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轴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252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半轴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轴分离机构。 技术背景目前,载货汽车的驱动形式主要有单桥驱动和双桥驱动两种,根据国家法规对车辆总质量及轴荷的相关规定,4x2单桥驱动的车辆,最大总质量不允许超过18吨,6x4双桥驱动的车辆,最大总质量不允许超过25吨,驱动桥最大载质量不允许超过11. 5吨。按照该标准运行的载货车,无论是双桥驱动还是单桥驱动,均能够获得足够的驱动力,促使车辆运行。因此,对于6x4双桥驱动的车辆来说,在空载或者总质量低于18吨的情况下行驶时,仅需要单桥驱动就可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实践证明,在保证可以提供汽车行驶所需足够驱动力的前提下,采用双桥驱动的车辆,与采用单桥驱动的车辆相比,由于多了一套主减速器齿轮传动机构,其整车功率和油耗在扭矩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要大的多。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为了降低6x4双桥驱动车辆在空载或低载行驶时的燃油消耗,节约运输成本,部分载货车用户采取断开两驱动桥之间传动轴的方式来实现单桥驱动, 这种方法虽然断开了两驱动桥之间的传动轴,后面的驱动桥不再提供驱动力,但是,由于半轴与轮毂之间仍然在通过螺栓连接,故在地面附着力的作用下,半轴与驱动桥主减速器齿轮之间具有反向的扭矩传动,整车燃油消耗仍然比单桥驱动的车辆高。而且,在载重量较大时,为了保证车辆的动力性,还需要将传动轴连接传递驱动力,而安装传动轴的工作强度大,操作也比较复杂。因此,用户迫切需要一种可以传递和切断发动机输出扭矩,实现整车双桥驱动与单桥驱动之间相互切换的机构,以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实现整车双桥驱动与单桥驱动之间相互切换的半轴分离机构。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端与驱动桥轮毂固定连接的花键套、固定于花键套另一端的定位板,所述花键套内设有能在其内轴向移动的内外花键环,所述内外花键环的外花键与花键套的内花键配合,内外花键环的内花键能与半轴端部的花键配合,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能驱动内外花键环的内花键与半轴端部的花键离合的推拉总成。优选的,所述推拉总成包括同轴布置在内外花键环内的连接轴,固定于内外花键环外端的调整板,穿过定位板和调整板的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的螺纹与调整板的螺纹孔相互配合,所述连接轴的内端位于半轴端部的槽孔内,并通过轴承与半轴连接,连接轴的外端穿过调整板与定位板固定连接,连接轴的外端设置轴向长孔,调整螺栓的螺纹位于所述轴向长孔内。优选的,它还包括限位尺和卡簧,所述限位尺穿过定位板和调整板,限位尺的两端固定连接卡簧,所述位于定位板和调整板之间的限位尺上设有凸台。[0008]优选的,所述调整螺栓的侧面设有穿过定位板的防松堵头,所述连接轴的外端设有与防松堵头对应的孔,孔内设有与防松堵头配合的堵头弹簧。优选的,所述调整螺栓和内外花键环均与半轴同轴布置。优选的,所述定位板、花键套和驱动桥轮毂三者之间通过半轴螺栓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调整板与内外花键环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调整螺栓为六角螺栓,所述防松堵头与六角螺栓的一个转动面相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能驱动内外花键环的内花键与半轴端部的花键离合的推拉总成,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汽车载重量的不同来选择双桥驱动或单桥驱动。具体的说,在汽车载重量较大时,采用该半轴分离机构,使内外花键环与半轴的花键结合,将扭曲由半轴依次经过内外花键环和花键套传递给驱动桥轮毂,实现双桥驱动,保证车辆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满足重型汽车动力性的要求;在载重量较小时,采用该半轴分离机构,可以断开其中一个驱动桥的扭矩传输,实现单桥驱动,有效降低发动机功率的损耗,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另外,该半轴分离机构可以应用在所有双后桥驱动的车辆上,并且改动量较小,适宜推广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驱动桥轮毂、2-轴承、3-半轴、4-半轴螺栓、5-花键套、6-内外花键环、 7-螺钉、8-连接轴、9-调整螺栓、10-限位尺、11-调整板、12-堵头弹簧、13-防松堵头、 14-卡簧、15-凸台、16-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半轴分离机构,它包括一端与驱动桥轮毂1固定连接的花键套5、固定于花键套5另一端的定位板16,花键套5内设有能在其内轴向移动的内外花键环6,内外花键环6的外花键与花键套5的内花键配合,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能与半轴3 端部的花键配合,定位板16上设置有能驱动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与半轴3端部的花键离合的推拉总成。上述技术方案中,推拉总成包括同轴布置在内外花键环6内的连接轴8,固定于内外花键环6外端的调整板11,穿过定位板16和调整板11的调整螺栓9,调整螺栓9的螺纹与调整板11的螺纹孔相互配合,连接轴8的内端位于半轴3端部的槽孔内,并通过轴承2 与半轴3连接,连接轴8的外端穿过调整板11与定位板16固定连接,连接轴8的外端设置轴向长孔,调整螺栓9的螺纹位于所述轴向长孔内。上技术方案中,该半轴分离机构最好还包括限位尺10和卡簧14,限位尺10穿过定位板16和调整板11,限位尺10的两端固定连接卡簧14,位于定位板16和调整板11之间的限位尺10上设有凸台15。工作时,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与半轴3的端部花键慢慢啮合,当限位尺10外端部的卡簧14紧贴在定位板16上时,说明半轴3的端部花键与内外花键环6完全啮合。[0021]上述技术方案中,调整螺栓9的侧面设有穿过定位板16的防松堵头13,连接轴8 的外端设有与防松堵头13对应的孔,孔内设有与防松堵头13配合的堵头弹簧12。调整螺栓9为六角螺栓,防松堵头13与六角螺栓的一个转动面相贴合。防松堵头13在正常情况下,在堵头弹簧12的推动下,端部凸出,能够防止调整螺栓9的旋转,在旋转调整螺栓9时, 套筒可以将防松堵头13压入定位板16的内部,不影响调整螺栓9的旋转。上述技术方案中,调整螺栓9和内外花键环6均与半轴3同轴布置。定位板16、花键套5和驱动桥轮毂1三者之间通过半轴螺栓4固定连接。调整板11与内外花键环6之间通过螺钉7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双桥驱动时,半轴结合,此时旋转调整螺栓9, 调整板11与内外花键环6 —起向内移动,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与半轴3的端部花键慢慢啮合,当限位尺10外端的卡簧14紧贴在定位板16上时,半轴3的端部花键与内外花键环 6完全啮合;此时发动机扭矩经半轴3、内外花键环6和花键套5传动给驱动桥轮毂1,实现双桥驱动。当需要单桥驱动时,半轴分离,此时旋转调整螺栓9,调整板11与内外花键环6 — 起向外移动,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与半轴3的端部花键慢慢分离,当限位尺10中间的凸台15紧贴在定位板16内侧时,半轴3的端部花键与内外花键环6完全分离,此时该驱动桥仅起到支撑桥的作用,实现单桥驱动。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1.一种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端与驱动桥轮毂(1)固定连接的花键套(5)、固定于花键套(5)另一端的定位板(16),所述花键套(5)内设有能在其内轴向移动的内外花键环(6),所述内外花键环(6)的外花键与花键套(5)的内花键配合,内外花键环(6)的内花键能与半轴(3)端部的花键配合,所述定位板(16)上设置有能驱动内外花键环 (6)的内花键与半轴(3)端部的花键离合的推拉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总成包括同轴布置在内外花键环(6)内的连接轴(8),固定于内外花键环(6)外端的调整板(11),穿过定位板 (16)和调整板(11)的调整螺栓(9),所述调整螺栓(9)的螺纹与调整板(11)的螺纹孔相互配合,所述连接轴(8)的内端位于半轴C3)端部的槽孔内,并通过轴承( 与半轴(3)连接,连接轴(8)的外端穿过调整板(11)与定位板(16)固定连接,连接轴(8)的外端设置轴向长孔,调整螺栓(9)的螺纹位于所述轴向长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位尺(10)和卡簧 (14),所述限位尺(10)穿过定位板(16)和调整板(11),限位尺(10)的两端固定连接卡簧 (14),所述位于定位板(16)和调整板(11)之间的限位尺(10)上设有凸台(1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螺栓(9)的侧面设有穿过定位板(16)的防松堵头(13),所述连接轴(8)的外端设有与防松堵头(1 对应的孔,孔内设有与防松堵头(1 配合的堵头弹簧(12)。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螺栓(9)和内外花键环(6)均与半轴(3)同轴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16)、花键套 (5)和驱动桥轮毂(1)三者之间通过半轴螺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板(11)与内外花键环(6)之间通过螺钉(7)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轴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螺栓(9)为六角螺栓, 所述防松堵头(1 与六角螺栓的一个转动面相贴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轴分离机构,包括一端与驱动桥轮毂固定连接的花键套、固定于花键套另一端的定位板,花键套内设有能在其内轴向移动的内外花键环,内外花键环的外花键与花键套的内花键配合,内外花键环的内花键能与半轴端部的花键配合,定位板上设置有能驱动内外花键环的内花键与半轴端部的花键离合的推拉总成。本实用新型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汽车载重量的不同来选择双桥驱动或单桥驱动。有效降低发动机功率的损耗,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
文档编号B60B35/14GK202138155SQ20112023652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6日
发明者张红松, 李朝乐, 樊愉, 章应雄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