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17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该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中,同一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车室地板的下侧。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中,多个电池模块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车室地板的下侧。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248708号所公开的车辆中,多个电池模块通过托盘搭载在车室地板下大致整个区域和后悬架装置上。该专利文献的车辆中,长方体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以其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而且以从其长边方向观察时的剖面的长方形的短边为纵边的方式,在车辆长度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然而,作为车辆的车室地板,有时由前地板部及位于比该前地板部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构成。此时,通常在后地板部上设置后排坐席,前地板部的后部成为乘坐在该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当多个电池模块搭载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的车室地板的下侧时,在后地板部的下侧能够确保比前地板部更大的用于搭载电池模块的空间的高度,因此可使搭载于后地板部下侧的电池模块的高度大于搭载于前地板部下侧的电池模块的高度。但是,如果搭载于车辆中的多个电池模块的大小不同,则会导致制造电池模块时的成本上升,并且导致电池模块搭载到车辆时的操作性恶化,装配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若如上述专利文献所示那样,将同一形状的电池模块全部设置成相同方向,则无法有效活用后地板部下侧的电池模块搭载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效率良好地设置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即, 集约配置所述多个电池模块),以便能够搭载尽量多的电池模块。本发明为一种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中,具有由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形状且为同一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由前地板部和位于比该前地板部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构成的车室地板的下侧,由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单元化而成的电池单元具有搭载于所述前地板部下侧的第1搭载部、以及连续地设置于该第1搭载部的后侧且搭载于所述后地板部下侧的第2搭载部,所述第1搭载部中,所述电池模块以其所述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其所述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 (即,车辆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第2搭载部中,所述电池模块以其所述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即,车辆的高度方向)一致且其所述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搭载部中,通过使大致长方体形状(由长度方向、宽度方向、 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的电池模块的厚度方向作为纵边(即,使该厚度方向为沿上下方向延伸方向)来设置,从而能够在作为电池模块搭载空间而难以确保较大的高度的前地板
5部下侧搭载电池模块,在第2搭载部中,通过使上述长方体的宽度方向作为纵边来设置,从而能够在作为电池模块搭载空间而可确保较大的高度的后地板部下侧有效地活用其高度来搭载电池模块。而且,在第2搭载部中,由于上述长方体的宽度方向成为纵边,厚度方向成为横边(即,该厚度方向为沿车宽方向延伸方向),因此能够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较多的电池模块。因此,能够对应于电池模块搭载空间的高度效率良好地来设置同一形状的电池模块,从而能够搭载尽量多的电池模块。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搭载结构的电动车辆的车室地板下侧的结构的从斜下侧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的车室地板下侧的结构的沿车辆长度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 (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电池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电池单元拆除了其上侧罩部件及下侧罩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电池单元的车架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车架部件的第2支撑部被放大表示后的立体图。图7是斜车架部及中间车架部的前端部被放大表示后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电池单元的第1搭载部(第1电池模块组)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图9是电池单元的第1搭载部在车架部件的框状车架部的高度位置沿水平方向被剖切后的剖视图(从上方观察时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电池单元的第2搭载部(第2电池模块组)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图12是沿图4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及图2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搭载结构的电动车辆(本实施方式中为电动汽车)的车室地板1下侧的结构。将该车辆的前、后、左、右、上及下分别简称作前、后、左、右、上及下。上述车室地板1由前地板部la、及位于比该前地板部Ia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Ib构成。即,在前地板部Ia与后地板部Ib之间设置有上弯部lc,借助该上弯部lc, 使后地板部Ib的高度位置高于前地板部la。在后地板部Ib之上设置后排坐席(未图示),前地板部Ia的后部为乘坐在该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ld,位于比前地板部Ia的前部更下侧的高度位置。在前地板部Ia 的前部之上,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驾驶席座椅及助手席座椅(均未图示)。前地板部Ia的前端部连结于前围板2的下端部。前地板部I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于沿车辆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未图示)。
在前地板部Ia下表面的比车宽方向两端部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设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地板车架7。各前地板车架7以朝着后方稍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状态设置。即,左右前地板车架7的间隔越靠近后方越小。左右前地板车架7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左右前侧车架8的后端部。后地板部Ib的后端部连接于后备厢地板3的前端部。在该后备厢地板3上,以向下侧凸出的方式形成备用轮胎座3a。在后地板部Ib及后备厢地板3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车架9。左右后侧车架9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于左右一对边梁的后端部。在后地板部Ib的下表面的后端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连结上述左右后侧车架9之间的横梁10。左右后侧车架9的间隔大于左右前地板车架的间隔。图3表示搭载于上述车室地板1下侧的电池单元21。搭载于上述车辆(车室地板1下侧)的该电池单元21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4个)电池模块22 (参照图4)、 作为支撑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2的支撑部件的车架部件40(参照图幻以及上侧罩部件23 和下侧罩部件对。即,在车室地板1的下侧,以单元化的状态搭载有多个电池模块22。电池单元21具有作为搭载电池模块22的搭载部的、搭载于前地板部Ia下侧的第1搭载部 21a ;及连续于该第1搭载部21a的后侧而设置且搭载于上述后地板部Ib下侧的第2搭载部 21b。另外,以下说明的电池单元21的前、后、左、右、上及下分别是在电池单元21搭载于上述车辆的状态下的前、后、左、右、上及下,与上述车辆的前、后、左、右、上及下相同。上述上侧罩部件23及下侧罩部件M覆盖上述多个电池模块22的周围。S卩,在上侧及下侧罩部件23J4间,形成收容电池模块22及车架部件40的空间。但是,车架部件40 的一部分从上侧罩部件23的周边部与下侧罩部件M的周边部之间突出到外侧,由此,车架部件40的外侧面的一部分面临外界空气。并且,电池单元21具有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将外界空气导入该电池单元21内 (收容电池模块22的空间),使该导入的外界空气通过电池模块22与上侧罩部件23及下侧罩部件M之间而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外。即,电池单元21具有用于向该电池单元21内导入空气(外界空气)的空气导入口 37、用于排出该导入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38、以及用于进行该空气的导入及排出的风扇(未图示)。上述空气导入口 37及上述空气排出口 38 分别形成于上侧罩部件23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上述风扇设置在上述空气排出口 38的附近。 并且,借助上述风扇的工作,从空气导入口 37导入空气(外界空气),该空气在电池单元21 内部的电池模块22与上侧罩部件23及下侧罩部件M之间从前侧流向后侧并从空气排出口 38排出,从而对电池单元21内(电池模块2 进行冷却。上侧罩部件23从前侧起依序分割成第1部23a、第2部2 及第3部23c,第1部 23a及第2部2 位于第1搭载部21a,第3部23c位于第2搭载部21b。第1部23a位于第 1搭载部21a的四个电池模块22的上侧,第2部2 位于后述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上侧。 第3部23c的上表面对应于前地板部Ia及后地板部Ib的高度位置而位于比第1部23a及第2部23b的上表面更上侧的高度位置。而且,下侧罩部件M被分割成第1部2 及第2 部Mb,第1部2 位于第1搭载部21a,第2部24b位于第2搭载部21b。下侧罩部件M 的第1部2 及第2部Mb的下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
7
在上侧罩部件23的第3部23c的上表面设有盖部件25。该盖部件25覆盖为了将未图示的安全塞插入塞座35 (参照图4)中而设在第3部23c上表面的插塞用孔(未图示)。该安全塞是基于安全上的观点考虑用于在电池单元21制造时阻断高压电路的一部分的安全塞,通过将安全塞插入塞座35,被遮断的部位便相连接。电池单元21在搭载到车辆上之前不安装盖部件,而将插塞用孔开放。在将该电池单元21搭载到车室地板1下侧之后,从车室侧将安全塞插入塞座35。即,在后排坐席下侧的后地板部Ib上形成有维护孔,经由该维护孔及插塞用孔将安全塞插入塞座35中,然后利用盖部件25覆盖插塞用孔。在电池单元21的前端部,设置有逆变器连接用端子31,该逆变器连接用端子31用于将介于电池单元21和搭载于上述车辆中的车辆驱动电动机之间的逆变器与该电池单元 21予以电连接。该逆变器连接用端子31由车架部件40中的后述第1支撑部40a的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所设的逆变器连接用端子支撑部44所支撑。而且,在电池单元21的后端部,设置有电力输入用端子32,该电力输入用端子32用于将设在上述车辆的外侧面且在对该电池单元21的电池模块22进行充电时连接于外部电源的电力输入端子与该电池单元21予以电连接。该电力输入用端子32由车架部件40中的后述第2支撑部40b的增强车架部68 (电力输入用端子支撑部7 所支撑。如图4所示,电池单元21中的多个电池模块22为同一形状(但除了后述的气体引导部件22c以外)。S卩,各电池模块22如图8、图11所示,呈由长边方向(X)、宽度方向 (Z)、厚度方向(Y)构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各电池模块22在其内部收容多个(一百至数百个左右)圆筒状的单体电池(cell)。将在电池模块22中上述Y-Z平面的长方形的长边所延伸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Z,将上述Y-Z平面的长方形的短边所延伸的方向称作厚度方向Y(在后述的模块主体22a中也相同)。如图8及图11所示,各电池模块22Q2A、22B)具有将电池模块2内产生的气体 (电池模块22异常时发生的500°C左右的高温气体,为一氧化碳或氢等气体)导出到电池模块22外的导出口 22d。具体而言,各电池模块22具有模块主体22a ;排气口 22b,设于该模块主体2 的外侧面,用于将该模块主体22a内产生的气体排出到模块主体2 外;以及气体引导部件22c,设于该模块主体22a的外侧面(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图8的Y-Z平面),形成有上述导出口 22d,并且将从上述排气口 22b排出的气体引导至该导出口 22d。上述多个电池模块22的模块主体2 为在相同的面(模块主体2 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 上设有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同一形状的模块主体。图8所示的电池模块22A是第1搭载部21a搭载的电池模块。在该第1搭载部 21a中,电池模块22A以其长边方向(X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从电池模块22A(模块主体 22a)的长边方向观察时的剖面上的长方形(X-Y平面)的短边(Y方向)成为纵边(车辆的垂直方向)(电池模块22A的厚度Y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且电池模块22A的宽度Z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的方式,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 即,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A相对于车架部件40而以上述长方形成为横长的方式横置。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A的引导部件22c以覆盖位于模块主体22a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朝向车辆右侧的端面)中的上部的排气口 22b的方式而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气体引导部件22c与模块主体22a的上述端面之间,形成有气体引导通路22f。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周围整周紧贴于模块主体22a,气体不会从此处泄漏。并且,在气体引导部件22c中的朝向车辆右侧的面(图8的跟前侧的面)的下部(与后述的框状车架部41的右侧侧部41c相邻的部位),形成突出部22g,在该突出部22g的前端部,形成与上述气体引导通路22f连通的上述导出口 22d。另外,气体引导通路22f在模块主体22a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对应于排气口 22b而靠近上侧形成。排气口 22b形成在模块主体22a内的电池中的易产生气体的极的一侧。另一方面,图11所示的电池模块22B是第2搭载部21b搭载的电池模块。在该第 2搭载部21b中,电池模块22B以其长边方向(图11的X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且上述宽度方向(Z)成为纵边(车辆的垂直方向)(电池模块22B的幅Z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且电池模块22B的厚度Y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S卩,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22B相对于车架部件40而以上述长方形呈纵长的方式纵置。这样,在第1搭载部21a与第2搭载部21b中,电池模块22相对于车架部件40 的设置方式彼此不同。包含第1搭载部21a的四个电池模块22k的电池模块组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电池模块组,包含第2搭载部21b的10个电池模块22B的电池模块组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电池模块组。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22B的气体引导部件22c以覆盖位于模块主体22a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朝向车辆后侧的端面)中的左侧部或右侧部的排气口 22b(相邻的电池模块22B中,处于左右相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2所示,在气体引导部件22c与模块主体22a的上述端面之间,形成有气体引导通路22f。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周围除了下侧以外紧贴于模块主体22a。并且,在该气体引导部件22c的下端部(与后述的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中的部件61g相邻的部位),形成与气体引导通路22f连通的上述导出口 22d。在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22B的气体引导部件22c, 不存在设在上述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A的气体引导部件22c上的突出部22g。另外,气体引导通路22f在模块主体2 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面,对应于排气口 22b而靠左侧或靠右侧形成。第1及第2搭载部21a、21b的电池模块22 (第1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 22)的气体引导部件22c除了上述导出口 22d及其近傍部以外为大致相同的形状。S卩,第1 及第2搭载部2la、2Ib的电池模块22的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导出口 22d的位置彼此不同, 基于该差异的部分而彼此不同。导出口 22d对应于电池模块22的设置方式而形成在气体引导部件22c中的与车架部件40相邻的部位,因此,导出口 22d的位置彼此不同。第1搭载部21a具有例如与对电池模块22A进行充放电控制等相关的安装有IC、 电阻或继电器等电子元件(未图示)的电子元件安装部27。搭载于上述车辆中的电池单元21的第1搭载部21a上的该电子元件安装部27位于前地板部Ia的后部(乘坐在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Id)的下侧。在第1搭载部21a中的前地板部Ia的前部的下侧位置(即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前侧),设置上述四个电池模块22k。上述电子元件安装部27包括具有上表面的托盘观,该上表面呈与安装的电子元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该托盘观上安装上述电子元件。并且,搭载于上述车辆中的电池单元21的第1搭载部21a上的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托盘28上安装的电子元件的最大高
9度位置位于比该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A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由此,如上所述,可使前地板部Ia的后部(乘坐在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Id)位于比前地板部Ia的前部更下侧的高度位置。图5表示上述车架部件40。将车架部件40中的相当于上述第1搭载部21a的部分称作第1支撑部40a,将车架部件40中的相当于上述第2搭载部21b的部分称作第2支撑部40b。第1支撑部40a支撑第1搭载部21a上的多个电池模块22A(第1电池模块组中所含的电池模块22A)及上述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托盘28。第2支撑部40b支撑第2搭载部21b上的多个电池模块22B(第2电池模块组中所含的电池模块22B)。第1搭载部21a上的多个电池模块22A与第2搭载部21b上的多个电池模块22B 设置从俯视方向看隔着电子元件安装部27而前后彼此分离的位置。并且,第1及第2支撑部40a、40b分别支撑上述设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的电池模块22。第1支撑部40a具有包含前部41a、后部41b及左右一对侧部41c的框状车架部 41。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沿车宽方向延伸,其两端部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侧部 41c的前端部分别连结。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延伸到左右侧部41c的车宽方向更外侧,两侧部41c连结于后部41b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在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设有支撑逆变器连接用端子31的逆变器连接用端子支撑部44。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后部41b及两侧部41c 呈剖面长方形且内部为中空。并且,前部41a、后部41b及两侧部41c的内部彼此连通,框状车架部41的内部整周连通。而且,第1支撑部40a在框状车架部41的左右的侧部41c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 (四处),还具有将该两侧部41c之间连结的四个中间车架部42。所述四个中间车架部42及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支撑第1搭载部21a的四个电池模块22A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下部。上述四个中间车架部42中的最后部的中间车架部42除了支撑第1搭载部21a的四个电池模块22A中的最后部的电池模块22A以外,还与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 —同支撑上述托盘28。即,托盘28由最后部的中间车架部42及后部41b上分别设置的托盘支撑部45所支撑。除了最后部的中间车架部42以外的三个中间车架部42位于相邻的电池模块22A间, 支撑各电池模块22k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下部,并且还具有对各电池模块22k的设置位置进行划分的作用。而且,第1支撑部40a还具有上部车架部43,该上部车架部43使框状车架部41的左右侧部41c间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支撑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A的上部。该上部车架部43经由支柱46而支撑于中间车架部42,并且其前端由上述逆变器连接用端子支撑部44所支撑。在上部车架部43的靠前的位置,设有支撑连接端子33的连接端子支撑部47,该连接端子33连接从上述逆变器连接用端子31延伸的配线。在上述框状车架部41的两侧部41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各设有四个分别紧固固定于左右前地板车架7的固定部48。最前侧的左右两个固定部48固定于前地板车架7 与前侧车架8的连结部。最后侧的左右两个固定部48结合于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 这些固定部48紧固固定于左右前地板车架7,从而第1搭载部21a (第1支撑部40a)被支撑在左右前地板车架7上。在上述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有紧固固定于左右后侧车架9的前端部(与边梁的连结部)的固定部49。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与第2支撑部 40b中的后述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前部61a连结而一体化,因此上述两固定部49分别紧固固定于左右后侧车架9,由此第2搭载部21b (第2支撑部40b)由后侧车架9所支撑。如图5及图6所示,上述第2支撑部40b具有下部框状车架部61,该下部框状车架部61包括前部61a,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支撑多个电池模块22B的前端部的下部;后部61b, 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支撑该多个电池模块22B的后端部的下部;以及左右一对侧部61c,分别连结上述前部61a及后部61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之间,且支撑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2B中的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两个电池模块22B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的下部。该下部框状车架部61 的两侧部61c的间隔大于上述第1搭载部21a的车架部件40中的框状车架部41的两侧部 41c之间的间隔。S卩,框状车架部41的两侧部41c的间隔小于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两侧部61c的间隔,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两侧部61c分别位于框状车架部41的两侧部41c的车宽方向更外侧。在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前部61a,呈剖面长方形且内部为中空的两个部件 61d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一体化。所述两个部件61d的剖面上的长方形的短边成为纵边。 而且,在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呈剖面长方形且内部为中空的两个部件61e在前后方向上重叠而一体化。但是,框内侧(前侧)的部件61e的剖面上的长方形的短边成为纵边,但框外侧 (后侧)的部件61e的剖面上的长方形的长边成为纵边。进而,在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各侧部61c,呈剖面长方形且内部为中空的两个部件61f在车宽方向上重叠而一体化。框内侧(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件61f的剖面上的长方形的短边成为纵边,而框外侧(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件61f的剖面上的长方形的长边成为纵边。在由上述后部61b的框内侧的部件61e与框外侧的部件61e所形成的角部,固定有剖面呈逆L字状的部件61g并与两部件61e —体化。在该部件61g与两个部件61e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与框外侧的部件61e的内部连通(参照图12)。框外侧的部件61e的内部在后部61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两侧部61c的框外侧的部件61f的内部连通。而且,两侧部61c的框外侧的部件61f的内部在两侧部61c的前端部与第1支撑部40a的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的内部连通(参照图9)。由此,第1及第 2支撑部40a、40b以内部彼此连通的方式而连结。而且,第2支撑部40b还具有后侧上部车架部62,支撑上述多个电池模块22B的后端部的上部;连结车架部63,连结该后侧上部车架部62与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且内部为中空;斜车架部64,朝着前侧而向下侧倾斜延伸,且连结该连结车架部63 的上部与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前部61a ;中间车架部65,连结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61 的前部61a与后部61b ;中央车架部66,连结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两侧部61c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之间;以及前侧上部车架部67,支撑上述多个电池模块22B的前端部的上部。上述中间车架部65位于相邻的电池模块22B间(全部有9个),支撑各电池模块22B的厚度方向的端部下部,并且还具有对各电池模块22B的设置位置进行划分的作用。各中间车架部6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由上述中央车架部66进行支撑。上述前侧上部车架部67在从左数起的第3个和第7个中间车架部65的前端部及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两侧部61c,经由支柱70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受到支撑。在前侧上部车架部67的前端,形成有与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22B的前端面的上部卡合的 9个卡合部67a。各卡合部67a与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2B的前端面的上部卡合。而且,在前侧上部车架部67上,设有支撑插入上述安全塞的塞座35 (参照图4)的塞座支撑部71。上述连结车架部63及上述斜车架部64沿车宽方向各自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四个斜车架部64分别位于从左数起的第2个及第3个电池模块22B 间、从左数起的第4个及第5个电池模块22B间、从左数起的第6个及第7个电池模块22B 间、及从左数起的第8个及第9个电池模块22B间。最左侧的连结车架部63及斜车架部64与从左数起的第2个中间车架部65位于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从左数起的第2个、第3个及第4个(最右侧)连结车架部63及斜车架部64分别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从左数起的第4个、第6个及第8个中间车架部65 相同的位置。并且,如图7所示,最左侧的斜车架部64的前端部连结于下部框状车架部61 的前部61a,并且也连结于从左数起的第2个中间车架部65的前端部(连结于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前部61a)。同样地,从左数起的第2个、第3个及第4个(最右侧)的斜车架部64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于从左数起的第4个、第6个及第8个中间车架部65的前端部。即,各斜车架部 64和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该斜车架部64相同的位置处的中间车架部65 —体化。另外,斜车架部64的后端部也可并非连结于连结车架部63的上部,而是连结于后侧上部车架部62的、在车宽方向上与斜车架部64相同的位置。上述最左侧的斜车架部64 (及最左侧的连结车架部6 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第1搭载部21a的车架部件40中的框状车架部41的左侧侧部41c相同的位置,最右侧的斜车架部64(及最右侧的连结车架部6 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框状车架部41的右侧侧部41c相同的位置。上述后侧上部车架部62的剖面呈逆L字状,其两端面呈三角形状。在后侧上部车架部62的后表面,与后侧上部车架部62—体化而设有内部为中空的增强车架部68,该增强车架部68在最左侧的连结车架部63与最右侧的连结车架部63之间的整个范围沿车宽方向延伸。该增强车架部68可视为后侧上部车架部62的一部分。各连结车架部63的上端部连结于该增强车架部68。最左侧的连结车架部63及最右侧的连结车架部63的上端部连结于增强车架部68的车宽方向两端面和后侧上部车架部62的后表面上的不存在增强车架部68的部分,从左数起的第2个及第3个连结车架部63连结于增强车架部68的下表面。上述增强车架部68从上侧罩部件23的后端部所设的上述空气排出口 38突出至电池单元21的外侧。在该增强车架部68的后表面,设有紧固固定于上述横梁10的三个固定部72和支撑上述电力输入用端子32的电力输入用端子支撑部73。通过上述固定部72紧固固定于横梁10且上述固定部49紧固固定于后侧车架9, 第2搭载部21b (第2支撑部40b)经由横梁10及第1支撑部40a上的框状车架部41的后部41b而支撑于后侧车架9。并且,通过上述固定部49紧固固定于前地板车架7、上述固定部49紧固固定于后侧车架9、以及上述固定部72紧固固定于横梁10,电池单元21由成为车体骨架的前地板车架7及后侧车架9支撑,电池单元21的支撑性提高。上述连结车架部63的内部在其下端部与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的框外侧的部件61e的内部连通,在连结车架部63的上端部与增强车架部68的内部连通(参照图 12)。在搭载有上述电池单元21的上述车辆的后碰撞时,第2搭载部21b会受到来自备用轮胎座3a的冲击力。但是,第2搭载部21b即使受到此种冲击力也能借助上述结构而变
得难以变形。尤其,对连结车架部63的上部与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前部61a进行连结的斜车架部64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并且这些斜车架部64中的两个(最左侧的斜车架部64及最右侧的斜车架部64)分别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第1搭载部21a的车架部件40 的框状车架部41的两侧部41c相同的位置,因此可利用第1搭载部21a的第1支撑部40a 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第2搭载部21b的第2支撑部40b的变形。而且,斜车架部64与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该斜车架部64相同的位置处的中间车架部65 —体化也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第2支撑部40b的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中,具有由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形状且为同一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0 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由前地板部(Ia)和位于比该前地板部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Ib)构成的车室地板的下侧,由上述多个电池模块单元化而成的电池单元具有搭载于上述前地板部下侧的第1搭载部(21a)、以及连续地设置于该第1搭载部的后侧且搭载于上述后地板部下侧的第 2搭载部Olb),上述第1搭载部Qla)中,上述电池模块輔以其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其所述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式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上述第2搭载部Qlb)中,上述电池模块Q2B)以其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且其上述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因此,能够对应于电池模块22的搭载空间的高度而效率良好地设置同一形状的电池模块22,从而能够搭载尽量多的电池模块22。如图5、图9及图10所示,在上述第1支撑部40a的框状车架部41的右侧侧部 41c,在与第1搭载部21a的各电池模块22A的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导出口 22d分别相向的部位,形成有用于将从该各电池模块22的导出口 22d导出的气体导向车架部件40内的导人口 80。该各导入口 80与上述各导出口 22d分别连接。由此,当在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22内(模块主体22a内)产生气体时,该气体依序通过气体引导通路22f、导出口 22d 及导入口 80被导入框状车架部41的右侧侧部41c内。该导入的气体从右侧侧部41c的内部直接流向后部41b或者通过前部41a及左侧侧部41c的内部而流向后部41b,并从此处依序通过第2支撑部40b的下部框状车架部61 的左侧侧部61c或右侧侧部61c的框外侧的部件61f、后部61b的框外侧的部件61e及连结车架部63的各内部而流向增强车架部68的内部,并从后述的排出口 85排出。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后部41b及两侧部41c、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及两侧部61c、连结车架部63以及增强车架部68相当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中规定的“导入气体的中空的车架部件”。如图6、图12及图13所示,在上述第2支撑部40b的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 61b的部件61g上,在与第2搭载部21b的各电池模块22B的气体引导部件22c的导出口 22d分别相向的部位,形成有用于将从该各电池模块22B的导出口 22d导出的气体导向车架部件40内的导入口 81。该各导入口 81与上述各导出口 22d分别连接。由此,当在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22B内(模块主体22a内)产生气体时,该气体依序通过气体引导通路22f、导出口 22d及导入口 81被导入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的部件61g与两个部件61e之间的空间内,并从此处通过框外侧的部件61e的内部及连结车架部63的内部而流向增强车架部68的内部,并从后述的排出口 85排出。在上述增强车架部68的后表面(位于电池单元21的外侧),形成有用于将从上述导入口 80、81导入车架部件40内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外的排出口 85 (参照图1及图 12)。S卩,从上述导入口 80导入车架部件40的框状车架部41的右侧侧部41c内的气体、或者从上述导入口 81导入车架部件40的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内的气体从上述排出口 85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夕卜。上述排出口 85为第1及第2支撑部40a、40b所共用。即,排出口 85设置在车架部件40中的框状车架部41 (内部整周连通)以外的部分。由此,可将气体通过框状车架部41内进行冷却并导向排出口 85。尤其,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的前表面、两侧部41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面临外界空气,因此气体的冷却效果提高。而且,第1支撑部40a上的电子元件安装部27设置在第1搭载部21a的电池模块组与第2搭载部21b的电池模块组之间,但由于气体在位于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侧部41c内通过,因此电子元件安装部27上安装的电子元件不会因接触气体而受到损害。由于第2支撑部41b的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两侧部6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后部61b的后表面也面临外界空气,因此气体受到冷却后从排出口 85排出。虽然较为理想的是在如此可将气体冷却后排出的位置形成排出口 85,但如果是即使排出高温气体也无问题的位置,则将排出口 85的位置形成在任何处均可,也可将第1及第2支撑部40a、40b共用的排出口 85设于第1支撑部40a。而且,也可在第1及第2支撑部40a、40b上分别形成排出口 85。尤其如果在车架部件40的面临外界空气的面形成排出口 85,便可将气体容易地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外。另外,排出口 85的位置较为理想的是电池单元21的上侧(靠近车室地板1的一侧)。如果这样,雨水等水滴将难以从排出口 85进而,即使不实施防止水滴浸入的对策也可。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池模块22内产生的气体导向中空的车架部件(框状车架部41的前部41a、后部41b及两侧部41c、下部框状车架部61的后部61b及两侧部61c、 连结车架部63以及增强车架部68)的内部,并从排出口 85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外,因此无须设置专用的气体排出配管便可将该气体有效地排出到电池单元21外。本发明总结如下如上所述,本发明为一种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中,具有由长边方向、宽度
14方向、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形状且为同一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由前地板部和位于比该前地板部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构成的车室地板的下侧, 由上述多个电池模块单元化而成的电池单元具有搭载于上述前地板部下侧的第1搭载部、 以及连续地设置于该第1搭载部的后侧且搭载于上述后地板部下侧的第2搭载部,上述第1 搭载部中,上述电池模块以其上述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其上述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上述第2搭载部中,上述电池模块以其上述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且其上述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搭载部中,通过使大致长方体形状(由长度方向、宽度方向、 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的电池模块的厚度方向作为纵边(即,使该厚度方向为沿上下方向延伸方向)来设置,从而能够在作为电池模块搭载空间而难以确保较大的高度的前地板部下侧搭载电池模块,在第2搭载部中,通过使上述长方体的宽度方向作为纵边来设置,从而能够在作为电池模块搭载空间而可确保较大的高度的后地板部下侧有效地活用其高度来搭载电池模块。而且,在第2搭载部中,由于上述长方体的宽度方向成为纵边,厚度方向成为横边(即,该厚度方向为沿车宽方向延伸方向),因此能够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较多的电池模块。因此,能够对应于电池模块搭载空间的高度效率良好地来设置同一形状的电池模块,从而能够搭载尽量多的电池模块。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搭载部由设在上述前地板部下表面的左右一对前地板车架所支撑,上述第2搭载部由以比上述左右一对前地板车架间更宽的间隔设在上述后地板部下表面的左右一对后侧车架所支撑。由此,可将电池单元支撑于作为车体骨架的前地板车架及后侧车架,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单元的支撑性。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搭载部具有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安装部,上述第1搭载部的上述电子元件安装部上安装的电子元件的最大高度位置位于比该第 1搭载部中的上述电池模块的上表面更低的位置。由此,可使例如与对电池模块进行充放电控制等相关的电子元件和电池模块一同单元化而搭载于车辆,并且可与此类电子元件一同效率良好地设置电池模块。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后地板部之上设置有后排坐席,上述前地板部的后部位于比该前地板部的前部更下侧的高度位置,上述第1搭载部的上述电子元件安装部位于上述前地板部的后部的下侧。由此,既能降低乘坐在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的高度位置,又能效率良好地设置电子元件和电池模块。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搭载部具有支撑该第2搭载部的多个电池模块的第2支撑部,上述第2支撑部由车架部件而成,该车架部件具有下部框状车架部,包括将上述第2搭载部中的上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前端下部予以支撑的前部、将该多个电池模块的后端部下部予以支撑的后部、以及分别将该多个电池模块中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两个电池模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下部予以支撑的左右一对侧部;上部车架部,将上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后端部的上部予以支撑;连结车架部,将上述上部车架部与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后部予以连结;斜车架部,将上述连结车架部的上部或上述上部车架部与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予以连结。由此,在第2搭载部中,能够借助第2支撑部来切实地支撑多个电池模块,并且在车辆后碰撞时能够有效地防止车架部件的变形。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搭载部具有支撑该第1搭载部的多个电池模块的第1支撑部,上述第1搭载部的第1支撑部具有包括前部、后部及左右一对侧部的框状车架部,上述框状车架部的后部连结于上述第2搭载部的上述车架部件的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上述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的间隔小于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的间隔,上述斜车架部在车宽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上述多个斜车架部中的两个分别位于与上述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在第1搭载部中,能够借助第1支撑部来切实地支撑多个电池模块,并且第 2搭载部的第2支撑部的两个斜车架部分别位于与第1搭载部的第1支撑部的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后碰撞时,能够利用第1搭载部的第1支撑部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第2搭载部的第1支撑部的变形。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2搭载部的第2支撑部具有至少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斜车架部相同的位置处将上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与后部予以连结的中间车架部, 上述斜车架部与处于与该斜车架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上述中间车架部一体而成。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车辆后碰撞时第2搭载部的第2支撑部的变形。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各上述电池模块分别具有将该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导出到该电池模块外的导出口,上述第1搭载部及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由中空的车架部件构成,上述车架部件具有用于将从各上述电池模块的上述导出口导出的气体导向该车架部件内的导入口、以及用于将从该导入口导入该车架部件内的气体排出到上述电池单元外的排出口。由此,利用构成支撑电池模块的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中空的车架部件,可将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单元外。而且,该中空车架部件通常能够容易地以与所有电池模块相邻接的状态设置,因此能够从电池模块的导出口将气体立即导入中空车架部件内。此外,能够提高排出口位置的自由度,以从适当的部位将气体排出到电池单元外。并且,借助上述中空车架部件,还能够冷却其内部的气体,尤其只要使中空车架部件的一部分面临外界空气,便能够有效地冷却中空车架部件内的气体。因此,无须设置专用的气体排出配管便能够将气体有效地排出到电池单元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池单元具有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安装部, 上述多个电池模块设置在从俯视方向看隔着上述电子元件安装部而相互分离的位置,上述第1搭载部具有第1支撑部,上述第2搭载部具有第2支撑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 支撑部分别支撑设置在上述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电池模块,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以内部相互连通的状态连结,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两者共用的上述排出口。由此,电子元件安装部上安装的电子元件不会被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接触而受到损害,其结果,可使例如与对电池模块进行充放电控制等相关的电子元件和电池模块一同单元化而搭载到车辆中。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搭载部具有内部整周连通的框状车架部,上述排出口设置在构成上述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的车架部上。由此,可使气体通过框状车架部内而冷却并导向排出口。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多个电池模块分别具有模块主体;排气口,设在上述模块主体上,用于将该模块主体内产生的气体排出到该模块主体外;气体引导部件,设在上述模块主体的外侧面,形成有上述导出口,并且将从上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引导至上述导出口;其中,上述多个电池模块的上述模块主体为上述气体引导部件设置在相同面上的同一形状的模块主体,各上述电池模块包含于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彼此不同的第1电池模块组和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任一者中,上述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上述气体引导部件除了上述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以外为相同的形状,上述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上述气体引导部件的导出口与该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对应地设置在该气体引导部件的部位上,上述导入口形成在与上述导出口相对的部位上,并且与上述导出口彼此连接。由此,不仅可对应于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的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来变更气体引导部件的一部分(导出口及其近傍部),还可将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容易地导向中空车架部件内。在所述结构中,“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气体引导部件除了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以外为相同的形状”,是指“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气体引导部件除了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以外为完全相同的形状”之外,在能够对应于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的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来变更气体引导部件的一部分(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且能够将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容易地导向中空车架部件内的前提下,还包括“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气体引导部件除了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以外为大致相同的形状”。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构成上述第1搭载部及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的上述车架部件的外侧面的一部分面临外界空气。由此,能够有效地冷却车架部件内的气体,极力降低因高温气体造成的电池模块的损伤。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池单元具有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将外界空气导入该电池单元内,使该导入的外界空气通过上述电池模块与覆盖该电池模块周围的罩部件之间而排出到该电池单元外。S卩,通常时,借助冷却结构带来的冷却风来有效地冷却电池模块,但当多个电池模块中的一部分电池模块内产生气体时,如果该气体混入冷却风中,则冷却风会被气体加热, 从而使位于产生气体的电池模块的冷却风下游侧的其他电池模块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增高。 但是,本发明中,电池模块产生的气体通过电池模块的导出口及中空车架部件的导入口而导向中空车架部件内,因此气体不会混入冷却风中。因此,能够尽量降低因气体造成的电池模块的损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代用。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搭载部21a具有电子元件安装部27,但未必需要如此, 也可在电子元件安装部27的位置搭载电池模块22。但是,此时,乘坐在后排坐席上的乘员的搁脚处Id的高度位置有可能变高。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多个电池模块22通过车架部件40、60来进行单元化,但也可取代车架部件40、60而通过例如托盘等将电池模块22单元化。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搭载部40a和第2搭载部40b的电池模块22的设置方式互为不同,但也可以是所有电池模块22为相同的设置方式。而且,也可搭载模块主体 22a的形状不同的电池模块22。尤其在第2搭载部40b中,由于电池模块22的搭载空间较大,因此可搭载大型的电池模块22。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由长边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规定的长方体形状且为同一形状的多个电池模块,以被单元化的状态搭载在由前地板部和位于比该前地板部更上侧的高度位置的后地板部构成的车室地板的下侧,由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单元化而成的电池单元具有搭载于所述前地板部下侧的第1搭载部、以及连续地设置于该第1搭载部的后侧且搭载于所述后地板部下侧的第2搭载部,所述第1搭载部中,所述电池模块以其所述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其所述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第2搭载部中,所述电池模块以其所述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且其所述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搭载部由设在所述前地板部下表面的左右一对前地板车架所支撑,所述第2搭载部由以比所述左右一对前地板车架间更宽的间隔设在所述后地板部下表面的左右一对后侧车架所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搭载部具有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安装部,所述第1搭载部的所述电子元件安装部上安装的电子元件的最大高度位置位于比该第1搭载部中的所述电池模块的上表面更低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部上设置有后排坐席,所述前地板部的后部位于比该前地板部的前部更下侧的高度位置, 所述第1搭载部的所述电子元件安装部位于所述前地板部的后部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搭载部具有支撑该第2搭载部中的多个电池模块的第2支撑部, 所述第2支撑部由车架部件而成,所述车架部件具有下部框状车架部,包括将所述第2搭载部中的所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前端下部予以支撑的前部、将该多个电池模块的后端部下部予以支撑的后部、以及分别将该多个电池模块中位于车宽方向两端的两个电池模块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下部予以支撑的左右一对侧部; 上部车架部,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的后端部的上部予以支撑; 连结车架部,将所述上部车架部与所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后部予以连结; 斜车架部,将所述连结车架部的上部或所述上部车架部与所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予以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搭载部具有支撑该第1搭载部中的多个电池模块的第1支撑部, 所述第1搭载部的第1支撑部具有包括前部、后部及左右一对侧部的框状车架部,所述框状车架部的后部连结于所述第2搭载部的所述车架部件的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所述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的间隔小于所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的间隔,所述斜车架部在车宽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多个斜车架部中的两个分别位于与所述框状车架部的两侧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搭载部的第2支撑部具有至少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斜车架部相同的位置处将所述下部框状车架部的前部与后部予以连结的中间车架部,所述斜车架部与处于与该斜车架部在车宽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的所述中间车架部一体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池模块分别具有将该电池模块内产生的气体导出到该电池模块外的导出口, 所述第1搭载部及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由中空的车架部件构成, 所述车架部件具有用于将从各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导出口导出的气体导向该车架部件内的导入口、以及用于将从该导入口导入该车架部件内的气体排出到所述电池单元外的排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单元具有安装有电子元件的电子元件安装部,所述多个电池模块设置在从俯视方向看隔着所述电子元件安装部而相互离开的位置, 所述第1搭载部具有第1支撑部,所述第2搭载部具有第2支撑部,所述第1支撑部和所述第2支撑部分别支撑设置在所述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电池模块, 所述第1支撑部和所述第2支撑部以内部相互连通的状态连结, 所述第1支撑部和所述第2支撑部中的一者上形成有两者共用的所述排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搭载部具有内部整周连通的框状车架部,所述排出口设置在构成所述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的车架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分别具有模块主体;排气口,设在所述模块主体上,用于将该模块主体内产生的气体排出到该模块主体外;气体引导部件,设在所述模块主体的外侧面,形成有所述导出口,并且将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引导至所述导出口 ;其中,所述多个电池模块的所述模块主体为所述气体引导部件设置在相同面上的同一形状的模块主体,各所述电池模块包含于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彼此不同的第1电池模块组和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任一者中,所述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所述气体引导部件除了所述导出口及其近傍部以外为相同的形状,所述第1电池模块组及第2电池模块组中的电池模块的所述气体引导部件的导出口与该电池模块的设置方式对应地设置在该气体引导部件的部位上,所述导入口形成在与所述导出口相对的部位上,并且与所述导出口彼此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1搭载部及第2搭载部的一部分的所述车架部件的外侧面的一部分面临外界空气。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具有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将外界空气导入该电池单元内,使该导入的外界空气通过所述电池模块与覆盖该电池模块周围的罩部件之间而排出到该电池单元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结构,在电池单元(21)中的位于前地板部下侧的第1搭载部(21a)中,电池模块(22)以其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且其厚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辆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在位于后地板部下侧的第2搭载部(21b)中,电池模块(22)以其长边方向与车辆长度方向一致且其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垂直方向一致的状态沿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设置多个电池模块。
文档编号B60K1/04GK102310752SQ20111015856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喜田裕万, 宇佐美郁央, 定平诚二, 野村裕之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