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选择和可生物降解的环三磷腈-铂(Ⅱ)共轭物抗癌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574261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肿瘤选择和可生物降解的环三磷腈-铂(Ⅱ)共轭物抗癌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肿瘤选择和可生物降解的环三磷腈-铂(II)(cyclotriphosphazene-plati皿m(II))共轭物抗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铂(II)抗癌剂诸如在目前临床使用的顺铂(cisplatin)、卡铂(carboplatin)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抗癌剂。特别是,已经知道这些铂药物对于生殖肿瘤诸如睾丸、卵巢和膀胱肿瘤以及结肠直肠肿瘤显示了较高的抗肿瘤活性。但是,与其他低分子量抗癌剂诸如紫杉醇(paclitaxel)、阿霉素(doxorubicin)等相同,全身给药的铂抗癌剂不仅攻击肿瘤细胞和组织,而且没有肿瘤选择性地还同等地攻击正常细胞和组织,引起严重毒性诸如肾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此外,它们的交叉抗性和低水溶性获得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在癌症治疗中的用途(D.Lebwohl,R.Canetta,Eur.J.Cancer.,34,1522(1998))。因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来发展具有仅仅对肿瘤细胞或组织有选择性毒性的肿瘤靶向抗癌剂,从而彻底地降低由毒性导致的不良效果并克服抗药性。克服目前临床使用的低分子量抗癌剂有关的固有的非选择性和抗药性的最合理的方法之一是使用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在过去十年已经对所述药物输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代表性的例子,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使低分子量抗癌剂具有肿瘤选择性。一种方法是将常规抗癌剂与对在肿瘤细胞或者组织中优势表达的受体或者抗原具有强亲和力的靶向基团直接偶联,或者将靶向基团和常规抗癌剂两者都与水溶性聚合物(主动靶标,ActiveTargeting)偶联,使抗癌剂肿瘤具有选择性的另一种方法是将小分子抗癌剂直接与聚合物粒子结合,所述聚合物粒子没有任何靶标基团,但在肿瘤组织中显示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EPR)效果(被动耙向,PassiveTargeting)。特别是,由于具有适当分子量的聚合物显示在实体瘤组织中优势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的发现(H.Meada和Y.Mats咖ura,CRCCrit,Rev.Ther.DrugCarrierSys6,193(1989)),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来发展显示高肿瘤选择性的新聚合物材料。为什么具有适当分子量的聚合物显示对肿瘤组织的高选择性的两种可能原因如下第一个原因在于虽然大的聚合物分子、纳米粒子或者类似物在有规则并紧密排列的细胞构成的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能透过血管壁,但由于肿瘤组织的粗维管结构(coarsevasculature)、流到肿瘤组织中的大量血液以及肿瘤组织中的更高血管压力,它们可经过血管孔渗透到肿瘤组织中。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肿瘤组织中没有作为排泄途径的淋巴管。因此,在肿瘤组织中,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是,对于渗透到其中的聚合物粒子来说难以被排出(R.Duncan,Pharm.Sci.Technol.Today,2,441(1999))。结果,经由血管孔渗透的聚合物粒子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积累(H.Maeda,J.Fang,T.I皿tsuka,InterImmun.,3,319(2003)),产生对肿瘤组织更高的聚合物选择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使用特定生物-关联性聚合物材料来发展新的药物输送系统(A.S.Lundberg和R.A.Weinberg,Eur,J,Cancer,35,531-539(1999))。这些尝试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与苯乙烯_马来酸酐共聚物结合的新制癌菌素(neocarzinostatin)(SMANCS),其在日本较早得到发展并商业化(K.Tsuchia,H.Maeda,Urology,55,495(2000))。此外,各种类型的聚合物_药物共轭物,包括N_(2_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和阿霉素的结合体(P.A.Vasey,C.Twelves,Clin.CancerRes.,5,83(1999))已经被开发并且进来已经进入临床试验(R..Haag,F.Kratz,Angew.Chem.Int.Ed.,2006,45,1198-1215)。因此,可以看出,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进行。但是,多少这种结合药物最终被允许用于临床使用还存在质疑,因为绝大多数用作药物载体的常规有机聚合物是不能生物降解的,并且不具有高度的肿瘤选择性。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环三磷腈衍生物与等摩尔量的聚(乙二醇)(PEG)分别作为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氨基酸接枝(grafted)显示热敏特性(YounSooSohn等人,J.Am.Chem.Soc.,2000,122,8315),并通过将抗肿瘤(二胺)铂半分子与环状三聚体的氨基酸结合,成功地由其制备了用于局部输送的热敏铂抗癌剂(YounSooSohn等人,J.Control-Release,90,303(2003);YounSooSohn等人,美国专利号6,333,422(2001))。但是,所得到的环三磷腈-铂结合药物在生物分布试验中不显示肿瘤选择性,可能是因为由于用作疏水基团的氨基酸的低疏水性,共轭物分子不能凝集形成微团或者纳米粒子。
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微粒环三磷腈-铂共轭物抗癌剂,其中疏水(二胺)铂(II)复合物被引入到在水溶液中形成微团的两性环三磷腈中,由于其在肿瘤组织中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而能够具有对肿瘤组织更高的选择性,并且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制备方法。通过本发明的下列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图1和图2示出了分别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在水溶液中制备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的粒子尺寸分布。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引入比简单氨基酸具有更高疏水性的寡肽的环三磷腈作为疏水基团与具有分子量为350或者更大的亲水基团一道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组装形成与常规线性团块共聚物微团相比更强和热动力学更稳定的微团(YounSooSohn等人,Angew.Chen.Int.Edit.2006,45,6173-6176)。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发现稳定的具有100-200nm直径的纳米微粒环三磷腈-铂(II)共轭抗癌剂显示了更高的肿瘤选择性和抗癌活性而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抗癌剂通过如下方法制备水解前述能够在水溶液中形成强而稳定的微团的环三磷腈以便使寡肽侧链官能化,接着将疏水(二胺)铂(II)复合物与得到的寡肽侧链的官能团鳌合。根据本发明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体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因为(二胺)铂(II)复合物通过容易由细胞内的溶酶体中存在的肽酶降解的寡肽连接(H.Soyez等人,Adv.DrugDeliv.Rev.21(1996),81-106)。根据本发明,聚(乙二醇)的亲水性与作为药物输送材料将被引入到环三磷腈的寡肽的疏水性的比值以及由寡肽侧链鳌合的(二胺)铂(II)复合物的疏水性的程度受到控制,并且寡肽的乙酯被水解以便使用(二胺)铂(II)复合物抗癌剂官能化铂酸盐(platination),从而提供显示在肿瘤组织中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以及更高的抗肿瘤活性的新的纳米微粒环三磷腈-铂(II)共轭物,以及其制备方法。因此,本发明涉及具有对肿瘤组织更高选择性和更高抗癌活性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其由下列化学分子式1表示化学分子式l:<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6</formula>o其中n为7、12或者16;m为0、1或者2;x为1;并且y和z分别为0或者1;R、R'和R"分别选自下组,该组由(CH3)2CH_,(CH3)2CHCH2_,(C2H5)(CH3)CH-和(C6H5)CH厂所组成;并且A和A'表示彼此相同或不同的两个单配位(monodentate)胺配体,或者A和A'连接在一起形成双配位鳌合二胺配体。如果A和A'是两个单配位胺配体,则它们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环己胺、环戊胺或者苄胺,并且双配位鳌合二胺配体可以是诸如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dach)。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组合物,包括由化学分子式l表示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作为有效成分。本发明还涉及制备由化学分子式l表示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的方法。制备本发明的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的全部反应过程应当在惰性环境下进行以便防止湿气对反应系统的影响,并且用于反应的所有溶剂还在使用之前完全干燥以消除任何痕量的湿气。与铂复合物的偶联反应优选在阻断光线的状态下在任意时刻进行。本发明的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可根据如下描述的事例型过程来制备。第一步,根据已知方法(YounSooSohn等人,Angew.Chem.Int.Edit.2006,45,6173-6176),具有化学分子式2中显示的结构的六氯环三磷腈(hexachlorocyclotriphosphazene)[(N=PC12)3]的氯原子逐步被分子量为350或者更高的亲水聚(乙二醇)和疏水寡肽例如三肽、四肽或者五肽乙酯取代,以得到由化学分子式3表示的两性环三磷腈,其中3摩尔的聚(乙二醇)和3摩尔的寡肽被用于1摩尔的六氯环三磷腈。化学分子式2:<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化学分子式3<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其中n、m、x、y、z、R'、R"和R的定义与化学分子式1中相同。接着,化学分子式3的两性三聚体被碱水解以得到由下列分子式4表示的碱性或者碱土性金属盐。化学分子式4:<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其中n、m、x、y、z、R、R'和R"的定义与化学分子式1中相同;M为两个碱性金属离子,优选2K+或者2Na+,或者碱土性金属离子,优选Ba2+。制备化学分子式4的金属盐的反应可在极性溶剂诸如水或者甲醇中进行,并且碱可基于在下一步骤中与铂(II)复合物的待进行反应的溶剂而选择。如果化学分子式4的碱性金属盐与铂(II)复合物的反应在醇溶剂中进行,例如甲醇,优选使用经氧化钾或者氢氧化钠作为碱。如果化学分子式4的碱性金属盐与铂(II)复合物之间的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则优选氢氧化钡作为碱。这里,合适的是对于一摩尔由化学分子式3表示的环三磷腈连接的寡肽,使用相当于它的2.4到3.0倍量的碱。最后,由化学分子式4表示的环三磷腈的碱性金属盐或者碱土金属盐与由下列化学分子式5表示的(二胺)铂(II)复合物反应以得到由化学分子式1表示的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化学分子式5:其中A和A'的定义与化学分子式1中相同;并且L为二价阴离子配体或者两个单价阴离子配体,优选地,分别选自硫酸离子(S042—)和硝酸离子(N03—)。化学分子式5的(二胺)铂(II)复合物非常重要,因为抗肿瘤活性以及主要物理性质诸如水溶性和凝集成化学分子式1的纳米粒子取决与化学分子式5的(二胺)铂(II)复合物的性质。在本发明中,充分考虑决定铂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疏水性、溶解性以及类似性质的载体胺配体的分子结构并且为了同时提供共轭物的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强疏水性,A和A'中的至少一种选自具有强疏水性的胺,例如环己胺、环戊胺和苄胺,或者选择A和A'在其中连接在一起形成鳌合胺的胺,例如反式-l,2-二氨基环己烷(dach)。阴离子L选自硝酸离子或者硫酸离子,这取决与化学分子式4的盐的类型和反应溶剂。在具有强疏水性的(二环己胺)铂(II)复合物的情况下,其硫酸盐不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其硝酸盐容易溶解在甲醇中。因此,如果(二环己胺)铂(II)硝酸盐与相等当量的化学分子式4的环三磷腈的碱金属盐在甲醇中反应大约6到12小时,能够得到化学分子式1的纯净化合物。但是,(二环己胺)铂(II)硫酸盐复合物不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但容易溶解在水中。因此,如果(二环己胺)铂(II)硫酸盐与相等当量的化学分子式4的钡盐在水中反应,不溶性的硫酸钡被沉淀。因此,在通过过滤除去沉淀以后,化学分子式1的纯化合物可很容易得到。上面描述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的制备方法在下列反应方案(1)中示出。反应方案1:<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9</formula>其中n,m,x,y,z,R,R',R",A和A'与在化学分子式1中定义的相同;并且M和L分别与化学分子式(4)和(5)中定义的相同。实施例下面,将参照下列实施例和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但其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限制于本发明。在下列实施例中,用于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碳、氢和氮的元素分析使用Perkin-ElmerC,H,N分析仪进行。氢核磁共振光谱使用BrukerDPX-250NMR分光计测定,并且磷核磁共振光谱使用VarianGemini-400NMR分光计测定。水溶液中纳米粒子的粒子尺寸分布使用MalvernZetasizer(Nano-ZS)测定。实施例1:三[甲氧基-聚(乙二醇)550]三[顺式-二环己胺铂(II)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天冬氨酸(glycylphenylalanylleusylaspartate)]环三磷腈,{NP(MPEG550)[GlyPheLeuAspPtcis-(C6H5NH2)2]}3的制备根据已知方法(YounSooSohn等人,Angew.Chem.Int.Edit.2006,45,6173-6176)通过以3摩尔分子量为550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550)和3摩尔=0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天冬氨酸乙酯取代六氯环三磷腈的氯原子得到的[NP(MPEG550)(GlyPheLeuAspEt2)]3(0.5g,0.15mol)在甲醇(20ml)中以氢氧化钾(0.11g,2.0mmo1)水解12到24小时。将过量乙酯或者n-己烷加入到水解产物中使[NP(MPEG550)(GlyPheLeuAspK2)]3的钾盐沉淀。将沉淀过滤并干燥,然后与(二环己胺)铂(II)硝酸盐,顺式_(C6H5NH2)2Pt(NO)3)2(0.31g,0.59mmol)在甲醇(20ml)中在黑暗条件下反应12到20小时。将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在真空下浓縮至10ml。使用透析膜(分子量截止,molecularweightcutoff:500)将浓縮物在纯甲醇中透析24小时并在蒸馏水中透析24小时,然后冰冻干燥以得到63%产量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NP(MPEG550)[GlyPheLeuAsp*Pt*cis-(C6H5NH2)2]}3。化合物C174H312N2106。P3Pt3分子量4,336.65元素分析发现C,48.00;H,6.85;N,7.09,计算C,48.19;H,7.25;N,6.78力NMR光谱(CD30D)(S,ppm):0.87(d,6H,Leu-(CH3)2),1.12(t,3H,Gly_0CH2£H》,1.43-1.46(m,2H,环己胺C_4质子),1.53-1.78(m,2H,环己胺C_6质子),1.39-1.49(m,4H,环己胺C-3,C-5质子),2.57(m,lH,环己胺,1_C质子),1.2-1.3(m,3H,Leu-CHCH二),2.95(dd,2H,Phe_£H2),3.2(s,3H,PEG350-0£Ha,3.25-3.6(b,30H,PEG350,00^£22),3.65(d,2H,Gly-迅),4.1(dd,1H,leu-辺),4.42(t,1H,Phe-迈),7.14(m,Phe-芳香族)。31P-NMR光谱(D20)(S,卯m):22.4。实施例2:三[甲氧基-聚(乙二醇)550]三[(顺式-二环己胺铂(II)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谷氨酸)]环_三磷腈,{NP(MPEG550)[GlyPheLeuGluPtcis-(C6H5NH2)2]}3的制备在如实施例1中描述的相同方法,使用环三磷腈[NP(MPEG550)(GlyPheLeuGluEt2)]3(0.5g,0.15mol)和顺式-(C6H5NH2)2Pt(N03)2(0.31g,0.59,1)以61%的产量得到(NP(MPEG550)[GlyPheLeuGluPtcis-(C6H5NH2)2]}3。化合物C177H318N2106。P3Pt3分子量4,378.73元素分析发现C,48.12;H,7.01;N,7.09,计算C,48.55;H,7.32;N,6.92NMR光谱(CD30D)(S,卯m):0.87(d,6H,Leu-(CH3)2),1.12(t,3H,Gly_0CH2£H》,1.43-1.46(m,2H,环己胺C-4质子),1.53-1.78(m,2H,环己胺C-6质子),1.39-1.49(m,4H,环己胺C-3,C-5质子),2.57(m,lH,环己胺,1-C质子),1.2-1.3(m,3H,Leu-CHCHj,2.17(dd,2H,Glu-逃),5.06(dd,1H,Glu-CH),2.95(dd,2H,Phe-逃),3.2(s,3H,PEG350-0£Ha),3.25-3.6(b,30H,PEG350,0£H^H》,3.65(d,2H,Gly-逃),4.1(dd,1H,Leu-辺),4.42(t,1H,Phe-迈),7.14(m,Phe-芳香族)。31P-NMR光谱(D20)(S,卯m):22.4。实施例3:三[甲氧基-聚(乙二醇)350]三[(顺式-氨基环己胺铂(II)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丙二酸)]环—三磷腈,{NP(MPEG350)[GlyPheLeuMalPtcis_(NH3)(C6H5NH2)2]}3的制备根据已知方法(YounSooSohn等人,Angew.Chem.Int.Edit.2006,45,6173-6176)通过以3摩尔分子量为350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350)和3摩尔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丙二酸乙酯取代六氯环三磷腈的氯原子得到的[NP(MPEG350)(GlyPheLeuMalEt2)]3(0.5g,0.19mol)被氢氧化钡(0.22g,0.63,1)在甲醇(20ml)中水解12到24小时。将反应液浓縮,加入过量乙酯使环三磷腈的钡盐[NP(MPEG350)(GlyPheLeuMal^3)]3沉淀。将钡盐从相同溶剂系统中再结晶,并溶解在蒸馏水(10ml)中,在此缓慢加入溶解在蒸馏水(10ml)中的顺式-(氨基环己胺)铂硫酸盐(cis_(NH3)(C6H5NH2)PtS04)(0.23g,0.64mmol)。将反应液进一步在室温下搅拌大约12小时,然后通过过滤除去硫酸钡。将滤液在蒸馏水中使用透析膜(分子量截止500)透析24小时,然后冰冻干燥以63%的产量得到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NP(MPEG350)[GlyPheLeuMalPtcis_(NH3)(C6H5NH2)]}3。化合物C123H216N21045P3Pt34H20分子量3,387.34元素分析(%)发现:C,37.72;H,6.85;N,8.06,计算(%):C,38.68;H,6.97;N,7.70。力NMR光谱(CD30D)(S,卯m):0.87(d,6H,Leu-线",1.12(t,3H,Gly_0CH2£H》,1.43-1.46(m,2H,环己胺C_4质子),1.53-1.78(m,2H,环己胺C_6质子),1.39-1.49(m,4H,环己胺C-3,C-5质子),2.57(m,1H,环己胺,1_C质子),1.2-1.3(m,3H,Leu-CHCHj,2.95(dd,2H,Phe-迅),3.2(s,3H,PEG350_0£Ha),3.25—3.6(b,30H,PEG350,0£^迅),3.65(d,2H,Gly-迅),4.1(dd,1H,Leu-迈),4.42(t,1H,Phe-迈),7.14(m,Phe-芳香族)。31P-NMR光谱(D20)(S,卯m):22.3。实施例4:三[甲氧基-聚(乙二醇)350]三[(反式-二氨基环己胺铂(II)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天冬氨酸)]环_三磷腈,{NP(MPEG350)[GlyPheLeuAspPt(dach)]}3的制备环三憐月青[NP(MPEG350)(GlyPheLeuAspEt2)]3(0.5g,0.15mol)禾口(dach)PtS04以上述实施例3中描述的相同方法得到58%产量的{NP(MPEG350)[GlyPheLeuAspPt(dach)]}3。化合物C126H21。N21045P3Pt3分子量3,423.33元素分析(%):发现:C,43.75;H,6.65;N,8.34,计算(%):C,44.21;H,6.36;N,8.59。力NMR光谱(D20)(S,卯m):0.87(d,6H,Leu_(CH3)2),1.12(t,3H,Gly_0CH2CH3),1.1-1.3(b,4H,dachC_4,C_5质子),1.5(b,2H,dachC_3质子),2.1(b,2H,dachC_6质子),2.3(b,2H,dachC_l,C_2质子),1.2-1.3(m,3H,Leu_CHCH2),2.95(dd,2H,Phe_CH2),3.2(s,3H,PEG350-0CH3),3.25—3.6(b,30H,PEG350,0CH2CH2),3.65(d,2H,Gly_CH2),4.1(dd,1H,Leu-CH),丄42(t,1H,Phe-CH),Ll4(m,Phe-芳香族)31p-NMR光谱(D20)(S,卯m):22.4。实施例5:由实施例1和3得到的化合物的粒子尺寸分布测定根据下面描述的过程,用动态光散射(DLS)法检查本发明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是否在水溶液中由于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而凝集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子,并测定其平均粒子尺寸。由实施例1和3得到的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以0.1%到0.5%的浓度溶解在蒸馏水中,将得到的溶液进行DLS测定。观察到纳米粒子比在水溶液中形成的微团更大更稳定。如图1所示,发现实施例1的化合物显示具有大约200nm的更大的平均直径,可能是因为具有强疏水性的两个环己胺配体与铂(II)阳离子配位。但是,注意到实施例3的化合物显示相对较低的疏水性,于是形成具有105nm的更小的平均直径,因为仅仅一个环己胺配体与铂(II)阳离子配位。实施例6: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的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的体内生物分布领lj定通过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的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的肿瘤选择性测定按照如下方法进行Sprague-Dawley小鼠(8-9周大,250_280g)被饲养(adopt)4天然后在背部区域中皮下接种IX106个Sarcoma-180细胞。两周后,当肿瘤生长到直径为10mm时,将动物分成两组。将由实施例1中制备的环三磷腈-铂复共轭物溶解在生理盐水中然后注射到小鼠的尾静脉中。给药后2小时和24小时将动物杀死。从动物中收集肿瘤组织、正常肌肉、肺、肝脏、肾脏和血液。表1显示了实施例1的化合物给药后2小时和24小时每种组织和器官中铂浓度分布的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TTR)的铂浓度比代表基于EPR效果的肿瘤选择性。如同从表l中看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显示了对肿瘤组织的突出的选择性。表1:每种组织和器官中的铂浓度(mg/kg)<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实施例7: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对选择的人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抗癌活性测定在实施例1和3中制备的纳米微粒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针对四种主要人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根据已知方法被测定(RitaSong等人J.Control.Release105(2005)142-150)。表2显示了在实施例1和3中制备的纳米微粒铂(II)复共轭物的体外抗癌活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结构上包含类似构造的天冬氨酸或丙二酸与铂阳离子鳌合的实施例1和3的共轭物,其体外细胞毒性与被用作标准的具有低分子量的卡铂相似。考虑到根据本发明的药物前体的疏水性以及寡肽的酶降解性时,可以预期基于药物前体的持续释放和极好的药物代谢的本发明的优越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以及高度抗癌活性的纳米微粒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根据本发明的纳米微粒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由于其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而显示了高度肿瘤选择性,其可有效地治疗癌症并具有极小的不良反应,因此,这种新的抗癌剂被预期将被广泛使用。由于本发明可以多种形式体现都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本质特征,还应当理解的是,除非特别指明,上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不被限制为前述描述的任何细节,而是应当在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被广义理解,因此落入权利要求书的边界和界限或所述边界和界限的等同物之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因而都包含在所付的权利要求书内。权利要求一种由化学分子式1表示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其化学分子式1其中n为7、12或者16,m为0、1或者2;x为1;并且y和z分别为0或者1;R、R’和R”分别选自下组,该组由(CH3)2CH-,(CH3)2CHCH2-,(C2H5)(CH3)CH-和(C6H5)CH2-所组成;并且A和A’表示彼此相同或不同的两个单配位胺配体,或者A和A’连接在一起形成双配位鳌合二胺配体。F2008800126892C00011.tif2.根据权利要求l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是两个单配位胺配体,它们彼此相同或不同并分别选自下组,该组由环己胺、环戊胺和苄胺所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l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的至少一个是环己胺。4.根据权利要求l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连接在一起形成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5.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三磷腈_铂(II)复共轭物,其特征在于,直径为100到200nm的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350、550或750。7.—种包括权利要求l所述的任意一种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的治疗癌症的药物组合物。8.—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使用碱水解由化学分子式3表示的环三磷腈以得到由化学分子式4表示的碱金属盐或者碱土金属盐;及(2)由化学分子式4表示的碱金属盐或者碱土金属盐与由化学分子式5表示的(二胺)铂(II)复合物偶联以得到化学分子式1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化学分子式1:<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化学分子式3:<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化学分子式4:<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化学分子式5<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其中n为7、12或者16,m为0、1或者2;x为1;并且y和z分别为0或者1;R、R'和R"分别选自下组,该组由(CH3)2CH-,(CH3)2CHCH2-,(C2H5)(CH3)CH-and(C6H5)CH2-所组成;A和A'表示彼此相同或不同的两个单配位胺配体,或者A和A'连接在一起形成双配位鳌合二胺配体;M表示选自钾离子和钠离子或者Ba2+的两个碱金属离子;并且L是选自硫酸离子和硝酸离子的一个或两个阴离子配体。9.根据权利要求8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选自下组,该组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钡所组成。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醇被用作步骤(2)的溶剂。11.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水被用作步骤(2)的溶剂。12.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350、550或750。13.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寡肽选自下组,该组由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谷氨酸、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天冬氨酸和甘氨酰苯丙氨酰亮氨酰丙二酸所组成。14.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是两个单配位胺配体,它们彼此相同或不同并分别选自下组,该组由环己胺、环戊胺和苄胺所组成。15.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的至少一个是环己胺。16.根据权利要求8的抗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和A'连接在一起形成反式1,2-二氨基环己烷。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环三磷腈-铂(II)复共轭物抗癌剂,其由于在肿瘤组织中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果而显示了对肿瘤组织的高度选择性,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其制备方法。文档编号C07F17/02GK101715454SQ200880012689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申请日期2008年4月11日优先权日2007年4月18日发明者全英珠,孙然秀,柳志英申请人:株式会社纳诺喜博莱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