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型无内胎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96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强型无内胎车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特别是一种加强型无内胎车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无内胎车轮,其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辐固定于轮辋的胎圈座上,无内胎车轮可以直接通过车轮散热,散热效果好,不易发生爆胎,但是,无内胎车轮的轮辋其精度要求较高,通常采用冷轧加工,而冷轧加工一般要求材料的厚度应当薄且均匀,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因此,冷轧成型的轮辋,其各部分厚度一致,而轮辋上悬伸的轮缘因其厚度又较薄,导致该轮缘边易变形、断裂,同样,该轮缘与胎圈座的连接处也存在着连接强度低,刚性不理想,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等问题,因此只能够应用于轻型车辆,而无法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
发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车轮的轮辋刚性较理想,轮辋不易变形、断裂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具有轮缘和胎圈座,其结构要点为位于轮辋两侧的两个胎圈座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分体构造的加强板,该加强板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
这样,在无内胎车轮轮辋胎圈座其背面固附连接加强板,使轮辋在胎圈座处的厚度加大,从而增强轮辋的局部刚性,使轮辋即使承受较大的作用力也不会受到破坏,因此,通过增大无内胎车轮局部厚度,轮辋不易变形、断裂,而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刚性。
由于无内胎车轮轮辋精度要求高,需通过冷轧成型,轮辋的厚度均匀,因此,加强板应以分体构造形式以增大无内胎车轮的刚性,加强板以一种与轮辋分体构造的形式固附在胎圈座上,该加强板为单独的零部件与轮辋固附,而其与轮辋固附的方式或者为焊接,或者为粘接,或者通过紧固件连接。加强板固附在胎圈座的背面,所述胎圈座的背面是指胎圈座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与轮辐连接的一面。
无内胎车轮又可称为真空车轮或真空钢圈,车轮是指介于轮胎的车桥之间承受负荷的旋转件,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轮辋和轮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因而又可称为加强型真空车轮或加强型真空钢圈。
在轮辋两侧的两个胎圈座至少一个胎圈座上固附有加强板,因此,加强板的分布方式可以是加强板或者位于与轮辐连接一侧的胎圈座上,或者位于与轮辐连接的胎圈座相对的另一侧的胎圈座上,或者两侧的胎圈座上均分布有加强板。
这样,在一侧的胎圈座上分布加强板,则该侧轮辋刚性增大,因此,最佳选择则是在轮辋两侧的胎圈座上均分布加强板,从而使轮辋不易断裂变形。
加强板固附在胎圈座的背面,同时该加强板还可以伸展至轮缘的背面,从而进一步增大轮辋的刚性,因此固附于胎圈座背面的加强板,其一端向轮缘延伸,而使加强板同时固附胎圈座与轮缘的背面。
加强板沿车轮轴线纵向的宽度大小范围可以从轮辋的轮缘与胎圈座的连接处到胎圈座之间变化,这样加强板沿胎圈座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宽度的15%~100%。
这样,加强板的长度越长,其达到的增大轮辋刚性的效果越好。
其中,以加强板沿胎圈座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宽度的50%为最佳。
当加强板完全覆盖胎圈座时,固定于轮辋上的轮辐则固定在加强板上,因此加强板位于轮辋与轮辐之间,而使轮辐固定于加强板上。
对于加强板的结构形式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加强板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
该环状体的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具体为环状体或者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或者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凹凸起伏分布而为一种波浪形的环状体。
这样,加强板沿车轮圆周连续分布,并紧贴固定于胎圈座,其形状与贴合处轮辋的形状相匹配,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
而当环状体为波浪形时,该环状体部分紧贴于胎圈座上,部分为浮凸状,且紧贴部分与浮凸部分间隔分布,从而形成上下起伏连续分布的波浪形环状体,这样,当车轮转动时,该波浪形凸起的通孔具有导风散热的作用。进一步,该波浪形凸起部分的拱形的轴线可以倾斜于车轮轴线在轮辋面上的投影线。
加强板的另一结构形式为加强板为一种块状体,复数个块状体沿车轮的圆周间隔分布。
这样,加强板沿车轮圆周间隔分布,从而在胎圈座上形成复数个凸起,局部增大轮辋的厚度,增强轮辋的刚性。而且,这种间隔分布的加强板不但具有增强轮辋刚性的作用,还能够节省材料,而且还具有散热的作用,当车轮转动时,每一个凸起的加强板类似于风扇的扇叶,加速气体的流动,因此而具有很好的搅风效果,进一步降低车轮的温度。
间隔分布的加强板可以进一步具体为间隔分布的块状体之间的间距为10~124mm。
其中以相邻两块状体之间的间距为28mm为最佳。
块状体的宽度为6~10mm。
块状体的宽度越宽,其起到的加强轮辋刚性的作用越大,但使用的材料也就越多,成本增加。经发明人的长期试验发现,采用宽度为6~10mm的轮辋的技术方案可以较好地处理成本与所需强度的矛盾其中,以块状体的宽度8mm为最佳。
块状体的加强板的形状可以具体为块状体或者为直线型,或者为弧线型。
弧线型除了可产生沿车轮轴向的对空气的作用力,从而强化搅风效果;同时还具有引流效果,它可在车轮旋转时产生的对空气的作用力所导致的气流引向车轮本身,从而加强了搅风及散热效果。
沿车轮轴线方向,块状体或者与车轮轴线平行而分布,或者倾斜于车轮轴线在轮辋面上的投影线。
倾斜的块状体将产生沿车轮轴向的对空气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可以强化搅风效果,从而充分加强凸筋对车轮散热降温的作用。
块状体横截面的形状或为矩形,或为三角形,或为梯形。
当然,当块状体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时,比较容易加工;而从受力的角度考虑则以梯形为最佳。
加强板固附于轮辋上,其厚度应选择适中,即能够使轮辋刚性增大,又不浪费材料,因此加强板的厚度小于15mm。
加强板的厚度越大,其起到增加轮辋的刚性效果应当更好,但厚度太大即浪费材料,又使车轮的重量增大,因此,加强板的厚度小于15mm最为适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轮辋的胎圈座背面固附加强板,从而增强无内胎车轮局部刚性,使无内胎车轮的轮辋既能够通过冷轧加工而获得较高的精度,又能够增强车轮的刚性,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而且,因此无内胎车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刚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0是图9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其中,1轮辋 11轮缘 12胎圈座 2轮辐 3加强板 31环状体32块状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加强板3位于与轮辐11连接一侧的胎圈座12上。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该环状体31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其形状与贴合处轮辋1的形状相匹配。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环状体31的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2参照图3、图4,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在轮辋1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而且加强板3其一端向轮缘11延伸,而使加强板3同时固附胎圈座12与轮缘11的背面。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该环状体31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其形状与贴合处轮辋1的形状相匹配。固附于与轮辐11连接的胎圈座12一侧的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固附于另一侧胎圈座12上的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90%。且两侧胎圈座12上的环状体31,一端向轮缘11延伸,而使该侧环状体31同时固附胎圈座12与轮缘11的背面。环状体31的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3参照图5、图6,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该环状体31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其形状与贴合处轮辋1的形状相匹配。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90%,与轮辐11连接一侧的胎圈座12上环状体31位于轮辋1与轮辐2之间,而使轮辐2固定于环状体31上。位于与轮辐11相对的另一侧胎圈座12上的环状体31,其一端向轮缘11延伸,而使该侧环状体31同时固附胎圈座12与轮缘11的背面。环状体31的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4参照图7、图8,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在轮辋1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环状体31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凹凸起伏分布而为一种波浪形的环状体31,环状体31部分紧贴于胎圈座12上,部分为浮凸状,且紧贴部分与浮凸部分间隔分布,从而形成上下起伏连续分布的波浪形环状体31,波浪形凸起的通孔具有导风散热的作用。位于与轮辐11连接一侧的胎圈座12上的波浪形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另一侧的波浪形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50%。波浪形环状体31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5参照图9、图10,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在轮辋1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轮辋1两侧胎圈座12上的加强板3均为一种块状体32,复数个块状体32沿车轮的圆周间隔分布。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不但具有增强轮辋刚性的作用,还具有散热的作用。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之间的间距为为28mm,宽度为8mm,块状体32为直线型,其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与车轮轴线平行而分布,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6参照图11、图12,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在轮辋1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轮辋1两侧胎圈座12上的加强板3均为一种块状体32,复数个块状体32沿车轮的圆周间隔分布。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不但具有增强轮辋刚性的作用,还具有散热的作用。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之间的间距为28mm,宽度为8mm,位于与轮辐11连接一侧的胎圈座12上的块状体32为直线型,其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另一侧胎圈座12上的块状体32为弧线型,其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90%,且该弧线型的块状体32倾斜于车轮轴线在轮辋1面上的投影线。块状体3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最佳实施例参照图13、图14,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加强板3通过焊接固附在胎圈座12的背面,胎圈座12的背面是指胎圈座12支撑轮胎面相对的另一面,即也是指胎圈座12与轮辐11连接的一面。在轮辋1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该环状体31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其形状与贴合处轮辋1的形状相匹配。固附于与轮辐11连接的胎圈座12一侧的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固附于另一侧胎圈座12上的环状体31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50%。环状体31的厚度为8mm。
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1.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辐(2),轮辋(1)具有轮缘(11)和胎圈座(12),其特征在于,位于轮辋(1)两侧的两个胎圈座(12)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12)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1)分体构造的加强板(3),该加强板(3)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或者位于与轮辐(2)连接一侧的胎圈座(12)上,或者位于与轮辐(2)连接的胎圈座(12)相对的另一侧的胎圈座(12)上,或者两侧的胎圈座(12)上均分布有加强板(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固附于胎圈座(12)背面的加强板(3),其一端向轮缘(11)延伸,而使加强板(3)同时固附于胎圈座(12)与轮缘(11)的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15%~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沿胎圈座(12)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为胎圈座(12)宽度的5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固附于整个胎圈座(12)上,而使加强板(3)位于轮辋(1)与轮辐(2)之间,而轮辐(2)则固定于加强板(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为一种环状体(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环状体(31)或者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分布而紧贴固附,或者沿车轮的圆周连续凹凸起伏分布而为一种波浪形的环状体(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为一种块状体(32),复数个块状体(32)沿车轮的圆周间隔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之间的间距为10~124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间隔分布的块状体(32)之间的间距为28m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块状体(32)的宽度为6~1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块状体(32)的宽度为8mm。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块状体(32)或者为直线型,或者为弧线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块状体(32)或者与车轮轴线平行而分布,或者倾斜于车轮轴线在轮辋面上的投影线。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块状体(32)横截面的形状或为矩形,或为三角形,或为梯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其特征在于,加强板(3)的厚度小于1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特别是一种加强型无内胎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具有轮缘和胎圈座,其结构要点为位于轮辋两侧的两个胎圈座中的至少一个胎圈座其背面固附连接有一种与轮辋分体构造的加强板,该加强板沿车轮圆周方向延伸并分布,能够增强车轮的刚性,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而且,因此无内胎车轮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甚至应用于载重型的车辆上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刚性。
文档编号B60C7/00GK2642537SQ0325235
公开日2004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0日
发明者赖建辉 申请人:赖建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