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其制备方法及汽车烘漆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34382发布日期:2018-12-01 00:4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其制备方法及汽车烘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能源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各国环保法规对涂料体系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严格限制,要求发展对环境低污染、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的涂料,从而促进了高固体份、水性、无溶剂低污染型涂料的发展。目前,国内市场常见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固体份一般是50%,固体份50%~70%的羟基丙烯酸树脂则很少;固体份≧80%的高固的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未曾见到。低固体份的树脂粘度大,颜色重,分子量分布宽,配置的涂料施工性差,漆膜呈网状不丰满,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存在,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以该树脂为基料,减少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量,通过优化工艺和配方,生产一种丰满度高、保光保色性、耐候性好的环保丙烯酸聚氨酯汽车烘漆。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单体混合物、引发剂ⅰ25~35份、引发剂ⅱ1~5份、链转移剂15~25份、溶剂120~130份,所述引发剂ⅰ和所述引发剂ⅱ为不同的引发剂化合物,其中,按重量份数计,单体混合物的组份如下:甲基丙烯酸甲酯250~270份,丙烯酸甲酯50~60份,丙烯酸正丁酯90~100份,甲基丙烯酸乙酯30份,丙烯酸-β-羟乙酯92.5份,丙烯酸-α-乙基己酯20份,丙烯酸5份,苯乙烯40~80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引发剂ⅰ为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所述引发剂ⅱ为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链转移剂为叔碳酸缩水甘油酯、十二烷基硫醇中的一种;所述溶剂为二甲苯、醋酸丁酯、异丁醇、150#芳烃、100#芳烃、丙二醇乙醚醋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单体混合物按照比例预先混合均匀;

b、将引发剂ⅰ溶于溶剂中制成引发剂溶液ⅰ,将引发剂ⅱ溶于溶剂中制成引发剂溶液ⅱ;

c、向反应烧瓶中加入溶剂和链转移剂;

d、将预混好的单体混合物加入滴液漏斗a中,将引发剂溶液ⅰ加入滴液漏斗b中,开始加热并搅拌;

e、当反应瓶温度升高到125~140℃时,均匀滴加单体混合物和引发剂溶液ⅰ,滴完后,立即均匀补加引发剂溶液ⅱ;

f、保温反应1~2h后,降温至115~125℃,加入溶剂搅拌均匀,降温至70℃以下,进行过滤、出料。

一种包含所述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汽车烘漆,包括腻子、底漆、面漆、固化剂和稀释剂,其中,按重量份数计,腻子由以下组份组成: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15~20份,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5份,稀释剂30份,有机膨润土1.5份,颜料5份,硫酸钡10份,硫酸钙10~15份,超细滑石粉14份,硬脂酸锌3份,消泡剂1份,催化剂0.5份;按重量份数计,底漆由以下组份组成: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30~35份,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份,稀释剂10~15份,有机膨润土2份,分散剂2份,颜料10份,硫酸钡5份,硫酸钙5份,超细滑石粉10份,硬脂酸锌4份,消泡剂1份,流平剂0.4~0.5份,催化剂0.5~0.6份;按重量份数计,面漆由以下组份组成: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40~45份,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份,稀释剂15~20份,分散剂1~2份,钛白粉5~20份,颜料0~15份,硬脂酸锌1~2份,消泡剂1份,流平剂0.4~0.5份,催化剂0.5~0.6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催化剂为辛酸亚锡或氯化亚锡或二月桂酸丁基锡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方案,汽车烘漆腻子刮涂时的配制比例如下:腻子:固化剂:稀释剂=10:3:3~5;汽车烘漆底漆喷涂时的配制比例如下:底漆:固化剂:稀释剂=10:4:5~8;汽车烘漆面漆喷涂时的配制:面漆:固化剂:稀释剂=10:3~5:6~8。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稀释剂为二甲苯、醋酸丁酯和异丁醇的混合物,体积比为:v二甲苯:v醋酸丁酯:v异丁醇=5:3: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化剂为缩二脲或二聚脂肪酸二异氰酸酯的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固体份含量达到80%以上,而且黏度低,以此为基料配制的汽车烘漆,喷涂后有机挥发物含量低,符合环保要求,同时,施工性能好,漆膜丰满度高,冲击强度、柔韧性和附着力均有提高,外观和光泽都有很大的改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详述如下:

实施例1

1、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单体混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267.5g,丙烯酸甲酯50g,丙烯酸正丁酯90g,甲基丙烯酸乙酯30g,丙烯酸-β-羟乙酯92.5g,丙烯酸-α-乙基己酯20g,丙烯酸5g,苯乙烯80g,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ⅰ:将30g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溶于10g的二甲苯中,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ⅱ:将3g过氧化二异丙苯(dcp)溶于30g的醋酸丁酯中,混合均匀,备用。

将装有滴液漏斗a、滴液漏斗b、温度计、冷凝器及机械搅拌器的五口烧瓶放在加热套中,向反应烧瓶中加入70g的二甲苯,20g叔碳酸缩水甘油酯,将预混好的单体混合物加入滴液漏斗a中,将引发剂溶液ⅰ加入滴液漏斗b中,开始加热并搅拌,当反应烧瓶中温度达到125℃时,液体回流后,开始滴加单体混合物和引发剂溶液ⅰ,2h滴完;滴完后立即补加引发剂溶液ⅱ,30min滴完,然后保温反应1.5h后,撤去加热器,降温至115℃,加入55g的醋酸丁酯并搅拌均匀,降温至70℃以下,进行过滤、出料包装,得到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1)。

性能测试:

粘度(涂-4杯,s):22±2;

固体份≥80%;

色值(铁-钴比色计)≦2;

羟基值(mgkoh/g):70±5;

酸值(mgkoh/g)≦5。

2、丙烯酸聚氨酯汽车漆的制备和喷涂

(1)腻子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15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5g,稀释剂30g,有机膨润土1.5g,颜料5g,硫酸钡10g,硫酸钙15g,超细滑石粉14g,硬脂酸锌3g,byk141消泡剂1g,辛酸亚锡催化剂0.5g,高速分散至细度30μm,包装;刮涂时,按腻子:二聚脂肪酸二异氰酸酯(ddi):稀释剂=10:3:3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2)底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30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15g,有机膨润土2g,f108分散剂2g,颜料10g,硫酸钡5g,硫酸钙5g,超细滑石粉10g,硬脂酸锌4g,byk141消泡剂1g,byk325流平剂0.5g,辛酸亚锡催化剂0.5g,高速分散至细度30μm,包装;喷涂时,按底漆:二聚脂肪酸二异氰酸酯(ddi):稀释剂=10:4:5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3)面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40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20g,f108分散剂2g,钛白粉5g,颜料15g,硬脂酸锌1g,byk141消泡剂1g,byk325流平剂0.6g,辛酸亚锡催化剂0.4g,高速分散至细度20μm,包装;喷涂时,按面漆:二聚脂肪酸二异氰酸酯(ddi):稀释剂=10:3:6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其中稀释剂体积比为:v二甲苯:v醋酸丁酯:v异丁醇=5:3:2;

烘烤温度为120℃,烘烤时间为30min。

丙烯酸聚氨酯汽车面漆性能测试:

光泽≥97±2;

附着力≦1(级);

柔韧性≦1(mm);

冲击强度50(cm);

表干30min;

实干(120~130℃)30min;

有效活化期10h。

实施例2

1、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单体混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250g,丙烯酸甲酯60g,丙烯酸正丁酯100g,甲基丙烯酸乙酯30g,丙烯酸-β-羟乙酯92.5g,丙烯酸-α-乙基己酯20g,丙烯酸5g,苯乙烯42.5g,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ⅰ:将30g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溶于10g的150#芳烃中,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ⅱ:将3g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溶于30g的100#芳烃中,混合均匀,备用。

将装有滴液漏斗a、滴液漏斗b、温度计、冷凝器及机械搅拌器的五口烧瓶放在加热套中,向反应烧瓶中加入70g的150#芳烃,20g的十二烷基硫醇,将预混好的单体混合物加入滴液漏斗a中,将引发剂溶液ⅰ加入滴液漏斗b中,开始加热并搅拌,当反应烧瓶中温度达到130℃时,液体回流后,开始滴加单体混合物和引发剂溶液ⅰ,2h滴完;滴完后立即补加引发剂溶液ⅱ,30min滴完,然后保温反应1.5h后,撤去加热器,降温至120℃,加入55g的醋酸丁酯并搅拌均匀,降温至70℃以下,进行过滤、出料包装,得到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2)。

性能测试:

粘度(涂-4杯,s):22±2;

固体份≥80%;

色值(铁-钴比色计)≦2;

羟基值(mgkoh/g):70±5;

酸值(mgkoh/g)≦5。

2、丙烯酸聚氨酯汽车漆的制备和喷涂

(1)腻子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20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5g,稀释剂30g,有机膨润土1.5g,颜料5g,硫酸钡10g,硫酸钙10g,超细滑石粉14g,硬脂酸锌3g,5500消泡剂1g,10%氯化亚锡催化剂0.5g,高速砂磨至细度30μm,包装;刮涂时,按腻子: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10:3:4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2)底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35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10g,有机膨润土2g,928分散剂2g,颜料10g,硫酸钡5g,硫酸钙5g,超细滑石粉10g,硬脂酸锌4g,5500消泡剂1g,466流平剂0.4g,10%氯化亚锡催化剂0.6g,高速砂磨至细度30μm,包装;喷涂时,按底漆: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5:2:3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3)面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45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15g,928分散剂1.5g,钛白粉5g,颜料15g,硬脂酸锌1.5g,5500消泡剂1g,466流平剂0.5g,10%氯化亚锡催化剂0.5g,高速砂磨至细度20μm,包装;喷涂时,按面漆: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10:4:7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其中稀释剂体积比为:v二甲苯:v醋酸丁酯:v异丁醇=5:3:2;

烘烤温度为120℃,烘烤时间为30min。

丙烯酸聚氨酯汽车面漆性能测试:

光泽≥97±2;

附着力≦1(级);

柔韧性≦1(mm);

冲击强度50(cm);

表干30min;

实干(120~130℃)30min;

有效活化期10h。

实施例3

1、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单体混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250g,丙烯酸甲酯60g,丙烯酸正丁酯100g,甲基丙烯酸乙酯30g,丙烯酸-β-羟乙酯92.5g,丙烯酸-α-乙基己酯20g,丙烯酸5g,苯乙烯42.5g,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ⅰ:将30g过氧化苯甲酰(bpo)溶于10g丙二醇乙醚醋酸酯中,混合均匀,备用;

引发剂溶液ⅱ:将3g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溶于30g异丁醇中,混合均匀,备用。

将装有滴液漏斗a、滴液漏斗b、温度计、冷凝器及机械搅拌器的五口烧瓶放在加热套中,向反应烧瓶中加入70g的丙二醇乙醚醋酸酯,20g的十二烷基硫醇,将预混好的单体混合物加入滴液漏斗a中,将引发剂溶液ⅰ加入滴液漏斗b中,开始加热并搅拌,当反应烧瓶中温度达到140℃时,液体回流后,开始滴加单体混合物和引发剂溶液ⅰ,2h滴完;滴完后立即补加引发剂溶液ⅱ,30min滴完,然后保温反应1.5h后,撤去加热器,降温至125℃,加入55g的异丁醇并搅拌均匀,降温至70℃以下,进行过滤、出料包装,得到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3)。

性能测试:

粘度(涂-4杯,s):22±2;

固体份≥80%;

色值(铁-钴比色计)≦2;

羟基值(mgkoh/g):70±5;

酸值(mgkoh/g)≦5。

2、丙烯酸聚氨酯汽车漆的制备和喷涂

(1)腻子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20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5g,稀释剂30g,有机膨润土1.5g,颜料5g,硫酸钡10g,硫酸钙10g,超细滑石粉14g,硬脂酸锌3g,5500消泡剂1g,10%二月桂酸丁基锡催化剂0.5g,高速分散磨至细度30μm,包装;刮涂时,按腻子: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10:3:5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2)底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35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10g,有机膨润土2g,928分散剂2g,颜料10g,硫酸钡5g,硫酸钙5g,超细滑石粉10g,硬脂酸锌4g,5500消泡剂1g,466流平剂0.4g,10%二月桂酸丁基锡催化剂0.6g,高速分散至细度30μm,包装;喷涂时,按底漆: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10:4:7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3)面漆的制备方法如下:在配漆罐中分别加入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45g,甲基醚化高亚氨基三聚氰胺树脂15g,稀释剂15g,928分散剂1.5g,钛白粉20g,硬脂酸锌1.5g,5500消泡剂1g,466流平剂0.5g,10%二月桂酸丁基锡催化剂0.5g,高速分散至细度20μm,包装,得到白色面漆;喷涂时,按腻子:固体份70%的缩二脲(hdi):稀释剂=10:5:8的比例进行配制,现用现配。

其中稀释剂体积比为:v二甲苯:v醋酸丁酯:v异丁醇=5:3:2;

烘烤温度为120℃,烘烤时间为30min。

丙烯酸聚氨酯汽车面漆性能测试:

光泽≥97±2;

附着力≦1(级);

柔韧性≦1(mm);

冲击强度50(cm);

表干30min;

实干(120~130℃)30min;

有效活化期10h。

以上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另需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