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1239阅读:1168来源:国知局
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墨化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



背景技术:

目前,石墨化炉电极铜排与母线铝排的连接方式往往采用直接搭接的方式,连接前要反复调整母线铝排位置,并打磨铝排和电极铜排的接触面,工序繁琐,且连接的接触面缝隙大,易导致铝排或铜排氧化、受热变形、接触不良等现象发生,进而导致导电母排或炉内拉弧,形成电流脉冲会导致产品材质不均匀,降低产品质量,严重时甚至烧毁导电母排造成运行的石墨化炉中途停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极铜排与母线铝排直接搭接,易导致铝排或铜排氧化、受热变形、接触不良等现象发生,影响生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包括变压器和若干个炉体,所述炉体的炉头和炉尾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电极,所述电极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铜排,

所述铜排通过紧固装置与所述电极连接,且所述铜排的两端均通过钢丝线缆与所述变压器上的铝排连接,

所述钢丝线缆通过压线装置与所述铜排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设置在所述电极的上方,所述下压板设置在所述电极的下方,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通过紧固杆连接,所述紧固杆为螺纹杆。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线装置包括压线板和用于压紧所述压线板和所述铜排的两个对称设置的压片,所述压线板设置在所述铜排上方,两个所述压片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极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顶板,

所述电极内设置有空腔,

所述电极上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顶板延伸至所述空腔内,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出水管连通的出水口,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均与冷却水池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极为八个,且呈环形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变压器设置在行走支架上,所述行走支架滑动设置在行走轨道上,所述行走轨道设置在所述炉头前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线板底面上设置有容线槽。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铝排设置在所述铜排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石墨化炉电极铜排与母线铝排直接搭接的固有模式,这两者之间加设了钢丝线缆,实现了两者间的软连接。使用时可根据使用需要,控制变压器在不同炉体间转换,移动至所使用炉体所在位置后,将变压器上的铝排上的钢丝线缆与炉体上的电极连接,即可对该炉体进行供电。采用钢丝线缆连接铜排和铝排,连接时,将钢丝线缆通过压线装置与铜排压紧即可,由于钢丝线缆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变形容易,和铝排与铜排直接搭接相比,灵活性更强,接触面连接更加紧密,不易出现较大缝隙,保证了铜排和铝排与钢丝线缆接触良好,避免了接触不良所导致的铜排、铝排及电极发热的现象发生,进而避免了铝排或铜排氧化、受热变形等现象发生,且连接时只需将铝排移动至电极的一定范围内,使得铝排与铜排间的距离小于钢丝线缆长度即可,无需反复调整铝排的位置,有效避免了传统工序中反复调整铝排位置的繁琐,并大大降低了打磨铝排和电极铜排的接触面的频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其中,电极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了铜排,铜排的两端均与变压器上的铝排连接,相较于普通石墨化炉每个电极仅设置单一铜排与变压器上的铝排连接,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压板、下压板和紧固杆所构成的紧固装置对铜排进行紧固,结构稳定,设计合理。其中紧固杆为螺纹杆,使用时可通过对其上的螺母进行拧紧或松开来实现对来实现对铜排的压紧或松开,操作简便,便于设备维修。

3、本实用新型由于电极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易发生变形,影响使用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电极上设置了冷却水循环系统,将冷却水池中的冷却水通过进水管送至电极的内部空腔内,吸收电极上的热量,变为热水,热水通过出水口流出电极,再通过出水管流回冷却水池进行冷却,之后再进入进水管进行下一轮循环。其中,进水管穿过电极的顶板延伸至电极的另一端,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冷却水可流经空腔内的大部分空间,降温效果良好,结构稳定,设计合理。

4、本实用新型行走轨道设置在地面上,用于变压器的前后移动,以便用户根据使用需要将变压器与不同炉体上的电极连接,进而控制不同炉体工作。其中行走轨道的走向与厂房内各炉体的排布方向一致,使得变压器与电极间的垂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便于变压器上铝排与电极上的铜排相连接,且行走轨道和行走支架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变压器移动时的便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压器,2-炉体,21-炉头,22-炉尾,3-电极,31-顶板,32-空腔,33-出水口,4-铜排,5-紧固装置,51-上压板,52-下压板,53-紧固杆,6-钢丝线缆,7-铝排,8-压线装置,81-压线板,82-压片,83-螺栓,9-行走轨道,10-进水管,11-出水管,12-行走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极软连接的石墨化炉,包括变压器1和若干个炉体2,炉体2的炉头21和炉尾22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电极3,电极3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有铜排4,

铜排4通过紧固装置5与电极3连接,且铜排4的两端均通过钢丝线缆6与变压器1上的铝排7连接,

钢丝线缆6通过压线装置8与铜排4连接。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石墨化炉电极铜排与母线铝排直接搭接的固有模式,这两者之间加设了钢丝线缆6,实现了两者间的软连接。使用时可根据使用需要,控制变压器1在不同炉体2间转换,移动至所使用炉体2所在位置后,将变压器1上的铝排7上的钢丝线缆6与炉体2上的电极3连接,即可对该炉体2进行供电。采用钢丝线缆6连接铜排4和铝排7,连接时,将钢丝线缆6通过压线装置8与铜排4压紧即可,由于钢丝线缆6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变形容易,和铝排7与铜排4直接搭接相比,灵活性更强,接触面连接更加紧密,不易出现较大缝隙,保证了铜排4和铝排7与钢丝线缆6接触良好,避免了接触不良所导致的铜排4、铝排7及电极3发热的现象发生,进而避免了铝排或铜排氧化、受热变形等现象发生,且连接时只需将铝排7移动至电极3的一定范围内,使得铝排7与铜排8间的距离小于钢丝线缆6长度即可,无需反复调整铝排7的位置,有效避免了传统工序中反复调整铝排7位置的繁琐,并大大降低了打磨铝排和电极铜排的接触面的频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其中,电极3的上方和下方均设置了铜排4,铜排4的两端均与变压器1上的铝排7连接,相较于普通石墨化炉每个电极3仅设置单一铜排与变压器上的铝排连接,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紧固装置5包括上压板51和下压板52,上压板51设置在电极3的上方,下压板52设置在电极3的下方,上压板51和下压板52通过紧固杆53连接,紧固杆53为螺纹杆。

通过上压板51、下压板52和紧固杆53所构成的紧固装置5对铜排4进行紧固,结构稳定,设计合理。其中紧固杆53为螺纹杆,使用时可通过对其上的螺母进行拧紧或松开来实现对来实现对铜排4的压紧或松开,操作简便,便于设备维修。

进一步,压线装置8包括压线板81和用于压紧压线板81和铜排4的两个对称设置的压片82,压线板81设置在铜排4上方,两个压片82通过螺栓83连接。

压线装置8的设置保证了铜排4与钢丝线缆6连接的稳定性,且结构稳定,便于维修,成本低廉,符合其使用需求。

进一步,电极3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顶板31,

电极3内设置有空腔32,

电极3上设置有进水管10和出水管11,

进水管10穿过顶板31延伸至空腔32内,顶板31上设置有与出水管11连通的出水口33,进水管10和出水管11的另一端均与冷却水池连接。

由于电极3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易发生变形,影响使用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电极3上设置了冷却水循环系统,将冷却水池(图中未示出)中的冷却水通过进水管10送至电极3的内部空腔32内,吸收电极3上的热量,变为热水,热水通过出水口33流出电极3,再通过出水管11流回冷却水池进行冷却,之后再进入进水管10进行下一轮循环。其中,进水管3穿过电极3的顶板31延伸至电极3的另一端,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冷却水可流经空腔32内的大部分空间,降温效果良好,结构稳定,设计合理。

进一步,电极3为八个,且呈环形设置。

进一步,变压器1设置在行走支架12上,行走支架12滑动设置在行走轨道9上,行走轨道9设置在炉头21前方。

行走轨道9设置在地面上,用于变压器1的前后移动,以便用户根据使用需要将变压器1与不同炉体2上的电极3连接,进而控制不同炉体2工作。其中行走轨道9的走向与厂房内各炉体2的排布方向一致,使得变压器1与电极3间的垂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便于变压器1上铝排7与电极3上的铜排4相连接,且行走轨道9和行走支架12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变压器1移动时的便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压线板81底面上设置有容线槽。

压线板81底面上设置有容线槽(图中未示出),容线槽的设置使得压线板81对钢丝线缆6的挤压效果更加稳定,确保了钢丝线缆6与铜排4的接触紧密、良好。

进一步,铝排7设置在铜排4的两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