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以及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968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以及客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以及客车。所述冷却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发动机的缸体温度;中冷器,其用于冷却进入所述发动机的气体;电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的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温度;控制器散热器,其用于降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发电机的控制器的温度;所述中冷器、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前侧,并且所述中冷器的芯体、所述电机散热器的芯体以及所述控制器散热器的芯体正对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芯体。冷却模块总成占用空间小、便于维护检修。
【专利说明】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以及客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冷却模块总成的客车。
【背景技术】
[0002]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情况下,混合动力客车和增程式客车应运而生。混合动力客车和增程式客车的动力系统总成包括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发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控制器等部件。为了保证它们安全而稳定的正常工作,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机冷却系统以及控制器冷却系统能够充分使这些部件散热。
[0003]这三个分别独立的冷却系统因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均需布置在发动机后舱,部件较多,占用的空间较大,特别是每个冷却系统的散热器需要分别独立布置。另外,发动机进气系统配备的中冷器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但是,受发动机后舱空间的局限,维护检修并不方便。因此,急需一种占用空间小、便于维护检修的冷却模块总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这种冷却模块总成占用空间小、便于维护检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使用这种冷却模块总成的客车。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发动机的缸体温度;中冷器,其用于冷却进入发动机的气体;电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的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温度;控制器散热器,其用于降低控制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控制器的温度;中冷器、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的前侧,并且中冷器的芯体、电机散热器的芯体以及控制器散热器的芯体正对发动机散热器的芯体。
[0006]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模块总成,各个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和中冷器集成为一个整体,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方便检修。
[0007]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冷器靠近发动机散热器的上部。中冷器设置在靠近发动机散热器的上部,使得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道相对较短,结构更加紧凑。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靠近发动机散热器的下部,并且电机散热器与控制器散热器沿发动机散热器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采用这种结构,在尽量减小冷却模块总成的空间尺寸的同时,使得当客车行驶时新鲜的外界气流与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充分接触,提高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的降温效率和效果,从一定程度上保证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正常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模块总成还包括护风圈和冷却风扇组,冷却风扇组设置于护风圈,护风圈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的后侧,当冷却风扇组运转时使得外界气流至少穿过发动机散热器。由此,提高了中冷器和各个散热器的降温效率。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风扇组包括设置于护风圈的上部以正对中冷器的两个冷却风扇和设置于护风圈的下部以分别正对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的另两个冷却风扇。从而提高了这些正对部位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优选地,护风圈设置有与每个冷却风扇相对应的护风通道。护风通道的设置使得各个冷却风扇抽吸进来的外界气流不会相互干涉,提高各个冷却风扇的散热效
果O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通过中间开孔的连接板连接。因此,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形成为一个整体,便于安装。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通过L型固定件分别连接于发动机散热器的对应端部。因此不影响发动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客车,该客车安装有根据上文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
[0012]在本申请中,用语“前”、“后”规定为,更靠近发动机后舱门的方位为前,与“前”相反的方位为后。用语“上”、“下”规定为,当所述冷却模块安装至发动机后舱的安装状态下,远离发动机后舱地板的方位为上,与“上”相反的方位为下。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中冷器位于发动机散热器的前侧,当客车行驶时中冷器直接受到外界气流的冲击,提高了中冷器的降温效果,使得进入到发动机中的气体温度更理想。特别是中冷器设置在靠近发动机散热器的上部,使得发动机的进气系统进气道相对较短,结构更加紧凑。在中冷器的芯体与发动机散热器的芯体的正对部位,以及电机散热器和控制器散热器与发动机芯体的正对部位分别设置冷却风扇,提高了这些正对部位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优选地,护风圈设置有与每个冷却风扇相对应的护风通道。护风通道的设置使得各个冷却风扇抽吸进来的外界气流不会相互干涉,提高各个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的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所示的冷却模块总成的正视图;
[0017]图3是图2所示的冷却模块总成的左视图;
[0018]图4是图3所示的冷却模块总成的的A向视图。
[0019]在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包括发动机散热器10、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其中,发动机散热器10、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集成为一个整体,占用空间小,方便检修。下面将详细地描述冷却模块总成及其各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0022]发动机散热器10用于降低客车发动机的缸体(未示出)温度,通常安装在客车的发动机后舱靠近发动机的位置,以能够及时降低发动机的缸体的温度,从而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0023]中冷器20用于冷却进入发动机的气体。安装有涡轮增压的发动机通常会配备有中冷器,中冷器能够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0024]电机散热器30用于降低客车的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温度,避免驱动电机和发电机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0025]控制器散热器40用于降低控制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控制器的温度,从而保证电机控制器处于理想的温度范围,保证其稳定、安全的工作状态。
[0026]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发动机散热器10、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均需要安装在能够通风的位置,特别是客车行驶时外界气流,最好是新鲜的凉风,能够穿过这些散热部件的芯体,以确保它们能够及时散热。在本实用新型中,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10的前侧,并且中冷器20的芯体、电机散热器30的芯体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的芯体正对发动机散热器10的芯体。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发动机散热器10、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的芯体均是面向发动机后舱门的,而发动机后舱门采用的是栅格网结构,所以外界气流,特别是客车行驶时,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发动机后舱,从而实现上述散热部件的芯体的充分散热。尤其是中冷器20位于发动机散热器10的前侧,直接受到外界气流的冲击,提高了中冷器20的降温效果,使得进入到发动机中的气体温度更理想。而且,通常中冷器20的长度和高度以及电机散热器30的长度和高度,还有控制器散热器40的长度和高度均小于发动机散热器10的长度和高度,由于中冷器20的芯体、电机散热器30的芯体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的芯体正对发动机散热器的芯体10,从发动机后舱门看过去,中冷器20的芯体、电机散热器30的芯体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的芯体分别与发动机散热器10的芯体最大限度地重合,此冷却模块总成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尽量减小冷却模块总成的结构尺寸,使得该冷却模块总成满足占用空间小,方便维护检修。对于客车生产厂商来说,冷却模块总成的提出,提高了客车整车的装配效率。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器20靠近发动机散热器10的上部。使得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道相对较短,结构更加紧凑。
[0028]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可以根据自身以及中冷器20的尺寸设置在发动机散热的前侧。优选地,如图所示I和图2所示,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靠近发动机散热器10的下部,并且电机散热器30与控制器散热器40沿发动机散热器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采用这种结构在保证尽量减小冷却模块总成尺寸的前提下使得当客车行驶时新鲜的外界气流与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充分接触,提高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的降温效率和效果,从一定程度上保证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正常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0029]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冷却模块总成还包括护风圈50和冷却风扇组60,冷却风扇组60设置于护风圈50,护风圈50设置于发动机散热器10的后侧,当冷却风扇组60运转时抽吸外界气流,使得外界气流至少穿过发动机散热器10。由此,当冷却风扇组60运转时外界气流被源源不断地抽吸进发动机后舱,先与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热交换,然后再穿过发动机散热器10,从而使得这些散热部件的温度均得到降低,提高了这些散热部件的降温效率。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风扇组60包括设置于护风圈50的上部以正对中冷器20的两个冷却风扇和设置于护风圈50的下部以分别正对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的另两个冷却风扇。在中冷器20的芯体与发动机散热器10的芯体的正对部位,以及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与发动机散热器10的芯体的正对部位分别设置冷却风扇,提高了这些正对部位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优选地,护风圈50设置有与每个冷却风扇相对应的护风通道。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各个冷却风扇抽吸进来的外界气流不会相互干涉,提高各个冷却风扇的散热效果。
[0030]中冷器20、电机散热器30以及控制器散热器40可以分别采用任意结构安装至发动机散热器10的前侧,作为优选的安装方式,首先,如图1和图2所示,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通过中间开孔的连接板70连接,由此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形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将该整体安装至发动机散热器10上,以此便于安装。而且连接板70中间开孔,降低重量的同时还方便外界气流的顺利通过,提高冷却模块总成的降温效果。作为优选的示例,采用两件连接板70分别将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的前后壁连接,图1和图2仅示出电机散热器30的前壁和控制器散热器40的前壁通过连接板70连接的情况,以此提高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连接的牢固性。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电机散热器30和控制器散热器40通过L型固定件80分别连接于发动机散热器10的对应端部。图中仅示出了电机散热器30通过L型固定件80连接至发动机散热器10的左端部(图2为左视图),而未示出控制器散热器40通过L型固定件连接至发动机散热器10的右端部。由此使得发动机散热器前壁的结构简单,不影响其散热效果。连接板70和L型固定件80是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铁质件或者不锈钢件。
[0031]虽然没有显示出,但是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客车,该客车安装有根据上文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
[0032]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客车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总成包括: 发动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发动机的缸体温度; 中冷器,其用于冷却进入所述发动机的气体; 电机散热器,其用于降低客车的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温度; 控制器散热器,其用于降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发电机的控制器的温度; 所述中冷器、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前侧,并且所述中冷器的芯体、所述电机散热器的芯体以及所述控制器散热器的芯体正对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芯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靠近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靠近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下部,并且所述电机散热器与所述控制器散热器沿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总成还包括护风圈和冷却风扇组,所述冷却风扇组设置于所述护风圈,所述护风圈设置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后侧,当所述冷却风扇组运转时使得外界气流至少穿过所述发动机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扇组包括设置于所述护风圈的上部以正对所述中冷器的两个冷却风扇和设置于所述护风圈的下部以分别正对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的另两个冷却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护风圈设置有与每个所述冷却风扇相对应的护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通过中间开孔的连接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器和所述控制器散热器通过L型固定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对应端部。
9.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安装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模块总成。
【文档编号】B60K11/00GK203739626SQ201320881469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周宏涛, 陈煌熙, 黎书萍, 李广汉, 唐明忠, 刘善锷, 杨勇, 龙爱军 申请人: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