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单元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290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扇单元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风扇单元的总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简易且快速组装的 风扇单元总成。
背景技术
伺服器是为网络系统中服务各电脑的核心电脑,可提供网络使用者需要的磁盘与 打印服务等功能,同时也可供各用户端彼此分享网络环境内的各项资源。伺服器的基本架 构和一般的个人电脑大致相同,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及输入/输出(I/ O)设备等部件所组成,并由总线(Bus)在内部将其连接起来,通过北桥晶片连接中央处理 器和存储器,而通过南桥晶片连接输入/输出设备等。
伺服器大多依赖多个散热风扇的运行来进行散热,而这些散热风扇配置于一风扇 框架中,以组成具有强大冷却气流的散热风扇组。在伺服器中,传统风扇模组的组立方式多 是使用螺丝将风扇以及固定在机壳的固定架组立在一起。为了要让风扇固定于固定架,通 常是使用至少四个螺丝穿过固定架的四个角落并锁入风扇。当组装人员在锁入螺丝时,有 时会因为螺丝孔位置与机壳过近,使得操作空间受限,而不便进行锁固动作,因此对于现有 风扇模组固定于机壳的组立方式,确实有改进的必要。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可实现风扇单元的简易且快速的组装。
本发明提出一种风扇单元总成,适用于一电子装置,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 多个风扇单元以及多个把手。风扇架包括一载板以及多个间隔板,间隔板相互平行地立于 载板上,以与载板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各间隔板具有面向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的 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风扇单元分别设置于风扇设置区内,各风扇单 元具有一前端面以及相对的两侧面,前端面连接两侧面,且两侧面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 的间隔板的一第二导引部,各第一导引部与所对应的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当各风扇单元 被组装至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时,各风扇单元藉由两第二导引部沿着所对应间隔板上的第 一导引部移动。把手分别设置于风扇单元的前端面,各把手的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两枢 接部分别枢设于两侧面上,使把手适于相对于风扇单元枢转,且各把手的两枢接部分别具 有一第二定位部,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各把手 上的两第二定位部适于分别与所对应的两间隔板上的两第一定位部相互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定位部包括朝向风扇单元凸出的一定位柱, 各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定位柱的一定位槽,各定位槽具有一开放端,当各风扇单元被组 装至风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各定位柱适于由所对应的定位槽的开放端进 入定位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引部包括朝向各风扇单元凸出的一承靠 部,而各第二导引部包括面向所对应的间隔板的两相互平行的凸肋,两凸肋之间形成一导引槽,而承靠部适于在导弓丨槽内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承靠部是直接对间隔板进行冲压而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具有一底板以及一主机板模组,载板 为底板的一部分,且主机板模组配置于底板上,主机板模组上还包括多个一第二连接器,第 二连接器适于在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时,分别与第一连接器结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把手还具有一抵靠部,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 扇设置区内且把手朝向前端面枢转时,抵靠部抵靠第二连接器,以将第二连接器压着于第 一连接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风扇单元还包括一框架、一风扇以及多个挠性件。 框架组装于风扇架上,其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以及两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 体相对设置,第三板体分别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风扇配置于框架内,挠性件分别设置 于第一板体与风扇之间以及第二板体与风扇之间,风扇藉由挠性件悬吊于框架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挠性件包括一固定部、一间隔部与一插销部,固 定部连接框架,间隔部承靠于框架与风扇之间,而插销部插入风扇的一开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 一上凸缘以及至少一下凸缘,上凸缘及下凸缘由减震材料做成,当各风扇单元被组装至风 扇设置区内时,下凸缘承靠载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一上盖,当该上盖罩覆风扇单元 总成时,风扇单元仅靠上凸缘承靠上盖。
基于上述,本发明利用设置于风扇单元前端面的把手,其两端的枢接部分别枢设 于与风扇单元两侧面上,使把手适于相对风扇单元枢转,且于风扇单元的两侧面分别设置 第二导引部,并于对应两侧面的两间隔板分别设置一对应第二导引部的第一导引部,当风 扇单元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内时,即可藉由第一导引部与第二导引部的相互配合而顺利被 导引至风扇设置区内。使用者再将把手朝前端面枢转,使把手的第二定位部分别与两侧的 间隔板上的第一定位部卡合,进而将风扇单元固定于风扇设置区内,省去了锁螺丝的繁琐 过程及不便。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 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风扇单元的侧视图。
图5为风扇单元的爆炸图。
图6为第一板体与挠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风扇单元总成
110:风扇架
112载板
114间隔板
118底板
119主机板模组
120风扇单元
122风扇
122a:前端面
122b:侧面
124框架
126挠性件
126a:固定部
126b:间隔部
126c:插销部
128开孔
130把手
132枢接部
134抵靠部
140第一连接器
150第二连接器
152理线部
162第一定位部
162a:定位柱
164第一导引部
164a :承靠部
170第二定位部
172定位槽
172a:开放端
174头部
176颈部
182第一板体
182a:上缘
182b:下缘
184第二板体
186第三板体
188下凸缘
189上凸缘
190第二导引部
192凸肋
194导引槽
Dl :枢转方向
D2:组装方向
S1:风扇设置区·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组装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风扇单元的总成10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包括一风扇架110、多个风扇单元120、多个把手130。风扇架110包括一载板112以及多个间隔板114。间隔板114平行地立于载板112上,以与载板112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 SI,风扇单元120分别配置于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内。各间隔板114具有朝向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的一第一定位部162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164。
风扇单元120设置于风扇设置区SI内且具有一前端面122a以及相对的两侧面 122b,且前端面122a连接两侧面122b。相临的两风扇设置区SI共用一个间隔板114,且间隔板114两侧分别面向对应的风扇单元120而各具有第一导引部164。风扇单元120的两侧面122b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的间隔板114的一第二导引部190,各第一导引部164与所对应的第二导引部190相互配合。当各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所对应的风扇设置区SI 时,风扇单元120藉由第二导引部190沿着所对应的间隔板114上的第一导引部164移动。 把手130设直于如纟而面122a,且把手130的两纟而弯折形成两枢接部132,且两枢接部132分别枢设于两侧面122b上,使把手130适于相对于风扇单元120枢转。各把手130的两枢接部132分别具有一第二定位部170,当各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SI内且把手130 朝向前端面122a枢转时,各把手130上的两第二定位部170适于分别与所对应的两间隔板 114上的两第一定位部162相互干涉。
详细而言,第一定位部162包括朝向风扇单元120凸出的一定位柱162a,第二定位部170包括对应于定位柱162a的一定位槽172,且定位槽172具有一开放端172a,使定位柱162a适于由其开放端172a进入定位槽172而与之卡合。然而,本发明的第一定位部162 与第二定位部170的设计并不局限于此,凡是第二定位部170可与第一定位部162进行结构干涉,使把手130往风扇单元120的前端面122a枢转时,可藉由其第二定位部170与间隔板114上的第一定位部162卡合的设计,皆可应用于本发明。
第一导引部164包括朝向风扇单元120凸出的一承靠部164a,且承靠部164a适于与间隔板114 一体成型,例如直接对间隔板114进行冲压而形成承靠部164a。第二导引部190包括面向所对应的间隔板114的两相互平行的凸肋192。两凸肋192之间形成一导引槽194,使风扇单元120适于藉由导引槽194沿着所对应的间隔板114上的承靠部164a 移动。第一导引部164与第二导引部190的结构配合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导引部 164可设计为两凸肋,而第二导引部190设计为一承靠部。故本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如上述的配置,当风扇单元120沿着组装方向D2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SI时,风扇单元120即可藉由其凸肋192与对应的间隔板114上的承靠部164a彼此的结构配合,顺利地被导引并组装于风扇设置区SI内。此时,使用者再将把手130沿一枢转方向Dl朝前端面122a枢转,使把手130的第二定位部170与间隔板114的第一定位部162产生结构干涉,而使风扇单元120限位于风扇设置区SI内。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风扇单元总成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以及图5,在 本实施例中,风扇单元总成10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电子装置还具有一底板118以及一主 机板模组119,而载板112即为底板118的一部分,主机板模组119配置于底板118上。主 机板模组119上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140,而各风扇单元120还包括一第二连接器150, 且第二连接器150适于在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SI时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 器140结合。
图4为风扇单元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以及图4,把手130还具有一抵靠部 134,而第二连接器150还具有一理线部152,设置于第二连接器150的顶部,用以将第二连 接器150的线路汇整成一束。当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SI内且把手130朝向 前端面122a枢转时,把手130的第二定位部170与第一定位部162卡合,而抵靠部134则 承靠于理线部152的上缘,以将第二连接器150压着于第一连接器140上,以确保第二连接 器150与第一连接器140维持电性连接。
图4为风扇单元的爆炸图,图5为第一板体与挠性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 图4与图5,详细而言,风扇单元120还包括一风扇122、一框架124以及多个挠性件126。 风扇122具有多个开孔128相对于挠性件126设置。挠性件126的材质应为弹性材,例如 橡胶(rubber)。框架124还包括一第一板体182、一第二板体184以及两第三板体186,其 中第一板体182与第二板体184相对设置且两第三板体186分别连接第一板体182与第二 板体184。前述的位于风扇单元120的两侧面122b上的第二导引部190、凸肋192、以及导 引槽194即分别设置于两第三板体186上。
挠性件126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182以及第二板体184上,且具有一固定部126a、 一间隔部126b以及一插销部126c。固定部126a分别固设于第一板体182以及第二板体 184并与之嵌合。间隔部126b位于固定部126a与插销部126c之间,并承靠于框架124与 风扇122之间,插销部126c延伸插入风扇122上相对应的开孔128。插销部126c具有一 头部174以及一颈部176,其中头部外径Dl实质上大于颈部外径D2。如此配置,当插销部 126c插入对应的开孔128时,头部174穿过开孔128,因头部外径Dl约略大于开孔外径而适 于与风扇122产生结构干涉,颈部176则适于与开孔128嵌合,使风扇122藉由挠性件126 悬挂于框架124上。
第一板体182与第二板体184分别具有一上缘182a以及一下缘182b,且上缘182a 设置有至少一上凸缘189,下缘182b设置有至少一下凸缘188。在本实施例中,上凸缘189 以及下凸缘188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板体182与第二板体184的上缘182a 以及下缘182b的左右两侧。当各风扇单元120被组装至风扇设置区SI内时,下凸缘188承 靠载板112。风扇单元总成10还包括一上盖(未显示),当上盖罩覆风扇单元总成10时,风 扇单元120仅靠上凸缘189承靠上盖。由于风扇单元120仅靠上凸缘189以及下凸缘188 承靠于上盖以及载板112,而上凸缘189及下凸缘188由减震材料做成,故可藉由其的减震 特性,减少风扇122运作时所产生的振动对电子装置其他工作元件的影响。
如此,由于挠性件126具有吸震的特性,可吸收风扇122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并 阻挡震动的传递路径,使产生的震动不易传递至框架124以外,降低了风扇122运转时产生 的震动及噪音。此外,由于风扇122并未直接接触底板及上盖,故风扇122于工作状态时,也不致影响电子装置内的其他电子元件的运作。
当使用者欲组装风扇单元120时,只需将第一板体182与第二板体184上的挠性 件126插入风扇122上相对应的开孔128并与之嵌合,再将两第三板体186分别固定第一 板体182以及第二板体184上,使其位于风扇122的相对两侧且分别连接第一板体182以 及第二板体184,即可使风扇122固定于框架124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于风扇单元前端面设置一适于相对于风扇单元枢转的把手,于 风扇单元的两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导引部,并于对应两侧面的两间隔板分别设置一对应第二 导引部的第一导引部。风扇单元即可藉由第二导引部与第一导引部的配合被组装至风扇设 置区内,再将把手往风扇单元的方向枢转至把手上的第二定位部与对应的间隔板上的第一 定位部卡合,即可将风扇单元固定于风扇设置区内。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利用多个挠性件设 置于框架上,分别插入风扇上相对应的多个开孔,使风扇藉由挠性件悬挂于框架上,以吸收 风扇运转时所产生的震动,并阻挡震动的传递路径。因此,本发明确实提高了风扇单元组装 的效率以及便利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适当的改动和同等替换,故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一电子装置,该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包括一载板;以及多个间隔板,相互平行地立于该载板上,以与该载板共同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各该间隔板具有面向所对应的该风扇设置区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以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多个风扇单元,分别设置于该些风扇设置区内,各该风扇单元具有一前端面以及相对的两侧面,该前端面连接该两侧面,且该两侧面上分别具有面向所对应的该间隔板的一第二导引部,各该第一导引部与所对应的该第二导引部相互配合,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所对应的该风扇设置区时,各该风扇单元藉由该两第二导引部沿着所对应该两间隔板上的该些第一导引部移动;以及多个把手,分别设置于该些风扇单元的该前端面,各该把手的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 该两枢接部分别枢设于该两侧面上,使该把手适于相对于该风扇单元枢转,且各该把手的该两枢接部分别具有一第二定位部,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且该把手朝向该前端面枢转时,各该把手上的该两第二定位部适于分别与所对应的该两间隔板上的该两第一定位部相互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各该第一定位部包括朝向该风扇单元凸出的一定位柱,各该第二定位部包括对应于该定位柱的一定位槽,各该定位槽具有一开放端,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且该把手朝向该前端面枢转时,各该定位柱适于由所对应的该定位槽的该开放端进入该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各该第一导引部包括朝向各该风扇单元凸出的一承靠部,而各该第二导引部包括面向所对应的该间隔板的两相互平行的凸肋,该两凸肋之间形成一导引槽,而该承靠部适于在该导引槽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承靠部是直接对该间隔板进行冲压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具有一底板以及一主机板模组,该载板为该底板的一部分,且该主机板模组配置于该底板上,该主机板模组上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各该风扇单元还包括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适于在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时,分别与该第一连接器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把手还具有一抵靠部,当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且该把手朝向该前端面枢转时,该抵靠部抵靠该第二连接器,以将该第二连接器压着于该第一连接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风扇单元包括一框架,组装于该风扇架上,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相对设置;以及两第三板体,分别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一风扇,配置于该框架内;以及多个挠性件,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板体与该风扇之间以及该第二板体与该风扇之间,该风扇藉由该些挠性件悬吊于该框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各该挠性件包括一固定部、一间隔部与一插销部,该固定部分别与该第一板体以及该第二板体嵌合,该间隔部承靠于该框架与该风扇之间,而该插销部插入该风扇的一开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上凸缘以及至少一下凸缘,该上凸缘及该下凸缘由减震材料做成,当各该风扇单元被组装至该风扇设置区内时,该下凸缘承靠该载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单元总成,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上盖,当该上盖罩覆该风扇单元总成时,该风扇单元仅靠该上凸缘承靠该上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单元总成,包括一风扇架、多个风扇单元及多个把手。风扇架包括一载板及多个间隔板,间隔板平行立于载板上,以定义出多个风扇设置区。间隔板具有面向对应的风扇设置区的至少一第一定位部及至少一第一导引部。风扇单元具有前端面及两侧面,前端面连接两侧面,且两侧面上分别具有与第一导引部配合的第二导引部,风扇单元适于藉第二导引部沿着第一导引部移动。把手设置于前端面,其两端弯折形成两枢接部,枢接部分别枢设于两侧面上,且把手的枢接部具有第二定位部,当把手朝前端面枢转时,第二定位部适于与对应的第一定位部干涉。
文档编号G06F1/20GK102999129SQ20111026706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9日
发明者王家斌, 张贵姣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