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8027阅读:15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工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自然界中,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普遍存在,其利用无机化合物的氧化作用中获得能量以进行生物合成(包括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这些反应包括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硫化氢氧化为硫(无色硫细菌);亚铁化合物氧化成铁化合物(铁细菌)等。化能自养生物作为初生产者的一部分非常重要,其活动最终供给异养生物所需的能量和碳素,然而自养微生物产能机制效率低以及固定二氧化碳要大量耗能等原因,使得它们的产能效率、生长速率和生长得率都很低,这增加了对它们研究的难度。

传统的好氧自养微生物通过摇瓶或发酵罐进行培养,然而摇瓶培养规模较小、溶氧量有限,发酵罐培养受设备限制较大,成本高,很难做到多组试验同时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培养装置包括气泵、分气阀和多组培养设备;每组培养设备包括顺次连接的流量计、细菌过滤器和培养瓶;

所述分气阀的入气口与所述气泵连接,所述分气阀的多个出气口分别与每组培养设备中的流量计的入气口串联连接,所述分气阀的多个出气口之间并联连接。

上述发酵培养装置中,

所述流量计、所述细菌过滤器和所述培养瓶通过管道顺次连接;

所述分气阀的入气口与所述气泵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分气阀的多个出气口分别与每组培养设备中的流量计的入气口通过管道并联连接。

上述发酵培养装置中,

所述流量计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细菌过滤器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培养瓶设有曝气口,所述曝气口设有进气管;

所述流量计的出气口与所述细菌过滤器的入气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细菌过滤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进气管的入气口通过管道连接。

上述发酵培养装置中,所述培养瓶为两口烧瓶。

上述发酵培养装置中,所述管道为胶管。

上述发酵培养装置中,所述细菌过滤器用牛皮纸包裹。

本实用新型针对好氧自养细菌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并联的发酵装置,它利用常见的两口烧瓶作为培养瓶,通过分气阀,并联多组同时进行发酵。相对于传统发酵罐,本实用新型的发酵装置构造简单,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且操作简单,便于短时间内大量收集自养菌菌体及较大规模自养菌的培养与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气泵,2-分气阀,3-流量计,4-细菌过滤器,5-培养瓶。

图2是图1中5-培养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6-取样口或加样口,7-曝气口,8-进气管。

图3是4-细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自养细菌的发酵装置包括气泵1、分气阀2和多组培养设备,每组培养设备包括流量计3、细菌过滤器4和培养瓶5。气泵和每组培养设备中的流量计均通过胶管并联连接;流量计、细菌过滤器和培养瓶通过胶管顺次连接。其中,分气阀2设有一个入气口和多个出气口,分气阀的入气口通过胶管连接气泵的出气口,分气阀的多个出气口分别与多组培养设备中的流量计的入气口通过胶管串联连接,多个出气口之间并联连接。分气阀可根据需要并联多组流量计、细菌过滤器和培养瓶同时进行发酵。流量计3和细菌过滤器4均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流量计3的出气口和细菌过滤器4的进气口通过胶管连接。流量计3可根据好氧细菌需氧量的不同调节进气量;细菌过滤器4用牛皮纸包裹(防止水蒸气进入滤膜);培养瓶5为两口平底烧瓶,包括取样或加样口6、曝气口7,曝气口设有进气管8,细菌过滤器4的出气口与进气管8的进气口通过胶管连接,进气管8的出气口直接伸入培养瓶中的液面下。

发酵前,从加样口6加入培养基,并将细菌过滤器与加入培养基的培养瓶通过胶管(此时胶管用夹子夹住);连接后一起灭菌,灭菌后将培养瓶同细菌过滤器置于无菌操作台中接种,将菌种由加样口5接入培养瓶中;发酵时,将胶管的夹子打开,气泵1所泵气体通过分气阀2分气,依次经过流量计3、细菌过滤器4进入培养瓶5的进气管7,直达菌种培养液中,发酵结束后,从取样口取出发酵产物。

使用本实用新型发酵装置对好氧自养细菌进行发酵时,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通过培养瓶的加样口6,向培养瓶中加入相应培养基后,密封加样口6;

2、将培养瓶的进气管8同细菌过滤器4的出气口通过胶管连接,用夹子夹住胶管,共同置于高温高压灭菌锅灭菌。

3、灭菌后将培养瓶同细菌过滤器置于无菌操作台中接种,将菌种由加样口6接入培养瓶中。

4、接种完毕后,将气泵1、分气阀2和流量计3与灭菌后的培养瓶同细菌过滤器连接。

5、打开气泵电源和胶管处的夹子,调节流量计调节至相应曝气量。

6、将整个装置置于恒温培养室进行发酵培养。

7、发酵结束后,关闭气泵,用夹子夹住细菌过滤器与培养瓶之间的胶管,置于无菌操作台中,于取样口取出发酵产物。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