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284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螺旋藻养殖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藻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螺旋藻是一种全效价、营养丰富的水生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同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是纯天然优质蛋白质药食两用资源,可以应用于食品、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被称为超级原生态实物。

目前国内对螺旋藻的养殖,主要采用大池开放式养殖,开放式养殖,是一种露天养殖,即利用天然湖泊或建造露天养殖池生产螺旋藻,该方法虽成本低,但受地域限制、易受空气及水源污染、生产效率低,难以生产出药用级螺旋藻产品。另外国内对成熟螺旋藻的采收,均采用电动水泵从养殖池抽采收藻,但由于螺旋藻细胞壁非常薄,这种机械抽取易造成螺旋藻细胞壁大量破损,在养殖池内污染养殖液,造成大量死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养殖成熟率的螺旋藻养殖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螺旋藻养殖系统,包括循环塔以及若干与循环塔连接的养殖池,所述循环塔包括入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入水口连有第一循环管,所述出水口连接有第二循环管,所述养殖池两端分别与第一循环管以及第二循环管连通,所述入水口设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将入水口的水推向出水口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充气管为培养液提供循环的动力,从而不存在机械抽取结构,进而不会让螺旋藻在循环和抽取的过程中被泵的叶片搅碎死亡,进而让螺旋藻的成熟率增加。另外,通过充气管为培养液提供液体的推动力,在推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培养液的含氧量,有利于螺旋藻的生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塔包括密封外壳以及穿设在外壳内的细管,所述入水口以及出水口分别设置在细管的两端,所述外壳设有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细管能够让充气管的压力充分的为培养液提供推力,从而让培养液从入水口向出水口进行输送,进而形成整个循环中的动力机构。外壳的密封设置以及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能够让外壳内热水进行循环,让其对细管以及内部的培养液进行保温,使其时候螺旋藻的生长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口设有缓存筒,所述第二循环管与缓存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存筒的设置能够对水进行减压,从而让急速流动的培养液进行缓冲,进而让培养液不会撞击到管壁力度大,让内部螺旋藻损伤。同时能够让液体进行缓慢流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存筒上设有压力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力阀的设置可以让缓存筒压力过大时进行泄压,从而让内部气体压力保持稳定,也不会让气体对水进行施压,保持压力的恒定,适合螺旋藻的生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塔以及养殖池设置呈密封状态,所述养殖池上设有泄压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状态的循环塔和养殖池在不断的充气时,会造成内部压力过大,通过泄压阀将压力卸掉,让内部压力维持恒定,让设备比较稳定,同时水压气压维持稳定状态。可以让设备损耗小,也比较适合螺旋藻的生长。密封状态的结构也能够让内部保持清洁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养殖池上设有供氧管,所述供氧管置于养殖池靠近底部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氧管的设置为每个养殖池内的培养液进行供氧,从而让螺旋藻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其能够进行迅速生长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塔以及养殖池均呈竖直状态设置,且养殖池底部设置成闭合结构,顶部设置成开口结构,所述第一循环管置于循环塔底部位置,各所述养殖池底部与第一循环管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置于循环塔顶部位置,所述第二循环管上开设有若干分管与各养殖池顶部的开口结构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结构的设置可以让其压力不存在调节的情况,能够让养殖池处于常压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养殖池底部设置有供氧管,所述供氧管与充气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供氧管能够为养殖池内的培养液进行供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养殖池均设置成透明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结构的养殖池能够让光照进养殖池,从而方便让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让其进行生长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养殖池四周设置有竖直光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源的设置可以让螺旋藻在晚上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生长,延长了螺旋藻的生长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是循环塔的结构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中:1、支架;2、循环塔;21、缓存筒;22、压力阀;23、细管;24、入水口;25、出水口;26、外壳;27、热水入口;28、热水出口;3、第一循环管;31、水阀;4、第二循环管;41、分管;5、养殖池;51、圆筒部;52、头部;53、凸缘;54、限位环;55、密封环;56、泄压阀;6、充气管;61、供氧管;62、储气罐;63、气阀;7、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螺旋藻养殖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循环塔2以及若干与循环塔2连接的养殖池5,循环塔2包括入水口24以及出水口25,一般为了让水循环比较方便,让水存在由上至下的自然流动的状况,将循环塔2以及养殖池5设置成竖直状态,此时,可以将养殖池5的底端设置成封闭结构,将养殖池5的顶部设置成开口结构。循环塔2将其出水口25设置在循环塔2顶端,将入水口24设置在循环塔2底端,其中,在入水口24设置充气管6,为入水口24的水提供推动力,将入水口24的水推动到出水口25方向。同时将第一循环管3设置在循环塔2底部位置,并且让入水口24与第一循环管3进行连通。同时,将各养殖池5的底部与第一循环管3进行连通。在循环塔2的顶端部位设置第二循环管4,第二循环管4与出水口25进行连通,并且在第而循环管上设置若干分管41,将从循环塔2流过来的液体送入到养殖池5顶部的开口结构内,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在取螺旋藻时,可以将第一循环管3的端部设置的水阀31打开,直接将其放出即可。

如图1和图2所示,循环塔2包括置于内部的细管23以及包裹在外部的外壳26,细管23的两端分别为入水口24和出水口25。外壳26与细管23外壁密封设置,并且在外壳2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热水入口27和热水出口28,为细管23进行保温设置。热水出口28与太阳能热水器进行连接,将热水送入到外壳26内为细管23内的培养液进行保温设置,并且将热水从热水出口28放出,在热水入口27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热水的温度,并且将温度显示到水压调节阀位置,进而能够在调节水温时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温度。在细管23的出水口25位置设置缓存筒21,通过缓存筒21将细管23通上来的水进行存储。将第二循环管4与缓存筒21进行连通,在缓存筒21内的水进行存储之后,通过第二循环管4将水送入到养殖池5内。在缓存筒21的端部可以设置压力阀22,将充气管6的冲击力进行卸除,从而让缓存筒21能够存储溶液。

在养殖池5的底部设置供氧管61,供氧管61与充气管6进行连通,从而为养殖池5内进行供氧。另外,为了防止培养液不能够从养殖池5内流出,将养殖池5的底部的出口与供氧管61设置成两个不同的口,从而让其互不干扰。供氧管61的端部设置海绵垫,通过海绵垫将通入的空气进行分散,从而让其与培养液均匀混合,达到供氧均匀的目的。充气管6端部连接有充气泵,通过充气泵提供气源。也可以通过压缩机对空气进行压缩然后将空气送入到储气罐62进行储存,充气管6与储气罐62连接,达到供气的目的。通过调节充气管6与充气泵或者储气罐62之间进行连接的气阀63调节充气管6的气流量。

养殖池5(如图1所示,其主要结构可以参照图3的放大图)设置成透明结构,其可以采用玻璃或者透明的塑料制成。养殖池5包括圆筒部51和头部52,头部52和圆筒部51对接的位置均设置有凸缘53,通过两个限位环54将两个凸缘53进行卡住,并且,两个限位环54之间采用螺杆进行锁紧,从而让其能够进行配合。在两个凸缘53进行抵触的位置可以设置密封环55,通过密封环55进行密封,一方面可以防止凸缘53与凸缘53之间的挤压会进行相互刮伤,采用密封环55可以进行缓冲;另一方面,采用密封环55能够增加密封效果,防止液体漏出。

将循环塔2以及养殖池5可以通过支架1进行支撑,让其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将其整个放在阳光下进行循环,此时,可以不需要进行补光。而在夜间时,在养殖池5的四周设置光源7,光源7一般采用条形日光灯杆。同时,为了让光源7充分利用,在光源7外表包裹一层反射膜,从而让光线大部分照射到螺旋藻上。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大体结构相同,不同点在于养殖池5的设置,在实施例1中将养殖池5设置成开口结构,此时,限制了养殖池5的放置状态,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2中,将养殖池5设置成密封结构,即养殖池5包括圆筒部51以及设置在圆筒部51两端的头部52,安装方式与实施例1中的安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为了防止养殖池5内压力过大,在养殖池5的最高位置设置泄压阀56,如图所示,由于其放置是呈竖直状态放置,因此泄压阀56设置在上端部位的头部52,如果设置成倾倒结构,其也可以设置在圆筒部51的水平上方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