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孔加工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39181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轴承502a的另一端面抵在轴肩501a上,筒体503套装在第一轴承502a和第二轴承502b上,固定环504套装在筒体503上并与弹性板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端盖505和第二端盖506分别安装在筒体503的两端,第一端盖505上开设有第三通孔508,销轴501的顶端由第三通孔508伸出并与磨头507固定连接。其中,磨头507可以为圆筒形,销轴501可以为实心长轴件,套筒511可以为薄壁类管状件。销轴501的尾端可以设有螺纹,紧固件510可以为紧固螺母,销轴501的尾端设置有螺纹部分的直径小于未设置有螺纹的光杆部分的直径,这减小了紧固件510占用的体积。第二轴承502b抵在紧固件510的端面上,用于固定第二轴承502b的位置,该轴肩501a能够限定第一轴承502a的位置,套筒511、紧固件510和轴肩501a能够共同实现定位第一轴承502a和第二轴承502b的作用。
[0037]具体地,固定环504可以为圆柱型,且在固定环504的轴向上可以开设偏心通孔,筒体503插装在该偏心通孔内,偏心通孔使得固定环504的一侧侧壁较厚,在较厚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平台504a,弹性板4布置在该安装平台504a上并通过紧固螺钉11安装在固定环504上,设置偏心通孔能够便于在安装平台504a上开孔用于安装紧固螺钉11,紧固螺钉11可以为两个,并沿弹性板4的轴向布置。
[0038]此外,筒体503的两端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内螺纹,第一端盖505和第二端盖506均可以为六角螺母,第一端盖505和第二端盖506与筒体503上均通过螺纹连接,筒体503的两端可以分别抵在第一端盖505和第二端盖506的螺帽上,这样能够将筒体503夹在第一端盖505和第二端盖506之间,避免筒体503移动,第二端盖506的螺纹端可以与紧固件510接触轴承502的一端齐平,这使得轴承502也能够抵在第二端盖506的螺纹端,从而限定轴承502的位置,
[0039]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向筒体503内注入润滑油脂,转动销轴501使油脂能够布满筒体503内的销轴501的外壁,从而润滑销轴501,使销轴501与轴承502之间的转动更灵活轻便。其中,第一端盖505在第三通孔508的孔壁上开设有凹槽512,该凹槽512的截面可以为V型,通过设置凹槽512可以减少第三通孔508与销轴501的接触面,减少销轴501与第三通孔508的磨损,而且,该凹槽512能够减少第一端盖505的重量,同时,该凹槽512能够存储油脂且能够阻止油脂溢出,此外,第三通孔508的内径大于相对应的销轴501的外径,从而避免第三通孔508影响销轴501的运动。
[0040]进一步地,该内孔加工装置还可以包括垫片9和螺钉10,销轴501上设置有限位凸台509,磨头507的底面抵在限位凸台509上,垫片9布置在磨头507的顶面上,销轴501的顶端对应垫片9的位置设有螺钉10,该螺钉10通过垫片9将磨头507压紧在限位凸台509上,其中,垫片9可以布置多层,用于提高支撑强度,在本实施例中,该垫片9可以为三层。
[0041]具体地,筒体503和固定环504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环504通过紧定螺钉513固定在筒体503上,用于防止筒体503和固定环504转动。此外,紧定螺钉513可以穿过筒体503,油脂可以通过紧定螺钉513注入至筒体503内部。
[0042]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孔加工装置的使用方法:
[0043]将连接管1的第一端安装在机床镗杆a,将调整板3固定套装在螺纹杆2的第二端上,并通过两个第二螺母8固定调整板3的位置,调整板3抵在弹性板4上并使弹性板4向外倾斜,启动机床,机床键杆a带动内孔加工装置进行旋转,通过调整调整板3在螺纹杆2上的位置,可以控制弹性板4的倾斜程度,从而调整磨头组件5与待加工工件b的接触压力,进而实现超精加工,同时,控制弹性板4的倾斜程度的还可以实现不同孔径的待加工工件b的超精加工。
[004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孔加工装置,通过控制调整板在螺纹杆上的位置,利用弹簧板的弹性形变,使弹性板倾斜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微调磨头组件的加工范围以及磨头组件与待加工工件的接触压力,进而保证了待加工工件具有较高的表面超精精度,且该装置调试过程方便避免了反复组装。
[00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加工装置包括:连接管(1)、螺纹杆(2)、调整板(3)、弹性板(4)和磨头组件(5),所述连接管(1)的第一端设置有端盖(la),所述连接管(1)的第二端设有连接盖出),所述螺纹杆(2)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连接盖(6)和所述端盖(la)并固定在连接管(1)内,所述调整板(3)固定套装在所述螺纹杆(2)的第二端上,所述弹性板(4)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管(1)的外壁上,所述磨头组件(5)固定在所述弹性板(4)的第二端上,所述调整板(3)抵在所述弹性板(4)上并使所述弹性板(4)向外倾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为圆筒形,所述连接盖(6)为与所述连接管(1)的横向尺寸相配合的圆形板,所述连接盖(6)上开设有供所述螺纹杆(2)的第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接盖(6)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调整板(3)为直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直径的圆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6)的侧壁上布置有多个与所述连接盖(6)的中心轴线等距的第一平面(601),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接盖出)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调整板(3)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平面¢01)的位置分别布置有第二平面(302),且所述第二平面(30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平面(601)平行,所述调整板(3)上开设有第二通孔(301),所述调整板(3)通过所述第二通孔(301)固定套装在所述螺纹杆(2)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二通孔(30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调整板(3)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连接管(1)的第二端的侧壁上对应所述第一平面¢01)的位置设置有凹台(101),且所述凹台(101)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平面(601)平行,所述弹性板(4)的数量与所述凹台(101)的数量一致,每个所述弹性板(4)的第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凹台(10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板(3)为正六边形或正三角形,所述连接盖出)的侧壁上均匀布置有三个所述第一平面¢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盖(6)两侧的所述螺纹杆(2)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螺纹杆(2)上的螺纹相配合的第一螺母(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板(3)两侧的所述螺纹杆(2)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螺纹杆(2)上的螺纹相配合的第二螺母(8)。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的第一端设有可与机床镗杆(a)螺纹连接的外螺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头组件(5)包括销轴(501)、第一轴承(502a)、第二轴承(502b)、套筒(511)、筒体(503)、固定环(504)、第一端盖(505)、第二端盖(506)和磨头(507),所述销轴(501)的尾端固定有紧固件(510),所述第一轴承(502a)和所述第二轴承(502b)间隔布置并分别套装在所述销轴(501)上,所述套筒(511)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第一轴承(502a)的一端面和所述第二轴承(502b)的一端面上并套设在所述销轴(50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轴承(502b)的另一端面抵在所述紧固件(510)的端面上,所述销轴(501)上对应所述第一轴承(502a)的另一端面的位置设置有轴肩(501a),所述第一轴承(502a)的另一端面抵在所述轴肩(501a)上,所述筒体(503)套装在所述第一轴承(502a)和所述第二轴承(502b)上,所述固定环(504)套装在所述筒体(503)上并与所述弹性板(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盖(505)和所述第二端盖(506)分别安装在所述筒体(503)的两端,所述第一端盖(505)上开设有第三通孔(508),所述销轴(501)的顶端由所述第三通孔(508)伸出并与所述磨头(507)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加工装置还包括垫片(9)和螺钉(10),所述销轴(501)上设置有限位凸台(509),所述磨头(507)的底面抵在所述限位凸台(509)上,所述垫片(9)布置在所述磨头(507)的顶面上,所述销轴(501)的顶端对应垫片(9)的位置设有所述螺钉(10),所述螺钉(10)将所述磨头(507)压紧在所述限位凸台(509)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孔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503)和所述固定环(504)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固定环(504)通过紧定螺钉(13)固定在所述筒体(503)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孔加工装置,属于零件超精加工装置领域。所述内孔加工装置包括:连接管、螺纹杆、调整板、弹性板和磨头组件,连接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端盖,连接管的第二端设有连接盖,螺纹杆的一端依次穿过连接盖和端盖并固定在连接管内,调整板固定套装在螺纹杆的第二端上,弹性板的第一端固定在连接管的外壁上,磨头组件固定在弹性板的第二端上,调整板抵在弹性板上并使弹性板向外倾斜。所述内孔加工装置,通过控制调整板在螺纹杆上的位置,使弹性板倾斜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微调磨头组件的加工范围以及磨头组件与待加工工件的接触压力,保证了待加工工件具有较高的表面超精精度同时避免了反复组装。
【IPC分类】B24B41/00, B24B5/48
【公开号】CN105397584
【申请号】CN201510735480
【发明人】潘文鼎, 佘邵平, 贾广营, 严国辉, 李亚, 曾庆飞
【申请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