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8442发布日期:2019-08-16 22:4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管,尤其涉及了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



背景技术:

旋流管是利用液体力学的原理制作的。具体工作原理为:当有一定压力的浆料进入旋流管后,浆料以及浆料中的淀粉开始沿旋流管内壁产生调整旋转流道。其中淀粉颗粒的运动速度大于水及其他轻杂质的运动速度。在变径旋流中,密度大的组分淀粉颗粒形成环状浆料水柱贴着锥形内壁向直径逐渐减小的方向运动,形成外旋涡流场;密度小的组分,即轻质水分等物质,向中心轴线方向运动,并在轴线中心形成一向上运动的内涡旋,旋流管上部的溢流管排出。

现有的旋流管上的定位环一般情况下均是与旋流管一体挤压成型,由于在挤压成型过程中定位环与旋流管本体的冷却收缩时间有所不同,使得旋流管内壁上会产生凹点,凹点会使液体旋流产生断力、阻力,使旋流速度不能平衡保持到出口终点,从而降低旋流管的工作效果,使淀粉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旋流管上一体成型定位环存在的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包括旋流管本体,旋流管本体的上端部连接有溢流管,旋流管本体包括位于上部的圆筒管段以及位于下部的锥形管段,圆筒管段的内腔形成圆孔状流道,锥形管段内设有自上而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流道,锥形流道的上端部与圆孔状流道的下端部圆弧过渡连接;锥形管段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一能够与锥形管段分离的定位环,定位环包括一端相互铰接的两个半圆环,两个半圆环的另一端形成相互插接。定位环与旋流管分离设计,有效避免对旋流管内壁产生影响,有效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作为优选,圆筒管段的上段形成连接段,下段形成进料段,进料段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通道,连接段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溢流管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直径逐渐减小的溢流通道且溢流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连接段上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流管的下端部形成溢流进口且伸入锥形流道内,圆筒管段的内侧壁与溢流管的外侧壁之间固定有隔板且隔板位于进料通道与溢流进口之间,隔板上开设有供浆料流过的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锥形通孔。隔板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旋流管内形成内旋涡的轻质水分物质进入到进料通道处,使其充分的进入到溢流管内被排出,充分增加溢流管的溢流效率,同时减小对进料处产生影响。

作为优选,溢流管的外侧壁上形成环状凸缘,环状凸缘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连接段上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流管上伸入锥形流道内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锥形流道总长的1/3。溢流管的长度足够长,能够使得旋流管内形成内旋涡的轻质组份更容易进入溢流管内,增加溢流效率。

作为优选,连接段内部形成阶梯通孔,内螺纹设置于阶梯通孔的上段内壁上,阶梯通孔的阶梯处设有密封垫片,密封垫片被溢流管的环状凸缘压紧于阶梯通孔的台阶处对溢流管与连接段之间缝隙进行密封,有效避免旋流管内轻质组份自溢流管与连接段之间缝隙处流出。

作为优选,溢流管内且位于溢流管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设有与溢流通道上端部连通的出口通道以及与溢流通道下端部连通的进口通道,出口通道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且出口通道的下部直径等于溢流通道的上部直径,进口通道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且进口通道的上部直径等于溢流通道的下部直径。进口通道能够使得旋流管内的轻质水分物质更容易进入溢流通道内,而出口通道的扩散则能够使得溢流通道内的轻质水分物质更高效的被溢出。

作为优选,进料通道的下底面旋流管本体的外表面到内表面呈向下倾斜设置,隔板上设有环形导流板,环形导流板的上表面形成将进料自进料通道的出口处导流至隔板上的锥形通孔处的倾斜导流面。环形导流板的设置能够使得进料通道内的浆料更容易经锥形通孔流入锥形通道内,提高浆料流道效率。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在旋流管本体外表面且位于进口通道的进口处的环形导料管,进料通道与锥形通孔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布置,环形导料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一进料口,内侧壁上设有与进料通道的进口处一一对应的多个出料口。通过该种环形进料的方式能够使得浆料更加高效、均匀的进入旋流管内,有效提高旋流管的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其中一个半圆环的插接端设有插接槽,插接槽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沿插接槽深度方向布置的定位孔,另一个半圆环的插接端设有容置槽,容置槽内设有能够沿容置槽内壁滑动且能够插入插接槽内的弧形杆,弧形杆的插入插接槽的端部设有弹簧孔,弹簧孔内筒一弹簧连接有一能够完全缩回弹簧孔内的定位销,定位销能够在弹簧作弹力作用下插入定位孔内对弧形杆进行定位。定位环本身采用的是分体式设计,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旋流管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定位环在旋流管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旋流管的设计,使得定位环与旋流管分离设计,有效避免对旋流管内壁产生影响,有效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环形导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环形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定位环的其中一半圆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张定位环的另一半圆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旋流管本体、2—溢流管、3—定位环、101—圆筒管段、102—锥形管段、103—圆孔状流道、104—锥形流道、105—连接段、106—进料段、107—进料通道、108—阶梯通孔、109—密封垫片、201—溢流通道、202—隔板、203—锥形通孔、204—环状凸缘、205—出口通道、206—进口通道、207—环形导流板、208—环形导料管、209—进料口、210—出料口、301—半圆环、302—插接槽、303—定位孔、304—容置槽、305—弧形杆、306—弹簧孔、307—定位销、30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淀粉洗涤旋流管,如图1-图3所示,包括旋流管本体1,旋流管本体1的上端部连接有溢流管2,旋流管本体1包括位于上部的圆筒管段101以及位于下部的锥形管段102,圆筒管段101的内腔形成圆孔状流道103,锥形管段102内设有自上而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流道104,锥形流道104的上端部与圆孔状流道103的下端部圆弧过渡连接。

圆筒管段101的上段形成连接段105,下段形成进料段106,进料段106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料通道107,本实施例中进料通道107的下底面旋流管本体1的外表面到内表面呈向下倾斜设置,隔板202上设有环形导流板207,环形导流板207的上表面形成将进料自进料通道107的出口处导流至隔板202上的锥形通孔203处的倾斜导流面。

还包括固定在旋流管本体1外表面且位于进口通道206的进口处的环形导料管208,进料通道107与锥形通孔203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布置,环形导料管208的外侧壁上设有一进料口209,内侧壁上设有与进料通道107的进口处一一对应的多个出料口210。淀粉浆料自环形导料管208的进料口209处进入环形导料管208,然后由环形导料管208上的出料口210分别流至不同的进料通道107内,通过该种环形进料的方式能够使得浆料更加高效、均匀的进入旋流管内,有效提高旋流管的工作效率。

连接段105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溢流管2内部形成自上而下直径逐渐减小的溢流通道201且溢流管2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连接段105上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流管2的下端部形成溢流进口且伸入锥形流道104内,圆筒管段101的内侧壁与溢流管2的外侧壁之间固定有隔板202且隔板202位于进料通道107与溢流进口之间,隔板202上开设有供浆料流过的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锥形通孔203。

本实施例中溢流管2的外侧壁上形成环状凸缘204,环状凸缘204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连接段105上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溢流管2上伸入锥形流道104内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锥形流道104总长的1/3。溢流管2的长度足够长,其能够使得旋流管内形成内旋涡的轻质组份更容易进入溢流管2内,使得淀粉中的轻质水分等物质能够更快速、高效的自溢流管2流出,也能够使得轻质水分等物质的溢出率有所提高。

其中,连接段105内部形成阶梯通孔108,内螺纹设置于阶梯通孔108的上段内壁上,阶梯通孔108的阶梯处设有密封垫片109,密封垫片109被溢流管2的环状凸缘204压紧于阶梯通孔108的台阶处对溢流管2与连接段105之间缝隙进行密封,有效避免旋流管内轻质组份自溢流管2与连接段105之间缝隙处流出。

本实施例中溢流管2内且位于溢流管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设有与溢流通道201上端部连通的出口通道205以及与溢流通道201下端部连通的进口通道206,出口通道205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且出口通道205的下部直径等于溢流通道201的上部直径,进口通道206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且进口通道206的上部直径等于溢流通道201的下部直径。溢流通道201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向上和向下扩散的出口通道205和进口通道206,其中进口通道206能够使得旋流管内的轻质水分物质更容易进入溢流通道201内,而出口通道205的扩散则能够使得溢流通道201内的轻质水分物质更高效的被溢出,有效提高溢流管2的溢流效率。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锥形管段102的外侧壁上固定有一能够与锥形管段102分离的定位环3,定位环3用于对旋流管在旋流器上安装位置进行定位,定位环3包括一端相互铰接的两个半圆环301,两个半圆环301的另一端形成相互插接。其中一个半圆环301的插接端设有插接槽302,插接槽302的侧壁上设有多个沿插接槽302深度方向布置的定位孔303,另一个半圆环301的插接端设有容置槽304,容置槽304内设有能够沿容置槽304内壁滑动且能够插入插接槽302内的弧形杆305,弧形杆305的插入插接槽302的端部设有弹簧孔306,弹簧孔306内筒一弹簧308连接有一能够完全缩回弹簧孔306内的定位销307,定位销307能够在弹簧308作弹力作用下插入定位孔303内对弧形杆305进行定位。

本实施例中将定位环3与旋流管本体1分离设计,分别生产,因而不会对旋流管内壁产生影响,使用时将定位环3安装在旋流管上即可,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同时该定位环3本身也采用的是分体式设计,其设计成两个相互插接的半圆环301,能够根据旋流管的外径合理调节定位环3的内圈直径,从而使得定位环3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旋流管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定位环3在旋流管上的位置。

具体使用时,将预先由人工或者机械设备研磨粉碎的淀粉浆料以一定的压力经环形导料管208进入进料通道107,然后再经过环形导流板207将进料通道107内的浆料导流至隔板202的锥形通孔203处,经锥形通孔203进入锥形流道104内,并在锥形流道104内产生高速旋转流场,淀粉颗粒中密度大的组分淀粉在旋流场的离心力作用下同时沿轴向向下运动,沿径向向外运动,由锥形流道104的最底部排出,形成外旋涡流场;密度小的组分,即水分等物质,向中心轴线方向运动,并在轴线中心形成一向上运动的内涡旋,通过溢流管2的进口进入溢流管2,然后由溢流管2的出口排出。水分等物质在排出过程中由于受到隔板202的阻挡其难以旋流至进料通道107处,从而使得更大部分的水分等物质能够进溢流管2被排出,有效提高溢流效率,从而使得旋流管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