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尾板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41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尾板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尾板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车载液压垂直升降尾板结构包括升举油缸、导轨、定滑轮、链条、滑轨和尾板,滑轨与尾板固定连接,定滑轮固定在导轨的顶端,链条绕过定滑轮一端与升举油缸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滑轨固定连接,滑轨可以沿着导轨上下滑动。通过升举油缸驱动链条来带动滑轨沿导轨垂直升降,滑轨与尾板固定连接,滑轨升降的同时带动尾板和货物做垂直升降运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包括2个升举油缸,分别设置车尾两侧的立柱内,通过两个升举油缸来分别控制尾板的升降。

现有技术中由于立柱内即设置了链条、滑轨和升举油缸,立柱体积大,影响车厢入口的尺寸,部分改装为了顾及车厢入口尺寸选择立柱与车厢内壁齐平,这种改装易造成改装部位超出车厢过大尺寸,改装不协调,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立柱体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占用空间小的垂直尾板驱动机构。

一种垂直尾板驱动机构,包括横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动力元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尾板设置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动力元件固定于所述横梁、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尾板左右两侧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变向轮组和第一传动元件,所述第一变向轮组包括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所述第二变向滑轮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端,所述第一变向滑轮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下端,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一端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元件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与尾板的一侧驱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变向轮组和第二传动元件,所述第二变向轮组包括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所述第四变向滑轮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上端,所述第三变向滑轮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下端,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一端件驱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与尾板的另一侧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变向轮组还包括第五变向滑轮,所述第五变向滑轮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横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一端与所述动力元件驱动连接,另一端绕依次绕设于第五变向滑轮、所述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加速轮组,所述第一加速轮组设置于横梁内,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加速轮组、第五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加速轮组,所述第二加速轮组设置于横梁内,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二加速轮组、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

所述第一加速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所述动力元件驱动所述第一动滑轮做直线移动,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一端固定于横梁,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动滑轮、第五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

所述第二加速轮组包括第二动滑轮,所述动力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动滑轮做直线移动,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一端固定于横梁,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二动滑轮、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

所述第一加速轮组包括第一定滑轮、第一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所述第二加速轮组包括第二定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四动滑轮,所述动力元件驱动所述第一动滑轮、第三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四动滑轮做直线移动,

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一端固定于横梁,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三动滑轮、第一定滑轮、第一动滑轮、第五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

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一端固定于横梁,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四动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二动滑轮、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

所述第一传动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动力元件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绕设所述第五变向滑轮、第一变向滑轮和第二变向滑轮;

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动力元件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绕设所述第三变向滑轮和第四变向滑轮。

所述动力元件输出端设置推块,所述推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横梁内。

所述第一传动元件和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为钢丝绳或传动链。

所述动力元件为气动推杆或液压推杆。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包括横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动力元件、第一传动元件、第二传动元件,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尾板设置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动力元件固定于所述横梁、驱动所述第一传动元件和第二传动元件,所述第一传动元件驱动和所述第二传动元件分别与所述尾板左右两侧驱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机构,仅仅有第一传动元件的部分结构设置第一立柱内,第二传动元件的部分结构设置于第二立柱内,本实施例的立柱体积占用的空间小,易于现有的汽车车厢兼容,进行汽车改装时,车厢结构改动小,在保证汽车车厢入口处足够的宽度的同时,立柱突出部分少,而且对汽车车厢外形小。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元件设置横梁,且横梁固定于下方,横梁位置选择非常简单,立柱和横梁的布置设计难度低。

在环卫车应用领域,垃圾箱和车厢具有统一的设计和配合标准,本实用新型立柱对车厢入口宽度影响小,不会对垃圾箱的尺寸设计造成影响。

本技术方案中,仅仅设置一个动力元件,动力元件同时驱动第一传动元件 和第二传动元件,第一传动元件和第二传动元件所受到的驱动力任何时候大小相同,第一传动元件和第二传动元件施加到尾板上的驱动也相同,尾板板左右两侧受到相同的大小的驱动力,在装载和卸载时,不会因左右两侧驱动力不均衡而发生货物倾斜或者倾倒。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区域I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1动力传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动力传动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动力传动示意图;

图9为图5中E-E剖视图;

图10为图5中D-D剖视图;

图11为图5中B-B剖视图;

图12为图7中G-G剖视图;

图13为图7中E-E剖视图;

图14为图7中C-C剖视图;

图15为图7中F-F剖视图。

图中1为横梁,2为第一立柱,3为第二立柱,4为左钢丝绳,5为右钢丝绳,6为液压推杆,7为举升臂,组,11为滑轨,12为左固定座,13为右固定座,61为推块,81为第一变向轮组,82为第二变向轮组,91为第一加速轮组,92为第二加速轮组,811为第五变向滑轮,812为第一变向滑轮,813为第二变向滑轮,821为第三变向滑轮,822为第四变向滑轮,911为第三动滑轮,912为第一定滑轮,913为第一动滑轮,921为第四动滑轮,922为第二定滑轮,923 为第二动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垂直升降尾板设置于特种车辆或改装车辆的车厢尾部,设置传动机构、举升臂7、尾板,举升臂7滑动设置于传动机构。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垂直尾板驱动机构,包括横梁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动力元件、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所述横梁1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3之间,尾板设置于第一立柱2和第二立柱3,所述动力元件固定于所述横梁1、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分别与所述尾板左右两侧驱动连接。

如图4、图5、图9、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变向轮组81和第一传动元件,所述第一变向轮组81包括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所述第二变向滑轮813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上端,所述第一变向滑轮812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2下端,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一端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元件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与尾板的一侧驱动连接。横梁1内的动力元件水平输出动力,通过第一变向轮组81改变第一传动元件的动力传递方向为竖直传递。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第二变向轮组82和第二传动元件,所述第二变向轮组82包括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所述第四变向滑轮822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3上端,所述第三变向滑轮821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3下端,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一端件驱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与尾板的另一侧驱动连接。横梁1内的动力元件水平输出动力,通过第二变向轮组82改变第二传动元件的动力传递方向为竖直传递。

第一传动元件和第二传动元件为钢丝绳或传动链,本实施例优先使用钢丝绳,其中,第一传动元件为左钢丝绳4、第二传动元件为右钢丝绳5。钢丝绳为柔性件,便于绕设定滑轮和动滑轮,另外钢丝绳具有很强抗拉能力,承重能力强,传动体积小。

本实施例的动力元件为单向输出动力,且向第一立柱2方向驱动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所述第一变向轮组81还包括第五变向滑轮811,所述第五变向滑轮811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3与所述横梁1的连接处,所述左钢丝绳4一端与所述动力元件驱动连接,另一端绕依次绕设于第五变向滑轮811、所述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通过第五变向滑轮811改变动力的水平传递方向。

本实施例动力元件为气动推杆或液压推杆6,本实施例优先使用液压推杆6,驱动传动元件做直线移动,控制简单看,结构偏长横截面积小,便于安装横梁1内。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加速轮组91,所述第一加速轮组91设置于横梁1内,所述左钢丝绳4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加速轮组91、第五变向滑轮811、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加速轮组92,所述第二加速轮组92设置于横梁1内,所述右钢丝绳5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二加速轮组92、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

通过加速轮组的成偶数倍加快钢丝绳的牵引速度,相应的货物的举升速度也成偶数倍加快,同时,货物的举升高度为液压缸行程的偶数倍。

横梁1内设置左固定座12和右固定座13,左钢丝绳4一端固定于左固定座12,右钢丝绳5一端固定于右固定座1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物的举升高度是液压缸行程的2倍的垂直尾板驱动机构。具体的,所述第一加速轮组91包括第一动滑轮913,所述液压推杆6驱动所述第一动滑轮913做直线移动,所述左钢丝绳4一端固定于左固定座12,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动滑轮913、第五变向滑轮811、第一变向滑轮812 和第二变向滑轮813;

所述第二加速轮组92包括第二动滑轮923,所述液压推杆6驱动所述第二动滑轮923做直线移动,所述右钢丝绳5一端固定于右固定座13,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二动滑轮923、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

液压推杆6输出端设置推块61,第一动滑轮913和第二动滑轮923并排固定于推块61,推块61滑动设置于横梁1内,横梁1上端和下端设置滑轨11,推块61沿滑轨11滑动设置。通过设置滑轨11,限制推块61的运动轨迹,使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做相同的直线运动。

如图3所示,第一动滑轮913和第二动滑轮923并排设置于推块61,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五变向滑轮811并排设置于立柱和横梁1的连接处。

使用时,控制液压推杆6通过推块61驱动第一动滑轮913和第二动滑轮923移动,左钢丝绳4的一端和右钢丝绳5的一端均固定于横梁1内,推块61以1倍速度移动,左钢丝绳4绕经第一动滑轮913后产生2倍于推块61的移动速度,同时右钢丝绳5绕经第二动滑轮923后产生2倍于推块61的移动速度,2倍速度的左钢丝绳4绕经第一定滑轮912、第五变向滑轮811和第一变向滑轮812,往上穿引进第一立柱2内,经第一立柱2上端的第二变向滑轮813后向下连接举升臂7;同时2倍速度的右钢丝绳5绕经第二动滑轮923和第三变向滑轮821,往上穿引进第二立柱3内,经第二立柱3上端的第四变向滑轮822后连接举升臂7;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同时以2倍速度驱动举升臂7上升,通过举升臂7驱动尾板做垂直升降。

本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推杆6设置横梁1,且横梁1固定于下方,横梁1位置选择非常简单,降低改装难度,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仅仅有左钢丝绳4的部分结构设置第一立柱2内,右钢丝绳5的部分结构设置于第二立柱3内,本实施例的立柱体积占用的空间小,易于现有的汽车车厢兼容,进行汽车改装时,车厢结构改动小,在保证汽车车厢入口处足够的宽度的同时,立柱突出部分少,而且对汽车车厢外形改变小。

另外仅仅设置一个液压推杆6,液压推杆6同时驱动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 绳5,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所受到的驱动力任何时候大小相同,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施加到尾板上的驱动也相同,尾板左右两侧受到相同的大小的驱动力,在装载和卸载时,不会因左右两侧驱动力不均衡而发生货物倾斜或者倾倒。

在环卫车应用领域,垃圾箱和车厢具有统一的设计和配合标准,本实用新型立柱对车厢入口宽度影响小,不会对垃圾箱的尺寸设计造成影响。

实施例2

如图6、图7、图12、图13、图14、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物的举升高度是油缸行程4倍的垂直尾板传动机构。

与实施例相1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2中第一加速轮组91包括第一定滑轮912、第一动滑轮913和第三动滑轮911,所述第二加速轮组92包括第二定滑轮922、第二动滑轮923和第四动滑轮921,所述液压推杆6驱动所述第一动滑轮913、第三动滑轮911、第二动滑轮923和第四动滑轮921做直线移动,

所述左钢丝绳4一端固定于横梁1,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三动滑轮911、第一定滑轮912、第一动滑轮913、第五变向滑轮811、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最后垂直向下与举升臂7连接。

所述右钢丝绳5一端固定于横梁1,另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四动滑轮921、第二定滑轮922、第二动滑轮923、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最后垂直向下与举升臂7连接。

第三动滑轮911、第一动滑轮913、第二动滑轮923和第四动滑轮921依次并排固定于推块61,对应的,第一定滑轮912、第五变向滑轮811、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二定滑轮922并排设置于立柱与横梁1的连接处。

液压推杆6同时驱动第三动滑轮911、第一动滑轮913、第二动滑轮923和第四动滑轮921以1倍速度移动,第一动滑轮913和第三动滑轮911之间的左钢丝绳4以2速度倍移动,第一动滑轮913与举升臂7之间的左钢丝绳4以4倍速度移动;第四动滑轮921和第二动滑轮923之间的右钢丝绳5以2速度倍移动,第2动滑轮与举升臂7之间的右钢丝绳5以4倍速度移动。

本实施例相比实施例1能够实现货物的举升高度是油缸行程4倍,具有更大升降速度和更高的升降高度,工作效率高,驱动机构对不同的升降工作适应性更强。

实施例3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左钢丝绳4和右钢丝绳5连接推块61,货物举升高度与油缸行程相同。

具体的,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左钢丝绳4的一端直接连接所述液压推杆6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绕设所述第五变向滑轮811、第一变向滑轮812和第二变向滑轮813,最后垂直向下连接举升臂7;

所述右钢丝绳5的一端连接所述液压推杆6的输出端,另一端依次绕设所述第三变向滑轮821和第四变向滑轮822,最后垂直向下连接举升臂7。

本实施例并未设置加速轮组,液压推杆6的驱动速度直接传递到举升臂7,举升臂7与液压推杆6的移动速度相同,货物举升的高度与油缸的行程相同,相比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本实施例货物举升更加稳定,承载能力更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