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638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79881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通过设置第一后视镜以及第二后视镜,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目视确认车辆斜后方侧。

然而,存在一种具备盲点监视器的车辆,上述盲点监视器在车辆行驶中,通知乘客在该车辆的斜后方侧存在其他的车辆。另外,在购买者购买车辆时,购买者能够选择有无盲点监视器的车型中,需要分别制作具备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的后视镜与不具备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的后视镜。即,难以实现构成该车型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部件的共用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实现构成部件的共用化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备:第一后视镜,其设置于车辆,具有对光进行反射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后视镜,其构成为与上述第一后视镜邻接配置,包括:具有将来自光源的光导入内部的导光部的光导、设置于上述光导的表面并对光进行反射的第二反射面、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二反射面并通过导入到上述光导内的上述光而被点亮的点亮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通过乘客目视观察第一后视镜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后视镜的第二反射面,从而乘客能够通过该第一后视镜以及第二后视镜目视确认车辆的周围等。另外,在本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若来自光源的光通过导光部被导入光导内,则设置于第二后视镜的第二反射面的点亮部点亮。

这里,在本发明中,点亮部构成为设置于第二后视镜。因此,能够共用设置有点亮部的规格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第一后视镜与不设置有点亮部的规格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第一后视镜。

对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而言,在第1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第一后视镜与上述第二后视镜的边界处,上述第一反射面与上述第二反射面在上述第一后视镜的厚度方向偏离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在第一后视镜与第二后视镜的边界部,两者的反射面的位置在第一后视镜的厚度方向偏离配置,从而能够使映在第一后视镜的像与映在第二后视镜的像产生偏移。由此,能够抑制乘客观察第一后视镜以及第二后视镜时的误认。

对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而言,在第1或者第2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导光部与上述第一后视镜在该第一后视镜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通过将导光部相对于第一后视镜配置于上述的位置,从而能够使光源与第一后视镜对置配置。由此,能够实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在第一后视镜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小型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能够实现构成部件的共用化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点亮时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与图1对应的主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3-3线剖切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进行说明。此外,用箭头前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用箭头外表示车宽度方向外侧,用箭头上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用于通过安装于未图示的侧门而能够使车辆的乘客从驾驶座目视确认车辆斜后方侧。另外,该车门后视镜装置10具备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36,上述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36通知乘客自己车辆的斜后方侧存在其他的车辆。

车门后视镜装置10构成为包括:车门后视镜主体16,其具备用于目视确认车辆斜后方侧的主后视镜12和子后视镜14;以及车门后视镜支架18,其将车门后视镜主体16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设置于车门后视镜主体16内的未图示的促动器工作,而使车门后视镜主体16绕车门后视镜支架18转动,车门后视镜主体16从收纳位置起在展开位置的范围内转动。此外,图1以及图2所示的车门后视镜主体16位于展开位置。

如图1以及图3所示,车门后视镜主体16构成为包括:形成该车门后视镜主体16的外轮廓的罩20;配置于罩20内的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和第二后视镜调整装置24;支承于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的作为第一后视镜的主后视镜12;以及支承于第二后视镜调整装置24的作为第二后视镜的子后视镜14。

主后视镜12通过将金属覆膜28蒸镀于切断以及弯曲为规定形状的透明的玻璃板26而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覆膜28被蒸镀于玻璃板26的靠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侧的面。由此,乘客通过目视观察金属覆膜28的靠玻璃板26侧的面28A(以下,仅称为“第一反射面28A”),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后方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调整主后视镜12的角度。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子后视镜14在位于展开位置的车门后视镜主体16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与主后视镜12邻接配置。如图3所示,子后视镜14通过将金属覆膜32蒸镀于使用树脂材料形成的块状的光导30的表面而构成。

光导30通过将透明的树脂材料注射于规定形状的金属模内而形成。另外,在光导30中,与第二后视镜调整装置24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为曲率半径小于主后视镜12的曲率半径的弯曲面30A。而且,金属覆膜32沿着弯曲面30A被蒸镀。由此,乘客通过目视观察金属覆膜32的与光导30相反的一侧的面32A(以下,仅称为“第二反射面32A”),而能够目视确认车辆后方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弯曲面30A的曲率半径,从而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目视确认车辆斜后方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第二后视镜调整装置24调整子后视镜14的角度。

另外,在主后视镜12与子后视镜14的边界处,第二反射面32A与第一反射面28A在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玻璃板26的厚度方向)偏离配置。详细地说,第二反射面32A相对于第一反射面28A朝车辆后方侧(与光导30相反的一侧)偏离配置。并且,在主后视镜12与子后视镜14的边界处,第二反射面32A和玻璃板26的与形成有金属覆膜28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26A配置于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玻璃板26的厚度方向)的相同位置。

光导30的靠第二后视镜调整装置24侧的部位成为在剖视图中形成为锯齿状的光源反射部30B。另外,在光导30中,在比光源反射部30B更靠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侧的部位设置有向该第一后视镜调整装置22侧突出的导光部30C,该导光部30C与主后视镜12在该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玻璃板26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而且,作为光源的LED34的光朝导光部30C照射,而将光导入光导30内。另外,导入到光导30内的光利用光源反射部30B向弯曲面30A侧反射以及扩散。

如图2所示,金属覆膜32设置有点亮部36,该点亮部36使导入到光导30内的来自LED34的光向金属覆膜32的面外方向照射。作为一个例子,该点亮部36通过研磨金属覆膜32的一部分等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通过乘客目视观察构成主后视镜12的一部分的第一反射面28A、以及构成子后视镜14的一部分的第二反射面32A,从而乘客能够通过该主后视镜12以及子后视镜14目视确认车辆的斜后方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检测到其他的车辆接近自己车辆的斜后方侧,则如图3所示那样LED34点亮,来自该LED34的光通过导光部30C被导入光导30内。进而,导入到光导30内的光利用光源反射部30B向弯曲面30A侧反射以及扩散,从而如图2所示那样点亮部36点亮。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点亮部36设置于子后视镜14。因此,能够共用使点亮部36点亮的规格的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后视镜12与不使点亮部点亮的规格的车门后视镜装置的主后视镜1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构成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部件的共用化,进而能够实现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后视镜12与子后视镜14的边界处,第二反射面32A与第一反射面28A在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偏离配置。由此,能够使映在主后视镜12的车辆周围的像与映在子后视镜14的车辆周围的像产生偏移,进而能够抑制乘客目视观察主后视镜12以及子后视镜14时的误认。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导30的导光部30C与主后视镜12在该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因此,能够使LED34与主后视镜12对置配置。由此,能够实现在车门后视镜主体16的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光导30的导光部30C与主后视镜12在该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对置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光导30的导光部的位置若考虑罩20的形状等进行适当地设定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主后视镜12与子后视镜14的边界处将第二反射面32A与第一反射面28A在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偏离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第二反射面32A与第一反射面28A配置于主后视镜12的厚度方向的相同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盲点监视器的点亮部36设置于子后视镜1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构成为将用于从车内确认侧转向灯的闪烁状态的点亮部设置于子后视镜。另外,本发明也能够用于车内后视镜等其他车辆用后视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能够点亮子后视镜14的第二反射面32A的一部分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金属覆膜32的膜厚变薄,而能够点亮第二反射面32A的整个面。

以上,虽然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当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于2014年6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28420号的公开内容的整体通过参考而被引入本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