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588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2008-213739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8-213739A)在下面描述了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中加强延伸件连接至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并且朝向车身的后方方向延伸,即,朝向前轮胎延伸。所述加强延伸件包括在其后端部处形成且朝向侧构件凸出的凸出部。当车辆与受碰撞物体发生小的重叠碰撞时,该凸出部接触前侧构件。因此,所述加强延伸件受到来自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的反作用力。此外,制动器托架(stopper bracket)固定至所述前侧构件从而防止该凸出部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移位。因此,碰撞能量不仅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通过所述加强延伸件的弯曲变形吸收,而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通过所述加强延伸件的横截面压碎所吸收。这样在小的重叠碰撞时增强了碰撞能量吸收性能。同时,对于小的重叠碰撞,需要抑制车身(特别是车厢)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发生小的重叠碰撞时能抑制车身变形的车身前部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身前部构造包括:前侧构件,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上;保险杠加强件,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并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前侧构件更加向外突出的突出部;以及高强度构件,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安装至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并且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安装至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当通过车辆与受碰撞物体的小的重叠碰撞而自所述车身的前方将负载输入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时,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如上所述,在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高强度构件定位为使得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构件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加,并且所述高强度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量随所述高强度构件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加。另外,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因此甚至在所述突出部变形之后仍能够维持它的轮廓。因此,在所述高强度构件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前侧构件之间的情况下,受碰撞物体相对车辆向后运动,因而对该受碰撞物体施加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力,而对所述前侧构件施加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允许所述车辆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使得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受碰撞物体与所述车辆之间的重叠量能够减少,因此能够抑制所述车身的变形。根据上述的第一方案,所述车身前部构造还包括延伸构件,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所述延伸构件固定至配置为包括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框架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所述延伸构件这样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由于从所述车身的前方输入的负载而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垂直地或者纵向地靠近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在上述配置中,当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时,固定至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所述延伸构件的前端垂直地或者纵向地靠近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与所述高强度构件类似,所述延伸构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因此,所述高强度构件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前侧构件之间,并且所述延伸构件进一步地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车身框架构件之间,从而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与受碰撞物体相反的一侧)并且被施加至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反作用力能够在更加延长的时间内产生。这样允许所述车辆有效地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从而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受碰撞物体与所述车辆之间的重叠量能够进一步减小,并且因此所述车身的变形能够得到进一步抑制。根据上述配置,所述车身框架构件包括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侧的下表面的散热器支架下横梁,并且所述延伸构件可包括第一延伸构件,所述第一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散热器支架下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这样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由于从所述车身的前方输入的负载而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定位在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的下方。在上述配置中,当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时,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布置在固定至所述散热器支架下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前端侧上方。因此,所述高强度构件能够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前侧构件之间,并且紧接着所述第一延伸构件能够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散热器支架下横梁之间。这样允许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被施加到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反作用力持续地产生,并且因此允许所述车辆更加有效地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另外,所述第一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散热器支架下横梁,并且因此所述简单的配置能够防止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的所述突出部阻碍所述第一延伸构件。根据上述配置,所述延伸构件可以包括第二延伸构件,所述第二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布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后端侧的上方。在上述配置中,所述第二延伸构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在所述第二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布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后端侧之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前侧构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因此,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前侧构件之间,并且紧接着所述第二延伸构件被置于其间,使得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被施加到所述前侧构件(所述车身框架构件)的反作用力能够在更加延长的时间内产生。这样允许所述车辆进一步有效地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根据上述配置,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开口的凹形部可形成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垂直中间部处,并且所述高强度构件可被装入所述凹形部。在上述配置中,所述高强度构件被装入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垂直中间部处形成的所述凹形部。这样能够防止车身前部中的空间由于布置所述高强度构件的空间而变窄。根据上述配置,所述高强度构件可以形成为开口的横截面形状,所述横截面形状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截取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开口。在上述配置中,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开口的横截面形状,所述横截面形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开口,并且因此能够实现所述高强度构件的重量的减少。另外,当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时,所述高强度构件接触所述前侧构件,使得所述高强度构件和所述车身框架构件能够形成闭合的横截面。当所述高强度构件受到在受碰撞物体与所述车身框架构件之间的压缩负载时,这样能够增强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强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身前部构造包括:前侧构件,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上;以及保险杠加强件,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前侧构件更加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形成为具有高强度部,使得所述高强度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所述高强度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侧上。在上述第二方案中,所述高强度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被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上。所述高强度部形成为这样: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当负载由于所述车辆与受碰撞物体的小的重叠碰撞而从所述车身的前方输入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突出部时,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如上所述,在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高强度部定位为使得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构件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力口,并且所述高强度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量随所述高强度部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加。另外,所述高强度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因此甚至在所述突出部变形之后仍能够维持其轮廓。因此,在所述高强度部置于受碰撞物体与所述前侧构件之间的情况下,受碰撞物体相对所述车辆向后运动,因而将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力施加到受碰撞物体,而将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反作用力施加到所述前侧构件。该反作用力允许所述车辆朝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从而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受碰撞物体与所述车辆之间的重叠量能够减小,并且因此能够抑制所述车身的变形。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在发生小的重叠碰撞时能够抑制车身的变形。


结合附图将在下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的显著性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平面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图示了沿图1中的II1-1II线截取的剖面的垂直剖视图;图4为与图1相对应的平面图并且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保险杠加强件的突出部沿着前侧构件变形的状态;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平面图;并且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图1至图4在下文中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10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身的向前方向,箭头UP表示车身的向上方向,并且箭头OUT表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外方向。术语“车身的向上(向下)方向”、“车身的向前(向后)方向”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外(向内)方向”在下文中被分别简称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和“向外(向内)”。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10包括前侧构件12。前侧构件12是车身框架构件11的部件,并且前侧构件12以车辆的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布置在车身前部的每个侧部上。因为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横向对称配置,所以在图1和图2中未示出车身前部构造10的位于车身的中央侧和右侧上的部分。碰撞箱(crash box)14通过螺栓连接而连接至左右的前侧构件12的各自的前端。左右的碰撞箱14具有低于前侧构件12的预定的轴向压缩负载支承强度。当车辆发生前部碰撞时,这些碰撞箱14被配置为在前侧构件12于轴向上压缩变形之前在轴向上压缩变形以便吸收碰撞能量。保险杠加强件16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通过螺栓连接而连接至左右碰撞箱14的前端。如图3所示,保险杠加强件16是所谓的B形横截面类型,并且包括上壁18、下壁20、前壁22以及后壁24。朝向前方凸出而形成大致U形横截面的凸起部26设置在后壁24的垂直中间部处。因此,朝向后方开口的凹形部28形成于保险杠加强件16的垂直中间部处。在凹形部28的上侧和下侧两侧上分别形成有闭合的横截面部30和32。保险杠加强件16包括比左右碰撞箱14更加向外分别突出的左右突出部16A。左右的突出部16A随这些突出部16A更加向外延伸而适度地朝向后方弯曲。突出部16A在弯曲的方向(长度方向)上具有足够大于碰撞箱1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的预定的长度尺寸。用作高强度构件的隔板34安装至这些突出部16A中的每个的后表面。隔板34通过例如将金属板材料压制成细长形状而形成,并且其以突出部16A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隔板34包括被装入突出部16A的凹形部28内的主体部34A,以及凸缘部34B,所述凸缘部34B自主体部34A的后端和主体部34A的外端在上下方向上朝向相反侧延伸。如图3所示,隔板34大致形成为在沿前后方向截取的横截面中朝向后方开口的帽子横截面形状。主体部34A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置的上壁36和下壁38,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36的前端和下壁38的前端之间连接的垂直壁40。主体部34A大致地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截取的横截面中朝向后方开口的U形。凸缘部34B包括自上壁36的后端向上延伸的后表面上凸缘42、自下壁38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后表面下凸缘44、自上壁36的外端向上延伸的侧表面上凸缘46,以及自下壁38的外端向下延伸的侧表面下凸缘48。例如,后表面上凸缘42和后表面下凸缘44通过螺栓连接而固定至突出部16A中的后壁24的后表面。将隔板34固定至突出部16A的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方法,而是能够适当地改变。如图1所示,主体部34A形成为平面图中的楔形形状(大致为直角三角形形状),并且形成为这样:随着主体部34A更加向外延伸,其前后方向的尺寸更大(逐渐增加)。特别地,主体部34A在前壁22和后壁24相互面对的方向上的尺寸(即,U型横截面中的隔板34的宽度)在突出部16A的外端处为最大。主体部34A的垂直壁40靠近突出部16A的前壁22布置。此外,主体部34A在前壁22和后壁24相互面对的方向上的尺寸随主体部34A更加向内延伸而逐渐减小,并且在主体部34A的内端处几乎为零,主体部34A的内端靠近碰撞箱14布置。在主体部34A中,垂直壁40包括大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前表面40A。上述隔板34形成为具有比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更高的强度,并且被配置为具有比突出部16A更高的压缩负载支承强度。隔板34的材料并不限于金属板,而是能够适当地改变。然而,隔板34优选地形成为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上和在其宽度方向上(前壁22和后壁24相互面对的方向)能够承受大约IOOkN的负载的高强度。隔板34被设计为当车辆出现小的重叠碰撞时抑制车身的变形。小的重叠碰撞是指这样一种碰撞模式:其中车辆撞上受碰撞物体50 (障碍物),在受碰撞物体50与车辆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发生小的重叠量,如图1所示,并且因此碰撞能量没有通过前侧构件12的轴向压缩变形而被充分地吸收。在如上配置的车身前部构造10中,减震器(未示出)安装至上述保险杠加强件16的前端表面,而减震器和保险杠加强件16自前侧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被保险杠盖板(未不出)所覆盖。现在,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在如上配置的车身前部构造10中,当负载由于车辆与受碰撞物体50的小的重叠碰撞而从前方输入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时,突出部16A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后方变形(弯曲),并且如图4所示,安装至突出部16A的后表面的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隔板34形成为这样:在突出部16A变形之前的状态下,隔板34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隔板34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因此,在突出部16A变形之后的状态下,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板34的尺寸随隔板34更加向后方延伸(如图4所示)而增加的位置处,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在该状态下,隔板34自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突出的量随隔板34更加朝向后方延伸而增加,并且隔板34的垂直壁40的前表面40A随前表面40A更加朝向后方延伸而向外倾斜。另外,隔板34形成为具有比突出部16A更高的强度,并且因此甚至在突出部16A变形之后仍能够维持其轮廓。因此,在隔板34置于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时(在隔板34和突出部16A置于保险杠盖板和减震器(均未不出)与前侧构件12之间时),受碰撞物体50相对车辆向后方运动。因此,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力被施加到受碰撞物体50 (受碰撞物体50受到来自隔板34的前表面40A的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力)。因此,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反作用力F通过隔板34被施加到前侧构件12。反作用力F允许前侧构件1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有效地变形,同时允许车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运动。因此,能够减小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受碰撞物体50与车辆之间的重叠量,使得能够抑制车身的变形。特别地,在车厢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中央处的车辆(例如轿车)中,能够减少输入至车厢的负载以使得能够有效地抑制车厢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隔板34被装入在保险杠加强件16的垂直中间部处形成的凹形部28。这样能够防止车身前部的空间由于布置隔板34的空间而变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隔板34形成为朝向后方开口的开口横截面形状。因此,能够实现隔板34的重量的减小。另外,在保险杠加强件的突出部朝向后方变形并且随后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隔板34与前侧构件12 —起形成闭合的横截面。这样能够在隔板34受到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的压缩负载时增强隔板34的强度。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基本上,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和功能,并且其描述不再重复。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60在图5中以平面图示出。车身前部构造60也在图6中以立体图示出。尽管本实施例基本上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是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添加了用作第一延伸构件的第一延伸隔板62和用作第二延伸构件的第二延伸隔板64。第一延伸隔板62具有与隔板34相同的材料并形成为块状,并且具有与隔板34的强度相同的强度。第一延伸隔板62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 (图2未示出)的外表面,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连接至前侧构件12的前端侧的下表面。第一延伸隔板62包括外表面62A、前表面62B以及在外表面62A与前表面62B之间形成的斜表面62C。斜表面62C形成为随斜表面62C更加向前方延伸而更加向内倾斜。在突出部16A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后方变形的状态下(见图5中的双点划线),第一延伸隔板62这样布置:其前端定位为接近隔板34的后端并且在其下方。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与前侧构件12 —起构成车身框架构件11。相比之下,第二延伸隔板64基本上以与第一延伸隔板62相同的方式配置,并且在第二延伸隔板64的前端布置为接近第一延伸隔板62的后端并且在其上方的情况下,第二延伸隔板64固定至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第二延伸隔板64包括外表面64A、前表面64B以及在外表面64A与前表面64B之间形成的斜表面64C。斜表面64C形成为随斜表面64C更加朝向前方延伸而更加向内倾斜。第一延伸隔板62和第二延伸隔板6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预定宽度尺寸LI。第一延伸隔板62的外表面62A和第二延伸隔板64的外表面64A布置在相同的平面上。预定的宽度尺寸LI等于隔板34的外端宽度尺寸L2。因此,在突出部16A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后方变形并且随后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 (参见图5中的双点划线)的状态下,隔板34的前表面40A的后端和第一延伸隔板62的外表面62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几乎布置在相同的位置处。在该状态下,如图5中示出的平面图,第一延伸隔板62和第二延伸隔板64这样布置:第一延伸隔板62自隔板34朝向后方延伸,而第二延伸隔板64自第一延伸隔板62朝向后方延伸。如螺栓连接和焊接的刚性固定方法优选地用作将第一延伸隔板62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的方法和用作将第二延伸隔板64固定至前侧构件12的方法。然而,该固定方法不限于特定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当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由于从受碰撞物体50输入的负载而朝向后方变形并且随后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时,隔板34的后端布置为接近第一延伸隔板62的前端并且在其上方,第一延伸隔板62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的外表面。与隔板34相似,第一延伸隔板62也形成为具有比突出部16A更高的强度。因此,隔板34置于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并且紧接着第一延伸隔板62置于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使得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被施加到前侧构件12的反作用力F能够持续产生。这样允许车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与受碰撞物体50相反的一侧)有效地运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受碰撞物体50与车辆之间的重叠量,并且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身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隔板64形成为具有比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更高的强度,并且在第二延伸隔板64的前端布置为接近第一延伸隔板62的后端并且在其上方的情况下,第二延伸隔板64固定至前侧构件12的外表面。因此,第一延伸隔板62置于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并且紧接着第二延伸隔板64置于受碰撞物体50与前侧构件12之间,使得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并且被施加到前侧构件12的反作用力F能够在更加延长的时间内产生。这样允许车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更加有效地运动,使得能够进一步减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受碰撞物体50与车辆之间的重叠量,并且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身的变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隔板62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并且因此这样简单的配置能够防止朝向后方变形的突出部16A阻碍第一延伸隔板62。第一延伸隔板62和第二延伸隔板64分别包括斜表面62C和斜表面64C。当受碰撞物体50滑动接触第一延伸隔板62和第二延伸隔板64时,这样能够防止或抑制施加到车身的冲击。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这样的情况:延伸构件包括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的第一延伸隔板62 (第一延伸构件)和固定至前侧构件12的第二延伸隔板64 (第二延伸构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而是可以适当地改变延伸构件的配置。例如,第一延伸构件和第二延伸构件可以彼此一体成型。还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省略第一延伸构件62,第二延伸构件64的前端可以纵向地接近和靠近(对齐)隔板34的后端,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隔板62 (第一延伸构件)固定至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不包括任何散热器的车辆(例如电动车)中,第一延伸构件固定至连接至前侧构件的另一个框架构件。在上述实施例中,隔板34 (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开口的横截面形状,当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看时该横截面形状朝向后方开口。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能够适当改变高强度构件的形状。例如,当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看时,高强度构件可以形成为闭合的横截面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隔板34被装入在保险杠加强件16中形成的凹形部28。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在保险杠加强件不包括任何凹形部的情况下,高强度构件可以安装至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的一侧或者两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保险杠加强件16通过碰撞箱14而连接至前侧构件12的前端。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保险杠加强件可以直接连接至前侧构件的前端。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16A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后方变形,并且随后隔板34接触前侧构件12。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高强度构件可以不直接接触前侧构件,并且隔离构件(例如突出部的一部分)可以置于高强度构件与前侧构件之间。在上述实施例中,隔板34的前表面40A形成为平表面。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高强度构件的前表面可以形成为弯曲表面。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与保险杠加强件16分离形成的隔板34安装至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保险杠加强件可以一体地设置有高强度部,该高强度部具有比在突出部的后表面侧上的保险杠加强件的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旨时也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其它的改变。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权利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侧构件(12),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上; 保险杠加强件(16),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并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16)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前侧构件更加向外突出的突出部(16A);以及 高强度构件(34),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安装至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并且所述高强度构件(34)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构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还包括延伸构件,其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所述延伸构件固定至配置为包括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身框架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所述延伸构件这样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由于从所述车身的前方输入的负载而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垂直地或者纵向地靠近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 所述车身框架构件包括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侧的下表面的散热器支架下横梁(66),并且 所述延伸构件包括第一延伸构件(62),所述第一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散热器支架下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这样布置:在所述突出部由于从所述车身的前方输入的负载而沿着所述前侧构件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定位在所述高强度构件的后端侧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延伸构件包括第二延伸构件(64),所述第二延伸构件固定至所述前侧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延伸构件的前端侧布置在所述第一延伸构件的后端侧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开口的凹形部(28 )形成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垂直中间部处,并且所述高强度构件被装入所述凹形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高强度构件形成为开口的横截面形状,所述横截面形状在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截取的横截面中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开口。
7.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 前侧构件,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上;以及 保险杠加强件,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布置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前端,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包括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前侧构件更加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形成为具有高强度部,使得所述高强度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随所述高强度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加向外延伸而增加,所述高强度部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突出部更高的强度并且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后表面侧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构造(10),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隔板(34)形成为具有高强度并且安装至保险杠加强件(16)的突出部(16A)的后表面侧。当所述突出部(16A)由于车辆与受碰撞物体(50)的小的重叠碰撞而沿着前侧构件(12)朝向车身的后方变形时,隔板(34)这样定位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隔板(34)更加朝向所述车身的后方延伸而增加。
文档编号B60R19/02GK103158649SQ20121054026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宫下敏也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