,萃余水相作为萃余液,水相作为萃取液,对萃取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后得到空白有机相和水相,水相作为萃取液,空白有机相回收利用;

s5、分别在独立容器中泵入萃余液和萃取液,并向萃取液和萃余液中分别加入可溶性碳酸盐,经搅拌混合发生化学反应,澄清净化,分别得到稀土沉淀物。

在上述方法中,利用过氧化氢在强酸条件下表现为还原性的特性,通过过氧化氢来还原氯化稀土溶液中的fe3+,并将其还原成fe2+,氧化还原过程中,不会引入新的杂质,因此是很理想的还原剂,fe3+还原成fe2+后,改变了铁离子的水解性质,fe2+在强酸下不会水解形成沉淀,其只有在ph值达到9的弱碱性条件下才会发生明显地水解。利用此性质,先将fe2+与稀土离子共存于溶液中,然后加入碳酸盐中和溶液,降低溶液的酸性,以促使钍离子等杂质的水解,此时,fe2+并不会水解,因此得到的是以氢氧化钍为主要成分的沉淀,进而大幅减少了杂质渣量,有效避免了稀土离子的损失,然后通过澄清净化去除钍离子。同时,反应结束后通过加热的方式来去除过量的过氧化氢,以防止溶液酸性降低时,过量的过氧化氢表现出的氧化性氧化fe2+。进一步,将得到的澄清液通过有机稀土萃取剂来萃取稀土离子,萃取时,遵循高价金属离子易萃取,低价金属离子难萃取的规律,按稀土元素的正序萃取来实现萃取分离,进而实现fe2+与大部分易萃稀土的分离,使fe2+与镧离子等难萃取组分一起留在萃余水相中,分离出的萃取有机相继续进行萃取分离,萃取方式采用现有稀土萃取分离方法即可,得到萃取液,萃取液经单独设备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得到稀土沉淀物。最后通过向萃余水相中加入碳酸盐的方式,使镧离子等难萃取组分生成碳酸盐沉淀而实现与fe2+的分离,最终实现了稀土的回收,由于大幅减少了铁渣量的生成,也就减少了稀土的夹带量,稀土回收率大大提高,相比于原工艺的稀土回收率,稀土回收率提高了1-2%。

进一步,因为稀土精矿中存在方铅矿,故含有一定量的铅离子(pb2+),pb2+在酸溶过程中极易溶于稀土溶液中而影响稀土的分离,为此,为了去除该杂质,在s3中,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前,向澄清液中加入可溶性硫化物,过滤沉淀后,再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中。通过可溶性硫化物来生成pbs沉淀,进而去除pb2+

进一步,所述可溶性硫化物为na2s、k2s、(nh4)2s的一种或多种混合,考虑到避免引入新杂质的问题,所述可溶性硫化物优选为na2s。

进一步,向澄清液中加入可溶性硫化物过滤沉淀后,再加入可溶性硫酸盐,过滤沉淀后,再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中。由于原氯化稀土溶液中还会含有一定量的ba2+,为了去除该杂质,通过加入可溶性硫酸盐来生成baso4沉淀,继而去除ba2+

进一步,所述可溶性硫酸盐为na2so4、k2so4、(nh4)2so4的一种或多种混合,考虑到避免引入新杂质的问题,所述可溶性硫酸盐优选为na2so4。

在s1中,所述强酸性是指溶液中的h+浓度在0.3-0.5mol/l的酸性条件下,此时的ph值大约为0.3-0.5,由于ph值的表述方式一般用于弱酸环境中,而强酸环境中一般用h+浓度来表示,故用h+浓度来限定强酸环境。进一步,所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5±0.5%。

进一步,在s3中,所述可溶性碳酸盐为na2co3、k2co3、(nh4)2co3、nahco3、khco3、nh4hco3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作为优选,所述可溶性碳酸盐为na2co3。

进一步,在s3中,用ph试纸测试反应溶液的ph值,待ph值为1.5-2.0时,停止加入碳酸盐,然后进行澄清净化处理。加入碳酸盐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溶液的酸性,促进钍等杂质水解形成沉淀,以便于去除这些杂质。

进一步,所述有机稀土萃取剂为p507稀土萃取剂与煤油的混合物。

进一步,在s5中,所述可溶性碳酸盐为na2co3、k2co3、(nh4)2co3、nahco3、khco3、nh4hco3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优选为na2co3或nh4hco3,控制反应体系温度在40-55℃,ph值控制在6-7,反应时间控制在40min以上。静置30min以后,绝大部分氯化镧等稀土难萃取组分以碳酸盐沉淀的形式析出,由于是在酸性环境中,fe2+和其他金属离子继续溶解在萃取残留液中,即水相中,由此达到铁离子与稀土离子分离的目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先利用氧化还原方法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以改变主要杂质的水解性质,在酸性条件下先除去钍、铅等杂质,然后再萃取分离出易萃取稀土元素,最后以沉淀的方式将稀土难萃取组分分离出来,大幅减少了杂质渣量(铁钍渣量),稀土在渣中的夹带量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镨钕等有价稀土元素的回收率,相比于原工艺的稀土回收率,稀土回收率提高了1-2%,克服了传统稀土回收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铁钍渣回收稀土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氧化还原:取酸浸过程中得到的氯化稀土溶液于反应容器中,调节氯化稀土溶液至强酸性,在强酸性条件下,向氯化稀土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在常温下进行搅拌;

反应方程式:2fe3++o22-=2fe2++o2↑

s2、加热:反应完成后,加热反应溶液,以去除过量的过氧化氢;

反应方程式:2h2o2=2h2o+o2↑

s3、中和:加热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碳酸盐,溶液中产生沉淀,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然后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中备用;

反应方程式:th4++2co32-+2h2o=th(oh)4↓+2co2↑

s4、萃取分离:取s3得到的澄清液与容器中,按设定好有机相(稀土萃取剂+煤油)流量和设定好澄清液流量的情况下,在专用萃取设备内进行萃取反应,得到萃取液(萃取有机相反萃取后的水相)和萃余液(即萃余水相);

反应方程式:re3++3(ha)2(o)→re(ha2)3(o)+h3+,re:比la原子序数大的稀土元素,如ce、pr、nd等元素,la元素与二价fe留在水相。

s5、沉淀分离:向萃余液和萃取液中分别加入碳酸钠,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分别得到稀土沉淀物,其中,稀土沉淀物除碳酸镧以外,还有碳酸铈、碳酸镨钕、碳酸钐铕钆等沉淀。

反应方程式:2la3++3co32-=la2(co3)3↓

在上述方法中,因为稀土精矿中存在方铅矿,故含有一定量的铅离子(pb2+)和钡离子(ba2+),pb2+和ba2+在酸溶过程中极易溶于稀土溶液中而影响稀土的分离,为此,为了去除这些杂质,在s3中,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前,向澄清液中加入可溶性硫化物,过滤沉淀后,再加入可溶性硫酸盐,过滤沉淀后,再将澄清液送入存储容器中。通过可溶性硫化物来生成pbs沉淀,进而去除pb2+,反应方程式为:na2s+pb2+=pbs↓+2na+,ba2++na2so4=baso4↓+2na+,所述可溶性硫化物为na2s、k2s、(nh4)2s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优选为na2s,所述可溶性硫酸盐为na2so4、k2so4、(nh4)2so4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优选为na2so4。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强酸性是指溶液中的h+浓度在0.3-0.5mol/l的酸性条件下,所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5±0.5%。

在上述方法中,s3中的可溶性碳酸盐为na2co3、k2co3、(nh4)2co3、nahco3、khco3、nh4hco3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优选为na2co3,用ph试纸测试反应溶液的ph值,待ph值为1.5-2.0时,停止加入碳酸盐,然后进行澄清净化处理。

在上述方法中,s4中的有机稀土萃取剂优选为p507稀土萃取剂与煤油的混合物。进一步,在s5中,所述可溶性碳酸盐为na2co3、k2co3、(nh4)2co3、nahco3、khco3、nh4hco3的一种或多种混合,优选为na2co3或nh4hco3,控制反应体系温度在40-55℃,ph值控制在6-7,反应时间控制在40min以上。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发明,以下列举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氧化还原:取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得到的氯化稀土溶液100kg于反应釜中,调节氯化稀土溶液至强酸性,在h+浓度在0.3mol/l的强酸性条件下,向反应釜中缓慢加入5%h2o2溶液,在常温下边加入边搅拌30min以上;

s2、加热:反应结束后,将还原反应后的氯化稀土溶液通过反应夹套加热到70-80℃,反应30min,赶走多余的过氧化氢;

s3、中和:向氯化稀土溶液中缓慢加入固体碳酸钠,边搅拌边加入使其充分反应,直至试纸测试其ph值为1.5-2为止,钍沉淀后,澄清净化,再将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4、除铅除钡:向澄清液中缓慢加入硫化钠,边加入边搅拌,无明显沉淀生成后,再加入硫酸钠,边加入边搅拌,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将得到的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5、萃取:先计算萃取容量,然后用p507萃取剂+煤油萃取稀土元素中的铈、镨等易萃组分至萃取有机相中,镧及二价铁等难萃组分留在萃余水相中,分离有机相和水相,水相作为萃取液,对有机相进行再生后继续循环利用,进行下一次萃取分离,按照现有稀土萃取工艺处理即可;

s6、沉淀:向萃余液和萃取液中分别缓慢加入碳酸钠溶液,边加入边搅拌,控制体系温度在45-50℃,ph值在6.5-7,控制时间在40min以上,静置30min以上,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分别得到稀土沉淀物。

实施例2

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氧化还原:取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得到的氯化稀土溶液100kg于反应釜中,调节氯化稀土溶液至强酸性,在h+浓度在0.5mol/l的强酸性条件下,向反应釜中缓慢加入5%h2o2溶液,在常温下边加入边搅拌30min以上;

s2、加热:反应结束后,将还原反应后的氯化稀土溶液通过反应夹套加热到70-80℃,反应30min,赶走多余的过氧化氢;

s3、中和:向氯化稀土溶液中缓慢加入固体碳酸钠,边搅拌边加入使其充分反应,直至试纸测试其ph值为1.5-2为止,钍沉淀后,澄清净化,再将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4、除铅除钡:向澄清液中缓慢加入硫化钠,边加入边搅拌,无明显沉淀生成后,再加入硫酸钠,边加入边搅拌,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将得到的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5、萃取:先计算萃取容量,然后用p507萃取剂+煤油萃取稀土元素中的铈、镨等易萃组分至萃取有机相中,镧及二价铁等难萃组分留在萃余水相中,铈及镨钕等留在有机相中,对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得到反萃液和空白有机相,反萃液(即萃取液)送至下一工序,空白有机相循环利用;

s6、沉淀:向萃余液和萃取液中分别缓慢加入碳酸钠溶液,边加入边搅拌,控制体系温度在45-50℃,ph值在6.5-7,控制时间在40min以上,静置30min以上,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分别得到稀土沉淀物。

实施例3

一种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铁钍渣回收稀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氧化还原:取氟碳铈矿酸浸过程中得到的氯化稀土溶液100kg于反应釜中,调节氯化稀土溶液至强酸性,在h+浓度在0.4mol/l的强酸性条件下,向反应釜中缓慢加入6%h2o2溶液,在常温下边加入边搅拌30min以上;

s2、加热:反应结束后,将还原反应后的氯化稀土溶液通过反应夹套加热到70-80℃,反应30min,赶走多余的过氧化氢;

s3、中和:向氯化稀土溶液中缓慢加入固体碳酸钠,边搅拌边加入使其充分反应,直至试纸测试其ph值为1.5-2为止,钍沉淀后,澄清净化,再将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4、除铅除钡:向澄清液中缓慢加入硫化钠,边加入边搅拌,无明显沉淀生成后,再加入硫酸钠,边加入边搅拌,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将得到的澄清液泵入存储槽中备用;

s5、萃取:先计算萃取容量,然后用p507萃取剂+煤油萃取稀土元素中的铈、镨等易萃组分至萃取有机相中,镧及二价铁等难萃组分留在萃余水相中,铈及镨钕等留在有机相中,对有机相进行反萃取,得到水相和空白有机相,反水相(即萃取液)送至下一工序,空白有机相循环利用;

s6、向萃余液和萃取液中分别缓慢加入碳酸钠溶液,边加入边搅拌,控制体系温度在45-50℃,ph值在6.5-7,控制时间在40min以上,静置30min以上,充分反应后,澄清净化,分别得到稀土沉淀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