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914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汽车等上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于汽车等上的气囊装置具有气囊以及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若车辆的冲撞被传感器所检测,则充气机作动,气囊借助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而膨胀。
特开平2-74440号公报之中记载了下述气囊装置将驾驶席用气囊内部用隔离用面板分隔为中央的室和外周侧的两个室,首先使中央的室膨胀,继而使外周的室膨胀。该隔离用面板上设有气体流通用的透气口。该隔离用面板连接着气囊的后部侧与前部侧,具有防止气囊膨胀时朝前方突出的功能。
美国专利6,254,121号记载了与此相反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首先使外周侧的室膨胀,继而使中央的室膨胀。
上述两种气囊装置均只设置了一个充气机。前者特开平2-74440号中,充气机设置成使气体朝中央的室喷出,后者美国专利6,254,121号中,充气机设置成使气体朝外周的室喷出。
特许文献1特开平2-74440号公报特许文献2美国专利6,254,121号上述现有的气囊装置虽然可控制中央的室以及外周的室的膨胀顺序,但无法单独控制各室的内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配置了具有多个室的气囊的气囊装置或配置了多个气囊的气囊装置,不仅可控制各室或各气囊的膨胀顺序,还可单独控制膨胀时的内压。
本发明(方案1)的气囊装置,具有多个室的气囊以及具有使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可独立控制在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至少一部分的室的供给和对其它室的供给。
方案2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具有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各气体发生部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
方案3的气囊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充气机构成,各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
本发明(方案4)的气囊装置,具有多个气囊以及使各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可独立控制在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至少一部分的气囊的供给和对其它气囊的供给。
方案5的气囊装置,如方案4所述,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具有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各气体发生部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气囊。
方案6的气囊装置,如方案4所述,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充气机构成,各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气囊。
在方案1的气囊装置之中,由于可独立控制在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气囊内部的室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室的供给和对其它室的供给,因而通过单独控制各气体发生设备的作动开始时间以及输出,不仅可控制气囊内部的各室的膨胀顺序,还可单独控制各室膨胀时的内压。
若采用方案4的气囊装置,即使在设置了多个气囊的情况下,也因可独立控制在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一部分的气囊的供给和对其它气囊的供给,因而通过单独控制各气体发生设备的作动开始时间及输出,不仅可控制各气囊的膨胀顺序,还可单独控制各气囊膨胀时的内压。
在本发明之中,气体发生设备也可以由具有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各气体发生部产生的气体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或不同的气囊,还可以由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充气机构成,各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或不同的气囊。
当气体发生设备由具有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可从一个充气机分别向多个室或多个气囊供给气体,因而可减少构成气囊装置的部件数量。
此外,当气体发生设备由多个可独立产生气体的充气机构成的情况下,可提高与各室或气囊对应的充气机的配置的自由度。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装置的制流部件(气体流路形成部件)的构成图。
图3是图1的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制流部件的透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制流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7的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a)是该气囊装置的制流部件(气体流路形成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b)是该制流部件组装后的透视图,图3是该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该气囊装置1,具有内部分隔为第1室10A以及第2室10B的气囊10、使该气囊10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30、使该充气机30产生的气体分别流入该第1室10A及第2室10B的制流部件(气体流路形成部件)40、和安装了该气囊10、充气机30以及制流部件40的保持器50等。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该充气机30采用下述构成具有可独立产生气体的第1气体发生部3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等两个气体发生部,该制流部件40使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流入气囊10的第1室10A,使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流入第2室10B。
如图3所示,气囊10,包括分别由圆形的织布构成的前面板11、后面板12以及内面板13。该前面板11与后面板12为同一直径,通过由线等构成的接缝14缝合二者的外周缘部彼此之间,构成袋状的气囊外壳。该缝合部形成沿前面板11以及后面板12的外周围绕的圆环形。
后面板12上设有充气机用开口15和通气孔16。该充气机用开口15配置在后面板12的中央。在该充气机用开口15的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17。
该气囊10的内部设有上述内面板13。该内面板13与前面板11及后面板12以大致同心配置,其外周缘部(在气囊10膨胀状态下,如图1所示,构成内面板13的前端侧的周缘部的部分)通过由线等构成的接缝18缝合在该前面板11的中央部和周缘部的中间部。该缝合部为沿内面板13的外周围绕的圆环形。
该内面板13的中央部(在气囊10膨胀状态下,形成图1的所示的内面板13的后端侧的部分)上设有与该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以大致同心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19。这些开口15、19为直径大体相同。此外,在该内面板13的该开口19的周围设有与后面板12的螺栓插通孔17重合的螺栓插通孔20。
内面板13上设有比较靠近其外周缘的内通气孔(通气孔)21。
该内面板13的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由压环60通过制流部件40与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一同连接在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缘部。该压环60为沿该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围绕的圆环形的部件,从其里面(与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重合一侧的面)设有插通在上述各螺栓插通孔17、20之中的柱头螺栓61。而在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围,也设有可插通该柱头螺栓61的螺栓插通孔52。
通过该内面板13,气囊10内部被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10A和围绕该第1室10A的第2室10B。第1室10A处于内面板13的内侧。
制流部件40在该实施方式之中,如图2(a)、(b)所示,包括彼此隔一定间隔相向配置的上板41和下板42。如图中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这些上板41以及下板42分别呈大体正方的平板形。从该下板42的一对侧边分别设有朝上板41侧垂直竖起并与该上板41的下面对接而作为撑杆的竖起片43、43。此外,从上板41的一对侧边分别垂设有与该竖起片的外表面重合的腿状片44、44。
如图2(a)所示,通过使各腿状片44与各竖起片43、43的外表面重合而使上板41覆盖下板42,如图2(b)所示,可构成大体呈箱形的制流部件40。该上板41与下板42之间的空间即形成气体流通空间。
而在该实施方式之中,各竖起片43以及各腿状片44上分别设有连通该制流部件40内外的气体流通用的窗孔43a、44a。
该上板41及下板42的中央部分别设有与上述内面板13以及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9、15相同的充气机用开口45、46。这些开口45、46以彼此同心配置。此外,在该开口45、46的周围设有螺栓插通孔47、48,这些开口45、46分别与内面板13及后面板12的开口19、15同心配置时,与上述各螺栓插通孔20、17重合。
充气机30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大体呈圆筒形。在该充气机30的前端侧设有在筒轴方向的不同位置上的第1气体发生部31和第2气体发生部32。该第2气体发生部32配置在图1中的第1气体发生部31的下段侧。在这些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侧周面上分别设有气体喷出口31a、32a。各气体发生部31、32从这些气体喷出口31a、32a以放射状喷出气体。
在该充气机30的筒轴方向的中间部分(比该气体发生部31、32更靠后端侧)的侧周面充气机固定用的的突缘33。该突缘33上设有螺栓插通孔34(图3)。
该充气机30的该前端侧嵌装在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内。该突缘33在保持器50的下面侧与该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缘部重合。该突缘33的螺栓插通孔34与该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围的螺栓插通孔52重合。
当把气囊10安装到保持器50上时,把制流部件40配置到内面板13与后面板12之间(即第2室10B内),使该制流部件40的上板41与内面板13的充气机用开口45、19彼此以及该制流部件40的下板42和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46、15彼此分别重合,同时,使该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与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重合。
这时,嵌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口51内的充气机30的前端侧被插入这些开口15、46、45、19,如图1所示,其端部的第1气体发生部31被配置在第1室10A内,同时,与比该第1气体发生部偏下侧的第2气体发生部32被配置在制流部件40内(即与第2室10B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上板41与下板42间的空间)。因此,该充气机30(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喷出气体的情况下,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1室10A内,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经该制流部件40先只供给到第2室10B。
接着,利用压环60把该内面板13的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从内面板13的内侧(第1室10A内)按压到制流部件40的上板41上,同时,经该制流部件40(下板42),将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的周缘部按压到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缘部上。另外,当使该压环60与该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重合时,把该压环60的柱头螺栓61插入螺栓插通孔20、47、48、17、52、34之中,通过把螺母62拧紧到其前端,把气囊10(内面板13、后面板12)、制流部件40以及充气机30固定到保持器50上。
然后,通过折叠气囊10,并把组件罩53安装到保持器10上,以使覆盖该气囊10的折叠体,即可构成图1的气囊装置1。该气囊装置1可设置在汽车的方向盘(图1仅示出轮缘)上。
而该气囊装置1上设有检测出车辆发生冲撞后使充气机30作动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该控制装置具有下述调节功能根据坐在汽车驾驶席上的乘员的体重及体格、乘坐位置(距方向盘的距离)等,分别单独调节该充气机30的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输出及作动开始时间。虽未图示,但在设置了该气囊装置1的汽车上设有检测出坐在驾驶席上的乘员的体重及体格、乘坐位置(距方向盘的距离)的检测设备。该控制装置根据该检测设备提供的检测值,调节该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输出及作动开始时间。
在具有此种构成的气囊装置1之中,当车辆发生冲撞等情况下,充气机30(第1气体发生部3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作动而向气囊10内(第1室10A及第2室10B内)喷出气体。气囊10,借助于该气体膨胀而挤开组件罩53,并向车辆室内展开而保护驾驶席乘员。
该气囊装置1在充气机30(第1气体发生部3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喷出气体时,实质上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气囊10的第1室10A内,使该第1室膨胀,而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2室10B内,使该第2室10B膨胀。因此,通过分别单独控制这些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输出及作动开始时间,即可分别单独控制第1室10A和第2室10B的膨胀顺序(膨胀开始时间及膨胀结束时间)以及膨胀时的内压。
例如乘员与方向盘54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以及乘员的体重或体格较小的情况等,将第1气体发生部31的输出设定得较低。由此,即可抑制第1室10A的内压上升及朝乘员侧膨出,以较柔和方式阻挡该乘员。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仍可向第2室10B中由第2气体发生部32充分供给气体,因而可使气囊10整体在充分大的范围内膨胀。
此外,当乘员与方向盘54间的距离很大的情况下,把第1气体发生部31的输出设定得较高,同时,把第2气体发生部32的输出设定得较低。在此情况下,可抑制气囊10朝侧向膨胀,使气囊10整体朝乘员大幅膨胀。由此,即可较早且较牢地阻挡该乘员。
而在该实施方式之中,当乘员撞向膨胀的气囊10时,第1室10A及第2室10B内部的气体可通过内通气孔21或通气孔16排出,从而吸收冲击。
图4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A的纵剖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装置1A具有由第1小气囊70A和第2小气囊70B构成的气囊70。如图4所示,该第1小气囊70A具有大体呈球形的膨胀形状。第2小气囊70B配置在该第1小气囊70A的背后侧(与第1小气囊70A的乘员相向面相反的一侧),膨胀为从该第1小气囊70A的后端面(该背后侧的面)沿侧周面比该第1小气囊70A还要大幅朝侧向(放射方向)扩展的形状。
在该实施方式之中,该第1小气囊70A的侧周面与该第2小气囊70B的前面(乘员侧的面)的中央部与周缘部的中间区域通过缝合形成一个整体。标号71表示该缝合的接缝。
此外,在这些第1小气囊70A与第2小气囊70B的缝合面彼此互相重叠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内通气孔72a、72b,经由这些内通气孔72a、72b,该第1小气囊70A与第2小气囊70B彼此连通。而上述接缝71的一部分以环绕这些内通气孔72a、72b的周围的方式设置,通过该接缝71,二者周缘部彼此结合。
标号73、74分别表示使各小气囊70A、70B内的气体排到外部的通气孔。
该第1小气囊70A的后端面的中央部以及第2小气囊70B的前面的中央部分别设有充气机用开口(标号省略)。此外,在该第2小气囊70B的后端面的中央部也设有与此相同的充气机用开口(标号省略)。这些充气机用开口与上述图1~图3的实施方式中的内面板13及后面板11的各充气机用开口19、15相同,以彼此同心状配置。
而在各充气机用开口的周围设有用来插通压环60的柱头螺栓61的螺栓插通孔(标号省略)。
除该气囊70之外,气囊装置1A的其余构成与上述图1~图3的气囊装置1相同,在图4之中与图1~图3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当把该气囊70安装到保持器50上时,将制流部件40配置到第2小气囊70B内,使该制流部件40的上板41与第1小气囊70A的后端面中央部以及第2小气囊70B的前面中央部的各充气机用开口彼此之间重合,以及该制流部件40的下板42与小气囊70B的后端面中央部的各充气机用开口彼此之间重合,同时,使该小气囊70B的后端面中央部的充气机用开口与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标号省略)重合。
这时,嵌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口内的充气机30的前端侧被插入到这些充气机用开口之中,如图4所示,其端部的第1气体发生部31被配置在第1小气囊70A内,同时,比该第1气体发生部31偏下的第2气体发生部32被配置在制流部件40内(与第2小气囊70B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上板41和下板42之间的空间)。因此,在该充气机30(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喷出气体的情况下,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1小气囊70A内,而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则经由该制流部件40先只供给到第2小气囊70B。
接着,由压环60将该第1小气囊70A的后端面中央部以及第2小气囊70B的前面中央部的各充气机用开口周缘部从第1小气囊70A内按压到制流部件40的上板41上,同时,经由该制流部件40(下板42),将第2小气囊70B的后端面中央部的充气机用开口周缘部按压到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的周缘部。并将该压环60的柱头螺拴61插通到各螺拴插通孔中,通过将螺母62拧紧到其端部,将气囊70(第1小气囊70A的后端面中央部、第2小气囊70B的前面中央部以及后面中央部)以及充气机30固定到保持器50上。
以后的气囊装置1A的构成顺序与图1~图3的气囊装置1相同。
在该气囊装置1A之中,在充气机30(第1气体发生部3 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喷出气体情况下,实质上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1小气囊70A内,使该第1小气囊70A膨胀,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2小气囊70B内,使该第2小气囊70B膨胀。因此,通过分别单独控制这些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输出及作动开始时间,即可分别单独控制第1小气囊70A和第2小气囊70B的膨胀顺序(膨胀开始时间及膨胀结束时间)以及膨胀时的内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之中,采用以下构成在从制流部件40的下板42的一对侧边分别立设的竖起片43、43,以及从上板41的一对侧边垂设并与该竖起片的外表面重合的腿状片44、44上设有气体流通用的窗孔43a、44a,由此气体可从设有这些竖起片43以及腿状片44的侧面流出;但也可省略这些窗孔43a、44a。图5即是采用了此种构成的制流部件40A的透视图。
在该图5的制流部件40A之中,由于未在各竖起片43及腿状片44上设置气体流通用的窗孔,因而从充气机喷出到该制流部件40A内的气体,从该制流部件40A的四个侧面之中未设置竖起片43及腿状片44的侧面流出。在此种构成的制流部件40A之中,可使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引导到所需方向。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之中,将从下板42的一对侧边朝上板41竖起的竖起片43、43作为撑杆,并使之夹在该下板42与上板41之间,形成了气体流通空间,但也可独立于该上板及下板设置的支撑部件夹在二者之间,形成气体流通空间。图6是采用此种构成的制流部件40B的分解透视图。
在该图6的制流部件40B之中,未从下板42B的侧边设置作为撑杆的竖起片43,而在该下板42B与上板41B之间设置了与之分体的筒状撑杆49。该筒状撑杆49由沿上下方向贯通该上板41B以及下板42B的压环60的各柱头螺栓61固定。
在采用上述使独立于上板41B与下板42B的筒状撑杆49夹在两者之间而形成气体流通空间的构成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该筒状撑杆49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可容易改变气体流通空间的大小。
图7是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纵剖视图,图8是该气囊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该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B,也具有内部分隔为第1室80A以及第2室80B的气囊80、使该气囊80膨胀的充气机(气体发生器)30、使该充气机30产生的气体分别流入该第1室80A及第2室80B的制流部件(气体流路形成部件)40、和安装了该气囊80、充气机30以及制流部件40的保持器50等。
在上述图1~图3的气囊装置1之中,通过从前面板11侧连续延伸到后面板12侧的一张内面板13,气囊10的内部被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10A和围绕在该第1室10A的第2室10B,而在该气囊装置1B之中,则通过前面板11侧的第1内面板13A和后面板12侧的第2内面板13B,将气囊80内部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80A和围绕该第1室80A的第2室80B。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80内部设有上述第1内面板13A以及第2内面板13B。该第1及第2内面板13A、13B分别与前面板11及后面板12大体同心配置,其外周缘部彼此之间靠线等构成的接缝18B缝合。前面板11侧的第1内面板13A的内周缘部(在气囊80膨胀状态下,内面板13A的前端侧的周缘部)用线等构成的接缝18A缝合在该前面板11的中央部与周缘部的中间部。
如图8所示,后面板12侧的第2内面板13B的中央部(气囊80膨胀状态下,形成第2内面板13B的后端侧的部分)设有与该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大体同心配置的充气机用开口19。这些开口15、19的直径大体相同。此外,在该内面板13B的该开口19的周围设有与后面板12的螺栓插通孔17重合的螺栓插通孔20。
第2内面板13B上设有内通气孔21。而该内通气孔21也可设置在第1内面板13A上。
该第2内面板13B的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通过压环60,经制流部件40,与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的周缘部一起连接在保持器50的充气机安装口51的周缘部。由此,第2内面板13B的充气机用开口19的周缘部经由制流部件40与后面板12的充气机用开口15的周缘部相连,第1及第2面板13A、13B的外周缘部彼此相连,第1内面板13A的内周缘部与前面板11相连。
根据该第1及第2内面板13A、13B,气囊80内部即被分隔为中央的第1室80A和围绕该第1室80A的第2室80B。第1室80A为内面板13A、13B的内侧。
在该气囊装置1B中,嵌装在该充气机安装口51内的充气机30的前端侧也被插入到这些充气机用开口15、19中,如图7所示,其端部的第1气体发生部31被配置在第1室80A内,同时,比该第1气体发生部31还要靠下的第2气体发生部32被配置在制流部件40内(与第2室80B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上板41和下板42之间的空间)。因此,当该充所机30(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喷出气体时,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1室80A,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经由该制流部件40先只供给到第2室80B。
该气囊装置1B的其余构成与上述图1~图3的气囊装置1相同,在图7、图8中与图1~图3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该气囊装置1B中,当充气机30(第1气体发生部3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喷出气体时,实质上该第1气体发生部31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1室80A内,使该第1室80A膨胀,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先只供给到第2室80B,使该第2室80B膨胀。因此,通过分别单独控制这些第1及第2气体发生部31、32的输出及作动开始时间,即可分别单独控制第1室80A和第2室80B的膨胀顺序(膨胀开始时间及膨胀结束时间)以及膨胀时的内压。
在该气囊装置1B中,由于由前面板11侧的第1内面板13A和后面板12侧的第2内面板13B的连接体构成了内面板,因而通过调节第1内面板13A或第2内面板13B的大小,可以容易进行调节气囊80膨胀时的厚度及形状的设计。
在该实施方式中,虽在第2内面板13B上设置了内通气孔21,但也可在第1内面板13A上设置内通气孔21。此外,如图9的气囊装置1B'中的气囊80′所示,也可在第1内面板13A及第2内面板13B上均设置内通气孔21。而该气囊装置1B′的其余构成与图7、图8的气囊装置1B相同。
上述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气囊内设置的室的个数也可以是3个以上。此外,分隔气囊内部的部件并不局限于面板状,例如也可以是袋状的部件。
在本发明中,也可用3个以上的小气囊构成气囊。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装置,具有具有多个室的气囊、以及使该气囊膨胀的气体产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可独立控制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至少一部分的室的供给和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其它室的供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具有多个可独立进行气体产生动作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各气体发生部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多个可独立进行气体产生动作的充气机构成,各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室。
4.一种气囊装置,具有多个气囊以及使各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可独立控制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至少一部分的气囊的供给和气体发生设备产生的气体对其它气囊的供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具有多个可独立进行气体产生动作的气体发生部的充气机构成,各气体发生部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气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该气体发生设备由多个可独立进行气体产生动作的充气机构成,各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可分别供给到不同的气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配置了具有多个室的气囊,或配置了多个气囊,并且构成为不仅可以控制各室或各气囊的膨胀顺序,还可单独控制膨胀时的内压。气囊装置(1),具有内部分隔为第1室(10A)以及第2室(10B)的气囊(10)、使该气囊(10)膨胀的充气机(30)、使该充气机(30)产生的气体分别流入该第1室(10A)以及第2室(10B)的制流部件(40)、以及保持器(50)等。充气机(30)具有可独立进行气体产生动作的第1气体发生部(31)以及第2气体发生部(32)等两个气体发生部,该制流部件(40),使该第1气体发生部3 1产生的气体流入气囊(10)的第1室(10A),使该第2气体发生部(32)产生的气体流入第2室(10B)。
文档编号B60R21/233GK1651285SQ200510007020
公开日2005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6日
发明者安部和宏, 妹尾里佳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