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型被成型物的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扁平的玻璃,但近来为了改善握感或提高信息显示性,大多采用具有曲面部的玻璃。左右侧面或上下侧面弯曲的曲面玻璃多用于最新型智能手机的正面窗或后面后盖。
另一方面,具有曲面部的玻璃也可以被用作摄像头的透镜。
将被成型物放入模具并对模具加热和加压,便可成型期望的3d形状的玻璃或透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单元和上部块容易脱离,且防止分离上部块时毁损被成型物的成型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单元,其容纳用于成型曲面部的被成型物;主腔室,供沿第一方向移送所述模具单元;上部块,其在所述主腔室内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以成型所述被成型物;以及脱离单元,其从所述上部块取下贴紧于所述上部块的所述模具单元。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上部块一同升降且结合于所述上部块的推动部,所述推动部从所述上部块弹性地推出所述模具单元。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从所述上部块分离所述模具单元的推动部,若所述上部块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则所述推动部退避至所述上部块的内部,若从所述模具单元分离所述上部块,则所述推动部从所述上部块凸出而推出所述模具单元。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推动部、以及以所述上部块为基准朝向所述模具单元对所述推动部加压的弹性部,在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所述上部块形成有插入所述推动部的插入部,所述弹性部提供使所述推动部从所述插入部凸出的弹性力。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推动部、以及提供使所述推动部从所述上部块凸出的弹性力的弹性部,当定义所述推动部开始与所述模具单元接触的第一时间点和所述推动部开始从所述模具单元脱离的第二时间点时,即使使所述上部块升降,所述推动部仍从所述第一时间点至所述第二时间点与所述模具单元接触。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推动部、以及使所述推动部从所述上部块凸出的弹性部,所述推动部的至少一部分为横贯所述上部块的条形状。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推动部、以及使所述推动部从所述上部块凸出的弹性部,在所述上部块设有分别向两侧凸出的翼部,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推动部的端部和所述翼部,并以所述翼部为支撑点对所述推动部的端部弹性地加压。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设有使所述主腔室的内部露出的门,所述脱离单元包括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推动部,设有使所述推动部的一侧折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与所述门对置,所述弯曲部从所述模具单元朝向所述上部块的方向弯曲。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脱离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上部块的脱离部,所述脱离部包括形成于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的所述上部块的一面的槽。
所述成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槽等间距地形成于所述上部块。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可以包括从模具单元取下上部块的脱离单元。
若使模具单元不从上部块立刻分离而贴附于上部块而上升,则模具单元可能会悬浮于空中,悬浮于空中的模具单元可能会朝向主腔室的底面落下。若模具单元悬浮于空中,且悬浮于空中的模具单元自由落下,则可能会导致模具单元内部的被成型物毁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使对模具单元加压的上部块从模具单元隔开时,模具单元可以粘附于上部块而防止悬浮于空中的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离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示本实用新型的推动部的一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图示本实用新型的推动部的动作的侧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图示本实用新型的脱离部的示意图。
图7是图示本实用新型的脱离部的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基底,2:投入腔室,3:主腔室,4:排出腔室,5:投入缸,6:排出缸,7:排出条,10:预热单元,11:预热缸,12:预热柱塞,13:上部预热块,14:下部预热块,30:成型单元,31:成型缸,32:成型柱塞,33:上部成型块,34:下部成型块,40:冷却单元,41:冷却缸,42:冷却柱塞,43:上部冷却块,44:下部冷却块,60:移送机构,70:冷却水通道,9:门,90:料块,200:模具单元,210:基底部,219:方向性突起,230:导向部,231:通孔,250:限位部,270:下部模具,271:第二成型部,280:模具部,290:上部模具,291:第一成型部,300:上部块,309:插入部,310:脱离单元,310:推动部,311:第一推动部,312:第二推动部,313:第三推动部,319:弯曲部,320:脱离部,330:连接部,350:弹性部,370:翼部,500:柱塞。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的侧面图。
在基底1的上部设置主腔室3。在被成型物形成曲面部的模具单元200可以通过主腔室3的内部而被预热、成型或冷却。
可以在预热单元10将模具单元200预热至预热温度。成型单元30可以将模具单元200加热至成型温度。当成型温度高于预热温度时,是加热成型方式。成型单元30可以对模具单元200加热及加压来成型被成型物。
另一方面,可以由成型单元30渐渐冷却模具单元200而在低于预热温度的成型温度下成型被成型物。当成型温度低于预热温度时,是冷却成型方式。
可以在主腔室入口侧设有向主腔室3内部投入模具单元200的投入腔室2。可以在投入腔室2设有推动模具单元200的投入缸5。
可以沿由主腔室入口侧朝向主腔室出口侧的方向,在主腔室3依次排列预热单元10、成型单元30、冷却单元40。可以在主腔室出口侧设有向外部排出通过了主腔室3的内部的模具单元200的排出腔室4。
预热单元10可以将通过投入腔室2被投入至主腔室3的模具单元200加热至预热温度。
可以在预热单元10的下游侧设有成型单元30,该成型单元30将被预热的模具单元200加热至成型温度,并以规定的加压力对模具单元200加压而在被成型物形成曲面部。
可以在成型单元30的下游侧设有渐渐冷却被成型物的成型结束的模具单元200的冷却单元40。不限于图1所图示,冷却单元40可以设于主腔室3的外部,也可以在主腔室3的内部及外部均设有冷却单元40。
通过了预热单元10及成型单元30的模具单元200从主腔室3被排出至排出腔室4。
排出机构可以使模具单元200由主腔室出口移动至排出腔室4的内部。排出机构可以包括排出缸6及排出条7。
预热单元10可以包括设置于主腔室3的底面的多个下部预热块14。下部预热块14可以支撑或加热模具单元200的下部。
可以在预热单元10的上部设置例如利用气压来上下驱动预热柱塞12的多个预热缸11。气压除了起到作为压力传递机构的基本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缓和被施加过度的载荷的弹性机构或阻尼机构的作用。
可以在预热柱塞12的末端设置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对置的上部预热块13。上部预热块13向模具单元200的上部传递热。
成型单元30可以包括设置于主腔室3的底面的多个下部成型块34、在主腔室3的内部上下移动的成型柱塞32、使成型柱塞32升降的多个成型缸31、以及连接至成型柱塞32的上部成型块33中的至少一个。
下部成型块34可以设置于主腔室内部的底面,并加热模具单元200的下部,以使模具单元200维持成型温度。
可以使与成型柱塞32一同移动的上部成型块33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以成型温度对模具单元200加热及加压。
冷却单元40可以包括设置于主腔室3的底面的多个下部冷却块44、与上部冷却块43连接且上下移动的冷却柱塞42、以及使冷却柱塞42升降的多个冷却缸41。
下部冷却块44设置于主腔室内部的底面,且控制模具单元200的温度,以使模具单元200以规定的冷却速度被冷却至既定的冷却温度。
可以是,上部冷却块43结合于冷却柱塞42,下部冷却块44和上部冷却块43冷却模具单元200。可以使模具单元200以上部冷却块43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且下部冷却块44与模具单元200的下部接触的状态被冷却。
可以设有在主腔室3内依次向预热单元10、成型单元30、冷却单元40移送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机构60。
主腔室3的内部可以被维持为高温,以控制预热温度或成型温度。此时,若连主腔室3的外部也达到高温,则可能会发生能源损失、作业人员烫伤等问题。因此,可以在框架内部设有使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通道70,以冷却主腔室3的框架表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脱离单元310的示意图。
上部块300可以包括图1的上部预热块13、上部成型块33、以及上部冷却块43中的至少一个。下部块可以包括图1的下部预热块14、下部成型块34、以及下部冷却块44中的至少一个。柱塞500可以包括预热柱塞12、成型柱塞32、以及冷却柱塞42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可以包括模具单元200、主腔室3、上部块300、以及脱离单元310。
可以在主腔室3内沿第一方向移送容纳有被成型物的模具单元200。在x轴、y轴、z轴相互正交的3次元空间上,第一方向可以是x轴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可以是y轴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可以是z轴方向。
上部块300可以在主腔室3内贴紧于模具单元200,并对模具单元200加压,以成型被成型物。上部块300可以通过柱塞500沿第三方向进行往复运动而贴紧模具单元200的上面而进行加压。
在加压过程中,上部块300可以与模具单元200接触。模具单元200可以粘附于上部块300。当上部块300从模具单元200上升或后退时,模具单元200可能会跟随上部块300被带走。
模具单元200应维持置于下部块的状态。若模具单元200跟随上部块300而悬浮于空中,则随着模具单元200再次落下可能会导致被成型物发生不良。
脱离单元310可以拆分相互贴紧的上部块300与模具单元200。通过脱离单元310,能够防止模具单元200的落下等导致的被成型物的不良。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单元200可以包括基底部210、导向部230、以及模具部280。
基底部210可以形成为板形状,且支撑于主腔室3内的下部块。导向部230可以支撑于基底部210。可以在导向部230设有多个通孔231。上部块300可以对模具部280加压。
模具单元200可以成型盖玻璃、透镜等。被成型物包括摄像头透镜、具有曲面部的玻璃、表盖玻璃、汽车仪表盘玻璃、各种测量仪盖玻璃、蓝宝石、透光板、便携式终端的前盖及后盖。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被成型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成型为曲面。
被成型物例如可以包括成为便携式终端的透镜或透镜盖的料块90(gob)。成型料块90的模具部280可以具有相比上部块300或下部块400很小的大小。若形成多个插入模具部280的通孔231,则可以一次性地成型料块90。
当多个模具部280与一个上部块300对置时,可能会更需要脱离单元310。当被成型物的大小较小且需要更精密的成型时,以及模具部280的大小较小且重量越轻时,可能会越需要脱离单元310。这些是应最小限度地减少作用于模具部280或被成型物的加压力以外的外力的情况。
多个虚拟线i1、i2、i3可以平行于第二方向。沿虚拟线i1、i2、i3延伸的推动(pushing)部310可以使多个模具部280脱离。
根据主腔室3的氛围、模具部280的材质、模具部280的重量、被成型物的大小等,可能会存在模具部280粘在上部块300而上升的顾虑。
推动部310设置于上部块300,能够使模具部280确实地从要退避至模具部280的上侧的上部块300脱离。
当设有多个模具部280时,若推动部310沿虚拟线i1、i2、i3延伸,则可以使一个推动部310与多个模具部280对置,且可以使推动部310的设置个数最少化。
模具部280可以与被成型物一同被插入于通孔231。模具部280可以在通孔231内对被成型物加压并进行成型。通孔231可以引导模具部280的动作。
可以设有凸出于基底部210的一面的方向性突起219。可以在导向部230的一面设有插入于方向性突起219的方向性槽(未图示)。方向性突起219的平面形状可以形成为如同“d”。若方向性槽插入于方向性突起219,则可以使相对于基底部210的导向部230位置对准。
模具部280可以包括上部模具290及下部模具270。可以在上部模具290的一面形成成型被成型物的上面的第一成型部291。可以在下部模具270的一面形成成型被成型物的下面的第二成型部271。
限位部250可以决定上部块300的下限极限。下限极限可以表示为了将被成型物成型为设定形状而使上部块300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的距离或位置。
参照图4及图5(a)、图5(b),脱离单元310可以包括与上部块300一同移动的推动部310及对推动部310加压的弹性部350。
推动部310可以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具体地,与上部模具290对置。推动部310可以从上部块300推出模具单元200。推动部310可以包括提供弹性力的弹簧等弹性部350、提供气压的气压缸、提供电力的电机等。
若上部块300贴紧于模具单元200,则推动部310可以退避至上部块300的内部。若上部块300从模具单元200脱离,则推动部310可以从上部块300的内部凸出而推出模具单元200。
可以在与模具单元200对置的上部块300的一面形成插入推动部310的槽形状的插入部309。弹性部350可以提供使推动部310从上部块300的插入部309凸出的弹性力。
可以定义在上部块300朝向模具单元200接近的过程中使推动部310接触干涉于模具单元200的第一时间点。可以定义在上部块300远离模具单元200的过程中使推动部310从所述模具单元200脱离的第二时间点。
就推动部310而言,与是否插入于上部块300无关地,接收弹性力的推动部310从第一时间点到第二时间点维持与模具单元200贴紧接触的状态。
当通过上部块300对模具单元200加压时,通过大于弹性部350的弹性力的上部块300的加压力,推动部310可以被插入于上部块300的插入部309。插入于插入部309的推动部310可以如图5(a)所示维持通过弹性力贴紧于模具单元200的状态。
如图5(b)所示,若上部块300远离模具单元200,则推动部310可以通过弹性力维持贴紧于模具单元200的状态而从插入部309凸出,并推出模具单元200。根据本实施例,推动部310无需毁损被成型物的推动性的冲击即可从上部块300取下模具单元200。
推动部310可以形成为横贯与模具单元200对置的上部块300的一面的条形状。此时,推动部310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因此,可以适用于多种大小的模具单元200、多种个数的模具单元200。
作为一例,当上部块300对模具部280加压时,可以设有与第一虚拟线i1上的模具部280接触的第一推动部311、与第二虚拟线i2上的模具部280接触的第二推动部312、以及与第三虚拟线i3上的模具部280接触的第三推动部313。多个推动部310可以形成得相互平行。可以形成对应于横贯多个模具部280的虚拟线i1、i2、i3等的个数以上的推动部310。
根据本实施例,推动部310可以从上部块300的一侧末端连续地延伸至上部块300的另一侧末端。插入部309也同样可以与推动部310对应地形成从上部块300的一侧末端连续延伸至上部块300的另一侧末端的沟槽(trench)。
可以在上部块300设有分别向两侧凸出的翼部370,以支撑各个推动部310。翼部370可以设置于上部块300的上面或侧面。
弹性部350可以连接推动部310的端部和翼部370,并以翼部370为支撑点对推动部310的端部弹性地加压。可以在弹性部350与推动部310之间插入连接弹性部350和推动部310的连接部330。插入部309或连接部330可以引导推动部310沿第三方向移动。
可以在主腔室3的一侧设有能够开闭的门9。可以利用门9使主腔室3内的内部露出,且容易维护主腔室3的内部的各部件。
在通过门9开放主腔室3的一侧的状态下,使视野不因弹性部350或推动部310等被阻挡为佳。可以在推动部310的门9侧端部设有使推动部310的一部分折曲的弯曲部319。弯曲部319可以与门9对置。弯曲部319可以从模具单元200向朝向上部块300的方向弯曲。弯曲部319可以从与模具单元200对置的上部块300的一面朝向翼部370弯曲。
参照图6(a)、图6(b)和图7,作为脱离单元310的另一实施例,图示了槽形状的脱离部320。
脱离单元310可以包括形成于上部块300的槽形状的脱离部320。当模具单元200粘附于上部块300的力较小时,可以代替推动部310地积极利用脱离部320。
脱离部320可以包括形成于与模具单元200对置的上部块300的一面的沟槽(trench)或槽。可以等间距地形成具有沟槽(trench)或槽形状的多个脱离部320。
作为一例,如图6(a)所示,脱离部320可以形成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沟槽(trench)。作为一例,如图6(b)所示,脱离部320可以形成向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交叉的格子形状的沟槽。
脱离部320的宽度为与上部块300对置接触的模具单元200或模具部280的直径的1/3以上为佳。
根据脱离部320,可以减少与上部块300接触的模具单元200的面积。接触面积减少后,相应地,可以弱化模具单元200粘附于上部块300的力。其结果,能够轻松地分离模具单元200和上部块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