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08199发布日期:2018-08-21 12:52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选区注射将超高温陶瓷快速引入c/c复合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提高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主要方法包括前驱体浸渍裂解、反应融渗、料浆浸渗等方法。若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法,需要的制备周期长,往往需要浸渍裂解10余次循环,耗时约2个月,且在裂解过程中陶瓷基体容易发生收缩而形成大量缺陷。采用反应融渗法制备过程中,由于反应温度过高,对于碳纤维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在c/c内部会残留有未反应的金属,影响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料浆浸渗法会导致颗粒的团聚现象,进而影响其抗烧蚀性能的发挥。文献一“xuel,suza,yangx,etal.microstructureandablationbehaviorofc/c-hfccompositespreparedbyprecursorinfiltrationandpyrolysis[j].corrosionscience,2015,94:165-170”利用前驱体浸渍裂解的方法制备出c/c-hfc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共经历13次前驱体浸渍裂解的循环,导致制备周期长达两个月,同时本方法难以控制超高温陶瓷在特定区域的分布。文献二“qinchuanhe,jinhualu,yawenwang,changcongwang.effectsofjointsprocessesofclvdandpiponthemicrostru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c/c-zrccomposites[j].ceramicsinternational,2016(42):17429-17435.”中提出利用化学液气相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出zrc改性c/c复合材料,但在制备过程中,材料表面易结壳封孔,导致材料内部缺陷较多。对于大分子的有机前驱体,在本方法中有机前驱体不易进入材料内部,影响了超高温陶瓷在材料内部的沉积。同时,该方法不能控制陶瓷相在c/c复合材料内部的分布情况。除此之外,该方法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有机溶剂,制备结束后,残余大量废液,对环境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实现提高超高温陶瓷改性c/c复合材料制备效率的同时定向引入超高温陶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通过选区域注射向c/c复合材料内部定向引入超高温陶瓷的方法。采用碳纤维预制体或低密度c/c复合材料作为被注射对象,在常温常压下,通过选区域注射的方法引入超高温陶瓷的前驱体溶液,之后通过热处理、致密化的过程,实现快速、选区域制备超高温陶瓷相改性的c/c复合材料。

技术方案

一种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用无水乙醇进行清洗碳纤维预制体或低密度c/c复合材料,之后在干燥箱内烘干;

步骤2:采用注射器将前驱体溶液注射引入到步骤1的碳纤维预制体或低密度c/c复合材料所选定的区域范围中,然后放置于80~120℃之间的红外干燥箱内干燥2h~6h后得到干燥后的改性c/c复合材料;所述前驱体溶液是:10~60wt.%的有机陶瓷前驱体与40~90wt.%的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

步骤3:将干燥后的改性c/c复合材料用石墨纸包裹后放入石墨坩埚中,放置于高温炉内,以2℃/min的升温速度将高温炉温升至1500~2100℃,保温2~6h,随后由1500~2100℃降至1000℃,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全程一直通入高纯氩气,氩气流速为50cm3/min,炉内压力为1atm;

步骤4:利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步骤3处理后的材料进行致密化处理,得到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

所述步骤2的采用注射器将前驱体溶液注射时注射速率为0.1ml/min~1.5ml/min。

所述步骤2的采用注射器将前驱体溶液注射时注射深度为0.5mm~5mm。

所述碳纤维预制体为0.2~0.6g/cm3碳纤维预制体。

所述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为密度为0.4g/cm3~1.3g/cm3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

所述的有机陶瓷前驱体为有机锆前驱体、有机铪前驱体、有机钽前驱体、有机硅前驱体、有机硼化锆前驱体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二甲苯、甲苯、环己烷或煤油。

所述注射器型号为1ml、2ml、5ml、10ml、20ml、30ml、50ml或100ml的注射器。

所述注射器使用针头型号为0.06mm、0.11mm、0.16mm、0.21mm、0.26mm、0.34mm、0.41mm、0.51mm、0.60mm、0.84mm、1.19mm、1.36mm或1.54mm的注射器专用针头。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制备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碳/碳(c/c)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碳纤维预制体或密度为0.5~1.3g/cm3的c/c复合材料作为实施对象,在常温常压将超高温陶瓷相前驱体溶液定向引入c/c复合材料中,再对其进行热处理和致密化,从而得到超高温陶瓷选区改性的c/c复合材料。本发明可缩短制备周期,降低实施成本,同时可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此外,本方法可解决背景技术中无法实现选区改性的难题,为定向改性c/c复合材料提供了方案。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1.明显的缩短了制备周期,制备周期由传统方法60天缩短至10天左右;

2.在制备过程中能够不留余料,同时本发明相较于传统方法每公斤的制备成本降低了80~135元,成本明显降低;

3.本发明能够将超高温陶瓷相选区域引入c/c复合材料中,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4.本发明能够有效的解决文献二中“对于例如有机锆前驱体、有机铪前驱体等含有大分子的有机溶液不能有效得引入c/c复合材料”这一问题;

5.本发明在制备样品过程中,不存在表面结壳而引起的超高温陶瓷相不能正常引入c/c复合材料中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发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sic陶瓷选区域改性c/c复合材料的低倍sem图

图3:sic陶瓷选区域改性c/c复合材料的高倍sem图

图4:sic陶瓷选区域改性c/c复合材料的高倍sem图,是图3中a点xrd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1)取大小为φ85mm×10mm、密度为0.56g/cm3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

2)配置质量分数为50%的聚碳硅烷的二甲苯溶液;

3)通过使用10ml的注射器和0.11mm的注射器针头将聚碳硅烷的二甲苯溶液以1ml/min的速率均匀引入到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距离表面4mm的选定区域中;

4)将步骤3所制备得到的改性c/c复合材料放置于80℃之间的红外干燥箱内干燥2h;

5)将干燥后的改性c/c复合材料用石墨纸包裹并固定,放入石墨坩埚中,至于高温炉内;

6)以2℃/min的升温速度将高温炉温升至1600℃,保温2h,随后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超高温陶瓷定向选区域改性的c/c复合材料,全程氩气保护;

7)置于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炉内进行致密化。

实施例二:

1)取大小为φ85mm×10mm、密度为0.78g/cm3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

2)配置质量分数为60%的聚碳硅烷的二甲苯溶液;

3)通过使用5ml注射器和0.34mm的注射针头将聚碳硅烷的二甲苯溶液以0.5ml/min的速率均匀引入到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距离表面2mm的选定区域中;

4)将步骤3所制备得到的改性c/c复合材料放置于100℃之间的红外干燥箱内干燥2h;

5)将干燥后的改性c/c复合材料用石墨纸包裹并固定,放入石墨坩埚中,至于高温炉内;

6)以5~15℃/min的升温速度将高温炉温升至1700℃,保温2h,随后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超高温陶瓷定向选区域改性的c/c复合材料,全程氩气保护;

7)置于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炉内进行致密化。

实施例三:

1)取大小为φ85mm×10mm、密度为0.8g/cm3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

2)配置质量分数为70%的聚碳硅烷的二甲苯溶液;

3)通过5ml的注射器和0.51mm的注射针头将前驱体溶液以0.5ml/min的速率均匀引入到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距离表面1mm的选定区域中;

4)将步骤3所制备得到的改性c/c复合材料放置于120℃之间的红外干燥箱内干燥2h;

5)将干燥后的改性c/c复合材料用石墨纸包裹并固定,放入石墨坩埚中,至于高温炉内;

6)以5~15℃/min的升温速度将高温炉温升至1900℃,保温2h,随后关闭电源使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超高温陶瓷定向选区域改性的c/c复合材料,全程氩气保护。

7)置于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炉内进行致密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