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用于气囊装置展开的框架的机动车内衬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90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用于气囊装置展开的框架的机动车内衬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内衬元件,所述机动车内衬元件包括刚性的支承元件和覆盖支承元件的覆盖元件,覆盖元件包括对于机动车驾驶舱的乘客表皮是可视的表皮,支承元件界定至少一开口,开口允许气囊装置向内衬元件的外部展开,框架与支承元件相连和在所述开口的周沿上延伸,框架支撑连续的肋条,肋条沿着开口的周沿的至少一部分从框架延伸到覆盖元件中。
背景技术
这类内衬元件例如用于给机动车的仪表盘加内衬。自此,常见的是给机动车配备气囊装置。这类装置通常容置在机动车的仪表盘中,同时隐藏在覆盖仪表盘的内衬元件下方。在展开时,气囊从而应穿过覆盖气囊的内衬元件,并且这通常通过覆盖元件的一部分的撕裂进行,从而释出用于气囊向驾驶舱的通道。内衬元件从而应被设计以恰当地撕裂,以允许气囊的最优展开和避免覆盖元件的材料喷溅到驾驶舱中,这种喷溅会损伤机动车的乘客。为此,已知地在覆盖元件中建立一减弱区域,以限制撕裂。在展开时,气囊作用在一盖片上,盖片继而作用在减弱区域中,这允许对撕裂进行控制。然而,撕裂并不总是优化地得到控制并且在驾驶舱中经常仍有喷溅的风险。从专利文献US-2009/0309338已知设置一刚性肋条,刚性肋条在气囊的展开开口的周沿的至少一部分上延伸,以在气囊展开时对覆盖元件的撕裂进行改良。不过,存在这样一风险,在对内衬元件的表面撞击的情形下,例如如果机动车乘客的头部碰撞内衬元件,肋条使覆盖元件断裂和通到所述外表面中,这具有对该乘客造成伤害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通过提出一种机动车内衬元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这些缺陷,其中,在气囊展开时覆盖元件的撕裂以受控的方式进行,以避免内衬元件的材料喷溅到驾驶舱中,内衬元件适于在撞击外表面的情形下不对机动车的乘客造成损伤。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前述类型的内衬元件,其中,肋条通过弱化线连接到框架,在对内衬元件撞击的情形下,弱化线允许肋条相对于框架发生变形。根据本发明的内衬元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这些特征单独地或根据技术上可能的任何组合采用:一弱化线包括材料桥和窗口的交替,材料桥将肋条连接到框架,每个窗口通过肋条、框架和至少一材料桥进行界定;一每个材料桥包括第一部分和 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延伸到框架的延长部分中,第二部分基本上延伸到肋条的延长部分中,两部分直接地相互接触和相互形成一非零角度;一肋条包括折迭的端部部分;一在折迭的端部部分和肋条的底部之间形成的角度在0°到80°之间,肋条的底部与框架相连;一在折迭的端部部分和肋条的底部之间形成的角度在100°到175°之间,肋条的底部与框架相连;一端部部分向开口折迭;一端部部分向框架折迭;一肋条包括与框架相连的底部,在框架和肋条的底部之间形成的角度在5°到80。之间,或在100。到175。之间;一肋条沿着框架的周沿边部与框架相连。


通过阅读以下仅作为示例和参照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清晰地显示出来,附图中:一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内衬元件的示意性剖视图,一图2是图1的内衬元件的框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一图3是沿着在图2上标记为II1-1II的平面的示意性剖视图,

一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内衬元件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一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一图7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一图8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一图9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肋条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书中,内衬元件10将被描述为仪表盘的内衬元件。当然的是,这类元件可给机动车的另一元件加内衬,如车门内部、座椅、方向盘或其它元件。如在图1上可视,内衬元件10包括刚性的支承元件12、挠性覆盖元件14、与支承元件12相连的刚性框架16和盖片18。支承元件12例如是塑料基的刚性镶块,形成仪表盘的主体。支承元件界定一贯穿开口 22,用于气囊装置(未显示)的展开。开口 22例如呈基本上矩形的形状。覆盖元件14用于赋予仪表盘以舒适的触感和视觉感。覆盖元件覆盖支承元件12、框架16和盖片18。在所示示例中,覆盖元件通过由表皮26覆盖的泡沫层24组成。组成泡沫层24的泡沫例如以聚氨酯制成。表皮26具有外表面28,外表面用于对于机动车驾驶舱的乘客是可视的。作为变型,覆盖元件14由单一的表皮26组成。盖片18覆盖开口 22和允许在气囊展开时撕裂覆盖元件14。优选地,盖片18通过其边部之一在框架16上铰接,以在气囊装置展开时略微抬起。盖片18具有足够的刚性以将气囊展开的能量传递到其自由端部,以撕裂覆盖元件14。为此,盖片18例如以金属制成。框架16与支承元件12相连并在开口 22的周沿上延伸。优选地,框架16围绕开口 22。框架插置在支承元件12和覆盖元件14之间。在所示示例中,框架16通过固定部件30——如螺栓、铆钉或弹性夹——固定在支承元件12上,且典型地以金属制成。作为变型,框架16与支承元件12成整体件。框架16包括带肋部分32和盖片18的铰接部分(未显示)。优选地,带肋部分32和铰接部分成整体件。作为变型,带肋部分32和铰接部分通过相互区别的两构件形成。带肋部分32在两端部部分32a、32b之间延伸。优选地,每个端部部分32a、32b与铰接部分相接触。带肋部分32支撑连续的肋条34,连续的肋条从框架16,基本上垂直于框架延伸到覆盖元件14中,而不通到外表面28。肋条34与框架16成整体件。优选地,肋条34从一端部部分32a延伸到另一端部部分32b。肋条34包括与框架16相连的底部34a和端部部分34b,端部部分34b从底部34a延伸到覆盖元件14中。端部部分34b与底部34a形成一角度β。在图1到图3上的所示示例中,角度β基本上等于180°,而端部部分34b界定肋条34的上部端部35。可以注意到,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上部”根据从支承元件12向外表面28的定向来理解。在所示示例中,肋条34基本上沿着开口 22的周沿的一半延伸。作为变型,肋条34在开口 22的四个边侧 的三个上延伸。从而在带肋部分32上方,在覆盖元件14中限定一减弱区域36。减弱区域36还可通过在泡沫层24或表皮26中的预先切割部分形成,所述预先切割部分限定覆盖元件14的减弱区域36。优选地,肋条34沿着框架16的内周沿边部40或外周沿边部42延伸,例如,如所示的,沿着内周沿边部40延伸。在所示示例中,内周沿边部40沿着开口 22的边部,外周沿边部42在支承元件12上,与内周沿边部40相对地延伸。作为变型,肋条34在框架16的内周沿边部40和外周沿边部42之间延伸。如在图2和图3上可视的,肋条34通过一弱化线50与框架16相连。该弱化线在碰撞内衬元件10的情形下,允许肋条34相对于框架16变形。为此,弱化线50包括材料桥52和窗口 54的交替。每个材料桥52将肋条34连接到框架16且特别是与肋条34和框架16成整体件。特别地,每个材料桥52包括第一部分56和第二部分58,第一部分基本上延伸到框架16的延长部分中,第二部分基本上延伸到肋条34的底部34a的延长部分中。两部分56、58成整体件并且彼此直接地相接触。两部分相互形成一非零角度α。角度α等于在肋条34的底部34a和框架16之间形成的角度Y。优选地,角度α在5°到175°之间。在所示示例中,角度α基本上等于90°。优选地,每个材料桥52具有最小的长度,在相继的两窗口 54之间,是肋条34厚度的两倍。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变型中,第一部分56具有最小的宽度,占据框架16和第二部分58之间,是肋条34厚度的两倍,而第二部分58具有最小的宽度,占据肋条34和第一部分56之间,是肋条34厚度的两倍。可以注意到,“肋条34的厚度”,意指肋条34的材料厚度,占据向框架16定向的肋条34的表面和向开口 22定向的肋条34的表面之间。在所示示例中,带肋部分32的每个端部部分32a、32b通过一材料桥52连接到肋条34。因此,肋条34在这些端部部分32a,32b处更硬。每个窗口 54通过肋条34、框架16和至少一材料桥52进行界定。在所示示例中,每个窗口 54通过两材料桥52进行界定,以使得每个窗口 54具有一封闭轮廓。作为变型,至少一窗口 54通过唯一的材料桥52进行界定,并且在框架16和肋条34之间通到端部部分 32a,32b 处。优选地,每个窗口 54具有占据相继的两材料桥52之间的一长度,该长度在5mm到300mm之间。借助于本发明,肋条可相对于框架发生变形。特别地,在内衬元件的外表面上碰撞的情形下,通过覆盖元件在肋条上施加的压力引起肋条向开口的缩进,这避免肋条使表皮断裂和形成向内衬元件外凸出的点。因此,肋条保持被表皮覆盖和不会损伤机动车的乘客。此外,使用交替的材料桥和窗口的事实允许具有这样一组件,组件由在制造上特别廉价的框架和肋条组成,弱化线通过简单材料去除以形成窗口而形成。肋条34的变型在图4到图9上示出。在第一变型中,在图4上示出,端部部分34b相对于底部34a向开口 22折迭,角度β在O。到80。之间。
在第二变型中,在图5上示出,端部部分34b与开口 22相对向框架16折迭,角度β在O。到80。之间。可以注意到,在第一和第二变型中,在底部34a和端部部分34b之间的接触区域界定肋条34的上部端部35。不过,该接触区域是圆形的,这源于端部部分34b的弯曲,上部端部35是略锋利的,并且肋条34切断表皮26的风险被降低。在第三变型中,在图6上示出,端部部分34b向开口 22折迭,角度β在100°到175°之间。在第四变型中,在图7上示出,端部部分34b与开口 22相对向框架16折迭,角度β在100。到175。之间。在第五变型中,在图8上示出,在底部34a和框架16之间的角度Y在100°到175°之间,优选地,在100°到160°之间。肋条34从而向开口 22定向。优选地,端部部分34b延伸到底部34a的延长部分中,即角度β等于180°。在第六变型中,在图9上示出,角度Y在5°到80°之间,优选地在20°到80°之间。肋条34从而与开口 22相对向框架16定向。优选地,端部部分34b延伸到底部34a的延长部分中。在变型三到变型六中,端部部分34b与内衬元件10的外表面28形成一角度。因此,在碰撞外表面28的情形中,端部部分可容易地发生变形。借助于这些不同的变型,在碰撞内衬元件的外表面的情形下,肋条可更为容易地发生变形,而肋条的上部端部是较不锋利的。损伤的风险从而进一步被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内衬元件(10),所述内衬元件包括刚性的支承元件(12)和覆盖支承元件(12)的覆盖元件(14),覆盖元件(14)包括对于机动车驾驶舱的乘客表皮是可视的表皮(26),支承元件(12)界定至少一开口(22),所述至少一开口允许气囊装置向内衬元件(10)的外部展开,框架(16)与支承元件(12)相连且在所述至少一开口(22)的周沿上延伸,框架(16)支撑连续的肋条(34),肋条沿着所述至少一开口(22)的周沿的至少一部分从框架(16)延伸到覆盖元件(14)中, 其特征在于,肋条(34)通过弱化线(50)连接到框架(16),在对内衬元件(10)撞击的情形下,弱化线允许肋条(34)相对于框架(16)发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弱化线(50)包括材料桥(52)和窗口(54)的交替,材料桥将肋条(34)连接到框架(16),每个窗口(54)通过肋条(34)、框架(16)和至少一材料桥(52)进行界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材料桥(52)包括第一部分(56)和第二部分(58),第一部分基本上延伸到框架(16)的延长部分中,第二部分基本上延伸到肋条(34)的延长部分中,第一部分(56)和第二部分(58)这两部分直接地相互接触和相互形成一非零角度(α )。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肋条(34)包括折迭的端部部分(34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在折迭的端部部分(34b)和肋条(34)的底部(34a)之间形成的角度(β)在0°到80°之间,肋条的底部与框架(16)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在折迭的端部部分(34b)和肋条 (34)的底部(34a)之间形成的角度(β)在100°到175°之间,肋条的底部与框架(16)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端部部分(34b)向所述至少一开口(22)折迭。
8.根据权利要求4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端部部分(34b)向框架(16)折迭。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肋条(34)包括与框架(16)相连的底部(34a);并且,在框架(16)和肋条(34)的底部(34a)之间形成的角度(Y )在5。到80。之间,或在100°到175°之间。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衬元件(10),其特征在于,肋条(34)沿着框架(16)的周沿边部(40,42)与框架(16)相连。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内衬元件(10),其包括刚性的支承元件(12)和覆盖支承元件(12)的覆盖元件(14),覆盖元件(14)包括对于机动车驾驶舱的乘客表皮是可视的表皮(26),支承元件(12)界定至少一开口(22),开口允许气囊装置向内衬元件(10)的外部展开,框架(16)与支承元件(12)相连且在所述开口(22)的周沿上延伸,框架(16)支撑连续的肋条(34),肋条沿着开口(22)的周沿的至少一部分从框架(16)延伸到覆盖元件(14)中。肋条(34)通过弱化线(50)连接到框架(16),在对内衬元件(10)撞击的情形下,弱化线允许肋条(34)相对于框架(16)发生变形。
文档编号B60R21/2165GK103228490SQ20118005779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日
发明者S·博蒙, C·库佩, J·梅齐埃 申请人:佛吉亚汽车内部设备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