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105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仪表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仪表板,能以简单的构造加强顶面,能谋求削减与加强用零件相关的成本、重量等。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仪表板(100))的结构的特征在于,其包括:顶面部(110),其构成仪表板的顶面;纵面部(120),其从顶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三面肋(150),其位于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130)附近的车辆前方侧,由四边形的侧壁(152)、前壁(154)和下壁(156)立体组合而成;侧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顶面部连续,并且车辆后方侧的侧边与纵面部连续,前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顶面部连续,并且其中任意一条侧边与侧壁的车辆前方侧的侧边连续,下壁的四条边中,三条边分别与纵面部、侧壁的下边以及前壁的下边连续。
【专利说明】仪表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置于车辆前部,用于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的仪表板。【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前部,利用仪表板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近年来,随着安装于仪表板或容纳于仪表板内部的车载设备(组装零件)的增加,存在仪表板的顶面(上表面)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变长的倾向。其结果,容易发生在乘员与仪表板的顶面接触或向顶面放置物品时在该处产生下凹等的现象,即容易发生所谓的凹陷(日文?广' ”爸)。
[0003]作为抑制凹陷的方法,以往都是用金属板的加强托架连结仪表板的顶面和纵面(纵壁),或是用金属板的加强托架连结仪表板和配置于其前方的转向支承梁。例如在专利文献1,利用从转向支承梁竖起设置的支承构件支承仪表板的上壁。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168753号公报
[0005]但是,若是像以往那样设置加强托架、支承构件的方法,会因零件数量的增加而招致重量、成本的增大。此外,由于需要用于向仪表板、其他构件安装加强托架的作业,因此也会增加工序数量。因此,期望开发一种能够加强仪表板的顶面而不用追加加强用零件的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加强顶面,能够谋求削减与加强用零件相关的成本、重量等的仪表板。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的代表性的结构如下:仪表板配置于车辆前部,用于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其特征在于,该仪表板包括:顶面部,其构成该仪表板的顶面;纵面部,其从顶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三面肋,其位于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附近的车辆前方侧,由四边形的侧壁、前壁及下壁立体组合而成;侧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顶面部连续,并且车辆后方侧的侧边与纵面部连续,前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顶面部连续,并且其中任意一条侧边与侧壁的车辆前方侧的侧边连续,下壁的四条边中,三条边分别与纵面部、侧壁的下边以及前壁的下边连续。
[0008]在仪表板中设于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附近的车辆前方侧(背面侧)的三面肋由侧壁、前壁和下壁构成,由该三个壁以及顶面部和纵面部形成了除它们以外的一个面敞开的箱型形状。三面肋中,与顶面部和纵面部连续的侧壁在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作为悬臂(日文:突c張D棒)发挥功能,支承该顶面部。由此,能够提高顶面部的刚性,能够抑制因乘员接触、载置物品而使顶面部受到负荷时的变形,防止凹陷等不良情况。此外,由于侧壁同前壁和下壁连续,因此,能实现该侧壁的刚性的提高。此外,通过使侧壁和前壁连续,能够以面来加强顶面部,通过使侧壁和下壁连续,能够以面来加强纵面部。由此,能提高仪表板的交界部附近的刚性。
[0009]因此,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与仪表板一体地设于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附近的车辆前方侧的三面肋加强该仪表板,防止凹陷等变形。这样,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加强仪表板的顶面部,而不用另设加强用的零件,由此,能削减与加强用的零件相关的成本、重量,还能削减以往安装加强用的零件所需的工序。
[0010]该仪表板还包括在其车辆后方侧固定装饰零件的固定部,三面肋宜设于固定部附近。通过这样在固定部附近配置三面肋,提高了仪表板中固定部附近,即作为安装基座的部位的刚性。由此,能抑制安装装饰零件时固定部附近发生挠曲(变形),能提高安装时的作业性(组装性)。
[0011]该仪表板该包括开口部,能够将组装于仪表板的组装零件配置于该开口部中,三面肋宜设于开口部的端部附近。通过这样在开口部的端部附近配置三面肋,能够提高该部位附近的刚性。由此,能防止成形后的仪表板因在输送时、搬运时受到的负荷而导致的开口部的端部变形。
[0012]该仪表板的顶面部具有两处以上曲率存在变化的曲率变化部,三面肋宜设于两处以上的曲率变化部中相邻的两个曲率变化部之间。通常,曲率存在变化的部位(曲率变化部)刚性较高。与此相对,相邻的两个曲率变化部之间,即曲率不存在变化的区域(以下,称为平面部)的刚性低于曲率变化部的刚性,在受到负荷时容易发生凹陷。因此,通过像上述结构那样在两个曲率变化部之间的平面部配置三面肋,能够有效加强该平面部,能够很好地防止容易发生在该平面部的凹陷。
[0013]上述侧壁中,上边的长度与车辆后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之和宜同下边的长度与车辆前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之和不相等。该侧壁的四条边中,上边的长度与从顶面部的与前壁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的长度相同,车辆后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与从纵面部的与下壁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的长度相同,下边的长度与从下壁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相同,车辆前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与从前壁的上端到下端的长度相同。因此,上述结构可以表达成“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从顶面部的与前壁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的长度与从纵面部的与下壁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的长度之和,同从下壁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与从前壁的上端到下端的长度之和不相等。”。
[0014]采用上述结构,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由前壁和下壁以及顶面部和纵面部形成的四边形不会成为平行四边形。换言之,前壁和下壁之间的交界部不会位于,通过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以及连结前壁的上端和下壁的后端的线段的中点的线段上。这样,通过将前壁和下壁之间的交界部配置在不与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对角的位置上,能够防止仪表板以顶面部和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为起点发生弯折。由此,能够很好地保持由三面肋以及顶面部和纵面部构成的箱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加强效果。
[0015]上述侧壁的上边宜长于该侧壁的车辆后方侧的侧边。采用该结构,侧壁与顶面部连续的部分长于侧壁与纵面部连续的部分。由此,在仪表板的交界部,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长的范围内对顶面部的基部进行加强。因此,能够很好地防止容易发生在顶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仪表板中的以交界部为起点的塌垂。
[0016]在上述顶面部的下侧宜形成有从前壁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延长肋。由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更长的范围内对仪表板进行加强。此外,通过使前壁和延长肋连续,能够提高前壁以至三面肋的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三面肋对仪表板的加强效果。[0017]宜在上述侧壁、前壁及下壁这些壁中的至少一个壁上形成贯通孔。由此,能够将贯通孔活用为与组装于仪表板的组装零件相连接的电线等、配布于仪表板内部的电气配线类的固线孔。
[0018]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加强顶面,能够谋求削减与加强用零件相关的成本、重量等的仪表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主视立体图。
[0020]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 (a)、图3 (b)是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后视立体图。
[0022]图4是说明三面肋的图。
[0023]图5是图3 (a)的A — A剖视图。
[0024]图6是图2的开口部附近处的顶面部的放大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0:仪表板;110:顶面部;112a、112b:曲率变化部;114:平面部;120:纵面部;122:开口部;124a、124b:安装孔;130:交界部;140:装饰零件;142a、142b:安装部;150:三面肋;152:侧壁;152a、154a:上边;152b、154b:下边;152c、152d、154c、154d、156c、156d:侧边;154:前壁;155:交界部;156:下壁;156a:前边;156b:后边;158:贯通孔;160:延长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使实用新型容易理解的例示,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特别说明之处除外。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此外,与本实用新型无直接关联的要素省略图示。此夕卜,在图中,将前方示为“F”,后方示为“R”,上方示为“U”,下方示为“D”。
[0028]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主视立体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在图1的仪表板上安装了装饰零件的状态。图3 (a)、图3 (b)是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的后视立体图,图3 Ca)是图1的中央附近的后视立体图,图3 (b)是图2的中央附近(在图3 Ca)的仪表板上安装了装饰零件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2和图3 (b)中,以阴影表示装饰零件140。
[0029]图1所示的仪表板(以下,称为仪表板100)是配置于车辆前部,用于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未图示)的内饰构件。仪表板100的顶面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顶面部110构成,纵面部120从该顶面部11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下,将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的交界称为交界部130。
[0030]在仪表板100上组装有车载导航、音响、计量仪器(日文:計器)类等组装零件(未图示)。为了能够将这些组装零件配置于仪表板100,在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上形成有开口部。作为该开口部,在图1中例示了配置车载导航的开口部122。
[0031]此外,如图2所示,在仪表板100上,在其车辆后方侧(正面侧)安装有装饰零件140。如图3 (a)所示,在仪表板100的纵面部120设有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作为安装装饰零件140 (参照图2)时固定装饰零件140的固定部。如图3 (b)所示,通过将设于装饰零件140的背面侧的安装部142a、安装部142b嵌入到纵面部120的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 (参照图3 (a))中,而将装饰零件140固定于仪表板10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固定部的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和嵌入于该安装孔的安装部142a、安装部142b只是例示,不排除其他的固定方法。
[0032]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仪表板100的交界部130 (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的交界)附近的车辆前方侧(背面侧),形成有三面肋150。如图3 (a)、图3 (b)所示,三面肋150通过立体组合四边形的侧壁152、前壁154和下壁156这三个壁(肋)而构成。
[0033]图4是说明三面肋150的图,是将图3 (a)、图3 (b)所示的三面肋150向车辆前方和下方展开的状态的分解图。如图4所示,侧壁152具有上边152a、下边152b和两条侧边152c、152d,这四条边中,上边152a与顶面部110连续,并且车辆后方侧的侧边152d与纵面部120连续。该侧壁152在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之间作为悬臂发挥功能,通过支承该顶面部110而提高其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因乘员接触、载置物品而受到载荷时顶面部110的变形,防止凹陷等不良情况。
[0034]前壁154具有上边154a、下边154b和两条侧边154c、154d,这四条边中,上边154a与顶面部110连续,并且其中任意一条侧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侧边154c)与侧壁152的车辆前方侧的侧边152c连续。下壁156的三条边分别与纵面部120、侧壁152的下边152b以及前壁154的下边154b连续。具体而言,下壁156具有前边156a、后边156b和两条侧边156c、156d,这四条边中,前边156a与前壁154的下边154b连续,后边156b与纵面部120连续,并且其中任意一条侧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侧边156c)与侧壁152的下边152b连续。
[0035]通过如上述那样使前壁154及下壁156与侧壁152连续,能够提高侧壁152的刚性。此外,通过使侧壁152与前壁154连续,能够以面来加强顶面部110,通过使侧壁152与下壁156连续,能够以面来加强纵面部1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板100的交界部130附近的刚性。
[0036]S卩,在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00的交界部130附近的车辆前方侧(背面侧),由三面肋150以及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形成了除它们以外的一个面敞开的箱型形状。由此,与仅在仪表板100的背面设置肋的情况相比,能够获得极高的加强效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凹陷等不良情况。此外,三面肋150与以往加强顶面部所需的零件(加强用零件)不同,是与仪表板100形成为一体的。这样,能以简单的构造加强仪表板100的顶面部110而不需要加强用零件,由此能削减与加强用零件相关的成本、重量,并且能削减安装加强用零件所需的工序。
[0037]此外,采用上述三面肋150,侧壁152、前壁154和下壁156分别加强与它们连续的其他壁(肋),因此,提高了各壁(肋)的刚性。因此,能够如图3 (a)、图3 (b)所示那样,在肋(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侧壁152)上形成贯通孔158。由此,能够供与组装于仪表板100的组装零件(未图示)相连接的电线等、配布于仪表板100内部的电气配线类(未图示)贯穿,将该贯通孔158活用为固线孔。
[00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152上形成了贯通孔158,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前壁154、下壁156上形成贯通孔158。此外,对于贯通孔158的数量也仅是例示,可以在侧壁152、前壁154和下壁156中的两个以上的肋上设置贯通孔158,也可以在I个肋上形成两个以上的贯通孔158。
[0039]图5是图3 (a)的A —A剖视图。以下,如图5所示,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将从顶面部110的与前壁154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称为LI,将从纵面部120的与下壁156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称为L2,将从前壁154的上端到下端的长度称为L3,将从下壁156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称为L4来进行说明。
[0040]如图5所示,在三面肋150中,从前壁154的上端到下端的长度(L3)与从下壁156的前端到后端的长度(L4)之和(L3 + L4),同从顶面部110的与前壁154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LI)与从纵面部120的与下壁156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L2)之和(LI + L2)不相等(LI + L2古L3 + L4)。换言之,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首I]视图中,在侧壁152中,上边152a的长度与车辆后方侧的侧边152d的长度之和同下边152b的长度与车辆前方侧的侧边152c的长度之和不相等(参照图4)。
[0041]假设在“LI + L2 = L3 + L4”的情况下,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由前壁和下壁(在图5中,以虚线图示)以及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形成的四边形就会是平行四边形。于是,以虚线图示的前壁和下壁之间的交界部(点Pl)就会位于通过线段B的中点P2以及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之间的交界部130的线段C上,线段B连结前壁154的上端和下壁156的后端,前壁和下壁之间的交界部(点Pl)同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之间的交界部130就会位于对角位置上。在该情况下,在仪表板100中的、交界部130附近的顶面部110作用有较大的负荷时,仪表板100可能会以该交界部130为起点发生弯折。
[0042]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LI + L2 > L3 + L4”,满足上述的“LI + L2关L3 +L4”的条件。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由前壁154和下壁156以及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形成的四边形不会成为平行四边形。因此,避免了前壁154和下壁156之间的交界部155同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之间的交界部130位于对角位置上。由此,能防止仪表板100以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之间的交界部130为起点弯折,能够良好地保持由三面肋150以及顶面部110和纵面部120构成的箱形状,获得较高的加强效果。
[0043]更为优选的是,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中,侧壁152的上边152a长于车辆后方侧的侧边152d(参照图4)。侧壁152的车辆后方侧的侧边152d的长度和从纵面部120的与下壁156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L2)相同,侧壁152的上边152a的长度与从顶面部110的与前壁154连续的部位到交界部130的长度(LI)相同,因此,也可以说成“LI > L2”。
[0044]采用上述结构,侧壁152成为与顶面部110连续的部分长于与纵面部120连续的部分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壁(肋)。由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更长的范围内对仪表板100的顶面部110基部进行加强。因此,能够很好地防止容易发生在顶面部1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仪表板100中的以交界部130为起点的塌垂,即,能防止仪表板100的车辆后方侧的末端塌垂。
[0045]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仪表板100的顶面部1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加强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顶面部110的下侧(背面侧)设有从前壁154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延长肋160。由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更长的范围内对仪表板100进行加强。此外,通过使延长肋160与前壁154连续,能够提高前壁154以至三面肋150的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三面肋150对仪表板100的加强效果。
[0046]在此,如上所述,在仪表板100的车辆后方侧(正面侧)安装有装饰零件140 (参照图2)。在该安装时,当为了将安装部142a、安装部142b嵌入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 (固定部)而将装饰零件140压靠于纵面部120时,有时仪表板100中作为安装基座的、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的附近会发生挠曲,导致组装性变差。
[004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 (a)所示,将三面肋150配置于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的附近。由此,能够提高仪表板100中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的附近的刚性。因此,能抑制安装装饰零件140时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的附近发生挠曲(变形),能够谋求
改善组装性。
[00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之间设置三面肋150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三面肋150例如可以设置于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 二者中任一方的背面,也可以设置于安装孔124a、安装孔124b 二者中一方的与另一方不相邻的一侧。
[004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 (a)、图3 (b)所示,将三面肋150配置在开口部122的端部附近。如上所述,在仪表板100上设有多个用于配置组装零件(未图示)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置车载导航(未图示)的开口部122)。所要配置的组装零件越大型,这些开口部就越大,开口部越大,就越容易因成形后运送时、搬运时受到的负荷而导致端部变形。因此,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开口部122的端部附近配置三面肋150,提高了仪表板100中开口部122的端部附近的刚性。因此,能够防止成形后的仪表板100因运送时、搬运时受到的负荷而导致的开口部122的端部变形。
[0050]图6是图2的开口部122附近的顶面部110的放大图,为了方便说明,以透视状态示出了设于仪表板100的背面的三面肋150等。在图6所示的仪表板100的顶面部110中,在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中曲率是存在变化的。详细而言,在仪表板100中,曲率变化部11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左侧)的区域朝下方缓缓倾斜,同样,曲率变化部112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右侧)的区域也朝下方缓缓倾斜。并且,相邻的两个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之间是曲率不存在变化的区域,即是平面部114。在这样的曲率不存在变化的平面部114中,刚性低于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在受到负荷时容易产生凹陷。
[005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相邻的两个曲率变化部112a、112b之间的平面部114配置三面肋150。由此,用三面肋150加强了平面部114,因此,能够很好地防止容易发生在平面部114的凹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仪表板100的顶面部110的曲率变化部,例示了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但不限定于此。在顶面部110上可以存在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以外的曲率变化部,在曲率变化部112a、曲率变化部112b以外的曲率变化部中,通过在相邻的曲率变化部之间配置三面肋150,也能获得上述效果。
[0052]以上,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这些例子,这是不言自明的。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需要了解的是,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0053]产业h的可利用件
[0054]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配置在车辆前部,用于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的仪表板。
【权利要求】
1.一种仪表板,其配置于车辆前部,用于将发动机室和车厢空间间隔开,其特征在于, 该仪表板包括: 顶面部,其构成该仪表板的顶面; 纵面部,其从上述顶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三面肋,其位于上述顶面部和上述纵面部之间的交界部附近的车辆前方侧,由四边形的侧壁、前壁和下壁立体组合而成; 上述侧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上述顶面部连续,并且车辆后方侧的侧边与上述纵面部连续; 上述前壁的四条边中,上边与上述顶面部连续,并且其中任意一条侧边与上述侧壁的车辆前方侧的侧边连续; 上述下壁的四条边中,三条边分别与上述纵面部、上述侧壁的下边以及上述前壁的下边连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该仪表板还包括用于在其车辆后方侧固定装饰零件的固定部; 上述三面肋设于上述固定部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该仪表板还包括开口部,能够将组装于该仪表板的组装零件配置在该开口部中; 上述三面肋设于上述开口部的端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该仪表板的上述顶面部具有两处以上曲率存在变化的曲率变化部; 上述三面肋设于上述两处以上的曲率变化部中相邻的两个曲率变化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壁中,上边的长度与车辆后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之和同下边的长度与车辆前方侧的侧边的长度之和不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壁的上边长于该侧壁的车辆后方侧的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顶面部的下侧,形成有从上述前壁的车辆前方侧的表面朝车辆前方延伸的延长肋。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仪表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侧壁、上述前壁以及上述下壁这些壁中的至少一个壁上形成有贯通孔。
【文档编号】B60K37/00GK203543687SQ20132038374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
【发明者】正田圭一, 猿田将教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