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105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残疾人或老年人等(以下称为乘客)能舒适地上下车辆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有关这种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技术,例如揭示于日本专利特开平9-39622号公报。这种以往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如图17所示,具有用于将座位本体101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基座102,滑动基座103可水平移动地设置在该旋转基座102上,而且,该滑动基座103通过由上连杆臂104a和下连杆臂104b构成的可上下方向转动的四联杆机构104对座位支承台105加以支承。座位本体101能与滑动基座103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水平移动地受到座位支承台105的支承,在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位置相对于座位支承台105移动,可经由门开口部K在车室内侧与车室外侧之间沿车宽方向移动。
在旋转基座102的端部设有作为升降引导构件的升降引导销106,通过该升降引导销106支承四联杆机构104的下连杆臂104b。因此,座位本体101朝车室外侧移动后的状态下,当滑动基座103朝接近门开口部K的方向移动时,则四联杆机构104的下连杆臂104b边在升降引导销106上滑动边向下方转动,座位本体101保持水平姿势的情况下从上升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动,当滑动基座103朝远离门开口部K的方向移动时,则下连杆臂104b边在升降引导销106上滑动边向上方转动,座位本体101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移动。下连杆臂104b为了使座位本体101以规定轨迹进行升降动作而形成为弯曲状。
上述以往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随着滑动基座103的移动,弯曲状地形成的下连杆臂104b被升降引导销106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边在该升降引导销106上滑动边向上下方向转动。因此,从由升降引导销106支承的下连杆臂104b的支点P至该下连杆臂104b的转动中心Q的距离L随滑动基座103的移动而变化,因此,例如由将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驱动装置移动滑动基座103的结构时,作用于电动机的负载会发生很大的变动。如此作用于电动机的负载的变动幅度大,存在电动机过早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中、能减小将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作用于驱动源的负载的变动幅度的有效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包括可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地设置在车辆底板侧的滑动基座;用于移动该滑动基座的驱动装置;由一端侧支承座位本体、另一端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滑动基座上的座位升降臂;以及设置在车辆底板侧、随着滑动基座的移动使座位升降臂在上下方向转动地进行引导的升降引导构件,通过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的移动,座位升降臂朝上下方向转动,使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是能减小将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作用于驱动源的负载的变动幅度的技术。
升降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从下方对设置在座位升降臂的距该座位升降臂的转动中心规定间隔的位置上的被支承部加以支承,并具有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时、将被支承部以规定轨迹朝斜向移动地加以引导的、连续延伸的倾斜状的引导面。
即,构成为座位升降臂与滑动基座一起移动时、将由升降引导构件支承的座位升降臂的支点至该座位支承臂的转动中心的距离维持为恒定的结构。由此,与转动中心至支点的距离依次变化的以往的情况相比,可减小作用于电动机的负载的变动幅度,减轻电动机的负担,提高耐久性。
另外,升降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水平引导面,该水平引导面在滑动基座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使被支承部水平移动。
因此,滑动基座朝后退位置移动后的状态下,被支承部保持在升降引导构件的水平引导面上,由此,可在不对电动机作用负载的状态下将座位本体保持在上升位置。
座位升降臂,其特征在于,是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时、通过升降引导构件的引导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升降移动区域和不伴随上下方向转动的水平移动区域内进行移动的结构,座位升降臂在水平移动区域的水平移动,是通过可与该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水平保持构件对该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情况下进行的,座位升降臂在水平移动区域移动期间,水平保持构件处于被支承部的前进侧。
座位升降臂的水平移动,例如作成通过被支承部在升降引导构件的水平引导面上移动来进行的结构时,作为座位本体侧负载的反作用力而朝上的力作用于可转动地支承座位升降臂的滑动基座的臂支承部。该场合,座位升降臂的转动中心至被支承部的距离不能取得大时,上述向上的力增大,移动滑动基座的电动机的负载增加。
通过作成利用可与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水平保持构件对该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进行支承以使座位升降臂进行水平移动的结构,在座位升降臂在水平移动区域进行移动期间,可将座位升降臂的转动中心至水平保持构件构成的座位升降臂的支点的距离设定得长。由此,可减小作用于滑动基座的臂支承部的向上的力,且可使滑动基座的移动顺畅。
升降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倾斜状的引导面的端部具有阻挡部,该阻挡部通过与在该引导面上朝斜下方移动的被支承部抵接,以限制该被支承部更多的移动。因此,采用本发明,座位本体朝下降位置移动时,可通过阻挡部防止座位升降臂的超越。另外,在形成升降引导构件时可简单地构成阻挡部,且可减少构件个数。
升降引导构件,其特征在于,由凸轮板构成,座位升降臂的被支承部由在凸轮板上滚动的滚子构成。因此,采用本发明,可将座位本体以规定轨迹顺畅地下降及上升。
座位升降臂,其特征在于,由留有规定间隔配置的2片板、将该两片板的相对端部之间相互结合的结合构件构成,在两片板之间设有滚子。因此,采用该发明,通过由以规定间隔相对的2片板构成座位升降臂,例如,与由1片板构成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座位升降臂的板厚方向(板配置方向)的刚性,且可做成将滚子双支承的稳定的支承形态。由此,可防止或减小座位本体升降时或水平移动时的横向摆动。另外,座位升降臂在确保规定的强度的基础上,可使臂宽(板的宽度)设定得狭窄,可实现高度方向的紧凑化。由此,将座位升降臂配置在座位本体的下面时的座位高度抑制得低。
滑动基座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电动机、通过该电动机旋转的丝杆轴、与该丝杆轴啮合的螺母构成,丝杆轴具有阻挡构件,该阻挡构件在该丝杆轴和螺母在轴向的相对移动量超过规定值时,通过与螺母抵接以限制更多的相对移动。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丝杆轴与螺母在轴向的相对移动量超过了规定值、所谓的超越时,仅反作用力作用于丝杆轴及设置在该丝杆轴与电动机之间的减速齿轮,不会波及到其他构件。因此,通过丝杆轴和减速齿轮的强度、电动机扭矩的设定,可防止驱动装置的损坏。


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移动的图,是车辆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是从图1的箭头(2)方向看到的图。本图表示座位本体面向门开口部侧的状态。
图3是表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座位本体通过辅助滑动机构朝车室外侧移动后的状态。
图4是表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座位本体通过宽度方向滑动机构朝室外侧移动,与此同时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的状态。
图5是说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
图6是表示同上从后方看到的图。
图7是说明座位本体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8是说明升降机构的动作形态的图。
图9是说明座位支承台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
图10是表示同上从前方看到的图。
图11是表示四联杆机构左侧的上连杆臂及下连杆臂的立体图。
图12是说明实施形态2的座位本体的升降机构的、从侧方看到的图。
图13是表示同上从前方看到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宽度方向驱动装置的图。
图15是表示正常停止时的图。
图16是表示发生超越时的图。
图17是说明以往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是表示座位本体面向门开口部侧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座位本体通过辅助滑动机构朝车室外侧移动后的状态。
图20是表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座位本体通过宽度方向滑动机构朝室外侧移动,与此同时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的状态。
图21是说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的滑动机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
图22是表示同上从后方看到的图。
图23是说明座位本体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24是说明升降机构的动作状态的25是图23的(25)部的详细图。
图26是说明座位支承台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
图27是在图26中朝箭头(27)方向看座位支承台的滑动结构得到的图。
图28是说明实施形态5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升降机构的图。
图29是说明实施形态5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升降机构的动作形态的图。
图30是升降机构的俯视图。
图31是从图30的箭头(30)方向看到的图。
图32是表示从车辆后侧看到的实施形态6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本图是表示座位本体面向门开口部侧的状态。
图33是从车辆后侧看到的实施形态6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后视图,本图表示座位本体通过辅助滑动机构朝车室外侧移动后的状态。
图34是从车辆后侧看到的实施形态6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的图,本图是座位本体通过升降机构朝车室外侧移动,且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的状态。
图35是图33的(35)部的放大图,是升降机构的后部及卷绕装置周围的侧视图。本图中,用纵向截面表示固定盖。
图36是图35中的(36)-(36)线向视图,是升降机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7是滑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38是从图37中的箭头(38)方向看滑动机构得到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图11说明实施形态1。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应用于副驾驶座的车辆M。图1表示副驾驶座的门D打开、座位本体10经由门开口部K朝室外侧移动的状态。本例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可将座位本体10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且朝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位置之间可旋转约90度,而且在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状态下室内与室外之间可沿车宽方向移动。这里所说的座位本体10包含座垫11及靠背12。
如图2~图4所示,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包括座位本体10;用于将该座位本体10沿车辆前后方向(图2~图4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前后移动机构20;将座位本体10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机构30;将处于面向门开口部K侧状态的座位本体10经由门开口部K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沿车宽方向移动(升降)的升降装置40。
前后移动机构20具有固定于车辆M的底面F上的固定基座21。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借助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安装的导轨22可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该固定基座21的上表面。在固定基座21和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之间安装有包括作为前后移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24a、丝杆轴24b和螺母24c的前后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4。通过起动该前后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4的电动机24a,使与螺母24c啮合的丝杆轴24b旋转,由此可将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朝车辆前方或后方(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
接着,旋转机构30具有相互同轴且可旋转地组合的外轮30a和内轮30b。外轮30a固定在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的上表面,旋转基座31固定在内轮30b的上表面。作为旋转用驱动源的电动机32安装在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的上表面。该电动机32的旋转输出借助未图示的齿轮传动机构传递至内轮30b,由此使旋转基座31乃至设置在该旋转基座31上的升降装置40及座位本体10一体旋转。
接着,升降装置40具有在旋转机构30的旋转基座31上沿车宽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滑动的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
该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借助沿旋转基座31的两端缘相互平行地安装的滑动导轨41b在车宽方向上可滑动地得到支承。图5是说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图6是同上从后方看到的图。如图所示,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分别借助2个滑动滚子41a可相对于各滑动导轨41b滑动。该两个滑动滚子41 a相互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可旋转地安装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侧面。
另外,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与旋转基座31之间设有包括作为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42a、丝杆轴42b和螺母42c的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42。通过起动电动机42a,使与螺母42c啮合的丝杆轴42b旋转,可将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在离开门开口部K的后退位置与接近门开口部K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由上述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滑动导轨41b、滑动滚子41a及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42构成宽度方向滑动机构43。上述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与本发明所述的滑动基座对应,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42与本发明所述的驱动装置对应。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两侧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四联杆机构44。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座位本体10面向车辆正面的状态下的左右。四联杆机构44具有上连杆臂44a和下连杆臂44b。两个连杆臂44a、44b,一端分别借助支承轴44c、44d上下方向可转动地支承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侧部,另一端借助支承轴44e、44f可转动地与辅助基座45的侧部结合。即,两个连杆臂44a、44b,一端侧支承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以另一端侧支承辅助基座45。上连杆臂44a与下连杆臂44b相互不妨碍地在左右方向(板厚方向)错开位置。上述上连杆臂44a与本发明所说的座位升降臂对应。
左右的上连杆臂44a在距其转动中心、即支承轴44c的中心规定距离的位置具有导向滚子46,该导向滚子46载放在安装在旋转基座31的左右两侧的左右凸轮板47的凸轮面上。因此,当两个四联杆机构44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一起朝车宽方向移动时,上连杆臂44a的导向滚子46沿凸轮板47的凸轮面形状滚动。凸轮板47由截面形状为纵向长的长方形的板构成,上端形成凸轮面。图7及图8分别表示凸轮板47和四联杆机构44。在表示四联杆机构44的动作形态的图8中,以带有滚子的上连杆臂44a为主体进行表示。
如图所示,凸轮板47的凸轮面,包括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朝门开口部K侧移动(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将导向滚子46沿水平方向移动地进行引导的水平引导面47a;将导向滚子46以规定轨迹朝斜下方移动地进行引导的倾斜状的倾斜引导面47b。倾斜引导面47b由缓慢连续延伸的曲面形成。因此,当导向滚子46在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上滚动时,根据其斜率,四联杆机构44以支承轴44c、44b为中心朝上下方向转动(倾斜),由此,使由四联杆机构44支承的辅助基座45乃至座位本体1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进行升降移动。座位本体10的升降机构48由上述四联杆机构44、导向滚子46、凸轮板47构成,升降装置40由该升降机构48和上述宽度方向滑动机构43构成。上述导向滚子46与本发明中所说的被支承部对应,凸轮板47与本发明所说的升降导向构件对应。
座位本体10的下降位置停止、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前进位置停止,是通过来自未图示的限位开关或电动机42a的脉冲信号进行的,当它们发生异常时,会发生所谓的超越。为此,在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侧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通过与导向滚子46抵接、限制该导向滚子46超过规定移动量地进行移动的、所谓超越防止用的阻挡部47c。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构成四联杆机构44的连杆臂中的上连杆臂44a,是通过将留有规定间隔配置的2片板44a1、44a2相互结合构成的。即,如图6、图10及图11所示,2片板44a1、44a2在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留有规定间隔地配置,且一端通过筒状的轴承44g相互结合,另一端通过筒状的轴承44h相互结合。由此,构成由2片板44a1、44a2构成的刚性大的上连杆臂44a。嵌插于一方的轴承44g的支承轴44c的端部安装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侧部,嵌插于另一方的轴承44h的支承轴44e的两端安装在辅助基座45的侧部。由此,上连杆臂44a可分别相对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及辅助基座45转动。上述轴承44g、44h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所说的结合构件对应。另外,在2片板44a1、44a2之间设置上述导向滚子46,滚子轴46a的各端部由2片板44a1、44a2支承。
支承座位本体10的座位支承台51可在车宽方向(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相同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辅助基座45的上面侧。图9是说明座位支承台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图10是表示同上从前方看到的图。如图所示,座位支承台51下面具有相互平行的2根滑动导轨51a,该滑动导轨51a由可旋转地安装在辅助基座45上的多个导向滚子45a可滑动地支承。在辅助基座45与座位支承台51之间设有包括作为座位辅助滑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52a、丝杆轴52b和螺母52c的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52。通过起动该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52的电动机(辅助滑动电动机)52a使与螺母52c啮合的丝杆轴52b旋转,可将座位本体10相对于辅助基座45朝车宽方向移动。座位本体10的辅助滑动机构50由上述导向滚子45a、座位支承台51、滑动导轨51a及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52构成。
由此,座位本体10通过宽度方向滑动机构43和辅助滑动机构50分2个阶段沿车宽方向移动。
该场合,座位本体10由辅助滑动机构50进行的移动是车宽方向的水平移动,而由宽度方向滑动机构43进行的移动如前所述,是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的移动。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四联杆机构44边朝车室外侧移动边向下方转动,辅助基座45乃至座位本体10边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边从上升位置朝下降位置移动(下降)。相反,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四联杆机构44边朝车室内侧移动边向上方转动,座位本体10边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边从下降位置返回上升位置。
以上构成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如下地从车室内向车室外移动,由此就座者可从车室内朝车室外下车。
首先,图1中,如双点划线所示,就座者在位于面向车辆正面的就座位置,使前后滑动用电动机24a朝正转侧起动,则座位本体10朝车辆前方滑动。另外,当旋转用电动机32起动时,则座位本体10边朝车辆前方滑动边面向门开口部K侧旋转大约90度。本例中,座位本体10从就座位置向门开口部K侧旋转大约43°后,起动前后滑动用的电动机24a,对两个电动机24a、32进行控制以使旋转动作与前后滑动动作同时进行。图8中表示了由凸轮板47移动的座位本体10的各移动位置,(A)为上升位置、(B)为中间位置、(C)为下降位置。
在座位本体10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状态下,辅助滑动用电动机52a起动,座位本体10经由门开口部K朝车辆室外侧水平移动。该状态如图3所示。由辅助滑动机构50移动的座位本体10成为通过门开口部K的状态。
然后,起动宽度方向滑动机构43的电动机42a,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后退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由此,座位本体10借助四联杆机构44进一步朝车室外侧移动。此时的移动轨迹由凸轮板47的凸轮面的形状决定。本例中,凸轮板47上设有水平引导面47a,故导向滚子46在该水平引导面47a上通过期间大致为水平移动。当导向滚子46通过水平引导面47a后,四联杆机构44对应于倾斜引导面47b的斜率而朝下方转动,座位本体10从上升位置朝下降位置移动。图4表示该状态。
该状态中,座位本体10朝车辆室外侧移动足够的距离,且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故就座者例如能轻松地坐到靠座位本体10边上的轮椅上。
在换乘结束、座位本体10上没有就座者后,该座位本体10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返回车辆室内。另外,乘车时,在就座者转座到移动至车辆室外的座位本体10上后,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座位本体10返回车室内的就座位置。该期间,就座者只要坐在座位本体10上即可,因而可大幅度地减少就座者及护理人员的劳力。
但是,如图17所示,以往的升降装置中,因为是四联杆机构44的下连杆臂104b边在升降导向销106上滑动边转动的结构,因而出于从下连杆臂104b的转动中心Q至支点P的距离L随滑动基座103的移动而变化的关系,作用于移动滑动基座103的电动机的负载发生很大的变动。
然而,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的升降装置40中,如图7及图8所示,将导向滚子46安装在四联杆机构44的上连杆臂44a上,通过使该导向滚子46在凸轮板47的凸轮面上滚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在移动中,从上连杆臂44a的转动中心Q至支点(凸轮板47与导向滚子46的抵接点)P的距离L保持恒定。因此,即使导向滚子46在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上滚动时作用于电动机42a的负载发生变动,但其变动幅度比以往的小,而且负载变动是缓慢变化的,故可减轻电动机42a的负担,提高耐久性。另外,座位本体10的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的移动轨迹是由凸轮板47的凸轮形状决定的,故可设定圆滑的移动轨迹。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凸轮板47构成为具有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使导向滚子46水平移动的水平引导面47a。因此,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向后退位置移动的状态下,导向滚子46保持在凸轮板47的水平引导面47a上。由此,在不对宽度方向滑动用的电动机42a作用负载的状态下将座位本体10保持在上升位置。
另外,凸轮板47在倾斜引导面47b的端部具有阻挡部47c,该阻挡部47c,在导向滚子46在该倾斜引导面47b上朝斜下方移动时、通过与该导向滚子46抵接以限制导向滚子46更多的移动。因此,通过阻挡部47c可防止上连杆臂44a乃至座位本体10的超越,而且在形成凸轮板47时可简单地构成阻挡部47c,且与例如采用以其他构件的挡块对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可削减零件个数。
另外,座位本体10是通过辅助滑动机构50朝车室外侧移动后进行下降的结构,故可将朝车室外侧的移动距离设定得大,其结果可将座位本体10下降至更接近路面的高度,这一点也能使就座者轻松地在该座位本体10与例如轮椅之间进行换乘动作。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左右的各上连杆臂44a分别用由筒状的轴承44g、44h相互结合的2片板44a1、44a2构成。由此,与由1片板构成的情况相比在确保上连杆臂44a所需的强度的基础上,可使各板44a1、44a2的臂宽(上下方向尺寸)形成得狭窄。其结果,四联杆机构44作为整体在高度方向可紧凑化,对将在该四联杆机构44配置在座位本体10的下面时的座位本体10的高度抑制得低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结构的上连杆臂44a在板厚方向(板44a1、44a2的配置方向)的刚性得到提高,而且,能得到支承轴44c、44e的两端对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及辅助基座45进行支承的稳定的支承结构。而且,导向滚子46成为滚子轴46a的两端分别由板44a1、44a2支承的双支承的稳定的支承形态。由此,可防止或减小座位本体10升降时或水平移动时的横向摆动。
接着,参照图12及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进行说明。该实施形态2,是上述实施形态1的升降机构48的变形例。在实施形态1中,凸轮板47,包括将设置在上连杆臂44a上的导向滚子46沿水平方向移动地进行引导的水平引导面47a;将导向滚子46以规定轨迹朝斜下方移动地进行引导的倾斜状的倾斜引导面47b。即,上连杆臂44a构成为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升降移动区域、和不伴随上下方向的转动的水平移动区域进行移动的结构,在升降移动区域中由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引导,在水平移动区域中由凸轮板47的水平引导面47a引导。
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作为座位本体10侧负载的反作用力,向上的力(以下称为抬起力)作用于上连杆臂44a的转动中心、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臂支承部。该抬起力与从转动中心Q至支点P(导向滚子46的安装位置)的距离L成反比。因此,为了减小抬起力,最好使支点P远离转动中心Q,但为了确保足够的转动角度,不得不将凸轮板47朝下方延长,为了使座位本体10旋转时不妨碍,而使装置整体的高度增加。因此,使支点P远离转动中心Q必然存在限制。
为此,以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移动时、减小作用于该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抬起力为目的,提供实施形态2。
图12是从侧方看座位本体10的升降机构48得到的图,图13是表示从后方看到的图。图12中省略了没有直接关系的下连杆臂44b,以上连杆臂44a为主体进行表示。如图所示,实施形态2中,设有作为水平保持构件的辅助滚子61,该辅助滚子61直接支承上连杆臂44a的下表面并引导该上连杆臂44a水平移动。辅助滚子61安装在凸轮板47的侧面的、水平引导面47a与倾斜引导面47b的边界附近,可在固定位置旋转。
即,实施形态2中,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时,对于上连杆臂44a在水平移动区域的移动,由辅助滚子61引导,对于升降移动区域的移动,与实施形态1相同,为通过导向滚子46在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上滚动进行引导的结构。而其他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
在图12中,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移动至前进位置侧,座位本体10(图12及图13中未图示)移动至下降位置的状态(参照双点划线)下,导向滚子46由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引导。该状态下,上连杆臂44a离开辅助滚子61。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导向滚子46在倾斜引导面47b上朝上滚动,随着上连杆臂44a的转动中心越过辅助滚子61朝水平引导面47a侧移动,上连杆臂44a边朝上方转动边接近水平姿势。这样,上连杆臂44a的下表面开始与辅助滚子61接触,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进一步从该状态向后退位置移动,则导向滚子46离开凸轮板47的水平引导面47a。由此,上连杆臂44a变为由辅助滚子61支承,上连杆臂44a的支点P移动至辅助滚子61。图12中用实线表示该状态。此后,如双点划线所示,上连杆臂44a边维持水平状态边移动、直到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到达后退位置。
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从后退位置移动至前进位置侧时,上连杆臂44a由辅助滚子61支承并水平移动,但当上连杆臂44a的转动中心越过辅助滚子61朝倾斜引导面47b侧移动,则上连杆臂44a朝下方转动,导向滚子46随之滚到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上。由此,上连杆臂44a的支点从辅助滚子61切换至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导向滚子46)。
由此,实施形态2中,上连杆臂44a的移动,包括由凸轮板47引导、边上下方向转动边进行移动的升降移动区域;由辅助滚子61引导、不伴随上下方向转动地进行移动的水平移动区域。上连杆臂44a在水平移动区域移动期间,辅助滚子61比导向滚子46更靠近凸轮板47的倾斜引导面47b侧,换言之,处于靠近门开口部的一侧。该倾斜引导面47b侧与权利要求4所说的前进侧对应。
采用上述结构的实施形态2,上连杆臂44a在水平移动区域内移动时,从转动中心Q至支点P的距离L可取得长。由此,可减小作用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臂支承部的抬起力。其结果,可减小移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电动机42a的负担,同时可防止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扭动,确保圆滑的移动,而且可减小连杆机构等各构件的挠曲,避免构件之间的干涉。另外,凸轮板47的水平引导面47a可省略。
实施形态2中,是利用可旋转的辅助滚子61构成水平保持构件的,但也可变更为不旋转的构件。
接着,参照图14~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进行说明。上述实施形态1中,为了防止座位本体10朝下降位置移动时的所谓超越,在凸轮板47的前端形成阻挡部47c。但是,如此结构的场合,超越时导向滚子46与阻挡部47c抵接时的冲击除了有可能传递至上连杆臂44a、凸轮板47、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等以外、还有可能传递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驱动装置、即丝杆轴42b、螺母42c等多方面。
为此,在为了座位本体10向下降位置移动时,以限制该座位本体10超越时产生的冲击不在广范围传递为目的,提供了实施形态3。
该实施形态3中,在使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在图14~图16中省略了图示)移动的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70上具有超越防止装置。如图14所示,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70,由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71、从该电动机71借助减速齿轮72旋转的丝杆轴73、与该丝杆轴73啮合的可动螺母74等构成,例如电动机71、减速齿轮72、丝杆轴73安装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侧,可动螺母74安装在旋转基座31侧。在丝杆轴73上设有固定螺母75,该固定螺母75作为朝下降位置移动时防止座位本体10超越的装置。固定螺母75安装成相对于丝杆轴73不能移动,该固定螺母75与本发明所说的阻挡构件对应。
座位本体10的下降位置停止、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的前进位置停止,如实施形态1中所说明的那样,由来自未图示的限位开关或电动机71的脉冲信号进行,但这些设备发生异常时就会发生超越。
图15表示座位本体10停止在规定的下降位置的正常停止时的状态,此时,可动螺母74与固定螺母75保持事先确定的间隔C地相对。图16表示座位本体10越过了规定的下降位置进行移动而导致超越发生时的形态,通过可动螺母74与固定螺母75抵接来限制移动。
这样,采用实施形态3,超越时,因为是固定于丝杆轴73上的固定螺母75与可动螺母74抵接的结构,故仅反作用力作用于丝杆轴73及设置在该丝杆轴73与电动机71之间的减速齿轮72,不会波及到其他构件。因此,通过丝杆轴73和减速齿轮72的强度、电动机转矩的设定,可防止驱动装置的损坏。另外,超越时,由于利用丝杆轴73的伸长量来停止,故能以比以往少的超越来停止。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可在进行适当变更后加以实施。
例如,对将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应用于副驾驶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应用部位并不局限于副驾驶座。另外,座位本体10也能以不具有以下结构中的1个或2个甚至全部的形态来实施即,通过前后移动机构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通过旋转机构30旋转的结构、通过辅助滑动机构50沿车宽方向水平移动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所说的座位升降臂并不局限于四联杆机构44。另外,作为升降导向构件的凸轮板47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纵向长的长方形。导向滚子46也可设置在下连杆臂44b上。被支承部也可由导向滚子46以外的构件构成。另外,四联杆机构44中的上连杆臂44a由2片板44a1、44a2构成的,但也可由1片板构成。
另外,实施形态3,应用于座位本体10朝下降位置的移动、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在前进位置处的超越防止,但例如也可应用于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3或座位支承台51的移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发明,对于在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中,减小将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作用于驱动源的负载的变动幅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由此可减轻驱动源的负担,提高耐久性。
接着,对将上述实施形态1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进一步变更后的实施形态4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进行说明。该实施形态4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具有使实施形态1的凸轮板47中的水平引导面47a与倾斜引导面47b分离的结构。以下,对该实施形态4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8~图20所示,该实施形态4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包括座位本体210;用于将该座位本体210沿车辆前后方向(图18~图20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前后移动机构220;将座位本体210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机构230;将处于面向门开口部K侧状态的座位本体210经由门开口部K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沿车宽方向移动(升降)的升降装置240。
前后移动机构220,具有固定于车辆M的底面F上的固定基座221。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23借助沿车辆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安装的导轨222可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地设置在该固定基座221的上表面。在固定基座221和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23之间安装有包括作为前后移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224a、丝杆轴224b和螺母224c的前后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24。通过起动该前后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24的电动机224a,使与螺母224c啮合的丝杆轴224b旋转,由此可将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23朝车辆前方或后方(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
接着,旋转机构230具有相互同轴且可旋转地组合的外轮230a和内轮230b。外轮230a固定在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23的上表面,旋转基座231固定在内轮230b的上表面。作为旋转用驱动源的电动机232安装在前后方向滑动基座223的上表面。该电动机232的旋转借助未图示的齿轮传动机构输出传递至内轮230b,由此使旋转基座231乃至设置在该旋转基座231上的升降装置240及座位本体210一体旋转。
接着,升降装置240具有在座位本体210成为面向门开口部K的状态时、沿车宽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水平滑动的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该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配置在旋转机构230中的旋转基座231的上方,借助沿该旋转基座231的两端缘相互平行地安装的滑动导轨241b可滑动地得到支承。图21是说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图22是同上从后方看到的图。如图所示,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分别借助2个滑动滚子241a可相对于各滑动导轨241b滑动。该两个滑动滚子241a相互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可旋转地安装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侧面。
另外,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与旋转基座231之间设有包括作为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242a、丝杆轴242b和螺母242c的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42。通过起动电动机242a、使与螺母242c啮合的丝杆轴242b旋转,可将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在离开门开口部K的后退位置与接近门开口部K的前进位置之间移动。由上述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滑动导轨241b、滑动滚子241a及宽度方向滑动用驱动装置242构成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上述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与本发明所述的滑动基座对应。
另外,如图18~图20所示,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两侧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四联杆机构244。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座位本体210面向车辆正面的状态下的左右。四联杆机构244具有上连杆臂244a和下连杆臂244b。两个连杆臂244a、244b,一端分别借助支承轴244c、244d上下方向可转动地支承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侧部,另一端借助支承轴244e、244f可转动地与辅助基座45的侧部结合。即,两个连杆臂244a、244b,一端侧支承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以另一端侧支承辅助基座245。上连杆臂244a与下连杆臂244b相互不妨碍地在左右方向(板厚方向)错开位置。上述下连杆臂244b与权利要求书所说的座位升降臂对应。
图7是说明座位本体210的升降机构的图,表示座位本体210处于室内侧的状态。另外,图24是表示升降机构的动作形态的图,表示座位本体210的各移动位置,(A)为上升位置、(B)为中间位置、(C)为下降位置。左右的下连杆臂244b在距其转动中心即支承轴244d的中心规定距离L的位置具有导向滚子246,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处于后退位置时,如图23所示,该导向滚子246滚到在旋转基座231的左右两侧形成的左右导轨231a的上表面。
导轨231a通过将旋转基座231的左右两端部朝上折弯,从而形成截面纵向长的长方形,通过其水平上表面构成导向滚子246的滚动面。如图24所示,凸轮板247安装在导轨231a的前端侧,但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时,导向滚子246在导轨231a的上表面滚动,在其移动途中从导轨231a转换至安装在该导轨231a的前端侧的凸轮板247的上表面、即凸轮面247a。
凸轮板247,其一端(基端)借助支承轴247d以重叠在导轨231a的前端部侧面的状态安装成可朝上下方向转动,始终通过作为收放用施力装置的弹簧、具体地说是扭簧247b(参照图25),提升至相对于旋转基座231大致平行的上方位置(图23所示的位置)、即收放位置,以使不与滑动基座223或导轨222抵接。扭簧247b绕支承轴247d配置,且一端卡在旋转基座231上,另一端卡在凸轮板247上,由此,凸轮板247始终朝着收放位置施力。
如图24所示,随着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导向滚子246从导轨231a上转移至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时,通过座位本体210侧的负载的作用,凸轮板247朝下方转动,该转动通过与固定在旋转基座231上的凸轮挡块247c抵接而受到限制。由该凸轮挡块247c限制转动的下方位置是本发明所说的升降引导位置,上述凸轮板247与本发明所说的升降引导构件对应。
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形成为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朝门开口部K侧移动(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在升降引导位置处使导向滚子246以规定轨迹朝斜下方移动地进行引导的倾斜状。本实施形态中,凸轮面247a由缓慢连续延伸的曲面形成。因此,当导向滚子246在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滚动时,根据其斜率,四联杆机构244以支承轴244c、244b为中心朝上下方向转动(倾斜),由此,使由四联杆机构244支承的辅助基座245乃至座位本体21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升降移动。
座位本体210的升降机构248由上述四联杆机构244、导向滚子246、凸轮板247构成,升降装置240由该升降机构248和上述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构成。座位本体210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移动时,凸轮板247利用扭簧247b返回收放位置。
支承座位本体210的座位支承台251可滑动地设置在辅助基座245的上面侧。在座位本体210成为面向门开口部K的状态时,该座位支承台251的滑动方向为车宽方向(与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相同方向)。图26是说明座位支承台251的滑动结构的概要的、从侧方看到的图,图27是表示同上从前方(图26中箭头(27)的方向)看到的图。如图所示,座位支承台251下面具有相互平行的2根滑动导轨251a,该滑动导轨251a由可旋转地安装在辅助基座245上的多个导向滚子245a可滑动地支承。在辅助基座245与座位支承台251之间设有包括作为辅助滑动用驱动源的电动机252a、丝杆轴252b和螺母252c的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252。在座位本体210面向门开口部K的状态下,通过起动该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252的电动机(辅助滑动电动机)252a使与螺母252c啮合的丝杆轴252b旋转,可将座位本体210相对于辅助基座245朝车宽方向移动。座位本体210的辅助滑动机构250由上述导向滚子245a、座位支承台251、滑动导轨251a及辅助滑动用驱动装置52构成。
由此,座位本体210通过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和辅助滑动机构250分2个阶段沿车宽方向移动。
该场合,座位本体210由辅助滑动机构250进行的移动是车宽方向的水平移动,而座位本体210由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进行的移动如前所述,是沿车宽方向和上下方向位移的移动。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四联杆机构244边朝车室外侧移动边向下方转动,辅助基座245乃至座位本体210边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边从上升位置朝下降位置移动(下降)。相反,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四联杆机构244边朝车室内侧移动边向上方转动,座位本体210边描绘圆弧状的轨迹边从下降位置返回上升位置。
以上构成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如以下那样从车室内向车室外移动,由此就座者可从车室内朝车室外下车。
首先,就座者在位于面向车辆正面的就座位置、使前后滑动用电动机224a朝正转侧起动时,则座位本体210朝车辆前方滑动。另外,当旋转用电动机232起动时,则座位本体210边朝车辆前方滑动边面向门开口部K侧旋转大约90度。本例中,座位本体210从就座位置向门开口部K侧旋转大约43°后,起动前后滑动用的电动机224a,对两个电动机224a、232进行控制以使旋转动作与前后滑动动作同时进行。通过上述旋转动作,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及辅助滑动机构250的滑动方向成为车宽方向。
在座位本体210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状态下,辅助滑动用电动机252a起动,座位本体210经由门开口部K朝车辆室外侧水平移动。该状态如图19所示。由辅助滑动机构250移动的座位本体210成为通过门开口部K的状态。
然后,起动宽度方向滑动机构243的电动机242a,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由此,座位本体210借助四联杆机构244进一步朝车室外侧移动。此时,设置在四联杆机构244的下连杆臂244b上的导向滚子246在导轨231a的上表面滚动后,转移到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由此,凸轮板247克服扭簧247b朝下转动后,与凸轮挡块247c抵接而被阻止在升降引导位置,然后,导向滚子246在升降引导位置的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滚动。四联杆机构244对应于凸轮面247a的斜率而朝下方转动,座位本体210从上升位置朝下降位置移动。图20表示该状态。此时的座位本体210的移动轨迹由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的形状决定。
该状态中,座位本体210朝车辆室外侧移动足够的距离,且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故就座者例如能轻松地坐到靠座位本体210边上的轮椅上。
在换乘结束、座位本体210上没有就座者后,该座位本体210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返回车辆室内。另外,乘车时,就座者转坐到移动至车辆室外的座位本体10上就座后,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座位本体210返回车室内的就座位置。该期间,就座者只要坐在座位本体210上即可,因而可大幅度地减少就座者及护理人员的劳力。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座位本体21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因为是决定座位本体210的移动轨迹的凸轮板247从收放位置向其下方的升降引导位置转动、将四联杆机构244朝上下方向转动地引导的结构,因而可使凸轮板247向旋转基座231的下方大大地位移,由此能容易地设定所需的座位本体210的提升量。另外,座位本体210向下降位置移动时刻的从下连杆臂244b的转动中心Q至支点P的距离L可在下连杆臂244b没有形成大的弯曲部的情况下较长地设定,故可将下连杆臂244b的上下高度抑制得比以往的低。由此,即使将四联杆机构244配置在座位本体210的下面,也可将该座位本体210的臀部点HP抑制得较低。
但是,如图17所示,在以往的升降装置中,因为是四联杆机构的下连杆臂104b边在升降导向销106上滑动边转动的结构,因而出于从下连杆臂104b的转动中心Q至支点P的距离L随滑动基座103的移动而变化的关系,作用于移动滑动基座103的电动机的负载发生很大的变动。
然而,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的升降装置240中,如图23及图24所示,将导向滚子246安装在四联杆机构244的上连杆臂244a上,通过使该导向滚子246在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滚动,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移动中,从上连杆臂244a的转动中心Q至支点(凸轮面247a与导向滚子246的抵接点)P的距离L保持恒定。因此,导向滚子246在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上滚动时即使作用于电动机242a的负载发生变动,但其变动幅度比以往的小,而且负载变动是缓慢变化的,故可减轻电动机242a的负担,提高耐久性。另外,座位本体210的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的移动轨迹,是由凸轮板247的凸轮面247a形状决定的,故可设定圆滑的移动轨迹。
另外,在实施形态4中,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导向滚子246从凸轮板247转移到上表面为水平的导轨231a上的结构。因此,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向后退位置移动的状态下,在移动方向没有负载作用于该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故在不对宽度方向滑动用的电动机242a作用负载的状态下将座位本体210保持在上升位置。
另外,座位本体210是通过辅助滑动机构250朝车室外侧移动后进行下降的结构,故可将朝车室外侧的移动距离设定得大,其结果可将座位本体210下降至更接近路面的高度,这一点也能使就座者轻松地在该座位本体210与例如轮椅之间进行换乘动作。
接着,参照图28~31对将上述实施形态4进一步变更后的实施形态5进行说明。该实施形态5是用于升降座位本体210的升降机构248的变形例,其他机构与上述实施形态4相同。该实施形态中,升降引导构件,包括可在固定位置旋转地安装在旋转基座231上的第1滚子261;配置在与该第1滚子261相距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同时借助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旋转基座231上的臂部263可在收放位置(图29的实线位置)与升降引导位置(图29的双点划线)之间进行位移的第2滚子262。
如图30及图31所示,第1滚子261和第2滚子262安装在平行配置的相对的2片臂部(板)263之间的端部上,在配置于形成于旋转基座231上的缺口部231c的状态下,第1滚子261的滚子轴261a可转动地支承于形成于旋转基座231的支承部231b上。因此,臂部263以第1滚子261的旋转中心为支点可上下方向转动,由此,第2滚子262在收放位置与升降引导位置之间位移。
扭簧264绕滚子轴261a配置,且该弹簧264的一端卡在臂部263上,另一端卡在旋转基座231侧。由此,第2滚子262始终保持在收放位置。另外,在臂部263的第2滚子262侧的端部形成挡块263a,该挡块263a在该臂部263朝下方转动时,通过与旋转基座231的上表面的抵接,从而限制臂部263朝下方的转动。
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处于后退位置时,四联杆机构244的下连杆臂244b搁在第1滚子261上。因此,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朝前进位置移动时,成为由第1滚子261支承的状态下进行的移动。为了在移动途中、随着下连杆臂244b的转动中心接近于第1滚子261、使该下连杆臂244b逐渐朝下方转动,而使该下连杆臂244b的基部侧(转动中心侧)的形状(与滚子261、262的接触面侧的形状)形成为如图所示的缓慢弯曲的弯曲形状。
上述结构的实施形态5中,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时,四联杆机构244的下连杆臂244b在第1滚子261上移动。此时,第2滚子262相对于第1滚子261处于下连杆臂244b的移动方向前侧(座位前方侧)。因此,下连杆臂244b在由第1滚子261支承的状态下在第2滚子262的上方移动。下连杆臂244b,当弯曲部到达第1滚子261上时,则沿着其弯曲形状逐渐朝下方转动。随着该下连杆臂244b的转动,第2滚子262被该下连杆臂244b朝下按压,故臂部263与该第2滚子262一起克服扭簧264朝下方转动。通过挡块263a与旋转基座231的上表面抵接而停止。即,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处于后退位置时,第2滚子262通过扭簧264保持于收放位置,但当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动时,在其移动途中,通过下连杆臂244b承接座位本体210侧的负载而朝升降引导位置位移。
在第2滚子262朝升降引导位置位移后,下连杆臂244b从第1滚子261转移到第2滚子262上(离开第1滚子261)。由此,下连杆臂244b的支承从依靠第1滚子261的支承状态切换至依靠第2滚子262的支承状态。然后,下连杆臂244b在由第2滚子262支承的状态下进一步朝下方转动,因此,座位本体210从上升位置(图29的A位置)经由中间位置(图29的B位置)向下降位置(图29的C位置)位移。
该状态中,与实施形态4相同,座位本体210朝车辆室外侧移动足够的距离,且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故就座者例如能轻松地坐到靠座位本体210边上的轮椅上。
当将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座位本体210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复位。
由此,采用实施形态5,座位本体210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下连杆臂244b在上升位置侧可由第1滚子261支承,在下降位置侧可由第2滚子262支承。由此,与图17所示的以往结构、即、将下连杆臂104b通过设置在固定位置的单一的升降引导销106进行引导的结构相比,可使该下连杆臂104b的支点远离下连杆臂104b的转动中心,可减轻移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241的电动机242a的负载。
另外,由于在远离下连杆臂104b的转动中心的位置通过第2滚子262可对连杆机构244朝上下方向转动地引导,故与实施形态4的情况同样,能容易地设定所需的座位本体210的提升量。另外,如图29所示,座位本体210达到下降位置时刻的从下连杆臂244b的转动中心Q至依靠第2滚子262的支点P的距离L可在该下连杆臂104b上没有形成大的弯曲部的情况下较长地设定,故即使将四联杆机构244配置在座位本体210的下面,也可将该座位本体210的臀部点HP(座面高度)抑制得较低。
实施形态5的场合,下连杆臂244b在第1滚子261与第2滚子262之间转换时,即,在将下连杆臂244b的支点切换时,相对于电动机242a的负载有可能急剧变化。对于这点,上述实施形态4中,因为是通过使导向滚子246在凸轮板247上滚动使下连杆臂244b的支点依次移动的结构,即下连杆臂244b的转动中心至支点的距离保持为恒定的结构,故不存在上述对于电动机242a的负载急剧变化这样的问题,对于保护电动机242a是有效的。
可进一步对上述实施形态4及5进行变更。例如,对将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201应用于副驾驶座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应用部位并不局限于副驾驶座。另外,座位本体210也能以不具有以下结构中的任何1个或双方的形态实施即,通过前后移动机构220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通过辅助滑动机构250沿车宽方向水平移动的结构。另外,在实施形态1及2中,凸轮板247、第2滚子262朝收放位置的复位是在座位本体210从下降位置朝上升位置移动时进行的,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构成为在座位本体210移动至上升位置后、面向车辆正面位置旋转时的旋转初期阶段复位。
另外,本发明所说的座位升降臂并不局限于四联杆机构244。另外,实施形态4中将导向滚子246设置在下连杆臂244b上,但也可设置在上连杆臂244a上。另外,实施形态5中,是作成由第1滚子261及第2滚子262引导下连杆臂244b的结构,但也可作成引导上连杆臂244a的结构。
实施形态4中的将凸轮板247保持在收放位置的施力装置及实施形态5中的将第2滚子262保持在收放位置的施力装置并不局限于扭簧247b、264。
接着,可对以上说明的各实施形态进一步进行变更。例如,图32~图34表示实施形态6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在该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的座位本体310与升降机构340之间,设有覆盖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的盖体360、用于卷绕它的卷绕装置365。如图35所示,卷绕装置365安装在箱形的固定盖368的内侧上部,该固定盖368安装在旋转基座331的后端部上。另外,如图3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该固定盖368具有凹凸形状,可将到达了后退位置的移动基座341及驱动装置370的各后部侧收放在内侧。通过将它们收放在固定盖368内,就可避免它们在车室内露出,由此,可提高该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在车室内的美观。另外,通过该固定盖368可防止上述驱动装置370等与乘客的衣服等接触。
将可卷绕的具有可挠性的合成皮革(皮革表皮)为材料,以与旋转基座331大致相同的宽度制作盖体360。该盖体360的前端沿着座位本体310的后部即座垫311的后表面以在其宽度方向撑开的状态下被固定。卷绕装置365内置有用于卷绕盖体360的卷绕滚子365a。该卷绕滚子365a被扭簧365b朝将盖体360卷起的方向施力。因此,盖体360克服卷绕滚子365a朝卷起方向的施力而被拉出。
另外,在盖体360的长度方向(卷起、拉出方向)的大致中央背面侧(图35中的下面侧)的宽度方向的整个两端部之间安装有1根加强杆361。该加强杆361的长度与盖体360的宽度相同。该加强杆361相当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伸展装置的一实施形态。
如图32所示,移动基座341返回室内侧的后退位置、座位本体310处于室内侧的状态下,盖体360与加强杆361一起通过卷绕装置365成为完全卷起的状态。
如上所述,盖体360的前端固定在座位本体310的后部,故当座位本体310通过第2滑动机构350朝车室外侧移动时,则盖体360随着座位本体310的移动克服卷绕滚子365a的卷起力(扭簧365b的施力)而被拉出。即,座位本体310边拉出盖体360边向车室外侧移动。由此,盖体360边覆盖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边被逐渐拉出。在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上设有升降机构340。因此,随着座位本体310的移动盖体360拉出,构成升降机构340的驱动装置370;导轨341b、341b;丝杆轴372;移动基座341及四联杆机构344、344等由该盖体360覆盖。图33表示该状态。如图所示,该情形下加强杆361从卷绕装置365稍微拉出,位于移动基座341的上方。
如图33所示,座位本体310移动至依靠第2滑动机构350的滑动范围的前端侧后,升降机构340的移动基座341开始朝车室外侧前进,由此座位本体310进一步朝车室外侧移动,盖体360进一步被拉出。
当移动基座341前进时,则两四联杆机构344、344与移动基座341一体地朝车室外侧移动。当两四联杆机构344、344朝车室外侧移动时,其内外的连杆臂344a、344b的支承轴344c、344d接近于臂部承接构件347,该两四联杆机构344、344如图4所示朝下方倾斜移动,由此座位本体310边朝下方位移边向车室外侧移动。当座位本体310开始朝下方位移时,盖体360使其加强杆361与移动基座341的上表面抵接,盖体360成为弯折为山形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加强杆361的后侧该盖体360进一步被拉出。在随着移动基座341朝室外侧的移动、盖体360被拉出的过程中,四联杆机构344、344相对于盖体360的座位本体310与加强杆361之间的范围(加强杆361的前侧的范围)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故该四联杆机构344、344可维持被盖体360的该范围覆盖的状态。
如图34所示,当移动基座341移动至依靠升降机构340的移动范围的前进端位置、座位本体310移动至最室外侧的上下车位置时,则盖体360成为从卷绕装置365全部拉出的状态。当盖体360全部拉出时,则加强杆361成为架在移动基座341的上表面的状态。相对于盖体360的该卷起、拉出方向(图4中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设定为当座位本体310移动至车室外侧的上下车位置、盖体360成为全部拉出的状态时,加强杆361到达移动基座341的上表面。
由此,当座位本体310移动至上下车位置时,则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座位本体310的后部与固定盖368之间的范围)全部由盖体360覆盖。因此,如图34所示,驱动装置370、移动基座341及两个四联杆机构344、344等位于在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上的各构件全部被盖体360覆盖,由此,可提高将座位本体310移动至上下车位置的状态下的该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的外观,同时可防止这些构件与乘客的衣服等接触。
将处于上下车位置的座位本体310返回车室内侧时,随着座位本体310朝车室内侧的移动,盖体360通过卷绕装置365的卷起力自动地卷起。当座位本体310到达依靠升降机构340的移动范围的后端位置,并进一步返回到依靠第2滑动机构350的移动范围的后端位置而成为图32所示的位置,则盖体360成为被卷绕装置365完全卷起的状态。
以上构成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的动作如下,由此,座位本体310从车室内向车室外移动,就座者可从车室内向车室外下车,相反,座位本体310从车室外返回车室内,就座者可坐入车室内的就座位置(第2列座位的左侧)。
首先,就座者在位于面向车辆正面的就座位置,通过使第1滑动机构320的驱动电动机324a朝正转侧起动,则座位本体310朝车辆前方滑动。另外,随此,通过旋转机构330的旋转电动机332朝正转侧起动,则座位本体310边朝车辆前方滑动边面向门开口部K侧旋转大约90度。座位本体310转动大约90度成为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状态后,升降机构340和第2滑动机构350的滑动方向成为沿车宽方向的方向。图32表示该阶段的状态。
接着,在座位本体310面向门开口部K侧的状态下,通过第2滑动机构350的驱动电动机352a朝正转侧起动,座位本体310经由门开口部K朝车辆室外侧水平移动。图33表示座位本体310滑动至依靠第2滑动机构350的滑动范围的前端的状态。通过座位本体310这样朝车室外侧移动,盖体360从卷绕装置365被拉出,由此,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座位本体310的后部与卷绕装置365之间)、位于旋转基座331上的升降机构340的各组成构件由盖体360覆盖。
接着,起动升降机构340的驱动电动机371,移动基座341从图33所示的后退位置朝门开口部K移动。由此,座位本体310与四联杆机构344、344一起朝车室外侧移动。另外,如上所述,当四联杆机构344、344朝车室外侧移动时,则其内侧连杆臂344a、344a和外侧连杆臂344b、344b分别以支承轴344c、344d为中心朝下方转动。因此,座位本体310边朝车室外侧移动边下降至更接近路面的高度。
这样,通过座位本体310边下降边朝车室外侧移动,盖体360进一步被拉出,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座位本体310的后方)被该盖体360逐渐覆盖。
如图34所示,当移动基座341成为移动至依靠升降机构340的移动范围的前端位置的状态,则座位本体310朝车辆室外侧移动足够的距离,且下降至接近路面的高度。因此,就座者例如能轻松地坐到靠座位本体310边上的轮椅上。换乘到轮椅上后,座位本体310上没有就座者后,该座位本体310通过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返回车辆室内。
另外,该状态下,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上的、升降机构340的驱动装置370、移动基座341及两个四联杆机构344、344等各构件被盖体360覆盖,因而不仅该座位装置301美观,而且可防止护理人员及乘客的衣服等与这些组成构件接触。
而且,该过程中,如图所示,加强杆361成为架在移动基座341的上表面的状态,故盖体360沿旋转基座331及四联杆机构344弯折为山形,被拉出成很好的伸张状态。
另一方面,乘车时,就座者从轮椅转乘到移动至车辆室外的座位本体310上后,通过将升降机构340的驱动电动机371朝反转侧起动,由此,四联杆机构344、344与座位本体310一起返回车室内侧。移动基座341移动至后退位置、四联杆机构344、344返回车室内侧后,起动第2滑动机构350的驱动电动机352a,将座位本体310返回车室内侧。在座位本体310从车室外的上下车位置返回车室内的过程中,盖体360通过卷绕装置365的卷起力自动地卷起。
然后,起动旋转机构330的旋转电动机332及第1滑动机构320的驱动电动机324a,边将座位本体310朝车辆正面侧转动约90度边向后方滑动,由此就座者可坐上规定的就座位置(副驾驶座位置)。该期间,就座者只要保持坐在座位本体310上的状态即可,因而可大幅度地减少就座者及护理人员的劳力。
采用以上结构的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301,当座位本体310面向门开口部K侧向车室外侧移动时,则盖体360从卷绕装置365被拉出,由此,座位本体310的移动路径被该盖体360覆盖。因此,以往当座位本体向车室外侧移动时露出的升降机构等各组成构件被盖体360覆盖而看不见,故可提高该座位装置301的外观,由此可提高该座位装置1的商品价值。
另外,升降机构340的整体由盖体360覆盖,故乘客或乘客的衣服不会与构成该升降机构340的各构件接触,这方面可提高该座位装置301的使用方便及操作性。
而且,如图34所示,座位本体310处于车室外的上下车位置的状态下,盖体360使其加强杆361搭在移动基座341的上表面,以该加强杆361为边界,由于前侧的范围(座位本体310与加强杆361之间的范围)和后侧的范围(加强杆361与卷绕装置365之间的范围)相互弯折成大致山形,故可分别高效地以撑开成支杆的状态覆盖沿四联杆机构344、344的范围、及沿旋转基座331的范围。
可对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6进行各种变更加以实施。例如,例示了合成皮革制的盖体360,但也可使用乙烯树脂薄片制或布制等其他原材料的盖体。
另外,例示了通过座位本体的移动进行拉出、卷起的盖体,但也可是通过使用电动卷绕式的卷绕装置、与座位本体310的移动同步地起动该卷绕装置、以对盖体进行卷起、拉出的结构。
而且,例示了将加强杆361安装在卷起、拉出方向的一处的结构,但也可作成根据需要安装更多的加强杆的结构。
另外,作为伸展装置例示了加强杆361,但也可用例如将加强钢丝编织在盖体360内以维持其伸展状态的结构取而代之。另外,作为伸展装置也可使用宽度小的许多板材,将它们相互可旋转地连接构成盖体。
而且,例示了应用于车辆M的第2列座位左侧的座位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1、201、301,但也可应用于副驾驶座、驾驶座等其他位置的座位。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用于使座位本体在车室内位置与位于该车室内位置下方的车室外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地设置在车辆底板侧的滑动基座;用于移动该滑动基座的驱动装置;由一端侧对座位本体进行支承、借助另一端侧的转动支点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滑动基座上的座位升降臂;设置在所述车辆底板侧、随着所述滑动基座的移动使所述座位升降臂在上下方向转动地进行引导的升降引导构件,在所述座位升降臂上设置被支承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升降引导构件上设置越往车室外侧越往下的倾斜引导面,随着所述滑动基座的移动,将所述被支承部沿着该倾斜引导面移动,在将所述转动支点与所述被支承部的间隔保持为恒定的情况下将所述座位升降臂朝上下倾斜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被支承部配置在相对于滑动基座的另一端侧的转动支点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具有水平引导面,该水平引导面在所述滑动基座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动时,使所述被支承部水平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升降臂的结构是,所述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时、通过所述升降引导构件的引导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升降移动区域和不伴随上下方向转动的水平移动区域内进行移动,所述座位升降臂在所述水平移动区域的水平移动,是在通过可与该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水平保持构件对该座位升降臂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述座位升降臂在所述水平移动区域移动期间,所述水平保持构件处于所述被支承部的前进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在所述倾斜状的引导面的端部具有阻挡部,该阻挡部通过与在该引导面上朝斜下方移动的所述被支承部抵接,以限制该被支承部更多的移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由凸轮板构成,所述座位升降臂的被支承部由在所述凸轮板上滚动的滚子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升降臂由留有规定间隔配置的2片板、将该两片板的相对端部之间相互结合的结合构件构成,在所述两片板之间设有所述滚子。
8.如权利要求1~4或6或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基座的驱动装置由电动机、通过该电动机旋转的丝杆轴、与该丝杆轴啮合的螺母构成,所述丝杆轴具有阻挡构件,该阻挡构件在该丝杆轴和所述螺母在轴向的相对移动量超过规定值时,通过与所述螺母抵接以限制更多的相对移动。
9.一种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用于将座位本体在车室内位置与位于该车室内位置下方的车室外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地设置在车辆底板侧的滑动基座;用于移动该滑动基座的驱动装置;座位升降臂,其由一端侧支承座位本体、另一端侧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滑动基座上;设置在所述车辆底板侧、随着所述滑动基座的移动使所述座位升降臂在上下方向转动地进行引导的升降引导构件,还具有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通过所述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座位升降臂随之朝上下方向转动,使所述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升降引导构件设置成可在收放位置与其下方的升降引导位置之间上下转动,所述座位本体处于所述上升位置时朝所述收放位置位移,所述座位本体至少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朝所述升降引导位置位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通过收放用的弹簧而始终受到朝收放位置的施力,所述座位本体侧的负载通过所述座位升降臂作用时,向升降引导位置位移。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由凸轮板构成,该凸轮板一端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旋转基座上,且可在所述收放位置与所述升降引导位置之间位移,设置在所述座位升降臂上的滚子在该凸轮板上滚动。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引导构件包括可在固定位置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旋转基座上的第1滚子;配置在与该第1滚子相距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且借助可上下方向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旋转基座上的臂部可在所述收放位置与所述升降引导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第2滚子,所述座位升降臂,在所述滑动基座在后退位置与前进位置之间移动时,由所述第1滚子或第2滚子支承,移动的途中从由一方的滚子支承的状态切换至由另一方的滚子支承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可由卷绕装置卷绕的盖体的前端侧固定在所述座位本体的后部,在所述座位本体的后方,将所述卷绕装置安装在车辆底板侧,随着所述滑动基座的移动引起的所述座位本体朝车室外侧的移动,将所述盖体从所述卷绕装置拉出,通过该盖体覆盖该座位本体与所述卷绕装置之间的沿所述座位升降臂的范围和沿所述车辆底板侧的范围,且通过安装在该盖体上的伸展装置保持该两个范围的边界位置处的该盖体朝宽度方向的伸展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展装置是在所述两个范围的边界位置沿着所述盖体的宽度方向安装在所述盖体上的加强杆。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座位移动装置,能减小将座位本体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移动时作用于驱动源的负载的变动幅度。本发明中,在将座位本体(10)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门开口部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旋转基座(31)上,设置使座位本体(10)面向门开口部的状态下朝车宽方向水平移动的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该滑动基座(41)通过四联杆机构(44)支承座位本体(10)。导向滚子(46)安装在四联杆机构(44)的上连杆臂(44a)上,将该导向滚子(46)放置在设置于旋转基座(31)上的凸轮板(47)的凸轮面上。凸轮面具有连续延伸的倾斜引导面(47b),在宽度方向滑动基座(41)移动时,将导向滚子(46)朝斜上方移动地加以引导。
文档编号B60N2/04GK1675087SQ0381930
公开日2005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2日
发明者岩谷正光, 土方隆文, 藤田亲则, 须贺泰男, 三浦芳幸, 堀口贤治, 村林贤司, 山田进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