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3118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于乘客如高龄者和残疾人上、下车的车辆用旋转座位。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乘客上、下车,这种旋转座位已知有一种可在乘客坐着的姿势下转动到车门口一侧的结构(如实开昭61-57047号公报、特开昭62-173343号公报),通常,为使乘客脚下的空间宽畅,车辆用的座位是尽量被设定在靠近后部的位置,例如四门轿式小客车的座位,前排和后排的座位被隐藏在中柱或后柱的侧面。
因此,在这一位置上转动座位时会受到位于侧面的柱等的妨碍,不能旋转到车门口一侧。从而,以往的车辆用旋转座位采用的结构是先向前滑动以移动到不受柱等妨碍的区域之外,然后旋转到车门口一侧。
发明的公开如上所述,以往的旋转座位由于需要进行向前方滑动的操作和旋转到车门口一侧的操作,因此该操作十分麻烦。而如果为了使座位能在这一位置上转动,而将座位的位置设定在靠近前面,则会牺牲乘客脚下的空间,迫使人采取不自然的姿势。
本发明鉴于这一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牺牲乘客脚下空间、操作十分便利的车辆用旋转座位。
为此,技术方案1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包括以比座面中心偏向车门口一侧的旋转中心为中心而对座位主体作旋转式支承的旋转支承台、支承该旋转支承台使之可沿车辆前后方移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以及使所述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与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动作连动用的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具有在所述座位主体下面侧的被安装在所述旋转中心的靠车厢内侧的小齿轮以及沿着前后方向被安装在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上并通过中间齿轮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条。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一旦通过旋转支承台将座位主体转动到车门口一侧,则通过中间齿轮使小齿轮与齿条啮合,座位主体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由此,即使是为了确保乘客脚下的空间而使座位主体处在后方的位置,单依靠旋转操作即可使该座位主体在不与柱等其它构件碰撞的情况下转动到车门口一侧,不再需要象以往那样进行旋转和向前方移动的两项操作。因此,若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则可在确保乘客脚下空间的情况下提高其使用便利性。
并且,由于座位主体的旋转中心被设定在相对座面的中心(HP臀围点)而偏心于车门口一侧的位置,因此可在座位主体下侧面在旋转中心的车厢内侧安装更大直径的小齿轮。因小齿轮的直径越大,其圆周就越长,故与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连动的前后方向移动距离也越长。由此,例如将座位主体旋转约90°,就能滑动更长的距离,故可将该旋转座位的就坐位置设定在更靠后侧,使乘客的脚下空间更宽畅,并可将这种旋转座位适用于各种形态的车辆。
虽然通过将座位主体的旋转中心(旋转支承台)设置在偏离座面中心的车厢内侧,也可在偏离旋转中心的车门口一侧安装更大直径的小齿轮,但这种场合,由于座位主体在旋转到车门口一侧时,座面中心会向后方变位,故越是将旋转中心设定在靠车厢内侧,就越难以使座面中心向前方移动长距离。关于这一点,采用技术方案1的结构,因将旋转中心设置在偏离座面中心的靠车门口一侧,故座面中心向前方的移动距离就成为由座位主体的旋转产生的向前方变位距离与旋转支承台前方的移动距离之和,其结果,可使座面中心向前方的移动距离增大。
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使座位主体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以及阻止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向前后方向移动用的止动构件,该止动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上,可在所述座位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路线上进退,当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到达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的车厢内侧端部时,从所述座位主体的移动路线中脱出,容许该座位主体向前后方向移动,而当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从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的车厢内侧端部移动到车厢外侧时,则进入所述座位主体的移动路线中,阻止该座位主体向前后方向移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由于限制座位主体前后方向移动用的止动构件不象以往被设置在宽度方向支承台上,而是设置在前后方向支承台上,因此即使由宽度方向支承台形成的前后方向支承台的移动方向呈水平状,或者是如以往那样的倾斜方向,均可限制该座位主体在宽度方向移动中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又,以往是将止动构件设置在宽度方向支承台上,故必须按照前后方向支承台在宽度方向的移动距离来设定它的尺寸,其结果,对结构的简单化和该车辆用旋转座位的轻量化没有益处,但若采用技术方案2的结构,因止动构件被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上,故不会与宽度方向移动距离发生关系,既可简化结构,又可实现轻量化。
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旋转支承台与座位主体之间设置使该座位主体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该宽度方向支承台采用所述座位主体越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该座位主体的位置就越低的结构。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由于宽度方向支承台是通过旋转支承台旋转的,故当座位主体面向车辆正面时,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宽度方向支承台移动到使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由此,当将该车辆用旋转座位设定在副驾驶座位上时,可以确保与驾驶座位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又,即使在宽度方向支承台的后端部安装突出状的电动机等,一旦将座位主体向着车辆正面,则因这类电动机等移动到后部座位一侧,故仍可确保与驾驶座位之间的较大空间,由此可确保与后部座位的通畅性,可有效地利用这一空间。
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使座位主体与宽度方向支承台脱离,以将该座位主体变为轮椅使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可将座位主体单纯用作轮椅,并且如在此状态下将其与宽度方向支承台连接后移动到车厢内,即可作为车辆用的座位使用,故轮椅的利用者完全不必象以往那样做换乘的动作即可坐到车厢内,或坐到轮椅上,由此可大大减轻轮椅利用者及护理人员的负担。
又,座位主体可单独用作轮椅,可在具备轮椅功能的状态下放入车厢内,故也不必如以往那样将轮椅框架部分分离。
并且,用作轮椅后,与宽度方向支承台的连接是通过将座位主体的连接底座与宽度方向支承台的倾斜底座重合来进行连接的。倾斜底座向车厢外侧下倾,连接底座平行设置在倾斜底座上。由此,在使用作轮椅的座位主体接近宽度方向支承台以进行连接之时,即使在座位主体与宽度方向支承台之间出现高度方向的不一致,也可通过相互平行的连接底座与倾斜底座的滑动卡合进行修正,因此便于进行座位主体在宽度方向支承台上的连接作业。
相比之下,例如在采用将轮椅分为就坐部分及框架部分且仅将就坐部分作为座位主体搬放入车厢内的结构的场合,在通过使作为就坐部分的座位主体在轮椅框架上的导轨与车辆地板上的导轨之间移动,以使作为轮椅就坐部分的座位主体移动时,必须使轮椅框架上的导轨与车辆地板上的导轨在高度方向一致,因此无法纠正座位主体在高度方向的不一致,故该项连接作业很麻烦。
技术方案5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在前后方向支承台及/或宽度方向支承台的外轨与内轨之间设置夹持多个钢球后组成的直线状滑动机构。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通过在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调整左右一对直线状滑动机构的一方或双方的固定侧或移动侧或其这两侧的位置,就可调节两条直线状滑动机构中的固定轨与移动轨对钢球产生的夹持力。由于多个钢球被夹持在两导轨的V形槽中间,只要用适当的力将固定轨与移动轨互为相对地推压,就可消除两导轨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相对晃动,由此可实现宽度方向支承台或前后方向支承台顺畅且无晃动的滑动动作。
技术方案6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使用该摆动装置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座位主体,并可将座位主体与所述摆动装置分离,将该座位主体改作轮椅使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可使轮椅利用者坐在轮椅上进入车辆,又可保持坐在车厢内的姿势移出到车厢外,然后将该轮椅与升降装置分离,与通常的轮椅一样使用。由于可坐在车厢外移动用的轮椅上上下车,因此完全不需要象以往那样在上下车时在车厢外在车辆用的座位主体与轮椅之间移动,由此可大大减轻轮椅利用者及护理人员的负担。
特别是,不仅是轮椅的就坐部分,还包括框架和车辆在内都与升降机构连成一体而可在车厢内外之间移动,因此轮椅利用者及其护理人员只需进行升降机构的连接操作就行了,完全不再需要进行例如轮椅的就坐部分与框架侧的分离等操作,从这一点上也可减轻护理人员等的负担。
又,若采用将框架分离而只使就坐部分移动的结构,虽然需要将分离后的框架另外放在车辆内,而技术方案1的结构,由于是将轮椅整体作为一个整体移动放置在车厢内,故无需上述的复杂过程,在这一点上也可减轻护理人员等的负担,又可便于该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使用。
所谓保持轮椅的就坐姿势是指保持其路面上的姿势,即,就坐在轮椅上的轮椅利用者不会翻倒、可在此状态下保持舒适就坐姿势的该轮椅的姿势(方向性)。
又,所谓可单独使用是指至少具有就坐部分(座位主体)和移动用的车轮、可作为通常的轮椅使用的状态。
技术方案7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使用该摆动装置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座位主体,并可将座位主体从所述摆动装置分离以将该座位主体改作轮椅的座位使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通过升降装置的动作可使安装有座位主体的座位支架在车厢内地板上与车厢外之间移动,并且,安装着该座位主体的座位支架与升降装置分离后能够作为轮椅的座位部分,故乘客可坐在座位主体上连同座位支架一起移到等待在车厢外的轮椅座位框架上,乘客还可坐在座位主体上连同座位支架一起从轮椅上进入车厢内。因此护理人员不必如以往那样照顾乘客换坐到轮椅上,可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又由于座位主体与座位支架一起成为轮椅的座位部分,故可提高车轮椅的舒适性。
另外,座位支架的装脱机构是采用座位支架、固定板、锁定螺栓及锁紧旋钮这些极其简单的构件,故容易用于现行的升降座位装置。
技术方案8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使用该摆动装置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座位主体,并采用电动机作为所述摆动装置的驱动源,该电动机的螺杆面向座位前方配置。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因螺杆栓的螺杆不是面向座位的后侧,故不会造成坐在该座位后侧的乘客不舒适感。采用这种结构时,一旦作动机构的电动机启动,则螺杆旋转并由此使螺母相对螺杆移动,但由于螺母与车辆地板一侧连接,其结果是螺杆进而是该作动机构本身在移动,使四联杆机构作伸缩动作。
技术方案9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使用该摆动装置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座位主体,并装有摆动锁定装置,该摆动锁定装置只有在车辆行驶中受到冲击时才发挥作用,阻止所述摆动装置使所述座位主体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在车辆停止中的通常操作时则容许所述座位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例如遇到急减速时等对车辆造成极大冲击的场合。可通过摆动锁定装置来阻止座位主体的摆动动作。
另外,在车辆停止中的通常的摆动操作时,一旦通过启动摆动装置使座位主体缓慢地开始向车厢外摆动,即与其变位动作连动,将摆动锁定机构解除。反之,在将座位主体从车厢外侧向车厢内侧反向摆动返回的过程中,当该座位主体返回到车厢内的规定位置上之后,摆动锁定机构即自动锁定。如上所述,由于与座位主体的摆动操作连动而将摆动锁定机构自动锁定和解除锁定,故可保持摆动锁定状态,而与需要时另行设定的滑动机构的滑动位置无关,从而可保持摆动锁定的状态而利用所述滑动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调整座位主体的位置。
另外,当座位主体受到剧烈的冲击时,因保持着摆动锁定状态,故可将施加于座位主体的负载向车辆地面一侧传递。
又由于摆动锁定状态的保持与车辆宽度方向的滑动位置无关,因此无论有无车辆宽度方向的滑动机构,均可使用该摆动锁定机构。
技术方案10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设置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使用该摆动装置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所述座位主体,并设有摆动锁定装置,该摆动锁定装置在将所述座位主体面向车辆正面时,阻止所述摆动装置使该座位主体向车辆前方移动,而一旦使该座位主体转动到车门口一侧时,则允许所述摆动装置使之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一旦将座位主体转动到车辆的正面方向,则与该旋转动作连动而将摆动锁定机构锁定,而一旦使座位主体开始向车辆侧部的车门口一侧转动,就与此连动,自动将摆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由于可与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连动而将摆动锁定机构锁定和解除锁定,故不再需要如以往那样进行手动操作,在这一点上可便于该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使用。
又由于是通过锁定支架与固定钩物理性地卡合而将该锁定支架与锁定板卡合来实现摆动锁定的,因此即使在车辆受到极大冲击和振动的场合,只要将座位主体保持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就可牢固地保持摆动锁定状态。反之,若不是采用上述物理性卡合方式,而采用譬如通过弹簧加力来保持锁定支架对固定板卡合状态的结构,则一旦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振动,就会因其惯性而使锁定支架克服弹簧力产生移动,其结果往往会解除摆动锁定。若采用技术方案10的结构,就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11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前后方向支承台具有在固定轨与移侧导轨之间夹入多个滚动体后形成的直线状滑动机构,并通过导轨对所述移动轨的与所述固定轨相反的一侧进行滑动支承。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由于在内轨的内侧与外轨并列设置可在内轨上滑动的导轨,因此可阻止内轨变形,防止滚动体脱出,并可稳定地保持直线引导机构在前后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12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在移动轨的移动路线中设置供该移动轨的后端部出入的挂钩构件。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可防止车辆行驶中因急刹车和冲击等而作用于座位皮带上的皮带负载导致的内轨上浮现象,同时又可通过挂钩构件使皮带负载向地板释放,以防止直线引导机构的损伤。
技术方案13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所述中间齿轮的啮合开始部设置缺齿部,并在所述小齿轮的啮合开始部设置与所述缺齿部啮合的异形齿,该异形齿具有大致与所述缺齿部相同的齿厚,又使啮合开始方向前侧的齿高小于标准齿,使啮合开始方向后侧的齿高与标准齿一致。
若采用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当座位主体转动到车门口一侧(啮合开始方向)的场合,由于是小齿轮与中间齿轮开始啮合的阶段、即从非连动状态转移到连动状态的阶段,故将最初与中间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异形齿的啮合开始方向前侧的齿高做成低于标准齿,故这一异形齿与该缺齿部的啮合不会妨碍中间齿轮在缺齿部啮合方向前侧的啮合齿,由此可将小齿轮顺利地与中间齿轮啮合。
反之,在座位主体从车门口一侧转动到车厢内侧、返回到面向车辆正面(转动到与啮合开始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场合,由于是小齿轮与中间齿轮的啮合结束阶段、即从连动状态转移到非连动状态的阶段,就将啮合开始方向后侧的齿高设定为标准齿的齿高,故最后与中间齿轮啮合的小齿轮的异形齿能可靠地与中间齿轮啮合。由此,能可靠地将中间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状态(连动状态)保持到最后,从而可靠地将座位主体返回到滑动后端的位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旋转座位配置在车厢内的车辆俯视图。
图2为座位主体的立体图。
图3为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旋转支承台和前后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5为作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将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移动动作连动用的机构的俯视图。
图7为旋转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将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移动动作连动用的机构及滑动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9为滑动锁定机构的剖视图、其中,(A)表示滑动锁定状态,(B)表示保持体移动的状态,(C)表示滑动锁定的解除状态。
图10为图8的(10)-〔10〕线的向视图,是直线引导机构的剖视图。
图11(A)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动作的俯视图,表示就坐位置上的座位主体。
图11(B)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动作的俯视图,表示座位主体转动到约26°车门口一侧的状态。
图11(C)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动作的俯视图,表示座位主体处在横向位置的状态。
图11(D)为表示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动作的俯视图,表示将座位主体摆动到车厢外的状态。
图12为表示升降装置动作状态的侧视图,本图表示齿轮箱位于后侧配置作动机构的场合。
图13为表示升降装置动作状态的侧视图,本图表示螺杆位于后侧配置作动机构的场合。
图14表示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2实施形态),是前后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6的I-I线剖视图。
图16为可滑动地设置在水平状配设的宽度方向支承台上的前后方向支承台的主框架上所装的限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17为表示座位主体从车厢内向车厢外水平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8为可滑动地设置在倾斜状配设于车厢外的宽度方向支承台上的前后方向支承台的主框架上所装的限制装置的侧视图。
图19为表示座位台、旋转支承台和前后方向支承台在各动作位置上与止动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20为表示座位台和旋转支承台在各动作位置上与止动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1表示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3实施形态),是从车辆后方看作为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副驾驶座位和驾驶座位。在本图中,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座位主体面向车辆的正面。
图22表示同样从车辆后方看车辆用旋转座位和驾驶座位。在本图中,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座位主体面向看车门口一侧,表示沿车辆宽度方向滑动的状态。
图23为座位主体的立体图。
图24为座位支架的立体图。
图25为宽度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的A-A线剖视向视图,表示固定轨后部的位置调整机构。
图27为图25的B-B线剖面向视图,表示固定轨中央部附近的位置调整机构。
图28为图25的C-C线剖面向视图,表示固定轨前部的位置调整机构。
图29为旋转支承台和前后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30为使座位主体的前后方向滑动动作与向车门口一侧的旋转动作连动用的连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31为设有以往的直线状滑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支承台的主视图。
图32为设有以往的直线状滑动机构的宽度方向支承台的主视图,表示抑制水平方向晃动用的机构。
图3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是表示座位主体从升降装置分离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34同样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是表示将座位主体与升降装置连接并放入车厢内状态的立体图。
图35为表示座位主体与升降装置的倾斜底座连接后状态的侧视图,在本图中,用实线表示取出车轮框架后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收入后的状态。
图36为连接底座的立体图。
图37为宽度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38为从里侧看倾斜底座的示图。
图39为图37的(7)-(7)线剖视向视图。
图40为旋转支承台和前后方向支承台的立体图。
图4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是轮椅从升降机构分离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42为将升降机构与轮椅连接后从地面举起该轮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3为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侧视图,表示升降机构与轮椅的连接结构。
图44为图43的A-A线剖视图,是表示连接板插入连接凹部状态的横剖视图。
图45为连接板的上端部与连接凹部的挂钩凹部卡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46为锁定杆支承状态的侧视图。
图47为升降机构的整体立体图。
图48为电动气缸的整体立体图。
图49为使摆动底座的旋转动作与主底座的滑动动作连动用机构的俯视图。
图50为连动锁定式的锁定杆及其周围的侧视图。
图51为第6实施形态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52为将装有座位主体的座位支架和第四联杆机构的前端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53为图52的B-B线剖视图。
图54为表示轮椅与安装有座位主体的座位支架间关系的侧视图。
图55表示第7实施形态,是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侧视图。本图的左右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
图56为摆动锁定机构的整体立体图。在本图中,省略座位支架和摆动底座。
图57为表示摆动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58为表示摆动锁定机构的解除锁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59为表示摆动锁定机构的解除锁定状态的侧视图,表示座位主体摆出到车厢外后的状态。
图60为将宽度方向滑动导轨用于前后方向滑动用时的该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侧视图。
图61表示第7实施形态变形例,为摆动锁定机构的侧视图。
图62为设有第8实施形态的旋转座位的车辆的概略俯视图。
图63为第8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侧视图。
图64为摆动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65为摆动锁定机构的侧视图。
图66为摆动锁定机构的后视图。
图67为表示座位主体的旋转中心(也是座位支架的旋转中心,且是摆动底座的旋转中心,在本说明书中均如此)与重心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本图表示座位主体和座位支架。
图68同样为表示座位主体的旋转中心与重心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本图省略了座位主体和座位支架,只表示摆动底座。
图69表示第9实施形态,为将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用机构的俯视图。
图70为前后方向支承台和旋转支承台的直线引导机构的剖视图。
图71为前后方向支承台和旋转支承台的后部侧的立体图。
图72表示内轨与挂钩构件之间的关系。
图73为以往的车辆用旋转座位的侧视图。
图74为座位支承台周围的俯视图。
图75为座位滑动导轨与挂钩托架卡合的说明图。
图76为旋转·滑动连动机构啮合开始时的小齿轮、中间齿轮和齿条的俯视图。
图77为小齿轮的异形齿的放大图。
图78为旋转·滑动连动机构啮合完毕时的小齿轮、中间齿轮及齿条的俯视图。
图79为表示间隙抑制齿与中间齿轮啮合后状态的俯视图。
图80为旋转·滑动连动机构及滑动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图81为以往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82为表示以往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中小齿轮与中间齿轮啮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83为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图,是从车辆后方看以往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及驾驶座位。
图84为同样涉及第3实施形态的图,是将以往车辆用旋转座位设定在副驾驶座位的车厢内的俯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下面结合图1-图13说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实施形态(第1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以下只称为旋转座位)1譬如设定在驾驶座位左侧的副驾驶座位。因此,在该旋转座位1的左侧设有车门口D,旋转座位1向左侧(从平面看为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约90°后即可移动到车厢外。
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包括座位主体2、使该座位主体2向车辆宽度方向(车厢内与车厢外之间)移动用的升降装置50、对座位主体2和升降装置50作旋转支承用的旋转支承台10、以及使座位主体2、升降装置50和旋转支承台10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30。图2和图3分别详细表示座位主体2和升降装置50,图4详细表示旋转支承台10和前后方向支承台30。在各图中,用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外”表示车门口一侧。
首先,如图2所示,座位主体具有座垫2a和靠背2b,在座垫2a的前部安装着就坐者放脚用的踏脚板2c。这种座位主体2无需作特别的改变。
将这种座位主体2放置在升降装置50上。如图3所示,升降装置50以左右一对的四联杆机构为主体,能够通过该四联杆机构的伸缩动作将座位主体2从车厢内移动到车厢外或者作相反移动。图中的53是该升降装置50的底座,该底座53大致呈コ字形,由底边53b及在其两侧部相互平行状竖立的侧边53a、53a组成,构成四联杆机构的第1和第2联杆臂51、52分别通过支点51a、52a安装在两侧边53a、53a上,可在车辆前后方向摆动。在后侧的第2联杆臂52、52之间横跨着连接杆54、55,故两个第2联杆臂52、52一体摆动。下侧的连接杆54的两端部可转动地支承在底座53的两侧边53a、53a上,由此,该连接杆54的轴心就成为第2联杆臂52的转动支点52a。
在第1联杆臂51与第2联杆臂52的前端之间,左右分别通过联杆臂56的摆动支臂57进行连接。两个联杆臂51、52分别通过支点51b、52b可转动地与联杆臂56和摆动支臂57连接。用底座53的侧边53a、第1和第2联杆臂51、52以及摆动支臂57为构成一组四联杆机构。
摆动支臂57大致呈ㄑ字形向前方延伸,如图所示,其前端部形成相互向内侧伸出的凸缘部57a,并在其前端部之间横跨有增强杆58。在两个凸缘部57a、57a间及增强杆58上放置座位主体2,使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
其次,在上述的下侧连接杆54的大致中央处,固定着呈L字形的2个支承臂59、59,通过两个支承臂59、59,在四联杆机构与车辆地板之间安装着用作该升降装置50驱动源的作动机构60。如图5所示,该作动机构60以电动机61、齿轮箱62和螺杆63为主体构成,一旦启动电动机61,则螺旋轴63a以经齿轮箱62放大的转矩旋转,由此可使该与螺旋轴63a螺合的块状体螺母63b沿螺旋轴63a的轴向移动。
螺旋轴63a可旋转地支承在齿轮箱62的输出轴侧上安装的筒状的螺旋轴壳体63c上,该螺旋轴壳体63c通过摆动支点59a、59a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上述2个支承臂59、59上。另外,在螺母63b的两侧面装有板状的托架63d、63d,两个托架63d、63d的前端通过支轴64可上下摆动地与底座53的底边63b的上面前端附近连接。这样,在第1实施形态中,作动机构60以使该螺旋轴63a位于座位主体2的前侧、齿轮箱62位于座位主体2的后侧的形态组装而成。
若采用如此组装而成的作动机构60,如后所述,一旦在座位主体2面向车门口一侧的状态下向正转方向启动电动机61,螺旋轴63a就旋转,使螺母63b相对地移动到螺旋轴63a的前端侧。然而,虽然螺母63b进行上下摆动,却不能前后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因此螺旋轴63a、进而是该作动机构60本身向座位主体2的后侧移动。图12表示这一状态。如图所示,一旦作动机构60(除了螺母63b之外的部分)向后方移动,则图3中的支承臂59、59和连接杆54即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第2联杆臂52以支点52a为中心向车厢外侧(图示左方)转动。
随着第2联杆臂52向车厢外侧转动,通过联杆臂56使第1联杆臂51向前方转动,并利用该四联杆机构的动作使摆动支臂57沿着规定的轨迹向车厢外摆出。一旦摆动支臂57摆出,座位主体2就从车厢内的就坐高度移动到车厢外较低的位置(图12中从实线表示位置到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移动。当电动机61反转时,摆动支臂57就沿着与上述规定轨迹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座位主体2从车厢外较低的位置返回到车厢内的就坐高度。
其次,在上述升降装置50的底坐53的底边53b上,设有以下将旋转支承台10动作锁定用的旋转锁定机构70。对于这一旋转锁定机构70将在后面说明。另外,还在底边53b的下侧面装有圆弧状的小齿轮6和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小齿轮6通过后述的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啮合,具有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移动动作连动的功能。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具有后述的自动解除滑动锁定机构80的功能。这一点也将在后面说明。
下面对旋转支承台10作出说明。如图4所示,该旋转支承台10在底座12、12的两端安装着以一定间隔相互平行的2个移动方保持构件11、11,在两个底座12、12的上侧面装有旋转盘13。该旋转盘13在其外圈13a与内圈13b之间夹持有多个钢球(未图示),一方相对另一方不会松动,可顺滑地旋转,外圈13a固定在底座12、12上,内圈13b固定在所述升降装置50的底边53b的下侧面,由此使升降装置50、进而使座位主体2可旋转地支承在旋转支承台10的上面。从图6可以看出,该旋转盘13被安装在座位主体2的座面(座垫2a)的靠车厢外侧的端部。由此,一旦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转动约90°,座面的臀围点Hp就会移动到旋转中心(旋转盘13)的前侧。
如图4所示,在旋转支承台10的后部和右侧部(靠车厢内侧的侧部)2个部位上,安装着可与设在升降装置50上的旋转锁定构件74的锁定销74c离合的锁定板71、72。在2个锁定板71、72上,形成有可供所述锁定销74c嵌入的锁定凹部71a、72a。如图7所示,设在升降装置50上的旋转锁定机构70具有旋转锁定解除杆73和旋转锁定构件74。旋转锁定解除杆73通过托架73b可上下转动地设置在左侧的摆动支臂57的前端部下侧面。该旋转锁定解除杆73被拉伸弹簧(也可是扭簧)向使其前端部向上方移动的方向施力(未图示)。
该旋转锁定解除杆73的后端73a(下端)通过托架76与装在升降装置50的底座53的前左角部附近的中间构件75的一端抵接。该中间构件75通过支点75a被支承,可在水平方向转动。因此,一旦克服弹簧力而将旋转锁定解除杆73向下推压,其后端73a就向后方变位,由此来推压中间构件75的一端而逆时针方向旋转。
中间构件75的另一端连接着操作钢丝77的一端,该操作钢丝77经过保护套管78的内周侧到达底座53的后左角部附近。在底座53的后左角部,通过托架79安装着旋转锁定构件74,该旋转锁定构件74通过支轴74a而可在水平方向转动。相对于支轴74a而在车厢内侧安装有锁定销74c,在车厢外侧的端部设有挂钩部74d。由于在旋转锁定构件74的靠车厢内侧的端部与托架79之间装有拉伸弹簧74b,因此该旋转锁定构件74被向拉引锁定销74c的方向、即嵌入锁定板71、72的锁定凹部71a、72a的方向(锁定方向)加力。
另一方面,操作钢丝77的另一端被钩在所述挂钩部74d上。因此,如上所述,一旦中介构件75被旋转锁定解除杆73的后端73a推压而旋转,则将操作钢丝77向前方拉伸,从而使旋转锁定构件74克服拉伸弹簧74b的力向解除锁定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锁定销74c从锁定板71、72的锁定凹部71a、72a中脱出而解除旋转锁定。一旦旋转锁定被解除,则座位主体2随着升降装置50变为可旋转状态。
在旋转锁定解除杆73的旋转操作解除后,旋转锁定构件74由于拉伸弹簧74b的作用而返回锁定方向,使锁定销74c返回到可与锁定板71、72卡合的位置。在此状态下,一旦座位主体转动到就坐位置或者面向车门口一侧的横向位置,该锁定销74c即嵌入一方的旋转锁定板71(72)的锁定凹部71a(72a)内,从而将座位主体2锁定在其位置上不能转动。又,一旦座位主体2处于面向车辆正面的就坐位置,锁定构件74就被锁定在后部侧的旋转锁定板71上,而一旦座位主体2处在面向车门口一侧的横向位置,锁定构件74就被锁定在车厢内侧的锁定板72上。
其次,如图4所示,在旋转支承台10的前侧的底座12上装有向前伸出状的辅助片81,在该辅助片81的上侧面安装着滑动锁定机构80。图9详细表示该滑动锁定机构80。在辅助片81上形成有插通孔81a,套筒82嵌入该插通孔81a内。在该套筒82的内周插有可轴向移动的保持休83的圆柱体部83a。因在该保持体83的凸缘部83b与辅助片81之间夹装有压缩弹簧84,故保持体83被向图示上方移动的方向、即将圆柱体部83a从锁定孔31a拔出的方向施力。
在保持体83的上端,保持着被可转动但不会脱落的钢球85。钢球85由于压缩弹簧84的加力而被推到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图8)或小齿轮6的下侧面。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安装在小齿轮6的下侧面。因此,如图9中的(A)的相对位置所示,在钢球85被推到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的状态、即座位主体2未旋转而向着正面的状态下,保持体83克服压缩弹簧84的力向下推压,向下推压的距离相当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的板厚尺寸,其下端部插入前后方向支承台30(图4)的底座31上形成的锁定孔31a内。一旦保持体83的圆柱体部83a被插入锁定孔31a内,则旋转支承台10、进而是座位主体2即被锁定,不能在前后方向支承台30上进行前后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将座位主体2旋转到车门口一侧、以使小齿轮6和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以旋转盘13为中心逆时针方向圆弧状移动的过程中,一旦如图中(B)、(C)的相对位置所示,钢球85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脱出,则保持体83由于压缩弹簧84的力而向上移动,移动距离相当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的板厚尺寸,因此其下端部就可从上述锁定孔31a中拔出,由此即可自动解除对座位主体2前后方向的锁定。另外,在图9中,是针对小齿轮6和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而将滑动锁定机构80配置在多个部位上的形态,但在有关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方面,由于滑动锁定机构80为固定方,小齿轮6和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为旋转方,因此实际上是小齿轮6和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相对滑动锁定机构80而移动。
其次,在旋转支承台10的2个移动方保持构件11、11的外侧面上,形成如图10所示的V字状的槽部11a。另外,在前后方向支承台30的底座31的两侧部,固定方保持构件32、32相互以一定间隔平行状配置。两个固定方保持构件32、32沿着所述移动方保持构件11、11的外侧配置,在与该移动方保持构件11对向的侧面也对向形成与上述槽部11a一样的槽部32a。在如此配置的移动方保持构件11与固定方保持构件32之间,以嵌入槽部11a、32a的状态夹持多个钢球33~33,由此构成左右一对直线引导机构34、34。通过两个直线引导机构34、34可使旋转支承台10进而使升降装置50和座位主体2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无晃动地平滑移动。另外,所述钢球33相当于权利要所述的滚动体,但该滚动体不限于钢球33,也可是呈圆柱状的滚柱。前后方向支承台31通过螺栓被固定在车辆的地板上(未图示),由此将该旋转座位1设置在车厢内的规定位置(副驾驶座位)上。
下面说明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移动动作连动用的装置。如图4和图8所示,在靠车厢内侧的固定方保持构件32的侧面装有齿条38,而在靠车厢内侧的移动方保持构件11的上侧面,通过支承板35装有可旋转的中间齿轮36。该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啮合,以在座位主体2前后方向的整个移动范围维持该啮合状态的要求来设定齿条38的位置及长度。
对此,如图6和图8所示,前述的小齿轮6具有约90°范围的圆弧形状,在其啮合初始端(逆时针方向的端部,下同)的一定角度范围α(第1实施形态中约26°)内,未形成啮合齿。因此,在座位主体2从其就坐位置(面向车辆前方的位置,图6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向车门口一侧(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的最初约26°范围内,小齿轮6不与中间齿轮36啮合,故座位主体2只旋转,不向车辆前方移动(非连动范围)。
若座位主体2继续向车门口一侧转动,因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啮合,中间齿轮36就与座位主体2的旋转操作连动而产生旋转。由于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啮合,因此在旋转的同时向车辆前方移动,从而使旋转支承台10向车辆前方移动,进而使座位主体2一边向车门口一侧转动,一边向车辆前方移动(连动范围)。
在此,在前述的滑动锁定机构80中,钢球85从滑动锁定解除板7中脱出以解除滑动锁定的定时(图9中,处在(B)相对位置的定时)被设定为座位主体2被旋转、小齿轮6的齿即将与中间齿轮36啮合之前。即,在使座位主体2从就坐位置向车门口一侧开始转动的最初约26°范围内,钢球85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抵接,维持在保持体83的圆柱体部83a插入锁定孔31a的状态(图9中,相对位置(A)的状态),由此来保持座位主体2不能前后方向移动的锁定状态。
当座位主体2已旋转约26°时,钢球85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上脱出(图9中,相对位置(B)的状态)。于是,保持体83由于压缩弹簧84的力而向上方变位,使该圆柱体部83a从锁定孔3 1a中拔出(图9中,相对位置(C)的状态),由此,座位主体2转变为可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滑动锁定的自动解除)。然后,钢球85保持被推压在小齿轮6下侧面的状态,以保持滑动锁定的解除状态,直至座位主体2到达面对车门口一侧的横向位置为止。
反之,在座位主体2从面对车门口一侧的横向位置向着就坐位置旋转约64°期间,因滑动锁定机构80的保持体83被保持在向上方变位的状态,以保持滑动锁定解除的状态,因此,座位主体2一边向就坐位置(顺时针方向)转动,一边向后方移动。在座位主体2从横向位置旋转了约64°时,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返回到后方位置的同时,钢球85到达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的上面,保持体83克服压缩弹簧84的力而向下推压,由此使其圆柱体部83a重新插入锁定孔31a内,故该座位主体2被锁定在后方位置,不能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图9中,相对位置(B)的状态)。然后,座位主体只作约26°的旋转动作,返回到面向车辆前方的就坐位置。
如上所述,滑动锁定机构80根据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的定时而自动进行锁定·解除锁定的动作。所述的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据此来设定尺寸和形状,并设定它的安装位置。
前后方向支承台30的左右侧部及其后部用盖板41、42、43盖住,以防止异物夹入而造成的动作不良,又可提高它的外观性。
下面结合图11说明以上结构的旋转座位1的最一般性的操作顺序。在图中,以座位主体2的旋转中心(旋转盘13的旋转中心)为基准,用符号L0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范围的后方位置,用符号L1表示前方位置,另外,用符号W0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移动范围的车厢内侧位置,用符号W1表示车厢外侧位置。
图11(A)表示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的状态。在该就坐位置上,操作者推下旋转锁定解除杆73以解除旋转锁定机构70,之后对座位主体2进行向车门口D侧(图示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操作。图11(B)表示向该方向旋转约26°后的状态。在此期间,因小齿轮6和中间齿轮36不啮合,故座位主体2只作旋转动作。在此阶段,由于座位主体2的座垫2a到达车门口D的后部、即到达即将与后柱P相碰撞的位置,因此,若再继续转动,就会与后柱P相碰撞,使座位主体2不能转动到面对车门口D的横向位置上。
然而,在转动约26°之后,滑动锁定解除板7与滑动锁定机构80的钢球85脱离,使保持体83向上移动,由此使圆柱体部83a从锁定孔31a中拔出,成为可向前方移动的状态(滑动锁定的自动解除状态),同时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开始啮合。
因此,若其后继续转动座位主体2,则与其旋转动作连动,座位主体2依靠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的啮合作用以及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的啮合作用向前方移动。这样,座位主体2一边继续转动剩下的约64°一边向前移动,由此,在形成图11(C)所示的面对车门口D一侧的横向姿势的同时,到达前方位置L1。座位主体2按照以上方式一边转动一边向前移动,可避免就坐者的脚或踏脚板在其转动过程中与车门口D的前端碰撞。在这一点上,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使座位主体移动到前方位置之后再转动,就会产生就坐者的脚等与车门口(车身)的前端碰撞的问题,但按照第1实施形态的方式一边转动一边向前移动,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这样,当座位主体2形成横向姿势之时,锁定销74V被旋转支承台10的靠车厢内侧的旋转锁定板72锁定,由此将座位主体2锁定为该横向的姿势,不能转动。由于座位主体2被锁定在不能转动的状态,因此车辆前后的移动动作也被锁定。这是因为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以及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分别处于啮合状态,从而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
接着,使升降装置50的电动机61正转,将摆动支臂57、57摆动到车厢外侧,由此使座位主体2在从图11(C)的车厢内侧位置W0移动到图11(D)的车厢外侧位置W1的同时,下降下到规定的高度。在座位主体2下降到车厢外的规定高度之后,电动机61停止运转,升降装置50停止动作,在此状态下就坐者就可以离开座位。这样,由于座位主体2是一边经过车门口D向车外移动,一边缓慢地变位到低的位置(例如与轮椅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在该车厢外侧位置W1上,即使就坐者要直接换坐到轮椅上去,也可以方便地在与座位主体2之间移动。并且,在第1实施形态中,由于是依靠四联杆机构的作用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因此与譬如采用滑动机构移动的结构相比,可在宽度方向的较小空间作较大的升降运动。这样,即使是车厢内地板较高的单厢型客车,也可使座位主体2移动到十分低的位置。
又如图11(D)所示,在通过升降装置50的动作使座位主体2移动到车外的过程中,即使已打开的门Dr因风的作用而受到关闭方向的力,也可依靠座位主体2的座垫2a保持在打开方向,故在上、下车动作中,门不会成为障碍。
如上所述,为使已移动到车厢外侧位置W1的座位主体2返回到原先的就坐位置,通过反向运转电动机61,使升降装置50反方向动作,就可使座位主体2一边上升一边返回到图11(C)所示的车厢内侧位置W0。此时,电动机61停止运转,升降装置50停止动作。然后,进行旋转锁定机构70的解除操作,用手动方式将座位主体2向着车厢内侧转动。由于在这一阶段中仍然保持着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以及中间齿轮36与齿条38的啮合状态,因此与上述过程相反,座位主体2一边向车厢内侧转动,一边从前方位置L1向后方位置L0移动。
在从横向姿势向车厢内侧转动约64°的阶段,座位主体2返回到后方位置L0,到达图11(B)所示的位置。然后,将座位主体2再继续转动约26°,即可返回到图11(A)所示的就坐位置。在该26°的转动范围内,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的啮合解除,且如上所述,滑动锁定解除板7返回到滑动锁定机构80的钢球85的上侧,由此,因滑动锁定机构80恢复为锁定状态,故座位主体2只进行旋转动作,不向前后方向移动。
采用如上结构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由于座位主体2受升降装置50、旋转支承台10和前后方向支承台30支承,在升降装置50与前后方向支承台30之间装有通过中间齿轮36相互啮合的小齿轮6以及齿条38,因此可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即使是如轿式小客车之类的狭小的车门口D,只进行转动操作就可将座位主体2在不与柱等其它部位碰撞、就坐者的脚不会与车门口D的端部碰撞的情况下面对车门口D一侧,故与以往方式相比,可大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又由于旋转盘13被安装在座面的靠车厢外侧端部,故可在座面的靠车厢内侧下面确保很大的空间,由此可安装大直径的小齿轮6。小齿轮6的直径越大,座位主体2的前后方向移动距离也就可设定得越大,因此,该旋转座位1尤其适用于要求前后方向移动距离较大的单厢型客车。并且,由于旋转中心被设定在臀围点Hp的靠车厢外侧,故只要将座位主体2转动到车厢外侧,即可使座位主体2向车辆前方移动,在这一点上也可确保前后方向的较大移动距离。
又,作为使座位主体2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用的直线引导机构,由于使用了由移动方保持构件11,固定方保持构件32以及夹持在两者的槽部11a、32a之间的多个钢球33~33组成的直线引导机构34,故可使座位主体2无晃动且顺畅地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在这一点上,若直线引导机构采用譬如滚柱在コ字形导轨内侧滚动的结构时,为使其顺畅移动应当在滚柱与导轨之间设定适当的间隙,该间隙就会引起座位主体的晃动,但若采用上述直线引导机构34,则不会产生此类问题,可提供支承刚性极高(无晃动)的旋转座位1。
再则,作为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机构,由于采用了四联杆机构,故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有限空间内,即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很小的移动距离内,可以使座位主体2从高座位的位置到非常靠近地面的低位置之间进行升降。反之,在采用例如座位主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导轨单纯滑动的结构时,即使升降距离相同,也需要在车辆宽度方向有更宽的空间。这样,为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通过采用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升降装置50,即使是如第1实施形态1所示的单厢型客车之类车体高度较高的车辆,也无需在宽度方向留出很大的空间,可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地板与地面之间进行很大的升降动作。
在以上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中,可以附加各种变更。例如,以上是只有升降装置50采用了电动式,但也可以将旋转支承台10和前后方向支承台30也改为电动式。反之,也可以将升降装置50改为与旋转支承台10和前后方向支承台30一样的手动方式。
又,若无必要将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摆动,则也可以省去升降装置50的四联杆机构及其作动机构60。
并且,在第1实施形态中所举的例子适用于副驾驶座位位的旋转座位,但本发明的旋转座位也适合其它位置,如后部座位、驾驶座位。
其次,以往所提供的车辆用旋转座位的升降装置,例如特开平9-48271号公报所示,是一种采用四联杆机构的向下摆动形式的装置。在这种向下摆动式的升降装置中,使连接机构作动的驱动源采用的是将电动机与螺杆组合而成的作动机构。以往,如图13所示,这种作动机构60是以螺杆的螺旋轴63a面向座位后方的姿势,将螺杆的螺母63b与联杆机构的联杆臂59连接,再将转动支承螺旋轴的螺轴壳体与车辆地板连接而成。若采用以往的这一结构,一旦启动作动机构60的电动机,螺旋轴63a就会旋转,螺母63b沿着螺旋轴63a移动,通过该螺母63b的移动使联杆臂51、52摆动,使该联杆机构动作,由此可将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摆动或返回到车厢内的就坐位置。
然而,若采用具有上述以往的向下摆动式升降装置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则由于作动机构60是以其螺旋轴63a面向座位后侧(图示右方)的姿势配置的,因此处于该座位后侧位置的就坐者的脚下凸出有该螺旋轴63a,故后部座位上的就坐者就会担心穿着的衣服等是否会与螺旋轴接触而被弄脏,被弄脏后会感觉不愉快。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造了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
若采用以上示例的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在四联杆式的升降装置50中,由于作动机构60的螺旋轴63a处于座位主体2的前侧位置,齿轮箱62被安装在后侧位置的方向,因此螺旋轴63a不是如以往那样对着就坐在该旋转座位1后侧的乘客。故坐在后侧的乘客不必象以往那样担心衣服被螺旋轴弄脏,也不会因衣服被弄脏等而感到不愉快。
又由于只是在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的低位置移动时,才使作动机构60移动到座位后方,且在例如车辆行驶时等场合,座位主体2处在车厢内的就坐位置时,作动机构60返回到前侧,因此就坐在该旋转座位1后侧的乘客的脚下不会有作动机构60的麻烦。
并且,若采用该四联杆式的升降装置50,则在车辆宽度方向有限的空间内、即在车辆宽度方向很小的移动距离内,可以使座位主体2从高座位的位置到非常接近地面的低位置之间升降。反之,在采用例如座位主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导轨单纯滑动的结构时,即使是相同的升降距离也需要在车辆宽度方向留出更宽的空间。如上所述,为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通过采用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升降装置50,即使是如第1实施形态1所示的单厢型客车之类车体高度较高的车辆,也无需在宽度方向留出很大的空间,可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地板与地面之间进行很大的升降动作。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的实施形态(第2实施形态)。
所述第1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是使用四联杆式升降装置50来进行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但它不是以往的四联杆式升降装置50,而是一种具有使用直线滑动机构的滑动式宽度方向移动装置的结构。图19和图20表示这种形式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00。图中的2为座位主体,该座位主体2通过安装在其下侧面的座位台5受旋转支承台1 10的旋转盘13旋转支承。旋转支承台110被前后方向支承台130支承,可在车辆前后方向(在图19中与图纸面正交的方向、在图20中为左右方向)移动。另外,在图20中,座位主体2被省略图示,只表示座位台5。
在这种滑动形式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00上,也装有与前述第1实施形态一样的连动机构。即,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上装有齿条,与该齿条啮合的中间齿轮被安装在旋转支承台110上,与该中间齿轮啮合的小齿轮被安装在座位主体2上,与座位主体2的旋转操作连动,使该座位主体2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前后方向支承台130通过滑动形式的宽度方向支承台150被支承,可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图19中的左右方向、图20中的上下方向)。
在使用该滑动式的宽度方向支承台150使座位主体2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时,必须对宽度方向移动过程中该座位主体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和旋转动作作出限制。因此,在以往宽度方向支承台150后侧的滑动导轨151的上侧面,通过底座158安装止动构件157,它能可靠地限制座位主体2在宽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及旋转动作,并能可靠地限制座位主体2在就坐位置上向宽度方向移动。该止动构件157如图所示,具有滑动导轨151约一半的长度,在从滑动导轨151的中央处大致到达靠车厢外侧端部的范围内,沿着该滑动导轨151进行安装。如图20所示,该止动构件157的前端边缘(图示左侧的端边)从滑动导轨151的前端边缘开始伸出规定的尺寸,该前端边缘作为第1止动部157a。又如图19所示,该止动构件157的靠车厢内侧端部向上侧大致弯曲成L字形后作为第2止动部157b。
当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的状态时,如图20所示,旋转支承台100处在最后侧位置,此时,座位主体2处于面对车辆正面的就坐位置。在该就坐位置上,通过前述第1实施形态示例的旋转锁定机构70形成锁定该座位主体2旋转动作的状态。
若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上,则所述止动构件157的第2止动部157b处在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的可与车厢外侧边缘部抵接的位置上。按此方法来设定第2止动部157b的位置、即止动构件157的长度。因此,旋转支承台110、进而是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移动就被该第2止动部157b阻止。这样,由于使用止动构件157的第2止动部157b阻止了座位主体在就坐位置上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能可靠地将就坐位置上的座位主体2的宽度方向位置锁定。
又,在旋转锁定机构70解除的状态下,一旦向车厢外侧旋转座位主体2,连动机构就使该座位主体2一边旋转一边向前方移动。当座位主体2旋转到横向位置并到达前后方向滑动位置的前端位置时,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的后端部就向止动构件157的第2止动部157b的前侧(图20中的左侧)移动,并移动到离该止动构件157的第1止动部157a仅有h尺寸的前侧,由此可允许旋转支承台110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即使在此时,使用旋转锁定机构70也将座位主体2锁定在其横向位置上,使之不能转动。
在此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直线驱动机构可将座位主体2移动到车厢外侧。在该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移动的过程中,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的后端与止动构件157的第1止动部157a之间保持着仅有的间隙h,由此可允许前后方向支承台130、进而是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移动。反之,由于该第1止动部157a位于滑动导轨112a的后侧(图20中的右侧),可阻止前后方向支承台130向后侧的移动。由于可阻止座位主体2向后侧移动,故其旋转动作也被禁止。
如上所述,在座位主体2的横向位置上,由旋转锁定机构70形成了限制其转动的状态,但旋转锁定机构70与座位主体2的位置不发生关系,任何时间均可进行解除操作。因此,一旦失误解除了操作旋转锁定机构70,座位主体2就可转动,从而也就允许与旋转动作连动而向后方移动。在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移动中,一旦产生旋转动作或向后方的移动,则会使座位主体2及其就坐者与上、下车口的支柱等碰撞,其结果不能顺畅地向车厢外侧移动。在这一点上,若采用所述止动构件1 57,则在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移动过程中可阻止该座位主体2向后方移动及作旋转动作,故即使失误进行了旋转锁定机构70的解除操作,座位主体2及其就坐者也不会与上、下车口的支柱碰撞,可顺畅地向车厢外侧移动。
又,在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移动过程中,如上所述,滑动导轨112a的后端部通过第1止动部157a的侧方,以阻止座位主体2向后方的移动,此外,是在旋转锁定机构70的旋转锁定构件74与锁定板71卡合的状态下向车厢外侧移动。因此,即使利用旋转锁定构件74的锁定销74c通过第1止动部157a的侧方,也可阻止座位主体2向后侧的移动。
又,在座位主体2到达靠车厢外侧的前端位置后,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的后端部即从第1止动部157a的侧方脱出,但由于所述锁定销74b依然处在第1止动部157a的侧方位置,故即使在该前端位置上也可阻止座位主体2向后侧的移动及作旋转动作。
然而,如图19所示,所述止动构件157是在水平面上配设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左右一对滑动导轨112a、112b,在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呈倾斜状设置的场合,这种结构可以成立,但在例如滑动导轨151设置为不倾斜的水平状时,则在将座位主体2引入车厢内的位置上,即使一方的滑动导轨112a从止动构件157脱出,另一方的滑动导轨112b也会与止动构件157抵接而限制了向后方的移动。为此,在将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设置为水平状时,例如在将座位主体2引入靠车厢内侧的位置上,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一方滑动导轨112a处在可通过止动构件157的第2止动部157b的靠车厢内侧的位置,且可在另一方的滑动导轨112b的位置上前后方向移动,故一旦在止动构件157一侧设置缺口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就在宽度方向的移动中,另一方的滑动导轨112b从止动构件157向外侧脱出,当一方的滑动导轨112a到达该缺口部,就不能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限制装置的车辆用旋转座位,该限制装置即使宽度方向支承台呈水平状或倾斜状,也可在前后方向支承台处在车厢内时使座位主体前后方向移动,而在前后方向支承台沿着宽度方向支承台移动的过程中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
为此,第2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90上的限制装置141设置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后部侧(靠车厢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不需变更的构件采用了相同的符号。
首先,如图14所示,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150具有可滚动支承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纵向滚柱134~134以及横向滚柱135~135的面呈コ字形的滑动导轨151、151。两个滑动导轨151、151在车辆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呈平行设置。如图17所示,两个滑动导轨151、151通过互为同一长度的车厢外侧支脚152和车厢内侧支脚153被水平状地设置在车辆地板F上。
前后方向支承台130如图14所示,该两个主框架131、131在位于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151之间的所定间隔内,通过车厢内外的支承框架132形成框架结构,在该主框架131、131的靠车厢外侧的所定范围内,安装着在车厢内外两侧具有弯折边框133a的底座133,在安装着该底座133的两个主框架131、131的靠车厢内侧分别形成直立部131a。
在底座133的两个弯折边框133a、133a的内面,分别设有可转动的2个纵向滚柱136、136和2个横向滚柱137、137,旋转支承台110的滑动导轨112、112受该纵向滚柱136、136和横向滚柱137、137支承(参照图19)。又在主框架131、131的侧面,可旋转地装有被插入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151内侧的可滚动的3个纵向滚柱134-134以及2个横向滚柱135、135。
在如此设置的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后部侧(图示右侧)的主框架131的在靠车厢内侧形成的直立部131a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向车厢外侧移动中限制旋转支承台110向后方移动用的限制装置141。图16详细表示该限制装置141。该限制装置141具有导板142、止动构件145和螺旋弹簧147。导板142通过以所定间隔安装在主框架131的直立部131a上的导销143、143,以所定的间隔大致与直立部131a呈对置状进行安装,形成大致呈长方形的板状,并在其上边缘142a的所定位置上设置凸部142b,该凸部142b上设有钩挂螺旋弹簧147一端的挂钩孔142c。
在如此安装的导板142与直立部131a之间,安装着如图15的剖视图所示的可滑动的止动构件145。如图16所示,该止动构件145形成比导板142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在其靠车厢外侧的外端部145a的附近,设有可使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移动的凹部145b,在外端部145a一侧形成止动部145c。并设有与该凹部145b相连续的与导板142的凸部142b高度对应的凸部145d,在该凸部145d上设有钩挂螺旋弹簧147的钩挂孔145e。又在该止动构件145上设有可插通导销143、143的所定长度的滑动长孔146、146。
如此形成的止动构件145通过滑动长孔146、146并使用导销143、143可滑动地被支承在主框架131的直立部131a与导板142之间,在凸部142b、145d的钩挂孔142c、145e之间挂着螺旋弹簧147,对止动构件145向车厢内侧施力。
下面,结合前述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图11(A)~图11(D)说明在座位主体2移动时的限制装置141的功能。首先,在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图11(A))时,如图16所示,安装在前后方向支承台的主框架131上的限制装置141的止动构件145与安装在宽度方向支承台150左右的滑动导轨151端部上的端板159的直立片159a抵接,该止动构件145拉伸螺旋弹簧147,以通过滑动长孔146向车厢外侧移动,该滑动长孔146的靠车厢内侧的边端146a形成与导销143抵接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设在止动构件145上的凹部145b位于可将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前后方向移动的位置上,左右的滑动导轨112a、112b移动到后部侧,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
在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旋转锁定机构70,使座位主体2向车门口D一侧(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图11(B))。在转动初始的一定角度范围内,因连动机构中的小齿轮不与齿条啮合,故座位主体2只产生旋转动作,不向车辆前方移动。当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转动一定角度后,滑动锁定机构80被解除锁定,由此使座位主体2形成可向前方移动的状态,连动机构中的小齿轮与齿条开始啮合。因此,若以后继续转动座位主体2,则与该旋转动作连动,座位主体2通过小齿轮与齿条的啮合作用而向前方移动。这样,座位主体2一边转动一边向前移动,使其形成面对车门口D一侧的横向姿势,并且到达前方位置L1(图11(c))。
当座位主体2这样形成横向姿势之后,旋转支承台110的靠车厢内侧的滑动导轨112a的后端部就从止动构件145的凹部145b脱离,移动到比止动构件145略靠前的位置。并且,锁定构件74被锁定在旋转支承台110后方右侧的锁定板72上,使座位主体102锁定在横向姿势,不能转动。
接着,若座位主体2继续从图11(C)的车厢内侧位置W0向图11(D)的车厢外侧位置W1移动,则安装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主框架131上的限制装置141也一体移动。使与安装在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上的端板159抵接、且克服螺旋弹簧147的力而移动到车厢外侧的止动构件145如图16双点划线所示,利用的螺旋弹簧147的复原力而向车厢内侧移动,该止动部145c向滑动导轨112a的端面侧移动,在滑动长孔146的边端146b与导销143抵接的状态下,止动部145c与滑动导轨112a的端部对置,限制滑动导轨112a、112b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限制座位主体2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在保持这一限制的状态下移动到图11(D)所示的位置。此时,就坐者就可离开席位。
如上所述,若要使移动到车厢外侧位置W1的座位主体2返回原先的就坐位置,则反向启动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直线滑动机构,先将座位主体2返回图11(C)所示的车厢内侧位置W0。从到达该车厢内侧位置W0跟前的位置开始,安装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的主框架131上的限制装置141的止动构件145的室内端部就与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端板159抵接,由此,该止动构件145克服螺旋弹簧147的力向车厢外侧移动,在滑动长孔146的边端146a与导销143抵接时,止动部145c位于比与滑动导轨112a对置的位置更靠车厢外侧的位置,与此同时,凹部145b处在可使滑动导轨112a前后方向移动的位置。在此状态下,解除旋转锁定机构70,用手动操作向车厢内侧转动座位主体2。在此阶段中,由于仍保持着连动机构的小齿轮与齿条的啮合状态,故座位主体2与前述相反,一边向车厢内侧转动一边从前方位置L1向后方位置L0移动。
在从横向姿势向车厢内侧旋转一定角度操作的阶段,座位主体2返回到后方位置L0,到达图11(B)所示的位置。然后,通过继续向车厢内侧转动座位主体2,就可返回到图11(A)所示的就坐位置。在旋转操作后半部分的一定角度范围内,小齿轮与齿条的脱离啮合,并且,滑动锁定解除板7从滚柱82的上方脱出,滑动锁定机构80返回到锁定状态,故座位主体2只产生旋转动作,不向前后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第2实施形态的旋转座位190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座位主体2的旋转支承台110、支承该旋转支承台110且使之可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130、使该前后方向支承台130沿车辆宽度方向作水平状移动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150、以及使所述座位主体2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的连动机构,在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150上安装着可与前后方向支承台130一起在宽度方向移动的限制装置141,该限制装置141限制除宽度方向移动范围中所定位置(就坐位置)以外的由前后方向支承台130产生的前后方向移动。
因此,第2实施形态的限制装置141在座位主体2处在就坐位置时,止动构件145与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端板159抵接并向车厢外侧移动,凹部145b处在可使滑动导轨112a前后方向移动的位置。在通过连动机构一边使座位主体2滑动一边向车门口横向转动的状态下,滑动导轨112a的后部端面处在比止动构件145略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由于前后方向支承台130沿着水平状配设的宽度方向支承台150向车厢外侧水平移动,故利用螺旋弹簧147的复原力使止动构件145的止动部145c移动到与滑动导轨112a端面对置的位置,在座位主体2向车厢外侧的水平移动范围内保持这一状态,可限制滑动导轨112a的后退。
又由于该限制装置141被并排设置在前后方向支承台130后侧的主框架131的靠车厢内侧的直立部131上,故例如即使改变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滑动导轨151的长度,由于该限制装置141的止动构件145与滑动导轨112a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故不需要变更。又由于不必如以往的止动构件157那样在滑动导轨151增长时要用很长的止动构件157,因此可减轻重量。另外,该限制装置141也可适用于与所述旋转座位190相类似的现有装置,具有经济性。
另外,在第2实施形态中,是水平状配设宽度方向支承台150,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用于以往那种倾斜状配设宽度方向支承台150的结构,在此场合,最好如图18所示,将止动构件145的止动部145c做成与滑动导轨112a位置对置的形状。
又,说明了止动构件145通过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在座位主体的移动路线中进退的结构,但也可采用电气式的结构,例如可将电磁作动器用作止动构件,在用传感器检测到座位主体已到达宽度方向支承台的靠车厢内侧端部时,按照这一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该电磁作动器作动,将其支杆伸出到座位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路线中,由此来限制座位主体在宽度方向移动中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下面,结合图21~图32、图83和图84说明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3实施形态)。图21表示车厢内,图中的210表示驾驶座位,211表示副驾驶座位。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该副驾驶座位211作为车辆用旋转座位。车门口D处在副驾驶座位211的左侧。另外,在图纸中,车辆前方表示为“前”,车门口D一侧表示为“外”。
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副驾驶座位的车辆用旋转座位211具有座位主体212、在车辆宽度方向滑动支承该座位主体212的宽度方向支承台213、转动支承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旋转支承台214、以及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支承该旋转支承台214的前后方向支承台215。
如图23所示,座位主体212具有座垫212a和背垫212b,在座垫212a的下侧面,如图24所示,安装着具有踏脚板216a的座位支架216。通过该座位支架216将座位主体212安装在宽度支承台213上。
宽度方向支承台213如图25所示,具有左右一对直线滑动机构220、220。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20、200分别如图26~图28所示,具有被夹持在固定导轨220a和移动导轨220b与两个导轨220a、220b的V形槽220d、20d之间的多个钢球220c~220c。
如图25所示,两个移动导轨220b、220b的前部和后部由连接底座224、225连接,形成滑动方的框体(滑动框体221)。又在两个移动导轨220b、220b之间,在滑动框体221的滑动方向中央附近与所述前部一侧的连接底座224上安装着托架226、227,在该两个托架226、227上安装着座位支架216,由此,所述座位主体212被安装在滑动框体221、进而是宽度方向支承台213上。
在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的后端部之间安装着大致呈箱体状的连接底座229,在该连接底座229上装有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驱动源即电动机230。该电动机230通过减速齿轮组230a与螺旋轴231的一端连接。并且,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的前端部之间也通过连接底座228相连接,所述螺旋轴231的另一端侧可旋转地支承在安装于该连接底座228的托架228a上。这样,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也通过连接底座228、229形成一体,构成滑动固定方的框体222。
与所述螺旋轴231啮合的螺母232通过托架233被固定在滑动框体221的连接底座225上。因此,一旦启动电动机230,螺旋轴231就旋转,使螺母232在该螺旋轴231上移动,从而使滑动框体221进而是座位主体212沿车辆宽度方向(直线滑动机构220的滑动方向)移动。
其次,所述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的一方(图25中的前面侧)的固定导轨220a可以在与其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靠近或离开另一方固定导轨220a的方向)进行位置调整,通过适当调整该位置,可调整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之间的间隙,以向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20、220施加合适的预负荷,由此可抑制与滑动方向正交方向(高度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晃动,图26~图28详细表示该位置调整机构。
首先,如图27所示,在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的滑动方向中央附近,分别装有L型托架240,该两个托架240、240被固定在旋转底座241上。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13通过该旋转底座241被安装在后述的旋转支承台214的内圈214a上。在图27中,所述两个托架240、240中的右侧托架240可在图示左右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由此可调整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的滑动方向中央部的间隔。
图26表示固定导轨220a后部侧的位置调整机构。即,在箱体状连接底座229的图示右侧的侧壁229a上设有螺孔229b,调整螺栓242被旋入该螺孔229b内。该调整螺栓242贯穿侧壁229a紧靠在固定导轨220a的外侧面上。因此,通过调节调整螺栓242的旋入量,可改变固定导轨220a、220a之间的间隔。调整螺栓242的旋入量可通过预先旋入螺母243来固定。
图28表示固定导轨220a前部侧的位置调整机构。即,在连接底座228的前端部安装着辅助片234。在该辅助片234上形成有螺孔234a。另外,在固定导轨220a的前部形成有插通孔220aa,调整螺栓235插通该插通孔220aa。该调整螺栓235被旋入上述螺孔234a内。因此,通过调节该调整螺栓235对螺孔234a的旋入量,可调整固定导轨220a对辅助片234的间隔,进而可调整两个固定导轨220a、220a之间的间隔。固定螺栓235的旋入量可通过预先旋入螺母236来固定。
如上所述,通过在滑动方向前部、中央部和后部3处调整与一方固定导轨220a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即可调节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20、220上对钢球220c~220c的夹持力,以向该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20、220施加合适的预负荷,由此可使座位主体212顺畅且无晃动地在车辆宽度方向滑动。
在这一点上,由于以往的直线滑动机构采用了如图31所示的使滚柱208~208在由带形钢板冲压弯曲成大致コ字形的导轨207、207上滚动的结构,故很难通过导轨207、207的冲压弯曲精度来修正高度方向的误差,而且不能施加预负荷。
而且,采用这种以往的直线滑动机构时必须抑制水平方向的晃动,故必须如图32那样采用将树脂零件209推压到コ字形导轨上的装置,而若采用上述实施形态的直线滑动机构220、220,由于是在V形槽220d、220d之间夹持钢球220c~220c,故可简单地实现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无晃动的滑动动作,就不需要采取上述以往的那种装置。
图29详细表示旋转支承台214和前后方向支承台215。旋转支承台214的用途在于使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213及座位主体212在向着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车门口D一侧的位置之间转动约90°,前后方向支承台215的用途在于使该旋转支承台214、宽度方向支承台213及座位主体212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首先,如前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213通过托架240、240和旋转底座241而安装在旋转支承台214的内圈214牙,即使在该旋转支承台214上,也采用与所述直线滑动机构220相同的滑动机构。即,在内圈214a的外周面与外圈214b的内周面分别形成V形槽,在两个V形槽之间夹入多个钢球(未图示),由此构成该旋转支承台214,从而可使座位主体212顺畅且无晃动地转动。
旋转支承台214被安装在前后方向支承台215的主底座250上。该主底座250通过左右一对直线滑动机构251、251被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可前后方向移动。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51、251采用了与前述直线滑动机构220相同的结构。即,两个滑动机构251、251在固定导轨251a和移动导轨251b与两个导轨251a、251b的V形槽251c、251c之间夹持的多个钢球(未图示)。又在一方的固定导轨251a上,设置与所述直线滑动机构220中的位置调整机构相同的未图示的位置调整机构。由此向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51、251施加适当的预负荷,使主底座250顺畅且无晃动地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
其次,座位主体212的旋转动作和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通过连动机构260连动。该连动机构260具有安装在所述旋转底座241下面的圆弧状小齿轮261、安装在所述主底座250上的中间齿轮262和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的齿条263。小齿轮261与中间齿轮262啮合,中间齿轮262与齿条263啮合。如图30所示,在小齿轮261的图示跟前侧的一定角度α(本实施形态中为26°)的范围内未形成啮合齿。因此,在该角度α的范围内,小齿轮261不与中间齿轮262啮合,座位主体212的旋转动作和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不连动(非连动范围)。一旦座位主体212从向着车辆正面的位置向车门口D一侧转动α角度,经过小齿轮261与中间齿轮262的啮合,然后是小齿轮261与中间齿轮262的啮合以及中间齿轮262与齿条263的啮合,座位主体212向车门口D一侧的转动动作就与向车辆前方的滑动动作连动。
反之,一旦座位主体212从车门口D一侧向面向车辆正面的方向转动,座位主体212即与该旋转动作连动,向车辆后方侧(图30中的右方)滑动,由此可确保就坐者的脚下空间宽畅。若采用如此结构的连动机构260,通过1次操作就可完成座位主体212的旋转动作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故可提高该车辆用旋转座位211的使用方便性。
如上结构的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211在车辆行驶时,形成图21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座位主体212在旋转方向上处在面对车辆正面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处在滑动后端侧。又,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长度方向(沿着直线滑动机构220的方向)处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在该车辆用旋转座位211的就坐者上、下车时,向车门口D一侧旋转座位主体212。此时,从座位主体212向车门口D一侧转动角度α后的阶段开始,与该旋转连动,进行向车辆前方的滑动动作。这样,在一边使座位主体212向车门口D一侧旋转一边向车辆前方滑动、且使其转动约90°并到达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位置时,停止旋转操作。在图22中,用实线表示该阶段的状态。
在图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下,座位主体212在旋转方向面对车门口D一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则处在滑动前端侧的位置,且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在此阶段,座位主体212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后端侧(车厢内侧、图22中的右侧)的位置。因此,一旦启动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驱动电动机230,则螺旋轴231产生旋转,使滑动框体211移动,由此可使座位主体212向车厢外侧移动(在图2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若要使座位主体212返回车厢内侧,使电动机230反向旋转即可。当座位主体212返回宽度方向的车厢内侧之后,将该座位主体212转动到车辆的正面。与其旋转连动,该座位主体212向车辆后方一侧滑动。通过座位主体212的旋转,宽度方向支承台213也一体转动,最终返回使其长度方向到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
采用如上结构的车辆用旋转座位211,宽度方向支承台213是通过旋转支承台214在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与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位置之间转动,在车辆行驶时(就坐时),处于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由此,如图21所示,在车辆行驶时,宽度方向支承台213就不会伸出到驾驶座位210,从而可充分确保驾驶座位210与副驾驶座位211之间的空间S,可确保譬如通畅性等。
又,虽然是在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后部配置着电动机230等,但由于在车辆行驶中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13位于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故所述电动机230等不是处在驾驶座位210一侧,而是处在后部座席一侧,在这一点上也能充分确保与驾驶座位210之间的空间S。
并且,由于能充分确保与驾驶座位210之间的空间S,故便于配置停车止动杆和控制箱等之类的部件。
又,例如宽度方向支承台213的直线滑动机构220、220中的一方固定导轨220a可在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调整位置,通过适当调节这一位置,可向两个直线滑动机构220、220施加适当的预负荷,由此可实现座位主体212无晃动的滑动动作。
在这一点上,如图83和图84所示,以往的车辆用旋转座位291包括支承座位主体295并可使之在面对车辆正面的位置与向着车辆侧方的车门口D一侧的位置之间转动的旋转支承台292、支承该旋转支承台292并可使之在车辆前后方向(图84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293、以及支承该前后方向支承台293并可使之在车辆宽度方向(图83和图84中的左右方向)滑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294,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94如图所示,因其长度方向被固定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故必须在该方向确保较大空间。
因此,在将该车辆用旋转座位291设定在副驾驶座位的场合,与驾驶座位296之间的空间S就被该宽度方向支承台194所占据,其结果,例如不能确保向后部席座R、R的通畅性(利用驾驶座位296与副驾驶座位291之间的空间S作为通道,从驾驶座位296或副驾驶座位291向后部席位R、R移动)。
又,宽度方向支承台294的驱动源采用以电动机和螺杆为主体的未图示的直线驱动机构,该直线驱动机构特别是将所述电动机安装成从该宽度方向支承台294的滑动后端部(图示右端部)向驾驶座位一侧伸出的状态,故在这一点上也很难确保向后部席位R、R的通畅性。
又,在利用驾驶座位296与副驾驶座位291之间的空间S来配置停车止动杆或控制箱等存放箱的场合也会受到限制。
若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第3实施形态),则可消除上述问题。
在如上所说的第3实施形态中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宽度方向调整是在滑动方向的前端部附近、中央部附近和后端部附近三处进行,但也可在2处、1处或4处以上调整位置。又,以上是在一侧的固定导轨220a上进行位置调整,但也可采用对两侧固定导轨220、220a作位置调整的结构,还可通过调整移动导轨220b的位置向该直线滑动机构220、220施加适当的预负荷。
下面结合图33~图40说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4实施形态)。图33和图34表示本实施形态车辆用旋转座位301的整体,图33是将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分离后的状态,进而表示将座位主体310单独用作轮椅的状态,图34表示将座位主体310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连接后搬入车辆车厢内侧的形状。
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301大致可分为所述的可单独用作轮椅的座位主体310和与其连接、设在车厢内用的升降装置350。
首先,座位主体310具有座垫311和背垫312,在背垫312两侧部装有扶手313、313,在上部装有靠头架314。又在背垫312的背面设有供护理人员操作用的手柄315,在该手柄315上配置止动杆316。
在座垫311的下面安装着连接底座320,在该连接底座320的两侧部装有折叠式的车轮构架321、321。图36单独表示连接底座320。该连接底座320的下面在将该座位主体310作为轮椅而接角地面的状态下,相对后述的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倾斜底座361呈平行状设置。又在该连接底座320的下面设有左右一对连接销322、322和前端中央的挂钩323。在两个连接销322、322的前端部形成所定直径的凸缘部322a。对于该凸缘部322a的功能,将在后面介绍。
其次,如图35所示,安装在该连接底座320两侧部上的左右一对车轮构架321、321分别具有上下转动的主臂324。两个主臂324通过支轴324a可上下转动地支承在连接底座320的侧部后端附近。两个主臂324、324的前端部通过コ字形的联杆臂325连成一根,在该联杆臂325上安装着脚踏板325a。
在主臂325后端的附近,通过支轴326a安装着可上下转动的后轮臂326,后轮327可转动地被支承在该后轮臂326的下端部。在后轮臂326的中央位置形成长槽孔形状的连接槽326b,辅助支臂328的下端部通过支轴328a与该连接槽326b连接并可沿着该连接槽326b移动且可旋转。辅助支臂328的上端部通过支轴328b与主臂324连接,可在支轴326a与支轴324a之间转动。
在主臂324的前端部,通过托架329支承着可转动的前轮330。托架329具有筒体部329a,通过将该筒体部329a以同轴且可围绕轴周围转动的形式支承在主臂324上,使安装后的该托架329可绕着主臂324的轴旋转。因此,一旦托架329转动到主臂324的轴周围的下侧,就可将前轮330取出到使用位置,若转动到主臂324的轴周围的上侧,则可将前轮330收入主臂324的内侧。图34表示两个前轮330、330收入后的状态。
又,通过支轴331a,锁定支臂331的下端部可转动地与主臂324的前端部连接。在该锁定支臂331的上端部设有钩状的挂钩部331b。该挂钩部331b可离合地与设在连接底座320侧部的向侧方伸出的锁定销332钩住。
如上结构的两个车轮构架321、321通过所述联杆臂325连接后可一体状折叠。即,如图35中的实线所示,将主臂324、324向下方转动后取出,然后将锁定支臂331向直立方向转动,将其挂钩部331b挂在锁定销332上。由此,可将主臂324、324锁定在取出位置。
接着,将托架329、329转动到下侧,在取出两个前轮330、330的同时,将后轮支臂326、326转动到下方,取出两个后轮327、327。随着后轮支臂326、326的转动,两个辅助支臂328、328分别以支轴328b为中心、一边使支轴328a沿着连接槽326b相对移动一边向下方转动。后轮支臂326、326越过穿过该支轴326a的垂直线,从前侧向后侧(图35中,从左侧向右侧)转动,并在后侧的位置受到在辅助支臂328及与主臂324之间构成的桁架结构的负重。这样,通过取出两个车轮构架321、321,座位主体310即可单独作为轮椅使用。
两个车轮构架321、321在该座位主体310搬入车辆室内的阶段被收入。即,在将用作轮椅的座位主体310搬入车厢内的阶段,在该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的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连接的状态下,沿着座垫311的侧部收入所述两个车轮构架321、321。在收入两个车轮构架321、321时,先将锁定支臂331的挂钩部331b从锁定销332中脱出。由此使主臂324、324形成可向上方转动的状态。在将两个主臂324、324向上方转动的同时,使两个托架329、329向上侧转动,将两个前轮330、330收入主臂324、324间。在图34中,详细表示了该前轮330、330的收入状态。
另外,将后轮支臂326、326向上方转动,将其收入大致沿着座垫311两侧部的位置上。在座垫311的两侧部,分别安装着收入后轮支臂326和后轮327用的车轮盖板333。
这样收入的主臂324、324、两个前轮330、330和两个后轮327、327分别使用各自设置的位置保持装置(未图示)保持在收入位置上。
通过这样将两个车轮构架321、321收入,就可在该座位主体310搬入车厢内的所定位置后设置成与其它座位(车厢内固定的座位,如驾驶座位等)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可减轻或者消除就坐的轮椅利用者的生疏感。
下面说明设置在车辆室内的升降装置350。该升降装置350包括与所述座位主体310连接且可使其向车辆宽度方向滑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转动支承该宽度方向支承台360以使座位主体310在面向车门口的位置与向着车辆正面的位置之间转动的旋转支承台380、对该旋转支承台380进而是座位主体310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支承的前后方向支承台390。
如图37和图39所示,宽度方向支承台360具有左右一对直线滑动机构362、362。两个直线滑动机构362、362具有分别夹在固定导轨362a和移动导轨362b及两个导轨362a、362b的V形槽362d、362d之间的多个钢球362c~362c。
横跨两个移动导轨362b、362b间装有所述倾斜底座361和连接框架369。倾斜底座361安装在移动导轨362b、362b之间的前侧,连接框架369安装在两个移动导轨362b、362b的后端部之间。
倾斜底座361平行地设在座位主体310的连接底座320上。通过将连接底座320重叠状地与该倾斜底座361连接,使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连接。
在倾斜底座361的前端中央,形成连接时供座位主体310上的挂钩323钩住用的凹部361a。又在倾斜底座361的后部附近,形成左右一对穿通的连接窗361b、361b。
两个连接窗361b、361b形成越靠车辆外侧越粗的长槽状,车辆外侧的粗大部分的宽度可插入所述连接销322的凸缘部322a,车厢内侧的较细部分的宽度小于该凸缘部322a,可插入该连接销322的轴部。
该连接窗361b、361b又如图33所示,越靠车辆外侧越向离开车门板Dr的方向弯曲。
如图38和图39所示,在该倾斜底座361的里侧,与所述凹部361a对应安装有肘式夹355。还是在倾斜底座361里侧,在两个连接窗361b、361b的侧部,分别安装着钩状的可以支轴356a为中心转动的止动件356,在其头部之间夹装着拉弹簧357。因此,该两个止动件356、356的前端侧分别向横向连接窗361b、361b的方向施力。
其次,在两个固定导轨362a、362a的后端部之间装有大致箱体状的连接框架363,在该连接框架363上装有该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驱动源即电动机364。该电动机364通过减速齿轮组364a与螺旋轴365的一端连接。又,两个固定导轨362a、362a的前端部之间也通过连接框架366相连接,并通过安装在该连接框架366上的托架366a,可转动地支承所述螺旋轴365的另一端。
与所述螺旋轴365啮合的螺母367通过托架368而固定在连接框架369上。因此,一旦启动电动机364,则螺旋轴365旋转,使螺母367在该螺旋轴365上移动,由此可使两个移动导轨362b、362b相对固定导轨362a、362a滑动,进而使倾斜底座361向车辆宽度方向(直线滑动机构362的滑动方向)移动。
在两个固定导轨362a、362a的滑动方向中央附近,分别装有L型的托架370,该两个托架370、370被固定在旋转底座371上。通过该旋转底座371,将该宽度方向支承台360安装在旋转支承台380的内圈381上。
旋转支承台380也具有与所述直线滑动机构362一样的滑动机构。即,在其内圈381的外周面与外圈382的内周面上分别形成V形槽,在两个V形槽之间夹持多个钢球,以此构成该旋转支承台380,由此可使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进而使座位主体3 10顺畅且无晃动地转动。
如图40所示,该旋转支承台380被安装在前后方向支承台390的主底座391上。该主底座391通过左右一对直线滑动机构392、392被安装在车辆底面F上,可前后方向移动。两个直线滑动机构392、392采用与前述的直线滑动机构362相同的结构。即,两个滑动机构392、392具有固定导轨392a和移动导轨392b,在两个导轨392a、392b上形成的V形槽392c、392c之间夹持着多个钢球(未图示)。
其次,通过连动机构395使座位主体310的旋转动作与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连动。该连动机构395具有安装在所述旋转底座371下面的圆弧状小齿轮396、安装在所述主底座391上的中间齿轮397、以及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的齿条398。小齿轮396与中间齿轮397啮合,中间齿轮397与齿条398啮合。
经过该小齿轮396与中间齿轮397的啮合以及中间齿轮397与齿条398的啮合,座位主体310一边转动一边向车辆前方滑动。反之,当座位主体310从车门口一侧转动到面向车辆的正面时,座位主体310与该旋转动作连动,向车辆后方侧滑动,由此可充分确保就坐者脚下的空间。若采用如此结构的连动机构395,则由于可依靠1次操作使座位主体310作旋转动作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故可提高该车辆用旋转座位301的使用方便性,大幅度减轻就坐者以及护理人员的负担。
若采用以上结构的车辆用旋转座位301,座位主体310不仅可用作车厢内的座席,而且在与车辆分离后可以单独作为轮椅使用。
首先,在将座位主体310单独用作轮椅之后,若要将其搬入车厢内,则在宽度方向支承台360面向车门口一侧(使其滑动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下,使倾斜底座361移动到最靠车厢外侧(前端)。接着,轮椅利用者坐在座位主体30上使座位主体310后退,使其连接底座320靠近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倾斜底座361直至重合,以使连接底座320上的两个连接销322、322进入倾斜底座361上的两个连接窗361b、361b内。
如前所述,由于两个连接窗361b、361b的形状是其靠车厢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弯曲,故座位主体310可以从车门Dr的后方绕入靠近,不会与车门Dr碰撞,这样使两个连接销322、322进入连接窗361b、361b内。
在这样使座位主体310以绕入的方式靠近,以使两个连接销322、322进入连接窗361b、361b的阶段中,连接销322、322先进入连接窗361b的较宽部分。如图38中的实线所示,由于连接窗361b的较宽部分可插入连接销322的凸缘部322a,故允许该连接销322的进入和拔出。在进入该较宽部分之后,通过使座位主体310继续后退,可将连接销322移动到较细部分。由于该较细部分的宽度比连接销322的凸缘部322a的直径小,该凸缘部322a受其连接窗361b两侧部的阻挡,因此可防止连接销322从连接窗361b中脱出,从而可将连接底座320与倾斜底座361的重合状态固定住,进而锁定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的连接状态。
在连接销322、322从连接窗361b、361b较宽部分向较细部分移动途中,由于止动件356的前端侧横过该连接窗361b、361b,连接销322推压该止动杆356的前端,使该止动件356以它的支轴356a为中心且克服拉伸弹簧357的力,一边向解除锁定的方向(图38中、左侧的止动件356为逆时针方向、右侧的止动件356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一边向连接窗361b较细部分移动。
一旦连接销322、322一边分别使止动杆356向解除锁定方向转动一边进入较细部分,两个止动杆356、356就利用拉伸弹簧357向锁定方向(图38中、左侧的止动杆356为顺时针方向,右侧的止动杆356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其前端部返回到横过连接窗361b的锁定装置。这样,当连接销322、322分别进入连接窗361b较细部分时(图38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如前所述,由于其凸缘部322a与连接窗361b的两侧卡合,故可阻止该连接销322脱出,并通过止动杆356阻止向较宽部分移动,由此能可靠地保持两个连接销322、322与连接窗361b、361b的卡合状态。
又,如上所述,在使两个连接销322、322进入连接窗361b、361b的同时,使挂钩323进入倾斜底座361的凹部361a。一旦该挂钩323进入凹部361内、且两个连接销322、322如上所述进入连接窗361b、361b的较细部分,则形成连接底座320与倾斜底座361大致重合的状态,然后,通过将肘式夹355的挂钩部355a与挂钩323钩合锁定,将连接底座320与倾斜底座361的重合状态固定住,进而结束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的连接。
在这样将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连接之后,按照前述的顺序将两侧的车轮构架321、321折叠,由此将折叠后的两个车轮构架321、321收入座垫311的下面和侧部。
在如上那样将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连接、并收入两个车轮构架321、321之后,使升降装置350动作,将已连接的座位主体310搬入车厢内。即,先启动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电动机364,使已连接的座位主体310移动到车厢内。在座位主体310到达宽度方向的车厢内侧端部时停止电动机364运转。
其次,使用手动操作将座位主体310从向着车门一侧的位置转动到面对车辆正面的位置。如前所述,由于本实施形态的升降装置350具有连动装置395,使座位主体310与该旋转操作产生的旋转动作连动地向车辆后方移动。一旦将座位主体310转到面向车辆正面,该座位主体310就到达前后方向支承台390的滑动范围的后端位置,由此可充分确保就坐者脚下的空间。在以上的过程中,轮椅使用者只要坐在座位主体310上即可。
另一方面,若要将座位主体310从所述车厢内的设置状态向车厢外移动并用作轮椅,则首先同样在轮椅利用者坐在座位主体310的状态下,例如通过护理人员的手动操作将该座位主体310从面对车辆正面的位置,转动约90°,转到车门口一侧。与该旋转操作连动,座位主体310就向车辆前方移动。接着,在转动座位主体310并面向车门口的状态下启动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电动机364,使座位主体310移动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将座位主体310移动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端位置之后,停止电动机364的运转。
在这样使座位主体310移动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端位置之后,按照前述的顺序将两侧的车轮构架321、321取出。
然后,将肘式夹355解除锁定,以将其挂钩355a与挂钩323分离。与此同时,两个止动件356、356克服拉伸弹簧357的力,使其前端从连接窗361b分别向退避方向转动,在此状态下,例如通过护理人员的手动操作使座位主体310前进。一旦座位主体310前进,连接销322、322就使止动件356的前端部从连接窗361b、361b较细部分向较宽部分移动。当两个连接销322、322到达连接窗361b、361的较宽部分时,由于该较宽部分可插入连接销322的凸缘部322,故该两个连接销322、322形成可从连接窗361b、361b拔出的状态。在此阶段,挂钩323从凹部361a中拔出。
在形成连接销322、322可从连接窗361b、361b拔出的状态之后,通过使该座位主体310前进,使连接底座320与倾斜底座361分离。通过以上操作可使连接底座320与升降装置350分离。这样与升降装置350分离后的座位主体310就可单独用作轮椅。
采用如上结构的车辆用旋转座位301,可将座位主体310单独用作轮椅,并且若原样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连接后移动到室内,就可作为车辆用的座位使用。由此,轮椅利用者完全不用象以往那样在车辆专用座位与轮椅之间进行换坐的移动动作就能坐到车厢内,或者相反,坐到轮椅上,由此可大幅度减轻轮椅利用者及护理人员的负担。
又,座位主体310可单独用作轮椅,由于可在保持轮椅功能(主要是就坐功能和车轮构架321、321的行走功能)的状态下搬入车厢内,因此,也不需要象以往那样将将轮椅构架部分分离后考虑对它的处置。
并且,在用作轮椅之后,若想要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连接,可通过将座位主体310的连接底座320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倾斜底座361重合状连接来实现。倾斜底座361向车厢外侧下倾,连接底座321与该倾斜底座361平行状设置。由此,在为了使作为轮椅的座位主体310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连接而靠近的阶段,即使在座位主体310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之间出现高度方向的不一致,通过相互平行的连接底座321与倾斜底座361的滑动连接的作用,可纠正这一偏差,便于座位主体310与宽度方向支承台360的连接作业。
又,装在座位主体310两侧部上的左右车轮构架321、321折叠后可沿着座垫311的下面或侧部收入。由此可使座位主体在高度更低的状态下搬入车厢内。因此,就容易使该车辆用旋转座位301的高度符合车厢内固定的其它座位,例如驾驶座位等,从而可减轻或消除坐在该车辆用旋转座位301上的轮椅利用者在车厢内的生疏感。
并且,若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301,由于作为连接凹部的连接窗361b、361b形成越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越向背离车门Dr的方向弯曲的形状,故在使座位主体310接近升降装置350的阶段,该座位主体310是以绕入的方式靠近,不会与车门Dr相碰撞,由此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可顺畅地进行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的连接和脱离操作。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中,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以上说明的是通过连接凸部与连接凹部的卡合,将倾斜底座与连接底座在相互重合的状态下固定,由此使座位主体310与升降装置350连接,但连接底座与倾斜底座的固定装置可以改变为各种形态。例如,也可在连接底座上设置3处挂钩,在倾斜底座上设置与该3处挂钩相对应的3个肘式夹,通过肘式夹与各挂钩的钩挂锁定,将连接底座固定在倾斜底座上。
又,即使在采用连接凸部与连接凹部卡合方式固定的结构中,以上说明的是将穿通的连接窗361b作为连接凹部的示例,但也并非一定要是穿通方式的,只要是可与座位主体上的连接凸部卡合的凹部即可。另外,在不穿通地设置连接凹部时,也可将止动件356配置在倾斜底座的表面侧。
并且,以上所述是将连接凸部即连接销设在连接底座320上,并将连接凹部设在倾斜底座361上,但也相反设置。即,将连接凸部设置在倾斜底座上,将连接凹部设置在连接底座上。
下面结合图41~图50说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5实施形态)。图41表示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401。该车辆用旋转座位401具有轮椅410和升降机构450。
轮椅410包括具有座垫411a和背垫411b的座位主体411、支承该座位主体411的侧视为大致L字形的座位框架420以及沿着该座位框架420的左右两侧部安装的同样侧视为大致L字形的盖体430、430。
在座位框架420的前部,通过支承臂421a、421a安装着踏脚板。
又,在其两个支承臂421a、421a的前端,安装着左右一对前轮422、422。该两个前轮422、422分别安装在通过支轴422a而可上下摆动的前轮撑杆422b的前端且旋转自如。如图4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两个前轮422、422在分别将前轮撑杆422b向上转动后可收入(折叠)设在所述盖体430前部的车轮容纳部430a内,又如图43中的实线所示,在将前轮撑杆422b向下转动使其接地之后,可作为行走轮发挥功能。
在座位框架420的后部下面,安装着左右一对的后轮423、423。如图43所示,该两个后轮423、423也分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通过支轴423a而可上下摆动地安装于框架420下面的后轮撑杆423b的前端,与前轮422、422一样,在将后轮撑杆423b向上转动后可收入所述盖体430的车轮容纳部430a内,在将后轮撑杆423b向下转动使其接地之后,又可作为行走轮发挥功能。在图43中,双点划线表示将后轮423收入车轮容纳部430a内的状态,实线表示向下方取出后接地的状态。
另外,在前轮撑杆422b和后轮撑杆423b上,夹装有可向收入方向和取出方向两方加力的拉伸弹簧(未图示),由此将两个前轮422、422和两个后轮423、43分别保持在收入车轮容纳部430a内的状态,或者保持在取出位置上。
如图43所示,在两个后轮423的支轴423a的后侧(图示右侧),在其周围装有包着弹性橡胶的缓冲杆424,通过该缓冲杆424与两个后轮423、423的后轮撑杆423b、423b抵接,可吸收从路面传给后轮423、423的震动。即,该缓冲杆424具有震动吸收器的功能。
其次,在左右的两个盖体430、430上,分别设有沿着背垫411侧部的直立部430b,在该直立部430b的内部,配置有将该轮椅410与所述联杆机构450连接时用的连接凹部440。该两个连接凹部440、440在座位框架420的侧面一体形成,分别具有上下方向很长的弯曲形状,并且如图44所示,具有面向后方开口的截面コ字形状。在该连接凹部440、440的上部,如图43和图45所示,形成折起部440a,设有在下方开口的挂钩部440b。
在座位框架420两侧部,在所述连接凹部440的下方,安装着用于锁定升降机构450与该轮椅410连接状态的锁定杆445。如图46所示,该两个锁定杆445、445分别可上下移动地受着保持托架446的支承。在该保持托架446上形成上下方向的很长的导槽446a,在该导槽446a内,插有安装在锁定杆445上的导销445a。因此,锁定杆445的导销445a可在导槽446a内的可移动范围上下移动。
在保持托架446的导槽446a的上部,设置有大致在直角方向切入形成的锁定保持部446b。在锁定杆445移向上方后,一旦沿围绕轴转动约90°,导销445a就从导槽446a进入所述锁定保持部446b,由此可将锁定杆445保持在上端锁定位置上。如后所述,通过将锁定杆445保持在上端锁定位置,可将后述的升降机构450的连接板456的下端部456d固定,使之不能移动。从而可将升降机构450的连接状态锁定。若要解除这一锁定状态,只要将锁定杆反向转动,使导销445a从锁定保持部446b移动到导槽446a内,然后使该锁定杆445依靠自重向下方移动即可。
如图43和图46所示,锁定杆445的上端部445b与连接板456的下端部456d的形状一致,形成圆锥状。又,锁定杆445的下端部被弯曲成L字形,由此可便于上述90°转动时的操作。升降机构450的连接及其分离操作将在后面作详细说明。
在背座411b的左右侧部,安装着可上下摆动且可收入或取出的一对扶手411c、411c。又,在背座411b的上部,安装着靠头架411d。并且,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座位框架420的后面装有护理人员用的手柄412。该手柄412是将管材弯折成コ字形状,横跨在背垫411b的左右侧部之间。在该手柄412的侧部装有后轮止动操作用的止动杆412a。图43省略了该手柄412。
下面说明设在车厢内的升降机构450。该升降机构450包括通过设在车厢内地板F上的滑动导轨451、451而可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主底座452、装在该主底座452上的旋转盘453、装在该旋转盘453上的摆动底座454以及安装在该摆动底座454两侧部上的左右一对四联杆机构455、455。
在本实施形态中,未设置使主底座452前后方向移动用的特别的驱动装置,故该移动动作由手动操作来完成。主底座452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通过未图示的滑动锁定机构,可以锁定在任意的位置上。另外,主底座452的滑动动作也可采用电动式,如通过电动机和齿条传动齿轮组成的驱动机构来进行。
旋转盘453由内圈453a和外圈453b组合而成,相互可自由旋转,外圈453b固定在主底座452上,内圈453a安装在主底座454的下面。通过该旋转盘453支承摆动底座454,使之可在面向车辆前方与面向车辆侧方(车门口D一侧、参照图41和图42)之间转动约90°。该摆动底座454在面向车辆前方和面向车辆侧方的2个位置上,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锁定机构保持着位置。
如图49所示(在图47中未图示),在滑动底座454上安装着圆弧状的小齿轮454a,而在地板F上,沿着车门口一侧(图49中的下侧)的滑动导轨451装有与该小齿轮454a啮合的齿条451a,由此使摆动底座454的旋转动作与主底座452的滑动动作连动。即,当将移动到车厢内的轮椅410从面向车辆前方开始转动到面向车门口D一侧时,如图所示,因小齿轮454a局部缺齿,故旋转初期是摆动底座454单独转动,但一旦轮椅410转动一定角度,小齿轮454a就与齿条451a开始啮合,故其后摆动底座454的旋转动作就与主底座452向前方的滑动动作产生连动,从而轮椅410一边向车门口D一侧转动一边向车辆前方移动。若采用这种连动机构,不用进行向车辆前方的滑动操作,只须作转动操作就可使轮椅410移动到适合于向车厢外侧摆出的位置,因此可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反之,在将轮椅410从车厢外向车厢内移动时,也同样只须通过面向车辆正面的转动操作,就可使轮椅410向车辆后方滑动。通过使轮椅410向车辆后方滑动,可充分确保轮椅利用都脚下的空间。
其次,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分别具有2个联杆臂455a、455b,前侧的两个联杆臂455a、455a的下端部通过支轴455c、455c,可上下摆动地与摆动底座454的侧部连接。另外,后侧的两个联杆臂455b、455b的下端部之间通过1个连接轴457连成一体,又通过该连接轴457使两个联杆臂455b、455b可上下摆动地与摆动底座454连接。
在所述连接轴457上,连接着将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向车厢外侧摆出用的驱动源即电动气缸490。该电动气缸490将在后面予以说明。
在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的前端分别装有连接板456。前后的联杆臂455a、455b通过支轴456a、456b可摆动地与其两个连接板456、456连接。
如图43和图44所示,两个连接板456、456呈大致平板的形状,可分别基本无间隙地插入所述轮椅410的连接凹部440,并且,如图45所示,其上端部的形状是可无间隙地插入连接凹部440,且如图45所示,其上端部454c具有可无间隙地嵌入连接凹部440的挂钩凹部440b内的形状。一旦连接板456的上端部456c嵌入挂钩凹部440b内,则可利用折起部440a阻止该上端部456c向脱出的方向(图43中的右方)变位。
另外,所述锁定杆445的上端部445b与连接板456的下端部456d抵接,可阻止该下端部456d向脱出的方向(图43中的右方)变位,由此可防止连接板456与连接凹部440分离,从而将轮椅410与升降装置450连接。
上述电动气缸490的详细结构如图48所示。在连接轴457的大致中央固定着呈L字形的两个支承臂459、459,通过两个支承臂459、459安装着电动气缸490。该电动气缸490主要由电动机491、齿轮箱492和螺杆494构成,一旦电动机491起动,由齿轮箱492放大的转矩就使螺旋轴494a旋转,由此使与该螺旋轴494a螺纹结合的箱形螺帽494b沿着螺旋轴494a的轴向移动。
螺旋轴494a可旋转地支承在筒形的螺旋轴壳体493上,该筒形的螺旋轴壳体493设在齿轮箱492上,且通过支轴459a、459a可上下转动地支承在上述两个支承臂459、459的前端之间。另一方面,在螺帽494b的两个侧面安装有板状的托架495、495,两个托架495、495的前端分别通过支轴496而可上下转动地与摆动底座454底面的前端附近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动气缸490,在摆动底座454、进而是前述轮椅410向着车门口D一侧的状态下,一旦电动机491向正转方向起动,螺旋轴494a即旋转,螺帽494b相对地向螺旋轴494a的前端一侧移动。螺帽494b通过支轴496、496而固定在上下转动的支承臂495、495之间,故结果是螺旋轴494a边旋转边向其轴向的后方(图48中上方)移动。一旦螺旋轴494a向后方移动,螺旋轴壳体493即形成一体地向后方移动,故支承臂459、459及连接杆457就向图48中箭头A方向旋转,由此使后侧的联杆臂455b、455b、进而使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向图47中箭头C方向(车厢外侧)倾倒,该动作成为向车厢外侧摆出的动作。该摆出动作使连接板456、456经过门口D而移动到车厢外。
另一方面,一旦电动机491倒转,螺旋轴494a就移动到轴向的前方(图48中下方),连接轴457沿图48中箭头B方向旋转,使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沿图47中箭头D方向(车厢内侧)转动,两个连接板456、456回到车厢内。
上述结构的升降机构450作如下动作而与前述轮椅410连接或脱离。在进行以下操作的过程中,轮椅使用者只需坐在座位主体411上,可以保持坐姿移动到车厢内的规定位置。
图41表示轮椅410脱离升降机构450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在升降机构450上,主底座452移动到滑轨451、451的前端位置,摆动底座454向着车厢外侧。而且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成为向摆出一侧倾倒的状态。而在轮椅410上,将前轮422、422及后轮423、423从车轮收容部430a取出,使该轮椅410可单独使用,即可作为普通的轮椅在路上移动。另外,如上所述,轮椅使用者始终保持坐在座位主体411上的姿势。
如果要在此状态下将轮椅410与升降机构450连接,就使轮椅410向后与升降机构450接近,将升降机构450的两个连接板456、456嵌入轮椅410连接凹部440、440内。然后使电动气缸490的电动机491倒转,使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略向竖立方向移动,由此使两个连接板456、456的上端部456c嵌入连接凹部440、440的钩挂凹部440b、440b中。
然后,使锁定杆445、445上升,使其上端部445b与连接板456的下端部456d抵接,然后使之环绕轴作90度旋转,以使导销445a进入锁定保持部446b,由此将该锁定杆445、445保持在上端的锁定位置。通过以上操作,连接板456的上端部456c被束缚在钩挂凹部440b内,下端部456d则被锁定杆445束缚,从而将连接板456固定在轮椅410的后部。
在这样将升降机构450与轮椅410连接后,起动升降机构450的电动气缸490而使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向竖立一侧(车厢内侧)移动。这样就使轮椅410从地面浮起,故在此阶段暂时使升降机构450停住并将两个前轮422、422及两个后轮423、423收入车轮收容部430a、430a内。图42表示该状态。
在将前轮422、422及后轮423、423收入后,再度使升降机构450向车厢内侧动作,以使其所连接的轮椅410移动到车厢内。在图47中,在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移动到竖立位置且轮椅410移动到大致位于摆动底座454上的移动阶段,将电动气缸490停住,升降机构450停止动作。另外,在该阶段,两个四联杆机构被未图示的摆动锁定机构锁定在竖立位置上,从而将轮椅410保持在摆动底座454的上方。
在这样将轮椅410移动到车厢内后,通过手动操作使该轮椅410及摆动底座454一体地旋转约90度以使之向着车辆前方。如前所述,由于小齿轮454a与齿条451a的啮合作用,轮椅410边向车辆前方旋转边向后方滑动。在该阶段,轮椅使用者也是保持坐在座位主体411上的姿势,从而通过上述操作使轮椅使用者向着前方坐在车厢内的规定位置上。
在要从上述坐于车厢内规定位置上的状态移到车厢外时,只需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即可。在这种场合,轮椅使用者也只要坐在座位主体411上即可,无需如过去那样从车辆专用座位上移到轮椅上。在轮椅使用者坐着的状态下使轮椅410边向门口D一侧旋转边向前方滑动,然后使升降机构450向摆出一侧动作,使轮椅410移动到车厢外。在轮椅410完全移动到车厢外的阶段,暂时使升降机构450停止动作,并将两个前轮422、422和两个后轮423、423取出,然后,将升降机构450再度向摆出一侧起动,以使轮椅410着地。
在使轮椅410着地后,再度使升降机构450停止动作,并使锁定杆455向下方移动,以解除连接板456的锁定。在该解除状态下,一旦使升降机构450再度向摆出方向动作,两个连接板456、456向下方变位,使其上端部456c、456c脱离钩挂凹部440b、440b,在此阶段,通过使轮椅410前进,使该轮椅410脱离升降机构450。
这样从升降机构450脱离的轮椅410可单独移动,可与普通的轮椅同样地使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401是将可作为普通的轮椅使用的轮椅410整体地(连同座位框架420及前后轮422、422、423、423等)移动到车厢内作为车厢内用的座位使用,故轮椅使用者完全不必如过去那样作换乘动作就可坐到车厢内的规定位置上,而且还可从车厢内的乘坐位置移到车厢外。这样轮椅使用者只需坐在轮椅410的座位主体411上即可,故上下车极为方便,可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另外,由于采用通过升降机构450连同轮椅410一起移动的结构,故不必如过去那样先将轮椅的座位主体与车轮部分分离后再将座位主体移动到车厢内,从这一点来说,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另外,也不再需要将拆下的车轮部分另外放入车中。
还有,由于在椅背的两侧部设置了连接凹部440、440,并将连接板456、456与该两个连接凹部440、440连接,故可以利用椅背的躺倒功能。
以下就前述锁定杆445说明其他实施形态。前面例举的锁定杆445是通过手动操作单独地上下动作而将连接板456锁定·开锁,但也可与后轮423、423的收入·取出操作连动实施锁定·开锁操作(连动锁定式)。图50表示该实施形态。与前面例举的形态相同的方面省略说明,并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同一位置的符号。
在通过支轴423a而可上下转动的后轮支承杆423b的侧部装有凸轮盘480。在该凸轮盘480的上侧面形成圆弧形的凸轮面480a。该凸轮面480a沿着渐渐远离后轮支承杆423b的转动中心(支轴423a)的方向设定。在该凸轮面480a的上方装有锁定杆481。
该锁定杆481通过托架482而可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在座位框架420的侧部。在锁定杆481的下端部通过保持块483装有旋转自如的导辊484。在保持块483和上述托架482之间夹装有压缩弹簧485,故将该锁定杆481向下方加力,由于该加力,上述导辊484被推压到凸轮盘480的凸轮面480a。
另一方面,在连接板456的下部装有锁定块486,该锁定块486上设有可插入上述锁定杆481的锁定孔486a。
采用上述结构,如图50中双点划线所示,在使后轮支承杆423b向下方转动后将后轮423取出的状态下,凸轮面480a位于最下侧,故被推压到该凸轮面480a的导辊484、进而是锁定杆481处于最下侧(开锁位置),因此该锁定杆481的上端部未到达锁定块486的锁定孔486a。
在此状态下,如果使轮椅410后退以将连接板456插入连接凹部440,然后使升降机构450动作以使连接板456向上动作,则其上端部456c插入钩挂部440b,使其向后方的变位受到限制。这一点与前述的相同。
在将连接板456的上端部456c插入钩挂凹部440b后,再使升降机构450向车厢内侧动作,使轮椅410的前后轮422、422、423、423上浮,在此状态下将前后轮422、422、423、423收入盖体430的车轮收容部430a。这时,如果使一方的后轮支承杆423b向上方转动,则在其转动过程中,凸轮面480a相对地向上方变位,故锁定杆481克服压缩弹簧485的加力而向上动作。如图50中实线所示,一旦使后轮支承杆423b转动到后轮423完全被收入的状态,凸轮面480a就相对变位到最高位置,由此使锁定杆481到达顶端,其上端部被插入锁定块486的锁定孔486a。
一旦锁定杆481的上端部插入锁定块486的锁定孔486a,连接板456的下端部向后方的变位(向图中右方的变位)就受到限制,由此将连接板456固定在连接凹部440内。以后就如前所述,可通过操作升降机构450而将轮椅410移动到车厢内的规定位置。
相反,如果使轮椅410移动到车厢外并取出后轮423,由于凸轮面480a变位到相对较低的位置,故锁定杆481由于压缩弹簧485的作用而向下方移动,由此使锁定杆481的上端部从锁定块486的锁定孔486a拔出而将连接板456的下端部开锁。
如上所述,由于是与后轮423的收入·取出操作连动地使锁定杆481上下动作而将连接板456的下端部锁定·开锁的结构,故不必如前面例举的锁定杆445那样由使用者直接操作,这样可使该车辆用旋转座位401的使用更为方便。另外,也可以只将锁定操作与车轮(后轮423)的折叠操作连动,而开锁操作则另外通过手动操作来实施。
另外,以上是将连接凹部440、440设置在座位主体411的两侧部,但也可设置在其他部位,譬如设在座位主体411的椅背背面,而且除了左右设置2处外,也可在上述椅背背面的中央设置1处连接凹部。在这种场合,可以将升降机构上的两个四联杆机构455、455的前端相互连接,并在该连接部的中央设置1个连接板,再把该1个连接板嵌入设在上述椅背背面中央的1处连接凹部进行连接。或者,升降机构450上的四联杆机构也可不用例举的2组,而是用1组四联杆机构455。
以下结合图51~图54说明技术方案7所述发明的实施形态(第6实施形态)。第6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501具有座位主体502、使该座位主体502在车厢内地板与车厢外之间移动用的升降装置550、对座位主体502和升降装置550进行旋转支承用的旋转支承台、使座位主体502和升降装置550及旋转支承台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图51详细表示升降装置550。对该升降装置550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另外,旋转支承台及前后方向支承台均与前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故省略说明。
在该第6实施形态中,座位主体502通过四联杆机构安装在升降装置550的底座553上。该座位主体502由椅垫502a和椅背502b构成,安装在座位支架521上。
该座位支架521如图51所示,由左右大致呈ㄑ字形的侧板522和沿该侧板522的水平部522a下边缘向内侧伸出的凸缘部522b、及设在该凸缘部522b下侧面前后部的水平框架523a、523b而大致构成方框形。另外,在侧板522的水平部522a的基部沿座位主体502的椅背502b的侧面一体地形成倾斜部522c,在该倾斜部522c的上部一侧以规定间隔穿设有与升降装置550的四联杆机构连接用的销孔522d,在该销孔522d之间的中央部向外侧凸出设置规定长度的锁定螺栓524。另外,在前后的水平框架523a、523b上以规定间隔对应地装有能拆卸地安装后述轮椅590的挂钩构件525。另外,在前部的水平框架523a的大致中央部装有供使用者搁脚的可折叠踏脚板526(见图54)。
这样安装在座位支架521上的座位主体502可拆卸地安装在升降装置550上。升降装置550如图51所示,以左右一对四联杆机构为主,通过使该四联杆机构作伸缩动作可将座位主体502与座位支架521一同从车厢内移到车厢外,或是相反。构成四联杆机构的第1及第2联杆臂551、552分别通过支点551a、552a而安装在该升降装置550的底座553的两侧边553a、553a,且可沿车辆前后方向转动。由于在后侧的第2联杆臂552、552之间架有连接杆554、555,故两个第2联杆臂552、552以一个整体进行转动。下侧的连接杆554的两端部可相对底座553的两侧边553a、553a旋转,故该连接杆554的轴心成为第2联杆臂552的转动支点552a。
第1联杆臂551和第2联杆臂552的前端如图52及图53所示,与座位支架521之间是拆卸式的,故在两个联杆臂551、552前端内侧的规定位置上一体地形成可转动地与座位支架521的侧板522的销孔522d嵌合的嵌合套筒551b、552b。另外,在这两个嵌合套筒551b、552b之间通过嵌合孔安装大致长方形的连接臂556,由此使嵌合套筒551b、552b能够对应座位支架521的销孔522d进行嵌合。另外,在该连接臂556的大致中央部穿设有通孔556a,供凸出设置在侧板522上的锁定螺栓524穿过。在该连接臂556的相反一侧装有另外设置的固定板557,可以安装和拆卸座位支架521。
该固定板557如图52所示,是与连接臂556大致对应的大致长方形,在它的一面以规定的间隔凸出设置插入联杆臂551、552的嵌合套筒551b、552b的规定长度的固定销557a,在该固定销557a之间穿设通孔557b,供从侧板522凸出设置的锁定螺栓524穿过。在如此设置的左右联杆臂551、552的前端,在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的左右侧板522的锁定螺栓524穿过连接臂556的通孔556a、同时嵌合套筒551b、552b分别与销孔522d嵌合的状态下,通过从外方将固定板557的固定销557a插入嵌合套筒551b、552b,并使锁定旋钮58与穿过通孔557b的锁定螺栓524螺纹结合,就可将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可拆卸地安装到左右的四联杆机构前端。
然后在上述下侧连接杆554的大致中央固定呈L字形的2根支承臂559、559,通过2根支承臂559、559而在四联杆机构与车厢地板之间安装作动器560,作为升降机构550的驱动源。包含该作动器560在内的升降装置550的驱动系统与前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故省略说明。
采用包含该作动器560的驱动系统时,在座位主体502对着车门的状态下,一旦使该作动器560的电动机561向正转方向起动,第2联杆臂552即以支点552a为中心向车厢外侧(图中左方)转动。
由于第2联杆臂552向车厢外侧转动,就通过连接臂556及固定板557而使第1联杆臂551向前方转动,且通过该四联杆机构的动作使座位支架521(侧板522)沿规定的轨迹向车厢外摆出。一旦座位支架521这样摆出,座位主体502就从车厢内的落座高度移动到车厢外的较低位置。一旦使电动机561倒转,座位支架521就沿上述规定的轨迹逆向移动,座位主体502就从车厢外的较低位置返回到车厢内的落座高度。
为了对应这样通过座位支架521而可拆卸地设置的座位主体502,轮椅590采用如下结构。该轮椅590较为普通,如图54所示,左右对称的主体框架591通过用横柱(未图示)连接,可载放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且中央部可折叠。
该主体框架591有前框架592和后框架593以及水平地横架在框架592、593的规定高度位置上的座位框架594,在该座位框架594的上部一侧形成未图示的臂框架。另外,后框架593向上部一侧伸出,形成手柄部595。在座位框架594的下部一侧设有下部框架596,该下部框架596向后侧弯曲,前侧与前框架592的下部连接,后侧与后框架593的下端部连接,还形成向后方伸出规定长度的伸出部596b。另外,在前框架592的下端部通过轴承装有脚轮597,在后框架593的规定高度位置装有可旋转的大轮598。
如此形成的左右主体框架591通过横柱而可折叠地连接,同时在左右的前框架592和后框架593的上部一侧的规定位置上装有杠杆式钩挂件599,用于与安装在座位支架521的前后增强框架523a、523b上的挂钩构件525进行钩挂。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旋转座位501在车厢内的旋转·滑动操作顺序与前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故省略说明。
在将座位主体502向车门口D(图中逆时针方向)作旋转操作的阶段(图11的(C)阶段),操作者准备好轮椅590并在车门口D的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的降下位置附近待机。然后使升降装置550的电动机561正转,以通过四联杆机构将座位支架521摆出到车厢外侧,由此边将座位主体502从车厢内侧位置W0移动到车厢外侧位置W1(见图11),边使之下降到规定的高度,使座位支架521前后的增强框架523a、523b载放于轮椅590的左右座位框架594上。在座位主体502下降到车厢外的规定高度后,电动机561停止运转,升降装置550停住。
在此状态下,将安装于轮椅590的前框架592及后框架593上的钩挂件599与安装在座位支架521上的挂钩构件525进行钩挂,然后将联杆臂551、552前端的锁定旋钮558取下,再把固定板557取下。由此可将轮椅590向前方移动,使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脱离四联杆机构的前端。而且,取下的固定板557的固定销557a插入座位支架521的销孔522d,并将锁定旋钮558与从通孔557b伸出的锁定螺栓524螺纹结合,使固定板557固定在座位支架521上。这样,坐在座位主体502上的人可以保持原来坐在车厢内的姿势移到轮椅590上,且可操纵该轮椅590行驶。
在要把装着坐有人的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从移载后的轮椅590上返回到车辆内时,护理人员把升降装置550的四联杆机构从车门口D向车厢外倾,使其处于脱离座位支架521时的位置。并且将安装在轮椅590上的座位支架521上的左右固定板557连同锁定旋钮558一起取下,并将左右侧板522的倾斜框架522c的上部一侧置于安装在联杆臂551、552前端的连接臂556之间,将销孔522d和嵌合套筒551b、552b嵌合对齐。并且从侧面将固定板557的固定销557a插入连接,在此状态下将锁定旋钮558与锁定螺栓524螺纹结合,由此将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与四联杆机构的前端部连接。在此状态下,将轮椅590的钩挂件599从座位支架521的挂钩构件525取下。
在要将位于车厢外侧位置W1的座位主体502返回原来的落座位置时,使电动机561倒转以使升降装置560逆向动作,使座位主体502边上升边返回车厢内侧位置W0。此时,电动机561停止运转,升降装置550停住。然后,对未图示的旋转锁定机构进行开锁操作后用手动操作使座位主体502向车厢内侧旋转。从而,人可以坐在轮椅590上安装的座位支架521上的座位主体502上脱离轮椅590而进入车厢内。
这样,由于升降装置550的作用,使装有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1可以在车厢内地板与车厢外的摆出位置之间移动,同时装有该座位主体502的座位支架522能脱离升降装置550而作为轮椅590的座位部,故人可坐在座位主体502上与座位支架521一起移到放在车厢外的轮椅590的座位框架594上,另外,由于人可坐在座位主体502上与座位支架521一起从轮椅590上进入车厢内,故护理人员无需如过去那样费力将人换乘到轮椅上去,可大幅度地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另外,座位主体502是与座位支架521一起成为轮椅590的座位部,故可提高坐轮椅590时的舒适性。
另外,座位支架521的装拆结构由座位支架521、固定板557和锁定螺栓524及锁定旋钮558构成,极为简单,故很容易用于现行的升降装置。
以下结合图55~图61说明技术方案9所述发明的实施形态(第7实施形态)。该第7实施形态是通过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机构而使座位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涉及对座位主体的摆动动作进行锁定用的摆动锁定机构。
有一种公知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具有安装在车厢内地板上的旋转盘、安装在该旋转盘上且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滑动机构及主要由四联杆机构构成的摆动机构,通过旋转盘使座位主体向着车门口,并通过车宽方向滑动机构使该座位主体向车宽方向的车厢外侧滑动,然后通过摆动机构将该座位主体经过车门口而向车厢外摆出。
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可以使人在车厢外坐到座位主体上,而无需费力地直接坐到车厢内或从车厢内下车,故可以方便地上下车。
然而,采用上述传统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时,座位主体的摆动动作只是在车宽方向滑动机构的车厢内侧后端位置上锁定,故一旦在车厢内将座位主体向着正面的状态下(在此状态下车宽方向滑动机构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状态)使该座位主体滑动到车辆前侧,摆动锁定就会被解除,结果是传统的车辆用旋转座位不能将上述车宽方向滑动机构作为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装置利用。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其具有无论车宽方向滑动机构的滑动位置如何均能维持摆动锁定状态的摆动锁定机构,从而可在座位主体向着车辆正面且保持摆动锁定的状态下利用车辆宽度方向滑动机构而在车辆前后方向调节该座位主体的位置。
图55表示第7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概略结构。在图55中,左右为车辆宽度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从而,图55表示座位主体610向着车辆侧方、即车门口一侧的状态。
在本实施形态中,无需特别变更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基本结构,以下简单说明,图中602、602为沿车辆地板F的前后方向铺设的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用轨道,通过该前后方向滑动用的轨道602、602设置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主底座603。在主底座603的上侧面装有由外圈604a和内圈604b构成的旋转盘604。在内圈604b的上侧面,通过副底座605安装着车辆宽度方向滑动用的轨道606、606。通过该宽度方向滑动用轨道606、660设有可在一定范围滑动的摆动底座607。
一旦通过上述旋转盘604使座位主体610如图示那样向车门口一侧旋转,该宽度方向滑动用的轨道606、606就也向着车门口一侧,在此状态下可使座位主体610滑动到车厢外侧(宽度方向滑动)。
图中606a是可旋转地安装在摆动底座7的两侧部前后4个部位的导辊,该导辊606a~606a沿大致呈コ字形的上述宽度方向滑动用轨道606而滚动,使摆动底座607在一定范围内滑动。
在摆动底座607上,通过左右一对(图中是在与纸面垂直方向的一对)四联杆机构608、608而装有座位支架609。在各个四联杆机构608、608上,2根联杆臂608a、608b分别通过支轴608c、608d、608e、608f而可旋转地与摆动底座607及座位支架609连接。在座位支架609上装有座位主体610。
四联杆机构608、608以设置在摆动底座607上的电动气缸为驱动源,通过使固定在后侧支轴608d上的驱动臂608g摆动而向车宽方向(图55中左右方向)倾倒。电动气缸以电动机608M和螺杆为主体,本发明中无需特别变更(见第1实施形态的驱动系统)。在图55中,只能看到上述电动机608M的后部。
上述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及车宽方向的滑动动作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来实施。不过,这些滑动动作也可采用电动方式,譬如将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两个滑动动作可以分别通过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车宽方向滑动锁定机构在滑动方向前端位置及后端位置或其中途的任意位置上锁定。另外,前述旋转盘604的旋转动作也可以在座位主体610向着车辆正面的位置和向着侧面车门口一侧的位置上进行旋转锁定(旋转锁定机构)。这些也不必作特别变更。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手动操作使在向着车门口一侧的状态下旋转锁定的座位主体610从图中实线所示的车宽方向滑动的后端位置移动到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车宽方向滑动前端位置,并在前端位置上将车宽方向滑动动作锁定。然后一旦起动电动气缸,四联杆机构608即向车厢外侧倾倒,座位主体610同样摆动到双点划线所示的车厢外侧的位置上。
如要从该摆出位置返回,就使电动气缸逆向动作,将座位主体610返回到车宽方向滑动前端位置上,然后将车宽方向滑动锁定机构开锁后通过手动操作返回到车宽方向滑动的后端位置,并在该后端位置上将宽度方向滑动锁定机构锁定。在这样将座位主体610返回车宽方向滑动的后端位置之后,将旋转锁定机构开锁,使座位主体610旋转约90°后向着车辆正面,并在此位置上将旋转动作锁定,然后只要将主底座603、进而是座位主体610返回前后滑动的后端位置锁定,即完成人员入乘。另外,通过进行相反的操作,可以使人坐在座位主体610上下到车厢外。如上所述,由于人可坐在座位主体610上从车厢外进入车厢内的规定位置,也可从车厢内下到车厢外,故可方便地上下车。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上,在座位支架609和摆动底座607之间设有摆动锁定机构620,用于在车辆紧急减速时锁定座位主体610的摆动动作。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特征在于该摆动锁定机构620,尤其在于无论宽度滑轨606、606的滑动位置如何都能将座位主体610的摆动锁定。
图56详细表示该摆动锁定机构620。图中621是锁定板,该锁定板621安装在座位支架609的侧部下侧面。在该锁定板621的前部形成锁定用的锁定凹部621a。另外,在该锁定板621的外侧面装有带板状的辅助板622,在该辅助板622的外侧面下部装有向侧面伸出的作动销623。该辅助板622可上下调节位置。
另一方面,在摆动底座607的侧部,装有以支轴626为中心可上下转动的锁定支架625。该锁定支架625如图所示,是通过上述支轴626而将2块板625a、625a隔开一定间隔平行固定,在两块板625a、625a之间围绕上述支轴626装有扭转弹簧628。该扭转弹簧628的一端固定在一块板625a上(未图示),另一端弯曲成大致L字形,成为不固定在任何部位的自由端628a。该扭转弹簧628能够对锁定支架625施加向上方转动的力。这一点将在后面说明。
另外,在两块板625a、625a的前端部之间架设有锁定销627。一旦该锁定销627嵌入前述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座位主体610的摆动动作即被锁定。
另外在摆动底座607的侧部,在锁定支架625的下方,设有向侧面伸出的止动板629,用于限制该锁定支架625向下方的转动。锁定支架625一旦转动到与该止动板629抵接的状态,就呈大致水平状态,此时锁定销627完全脱离了锁定板621的移动路径,从而允许座位主体610的摆出动作。
图55~图57用实线表示座位主体610的摆动动作被锁定的状态。在此锁定状态下,四联杆机构608竖得最直,因此座位支架609相对摆动底座607而位于最靠车厢内侧(图55中右侧)的位置。在这样的摆动锁定状态下,锁定销627基本嵌入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内。另外,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被推压到辅助板622的后端边缘,使该扭转弹簧628产生加力,该加力使锁定支架625以支轴626为中心向竖立方向转动。结果,如上所述,锁定销627嵌入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而且在该锁定状态下,作动销623与锁定支架625的外侧的板625a的上端边缘抵接。
在这种摆动锁定状态下,一旦通过起动电动气缸而使摆动动作开始,摆动锁定机构620即如图57~图59所示而被开锁。一旦电动气缸起动,四联杆机构608的移动就使座位支架609及座位主体610开始向车厢外侧大致水平地移动。这样一来,如图58所示,锁定板621也向同一方向移动。锁定板621的辅助板622上安装有作动销623,该作动销623如前所述,与锁定支架625的外侧板625a的上端边缘抵接。另外,此时锁定支架625由于扭转弹簧628的加力而处于基本竖立的状态。因此,一旦锁定板621开始向大致水平方向移动,锁定支架625即被作动销623推压而开始向下方转动。设定锁定支架625随着锁定板621的移动而开始转动的时间必须避免锁定板621干扰锁定销627,这一时间可以通过调节辅助板622的上下位置而适当设定。
另外,此时由于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还被压在辅助板622上,故扭转弹簧628的加力作用于锁定支架625上。因此,作动销623的移动就使锁定支架625克服扭转弹簧628的加力而向下方转动。
由于锁定支架625向下方转动,使其锁定销627渐渐从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内脱离。一旦锁定销627渐渐从锁定凹部621a内脱离,同时锁定板621进一步向车厢外侧移动,辅助板622对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的加力作用就减弱,故该扭转弹簧628的加力渐渐减弱。
如图58所示,一旦锁定支架625更向下方转动到大致呈水平状态,辅助板622对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的加力就几乎消失,而且作动销623对625a的推压作用也几乎消失。从而,以后锁定支架625就因自重而向下方转动而与止动板629抵接,这样锁定销627就完全脱离了锁定板621的移动路径(开锁状态)。在锁定板621脱离了锁定支架625后,电动气缸再起动,四联杆机构608向倒伏方向移动,使座位主体610沿规定的轨迹向车厢外摆出。图59表示该阶段的摆动锁定机构620。
在要将座位主体610从摆出到车厢外的状态返回车厢内时,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即,一旦电动气缸反向作动,四联杆机构608即向竖起方向移动,使座位主体610及座位支架609反向沿同一轨迹向车厢内侧移动。首先如图59所示,在锁定板621脱离锁定支架625的开锁状态下,锁定支架625因其自重而与止动板629抵接,保持大致水平的姿势。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因处于自由状态,故不起加力作用。
如图58所示,一旦座位主体610返回到摆动底座607的大致上方,锁定板621即返回到锁定支架625的上方,辅助板622的后端边缘与呈自由状态的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抵接。在此抵接状态下,座位主体610进一步向车厢内侧返回,由此将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向后方(车厢内侧)推压。因此,在扭转弹簧628上产生使锁定支架625向竖立方向旋转的加力,该加力随着辅助板622向车厢内侧的移动而渐渐增大。
然而在此阶段,由于锁定板621的前端尚未完全通过锁定销627的后侧(图中右侧),故必须将该锁定支架625依然保持在大致水平的姿势。因此本实施形态在扭转弹簧628的加力开始发生的阶段,辅助板622上所设的作动销623再次与锁定支架625的上端边缘抵接,该抵接位置如图所示,设定为最初相对锁定支架625的支轴626(转动中心)而位于图中左侧,由此限制锁定支架625向竖立方向的转动。因此在此阶段锁定支架625仍然保持大致水平状态,扭转弹簧628的加力渐渐增大。
然后,一旦四联杆机构608返回到大致竖立的状态,座位主体610大致返回原来位置,锁定板621的前端即完全通过锁定销627,且作动销623通过锁定支架625的支轴626,使锁定支架625能够向竖立方向转动。另外,伴随锁定板621的移动而开始锁定支架625转动的时间通过调节辅助板622的上下益或适当设置支轴626的位置等来适当设定。
这样作动销623在座位主体610向车厢内侧返回的过程中就能够限制锁定支架625向竖立方向(摆动锁定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该作动销623在座位主体610如前述那样向车厢外侧摆出的过程中,能够使锁定支架625向下方(开锁方向)转动。
在锁定支架625成为可向竖立方向转动的状态时,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被辅助板622充分地推压,故其加力增大到足以使锁定支架625向竖立方向转动的程度。从而,这时锁定支架625向竖立方向转动,使锁定销627嵌入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内,将摆动锁定机构620锁定。
一旦四联杆机构608完全返回到竖立位置,座位主体610返回到摆动底座607的上方位置,摆动动作就结束了,电动气缸停止运转。在该摆动锁定状态下,由于扭转弹簧628的自由端628a被推压到辅助板622上,故该扭转弹簧628的加力使锁定支架625依然向竖立方向加力,使锁定销627保持在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内,进而保持摆动锁定状态。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的座位主体610的摆动锁定状态是指车辆紧急减速时能够阻止座位主体610作摆动动作的状态,具体说就是锁定支架625竖立、锁定销627位于锁定板621的锁定凹部621a内的状态。从而,即使在该摆动锁定状态,对车辆停止时通常的上下车摆动动作也无任何限制,使用者无需特别的开锁操作即可使座位主体610摆动。
车辆行驶时的紧急减速会给座位主体610施加巨大的G(加速度),此时车辆前部会下沉,而四联杆机构608、608的弹性变形等原因会在座位主体610上施加使其前部相对地向上方变位的惯性力,这时作动销623将锁定支架625下推的作用大幅度减轻,结果是锁定板621被锁定支架625的锁定销627钩住,机械性地将该座位主体610的摆动动作锁定。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时,一旦座位主体610开始向车厢外侧的摆动动作,摆动锁定机构620就与之连动开锁,并在返回车厢内侧时在其最终阶段自动地作摆动锁定。实现摆动锁定用的锁定板621设于座位支架609上,锁定支架625设于摆动底座607上。
由此可见,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无论车辆宽度方向的滑动位置如何都可将其摆动动作锁定·开锁,从而即使在宽度方向的滑动前端位置也能用摆动锁定机构620将座位主体610的摆动动作锁定,而不会象过去那样,一旦离开宽度方向滑动的后端位置,摆动动作就会被开锁采用这种结构,也可以将宽度方向滑轨606、606作为车辆前后方向的滑轨道利用。即,在座位主体610在车厢内面向正面的状态(通常的落座状态)下,该座位主体61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除了可用前述前后方向滑轨602、602外,还用上述宽度方向滑轨606、606来进行。
譬如,如图60所示,在单厢轿车中,为了保证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下方有容纳发动机的空间,将前排地板FH(设置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的部分)做成高于后排地板FL(设置后排座位的部分),在这种车辆中,通过取下前排地板FH的副驾驶座,就可使该车辆用旋转座位601从后排地板FL大致滑动到前排地板FH的副驾驶座位置。
即,只用前后方向的滑轨606、602时,由于后排地板FL和前排地板FH之间存在高度差,故难以使座位主体610移动到前排地板FH的副驾驶座位置,但如前所述,由于宽度方向滑轨606、606的设定位置大大高于前后方向滑轨602、602,故在后排地板FL的前后方向滑动通过前后方向滑轨602、602进行,并且在后排地板FL的前端位置再用宽度方向滑轨606、606使该座位主体610向车辆前方滑动,这样就可使座位主体610移动到前排地板FH上。
如果能使经过后排地板FL侧面的开口部移动到车厢内的该车辆用旋转座位601如上述那样滑动到副驾驶座位置,则乘车人(譬如残疾人等)就可与驾车人并排坐车,从而不会产生别的想法(在后排就坐而产生的不平等意识),可以普通乘车人的心情乘车。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摆动锁定机构620无论其滑动位置如何都能发挥作用,故可以一边保持摆动锁定状态一边将宽度方向滑动机构作为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机构利用,因此如上所述可将该车辆用旋转座位601在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设定到前排地板FH为止,可以使该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利用形态(座位变动)多样化。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摆动锁定机构620不是利用滑轨606、606的滑动动作,故即使是不具备宽度方向滑动机构的座位也很容易应用。
还有,本实施形态的摆动锁定机构620不使用电动机或气缸等作动机构,而是用完全的机械结构来实现摆动锁定·开锁,故无需电源或气源等,且无需考虑布置电线和空气管道等,便于组装和维修,同时可长期可靠地作锁定·开锁动作。
另外,通过适当地设定辅助板622的板厚和作动销623的轴径,将它们的耐冲击强度设定得低于其他部分,可以在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冲击力施加于该摆动锁定机构620时,使辅助板622或作动销623破损。这样,即使上述冲击力使锁定板621与座位主体610一起向车辆前方作瞬间变位,由于辅助板622或作动销623破损,可以使锁定支架625下压(向开锁方向转动)的作用消失,结果,可以将该摆动锁定620保持在锁定状态。这样,即使在冲击力巨大的G(加速度)施加给乘车人或该车辆用旋转座位601的场合,也能可靠保持摆动锁定状态,能确保乘车人的安全。
对上述的第7实施形态可作各种变更。譬如,以上所举的是用扭转弹簧628来对锁定支架625施加向竖立方向转动所需的力(施加转动力的装置),当然也可以将扭转弹簧628换成钢板弹簧631。图61表示使用钢板弹簧631的摆动锁定机构630的结构。在这种场合,上述钢板弹簧631的下端部固定在锁定支架632的后端面。该钢板弹簧631向上方延伸,直到锁定板621的后方。在这种实施形态的场合,钢板弹簧631的自由端631a如图所示,与锁定板621的后端边缘抵接。锁定支架632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第7实施形态相同。另外,与第7实施形态相同,在锁定板621上装有辅助板622,在该辅助板622上同样地装有作动销623。该作动销623的作用与第7实施形态相同。通过该摆动锁定机构30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
以下结合图62~图68说明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8实施形态)。
在通过四联杆机构能够使座位主体经过车门口而摆动到车厢外的所谓摆动式车辆用旋转座位上,至少要在行驶时(乘车人面向车辆正面坐的状态)将各种动作机构锁定。为此要在这种旋转座位上设置将上述摆动动作锁定用的摆动锁定机构。
然而,传统的摆动锁定机构是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锁定·开锁的,故操作复杂,造成这种旋转座位使用不便。技术方案10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具有无需使用者特别操作即可自动地将座位主体的摆动动作锁定·开锁的摆动锁定机构。
如图62所示,第8实施形态例举了设定在车辆左侧的车辆用旋转座位701。故车门口D设在该旋转座位701的左侧(图中左侧),座位主体710一旦从图中实线所示的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向左旋转大致90°,就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成为面向上述车门口D的状态,可在此状态下使座位主体710经车门口D移动到车厢外。
图63表示该旋转座位701的细节。图63表示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的状态。
在本实施形态中,该旋转座位701的基本结构与前述各实施形态相比不必作特别变更,如下所述,图中702、702是沿车辆地板F的前后方向相互平行设置的前后方向滑动用的轨道,通过该前后方向滑动用轨道702、702,主底座703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在主底座703的上侧面装有由外圈704a和内圈704b组成的旋转盘704。该旋转盘704不是装在主底座703的中央,而是安装在靠近车厢外侧的位置(图63中为靠近图纸的眼前的位置)(见图64)。
在该旋转盘704的内圈704b的上侧面装有摆动底座707。在摆动底座707的上方,通过左右一对(图中为与纸面垂直方向的一对)四联杆机构708、708装有座位支架709。在各四联杆机构708、708上,2根联杆臂708a、708b分别通过支轴708c、708d、708e、708f而可旋转地与摆动底座707及座位支架709连接。在座位支架709上安装有座位主体710。
上述四联杆机构708、708以设在摆动底座707上的电动气缸为驱动源通过使固定在后侧支轴708d上的驱动臂摆动而向车宽方向(图63中左右方向)倾斜动作。另外,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气缸以电动机和螺杆为主体,在本发明中无需特别变更。
该座位主体710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来完成。不过该滑动动作也可采用电动方式进行,譬如以电动机为驱动源。另外,该前后方向滑动动作可以通过锁定机构在滑动方向前端位置及后端位置或路途的任意位置上锁定。另外,上述旋转盘704的旋转动作也可在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和面向车门口D的位置上锁定。这些也无需特别变更。
采用上述结构,只要对座位主体710进行旋转操作使之面向车门口D,并在此状态下起动上述电动气缸,使四联杆机构708向车厢外侧倾斜,就可将座位主体710经过车门口D而摆动到车厢外,这样人就可坐在座位主体710上到达车厢外。
相反,要将座位主体710返回车厢内时,只要使上述电动气缸反向动作,使四联杆机构708向竖立方向动作,然后将座位主体710旋转约90°后面向车辆正面,再使之滑动到前后方向的后侧,就完成了乘车人的上车动作。如上所述,由于乘车人可以坐在座位主体710上从车厢外进入车厢内的规定位置,也可从车厢内来到车厢外,故上下车十分方便。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旋转座位710上,在座位支架709和摆动底座707之间设有对座位主体710的摆动动作进行锁定用的摆动锁定机构720。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1的特征就在于该摆动锁定机构720。以下详细说明其结构。
图64~图66表示该摆动锁定机构720的细节。图中721是安装在座位支架709右端部下侧面的锁定板,在该锁定板721的前端边缘部切入形成锁定凹部721a。如下所述,通过将锁定支架722的锁定销722a嵌入该锁定板721的锁定凹部721a,可将该座位主体710的摆动动作锁定。
上述锁定支架722通过支轴723支承在摆动底座707的右侧部,可上下旋转。该支轴723(锁定支架722的旋转中心)设置在锁定支架722后侧的靠近角部的位置。另外,在锁定支架722和摆动底座707之间夹装有拉伸弹簧725(图64中省略),由于该拉伸弹簧725的作用,该锁定支架722在向下方转动的方向受到加力。
一旦锁定支架722克服该拉伸弹簧725的力而以支轴72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设在其前端的锁定销722a就嵌入上述锁定板721的锁定凹部721a,由此将座位主体710的摆动动作锁定。
另一方面,在比旋转支承摆动底座707的主底座703的旋转盘704更靠近车厢内侧的端部附近,在锁定支架722随着摆动底座707的旋转而移动的路径上装有向上方竖立的固定钩724。通过该固定钩724使上述锁定支架722的上下动作与摆动底座707的旋转操作连动。即,一旦使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安装在锁定支架722下前侧角部的位置调节板722b即与固定钩724的前端部724a抵接,在该抵接状态下再使座位主体710旋转,就经过该位置调节板722b而将下前侧角部向上方推压,使锁定支架722以支轴72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可以通过调节位置调节板722b的位置来调节该锁定支架722的转动时间。
相反,一旦使座位主体710向车门口D一侧旋转,锁定支架722的下前角部(位置调节板722b)就脱离固定钩724的前端部724a,故该锁定支架722成为能向下方转动的状态,锁定支架722因其自重及拉伸弹簧725的加力而向下方转动。一旦锁定支架722以支轴723为中心向下方转动,锁定销722a就脱离锁定板721的锁定凹部721a而解除摆动锁定。
在固定钩724的前端部切入形成大致コ字形的凹部724b。一旦使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如图64及图65所示,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就嵌入上述固定钩724的凹部724b,这样来限制摆动底座707、进而是座位主体710向与车门口D相反一侧的过度旋转。
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701时,一旦对座位主体710进行旋转操作,与此连动,摆动锁定机构720就被锁定·开锁,故使用者不必象过去那样特意通过手动来操纵摆动锁定机构,使用方便。
尤其是,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701时,锁定支架722的下前角部的位置调节板722b与固定钩724的前端部724a抵接而被上推,使该锁定支架722向上方转动并保持在锁定位置。而如果用譬如弹簧的加力来实现该锁定支架向锁定方向的转动动作及在锁定位置上的保持,则在譬如车辆追尾时或在恶劣的道路上行驶时,追尾时产生的冲击力(惯性力)或在恶劣道路上行驶时产生的振动会使锁定支架克服弹簧的加力而向开锁方向转动,结果有可能将座位主体710向车辆前方甩出。而在采用例举的实施形态的结构时,只要用另外设置的旋转锁定机构将座位主体710保持在面向车辆正面的状态,由于锁定支架722被固定钩724上推而被机械性地保持在摆动锁定位置上,故即使发生上述的巨大冲击和振动等,也能可靠地维持座位主体710的摆动锁定状态。
另外,一旦使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就嵌入固定钩724的凹部724b,防止该座位主体710的过度旋转。
这里,乘车人上下车时座位主体710的通常旋转操作范围(通常旋转范围)是在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与面向车门口D一侧的位置之间的大致90°的范围,由于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嵌入上述固定钩724的凹部724b,可以防止超出该通常旋转范围的过度旋转、即从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继续向车厢内侧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67所示,当座位主体710的旋转中心C(旋转盘704的位置)相对该座位主体710的重心G(包括座位支架709及摆动底座707的重心,本说明书中中均如此)偏向车厢外侧时,一旦由于追尾等而从后方对车辆施加巨大的冲击,座位主体710即由于其旋转中心C与重心G的位置关系而如图67中箭头所示,受到向车厢内侧旋转方向的力。
不过,采用例举的防过度旋转结构时,如图68所示,通过将固定钩724与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的比旋转中心C更靠车厢内侧的端部(图中上侧的端部)卡合,可以阻止向图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因此,即使在车辆受到追尾时也能可靠地将座位主体710保持在规定的位置(面向正面)上。另外,座位主体710的旋转位置是通过另设的旋转锁定机构来保持,但通过该防过度旋转机构能更可靠地保持位置。
另外,一旦使座位主体710面向车辆正面,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就嵌入固定钩724的凹部724b,故经过座位皮带施加给该摆动底座707的向上的巨大力(使座位主体710上浮方向的力)就可由该固定钩724来承受,这样就可提高该旋转座位701承受所谓座位线状(スレツド)负荷(前冲时经过座位皮带施加的巨大冲击负荷)的刚性。
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可以实行各种变更。譬如,以上所述是设置在车辆左侧的旋转座位,当然设在车辆右侧的旋转座位也能使用例举的摆动锁定机构。
另外,以上所述的锁定支架722向开锁方向的返回是通过其自重及拉伸弹簧725来完成的,当然也可以用扭转弹簧或压缩弹簧来代替拉伸弹簧725。
另外,以上所述是通过使摆动底座707的后端部707a与固定钩724抵接来防止座位主体710的过度旋转,但如果能用通常设置的旋转锁定机构充分防止过度旋转,则也可不用该固定钩724形成防过度旋转机构。
以下结合图69~图75说明技术方案11和技术方案12所述发明的实施形态(第9实施形态)。
作为车辆用旋转座位890的座位滑动装置891,有图73至图75所示的结构。该车辆用旋转座位890设在与驾驶座相邻的副驾驶座,在其地板892上的规定位置设有座位支承台893,在该座位支承台893上装有旋转盘894。另外,在该旋转盘894上以规定间隔平行安装着座位滑轨895,该座位滑轨895具有规定长度的左右一对滑槽896,在该座位滑轨895上通过未图示的滑动构件安装着底座897,其可沿座位滑轨895前后移动。
另外,在该底座897的左右边缘部的后部一侧枢接一对四联杆臂898、899的下端部,在该四联杆臂898、899的上端部枢接大致呈ㄑ字形的摆出臂860,同时在该左右摆出臂860的水平部861之间装有增强架,在该水平部861上安装座位主体862。另外,在底座897与水平部861的下侧面之间夹装有可拆卸的摆动锁定机构683和止动机构864。
另外,座位主体862在图73所示的状态下面向前侧,左右的座位滑轨895也位于前后方向,在此状态下如图74所示,在该左右座位滑轨895的下方位置,在座位支承台893外侧的地板892上的规定位置设有4个截面为大致コ字形的钩子托架865,如图75所示,在该钩子托架865的上片865a上设有缓冲构件866。另外,在左右一对座位滑轨895上设有与钩子托架865卡合/脱离的前部钩867和后部钩868。另外,在譬如座位主体862或摆出臂860上装有座位皮带869的座位皮带固定器870。
如此设置的车辆用旋转座位890通过旋转盘894而将座位滑轨895旋转到车门口一侧,使座位主体862面向车门口,同时解除钩子867、868与钩子托架865间的卡合,在此状态下一旦使底座897向座位前方滑动,摆动锁定机构863就被解除了与止动机构864之间的卡合,设在水平部861下侧面的爪部脱出,然后通过使四联杆臂898、899的作动器作动(未图示),使座位主体862通过摆出臂860而移动到车厢外,同时将座位主体862摆动到高于路面的规定高度,乘车人就可换乘到譬如轮椅上。如要把座位主体862放回车厢内,通过实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即可返回原来的位置。
不过,构成该车辆用旋转座位890的座位滑动装置891的座位滑轨895设在旋转盘894的上部,而且在该座位滑轨895上,当座位主体862面向车辆正面时,前后部的钩子867、868与设在地板892上的钩子托架865卡合,使来自座位皮带869的冲击负荷释放到地板892,因此在座位主体862旋转时,由于其水平旋转的不稳,前后部的钩子867、868和设在钩子托架865上的缓冲构件866相互干扰,缓冲构件866的脱落会给旋转操作带来困难,另外,对付座位皮带形成的冲击负荷的零件较多,导致成本上升。而技术方案11或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位滑动装置,能用简单的结构使座位主体在前后方向的滑动保持稳定,且能应付皮带负荷。
在以下说明的第9实施形态中,凡与前述各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均省略说明。如图69所示,在旋转支承台的2根内轨811、811的外侧面形成图70所示的V字形槽部811a。另一方面,在前后方向支承台的底座831的两侧部,以一定间隔相互平行地设置外轨832、832。两根外轨832、832沿上述内轨811、811的外侧设置,在与内轨811相对的侧面也形成与上述槽部811a相同的槽部832a。在如此设置的内轨811和外轨832之间以嵌入槽部811a、832a的状态嵌入多个钢球(也称滚动体)833~833,由此构成左右一对直线引导机构834、834,同时在内轨811、811的内侧底座831上的规定范围,铺设可供内轨811、811滑动且可防止其与外轨832之间脱离用的截面为大于L字形的导轨837。由于在两根直线引导机构834、834之外再设置导轨837,使旋转支承台、进而使升降装置及座位主体802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平稳顺利地滑动。前后方向支承台的底座8321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由此将该旋转座位设置在车厢内的规定位置(副驾驶座位置)上。还有,以上的滚动体采用钢球833,但并不受此限制,也可采用譬如圆柱体的滚子。
另外,如图71和图72所示,在该车辆用旋转座位在前后方向滑动范围的后端位置上被锁定其滑动时(图9中圆柱体部83a插入锁定孔31a的状态),内轨811、811后端部的延长部811b、811b向后方伸出规定的长度,在该延长部811b、811b移动路径的靠车辆地板一侧设有大致倒U字形的钩形构件839,可供该延长部811b、811b插入。
采用上述结构的第9实施形态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时,装有旋转支承台的旋转盘813的内轨811、811与并排设置于前后支承台的底座831的外轨832的内侧间夹装多个钢球833,可前后方向移动,在该内轨811、811的后部形成规定长度的延长部811b、811b,该延长部811b、811b可插入设于地板上的钩形构件839。从而,在座位主体2位于车厢内侧位置W0时(图11中(A)的状态),内轨811、811的延长部811b、811b插入钩形构件839,故譬如在行驶中,可以防止紧急刹车、碰撞时作用于座位皮带上的皮带负荷导致的内轨811、811上浮,同时通过钩形构件839可使负荷向地板释放,可以防止直线引导机构834受损。
另外,由于在该内轨8111、811内侧的底座831上与外轨832并排设有可供内轨811、811滑动的导轨837,故可抑制内轨811、811的变形,防止钢球833脱落,保持直线引导机构834在前后方向的稳定移动。
以下结合图76~图82说明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实施形态(第10实施形态)。凡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部分均用相同的符号。使座位主体2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与向车门口D一侧的旋转动作连动的车辆用旋转座位950如图81所示,具有通过设在车辆地板上的滑轨932、932而在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旋转支承台910、通过安装在该旋转支承台910上的旋转盘913而旋转的座位主体902,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50具有安装在车辆地板上的齿条955、安装在旋转支承台910上的中间齿轮956、安装在座位主体902上的扇形小齿轮957。
中间齿轮956始终与齿条955啮合。另外,在该中间齿轮956上,一旦座位主体902向车厢外侧转动一定角度α,小齿轮957就开始与之啮合。小齿轮957如图所示,具有大致90度范围的圆弧,在啮合初始端(逆时针方向的端部)的一定角度α范围内未形成啮合齿。因此在将座位主体2从其落座位置(如图中实线所示的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起沿图示的逆时针方向(车门口一侧)开始旋转的最初角度α的范围内,小齿轮957不与中间齿轮956啮合,从而座位主体2只是旋转而不向车辆前方移动(非连动范围)。
一旦座位主体902向车门口一侧的旋转角度超过α,小齿轮957就开始与中间齿轮956啮合,从此时起座位主体902就与其旋转动作连动地向车辆前方移动(连动范围)。
如上所述,采用上述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50时,一旦使座位主体902向车门口一侧(图81中下侧)旋转一定角度α,以后座位主体902就与其旋转动作连动地向车辆前方(图81中左方)滑动,故可用1次操作进行上述2个动作,从而使这种车辆用旋转座位使用更加方便。
然而,上述旋转·滑动机构950也有需改良之处。即,如图82所示,在传统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50上,小齿轮957和中间齿轮956的开始啮合时(座位主体2从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向车门口一侧转动了α角度时),为了使两个齿轮957、956顺利啮合,在小齿轮957上使用标准齿型,而在中间齿轮956的啮合开始部设置少掉1个啮合齿的缺齿部956a,而且将与该缺齿部956a相邻的啮合齿做成齿高较矮的矮齿956b。
然而,采用上述结构时,在从非连动范围向连动范围转变的啮合开始时不仅不能实现顺利的啮合,反而在从连动范围向非连动范围的转变的啮合的结束时(在将座位主体2从车门口一侧向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返回的场合,在距离面向正面的位置还剩下角度α时),由于小齿轮957的啮合齿未与设在中间齿轮956上的矮齿956b啮合,故旋转动作不与滑动动作连动,结果是座位主体2在没有准确地返回滑动的后端位置的落座位置的状态下转动到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
一旦产生这种不良动作,在譬如设有与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连动地作动的滑动锁定机构80(见第1实施形态的图9)的场合,该滑动锁定机构80就会在座位主体2未返回滑动的后端位置的状态下作动,结果使处于滑动后端的滑动锁定机构80实际上不发挥作用。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正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旋转座位上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不仅在啮合开始时而且在啮合完毕时也能实现各齿轮顺利可靠的啮合。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连动用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其他方面则不必特别变更,故省略说明。
如图80所示,在车厢内侧的前后方向滑轨固定部932的侧面装有齿条938。另一方面,在车厢内侧的滑轨移动部911的上侧面则通过支承板935而装有可旋转的中间齿轮936。该中间齿轮936与齿条938啮合,并将齿条937的位置及长度设定为在座位主体2的整个前后方向移动范围内维持该啮合状态。
如图76、图78及图79所示,在中间齿轮936的啮合开始部,形成有1处缺齿的缺齿部936a。这一点与传统结构相同。不过与该缺齿部936a相邻的啮合齿936b是标准齿,而不是象传统的矮齿956b那样缩短齿高。
其次,小齿轮906与传统结构一样,具有大致90°范围的圆弧形状,在其啮合开始端(逆时针方向的端部一侧,下同)的一定角度范围α(本实施形态中约为26°),除了后述的间隙抑制齿906b外未形成啮合齿。
如图77所示,在该小齿轮906的啮合开始部,形成由2个啮合齿(在使座位主体2向车门口一侧旋转时最先与中间齿轮936啮合的第1齿906a1和第2个啮合的第2齿906a2)连续而成的异形齿906a。该异形齿906a的齿高度如图所示,第2齿906a2一侧与标准齿906a3一致,且越往最先啮合的第1齿906a1一侧(啮合开始的一侧,图中左侧)越低。
另外,该异形齿906a如图76所示,具有与前述中间齿轮936的缺齿部936a大致一致的齿厚度,故在啮合的状态下基本整齐地嵌入缺齿部936a内。
还有,在小齿轮906的端部,在非连动范围的端部形成上述的间隙抑制齿906b,在使座位主体2面向车辆正面时,如图79所示,间隙抑制齿906b与中间齿轮936啮合,由此抑制中间齿轮936与齿条938之间的齿隙。
采用上述结构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在使座位主体2开始从其落座位置(面向车辆前方的位置)向车门口一侧旋转的最初约26°的范围,小齿轮906不与中间齿轮936啮合,从而座位主体2只是旋转而不向车辆前方移动(非连动范围)。
一旦使座位主体902进一步向车门口一侧旋转,小齿轮906就开始与中间齿轮936啮合。因此,中间齿轮936与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连动地旋转。由于中间齿轮936与齿条938啮合,故在旋转的同时向车辆前方移动,由此使旋转支承台910向车辆前方移动,进而使座位主体902边向车门口一侧旋转边向车辆前方移动(连动范围)。
以下说明随着座位主体902向车门口一侧的旋转动作,小齿轮906开始与中间齿轮936啮合的时刻。在这种场合,小齿轮906向图76中箭头方向(啮合开始方向)旋转。在小齿轮906的啮合开始部,将两个啮合齿(第1齿906a1和第2齿906a2)之间填满,形成一个连续的异形齿906a,故在小齿轮906与中间齿轮936的啮合开始时刻,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936b不与两个啮合齿906a1、906a2之间啮合,这样就能得到没有跳齿的可靠的啮合开始状态。如果在小齿轮906与中间齿轮936之间产生跳齿,则前后方向的滑动锁定机构80及旋转锁定机构70(见第1实施形态的图7)就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但由于设置了上述异形齿906a,故不会产生这种跳齿现象,故能够可靠地使上述滑动锁定机构80及旋转锁定机构70作动。
另外,如图77所示,小齿轮906的异形齿906a的第1齿906a1的齿高比第2齿906a2(标准齿)矮,故该异形齿906a能够不干扰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936b(在缺齿部936a的啮合开始方向后侧的啮合齿936b)而与缺齿部936a啮合,由此使小齿轮906顺利地与中间齿轮936啮合。
另外,第1齿906a1的矮齿高度设定在不与缺齿部936a旋转方向后侧的啮合齿936b啮合、而与缺齿部936a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的啮合齿936c啮合的范围内。
其次,在使座位主体902从车门口一侧返回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时,小齿轮906如图78所示,是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这种场合,小齿轮906的异形齿906a的第2齿906a2与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936b啮合。由于第2齿906a2的齿高设定为与标准齿相同的尺寸,故此时异形齿906a可靠地与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936b啮合,从而小齿轮906对中间齿轮936的啮合状态能可靠地维持到座位主体902完全返回到滑动的后端位置。关于这一点,过去由于小齿轮957不与中间齿轮956的矮齿956b啮合,座位主体902不能返回滑动的后端位置,而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就可避免这种问题。
接着,在滑动锁定机构80上,钢球85脱离滑动锁定解除板7以解除滑动锁定的定时(图9中为相位位置(B)的定时)设定为座位主体902受到旋转操作后小齿轮906的异形齿906a即将与中间齿轮936的缺齿部936a啮合之前。即,在使座位主体902从落座位置向车门口一侧开始旋转的最初约26°范围内,维持在钢球85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抵接、保持体83的圆柱体部83a插入锁定孔31a的状态(图9中相位位置(A)的状态),由此维持座位主体902不能前后方向移动的锁定状态。
在将座位主体902旋转约26°后,钢球85脱离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图9中相对位置(B)的状态),这样,保持体83因压缩弹簧84的力而向上方变位,该圆柱体部83a从锁定孔31a中拔出(图9中相对位置(C)),由此,使座位主体902成为可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滑动锁定的自动解除)。然后,在座位主体902到达面向车门口侧的横向位置前,钢球85维持在被推到小齿轮906下侧面的状态,维持滑动锁定的解除状态。
相反,在使座位主体902从面向车门口一侧的横向位置向着落座位置旋转约64°的过程中,由于滑动锁定机构80的保持体83维持在向上方变位的状态,滑动锁定保持在解除状态,故座位主体902一边向着落座位置(顺时针)旋转一边向后方移动。座位主体902在从横向位置旋转约64°时,返回到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位置,同时钢球85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抵接,使保持体83克服压缩弹簧84而向下压,使其圆柱体部83a再度插入锁定孔31a,从而该座位主体902在后方位置上锁定为不能前后方向移动(图9中相对位置(A)的状态)。然后,座位主体902只作约26°旋转,返回到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
这样滑动锁定机构80就根据座位主体902的旋转动作和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的定时自动地进行锁定·开锁,上述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据此设定其尺寸、形状和其安装位置。
这里,在传统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50上,如前所述,由于小齿轮957不与中间齿轮956的矮齿956b啮合,故如果在座位主体902未返回滑动的后端位置的状态下返回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则在上述滑动锁定机构80上,在钢球85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抵接、保持体83被下推的时刻,会形成在其圆柱体部83a下方无锁定孔31a的状态,这时保持体83便会被夹在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与前后方向支承台30的底座31之间,结果不仅不能使滑动锁定机构80正确发挥作用,还会导致座位主体902的旋转不良。
而在采用上述第10实施形态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时,由于小齿轮906与中间齿轮936的齿轮状态一直维持到最后(直到座位主体902完全返回到滑动的后端位置),故在钢球85与滑动锁定自动解除板7抵接的阶段,在圆柱体83a的下方必然有锁定孔31a,从而可避免上述的滑动锁定机构80的不良动作。
采用上述结构的第10实施形态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时,由于在中间齿轮936的啮合开始部设置缺齿部936a(废除了过去的矮齿906b),而在小齿轮906的啮合开始部根据上述中间齿轮936的缺齿部936a而设置异形齿906a,并且将该异形齿906a的第1齿906a1的齿高设定得低于标准齿906a3,故在使座位主体902向车门口D一侧旋转的啮合开始阶段,异形齿906a的第1齿906a1可在不干扰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936b的状态下嵌入缺齿部936a,从而可实现小齿轮906的顺利且无跳齿的啮合。
相反,在座位主体902旋转到车厢内侧的啮合完毕阶段,由于异形齿906a的第2齿906a2的齿高设定为与标准齿相同,故能与中间齿轮936的啮合齿可靠地啮合,可以使中间齿轮936旋转到最后,使座位主体902一直后退到滑动的后端位置。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的旋转·滑动连动机构900时,在小齿轮906对中间齿轮936的啮合开始时能够实现顺利且无跳齿的啮合,同时在啮合完毕时能将可靠的啮合状态保持到最后,座位主体902能够可靠地返回到滑动的后端位置,故此后一旦使座位主体902进一步向车厢内侧旋转以使滑动锁定机构80作动,保持体83的圆柱体部83a就能可靠地插入锁定孔31a,使该滑动锁定机构80能可靠地发挥作用。
对上述的第10实施形态可作各种变更。譬如在例举的实施形态中,是通过中间齿轮936而使小齿轮906与齿条938间接地啮合,但在无中间齿轮936、小齿轮直接与齿条啮合的场合也适用。在这种场合,为了确保座位主体902的旋转方向与滑动方向之间的一致性,齿条必须沿车厢外侧(图80中下侧)的滑轨安装,即安装在与第10实施形态中的齿条938相反的一侧(未图示)。
即使采用这种不经过中间齿轮936而是使小齿轮直接与齿条啮合的结构,也在齿条的啮合开始部设置缺齿部,而在小齿轮的啮合开始部设置异形齿,并将异形齿的啮合开始部的齿高设定得低于标准齿,这样就能发挥与前述第10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比座面中心更向车门口一侧偏心的旋转中心为中心而对座位主体进行旋转支承的旋转支承台、支承该旋转支承台并使之可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支承台、使所述座位主体的旋转动作与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用的连动装置,该连动装置具有在所述座位主体的下侧面安装在所述旋转中心靠车厢内侧的小齿轮、沿前后方向安装在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上且经过中间齿轮而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使座位主体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禁止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过程中作前后方向移动的止动构件,该止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上且可沿所述座位主体的前后方向移动路径而进退,且一旦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到达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的车厢内侧端部即离开所述座位主体的移动路径而允许该座位主体向前后方向移动,一旦所述前后方向支承台从所述宽度方向支承台的车厢内侧端部移动到车厢外侧,即进入所述座位主体的移动路径而禁止该座位主体在前后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在旋转支承台和座位主体之间设有使该座位主体沿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用的宽度方向支承台,该宽度方向支承台随着所述座位主体越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而越将该座位主体的位置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采用可使座位主体脱离宽度方向支承台并将该座位主体作为轮椅使用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支承台及/或宽度方向支承台具有在外轨和内轨之间夹入多个钢球后形成的直线滑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用该摆动装置可将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采用可使座位主体脱离所述摆动装置并将该座位主体作为轮椅使用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用该摆动装置可将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采用可使座位主体脱离所述摆动装置并将该座位主体作为轮椅的座位使用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用该摆动装置可将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使用作为所述摆动装置驱动源的电动机,该电动机的螺旋轴向着座位前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用该摆动装置可将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设有只在车辆行驶中受到冲击时才发挥作用而禁止所述摆动装置将所述座位主体向车辆前方移动、而在车辆停止时的通常操作时允许所述座位主体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摆动锁定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四联杆机构为主体的摆动装置,用该摆动装置可将所述座位主体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且具有一旦所述座位主体位于面向车辆正面的位置就禁止所述摆动装置将该座位主体向车辆前方移动、而一旦使该座位主体旋转到车门口一侧就允许由所述摆动装置进行的向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摆动锁定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支承台具有在固定轨和移动轨之间夹入多个滚动体后形成的直线滑动机构,并通过滑轨对所述移动轨的与所述固定轨相反的一侧进行滑动支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在移动轨的移动路径上设有供该移动轨的后端部出入的钩形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旋转座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齿轮的啮合开始部设有缺齿部,在所述小齿轮的啮合开始部设有与所述缺齿部啮合的异形齿,该异形齿具有与所述缺齿部大致一致的齿厚度,且啮合开始方向前侧的齿高低于标准齿,啮合开始方向后侧的齿高与标准齿一致。
全文摘要
一种供老年人或残疾人使用的车辆用旋转座位,过去必须进行使座位主体向前方滑动的操作和旋转到面向车门口一侧的操作,使用不方便,而且如果为了能使座位在原处旋转而将座位的位置设定得靠前,则要减少乘车人脚下的空间。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减少脚下空间、使用方便的车辆用旋转座位。本发明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在比座面中心HP更向车门口一侧偏心的位置上安装的旋转盘13来对座位主体2进行旋转支承,同时通过小齿轮6与中间齿轮36和齿条38的啮合来使座位主体2的旋转动作与前后方向的移动动作连动。
文档编号B60N2/24GK1268927SQ9880865
公开日2000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1日
发明者须贺泰男, 岩谷正光, 景井启之, 土方隆文, 宇田正一, 三浦芳幸, 村林贤司, 岩男将典, 竹之下雅, 末广吉郎, 藤田亲则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