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31729阅读:1058来源:国知局
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该玻璃膜的切割方法包括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的切割使搬运过程中的带状玻璃膜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分离的工序、以及使分离后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在厚度方向上远离的工序。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以及有机el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fpd)所使用的板玻璃随着对轻量化的要求的提高而薄板化不断发展,已开发、制造了薄板化至厚度为300μm以下或200μm以下的玻璃膜。

作为该玻璃膜的制造工序,有在将成为玻璃膜的来源的带状玻璃膜以平置姿态搬运的同时,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的切割使分别存在于其宽度方向两端的非有效部与存在于两非有效部之间的有效部分离的工序(以下,记为切割分离工序)。对分离后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这两者,例如,为了仅将有效部卷绕为卷轴状而使之成为玻璃卷轴,执行使非有效部从有效部的搬运路径脱离并使两者在厚度方向上远离的工序(以下,记为远离工序)。

然而,在执行切割分离工序后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之间仅存在宽度极窄的间隙,因此在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有时会由于有效部与非有效部之间的不可避免的接触而发生有效部断裂那样的不良情况。详细而言,由于与非有效部的接触而产生的冲击,有效部的宽度方向端部所包含的微裂纹发展,导致有效部断裂。于是,消除这样的不良情况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在该文献所公开的方法中,对分离后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各自将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从下表面侧由辊支承,使有效部以及非有效部由于自重而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由此,使形成于两者之间的间隙的宽度随着有效部以及非有效部的弯曲变形而扩张,从而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之间的接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10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中,还存在下述那样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在有效部以及非有效部的厚度较大的情况(例如,厚度为200μm以上)、上述的宽度尺寸小的情况下,有效部以及非有效部的弯曲刚性变大从而难以由于自重而弯曲变形。因此,难以使形成于两者之间的间隙的宽度扩张至足以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两者的接触的宽度。

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的切割使搬运过程中的带状玻璃膜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分离后,在使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在厚度方向上远离时避免两者的接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包括:切割分离工序,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将以平置姿态搬运过程中的带状玻璃膜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切割,从而使分别存在于带状玻璃膜的宽度方向两端的非有效部与存在于两非有效部之间的有效部分离;以及远离工序,通过使分离后的非有效部从分离后的有效部的搬运路径脱离,从而使非有效部与有效部在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特征在于,在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对有效部的沿宽度方向彼此分开的两个部位分别施加具有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一外力,并且对位于所述两个部位之间的部位施加与第一外力反向的具有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二外力,由此执行使有效部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的变形赋予工序。在此,“以平置姿态搬运过程中”是指带状玻璃膜以与水平面平行的姿态被搬运的情况、或者带状玻璃膜以相对于水平面在45°以下的范围内倾斜的姿态被搬运的情况。另外,“外力”不包括重力。

根据这样的方法,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随着变形赋予工序的执行,通过具有互为反向的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而沿宽度方向强制地弯曲变形。由此,能够与有效部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的量相应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与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的接触。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通过对有效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辊分别施加第一外力,并且通过朝向有效部的上表面喷射的流体来施加第二外力。

这样一来,通过从两个支承辊分别施加于有效部的力、由所喷射的流体而施加于有效部的力,能够以有效部的下表面沿宽度方向凸出的方式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中间辊配置在两个支承辊彼此之间,所述中间辊对有效部的被流体喷射的部位的下表面进行支承,且中间辊对有效部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与两个支承辊相比位于下方。

若朝向有效部的上表面喷射的流体的压力过大,则有效部的下表面可能成为过度突出的状态而使有效部从两个支承辊脱落。然而,若在两个支承辊彼此之间配置中间辊,则无论在由流体施加于有效部的力变得多大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中间辊限制有效部的下表面的突出。由此,在使有效部弯曲变形时,无需为了防止有效部的脱落而精密地调整所喷射的流体的压力。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将中间辊设为具有与两个支承辊共用的旋转轴且直径比该两个支承辊小的辊。

这样一来,由于中间辊与两个支承辊具有共用的旋转轴,因此无需分别设置中间辊的旋转轴和两个支承辊的旋转轴,能够避免旋转轴的根数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设备成本。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两个支承辊以及中间辊设为自由辊。

在两个支承辊与中间辊这三者之间的周速度产生差异的情况下,有效部在支承辊上、或中间辊上滑动,从而可能在该有效部上产生擦伤。然而,若将两个支承辊以及中间辊设为自由辊,则两个支承辊与中间辊均通过与有效部的摩擦而以与该有效部的移动速度相等的周速度进行旋转。从而,能够防止有效部的擦伤的产生。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以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将两个支承辊对称地配置,并且朝向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喷射流体。

这样一来,有效部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对称地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均匀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与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形成于有效部与另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另外,朝向远离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喷射流体,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宽度方向两端部随着流体的喷射而摆动那样的情况的发生。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的接触。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支承于两个支承辊。

这样一来,能够尽可能地增长分别施加有第一外力的两个部位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容易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通过分别喷射至有效部的上表面上的两个部位的流体来施加第一外力,并且通过支承有效部的下表面的支承辊来施加第二外力。

这样一来,通过由分别喷射至两个部位的流体施加于有效部的力、从支承辊施加于有效部的力,能够以有效部的上表面沿宽度方向凸出的方式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边缘辊以在宽度方向上夹着支承辊的方式分别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边缘辊分别从下表面侧对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支承,且边缘辊对有效部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与支承辊相比位于下方。

若向有效部的上表面上的两个部位分别喷射的流体的压力过大,则有效部成为过度地弯曲变形的状态(曲率变得过大的状态),有效部可能随着该弯曲变形产生的应力而断裂。然而,若将边缘辊以在宽度方向上夹着支承辊的方式分别配置在一侧和另一侧,则无论在由流体施加于有效部的力变得多大的情况下,都能够限制有效部的过度的弯曲变形。由此,在使有效部弯曲变形时,无需为了防止有效部的断裂而精密地调整所喷射的流体的压力。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支承辊以及边缘辊设为自由辊。

在支承辊与边缘辊之间的周速度产生差异的情况下,有效部在支承辊上、或边缘辊上滑动,从而可能在该有效部上产生擦伤。然而,若将支承辊以及边缘辊设为自由辊,则支承辊与边缘辊均通过与有效部的摩擦而以与该有效部的移动速度相等的周速度进行旋转。从而,能够防止有效部的擦伤的产生。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以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被流体喷射的两个部位为对称位置,使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由支承辊支承。

这样一来,有效部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对称地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均匀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与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形成于有效部与另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的接触。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支承辊设为具有以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且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外侧而直径逐渐缩小的辊。

这样一来,支承辊的直径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外侧而逐渐缩小,因此能够对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对称地弯曲变形的有效部以配合其弯曲的方式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与流体的喷射相伴的有效部的摆动,能够进一步稳定地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之间的接触。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通过对有效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辊分别施加第一外力,并且通过吸引有效部的下表面来施加第二外力。

这样一来,通过从两个支承辊各自施加于有效部的力、通过吸引施加于有效部的力,能够以有效部的下表面沿宽度方向凸出的方式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中间辊配置在两个支承辊彼此之间,中间辊在外周部具有用于对有效部的下表面进行吸引的吸引孔,且中间辊对有效部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与两个支承辊相比位于下方。

若对有效部的下表面进行吸引的吸引力过大,则有效部的下表面成为过度突出的状态从而有效部可能从两个支承辊脱落。然而,若在两个支承辊彼此之间配置在外周部具有吸引孔的中间辊,则无论在通过吸引施加于有效部的力变得多大的情况下,都能够通过吸引该有效部的中间辊自身来限制有效部的下表面的突出。由此,在使有效部弯曲变形时,无需为了防止有效部的脱落而精密地调整所喷射的流体的压力。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将所述中间辊设为具有与两个支承辊共用的旋转轴且直径比该两个支承辊小的辊。

这样一来,由于中间辊与两个支承辊具有共用的旋转轴,因此无需分别设置中间辊的旋转轴和两个支承辊的旋转轴,能够避免旋转轴的根数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设备成本。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两个支承辊以及中间辊设为自由辊。

在两个支承辊与中间辊这三者之间的周速度产生差异的情况下,有效部在支承辊上、或中间辊上滑动,可能在该有效部上产生擦伤。然而,若两个支承辊以及中间辊为自由辊,则两个支承辊与中间辊均通过与有效部的摩擦而以与该有效部的移动速度相等的周速度进行旋转。从而,能够防止有效部的擦伤的产生。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以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将两个支承辊对称地配置,并且吸引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中央。

这样一来,有效部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对称地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均匀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与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形成于有效部与另一方的非有效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的接触。

在上述的方法中,优选为,将有效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支承于两个支承辊。

这样一来,能够尽可能地增长分别施加有第一外力的两个部位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容易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通过分别对有效部的下表面上的两个部位进行吸引来施加第一外力,并且通过支承有效部的下表面的支承辊来施加第二外力。

这样一来,通过由分别吸引两个部位而施加于有效部的力、从支承辊施加于有效部的力,能够以有效部的上表面沿宽度方向凸出的方式使有效部弯曲变形。

在上述的方法中,也可以为,所述带状玻璃膜的厚度处于200μm~300μm的范围内。

若带状玻璃膜的厚度为200μm以上,则沿着经过切割分离工序后的有效部的宽度方向的弯曲刚性变大,有效部难以因自重而弯曲变形。然而,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带状玻璃膜的厚度为200μm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外力和第二外力使经过切割分离工序后的有效部沿宽度方向强制地弯曲变形。因此,优选在带状玻璃膜具有上述的厚度的情况下应用本发明。

发明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的切割使搬运过程中的带状玻璃膜的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分离后,在使有效部与非有效部在厚度方向上远离时避免两者的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纵剖主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纵剖主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纵剖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纵剖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厚度为200μm~300μm的带状玻璃膜作为切割的对象,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厚度小于200μm的带状玻璃膜作为切割的对象。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包括:切割分离工序,通过利用激光切割法将以平置姿态搬运过程中的带状玻璃膜g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切割,从而使分别存在于带状玻璃膜g的宽度方向两端的非有效部ga、存在于两非有效部ga之间的有效部gb分离;以及远离工序,通过使分离后的非有效部ga从分离后的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脱离,从而使非有效部ga与有效部gb在厚度方向(上下)上远离。

另外,如图2所示,在该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中,在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对有效部gb的沿宽度方向彼此分开的两个部位分别施加具有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一外力f1,并且对位于上述两个部位之间的部位施加与第一外力f1反向的具有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二外力f2,由此执行使有效部gb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的变形赋予工序。通过该变形赋予工序的执行,从而扩大形成于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由此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的接触。变形赋予工序(远离工序)后的有效部gb卷绕为卷轴状而成为玻璃卷轴。

在切割分离工序中成为切割的对象的带状玻璃膜g是从将带状玻璃膜g卷绕为卷轴状而成的玻璃卷轴连续地卷出的玻璃膜。然后,利用搬运机构(例如,带式输送机等)将该卷出的带状玻璃膜g朝向在图1中由箭头t示出的方向水平地搬运。需要说明的是,带状玻璃膜g的厚度处于200μm~300μm的范围内。

在切割分离工序中,沿着成为带状玻璃膜g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的边界的切割预定线x,连续地形成通过激光的照射而被局部地加热的加热区域h、以及通过制冷剂(例如,雾状的水等)的喷射而被局部地冷却的冷却区域c。由此,利用由于两区域的温度差而产生的热应力将带状玻璃膜g连续地切割,从而将该带状玻璃膜g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分离后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这两者以并排的状态水平地搬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玻璃卷轴连续地卷出的带状玻璃膜g作为切割的对象,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通过下拉法连续地成形的带状玻璃膜g作为切割的对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水平地搬运的带状玻璃膜g切割的方式,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将沿相对于水平面在45°以下的范围内倾斜的倾斜方向搬运的带状玻璃膜g切割的方式。然而,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度越小越好,优选相对于水平面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在远离工序中,在分离后以并排的状态水平地搬运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中,继续水平地搬运有效部gb,并且将非有效部ga从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向下方拉出而使之脱离。由此,使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在厚度方向上远离。

在此,使分离后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在厚度方向上远离的方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方式。例如,作为变形例,在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方向搬运的同时将带状玻璃膜g切割而使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分离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下那样的方式来执行远离工序。即,也可以继续沿倾斜方向搬运有效部gb,并且将非有效部ga从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水平地拉出而使之脱离,从而使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在厚度方向上远离。

对于执行变形赋予工序时的有效部gb,通过支承该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的两个支承辊1分别施加第一外力f1,并且通过朝向有效部gb的上表面gba喷射的作为流体的空气a来施加第二外力f2。由此,在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上的两个支承辊1的附近,不依赖于自重而使有效部gb沿宽度方向强制地弯曲变形。而且,在有效部gb弯曲变形期间,使非有效部ga随着上述的远离工序的执行而从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脱离。

在两个支承辊1彼此之间配置有中间辊2,该中间辊2对有效部gb的被空气a喷射的部位的下表面gbb进行支承,且对有效部gb支承的高度位置与两个支承辊1相比位于下方。另外,在执行变形赋予工序时,从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脱离之前的非有效部ga由辊3支承。

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配置在如下位置:从在切割分离工序中执行激光切割法的位置(带状玻璃膜g的形成有加热区域h以及冷却区域c的位置)沿着有效部gb的搬运路径向下游侧分离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从执行激光切割法的位置到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的距离优选设为随着有效部gb的弯曲变形而作用于该有效部gb的应力不会传播至执行激光切割法的位置的距离。

两个支承辊1以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为基准而对称地配置,分别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端部gbd进行支承。由此,从两个支承辊1分别对有效部gb施加第一外力f1(支承有效部gb的力)。中间辊2均设为沿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呈长条状的辊,并且设为直径比两个支承辊1小的辊。两个支承辊1与中间辊2这两者均设为自由辊,通过与有效部gb的摩擦而旋转。并且,两个支承辊1与中间辊2具有共用的旋转轴4。

空气a从空气喷射器5朝向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喷射。由此,通过空气a对有效部gb施加第二外力f2(将有效部gb向下方按压的力)。空气喷射器5在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的上方仅配置有一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外力f2以及上述的第一外力f1,有效部gb以宽度方向中央gbc为基准而对称地弯曲变形。

辊3设为相对于支承辊1而配置在宽度方向外侧且绕旋转轴6旋转的自由辊。旋转轴6配置在与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的旋转轴4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辊3的直径比支承辊1的直径小,与中间辊2的直径为相同的大小。由此,在由支承辊1支承的有效部gb(端部gbd)与由辊3支承的非有效部ga之间,由于两辊1、3间的直径的大小的差异而产生高低差,因此更容易避免有效部gb(端部gbd)与非有效部ga之间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主视观察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的情况下,将中间辊2的顶部(与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接触的部位)的中点与支承辊1的同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接触的接触点这两点连结而成的直线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角度θ1的大小优选设为以下那样的范围内。即,若角度θ1过小,则有效部gb不会沿宽度方向充分地弯曲变形,从而可能无法充分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另一方面,若角度θ1过大,则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的有效部gb的曲率变大,伴随有效部gb的弯曲变形而作用于该有效部gb的应力传播至执行激光切割法的位置的可能性升高。因此,角度θ1优选为0.5°~5°,更优选为0.7°~3°,最优选为1°~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作为流体的空气a朝向有效部gb的上表面gba喷射,从而向有效部gb施加第二外力f2,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通过喷射其他气体、液体,从而向有效部gb施加第二外力f2。另外,喷射空气a的部位也可以不必一定为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只要是在有效部gb中位于两个支承辊1彼此之间的部位即可。因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朝向从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偏离的部位喷射空气a。并且,作为变形例,可以配置多个空气喷射器5,可以通过多个空气喷射器5朝向有效部gb的多个部位(位于两个支承辊1彼此之间的多个部位)喷射空气a。在该情况下,有效部gb被施加有多个第二外力f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辊2设为沿宽度方向呈长条状的辊,但不限于此。中间辊2只要能够对有效部gb的被空气a喷射的部位的下表面gbb进行支承即可。因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中间辊2设为沿宽度方向呈短条状的辊,仅对被空气a喷射的部位的下表面gbb进行支承。并且,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也可以不必一定为自由辊,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使用驱动辊。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在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产生擦伤,优选在两个支承辊1与中间辊2之间将周速度设为相同的速度。此外,两个支承辊1各自所支承的部位也可以不是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端部gbd,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从端部gbd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离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易于避免有效部gb(端部gbd)与非有效部ga之间的接触,而使有效部gb(端部gbd)与非有效部ga之间产生高低差。而且,为了实现该目的,在将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的旋转轴4与辊3的旋转轴6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的基础上,使辊3的直径比支承辊1的直径小,为与中间辊2的直径相同的大小。然而,并不限于此,在使有效部gb(端部gbd)与非有效部ga之间产生高低差时,使辊3对非有效部ga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低于支承辊1对有效部gb(端部gbd)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即可。因此,例如,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使辊3的直径比中间辊2的直径更小。另外,例如,也可以将支承辊1的直径与辊3的直径设为相同的大小,并将两辊1、3配置为,辊3的旋转轴6位于比两个支承辊1以及中间辊2的旋转轴4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gb随着变形赋予工序的执行,通过具有互为反向的厚度方向分量的第一外力f1和第二外力f2而沿宽度方向强制地弯曲变形。由此,能够与有效部gb沿宽度方向弯曲变形的量相应地扩大形成于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其结果是,能够避免远离工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部gb与非有效部ga的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已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中也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不同点为下述的三点。(1)在变形赋予工序中,通过对有效部gb的上表面gba上的两个部位分别喷射空气a来施加第一外力f1,并且通过对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进行支承的支承辊1来施加第二外力f2。(2)支承辊1的形状、以及配置不同。(3)将边缘辊7以在宽度方向上夹着支承辊1的方式分别配置在一侧与另一侧,该边缘辊7分别从下表面gbb侧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端部gbd进行支承。

分别被喷射空气a的两个部位形成为以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为基准而对称的位置。而且,通过喷设至该两个部位的空气a各自而对有效部gb施加第一外力f1(将有效部gb向下方按压的力)。

支承辊1为具有以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且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外侧而直径逐渐缩小的辊。该支承辊1在其直径成为最大的中央部一处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进行支承。由此,从支承辊1(支承辊1的中央部)对有效部gb施加第二外力f2(支承有效部gb的力)。需要说明的是,支承辊1为自由辊,通过与有效部gb的摩擦而旋转。

边缘辊7与支承辊1相比,支承有效部gb的高度位置位于下方。另外,边缘辊7的直径比支承辊1的中央部的直径小,并且为与辊3的直径相同的大小。并且,边缘辊7与支承辊1同样地为自由辊,通过与有效部gb的摩擦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支承辊1与边缘辊7具有共用的旋转轴8。该旋转轴8配置在与辊3的旋转轴相同的高度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在主视观察支承辊1以及两个边缘辊7的情况下,将支承辊1的中央部的同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接触的接触点与边缘辊7的与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接触的接触点这两点连结而成的直线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角度θ2的大小优选设为以下那样的范围内。即,基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角度θ1示出的优选的大小的理由相同的理由,优选为0.5°~5°,更优选为0.7°~3°,最优选为1°~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辊1在其中央部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进行支承,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直径成为最大的部位设置在支承辊1中的从中央部偏离的位置,从而支承辊1对有效部gb的从宽度方向中央gbc偏离的部位进行支承。另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支承辊1对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进行支承的部位设为多个部位。在该情况下,有效部gb被施加有多个第二外力f2。

通过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已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中也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不同点为下述的两点。(1)在变形赋予工序中,通过吸引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来施加第二外力f2。(2)中间辊2在外周部(在图6中标注有交叉阴影线的部位)具有用于吸引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的吸引孔。

中间辊2在其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吸引孔,各吸引孔与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例如,真空泵等)相连。而且,多个吸引孔随着负压产生机构的运行而对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进行吸引。通过该吸引对有效部gb施加第二外力f2(将有效部gb向下方吸引的力)。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吸引孔配置在中间辊2的中央部一处,多个吸引孔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进行吸引。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辊2的外周部形成的多个吸引孔对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进行吸引,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多个吸引孔配置在从中间辊2的中央部偏离的部位,从而多个吸引孔对从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偏离的部位进行吸引。另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多个吸引孔沿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配置在中间辊2的多个部位,对有效部gb的多个部位进行吸引。在该情况下,有效部gb被施加有多个第二外力f2。

通过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进行说明。该第四实施方式为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类似的方式,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已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要素,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参照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仅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的不同点为下述的两点。(1)通过分别吸引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上的两个部位来施加第一外力f1。(2)支承辊1在外周部(在图7中标注有交叉阴影线的部位)具有用于吸引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的吸引孔。

支承辊1在其外周部的两个部位分别形成有多个吸引孔,各吸引孔与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机构(例如,真空泵等)相连。而且,多个吸引孔随着负压产生机构的运行而对有效部gb的下表面gbb进行吸引。通过该吸引对有效部gb的两个部位分别施加第一外力f1(将有效部gb向下方吸引的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承辊1中,形成有多个吸引孔的两个部位以有效部gb的宽度方向中央gbc为基准而对称地配置。

通过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此,本发明的玻璃膜的切割方法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例如,作为上述的第一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间辊也可以具有与两个支承辊相同的直径,且配置在比两个支承辊靠下方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承辊;

2中间辊;

4旋转轴;

7边缘辊;

8旋转轴;

g带状玻璃膜;

ga非有效部;

gb有效部;

gba上表面;

gbb下表面;

gbc宽度方向中央;

gbd端部;

a空气;

f1第一外力;

f2第二外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