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46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机车在其车轮的设计上,通常系采用无内胎的轮胎,而此类无内胎的轮胎因其存在些微破裂或孔隙时,并不会瞬间造成轮胎泄气,只会使其缓慢漏气,所以具有较佳的安全性,从而近年来亦逐渐被引用到自行车的车轮设计上,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现有免内胎的自行车轮圈在设计上,请参阅图1、2所示,主要是于轮圈10的两侧翼11与中间环状凹槽12间形成可供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嵌设的唇座13,该唇座13多采用倾斜环状平面(如图2所示)或水平环状平面(如图1所示)设计,其唇座13的平面有一定的斜率(包括向外侧壁倾斜或反向倾斜)或保持水平型态,仅在其靠中间环状凹槽12的内侧部位形成一凸环14,通过该道凸环14可对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形成适当限位。
就此类无内胎轮圈10与轮胎20的组装而言,其主要先使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装套在该轮圈10中间制设的环状凹槽12内,该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内穿设包覆有强力蕊线22,当对轮胎20进行充气作业时,随着轮胎20受气压撑张,使轮胎20端缘的蕊线环部21逐渐脱离轮圈10的中间环状凹槽12而向外滑移,最后越过该环状凹槽12与唇座13介面的凸环14而卡入唇座13内,通过轮胎20内部气压的作用将对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形成压抵效果,使蕊线环部21可紧抵在该轮圈10唇座13及凸环14部位,从而取得气密关系,以避免轮胎20内部气体外泄,达到无内胎的轮胎实施。
然而,上述现有无内胎轮圈10设计,因其在轮胎20充气而与轮圈10唇座13卡结时,必须使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越过唇座13与中间环状凹槽12间的凸环14,而为了达到以手动或脚踏充气机的低压充气便利性,所以其凸环14的高度并不大,且其端面多作适当弧面修饰,为的是让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能较为容易卡入轮圈10的唇座13内,但如此一来,相对地将影响该凸环14对轮胎20端缘蕊线环部21的限位效能,由于该凸环14高度不大,而唇座13又多采用平面或倾斜型态设计,致使唇座13与凸环14介面处的深度不足,导致其轮胎20端缘蕊线环部21的外缘踵部23与内缘趾部24可容许的压缩量较小,且轮胎20的蕊线环部21与轮圈10唇座13间将无法取得良好的契合关系,仅能通过凸环14对蕊线环部21取得单侧抵持限位,因此当轮胎20遭到外力作用(如路面不平或坑洞时的跳动现象),其轮胎20端缘蕊线环部21很容易因变形而与唇座13间产生缝隙,造成轮胎20内部的气体可能由该等缝隙间泄出,形成轮胎20漏气现象,无法维持其胎压的正常,间接地将影响行车上的安全,成为此类无内胎轮圈普遍存在的缺点,有待于设法加以解决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无内胎自行车轮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包括有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安装卡设的唇座,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唇座制设有朝轮轴方向凹入的环状曲面,该环状曲面与轮胎端缘蕊线环部的尺径及型态相契合,其两侧部位依预定曲率逐渐增大。
另外,上述轮圈唇座的环状凹面两侧部位还可以依预定斜率逐渐增大呈斜面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轮胎充气饱满的状态下,该轮胎的端缘蕊线环部可与轮圈唇座取得较佳的契合接触关系,并使其轮胎蕊线环部的外缘踵部与内缘趾部具有较大压缩量,因而在轮胎受外力作用下,可使轮胎蕊线环部的外缘踵部及内缘趾部能与轮圈唇座环状曲面两侧部位保持紧密触抵的气密效果,从而能有效避免轮胎发生漏气,可维持胎压的正常。


图1为现有无内胎自行车轮圈与轮胎的组装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2为现有另一款无内胎自行车轮圈与轮胎的组装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与轮胎在未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与轮胎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与轮胎在未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与轮胎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两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首先,请参阅图3的结构示意图及图4、5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内胎轮圈30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是在轮圈30的两侧翼31与中间环状凹槽32间形成有可供轮胎40端缘的蕊线环部41嵌设的唇座33,该唇座33制设有朝轮轴方向凹入的环状曲面34,并使该环状曲面34与轮胎40端缘的蕊线环部31的尺径及型态呈契合状,而其唇座33的环状曲面34两侧部位则依适当曲率逐渐增大,从而构成一弧凹型态的轮圈30唇座33;在上述轮圈30与轮胎40的组装上,先使轮胎40端缘的蕊线环部31先行卡设于轮圈30的中间环状凹槽32内,而后再对轮胎40进行充气,随着轮胎40因充气而逐渐撑张时,该轮胎40的蕊线环部41将脱离中间环状凹槽32而向外滑移,最后通过环状凹槽32与唇座33的介面而卡入唇座33内,此时因唇座33的环状曲面34与轮胎40蕊线环部41的尺径及型态作契合设计,所以该轮胎40的蕊线环部41卡设于唇座33时,两者间将可获得极佳的契合密闭效果,使轮胎40蕊线环部41的外缘踵部42及内缘趾部43可与唇座33的环状曲面34两侧增大部位取得紧密的触抵关系,并具有较大的容许压缩量,从而在轮胎40遭受外力的作用(如路面不平而跳动)下,其轮胎40的蕊线环部41仍能与轮圈30的唇座33保持紧密触抵的气密效果,不致产生缝隙而导致漏气,从而能维持其胎压的正常,以增进行车的安全,有效解决现有结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缺点。
实施例2请配合参阅图6的结构示意图及图7、8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如图所示,其结构设计上,使轮圈50介于两侧翼51与中间环状凹槽52间的唇座53,制设有朝轮轴方向凹入的环状凹面54,而环状凹面54两侧部位则以适当斜率逐渐增大呈斜面状,由此构成凹入型态的唇座53,当轮胎60进行充气而使其端缘蕊线环部61脱离轮圈50中间环状凹槽52并卡入唇座53后,其轮胎60的蕊线环部61及外缘踵部62与内缘趾部63仍能与轮圈50唇座53及两侧斜面取得契合触抵关系,并具有较大的容许压缩量,使其在轮胎60遭遇外力作用下,可有效维持轮胎60蕊线环部61与轮圈50唇座53的气密关系,从而不致漏气,成为本实用新型针对轮圈50唇座53构造改进的另一可行实施模式。
经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针对轮圈唇座所作的结构改进设计,将其轮圈供轮胎蕊线环部卡设的唇座作环状弧凹面设置,取代现有结构的水平或斜面凹设型态,必须于其一侧增设一高起的凸缘设置,从而在保有其轮胎低压充气的便利性外,更可以使轮胎蕊线环部与轮圈唇座取得极佳的契合触抵关系,有效维持轮胎与轮圈结合的气密型态,不致有因外力作用而产生漏气,有效解决现有结构所可能衍生的诸多问题与缺点。
权利要求1.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包括有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安装卡设的唇座,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唇座制设有朝轮轴方向凹入的环状曲面,该环状曲面与轮胎端缘蕊线环部的尺径及型态相契合,其两侧部位依预定曲率逐渐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自行车轮圈,其特征在于该环状凹面两侧部位依预定斜率逐渐增大呈斜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内胎自行车轮圈,特别是针对轮圈唇座与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在充气状态下维持楔合气密关系而设计,其主要是于轮圈供轮胎端缘蕊线环部安装的唇座制设有朝轮轴方向凹入的环状曲面,并使该环状曲面与轮胎端缘蕊线环部的尺径及型态呈楔合状,而其两侧部位则依适当曲率逐渐增大,从而在轮胎充气饱满的状态下,该轮胎的端缘蕊线环部可与轮圈唇座取得较佳的楔合接触关系,且使其轮胎蕊线环部的外缘踵部与内缘趾部具有较大压缩量,因而在轮胎受外力作用下(如路面不平而跳动),可使轮胎蕊线环部的外缘踵部及内缘趾部与轮圈唇座环状曲面两侧部位保持紧密触抵的气密效果,从而能有效避免轮胎发生漏气,可维持胎压的正常及行车安全。
文档编号B60B21/00GK2688518SQ20042001921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2日
发明者田镇平 申请人:田镇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