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外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107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外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外胎,胎冠具有胎顶和胎肩,胎顶由沿圆周方向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和在中心顶面两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的侧顶面组成,胎肩在两侧顶面外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排水槽,块状侧顶面呈箭头状,块状侧顶面的箭头指向相近的块状胎肩中间,块状侧顶面的箭尾与S型中心顶面相近的凹部对应,块状胎肩呈箭头状,块状胎肩的箭头指向相邻的两个块状侧顶面中间,在块状侧顶面和块状胎肩箭头部分设置凸起。提高了轮胎与地面的抓着力,改善了轮胎的防滑能力,尤其是在湿滑地面的弯道上行驶时的防侧滑能力,使车辆行驶、转弯更加稳定,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降低了行车风险、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专利说明】一种摩托车外胎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直接涉及摩托车轮胎。

【背景技术】
[0002]在摩托车轮胎行业,摩托车外胎胎冠的花纹设计尤为重要,摩托车外胎胎冠的花纹不仅具有美观功能,客观上还具有防滑作用。然而消费者往往更看中它的美观功能,因此许多厂家设计制造的摩托车外胎的胎冠花纹更多的注重了美观效果,因而导致了现有摩托车外胎存在地面抓着能力不足、防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尤其在雨雪天气等路滑状况,会导致容易侧滑、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摩托车外胎,它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摩托车外胎存在的地面抓着能力不足、防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尤其是在雨雪天气等路滑状况容易侧滑、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外胎具有胎冠,所述胎冠具有胎顶和胎肩,所述胎顶由沿圆周方向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和在中心顶面两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的侧顶面组成,所述胎肩在两侧顶面外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所述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排水槽,每个块状侧顶面呈箭头状,每个块状侧顶面的箭头指向相近的两个块状胎肩中间,每个块状侧顶面的箭尾与S型中心顶面相近的凹部对应,每个块状胎肩呈箭头状,每个块状胎肩的箭头指向相邻的两个块状侧顶面中间,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箭头部分设置凸起。
[000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的槽宽为4?7毫米、槽深为4?8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0?6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6?1.2毫米。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方案: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的槽宽为4?5毫米、槽深为4?6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5?5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8?1.0毫米。
[0007]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胎顶的中心顶面两侧沿圆周方向采用了间隔式块状排列的侧顶面、在两侧顶面外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了胎肩、在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了排水槽、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箭头部分设置了凸起,因而提高了轮胎与地面的抓着力,改善了轮胎的防滑能力,尤其是在湿滑地面的弯道上行驶时的防侧滑能力,使车辆行驶、转弯更加稳定,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降低了行车风险、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0008]【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外胎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摩托车外胎的胎冠部分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09]【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托车外胎的横断面结构,上部为胎冠,图2示出了图1所示摩托车外胎的胎冠部分的展开结构,所述胎冠具有胎顶和胎肩1,所述胎顶由沿圆周方向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和在中心顶面3两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的侧顶面2组成,所述胎肩I在两侧顶面2外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所述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沿圆周方向设置排水槽4,排水槽4的设置,加快了路面与轮胎顶面之间积水的排出速度,提高了胎面对地面的抓着能力,每个块状侧顶面2呈箭头状,每个块状侧顶面2的箭头指向相近的两个块状胎肩I中间,每个块状侧顶面2的箭尾与S型中心顶面3相近的凹部对应,每个块状胎肩I呈箭头状,每个块状胎肩I的箭头指向相邻的两个块状侧顶面2中间,在每个块状侧顶面2和每个块状胎肩I箭头部分设置凸起。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参数优先选择槽宽为4?7毫米、槽深为4?8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参数优先选择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0?6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6?1.2毫米。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参数进一步优先选择槽宽为4?5毫米、槽深为4?6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和每个块状胎肩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参数进一步优先选择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5?5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8?1.0毫米。
[0010]下面是依据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设计制造的2.75-18型号的摩托车外胎与该型号采用现有技术时的一组对比试验数据。其条件是:将内胎、外胎、轮毂以及轮轴装配在一起并安装在试验台上,试验时使之处于水冲洗状态,在不同转速下、采用与外胎相同材质的压块对外胎胎冠施加正压力使其制动,测试轮胎外胎在打滑状态的制动距离。
[0011]试验开始,首先对试验台上组装好的测试轮子加速至选定转速,然后按照选定的正压力对其制动,测试轮胎外圆周制动距离,其中轮胎转速用轮胎外圆周线速度表示。
[0012]轮胎转速(km / h)对胎冠的正压力(N) 制动距离(m)
[0013]现有技术/本申请现有技术/本申请现有技术/本申请
[0014]30 / 30500 / 5003.67 / 2.89
[0015]50 / 50500 / 5005.12 / 4.38
[0016]70 / 70500 / 5006.36 / 5.46。
[001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申请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计制造的2.75-18型号的摩托车外胎在每一选定的转速和正压力条件下,测试的制动距离均远远低于采用现有技术设计制造的同型号摩托车外胎在相应转速和正压力条件下测试的制动距离。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外胎,具有胎冠,所述胎冠具有胎顶和胎肩(I ),其特征是:所述胎顶由沿圆周方向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和在中心顶面(3)两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的侧顶面(2)组成,所述胎肩(I)在两侧顶面(2)外侧沿圆周方向呈间隔式块状排列,所述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沿圆周方向设置排水槽(4),每个块状侧顶面(2)呈箭头状,每个块状侧顶面(2)的箭头指向相近的两个块状胎肩(I)中间,每个块状侧顶面(2)的箭尾与S型中心顶面(3)相近的凹部对应,每个块状胎肩(I)呈箭头状,每个块状胎肩(I)的箭头指向相邻的两个块状侧顶面(2 )中间,在每个块状侧顶面(2 )和每个块状胎肩(I)箭头部分设置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外胎,其特征是: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4)的槽宽为4?7毫米、槽深为4?8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2)和每个块状胎肩(I)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0?6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6?1.2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外胎,其特征是:呈S型连续排列的中心顶面(3)沿圆周方向设置的排水槽(4)的槽宽为4?5毫米、槽深为4?6毫米,在每个块状侧顶面(2)和每个块状胎肩(I)的箭头部分设置凸起的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5?50个,每个凸起的高度为0.8?1.0毫米。
【文档编号】B60C11/01GK204055171SQ201420551750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4日
【发明者】李勇, 颜栋, 轩召民, 张文文, 陈士勇 申请人:新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