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17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在构成汽车的车室内面的车室构造体上的能够折叠的车载袋,具 体而言涉及兼作为形成在汽车的地板(floor board)或侧装饰件(side trim)上的收容孔 的盖的车载袋。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常备于汽车的车室内,且在必要时能够从汽车取出并使用的车载袋 (例如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载袋为大致正方体状的箱体,以拆装自如的方 式安装在置物板装饰件(package tray trim)的下表面,该置物板装饰件成为后部座椅后 方的行李箱(luggage room)的顶板(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74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I的车载袋具有如下问题在车载时(不使用时)占据行李箱的一 部分,使行李箱的可利用容积变小。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研发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载时能够宽敞地确保 车室空间的车载袋。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载袋10,被支承在构成汽车的车室内面的车室构 造体60上,并能够折叠,其特征在于,具有划分出主开口 11的闭合环状的框体12 ;和挠性 袋体13,其开口缘34与所述框体结合,在展开状态下划分出与主开口连续的收容空间,在 折叠状态下将所述主开口封闭,所述框体与形成在所述车室构造体上的收容孔62的周缘 部63卡合,与所述袋体一起将所述收容孔封闭。此处的车室构造体包括构成车室的地板 部、壁部、顶部的部件。
根据该结构,车载袋兼用作形成在车室构造体上的收容孔的盖,作为划分出车室 的构造体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另外,由于使向车室空间内突出的部分减少,所以能够宽敞 地确保车室。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袋体保持于折叠状 态的限制部件47。
根据该结构,袋体通过限制部件而维持于折叠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将主开口封 闭。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框体上且能够在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位的加强板14,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强板将所述主开 口封闭,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袋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沿着所述袋体的 内表面并使所述主开口开放。
根据该结构,由于加强板能够将主开口封闭,所以在车载袋将收容孔封闭时,车载 袋作为具有刚性的盖而发挥作用。另外,在袋体展开的状态下,加强板从内侧支承袋体,从 而袋体被保持为规定的形状。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底板75,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袋体的底部,在 所述袋体处于折叠状态时将所述主开口封闭。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板能够将主开口封闭,所以在车载袋将收容孔封闭时,车载袋 作为具有刚性的盖而发挥作用。另外,在车载袋的展开状态下,底板从内侧支承袋体,从而 袋体被保持为规定的形状。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以向所述袋体的底部外侧突出的 方式设有脚轮76。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车载袋的牵拉、推动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为两端与所述框体连结的能够伸缩 的带部件47。
根据该结构,作为限制部件的带部件在使用车载袋时伸长,能够兼用作搭挂在使 用者的肩上的肩带。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由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结的至少两 个的结构部件25构成,并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
根据该结构,除袋体以外框体也能够折叠,从而便于携带。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构部件之间设有弹压机构32,所述弹压 机构以使所述框体成为展开状态的方式向使相互连结的结构部件彼此的相对角度增大的 方向弹压。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框体的展开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构部件之间设有弹压机构32,所述弹压 机构以使所述框体成为折叠状态的方式向使相互连结的结构部件彼此的相对角度减小的 方向弹压。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框体的折叠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其他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有用于供使用 者握持的至少两个的提手27,所述至少两个的提手在所述框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相互卡合, 将所述框体保持在折叠状态。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车载袋的提手兼具有用于将框体维持在折叠状态的作为锁定 部件的功能。
发明的效果
根据以上结构,车载袋兼用作形成在车室构造体上的收容孔的盖,并作为划分出 车室的构造体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室。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1-1I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1-1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袋向行李箱板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袋的携带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袋向行李箱板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

将本发明适用于能够安装在行李箱板上的车载袋的实施方 式,该行李箱板成为汽车的行李箱的底面。在以下说明中,以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来规定 前后左右。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车载袋10具有将主开口 11划分出的环状的框 体12 ;开口缘部34结合在框体12上的袋体13 ;和与框体12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加强板 14。
袋体13通过使挠性片材料接合而形成,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底部21及侧壁部22, 在展开状态下呈现上方开口的箱形。通过折叠侧壁部22能够使袋体13沿上下方向收缩, 将底部21接近开口缘部34(参照图2)的状态作为折叠状态。片材料可以为纺布或者无纺 布,优选例如像帆布那样强度较高的布质材料。片材料通过缝合或粘接等而接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框体12具有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结的呈-字状的左右 一对的上部结构部件25 ;分别与各上部结构部件25结合的下部结构部件26 ;和能够转动 地与各上部结构部件25连结的提手27。上部结构部件25为向下方开口的槽形部件,具有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部分28、和从前后部分28的前后端在左右方向上向同一方向延伸 的一对左右部分29。上部结构部件25通过前后部分28及左右部分29而连成一体的连续 槽形。
在各左右部分29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同轴的轴承部31。在左右的上部结构部件25 的各轴承部31中插入有枢轴(未图示),两上部结构部件25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结。 由此,框体12能够在呈环状且划分出主开口 11的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动,其中,在 折叠状态下,左右的上部结构部件25的前后部分28彼此重合、且左右部分29彼此重合(参 照图5)。在左右的上部结构部件25之间设有受扭螺旋弹簧32,受扭螺旋弹簧32向使框体 12成为展开状态的方向弹压。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受扭螺旋弹簧32向使框 体12成为折叠状态的方向弹压。
在前后部分2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主开口 11侧的侧部,突出设置有用于支 承加强板14的支承部33。
如图2所示,下部结构部件26为向上方开口的槽形部件,俯视观察时呈-字状 (参照图4)。下部结构部件26能够嵌合至上部结构部件25的槽部中,在下部结构部件26 与上部结构部件25之间夹持袋体13的开口缘部34。上部结构部件25、下部结构部件26、 袋体13通过将这些部件贯穿的紧固夹具35、36而相互连结。紧固夹具35、36分别具有轴 部和宽头部,该轴部具有止回爪,该紧固夹具35、36从在左右或前后方向上同轴但相互不 同的方向将各结构部件25、26及袋体13贯穿,从而使各结构部件25、26及袋体13在各轴 部的前端部相互结合起来。配置在框体12的内侧(主开口 11侧)的紧固夹具36的宽头部向主开口 11的内侧突出,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形成有卡合槽(附图标记省略),该卡合槽成 为与其他部件的卡合部。
如图1所示,呈-字状地形成有提手27,提手27在其两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 上部结构部件25的各左右部分29的中间部连结。以提手27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与上 部结构部件25的前后部分28相对的状态作为提手27的收纳状态。提手27在收纳状态下 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沿着上部结构部件25那样的形状。在收纳状态下提手27的与前后部分 28相对的部分成为用于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38。握持部38以在提手27处于收纳状态 时与前后部分28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高度不同地向上方折曲。
—对加强板14分别为大致长方形的板部件,在其一侧边上形成有用于收容支承 部33的切缺部41。在切缺部41的沿前后方向与支承部33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突出设 置有旋转轴42(参照图3),旋转轴42位于前后方向且同轴,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使 这些旋转轴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在形成于支承部33的支承孔43 (未图示)中,由此 加强板14以能够相对于支承部33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袋体13处于展开状态时,各加强 板14能够在大概沿前后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并将主开口 11封闭的第一位置、与大 概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沿着袋体13的侧壁部22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袋体13处于折叠 状态时,各加强板14配置在第一位置。各加强板14在第一位置由于前后的缘部与紧固夹 具36的宽头部抵接而被限制转动位置。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使各加强板 14的前后的缘部与上部结构部件25的左右部分29的下端面抵接来规定第一位置。
如图1及图3所示,在各上部结构部件25的各前后部分2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 部的外侧的侧壁部45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带孔46。在各带孔46中穿插有带状的 带部件47的各端部。袋体13的与带孔46对应的部分被切缺,使得袋体13与带部件47不 会发生干涉。带部件47的一端在从带孔46通过后折回,并缝接在带部件47的未从带孔46 通过的部分上。另一方面,带部件47的另一端在从带孔46通过后折回,并穿插在用于调节 长度的调节带扣48中,该调节带扣48设在带部件47的未从带孔46通过的部分上。
带部件47能够通过调节穿插在调节带扣48中的带部件47的长度来变更长度。例 如,通过增长带部件47,使用者能够将带部件47挎在自己的肩上来担负车载袋。另外,如图 4所示,在袋体13处于折叠状态时,通过缩短带部件47能够限制袋体13的展开,并能够将 袋体13维持在折叠状态。
在处于折叠状态的袋体13被带部件限制的状态下,左右的加强板14配置在第一 位置,被袋体13和紧固夹具36的宽头部夹持,从而相对于上部结构部件25位置固定。主 开口 11被像这样位置固定的加强板14封闭,由此,使车载袋10成为具有刚性的板状部件。
从图4所示那样的袋体13的折叠状态,一边抵抗受扭螺旋弹簧32的弹压力一边 使框体12向折叠状态转动,使左右的提手27从收纳状态立起而使握持部38彼此抵接,此 时成为图5所示的携带状态。若使用者在左右的握持部的抵接状态下握住左右的握持部, 则左右的上部结构部件25被左右的提手27夹住而被限制展开,从而维持携带状态。在该 车载袋10的携带状态下,车载袋10是紧凑的,由于使用者能够使用提手27,所以易于携带。
如图1所示,主开口 11也可以被作为分体部件的网部件51覆盖。网部件51由具 有伸缩性的部件形成,通过使安装在周缘部的适当位置上的卡定夹具52卡合到紧固夹具 36的宽头部的卡合槽中而安装到车载袋10上。网部件51防止收容在袋体13内的物品从袋体13飞出。
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载袋10收纳在构成汽车的行李箱的底面的行李箱板60中。行 李箱板60载置于中央部凹设的地板(未图示)上,在行李箱板60与地板之间划分出能够 收纳备用轮胎等物品的收容孔(收容空间)61。在行李箱板60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收容孔 61连通的四边形的贯穿孔62。贯穿孔62构成收容孔61的开口端。在贯穿孔62的周缘部 延伸设置有能够供框体12嵌合的卡合凹部63。
卡合凹部63具有与贯穿孔62连续的底面64、和下端与底面64连续并且上端与行 李箱板60的上表面连续的侧壁部65。由于车载袋10在折叠状态下且在上下翻转的状态 (袋体13位于框体12的上方的状态)下安装在行李箱板60上,所以卡合凹部63的底面 64形成为与框体12的上表面、即与配置在框体12的上表面的提手27互补的形状,能够供 把手27的握持部38嵌合。另外,卡合凹部63的深度被设定为,在嵌合框体12的状态下, 框体12不会相对于行李箱板60向上方突出。
卡合凹部63可以一体地形成在行李箱板60上,或者也可以与行李箱板60分体形 成并与形成在行李箱板60上的安装孔的周缘结合。此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为,在上部结 构部件25的侧面及卡合凹部63的一方设置凸部,在另一方设置与凸部卡合的凹部,在框体 12嵌合至卡合凹部63的状态下基于凸部与凹部的卡合而产生保持力。
也可以为,在通过车载袋10将贯穿孔62封闭后,通过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行 李箱板60上的覆盖片66将车载袋10及贯穿孔62的周缘部覆盖。覆盖片66与行李箱板 60的结合可以通过子母扣、钩环扣、磁力扣等公知的结合手段来进行。覆盖片66能够隐藏 车载袋10而提高了行李箱板60上表面的外观性,并且能够保护车载袋10。
以上,车载袋10作为封闭行李箱板60的贯穿孔62的盖而发挥作用。由此,省略 了封闭行李箱板60的贯穿孔62的专用盖,能够在本来应该配置专用盖的部位配置车载袋, 从而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室空间的可利用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载袋7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袋10相比,主要是框体71的结 构不同。在以下说明中,对与车载袋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车载袋70的框体7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四边形的闭合环状的、单独 的上部结构部件72。上部结构部件72是向下方开口的槽形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 在槽内以将袋体13的开口缘部34夹入的方式嵌入有下部结构部件(未图示)。在上部结 构部件72上,与上部结构部件25同样地形成有支承部33、带孔46。
袋体13在底部21的内面(上表面)具有底板75。底板75呈大致长方形,将底 部21的大部分覆盖。底板75通过粘接或缝接等与底部21接合。另外,在底部21的下表 面的角部设有脚轮76。脚轮76将底部21贯穿并与底板75连结。脚轮76可以为活动脚轮 及固定脚轮,个数以及配置位置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在上部结构部件25上设有把手78。把手78呈L字形,一端通过轴79以能 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上部结构部件25上。把手78能够以轴79为旋转轴在沿着上部结构 部件25的收纳状态(图6的实线)、与从上部结构部件25突出的使用状态(图6的双点 划线)之间转动。使用者握持处于使用状态的把手78,从而能够对车载袋79进行牵拉、推动。
在车载袋70中,在袋体13的折叠状态下,主开口 11被加强板14和底板75封闭。 在袋体13的折叠状态下,加强板14与底板75相互重合,加强板14的转动被可靠地限制。
如图7所示,在行李箱板60的贯穿孔62的周缘部形成有能够供车载袋70的框体 71嵌合的卡合凹部63。与车载袋10不同,车载袋70的框体71在袋体13位于框体71的 下方的状态下与卡合凹部63嵌合,脚轮76突出至收容孔61内。由此,在车载袋10与卡合 凹部63嵌合的状态下能够使行李箱板60的上表面构成大体平滑的面。
以上说明了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大范围 的变形实施。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为将车载袋安装在行李箱板上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行李 箱板而将车载袋安装到构成车室侧壁的侧装饰件、或构成车室顶部的车顶装饰件的表面。 此时,如上所述,优选在框体及卡合凹部上设置相互卡合的凸部及凹部而使得车载袋不会 从侧装饰件等上脱落。
附图标记说明
10、70车载袋
11主开口
12,71框体
13袋体
14加强板
21底部
22侧壁部
25,72上部结构部件
26下部结构部件
27提手
31轴承部
32受扭螺旋弹簧
34开口缘部
35,36紧固夹具
38握持部
46带孔
47带部件
60行李箱板
61收容孔
62贯穿孔
63卡合凹部
75底板
76脚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载袋,其能够折叠,被支承在构成汽车的车室内面的车室构造体上,其特征在于,具有 划分出主开ロ的闭合环状的框体;和 挠性袋体,其开ロ缘与所述框体结合,在展开状态下划分出与主开ロ连续的收容空间,在折叠状态下将所述主开ロ封闭, 所述框体与形成在所述车室构造体上的收容孔的周缘部卡合,与所述袋体一起将所述收容孔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袋体保持于折叠状态的限制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框体上且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位的加强板,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加强板将所述主开ロ封闭,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强板在所述袋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沿着所述袋体的内表面并使所述主开ロ开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具有底板,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袋体的底部,在所述袋体处于折叠状态时将所述主开ロ封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以向所述袋体的底部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脚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干,所述限制部件为两端与所述框体连结的能够伸缩的带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由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结的至少两个结构部件构成,并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构部件之间设有弹压机构,所述弹压机构以使所述框体成为展开状态的方式向使相互连结的结构部件彼此的相对角度增大的方向弹压。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构部件之间设有弹压机构,所述弹压机构以使所述框体成为折叠状态的方式向使相互连结的结构部件彼此的相对角度减小的方向弹压。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有用于供使用者握持的至少两个的提手, 所述至少两个的提手在所述框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相互卡合,将所述框体保持在折叠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载时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室空间的车载袋。车载袋(10),被支承在构成汽车的行李箱底面的行李箱板(60)上,并能够折叠,其特征在于,具有划分出主开口(11)的闭合环状的框体(12);和挠性袋体(13),其开口缘(34)与框体结合,在展开状态下划分出与主开口连续的收容空间,在折叠状态下将主开口封闭,框体与形成在车室构造体上的贯穿孔(62)的周缘部(63)卡合,与袋体一起将收容孔封闭。
文档编号B60R5/04GK103038101SQ20118003745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9日
发明者福本充, 中村光祥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