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31767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多片玻璃板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有将构成汽车用前挡风玻璃中使用的两片玻璃板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的玻璃板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而进行制造的方法和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形成夹层玻璃时,通常对于配置于车内侧的内板用的玻璃(以下,也称为“内板玻璃”)和配置于车外侧的外板用的玻璃(以下,也称为“外板玻璃”)而言,在制造时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相互不同。

在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技术中,制造内板玻璃时,内板玻璃在成形面安装有模拟外板玻璃板的仿制玻璃板的状态下进行弯曲成形,并且,在制造外板玻璃时,外板玻璃在成形面安装有模拟内板玻璃的仿制玻璃板的状态下进行弯曲成形。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提出的技术中,构成夹层玻璃的内板玻璃和外板玻璃使用相互不同的成形模具分别进行压制成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78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400906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提出的技术中,将构成夹层玻璃的内板玻璃和外板玻璃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为所期望的形状时,分别使用专用的成形模具。因此,将内板玻璃和外板玻璃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而进行制造的制造装置大型化并且复杂化,从而制造装置本身的成本和夹层玻璃的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将构成夹层玻璃的多片玻璃板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其为多片玻璃板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第一主成形工序,将第一玻璃板加热至第一软化点以上而进行主成形;

第二主成形工序,将第二玻璃板加热至第二软化点以上而进行主成形;

第一精成形工序,在所述第一主成形工序后将所述第一玻璃板弯曲成形为所期望的形状;和

第二精成形工序,在所述第二主成形工序后将所述第二玻璃板弯曲成形为所期望的形状,

所述第一主成形工序和所述第二主成形工序利用同一成形模具进行,并且

用于使上述第一玻璃板的温度降低至低于上述第一软化点的第一条件和用于使上述第二玻璃板的温度降低至低于上述第二软化点的第二条件相互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将构成夹层玻璃的多片玻璃板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期望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2是通过图1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制造的使两片玻璃板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的构成图。

图3是说明图1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的操作步骤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图1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中实际运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变形难易度不同的两片玻璃板各自的主成形结束后的弯曲量的时间变化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夹层玻璃的外板玻璃和内板玻璃的、板厚与弯曲量(ダブリ量)与悬垂时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使具有大致相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外板玻璃与内板玻璃叠合的一例的前视图。

图8是示出使具有形状不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外板玻璃与内板玻璃叠合的一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夹层玻璃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10的一例的构成图。另外,图2是通过图1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10制造的使两片玻璃板12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14的构成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a)是夹层玻璃14的立体图,(b)是沿着(a)所示的线iii-iii对夹层玻璃14进行切割而得到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夹层玻璃的制造装置(以下,也简称为“制造装置”)10制造例如构成用于汽车、火车等运输车辆的前挡风玻璃、建筑用玻璃等的夹层玻璃14的两片玻璃板12。制造装置10将两片玻璃板12分别从平板形状按照所要求的期望形状进行弯曲成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夹层玻璃14具有配置于成形后的弯曲形状的凸面侧(或者外侧)的外板玻璃12a、配置于成形后的弯曲形状的凹面侧(或者内侧)的内板玻璃12b和夹在两玻璃板12a与12b之间的中间膜16。玻璃板12例如能够由钠钙玻璃等无机玻璃形成。另外,玻璃板12可以在表面(即,凹面和凸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功能性覆膜。例如,功能性覆膜所具有的功能可以为热射线反射功能、防反射功能、low-e(低辐射)功能等。中间膜16例如由聚乙烯醇缩丁醛形成,可以包含提高隔音性的原材料、提高热射线反射性的原材料等。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组成、相互不同的板厚、或者相互不同的组成以及相互不同的板厚。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外板玻璃板12a称为第一玻璃板、将内板玻璃板12b称为第二玻璃板,但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不限于此。即,第一玻璃板可以为外板玻璃板12a、也可以为内板玻璃板12b。换而言之,第二玻璃板是指外板玻璃板12a和内板玻璃板12b中与形成第一玻璃板的一个玻璃板不同的另一个玻璃板。

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板12(具体而言,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可以是沿玻璃板12的输送方向弯曲成形的玻璃板、也可以是沿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弯曲成形的玻璃板,还可以是沿输送方向和正交方向两个方向弯曲成形的玻璃板。另外,“输送方向”是指制造过程中的玻璃板12从制造工艺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方向。另外,“正交方向”是指与制造过程中的玻璃板12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中与地面水平的方向。

如图1所示,制造装置10具有控制器28和对加热软化后的玻璃板12进行输送的转载输送器20。转载输送器20将切割为规定形状的平板状的玻璃板12输送至压制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切割为规定形状的平板状的玻璃板12例如在加热炉中通过加热器等加热至能够弯曲成形的温度(例如,约600℃~约700℃)而软化,同时通过转载输送器20进行输送。即,转载输送器20将在加热炉等中加热软化后的玻璃板12输送至压制区域。

在压制区域的规定位置设置有作为压制用下模的一例的阴模24。玻璃板12被输送至上述规定位置时,阴模24从转载输送器20的下方的待机位置上升至规定的上升位置。因此,玻璃板12被输送至上述规定位置时,从转载输送器20移载至已上升至上升位置的阴模24。

阴模24从下方支撑玻璃板12。在该例中,阴模24是以支撑玻璃板12的周边部(端面或端面附近)的方式沿着玻璃板12的轮廓形成为环状的压环。需要说明的是,阴模24的上表面形状可以为支撑玻璃板12的整周的形状、也可以为支撑玻璃板12的一部分的形状。另外,阴模24的上表面形状能够与上述沿输送方向、正交方向弯曲成形的玻璃板12的弯曲形状相对应。

在压制区域的转载输送器20的上方设置有阳模30。阳模30具有形成为与进行弯曲成形的玻璃板12的整个面相对应的形状的下表面。在该例中,阳模30是朝下形成为凸状的压模。阳模30的下表面形状能够与沿输送方向、正交方向进行弯曲成形的玻璃板12的弯曲形状相对应。阳模30在压制区域中不沿水平方向移动、而以能够通过升降装置(未图示)沿垂直方向升降的方式悬挂于炉内或炉外。阳模30能够在待机区域和对玻璃板12进行压制成形的压制区域之间上下往复移动。

阴模24和阳模30是构成用于对玻璃板12进行压制成形的主成形压制装置的一对模具的一例。阴模24和阳模30夹着转载输送器20而上下配置。阴模24的上表面形状和阳模30的下表面形状符合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两者所要求的共同的规定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两者所要求的共同的规定形状是比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各自所要求的期望形状浅的弯曲形状。

阴模24能够在转载输送器20的下方的待机位置与上方的压制位置之间升降。在规定的上升位置将玻璃板12从转载输送器20移载至阴模24时,阴模24随后在载置有玻璃板12的状态下从规定的上升位置上升至转载输送器20上方的压制位置。

在阳模30的下表面密集地形成有多个吸气孔。通过经由这些吸气孔的吸气,玻璃板12从阴模24侧被吸引到阳模30侧,从而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该吸气以能够抵抗重力而抬起玻璃板12并使其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程度进行。

制造装置10具有载置压制成形后的玻璃板12的输送梭32。输送梭32具有安装固定于基架34的冷却模具36。冷却模具36从下方支撑玻璃板12。在该例中,冷却模具36是以支撑玻璃板12的周边部(端面或端面附近)的方式沿着玻璃板12的轮廓形成为环状的阴模环。需要说明的是,冷却模具36的上表面形状可以是支撑玻璃板12的整周的形状、也可以是支撑玻璃板12的一部分的形状。另外,冷却模具36的上表面形状能够与上述沿输送方向和正交方向弯曲成形的玻璃板12的弯曲形状相对应。

输送梭32能够在上述压制区域与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被冷却的冷却区域之间在固定于炉底的轨道26上往复移动。

在玻璃板12通过阴模24和阳模30进行压制成形并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且阴模24下降至上述待机位置后,输送梭32移动至上述压制区域的阳模30的正下方。输送梭32能够在冷却模具36与阳模30上下对置的位置(以下,也称为“对置位置”)停止移动。另外,输送梭32能够在冷却模具36进入冷却区域的位置(以下,也称为“冷却位置”)停止移动。即,输送梭32能够分别在对置位置和冷却位置停止移动,并且,能够在上述对置位置和冷却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玻璃板12被移载到移动至阳模30的直接下方的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在玻璃板12从阳模30移载至冷却模具36后,输送梭32将压制成形后的玻璃板12输送至冷却区域。

在冷却区域中,以上下夹着玻璃板12的方式设置冷却装置38。冷却装置38通过向载置于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喷吹冷却空气而对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进行冷却。利用冷却装置38喷出冷却空气的时机通过控制器28进行控制。利用冷却装置38冷却后的玻璃板12通过上推力杆、吊架、升力喷气器等分离工具(或者,分离装置,未图示)暂时支撑。

在输送梭32退回至压制区域以后,被暂时支撑的玻璃板12移载至进入冷却区域的搬出用梭39所具有的模具。在利用分离工具支撑的玻璃板12被移载至搬出用梭39所具有的模具后,该搬出用梭39将玻璃板12输送至转载输送器20和检查区域。

接着,结合图3对图1的制造装置10的操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3是说明图1的制造装置10的操作步骤的一例的图。

在制造装置10中,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的制造通过控制器28进行控制,夹层玻璃14如下所述一片一片地进行制造。首先,构成夹层玻璃14的切割成规定形状的平板状的玻璃板12一片一片地通过转载输送器20输送至压制区域。转载输送器20将玻璃板12输送至压制区域的规定位置。玻璃板12被输送至规定位置时,阴模24从转载输送器20下方上升而从下方支撑玻璃板12。图3中,(a)示出处于该状态的制造装置10。

阴模24从下方支撑玻璃板12时,然后,升降装置使阳模30下降从而使得阳模30能够将阴模24上的玻璃板12压制成形。阳模30下降时,阴模24上的玻璃板12被夹在阴模24与阳模30之间而进行压制。进行压制时,玻璃板12压制成形为规定形状、即比所要求的期望形状浅的弯曲形状。

压制成形时,外板玻璃板12a被加热至外板玻璃板12a的软化点(也称为“第一软化点”)以上。另外,内板玻璃板12b被加热至内板玻璃板12b的软化点(也称为“第二软化点”)以上。在此,第一软化点和第二软化点有时相同、有时不同。第一软化点和第二软化点例如可以依赖于外板玻璃板12a和内板玻璃板12b的组成、含水量等而确定。

利用阴模24和阳模30进行的玻璃板12的压制成形结束时,然后,阳模30通过升降装置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上升时,阳模30通过经由吸气孔的吸气而吸附保持压制成形后的玻璃板12。因此,压制成形后的玻璃板12在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上升。阳模30达到规定的上升位置时,在玻璃板12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停止,因此,不会上升超过规定的上升位置。

阳模30在使玻璃板12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上升时,然后,阴模24下降至转载输送器20下方的待机位置而停止。图3中,(b)示出处于该状态的制造装置10。另外,阳模30上升至上升位置而停止时,然后,输送梭32从冷却位置向冷却模具36与阳模30上下对置的对置位置移动。输送梭32在移动至上述对置位置时停止。

输送梭32移动至上述对置位置而停止,因此,冷却模具36与阳模30上下对置时,然后,通过阳模30的吸气进行的玻璃板12的吸附保持被解除。玻璃板12的吸附保持解除时,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玻璃板12从阳模30的下表面移载至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图3中,(c)示出处于该状态的制造装置10。

玻璃板12移载至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时,然后,输送梭32从冷却模具36与阳模30上下对置的对置位置向冷却位置移动。输送梭32移动至冷却位置而停止。图3中,(d)示出处于该状态的制造装置10。

输送梭32移动至冷却位置而停止时,冷却装置38向载置于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喷吹冷却空气。冷却空气的喷吹进行至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被冷却至低于软化点为止。以这样的方式冷却玻璃板12时,玻璃板12的变形停止。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板12在从压制成形结束后到开始通过冷却装置38进行的冷却而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为止,可以通过自重发生变形。

如上所述的玻璃板12的冷却结束时,玻璃板12通过分离工具从冷却模具36分离并通过分离工具暂时支撑。然后,输送梭32退回至压制区域。输送梭32退回至压制区域后,搬出用梭39进入冷却区域,通过分离工具暂时支撑的玻璃板12移载至搬出用梭39的模具上。玻璃板12移载至搬出用梭39的模具上时,然后,搬出用梭39将玻璃板12搬出至转载输送器20和检查区域。

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一片一片地进行弯曲成形而进行制造时,然后,在这些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之间插入中间膜16,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压接,由此制造夹层玻璃14。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通过一片一片地在加热和软化后进行成形并且进行冷却而制造。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利用同一压制成形模具(具体而言,阴模24和阳模30)进行压制成形,并且利用同一冷却装置38进行冷却。

顺便说一下,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各自可以形成为相互不同的期望形状。例如,如果考虑夹层玻璃14的结构本身,与内板玻璃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相比,外板玻璃12a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换而言之,与外板玻璃12a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相比,内板玻璃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小。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将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层叠而成形出夹层玻璃14时的组装性,优选外板玻璃12a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小,内板玻璃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的曲率半径较大。

如此,对于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而言,可以以弯曲量w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两片玻璃板12。弯曲量w有时被称为最大弯曲深度(crosscurvature),其为如下所述的量:将弯曲为凸状的夹层玻璃的凸部侧向下配置,并且以将该夹层玻璃的一对相对的长边的中点彼此连接的方式画直线,此时从弯曲部的底部的最深点向该直线画垂线,并且例如以mm为单位表示所述垂线的长度而得到的量。

另外,对于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而言,即使以使得弯曲量w相互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两片玻璃板12时,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也可以分别以相互不同的板厚形成。此外,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可以分别在相互不同的组成、相互不同的板厚以及隐蔽玻璃的周边部的隐蔽层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的条件下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玻璃板12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开始通过冷却装置38进行的冷却而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为止,在载置于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上的状态下,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变形。如此,玻璃板12根据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冷却开始为止(或者,到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为止)的条件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变形。

例如,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冷却开始为止的时间越长,则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的变形越进行,因此,玻璃板12更深地弯曲。另一方面,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的玻璃板12的弯曲难易度根据上述各种条件而变化。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的变形难易度根据玻璃板12的组成、板厚、隐蔽层的图案、功能性覆膜的有无等各种因素而变化。例如,玻璃板12的板厚越厚,则有时因重量增加而使得通过自重发生的变形越容易进行,但即使在板厚厚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因玻璃板12的组成、形状而使得通过玻璃板12的自重发生的变形难以进行。

例如,在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为相同组成、相同隐蔽层图案、相似形状或者相同形状、且外板玻璃12a的板厚比内板玻璃12b的板厚薄的情况下,外板玻璃12a的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冷却开始为止的时间可以短于内板玻璃12b的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冷却开始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将两玻璃板12a、12b分别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期望形状,并且能够缩短成形时间。

如上所述,在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利用同一压制成形模具(具体而言,阴模24和阳模30)进行压制成形的制造装置10中,在用于使压制成形结束后的玻璃板12的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的温度的条件对于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无区别而在两玻璃板12a、12b中相互相同的情况下,难以将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两者弯曲成形为各自所要求的期望形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多片玻璃板12一片一片地利用同一压制成形模具进行压制成形,并且,对于每一片玻璃板12,改变用于使在加热至能够弯曲成形的规定温度的状态下压制成形结束后的玻璃板12的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的温度的条件,由此,将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两者弯曲成形为各自所要求的期望形状。

具体而言,根据所制造的玻璃板12为外板玻璃12a用或者为内板玻璃12b用,改变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利用冷却装置38开始冷却为止的时间(以下,也称为“悬垂(sag)时间t”)。悬垂时间t期间,玻璃板12保持于软化点以上的温度,能够通过自重发生变形。玻璃板12的弯曲成形在开始冷却而玻璃板12的温度降低至低于软化点的时刻结束。

图4示出说明图1的制造装置10中控制器28实际运行的控制例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变形难易度不同的两片玻璃板12各自的压制成形结束后的弯曲量的时间变化的一例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纵轴以任意单位表示玻璃板12的变形量,另外,横轴以任意单位表示悬垂时间。另外,t0与玻璃板12的变形难易度无关,表示成形为相同形状的压制成形(主成形)结束的时刻。压制成形结束后,经过进行工艺上不可避免的移载等的待机时间,在时刻ta开始冷却,几乎与此同时通过悬垂发生的变形结束,由此,容易通过自重发生变形的玻璃板12(例如外板玻璃12a)的弯曲成形结束。另一方面,对于难以通过自重变形的玻璃板12(例如内板玻璃12b)而言,在上述时刻ta弯曲成形不充分,还没有形成所期望的形状,因此,将悬垂时间延长δt直至形成所期望的形状。这种情况下,悬垂时间为tb(=ta+δt)。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悬垂时间t的变更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悬垂时间t例如可以通过改变如下条件来进行变更:压制成形结束后的玻璃板12吸附保持于阳模30的下表面的持续时间(即,从玻璃板12的压制成形结束起到玻璃板12从阳模30的下表面移载至输送梭32的冷却模具36为止的时间)、在冷却模具36上载置有压制成形结束后的玻璃板12的输送梭32从对置位置向冷却位置移动的移动速度、或者从输送梭32在冷却位置停止移动起到冷却装置38开始对冷却模具36上的玻璃板12进行冷却为止的时间等。

如此,如图4所示,对于控制器28而言,制造构成夹层玻璃14的玻璃板12时,首先,对所制造的玻璃板12为外板玻璃12a用或者为内板玻璃12b用进行判定(步骤100)。然后,在判定所制造的玻璃板12为外板玻璃12a用的情况下,将上述悬垂时间t设定为外板玻璃12a用的悬垂时间t1(步骤102)。另一方面,在判定所制造的玻璃板12为内板玻璃12b用的情况下,将上述悬垂时间t设定为内板玻璃12b用的悬垂时间t2(步骤104)。在步骤102或步骤104之后,控制例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外板玻璃12a用的悬垂时间t1和内板玻璃12b用的悬垂时间t2可以预先设定成相互不同,分别存储于控制器28侧即可。另外,上述悬垂时间t1、t2在玻璃板12加热至能够弯曲成形的规定温度(例如,625℃)的情况下进行设定即可,此外,t1、t2可以根据规定温度而改变。此外,上述悬垂时间t1、t2根据所期望的形状、板厚、组成等的变形难易度等进行设定即可。

例如,在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以相互相同的组成(例如,钠钙玻璃)形成、并且两玻璃板12a、12b的板厚相互相同、而另一方面两玻璃板12a、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具体而言,冷却结束后且层叠前所要求的形状)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上述悬垂时间t1、t2根据两玻璃板12a、12b各自要求的期望形状进行设定。

另外,例如,在外板玻璃12a的板厚与内板玻璃12b的板厚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上述悬垂时间t1、t2分别根据对应于两玻璃板12a、12b的板厚和组成以及形状的变形难易度进行设定。这种情况下,外板玻璃12a所要求的期望形状与内板玻璃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相同、内板玻璃12b与外板玻璃12a相比难以变形时,例如如图5所示,相对于板厚与内板玻璃12b相比较厚的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t1,板厚与外板玻璃12a相比较薄的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t2设定为比t1长规定时间量δt。此外,例如,在外板玻璃12a的组成与内板玻璃12b的组成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上述悬垂时间t1、t2分别根据两玻璃板12a、12b的组成进行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受隐蔽层的图案或功能性覆膜影响的情况下,上述悬垂时间t1、t2分别设定为考虑了隐蔽层的图案或功能性覆膜的影响的值。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的板厚与弯曲量与悬垂时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的例子均是使用了通用地用于汽车用玻璃的钠钙玻璃组成的浮法玻璃、且使用了在表面不具有热射线反射等的功能性覆膜的玻璃板的情况下的测定结果的一例。

图6中,(a)所示的实施例1示出在均使用了铁含量高的高热吸收玻璃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具有相同的板厚且具有如图7所示大致相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情况下、两玻璃板12a、12b达到所期望的弯曲量的悬垂时间之比。图7是表示使具有大致相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外板玻璃与内板玻璃叠合的一例的前视图。在该例中,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的弯曲难易度大致相同,因此,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曲率半径和弯曲量,延长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将其设定为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的107%。如此,通过使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长于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可以得到适当的弯曲量。图7中,在外板玻璃12a上形成有例如黑色陶瓷(所谓的“黑陶瓷”)的屏蔽层的图案121a,在内板玻璃12b上形成有例如黑色陶瓷的屏蔽层的图案121b。

图6中,(b)所示的实施例2示出在使用了铁含量高的高热吸收玻璃的外板玻璃12a和使用了绿玻璃的内板玻璃12b具有不同板厚且具有如图7所示大致相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情况下、两玻璃板12a、12b达到所期望的弯曲量的悬垂时间之比。在该例中,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相比难以弯曲,因此,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曲率半径和弯曲量,延长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将其设定为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的107%。

图6中,(c)所示的实施例3示出在均使用了绿玻璃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具有相同的板厚且具有如图8所示形状不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情况下、两玻璃板12a、12b达到所期望的弯曲量的悬垂时间之比。图8是示出使具有形状不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外板玻璃与内板玻璃叠合的一例的前视图。在该例中,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相比难以弯曲,因此,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曲率半径和弯曲量,延长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将其设定为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的117%。图8中,在外板玻璃12a上形成有例如黑色陶瓷(所谓的“黑陶瓷”)的屏蔽层的图案122a,在内板玻璃12b上形成有例如黑色陶瓷的屏蔽层的图案122b。

图6中,(d)所示的实施例4示出在均使用了绿玻璃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具有不同板厚且具有如图8所示形状不同的隐蔽层的图案的情况下、两玻璃板12a、12b达到所期望的弯曲量的悬垂时间之比。在该例中,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相比难以弯曲,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曲率半径和弯曲量,延长外板玻璃12a的悬垂时间,将其设定为内板玻璃12b的悬垂时间的117%。

图6中,(e)所示的比较例是与上述(a)~(d)所示的实施例1~4进行比较的例子。比较例示出在均使用了绿玻璃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具有相同的板厚且具有如图8所示的形状的不同隐蔽层的图案的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不改变悬垂时间的情况下的两玻璃板12a、12b的弯曲量。在该例中,不改变两玻璃板12a、12b的悬垂时间,因此,内板玻璃12b的弯曲量大于外板玻璃12a的弯曲量。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所期望的形状而言,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并不一定相同,通常优选与内板玻璃12b相比、外板玻璃12a的以弯曲量为代表的弯曲深度略大。由此,能够防止组合上述两玻璃板12a、12b而制造夹层玻璃14时的层叠(lay-up)工序、压接工序等中的破裂,能够提高脱气性,并且能够提高夹层玻璃14的玻璃12与中间膜16的密合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每一片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通过变更或调节从压制成形结束起到利用冷却装置38开始冷却为止的悬垂时间t,由此,即使在两玻璃板12a、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板厚、组成和隐蔽层图案中的至少一者在两玻璃板12a、12b间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一片一片地制造两玻璃板12a、12b,能够将两玻璃板12分别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

如上所述,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使用相同的压制成形模具(具体而言,阴模24和阳模30)进行压制成形。因此,利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造装置10,即使在两玻璃板12a、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板厚、组成和隐蔽层图案中的至少一者在两玻璃板12a、12b间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相同的压制成形模具将两玻璃板12a、12b一片一片地进行压制成形,能够将两片玻璃板12分别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

即,即使在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所要求的期望形状、板厚、组成和隐蔽层图案中的至少一者在两玻璃板12a、12b间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在两玻璃板12a、12b间共通的压制成形模具将两玻璃板12a、12b分别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导致制造装置10的大型化、复杂化和高成本化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构成将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因此,通过叠合符合所要求的精度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能够制造精度高的夹层玻璃1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的弯曲成形一片一片地进行。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使两玻璃板12a、12b叠合为一体后一次性进行弯曲成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各玻璃板12a、12b间的表面产生的划痕。

顺便说一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阴模24和阳模30是“相同的成形模具”的一例。另外,外板玻璃12a是“第一玻璃板”的一例,内板玻璃板12b是“第二玻璃板”的一例。分别使用阴模24和阳模30对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进行压制成形的工序是“第一主成形工序”和“第二主成形工序”各自的一例。另外,通过使两玻璃板12a、12b各自的悬垂时间t不同而将它们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所期望的形状的工序是“第一精成形工序”和“第二精成形工序”各自的一例。使用冷却装置38对弯曲成形为所要求的期望形状的玻璃板12进行冷却的工序是“冷却工序”的一例。外板玻璃12a的成形时的悬垂时间t是“第一条件”和“第一时间”的一例,内板玻璃12b的成形时的悬垂时间t是“第二条件”和“第二时间”的一例。另外,冷却模具36是“输送模具”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例,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具体例适当进行实施方式的变更和改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同一成形模具对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进行作为主成形的压制成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对于外板玻璃12a与内板玻璃12b不加区别地进行成形的方法。例如,作为主成形,可以使用压制成形以外的重力成形等主成形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按顺序以每次输送规定片数的方式交替地进行输送并进行制造。例如,一片一片交替地制造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即,可以按照构成第一个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构成第一个夹层玻璃14的内板玻璃12b→构成第二个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构成第二个夹层玻璃14的内板玻璃12b→…的顺序进行制造。另外,可以按顺序以每次两片的方式交替地制造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即按照构成第一个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构成第一个夹层玻璃14的内板玻璃12b→构成第二个夹层玻璃14的内板玻璃12b→构成第二个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构成第三个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构成第三个夹层玻璃14的内板玻璃12b→…的顺序进行制造。

如此,通过以每次输送规定片数的方式交替地输送玻璃板,成形前的原板玻璃(平板玻璃)的管理变得简便。例如,可以在一个栈板上堆积外板用的原板玻璃,在另一个栈板上堆积内板用的原板玻璃,分别一次性进行成形。可以先对外板用的玻璃板组进行成形,然后对内板用的玻璃板组进行成形,由此能够减少在栈板上的倒装等操作。

另外,通过一片一片交替地制造玻璃板,能够在第一精加工成形和第二精加工成形后立即组合成夹层玻璃。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了同一成形模具的工序,能够连续地制造夹层玻璃。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以任意顺序制造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和内板玻璃12b。这种情况下,根据所输送的原板玻璃,能够在改变上述第一条件和上述第二条件的同时制造玻璃板12。由此,例如不管在栈板上装载外板用的原板玻璃或者内板用的原板玻璃中的哪种玻璃,都能够连续地对玻璃板12进行成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使用加热器等进行加热的炉内进行构成夹层玻璃14的各玻璃板12的压制成形以及玻璃板12的从进行该压制成形的压制区域向冷却模具36的移载。根据该变形例,玻璃板12在炉内进行压制成形,因此能够使压制成形中的玻璃板12和刚压制成形之后的玻璃板12不易冷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玻璃板12的因温度降低导致的难以进行弯曲成形。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变形例中,加热器可以配置在炉内的顶棚、侧壁或炉底,另外,可以根据进行弯曲成形的玻璃板12的组成、形状、尺寸、厚度等改变赋予玻璃板12的温度。

另一方面,可以在使用加热器等进行加热的炉外进行构成夹层玻璃14的各玻璃12的压制成形以及玻璃板12的从进行该压制成形的压制区域向冷却模具36的移载。根据该变形例,玻璃板12在炉外进行压制成形,因此能够降低对玻璃板12进行压制成形的压制成形模具的耐热性,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压制成形模具的构成复杂化。需要说明的是,该变形例优选应用于玻璃板12所要求的期望形状为成形量少且浅的弯曲形状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变形例中,为了防止玻璃板12在加热软化后、压制成形前或者压制成形中容易冷却,可以设置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即,第一和第二主成形工序可以在对第一和第二玻璃板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防止压制成形模具的构成复杂化,能够抑制进行压制成形的玻璃板12的因温度降低导致的难以弯曲成形,因此,即使在玻璃板12所要求的期望形状为成形量多且深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加热器等加热装置设置于例如压制成形模具的上模(模具)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的板厚与内板玻璃12b的板厚相同,也可以使其相互不同。使两平板玻璃12a、12b的板厚相互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将外板玻璃12a的板厚与内板玻璃12b的板厚的差异设定得较大、例如可以设定为0.5mm以上。另外,可以相对于外板玻璃12a的板厚而使内板玻璃12b的板厚变薄,例如可以将内板玻璃12b的板厚设定为小于1.6mm。如此,即使构成夹层玻璃14的外板玻璃12a的板厚与内板玻璃12b的板厚相互不同,也能够将两玻璃板12a、12b分别一片一片地弯曲成形为符合要求的期望形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是关于制造构成使两片玻璃板12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14的各玻璃板12的情况的例子,但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制造构成使三片以上玻璃板层叠而成的夹层玻璃14的各玻璃板12的情况。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1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14-249700,主张该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参考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符号说明

10制造装置

12玻璃板

12a外板玻璃

12b内板玻璃

14夹层玻璃

20转载输送器

24阴模

28控制器

30阳模

32输送梭

36冷却模具

38冷却装置

39搬出用梭

121a、121b、122a、122b屏蔽层的图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