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_2

文档序号:8355931阅读:来源:国知局
炉冶炼得到。
[003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合气体中,按体积比,O2ICO2= 3?7.5:1 ;优选为,O2: CO2= 5.5:1 ο
[0033]优选地,所述混合气体压力为0.60?1.0MPa,流量为8000?25000Nm3/h,混合气体用量优选为25Nm3/tFe。
[003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合气体采用氧枪喷吹。
[0035]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剂优选为铁氧化物或含铁氧化物,冷却剂的加入量优选为15 ?35kg/tFe,更优选为 25kg/tFe。
[0036]优选地,所述冷却剂的加入时机为: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
[0037]作为进一步优选方案,冷却剂分三次加入,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20%?40%的冷却剂,吹炼I?2.5min后再加入30%?50%冷却剂,剩余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至少2min时加入;优选地,剩余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的2min时加入。
[0038]其中,在点火成功后加入冷却剂是将铁水温度控制在1320°C以下,该温度下可以有效提高铬的氧化率;随着氧化的进行温度升高后再加入30%?50%冷却剂控制温度在1320?1350°C ;到吹炼结束前为了保证半钢温度在1320?1390°C之间,加入剩余冷却剂。
[0039]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氧枪吹混合气体时枪位采用“高-低-高”模式进行控制,即吹炼前期0.5?1.0min采用高枪位,中期采用低枪位,吹炼结束前I?1.5min采用高枪位;总喷吹时间控制在6?12min。
[0040]高枪位与低枪位是以氧枪射流在金属液表面冲击面积来定义的,冲击面积在35%?50%时为高枪位,冲击面积在25%?35%时为低枪位,因此,由于转炉公称容量、炉型、氧枪供氧参数的不同,高、低枪位距离金属液表面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实际生产时根据铁水量、金属液表面大小、氧枪供氧参数进行枪位距离金属液表面的距离计算。
[0041]前期采用高枪位是为了是氧气与铁水上表面反应,此时需要控制温度过快升高,同时高枪位可以保证产生较多的FeO,为中期加快反应提供氧源;中期采用低枪位主要是增强铁水的搅拌力,加快铁水与氧气的反应;后期采用高枪位是为了控制终点温度,同时可以减少碳的氧化。
[004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在非吹炼阶段底吹队的用量为0.0015m 3/(min *tFe)以下,吹炼期间底吹队的用量为0.10?0.50m V (min.tFe)。
[0043]采用上述方式底吹队可以在吹炼期间加强熔池搅拌促进反应完全,在非吹炼期间保证透气砖畅通。
[0044]作为更优选方案,在非吹炼阶段底吹队的用量为0.005?0.0Olm V (min.tFe),吹炼期间底吹队的用量为0.25?0.40m V (min.tFe)。
[0045]进一步,上述方法中,所得半钢运至炼钢转炉进行炼钢。
[004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47]实施例1
[0048]在80t转炉兑铁结束后,采用氧枪供混合气,02与0)2的比例为3:1 ;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40%的冷却剂,冷却剂为铁氧化物或含铁氧化物的冷却剂,吹炼
2.5min后再加入50%冷却剂,最后10%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的2min时加入,吹氧时间控制在6min ;氧枪吹混合气时枪位采用“高-低-高”模式进行控制,即吹炼前期1.0min采用1.6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6m),中期采用1.4m低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4m),吹炼结束前1.0min采用1.5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5m);根据转炉的容量混合气压力为0.60MPa、流量控制在8000Nm3/h,混合气用量为10Nm3/tFe ;冷却剂用量控制在15kg/tFe之间;非吹炼阶段底吹N2强度控制在0.0015m V (min.tFe)以下,吹炼期间采用0.50m3/(min.tFe)的底吹强度进行供气;冶炼结束后分别出半钢及钒铬渣,所得半钢运至炼钢转炉进行炼钢。铁水钒从0.210%降到0.036%,铬从0.205%降到0.102%,碳氧化率为5.1%。
[0049]实施例2
[0050]在200t转炉兑铁结束后,采用氧枪供混合气,02与0)2的比例为7.5:1 ;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20%的冷却剂,冷却剂为铁氧化物或含铁氧化物的冷却剂,吹炼Imin后再加入50%冷却剂,最后30%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的2min时加入,吹氧时间控制在12min ;氧枪吹混合气时枪位采用“高-低-高”模式进行控制,即吹炼前期0.5min采用2.0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2.0m),中期采用1.7m低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7m),吹炼结束前1.5min采用1.9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9m);根据转炉的容量混合气压力1.0MPa、流量控制在25000Nm3/h,混合气用量为30Nm3/tFe ;冷却剂用量控制在35kg/tFe之间;非吹炼阶段底吹N2强度控制在0.0015m V (min.tFe)以下,吹炼期间采用0.1 Om3/(min-tFe)的底吹强度进行供气;冶炼结束后分别出半钢及钒铬渣,所得半钢运至炼钢转炉进行炼钢。铁水钒从0.330%降到0.042%,铬从0.413%降到0.174%,碳氧化率为6.9%。
[0051]实施例3
[0052]在140t兑铁结束后,采用氧枪供混合气,02与0)2的比例为5.5:1 ;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30%的冷却剂,冷却剂为铁氧化物或含铁氧化物的冷却剂,吹炼2.5min后再加入40%冷却剂,最后剩余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的2min时加入,吹氧时间控制在1min ;氧枪吹混合气时枪位采用“高-低-高”模式进行控制,即吹炼前期1.0min采用1.9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9m),中期采用1.6m低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
1.6m),吹炼结束前1.5min采用1.8m高枪位(即氧枪距离铁水液面1.8m);根据转炉的容量混合气压力0.85MPa、流量控制在16000Nm3/h,混合气用量为25Nm3/tFe ;冷却剂用量控制在25kg/tFe之间;非吹炼阶段底吹N2强度控制在0.0015m V (min.tFe)以下,吹炼期间采用0.35m3/(min.tFe)的底吹强度进行供气;冶炼结束后分别出半钢及钒铬渣,所得半钢运至炼钢转炉进行炼钢。铁水钒从0.274%降到0.041 %,铬从0.527%降到0.182%,碳氧化率为5.6%。
[0053]对比例I
[0054]根据实施例2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将含钒铬铁水和冷却剂一次性加入到转炉中。含钒铬铁水的钒从0.291 %降到0.064%,铬从0.482%降到0.205%,碳氧化率为17.2%。
【主权项】
1.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钒铬铁水兑入到转炉,向钒铬铁水中顶吹由02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同时,用N 2进行底吹,在顶底复吹的过程中加入冷却剂来控制钒铬铁水的温度在1320?1390°C,得到钒铬渣和半钢;其中,混合气体用量为10?30Nm3/tFe,混合气体采用氧枪喷吹,冷却剂分三次加入: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20%?40%的冷却剂,吹炼I?2.5min后再加入30%?50%冷却剂,剩余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至少2min时加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钒铬铁水中[V] + [Cr]的总量在0.5?1.0%,碳含量在4.0?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中,按体积比,O2ICO2= 3?7.5:1 ;优选为,O2 = CO2= 5.5: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用量为25Nm3/tFe,所述混合气体压力为0.60?1.0MPa,流量为8000?25000Nm3/h。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为铁氧化物或含铁氧化物,冷却剂的加入量为15?35kg/tFe,优选为25kg/tFe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枪喷吹混合气体时,在吹炼前期0.5?1.0min采用高枪位,中期采用低枪位,吹炼结束前I?1.5min采用高枪位;总喷吹时间控制在6?12min。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吹炼阶段底吹队的用量为0.0015m 3/(min.tFe)以下,吹炼期间底吹队的用量为0.10 ?0.50m3/ (min.tFe)。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非吹炼阶段底吹队的用量为0.005?0.0Olm V (min.tFe),吹炼期间底吹队的用量为0.25?0.40m V(min.tFe)。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属于钢铁冶炼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本发明顶底复吹转炉提取钒铬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钒铬铁水兑入到转炉,向钒铬铁水中顶吹由O2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同时,用N2进行底吹,在顶底复吹的过程中加入冷却剂来控制钒铬铁水的温度在1320~1390℃,得到钒铬渣和半钢;其中,冷却剂分三次加入:氧枪下降到位、成功点火后加入20%~40%的冷却剂,吹炼1~2.5min后再加入30%~50%冷却剂,剩余的冷却剂在停止吹炼前至少2min时加入。本发明与能够保证较高的钒氧化率,保证铬的氧化率,降低碳的氧化率,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IPC分类】C21C5-35, C21C5-36
【公开号】CN104673959
【申请号】CN201510114044
【发明人】陈炼, 谢兵, 王建, 戈文荪, 曾建华, 董克平, 黄正华, 李龙, 蒋龙奎
【申请人】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3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