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2439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物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中国是世界上作物残茬堆肥、人畜粪尿再循环利用最好的 国家。但是仅仅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难以大幅度的提高作物单产,且长期 的高密度耕作使得土壤肥力日渐下降。面对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化肥的出现为农作物的 生长提供了新的养分来源,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时代,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 30% -50%。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 2%,我 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九年增产。然而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壤品质日益退化、基础肥力 下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传统的根际施肥模式所带来的增产潜力已近极限,迫切需要开发 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肥料。
[0003] 大多数陆生依靠根系吸收营养物质供给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传统的施肥方法是把 肥料施于根际土壤中,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营养。但是除了根以外,植物还可以通过茎 叶(主要是叶)吸收营养物质,这种现象称为植物根外营养。一般将通过植物根系以外的 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叫根外施肥,可用做植物叶面施肥的肥料叫做叶面肥。自1844 年格里斯发现钙诱导的缺铁症的叶片在施用铁可以恢复,说明植物能够通过其地上部吸收 养分。除了根际施肥,叶面施肥提供了另外一条有效的施肥途径。叶面施肥打破了传统根 际施肥的固有模式,是构筑立体施肥模式的重要元素,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 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曙光。
[0004] 叶面肥喷施于叶片之后,其中的养分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叶片内部。一种是通 过植物叶片表皮细胞外面角质层,角质层由一种带有羟基和羧基的长链脂肪酸聚合物组 成,这种聚合物的分子间隙及分子上的羟基、羧基亲水基团可以让水溶液渗透进入叶内,对 于离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亲水小孔渗透进入叶片内部。另一途径是通过叶片 表面的气孔,叶面上气孔很多,达到100-200个/mm 2。另外叶片细胞的质外连丝可以像根 系一样通过主动吸收把营养物质转运至叶片内部。
[0005] 与传统的土壤施肥相比,叶面施肥有其显著的优势和特点:
[0006] (1)吸收快。不需要经过根和茎的长距离运输,可以直接转运至叶片内部,可以迅 速矫正作物养分缺乏症状。如苹果叶面喷施尿素,1-4小时即可吸收50%所施养分。
[0007] (2)避免土壤的固定作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肥料施入土壤后,因土壤反硝化、 淋失等作用导致的养分损失或土壤酸碱度的变化形成沉淀物,以及元素间的相互影响使作 物无法利用。叶面肥直接喷于叶片表面,基本上不存在土壤对养分的固定作用,可以提高肥 效。
[0008] (3)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作物叶片缺素特征或者在作物生长的不同生育阶段对某 种养分需求较多,针对性的喷施所需营养元素。
[0009] (4)用量小,成本低廉。叶面施肥与土壤施肥相比,达到相同效果叶面施肥所需用 量仅为土壤施肥的1/10-1/5。
[0010] 研宄表明,施用叶面肥可以提高作物根系活力和光合速率,抑制叶绿素的降解,提 高还原酶活性并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起到促进作物生长、防止早衰的作用,在促进作 物增产、改善品质及增强作物抗逆性方面有显著效果。叶面施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一项不 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因此,开发新型环保高效叶面肥,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 义。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可以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和抗 病作用。
[0012]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3] 一种复合叶面肥,按照重量配比,所述复合叶面肥包括以下成分:由植物乳杆菌制 成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液200份-350份,由枯草芽孢杆菌制成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200 份-350份,复合氨基酸粉30份-50份;
[0014] 其中,所述植物乳杆菌(Lactoballus planetarum)于2014年2月20日保藏于中 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 8833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于2014年2月2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 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 8834。
[0015] 优选的,所述植物乳杆菌制成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液中有效菌数大于IXlO9Cfu/ 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有效菌体浓度为1-3 X 109cfu/ml。
[0016] 进一步优选的,按照所述重量配比,所述复合叶面肥还包括,轻稀土 5份-10份,腐 植酸20份-50份,尿素15份-30份,磷酸二氢钾10份-25份,硼酸钠2份-5份,硫酸锌1 份-3份。
[0017] 一种复合叶面肥的制备方法,根据上述的复合叶面肥中各成分的重量配比,将植 物乳杆菌发酵液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混合均匀,然后将复合氨基酸粉、轻稀土、腐植酸、 尿素、磷酸二氢钾、硼酸钠、硫酸锌加入,混合均匀后分装。
[0018] 可选的,所述植物乳杆菌发酵液的获得方法包括:
[0019] 将冻干保存的植物乳杆菌粉剂接入MRS培养基中,在37°C下培养24小时;然后 1%接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在37°C下发酵16-18小时;其中,所述MRS培养基为:牛肉蛋 白粉l〇g、鱼肉提取物l〇g、酵母提取物l〇g、葡萄糖l〇g、醋酸钠5g、柠檬酸铵2g、吐温801g、 磷酸氢二钾2g、硫酸镁0. 2g、四水硫酸锰0. 05g、七水硫酸镁0. 2g、定容至1000ml、pH6. 2 ; 所述发酵培养基包括:蛋白胨l〇g、酵母粉5g、牛肉膏10g、葡萄糖20g、柠檬酸二铵2g、吐温 801ml、K 2HP042g、MnSO4 · 4Η200· 25g、MgSO4 · 7Η200· 58g、NaAc5g、CaC0315g,定容至 1000ml, pH6. 4 ;
[0020]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的获得方法包括:
[0021] 将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划线接种于LB固体培养基37°C培养48h ;接种环挑取菌体 接种于液体LB培养基中,180rpm、37°C培养24h ;以1%接种量接种于玉米粉豆柏培养基, 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条件为:温度37°C,罐压0.1 Mpa,通风0. 8-lvvm,转速180rpm,培养时 间为2-3天,获得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其中,所述LB固体培养基包括:胰蛋白胨10g、酵 母提取物5g、氯化钠 10g、琼脂20g、去离子水1000ml、pH7. O ;所述玉米粉豆柏培养基包括: 玉米粉2%,豆柏粉7%,磷酸氢二钠 0.4%,磷酸二氢钾0.03%,MgSO4 · 7H200. 1%,消泡剂 0. 02-0. 005%,pH6. 8-7. 0。
[0022]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由植物乳杆菌发酵液、枯草 芽孢杆菌发酵液以及复合氨基酸制成复合叶面肥,由于枯草芽孢杆菌菌体和植物乳杆菌生 长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有机酸、吡嗪类、抗菌环状肽、卡 糖胺等活性物质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减少病害发生;发酵液中还含有丰富的胞外多糖、 氨基酸、植物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可以刺激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故本发明 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叶面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和抗病作用。
[0023]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叶面肥还可以添加轻稀土、腐植酸、尿素、磷酸二 氢钾、硼酸钠、硫酸锌等,通过补充植株所需营养元素和特殊生理活性物质,促进植物根系 发育和光合作用,调节酶促反应,诱导植物抗性,进一步达到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植物抗性、 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
[0024] 保藏说明:所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于2014年2月20日保 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 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CGMCC No. 8833 ;所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于 2014年2月2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地址 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号为CGMCC No. 883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止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具体实验方法,通 常按常规实验方法进行。
[002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叶面肥,按照重量配比,所述复合叶面肥包括以下 成分:由植物乳杆菌制成的植物乳杆菌发酵液200份-350份,由枯草芽孢杆菌制成的枯草 芽孢杆菌发酵液200份-350份,复合氨基酸粉30份-50份。
[0027] 其中,所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于2014年2月20日保藏于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 8833 ;所述枯草芽孢杆 菌(Bacillus subtilis)于2014年2月20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 微生物中心,保藏号CGMCC No. 8834。
[0028]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所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都是从山东省莱宪市黄萎病和枯 萎病高发地块健壮棉花植株的根际土壤黄萎病发病严重地块中生长健壮的植株根际土壤 中分离的。所述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P-1。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S-1。
[0029] 上述两种菌株的分离方法:平板划线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微生物室.土壤 微生物研宄法[M].北京:科学出版杜,1985),其中LP-I分离所用培养基为MRS(乳酸细菌 培养基)培养基(牛肉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