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76777发布日期:2021-04-06 12:2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



背景技术:

浮法超薄玻璃是指利用浮法工艺生产的超薄玻璃,玻璃的厚度为0.1~1.1mm。浮法超薄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玻璃,具有透光率高、表面平整、硬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应用面广等优点,大量使用于电子行业,特别是信息行业。

浮法超薄玻璃是在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采用多对拉边机将玻璃带进行拉薄,使玻璃带中间厚度控制在0.1~1.1mm,但是,存在玻璃边部(光边厚度)较厚的问题。玻璃边部的厚度与玻璃带净板厚度相差数倍。在玻璃带进入退火窑内退火的过程中,这样的厚度差异会导致玻璃边部呈现较大的张应力,导致裁切时玻璃带靠近拉边机牙印的位置容易出现纵裂,从而降低玻璃的产量。

为减少玻璃带在切裁过程中出现的纵裂,从事浮法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退火窑出口至切裁区域玻璃带两侧边部使用辅助加热器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常用的辅助加热措施有燃气烧枪进行加热、电热设施进行加热等。

燃气烧枪具有火焰加热强度控制不稳定、燃烧产生废气、污染环境等缺陷,而且,在浮法生产过程中,玻璃带在锡槽内的位置会产生摆动偏移影响燃气烧枪的加热位置,一旦火焰加热到玻璃带的牙印位置,会加剧玻璃带净板区域边部的纵裂。而采用电热设施加热时,尽管其具有加热强度固定的优势,随着玻璃带的摆动偏移会导致加热位置不对应,也会存在与火焰加热同样的问题。因此,现有的对玻璃边部进行加热的设备不能始终保持与玻璃边部的对应加热,无法满足对超薄玻璃的边部加热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对玻璃边部进行加热的设备不能满足对浮法超薄玻璃的边部加热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能够保持加热部件与玻璃边部的相对位置不变,满足对浮法超薄玻璃边部的加热需求,提升浮法超薄玻璃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包括机架、加热部件和预压紧机构;

所述机架包括立柱,所述加热部件通过预压紧机构与该立柱相连;在预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加热部件具有预压紧力,使初始状态时,加热部件能够与玻璃边缘紧贴;当加热部件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方向的压力时,能够压缩预压紧机构并向预压紧机构方向移动,当加热部件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方向的压力减小或消失时,加热部件能够在预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复位,以使加热部件与玻璃的相对位置不变。

通过设置预压紧机构,在预压紧机构的作用下使与该预压紧机构相连的加热部件具有预压紧力,从而使加热部件与玻璃边缘保持紧贴。当玻璃边部缺失时,加热部件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方向的压力减小或消失,加热部件在预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复位,从而确保加热部件与玻璃的相对位置不变,实现对玻璃边部的稳定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正视图。

图8为图6中b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的玻璃边部加热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的使用示意图。

图中:机架1、立柱11、加热部件2、加热臂21、预压紧机构3、导杆31、预压紧弹簧32、销钉33、承载板34、调节丝杆35、调节螺母36、连接架4、导向板5、滑动支架6、滑轮61、限位板7、旋转台8、斜撑件9、玻璃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玻璃边部加热器,包括机架1、加热部件2和预压紧机构3。机架1包括立柱11,加热部件2通过预压紧机构3与该立柱11相连。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加热部件2具有预压紧力,使初始状态时,加热部件2能够与玻璃10边缘紧贴。当加热部件2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3方向的压力时,能够压缩预压紧机构3并向预压紧机构3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玻璃10与加热部件2同步运动。当加热部件2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3方向的压力减小或消失时,加热部件2能够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复位,以使加热部件2与玻璃10的相对位置不变。

通过设置预压紧机构3,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加热部件2具有预压紧力,从而能使加热部件2与玻璃10边缘保持紧贴,并对玻璃10并加热,从而确保加热部件2与玻璃10的相对位置不变,实现对玻璃10边部的稳定加热。

实施例2

再参见图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加热部件2具有至少一加热臂21,且该加热臂21位于玻璃的上方或下方,并能够对玻璃进行加热。这样,由于玻璃10与加热部件2紧贴,因此通过该加热臂21能够实现对玻璃10的边部进行加热。

实施例3

参见图2,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为优选,加热部件2具有两上下分布的加热臂21。两加热臂21至少能朝相向的方向加热,且两加热臂21的自由端朝向背离压紧机构的方向。这样,使玻璃10位于两加热臂21之间,使两加热臂21能够同时对玻璃10边部的上下两侧进行加热,玻璃10边部受热均匀,性能更优。

实施例4

在实施例2或3的基础上,加热臂21与加热部件2活动连接,并能朝相向的方向移动或转动。优选加热臂21为伸缩结构。这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加热臂21与玻璃10之间的间距,同时调节加热的位置,从而使加热效果更好。

实施例5

参见图3,在实施例2-4的基础上,加热部件2整体呈c型。优选采用c型加热管。预压紧机构3通过连接架4与c型加热管可拆卸连接,便于c型加热管的更换和维修。具体的,所述连接架4的一侧与预压紧机构3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加热部件2固定连接。玻璃10的边缘与c型加热管的中部接触,c型加热管的上下加热管与玻璃10之间的距离相同,实现对玻璃10的边部的均匀加热。

实施例6

参见图4,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还包括导向板5,所述导向板5的长度方向与加热部件2在预压紧机构3作用下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加热部件2与该导向板5滑动配合相连。所述导向板5为两块,并分布于加热部件2的上方和下方,加热部件2与两导向板5滑动配合相连。所述加热部件2靠近导向板3的一侧设有滑轮61,在导向板5朝向加热部件2的一侧,对应滑轮61设有导向滑槽,所述滑轮61位于导向滑槽内,并能沿导向滑槽滑动。

具体为在c型加热管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一导向板5,导向板5与立柱11相连,加热部件2通过滑动支架6与两导向板5滑动配合相连。其中,参见图5,滑动支架6与c型加热管可拆卸连接。优选为在滑动支架的一端具有一卡环,所述卡环与c型加热管卡接。滑动支架6靠近导向板5的一侧设有滑轮61,在导向板5靠近c型加热管的一侧,对应滑轮61设有导向槽,滑轮61位于导向滑槽内,并能沿导向滑槽滑动。这样,c型加热管通过滑动支架6的滑轮61与导向槽滑动配合相连。使得c型加热管能够在导向槽和滑轮61的配合下,沿导向槽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c型加热管移动,保持c型加热管始终与玻璃10的边部紧贴,确保c型加热管与玻璃10的相对位置不变,实现对玻璃10边部的稳定加热。

实施例7

在实施例5或6的基础上,在加热部件2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板7,所述限位板7分别与两导向板5的两侧贴合,并与导向板5滑动配合相连。具体的,参见图6-图8,在c型加热管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板7,限位板7与连接架4相连,且两侧限位板7分别与两导向板5的两侧贴合,并与导向板5滑动配合相连。这样,两侧限位板7与连接架4的两端抵接,能够对连接架4进行限位,增加连接架4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在预压紧力方向上产生偏移而使c型加热管与玻璃10边部的加热位置发生变化。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预压紧机构3包括预压紧组件和限位组件。其中,预压紧组件与加热部件2相连。预压紧组件包括导杆31和预压紧弹簧32,预压紧弹簧32套设在导杆31上。所述导杆31的一端与加热部件2相连,另一端穿过立柱11后与立柱11间隙配合。所述预压紧弹簧32位于加热部件2与立柱11之间,且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用于提供预压紧力。限位组件用于限制加热部件2的行程。实施时,限位组件可以采用销钉33,相应地,在导杆31上设有若干限位孔。参见图9,导杆31的一端通过连接架4与加热部件2相连,另一端穿过立柱11后,通过销钉33与限位孔的配合与立柱11相连。通过销钉33和导杆31上的限位孔的配合,能够调节导杆31位于加热部件2和立柱11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预压紧弹簧32的预应力,从而实现加热器的加热部件2与玻璃10边部的紧贴。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与实施例8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预压紧组件中采用调节丝杆35。参见图10,预压紧机构3包括预压紧弹簧32、调节丝杆35以及调节螺母36。调节丝杆35的一端与加热部件2相连,另一端穿过立柱11后与调节螺母36相连,且调节丝杆35与立柱11间隙配合。预压紧弹簧32位于加热部件2与立柱11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这样,通过调节丝杆35与调节螺母36的配合也能够实现对预压紧弹簧32的预压力的调节,使用方便,并且调节丝杆35和调节螺母36为常用件,能够降低使用成本。并且,将调节丝杆35与立柱11直接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7的基础上,参见图11,预压紧机构3包括承载板34、预压紧弹簧32、调节丝杆35以及调节螺母36。承载板34竖向设置并与直接或间接与立柱11相连,具体实施时,调节丝杆35的一端与加热部件2相连,另一端穿过承载板34后与调节螺母36相连,且调节丝杆35与承载板34间隙配合。预压紧弹簧32位于加热部件2与承载板34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将加热部件2与承载板34相连,提高加热部件2的稳定性。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10的基础上,参见图6,玻璃边部加热器还包括一旋转台8,旋转台8包括竖向设置的台座和旋转轴,旋转轴与台座转动连接。在旋转轴与台座之间设有复位扭簧,复位扭簧套设在旋转轴上,其一扭臂与旋转轴固定连接,另一扭臂与台座固定连接。立柱11与旋转轴的上端相连。安装时,立柱11安装在旋转台8上。

当玻璃10炸裂出现缺口时,c型加热管及其固定件会被推到玻璃10的缺口中,玻璃10在移动过程中,其缺口的一侧(移动方向的后侧)接触到c型加热管时,会通过c型加热管带动整个机架绕旋转台8的旋转中心转动,从而避免加热管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伸长后对后续正常来料的玻璃造成影响甚至损坏。当c型加热管转动过程中,玻璃也保持移动,当完整的玻璃边缘重新与c形加热管接触后,c型加热管不再受到玻璃移动方向的推力,仅受复位扭簧提供的回复力作用,使得加热管慢慢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保持加热部件2与玻璃10边部的相对位置,确保加热部件2始终对玻璃10的边部加热。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1的基础上,台座具有一旋转槽,旋转轴位于该旋转槽内并与旋转槽转动连接。其中,立柱11与旋转轴成型为一体。这样,整个边部加热器的装配更简单,并且立柱11与旋转轴一体成型能够更好的将玻璃10对加热部件2的力传递到旋转台8,也将复位扭簧的力更好的传递到加热部件2,可靠性更高。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在立柱11与导向板5之间设有斜撑件9,这样能够保持导向板5的稳定性从而增强整个边部加热部件2的稳定性。

实施例16

采用上述的玻璃边部加热器和浮法工艺制备玻璃。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在锡槽和退火窑之间的玻璃10传输托辊架的两侧分别安装至少一个上述的玻璃边部加热器,并调节玻璃边部加热器的高度,使玻璃10位于加热部件2之间。该玻璃边部加热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

2)预压紧调试。当玻璃10移动至加热部件2之间时,调节预压紧机构3,使加热部件2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向玻璃10方向移动,直至加热部件2与玻璃10的边缘紧贴。

3)对加热部件2供电,从而对玻璃10的两侧边缘进行加热。

工作过程: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部加热器对浮法玻璃10生产线上从锡窑中出来的玻璃10的边部进行加热时,在锡槽和退火窑之间的玻璃传输托辊架的两侧分别安装至少一个玻璃边部加热器,并调节玻璃边部加热器的高度,使玻璃10位于加热部件2之间(或者位于加热部件2的一侧),然后调节预压紧机构3的预压力,使加热部件2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向玻璃10方向移动,直至加热部件2与玻璃10的边缘紧贴。参见图12,当玻璃10朝远离机架1的方向偏离标准加热位置时,加热部件2受到朝向预压紧机构3方向的压力减小或消失,加热部件2在预压紧机构3的作用下复位,使得加热部件2仍然保持紧贴于玻璃10并加热,从而确保加热部件2与玻璃10的相对位置不变,实现对玻璃10边部的稳定加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