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468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部件的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的安装构造,其能够减少在安装构件上安装部件的工时。底座具有:临时固定部,其将盖部在正式固定位置前侧的临时固定位置处进行临时固定;正式固定部,其使盖部位于与临时固定位置相比进一步沿插入方向进入的正式固定位置;以及弹性钩爪,其配置为,在盖部被保持于临时固定位置时,位于与盖部的插入方向的延长线干涉的位置处,以限制盖部进入正式固定位置。在使盖部从临时固定位置向正式固定位置沿插入方向进入时,夹具的弹性卡止部由于安装孔内壁而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弹性变形,压接在弹性钩爪上而使弹性钩爪从与盖部的临时固定位置至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位置后退,从而解除盖部的进入限制。
【专利说明】部件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部件的安装构造,其将车辆用部件等部件安装在安装构件上。
【背景技术】
[0002]安装在车辆上的扶手(assist grip)例如如后述的图1所示,由长条状的扶手主体10、安装在扶手主体10两端的底座11、将底座11安装在车体侧面板2上形成的安装孔2a中的夹具3、以及覆盖夹具3的盖部4构成。
[0003]为了将扶手安装在车体侧面板2上,在扶手主体10上组装底座11、夹具3及盖部4而形成临时固定状态。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上述部件搬入车辆的组装作业工厂,向车体侧面板2安装而成为正式固定状态。
[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经由临时固定状态而向车体侧面板2安装的类型的扶手。图15所示的上部及下部是与专利文献1的图8、图9对应的图,示出扶手的临时固定状态。图16所示的上部及下部是与专利文献1的图12、图13对应的图,示出扶手的正式固定状态。
[0005]如图15所示,在临时固定状态下的扶手91中,在形成于底座911上的夹具保持孔911b中插入夹具93。在夹具93的一对侧壁93e之间的内部空间中插入盖部94。盖部94闭塞夹具保持孔911b,防止夹具93从夹具保持孔911b脱离。盖部94与形成于底座911的侧壁上的临时固定卡止凹部911q卡止。盖部94的外侧由扶手主体910的凹部910a的内表面覆盖。这是为了即使盖部94在插入方向上受到大负载,也可以防止盖部94变形,维持其与临时固定卡止凹部91 lq之间的卡止,保持临时固定位置。
[0006]如图16所示,为了将扶手91固定在车体侧面板92上,在第1步骤,将夹具93插入形成于车体侧面板92上的安装孔92a中。在第2步骤,使扶手主体910转动,而使盖部94从凹部910a中露出。在第3步骤,通过将盖部94向插入方向按压,从而盖部94向外侧变形而解除与临时固定卡止凹部911q之间的卡止。盖部94继续进入夹具93的内部空间中。盖部94通过与形成在底座911的侧壁上的正式固定卡止凹部911r卡止,从而将盖部94固定在底座911上。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0119号公报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利用扶手主体910的凹部910a的内表面覆盖盖部94的被卡止凸部94g,从而防止盖部94的变形,以使得即使施加外力也不会使被卡止凸部94g和临时固定卡止凹部911q之间的卡合解除的方式进行限制。由此,在盖部94为临时固定状态时,防止错误地被固定在正式固定位置上的情况。因此,在将扶手从临时固定状态变为正式固定状态时,需要进行下述操作,即,通过使扶手主体910转动而使盖部94露出,从而可以使盖部94变形,对使被卡止凸部94g和临时固定卡止凹部911q之间的卡合不会脱离这一限制进行解除。因此,安装工时较多,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部件的安装构造,其可以减少将部件向安装构件安装的工时。
[0010](I)本发明的部件的安装构造具有:部件,其具有底座;安装构件,其具有安装孔;夹具,其具有向所述底座保持的保持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一对侧壁、以及设置在各侧壁上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周缘卡止的弹性卡止部,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形成内部空间,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前端部处,所述一对侧壁连结,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基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 ;以及盖部,其通过从所述开口插入所述内部空间,并位于所述弹性卡止部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外侧压接的正式固定位置,从而使所述弹性卡止部维持与所述安装孔周缘的卡止,该部件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临时固定部,其将所述盖部在所述正式固定位置前侧的临时固定位置处进行临时固定;正式固定部,其使所述盖部位于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相比进一步沿插入方向进入的所述正式固定位置;以及弹性钩爪,其配置为,在所述盖部被保持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时,位于与所述盖部的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至所述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上,限制所述盖部进入所述正式固定位置,在使所述盖部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向所述正式固定位置沿插入方向进入时,所述夹具的所述弹性卡止部由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而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内侧弹性变形,压接在所述弹性钩爪上而使所述弹性钩爪从与所述盖部进行干涉的所述干涉位置后退,从而解除所述盖部的进入限制。
[0011]根据本结构,底座具有弹性钩爪。在盖部保持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弹性钩爪配置在与盖部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在此,“与所述盖部的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至所述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可以是盖部的临时固定位置,也可以是从盖部的临时固定位置直至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的途中的位置。由于盖部配置在如上述的干涉位置,因此,在进行扶手搬运时等,即使向位于临时固定位置的盖部施加插入方向的大负载,也可以限制盖部错误地进入正式固定位置的情况。
[0012]另外,在将扶手向安装构件安装时,通过将夹具配置在安装构件的安装孔上,对盖部施加插入方向的负载,从而将夹具插入安装孔中。在将夹具插入安装构件的安装孔中之后,对盖部施加插入方向的负载。夹具向安装孔进入,弹性卡止部由于安装孔内壁而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后的弹性卡止部压接在弹性钩爪上,使弹性钩爪从与盖部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后退。因此,可以使盖部脱离与弹性钩爪的干涉而继续沿插入方向进入。由此,盖部保持在正式固定位置,从而部件向安装构件的安装完成。
[0013]如上所述,仅通过进行对盖部施加负载的操作,就可以利用一个步骤将夹具插入安装孔中,将盖部正式固定。通过将扶手主体向盖部按压,也能够将盖部正式固定。不需要如现有技术所示使扶手主体相对于底座转动而使盖部露出的工序。
[0014]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进行将夹具插入安装孔中的插入操作,可以使盖部从临时固定位置变为正式固定位置。由此,可以大幅减少将部件向安装构件安装的工时。
[0015](2)优选所述底座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沿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延伸,将所述夹具向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按压,从而限制所述夹具向从所述安装孔拔出的拔出方向移动,所述弹性钩爪的作为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的端部的一端部,与所述限制部连结,所述弹性钩爪的作为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相反侧的端部的另一端部为自由端,其配置在所述干涉位置上。[0016]在盖部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将夹具向盖部的插入方向按压,从而可以限制夹具向从底座的夹具保持孔中拔出的方向移动。
[0017](3)优选所述弹性钩爪以下述方式弯折或弯曲,即,从与所述限制部连结的所述一端部开始,沿与所述盖部的拔出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另一端部的附近,与所述盖部的拔出方向平行。
[0018]由于弹性钩爪的自由端沿盖部的拔出方向延伸,因此,增加了应对插入方向的施加负载的强度。因此,即使在盖部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盖部受到向插入方向的施加负载,弹性钩爪也可以充分承受从盖部施加的施加负载。
[0019]发明的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的部件的安装构造,由于底座具有设置在干涉区域的弹性钩爪,该弹性钩爪与从临时固定位置朝向正式固定位置形成的插入路径上的盖部进行干涉,从而可以防止位于临时固定位置的盖部错误地沿插入方向移动。如果将夹具插入安装孔中,则弹性卡止部通过安装孔的内壁而向内侧弹性变形,使弹性卡爪弹性变形。因此,解除由弹性钩爪导致的进入限制,盖部可以以一个步骤从临时固定位置向正式固定位置进入。因此。可以减少部件的安装工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扶手的安装构造的正视图。
[0022]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扶手的安装构造的分解斜视图。
[0023]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扶手的安装构造的要部剖面图。
[0024]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夹具的斜视图。
[0025]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盖部的斜视图。
[0026]图6是从上侧观察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底座的斜视图。
[0027]图7是从下侧观察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底座的斜视图。
[0028]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扶手的安装方法的图,是将夹具保持在底座上时的安装构造的剖面图。
[0029]图9是将盖部配置在临时固定位置时的扶手的进深方向的剖面图。
[0030]图10是将盖部配置在临时固定位置时的扶手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剖面图。
[0031]图11是图9之后的图,是在将扶手向车体侧面板安装时,将夹具插入安装孔的开始插入时的扶手的进深方向的剖面图。
[0032]图12是图11之后的图,是在将扶手向车体侧面板安装时,将夹具插入安装孔的插入途中的扶手的进深方向的剖面图。
[0033]图13是图12之后的图,是在将扶手向车体侧面板安装时,将夹具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的扶手的进深方向的剖面图。
[0034]图14是将夹具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完成时的扶手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剖面图。
[0035]图15是现有例子的夹具处于临时固定状态时的扶手的剖面图。
[0036]图16是现有例子的夹具处于正式固定状态时的扶手的剖面图。
[0037]标号的说明
[0038]1:扶手(部件)、10:扶手王体、IOa:四部、IOb:轴孔、11:底座、Ilb:夹具保持孔、11c:盖部保持壁、lid:抵接肋、lie:前端、llq:临时固定卡止凹部、llr:正式固定卡止凹部、15:弹性钩爪、15a:—端部、15b:另一端部、16:孔部、2:车体侧面板、2a:安装孔、2b:表面面板贯穿部、2c:内部面板贯穿部、2d:周缘、3:夹具、3a:弹性卡止部、3b:内部空间、3c:开口、3d:基端部、3e:侧壁、3f:阶梯部、3g:前端部、3h:平面部、31:端部、3j:前端保持孔、3k:凹陷部、3m:伸出部、4:盖部、4a:覆盖部、4b:脚部、4c:支柱、4d:夹持部、4g:被卡止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部件的安装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是车辆用的扶手,安装构件是车体侧面板。图1是安装在车体侧面板2上的扶手1的正视图。图2是扶手1的分解斜视图。扶手1由扶手主体10、底座11、夹具3及盖部4构成。
[0040]扶手主体10具有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条形状,在其长度方向的左右两端具有凹部10a。凹部10a收容底座11。在各凹部10a的左右两侧的侧壁上形成有轴孔10b。
[0041]图3是扶手的安装构造的要部剖面图。在图3中,将纸面下方设为插入方向,将纸面上方设为拔出方向,将纸面左右横向设为夹具内部空间的进深方向。另外,将朝向夹具的一对侧壁之间的进深中心的方向称为进深中心方向G,将朝向夹具侧壁的进深外侧的方向称为进深外侧方向H。将朝向夹具侧壁之间的内部空间的进深方向的宽度称为进深宽度D。在图4及图4之后的图中均相同。
[0042]如图3所示,车体侧面板2具有:表面面板21,其向车室内露出;以及内部面板22,其设置在表面面板21和车体之间。表面面板21是在车辆的车顶面板上粘贴表皮材料而形成的。在表面面板21及内部面板22中,在安装底座11的位置上贯穿形成有安装孔2a。安装孔2a是由贯穿表面面板21的表面面板贯穿部2b、和贯穿内部面板22的内部面板贯穿部2c构成。安装孔2a的表面面板贯穿部2b比内部面板贯穿部2c的开口直径大,因此,内部面板贯穿部2c的周缘在表面面板贯穿部2b中露出。
[0043]如图3、图4所示,夹具3形成剖面U字形状。夹具3隔着内部空间3b而其两侧具有一对侧壁3e。一对侧壁3e的前端部3g以U字状弯曲且彼此连结。一对侧壁3e的基端部3d没有连结。在一对侧壁3e的基端部3d之间形成有与内部空间3b连通的开口 3c。夹具3沿其长度方向嵌入车体侧面板2的安装孔2a中。
[0044]各侧壁3e分别具有:孔部3t,其开口为矩形;以及弹性卡止部3a,其位于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与内部空间3b的进深方向相对的位置上。弹性卡止部3a从侧壁3e的孔部3t的前端部3g侧的缘部延伸,并且,具有伸出部3m,该伸出部3m相对于与侧壁3e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平面部3h,向进深外侧方向Η以横向V字状伸出。
[0045]从弹性卡止部3a的伸出部3m的宽度方向中央延伸出弯曲凸部3u。弯曲凸部3u朝向内部空间3b的进深中心方向以“ < ”形状弯曲,其凹陷最深的部分即凹陷部3k,在插入盖部4的脚部4b之前的状态下,位于平面部3h的进深方向内侧。弯曲凸部3u的端部3i还作为弹性卡止部3a的前端3i。该端部3i与平面部3h相比向进深外侧方向Η凸出。
[0046]另外,在侧壁3e中的比弹性卡止部3a更靠近基端部3d的一侧,具有作为保持部的阶梯部3f,其将夹具3保持在底座11上。阶梯部3f是将侧壁3e向进深外侧方向Η以L字状弯折而形成的部分。另外,在阶梯部3f的下侧形成有一对爪部3s,该一对爪部3s从孔部3t的基端部3d侧的缘部延伸。夹具3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夹具3也可以利用树脂经由注塑成型等而形成。
[0047]如图3、图5所示,盖部4具有覆盖部4a和脚部4b,该覆盖部4a覆盖夹具3的基端部3d,该脚部4b从夹具3的开口 3c向内部空间3b插入且沿该插入方向延伸。覆盖部4a以覆盖在底座11的上部形成的盖部保持壁Ilc的上表面及侧表面的方式弯曲成剖面“ - ”字状。脚部4b具有:4根支柱4c,它们位于矩形的四个角上;以及一对夹持部4d,它们将相邻的支柱4c之间以平面状连结。脚部4b的进深方向的厚度,在插入方向的前端4x附近随着朝向插入方向而逐渐减小。如图10所示,在盖部4的覆盖部4a的侧壁内表面侧,形成有向内侧凸出的被卡止凸部4g。
[0048]如图3、图6、图7所示,扶手I的底座11具有作为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卡止凹部llq、作为正式固定部的正式固定卡止凹部llr、作为限制部的抵接肋lid、以及弹性钩爪15。
[0049]底座11具有:框部llf,其具有嵌入夹具3的四边形的夹具保持孔Ilb ;以及盖部保持壁11C,其从框部Ilf向上方凸出。盖部保持壁Ilc具有沿着盖部4的覆盖部4a的内侧表面的形状,被覆盖部4a覆盖。
[0050]在框部Ilf的内表面上,朝向夹具保持孔Ilb的中央凸出设置有凸部11m。凸部Ilm的上侧缘部与夹具3的阶梯部3f卡止,凸部Ilm的下侧缘部与夹具3的爪部3s卡止。由此,在将夹具3插入安装在夹具保持孔Ilb中时,对夹具3向插入方向及拔出方向这双个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0051]在正对的一对盖部保持壁Ilc的外侧面Ilp上,分别沿盖部4的插入方向排列有临时固定卡止凹部Ilq及正式固定卡止凹部llr。在盖部保持壁Ilc的外侧面Ilp和框部Ilf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阶梯部Ils (图10)。
[0052]如图2、图6所示,在盖部保持壁Ilc的后端部形成有壳体用凹部llu。在壳体用凹部Ilu中,在相对于凹部IOa位于内侧的右侧壁上,形成有贯穿孔Ilk。在壳体用凹部Ilu的左侧壁上,与贯穿孔Ilk同轴地一体形成有向外侧凸出的轴凸起11s。
[0053]保持在扶手主体10左侧的凹部IOa中的底座11,在壳体用凹部I Iu上设置有弹簧壳体5及销构件8。在弹簧壳体5中收容有螺旋弹簧6。螺旋弹簧6的较短的一端61与弹簧壳体5卡止,以L字状弯折的另一端60可以沿形成于弹簧壳体5的狭缝53移动地插入该狭缝53。该另一端60与凹部IOa的卡合部IOc卡止。根据该结构,螺旋弹簧6沿使得壳体用凹部Ilu覆盖底座11的方向对扶手主体10进行预紧。如图6所示,在弹簧壳体5的轴向上的一侧的竖直壁51和壳体用凹部Ilu的左侧壁的贯穿孔Ilk之间,保持有金属制的销构件8。
[0054]如图2所示,保持在扶手主体10右侧的凹部IOa中的底座11,在壳体用凹部Ilu中设置有液压缓冲器7及销构件8。液压缓冲器7在轴向前端具有肋部70,在外壳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合凸部71。肋部70与壳体用凹部Ilu的省略图示的凹部卡止,卡合凸部71与形成在凹部IOa的内表面上的缓冲器卡止部IOe卡止。在使扶手主体10相对于底座11转动时,液压缓冲器7的缓冲器轴相对于外壳体转动,从而施加适当的转动阻力。
[0055]如图2、图3所示,底座11还具有向框部Ilf的下方凸出的抵接肋lid。在将夹具3嵌入车体侧面板2的安装孔2a中时,抵接肋Ild对夹具3向拔出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抵接肋lid配置在夹具保持孔lib的中央,将夹具保持孔lib划分为两部分。抵接肋lid形成平滑的板状,抵接肋lid的横向宽度与夹具3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
[0056]如图7所示,对抵接肋lid的前端lie进行倒角而其横向宽度缩小。如图3、图4所示,该前端lie插入夹具3的前端部3g处开口的前端保持孔3j中,将抵接肋lid定位在夹具3的内部空间3b的进深宽度D的大致中央处。握持片3w分别从一对侧壁3e的前端部朝向前端保持孔3j的中央延伸而形成,握持片3w弹性地夹持抵接肋lid。因此,利用抵接肋lid而稳定地保持夹具3,防止夹具3晃动。
[0057]另外,在抵接肋lid的横向宽度方向C的两端固定有加强部llw,加强部llw从框部Ilf向下方延伸,在与该横向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横向宽度J。夹具3的各侧壁3e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撑在加强部llw上。由此,利用加强部llw抑制夹具3在横向宽度方向C上的晃动。
[0058]如图7所示,在抵接肋lid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四边形的孔部16,且固定有从孔部16的下边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弹性钩爪15。弹性钩爪15形成板状,设定为可以沿厚度方向弹性变形。弹性钩爪15的下侧的一端部15a与抵接肋lid的孔部16的下边连结,弹性钩爪15的上侧的另一端部15b为自由端。如图7、图3所示,弹性钩爪15在延伸方向的途中弯曲,另一端部15b的附近与盖部4的插入方向平行地延伸。弹性钩爪15的内外两面与一对侧壁3e正对。
[0059]弹性钩爪15将一端部15a作为基点而从孔部16凸出。弹性钩爪15从一端部15a朝向另一端部15b,以向一对侧壁3e的其中一个接近的方式倾斜。弹性钩爪15的另一端部15b的附近与一对侧壁3e的其中一个上形成的弹性卡止部3a的伸出部3m接近且正对。
[0060]盖部4、弹簧壳体5、扶手主体10及底座11是使用模具将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形成的。
[0061]对将扶手1向车体侧面板2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8所示,将夹具3的侧壁3e向进深中心方向G压缩,使夹具3的内部空间3b的进深宽度D变窄。在该状态下,将夹具3从基端部3d侧插入扶手1的底座11的夹具保持孔lib中。夹具3的侧壁3e 一边与底座11的抵接肋lid滑动接触,一边从夹具保持孔lib的下侧向上侧插入。夹具3的横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形成在抵接肋lid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加强部llw的内侧面滑动接触,从而进行夹具3的横向宽度C与夹具保持孔lib的横向宽度的位置配合(参照图4、图10)。由此,在将夹具3插入夹具保持孔lib中时,通过使夹具3的侧壁3e与抵接肋lid及加强部llw抵接而向夹具保持孔lib侧滑动接触,从而可以准确地引导至夹具保持孔lib。
[0062]然后,将形成在夹具3的基端部3d上的阶梯部3f与框部Ilf的凸部11m的上侧缘部卡止,将爪部3s与凸部11m的下侧缘部卡止(图3)。此时,抵接肋lid的前端lie嵌入至夹具3的前端部3g上开口的前端保持孔3j中,抵接肋lid的前端lie附近的梯形形状或阶梯状的卡止部llh与前端保持孔3j的周缘卡止(图8)。这样,将夹具3保持在底座11上,并且将抵接肋lid定位在夹具3的内部空间3b的进深宽度D的大致中央。
[0063]然后,如图9、图10所示,将盖部4的脚部4b从夹具3的基端部3d的开口 3c向内部空间3b中临时插入。此时,如图10所示,盖部4的覆盖部4a的向内侧面凸出的被卡止凸部4g与底座11的盖部保持壁11c的临时固定卡止凹部llq卡止,在该位置处暂时停止插入,盖部4保持在临时固定位置。如图9所示,在盖部4保持于临时固定位置时,脚部4b的前端被一边向底座11的抵接肋Ild的上部引导一边配置在夹具3的内部空间3b中。
[0064]在与盖部4的脚部4b从临时固定位置至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发生干涉的干涉位置处,配置有弹性钩爪15。S卩,弹性钩爪15可以配置在盖部4的脚部4b的临时固定位置上,也可以配置在脚部4b从临时固定位置至正式固定位置之间的插入路径的途中。弹性钩爪15在将夹具3插入车体侧面板2的安装孔2a之前,并不配置在脚部4b的正式固定位置处。弹性钩爪15限制脚部4b向正式固定位置进入。在盖部4位于临时固定位置处时,脚部4b可以远离弹性钩爪15的另一端部15b,也可以与另一端部15b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4b中特别是夹持部4d的下端,与弹性钩爪15的另一端部15b干涉(图5、图11)。为了在盖部4位于临时固定位置处时,使夹持部4d的下端与弹性钩爪15的另一端部15b可靠地进行干涉,所以,盖部4的脚部4b设定为,处于在内部空间的宽度方向上以0.5至1.5mm的宽度A与弹性钩爪15重叠的位置。
[0065]另外,在存在弹性卡止部3a的部分内部空间3b中,在弹性卡止部3a和弹性钩爪15之间,在进深方向上剩余间隙3p。因此,可以使弹性卡止部3a容易地在内部空间3b的进深方向上变形。在盖部4的一对脚部4b之间存在抵接肋lid。脚部4b —边被抵接肋Ild引导一边向夹具3的内部空间3b中插入。
[0066]然后,如图10所示,将底座11设置在扶手主体10的凹部IOa中。在凹部IOa右侧的轴孔IOb中插入轴凸起11s,在左侧的轴孔IOb中插入从贯穿孔Ilk凸出的销构件8。由此,扶手主体10安装在底座11上。并且,凹部IOa的内表面与盖部4的端部(参照图15中的标号94k)抵接。由此,将夹具3、盖部4及扶手主体10 —体地保持在底座11上。
[0067]然后,如图11所示,将扶手主体10向车体侧面板2侧(图11的箭头方向)按压。由此,利用扶手主体10的从凹部IOa的内表面凸出的凸部10d,按压盖部4的覆盖部4a。由此,盖部4的被卡止凸部4g与底座11的盖部保持壁Ilc的临时固定卡止凹部Ilq之间的卡止被解除,进而,将盖部4沿插入方向正式插入(参照图10)。覆盖部4a的内侧面与盖部保持壁Ilc抵接,夹具3的基端部3d侧及底座11的盖部保持壁Ilc被覆盖部4a覆盖。另夕卜,盖部4的脚部4b嵌入夹具3的内部空间3b中。
[0068]然后,如图12所示,利用盖部4的脚部4b按压底座11 (参照图10),保持在底座11上的夹具3嵌入车体侧面板2的安装孔2a中。因此,弹性卡止部3a的伸出部3m压接在安装孔2a中的内部面板贯穿部2c的内壁上。夹具3的弹性卡止部3a向内部空间3b的内侧弹性变形而内部空间3b的进深宽度D缩小。弹性卡止部3a的伸出部3m穿过安装孔2a。此时,弹性卡止部3a的凹陷部3k向内部空间3b的进深中心方向G压接弹性钩爪15。弹性钩爪15在内部空间3b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从孔部16中后退。弹性钩爪15从与盖部4的脚部4b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后退。由此,解除盖部4的脚部4b的进入限制,盖部4的脚部4b继续进入夹具3的内部空间3b中。
[0069]夹具3的弹性卡止部3a暂时使内部空间3b的进深宽度D缩小,而穿过安装孔2a。在弹性卡止部3a刚穿过安装孔2a后,弹性卡止部3a利用自身的反弹力使进深宽度D变大而恢复初始位置。
[0070]盖部4的脚部4b脱离与弹性钩爪15之间的干涉而继续进入。在盖部4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弹性卡止部3a的凹陷部3k位于脚部4b从临时固定位置至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上。在刚穿过安装孔2a后,凹陷部3k从与脚部4b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后退。因此,脚部4b可以继续进入内部空间3b中。
[0071]在此,弹性卡止部3a从上方的凹陷部3k至端部3i为止,具有从内部空间3b的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向拔出方向倾斜的形状。另外,在临时固定状态下的盖部4的脚部4b中,位于与弹性卡止部3a干涉的位置的夹持部4d也具有从内部空间3b的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向拔出方向倾斜的形状。在脚部4b的临时固定状态下,脚部4b的夹持部4d与弹性卡止部3a的从上方的凹陷部3k至端部3i的部分正对。因此,在盖部4沿插入方向进入过程中,在脚部4b与弹性卡止部3a的从凹陷部3k至端部3i的部分抵接时,弹性卡止部3a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可以使弹性卡止部3a与弹性钩爪15之间的间隙扩大,可靠地使脚部4b向正式固定位置进入。当然,通过使临时固定状态下的脚部4b的位置与弹性卡止部3a的凹陷部3k之间的距离足够长,即可以使脚部4b不与弹性卡止部3a接触而顺利地进入内部空间3b。
[0072]如图5所示,盖部4的脚部4b的支柱4c与夹具3的侧壁3e的平面部3h抵接,对除了弹性卡止部3a之外的夹具3整体的变形进行抑制。由此,夹具3的内部空间3b在进深方向上的间隙消失,弹性卡止部3a不易向内部空间3b的进深中心方向G变形。而且,夹具3的侧壁3e及弹性卡止部3a的凹陷部3k不易向进深中心方向G挠曲,防止夹具3从安装孔2a中拔出。盖部4的覆盖部4a的被卡止凸部4g与底座11的正式固定卡止凹部llr嵌合,扶手1正式固定在车体侧面板2上。由此,仅通过利用扶手主体10对盖部4施加负载,就可以将夹具插入安装孔2a而将盖部4正式固定。
[0073]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11具有弹性钩爪15。弹性钩爪15配置为,在盖部4保持在临时固定位置时位于与盖部4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上。此时,扶手1处于在底座11上安装夹具3而利用盖部4临时固定的状态。可以在临时固定状态下搬运扶手1。在进行搬运时等,有时会对位于临时固定位置的盖部施加插入方向的大负载。但在该情况下,由于弹性钩爪15位于盖部4的脚部4b的插入路径上,因此,限制盖部4错误地进入正式固定位置。
[0074]由于弹性钩爪15的另一端部15b沿盖部4的插入方向延伸,因此,针对插入方向的施加负载的强度增加。因此,在盖部4位于临时固定位置时,即使盖部4沿插入方向承受负载,弹性钩爪15也可以充分承受从盖部4施加的负载。
[0075]另外,在将扶手1向车体侧面板2安装时,如果将夹具3向安装孔2a插入,则弹性卡止部3a利用安装孔2a的内壁向内侧弹性变形,使弹性钩爪15弹性变形。因此,可以解除由弹性钩爪15导致的进入限制,使盖部4向正式固定位置进入。
[0076]这样,仅通过进行对盖部4施加负载的操作,就可以以一个步骤将夹具3插入安装孔2a中,将盖部4正式固定。无需所现有技术所示,使扶手主体10相对于底座11转动而使盖部4从凹部10a中露出。因此,可以减少扶手1的安装工时。
[007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部件应用了扶手,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车辆用部件或各种部件的安装构造。
【权利要求】
1.一种部件的安装构造,其具有: 部件,其具有底座; 安装构件,其具有安装孔; 夹具,其具有向所述底座保持的保持部、向所述安装孔插入的一对侧壁、以及设置在各侧壁上且与所述安装孔的周缘卡止的弹性卡止部,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形成内部空间,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前端部处,所述一对侧壁连结,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基端部形成有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 ;以及 盖部,其通过从所述开口插入所述内部空间,并位于所述弹性卡止部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外侧压接的正式固定位置,从而使所述弹性卡止部维持与所述安装孔周缘的卡止, 该部件的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具有:临时固定部,其将所述盖部在所述正式固定位置前侧的临时固定位置处进行临时固定;正式固定部,其使所述盖部位于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相比进一步沿插入方向进入的所述正式固定位置;以及弹性钩爪,其配置为,在所述盖部被保持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时,位于与所述盖部的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至所述正式固定位置的插入路径进行干涉的干涉位置上,限制所述盖部进入所述正式固定位置, 在使所述盖部从所述临时固定位置向所述正式固定位置沿插入方向进入时,所述夹具的所述弹性卡止部由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而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内侧弹性变形,压接在所述弹性钩爪上而使所述弹性钩爪从与所述盖部进行干涉的所述干涉位置后退,从而解除所述盖部的进入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部件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底座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沿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延伸,将所述夹具向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按压,从而限制所述夹具向从所述安装孔拔出的拔出方向移动, 所述弹性钩爪的作为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的端部的一端部,与所述限制部连结, 所述弹性钩爪的作为所述盖部的插入方向相反侧的端部的另一端部为自由端,其配置在所述干涉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部件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弹性钩爪以下述方式弯折或弯曲,即,从与所述限制部连结的所述一端部开始,沿与所述盖部的拔出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另一端部的附近,与所述盖部的拔出方向平行。
【文档编号】B60N3/02GK103707790SQ20131007483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增田智昌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