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防治苜蓿炭疽病的木霉菌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9611627阅读:来源:国知局
] 其中,所述惰性载体可W包括碳酸巧、黄±、娃藻±、膨润±、滑石粉、云母粉、高岭 上和方解石粉中的至少一种。
[0034] 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木霉菌或如上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首猜炭痘病 防治中的用途。
[0035] 其中,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如上所述的木霉菌或如上所述的复 合微生物菌剂在首猜炭痘病防治中应用。
[0036] 其中,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栽种首猜的农田施用木霉菌或如 上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中,栽种首猜前将木霉菌或如上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与细 ±混匀,施入种植±壤中;或者在首猜出苗期,将所述木霉菌或如上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与细±混匀,施入种植±壤中。
[0037] W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8] 实施例1
[0039]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木霉菌的培养及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0040] 将保藏编号为CGMCCNo. 11221的木霉菌灯richodermakoningii灯Kmx))接种到 活化培养基PDA培养基(取削皮后的马铃馨20g煮沸20分钟取汁,将汁与2g葡萄糖、1. 5g 琼脂和水配成100ml,P册.8-7. 0,装入2个茄子瓶,每个50ml,灭菌后制斜面)上,在28°C培 养6天。将活化好的斜面木霉菌菌种接种至灭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W重量计,含有2. 5% 淀粉,1.5%酵母粉,5.0%玉米浆,0.4%的0曰0)3,0.01%的2记〇4、0.03%的1拆〇4),28°(:培 养144小时,至90%菌丝都形成厚垣抱子,得到木霉菌液。
[0041] 将lOOOOmL上述木霉菌液进行离屯、,收集湿菌体,与适量载体娃藻±充分混合。将 混合均匀的物料置于50°C烘箱中,烘烤4-7个小时,使其含水量小于5%。利用平板培养 计数法检测菌粉中活菌数量,然后使用娃藻±调节直至每克菌剂中含有的木霉活菌数为5 亿,所得到的物料即为本实施例的木霉菌微生物菌剂。
[004引 实施例2
[004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0044] 将商品号为ACCC03221的枯草芽胞杆菌度acillussubtilis)接种到LB培养基 (含lOg/L的膜蛋白腺、5g/L的酵母提取物、lOg/L的化C1和15g/L琼脂)斜面上,在30°C 培养18小时,得到活化的菌种。将活化好的菌种接种至灭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W重量计, 含有1 %玉米淀粉、1. 5 %花生饼粉、0. 5 %硫酸锭、0. 4 %碳酸巧、0. 03 %硫酸儀、0. 02 %氯化 钢)中,于35°C培养至活菌浓度为5-10Xl〇9CFU/mU得到枯草芽胞杆菌菌液。
[0045] 将lOOOOmL上述枯草芽胞杆菌菌液进行离屯、或抽滤,收集湿菌体,然后与适量载 体娃藻±混合。将充分混合均匀的物料置于6(TC烘箱中,烘烤4-7个小时,使其含水量低于 5%。利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检测菌粉中菌体数量,然后使用娃藻±调节直至每克菌剂中含有 的枯草芽胞杆菌活菌数为20亿。
[0046] 将实施例1得到的木霉菌菌粉、W及本实施例得到枯草芽胞杆菌菌粉按重量比1 : 3混合,所得到的物料即为本实施例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0047] 对比例1
[0048]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不同的是,木霉菌使用的是文献(肖焊 等,木霉菌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括抗作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中的哈茨木 霉(Trichoderm曰h曰rzi曰num)26 号。
[004引 对比例2
[0050]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不同的是,用商品号为ACCC11109的 蜡状芽胞杆菌度acilluscereus)替换商品号为ACCC03221的枯草芽胞杆菌度acillus subtilis)。
[00川测试实施例1
[0052] 本测试实施例在田间试验中测定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在防治首猜炭痘病中的效 果。
[0053] 试验田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试验基地,将死于炭痘病的首猜 植株的组织捣碎,用等重量的水浸泡48小时,过滤得到含有炭痘病致病菌的浸种液。将紫 花首猜(中首1号,由国家种植牧草中期库提供,产品目录号为00068)种子浸泡于上述含 有炭痘病致病菌的浸种液中24小时,浸种液的用量足W淹没首猜种子,得到浸泡后的种 子。
[0054] 将浸泡后的首猜种子播种于农田中,设置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木霉菌剂、实施例2 制备得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W及空白对照五个 处理,各设3次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排列。在首猜出苗10天后,分别将实施例1制备得 到的木霉菌剂、实施例2和对比例1、2制备得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与灭菌细±充分混合,使 细±中活菌数含量达到2X106CFU/g,同处理,每平方米lOOg细±均匀施入农田,W同等重 量娃藻±进行相同渗±处理作为对照。田间管理常规。生长40天后调查首猜炭痘病发病 情况。首猜炭痘病病情分为5个级别,免疫(0级):病指0 ;抗病(1级):病指0. 1-20. 0 ; 耐病(2级):病指20. 1-40. 0 ;感病(3级):病指40. 1-60. 0 ;高感(4级):病指60. 0W上 或完全枯死。病情指数=Σ(发病级别代表值X该级的株数)/(发病最重级别代表值X 总株数)Χ100;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Χ100%。结 果如表1所不。
[00巧] 表1
[0056]
脚)57] 通过表1的数据可见,本发明的木霉菌菌剂、复合微生物菌剂都对首猜炭痘病具 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并且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比木霉菌菌剂的防效更高。
[0058] W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 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W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运 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59]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可W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 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0]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W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 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主权项】
1. 一种木霉菌,其特征在于:该木霉菌为康宁木霉菌(Trichodermakoningii),其保 藏编号为CGMCCNo. 11221。2. -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成分含有权利要求 1所述的木霉菌和商品号为ACCC03221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tilis)。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相对于lg的微生物菌剂,所 述木霉菌的含量为105-109CFU,优选为106-10sCFU。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木霉菌和所述枯草 芽胞杆菌的CFU比为1 : (10-20)。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该微生物菌剂包括如下 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1) 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霉菌和商品号为ACCC03221的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种分别在活化培养基中接种并培养得到各自的活化菌种; (2) 将木霉菌的活化菌种在木霉菌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同时将枯草芽胞杆菌的活 化菌株在其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各自的发酵后的菌液; (3) 将步骤(2)得到的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菌菌液分别经惰性载体吸附、烘干和粉碎, 得到各个菌种的菌粉; (4) 将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菌粉按比例混合,得到复合微生物菌剂。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惰性载体的用量使得 木霉菌菌粉中活菌含量达到(2-5)X10sCFU/g,枯草芽胞杆菌菌粉中活菌含量达到 (2-10)X109CFU/g,将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菌粉混合,使得所述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 菌的CFU比为 1 :(10-20)。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载体包括碳酸钙、黄 土、硅藻土、滑石粉、云母粉、高岭土和方解石粉中的至少一种。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木霉菌液体发酵培养 基的总重量为基准,以重量计,所述木霉菌液体发酵培养基含有2. 0-3. 5%淀粉、1. 0-2. 0% 酵母粉、4. 0-8. 0 % 玉米浆、0· 1-0. 5 % 的CaC03、0. 01-0. 02 % 的ZnSOjP0· 01-0. 03 % 的 MgS04〇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枯草芽胞杆菌发酵 培养基的总重量为基准,以重量计,枯草芽胞杆菌所用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含有1-1. 5%玉 米淀粉、1-1. 5 %花生饼粉、0. 2-0. 5 %硫酸铵、0. 1-0. 4 %碳酸钙、0. 02-0. 05 %硫酸镁和 0· 01-0. 05 % 氯化钠。10. 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霉菌或权利要求2-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苜蓿炭 疽病防治中的用途。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株防治苜蓿炭疽病的木霉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霉菌,该木霉菌(Trichoderma?koningii)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1221。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包含如上所述的木霉菌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tilis)。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木霉菌或如上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苜蓿炭疽病防治中的应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防治苜蓿炭疽病的发生。CGMCC No.1122120150811
【IPC分类】C12N1/14, A01N63/02, C12R1/885, A01N63/04, A01P3/00
【公开号】CN105368719
【申请号】CN201510732926
【发明人】李梅, 蒋细良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