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杆和自行车承载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453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支撑杆和自行车承载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杆或者保持杆,所述支撑杆或者保持杆具有抓持装置并且适于将由抓持装置保持的物体保持成以预定间隔相互间隔开。尽管公开的理念具有更宽泛的用途,但是我们特别建议支撑杆适于将自行车保持在自行车承载架中,并且自行车承载架包括或者包含支撑杆中的一根或者多根。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使用自行车承载架在车辆上运载自行车,也就是说,使用一种装置在车辆上运载自行车,所述装置固定(通常可移除)到车辆并且具有框架,所述框架形成并且适于稳定地支撑一辆或者多辆自行车。通常使用牵引杆安装在车辆后部的一种已知类型具有框架和框架支撑部分,其中,所述框架包括车轮支撑件,自行车车轮位于并且搁置在所述车轮支撑件上;所述框架支撑部分通常为直立框架部分,自行车框架的上部分由支撑杆连接到所述直立框架部分,以便保持其直立。

承载两辆或者更多辆自行车的承载架通常使用支撑杆并排布置自行车(每辆自行车均延伸跨过车辆),以保持每辆自行车均直立、稳定并且与毗邻的承载架框架和自行车间隔开,以避免损坏。通常,这通过一组具有不同长度的支撑杆来实现,每根支撑杆的一个端部(“承载架端部”)通过抓持件、夹持件或者保持装置(此后称为“抓持装置”)可移除地连接到承载架的框架支撑部分,而另一个端部(“自行车端部”)通过另一个抓持装置连接到所述组的相应自行车的框架构件。抓持装置是支撑杆的一部分。在自行车端部和承载架端部处的抓持装置可以相同或不同。参见例如WO2006/004519。

在自行车承载架中,难以整合便捷性与防盗的安全性。一些产品提供了钥匙锁。有效的锁当然需要两个抓持装置均被锁定。我们注意到的是,这些设计有损或者限制紧固和解开抓持装置的速度以及能够使用的杆的形式和重量以及能够使用的抓持装置的类型。参见例如WO2009/065817。



技术实现要素:

我们建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以及有用的可锁定支撑杆、以及使用或者包括所述可锁定支撑杆的自行车承载架。较之已知设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能够使用的杆的形式和抓持装置的类型方面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在第一方面中,我们提供了一种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一抓持装置和第二抓持装置,所述第一抓持装置和所述第二抓持装置以一定的纵向间隔固定到间隔杆。典型地,所述第一抓持装置和第二抓持装置位于间隔杆的相对端部处,但是替代地,第一抓持装置和第二抓持装置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可以位于中间位置和/或可能多于两个。每个抓持装置通常均具有:

-一个或者多个相对可动的抓持元件,所述抓持元件能够在抓持装置的闭合和打开状态或者位置之间运动;

-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能够与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相对可动的抓持元件接合,以将装置保持在闭合状态中;和

-释放致动器,能够操作所述释放致动器以脱离保持机构,用于打开抓持装置。

期望地,支撑杆还包括钥匙或者密码操作的安全锁机构,以防止打开一个或者两个抓持装置。

在此,第一建议是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包括柔性线缆元件,并且最为优选地包括安装在间隔杆上的博登线缆的线材,所述柔性线缆元件在间隔杆内部延伸至远离第二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处的、优选地在第一抓持装置处的释放致动器构件。致动器构件能够操作以沿着间隔杆推拉(优选地拉动)线缆元件,以释放第二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

在此,第二相关建议是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包括长型滑动元件,所述长型滑动元件在间隔杆内部延伸至远离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处的、优选地在第一抓持装置处的释放致动器构件。致动器构件在推或者拉行程中可操作,以沿着间隔杆推或者拉(优选地拉)长型滑动元件,以释放第二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致动器构件的推或者拉行程可以是弧形的,例如围绕枢轴或者轴线的弧形,但是例如不大于180°的圆弧或者旋转。即,元件的滑动运动与旋拧运动完全不同。致动器构件理想地是控制杆、按钮或者拉箍(pull tag)。长型元件优选地具有柔性。

第一和第二建议使得能够从远处(例如从第一抓持装置)释放或者打开第二抓持装置,通过能够以简单运动的方式操作并且不限制杆的形式(例如,杆能够变弯或者弯曲,甚至非刚性)的机构来实现。这种机构避免了在第二抓持装置自身处提供或操作任何手动致动器。

长型或者线缆元件的第一端部可以直接连接到释放致动器构件,例如,可以通过枢转臂拉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枢转臂包括在释放致动器构件中并且能够容纳在远程位置中。如提及的那样,枢转臂优选地位于第一抓持装置的壳体中,但是可以位于任何地方,例如,位于间隔杆上的单独的安全锁壳体中,在其处,通过操作安全锁直接致动所述枢转臂。

理想地,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具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优选地用于沿着间隔杆的内部,例如,从第二抓持装置的位置拉动柔性线缆或者长型元件。这能够使得柔性线缆或者长型元件在操作之后自动返回到保持位置。

在此的第三建议涉及一种情况,在所述情况中,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机构包括释放致动器构件,所述释放致动器构件处于第一抓持装置中。释放致动器机构可以如上文第一和/或第二建议中那样沿着间隔杆延伸,或者可以使用一些其它远程致动。第三建议是当第一抓持装置处于闭合状态、锁定状态或者当抓持元件自身与被抓持物体(诸如,框架杆)接合的状态时,第一抓持装置覆盖所述第二释放致动器构件和/或使得所述第二释放致动器构件不能发挥作用和/或不能移动。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构件理想地是控制杆、按钮或者拉箍。优选地,在上述具体状态中的一个中,由第一抓持装置的特征覆盖(隐藏)以及防止使用所述释放致动器构件。特别地,我们倾向于第一抓持装置的所述抓持元件具有抓持接触表面,所述抓持接触表面由第一抓持装置壳体中的凹陷部中断,所述凹陷部容纳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构件。优选地,这个抓持接触表面处于相对于间隔杆固定的抓持元件上,并且由可相对运动的抓持元件(诸如,带、夹持元件或者卡爪)所阻挡。与凹陷部接触的抓持接触表面理想地是凹陷表面。抓持接触表面理想地包围凹陷部。

在替代实施例中,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构件可以由安全锁直接操作,所述安全锁包括在第一抓持装置中,例如,作为锁的从动元件。

通过本建议,在第一抓持装置闭合或者锁定的条件下,试图干涉或者偷盗的第三者被防止或者阻止发现如何释放并打开第二抓持装置和/或实际上如何实施释放并打开第二抓持装置。优选地,第一抓持装置包括所述安全锁,操作所述安全锁以优选地通过防止释放其保持机构而防止其打开。然后,首先有效地固定第二抓持装置,使得仅仅需要一个安全锁,并且还通过实施上述第二或者第一建议,还能够便捷地从第一抓持装置释放第二抓持装置。

在任意一个和所有当前建议中,优选地第一抓持装置包括作为抓持元件的柔性带。优选地,带的长度可以调节,从而使得各种尺寸和形状的产品能够保持在所述带的部分环或者整个环中。本身已知的优选形式具有这样的带,所述带具有一系列纵向凹陷部,所述纵向凹陷部例如由一系列齿(诸如定向(棘轮)齿)提供。例如,如已知的那样,可以包括枢转的张紧控制杆。对应的保持机构能够包括可动卡爪或者其它带齿元件,所述卡爪或者其它带齿元件能够与带的凹陷部接合,在所述带的凹陷部处,带通过抓持装置的固定壳体部分的控制开口。保持机构可以包括保持元件(诸如,处于闭合位置中的所述张紧控制杆),以保持带齿元件处于接合状态中。操作第一释放机构,以例如通过直接推动所述带齿元件或者经由使用第一释放致动器构件的枢轴使得带齿元件脱离接合,所述第一释放致动器构件(例如,推动按钮)可以与带齿元件成一体。第一抓持装置中的安全锁可以具有从动元件(诸如螺栓、凸轮或者其它操作构件),所述从动元件在锁定状态中防止带(或者更加优选地释放机构)相对于壳体运动。

本优选建议在使得可交感调节的带型第一抓持装置成为可能的方面的独特性在于,其组合了宽泛调节和低机械优势,使得利用针对第二抓持装置的远程和可锁定的释放操作不易损坏有价值的管。

整体上就抓持装置而言,应当注意固定抓持型的抓持装置和可调节抓持型的抓持装置之间的差别。固定抓持型在闭合状态或者位置中具有预定的开口尺寸/形状,所述闭合状态或位置由装置的相对可动元件的止动件或者限制接合来确保。可选地,仅仅当抵达这个闭合位置时可以操作锁定或者闭合机构,使得对于这个装置而言仅仅有效地存在单个闭合位置。作用在被保持物体上的抓持压力(如果有的话)不会根据用户施加的力而变化。这种装置通常优选地位于支撑杆的承载架端部处,因为承载架框架的尺寸是预定的。相反地,在自行车端部处期望的是可调节抓持装置,因为支撑杆需要能够固定一系列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自行车框架构件。可调节类型包括如上所述的带,和各种螺丝紧固的夹持件,所述螺栓紧固的夹持件具有作为抓持元件的单独或者枢转的相对夹持构件或者卡爪。这些部件坚固并且可靠,但是难以锁定(尤其从远处锁定)并且具有高机械优势,具有损坏精致物体的风险。

在支撑杆使用在除了自行车承载架之外的用途中,根据使用领域的标准,同样的原理能够应用于选择的抓持装置。在本支撑杆中,我们偏好使用这样的抓持装置,所述抓持装置成形为抓持细长杆形式的物体,所述物体横向于间隔杆的轴线延伸。通常,它们具有相对的抓持元件或者表面,所述相对的抓持元件或者表面在一个平面中凹陷以符合这些物体(例如,部分圆筒形)、或者具有柔性。

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本建议中的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选项和偏好。

尽管其可以是可调节的(例如,就上述优选的第一抓持装置而言),但是我们更愿意第二抓持装置是固定的抓持装置型,在闭合位置中闭合到预定的开口。

为了与上述远程释放致动装置相互作用,优选的是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包括可动的止动构件,所述可动的止动构件能够由释放致动器沿着间隔管的纵向方向(例如与间隔管的轴线成直线)驱动,并且优选地所述可动的止动构件被朝着间隔管收回或者进入到间隔管中。其运动优选地抵抗将它驱使至保持位置的回位弹簧。期望的是,第二抓持装置的对应的可动抓持元件包括锁扣(catch)部分(诸如伸出舌),所述锁扣部分具有能够由止动构件接合的凹陷部或者抵接部。这种锁扣部分优选地横向于间隔管轴线(或者支撑杆的纵向方向)运动至其闭合位置或者从其闭合位置运动离开,在所述闭合位置处,锁扣部分与止动位置处的止动构件接合。抓持装置可以限定防护或者包封路径,用于在止动位置处插入锁扣部分(例如,包封在抓持装置本体的固定的侧防护部分之间),以便防止与保持机构发生未授权的干涉。锁扣部分和止动构件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可以具有倾斜的凸轮表面,锁扣部分和止动构件在所述倾斜凸轮表面处接合,使得它们能够被容易地推入到保持的闭合位置中,在所述保持的闭合位置处,上述弹簧自动接合止动构件。

可动抓持元件优选地是枢转的刚性夹持件部分或者卡爪构件。可以使用一对相对可动夹持件或者卡爪元件,但是出于保持并且锁定目的而言,其更简单并且因此优选地具有单个可动夹持部分或者卡爪构件,所述可动夹持部分或者卡爪构件作用在(相对于间隔杆)固定的另一个上。这种可动元件能够具有如上所述的锁扣部分。优选的构造具有可动夹持元件,所述可动夹持元件枢转至位于间隔杆远侧的枢轴处的静止夹持元件,所述可动夹持元件的自由端部包括锁扣部分,当摆动闭合时,所述锁扣部分接合到固定构造中的位于间隔杆近侧的止动位置。

静止抓持元件优选地相对于间隔杆纵向固定,这不同于WO2009/065817的装置中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在其闭合时纵向运动到杆中。

针对第二抓持装置和其保持以及释放机构的上述建议是我们的建议的其它独立方面。

刚性抓持元件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例如,诸如尼龙的坚韧的模制塑料)制成。诸如弹性体衬里的可变形或者弹性衬里元件可以设置在接触表面上,以提供改进装配的适配性、减小咔哒声、防止损坏、或者增加摩擦以避免在抓持的杆上滑动中的任意性能。

优选地,抓持装置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安装在间隔杆的端部处,以便能够围绕其轴线旋转,从而在不同情况中促进装配到成各种角度的框架管中。在此描述的释放致动机构与给运动很好地兼容。抓持装置可以包括塑料模制件,所述塑料模制件可旋转地装配到间隔杆的开放端部中,例如由环形珠和槽连接保持就位。

间隔杆优选地是中空管,通常为金属。间隔杆可以是笔直的、或者间隔杆可以弯曲或者具有弯曲部或者角度,例如,在相应端部处的轴线之间至少成10°。而且,使用柔性元件的在此描述的释放致动机构与弯曲形式良好地相容,原因在于与已知机构不同,它们能够在弯曲部周围发挥作用。弯曲部/弯曲支撑臂对于多自行车式的自行车承载架来说是优选的,原因在于它们能够更加轻易地避开干扰结构。长度可以是常见的。

在此使用的安全锁机构可以是任何适当的类型。通常,操作可旋转锁芯柱/锁塞的机械钥匙是足够并且适当的,但是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其它种类的钥匙和锁,例如,电子、磁或者无线电通信电码钥匙、组合锁以及电动机构。利用适当钥匙或者密码致动锁使得锁的从动元件(诸如,锁凸轮、螺栓等)运动,并且这种驱动器运动可以致动释放机构、或者释放保持机构或者抓持元件,以允许打开。

我们的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是支撑杆,尤其是自行车承载架支撑杆,其包括第一抓持装置和第二抓持装置,所述第二抓持装置固定在中空间隔杆的相对端部处,其中,

第一抓持装置包括壳体、作为抓持元件的柔性带和用于在任何可行长度范围条件下保持带的环的可锁定机构;

第二抓持装置包括可动夹持元件,所述可动夹持元件在位于间隔杆远侧的枢轴处枢转至静止夹持元件,可动夹持元件的自由端部包括锁扣部分,第二抓持装置还限定包封的止动位置,其位于间隔杆的近侧,可动夹持元件的锁扣部分能够在可动夹持元件摆动至闭合位置时接合在止动位置中;

第二抓持装置还包括止动构件,所述止动构件能够与可动夹持元件的锁扣部分接合,以防止其从止动位置撤回,从而将第二抓持装置保持在闭合状态中,所述止动构件安装在第二抓持装置中,用于在相对于间隔杆的收回状态和前进状态之间纵向运动;

致动线缆机构在间隔杆内部在第一和第二抓持装置之间延伸,致动线缆机构包括致动线材,所述致动线材的第一端连接到致动机构,所述致动机构容纳在第一抓持装置的壳体中,并且所述致动线材的第二端连接到第二抓持装置的所述止动构件,能够操作所述致动机构,以继续拉动致动线材,使得止动构件缩回并且释放第二抓持装置的可动夹持元件,用于打开。

优选地,仅仅在第一抓持装置的抓持接触表面中的进出开口处能够进出所述致动机构。

本实施例的其它优选和可选特征如上所述并且与在下文描述的具体示例相关。

本支撑杆能够应用于调整或者增强现有自行车承载架,以及能够像上面提及的那样应用于其它使用领域。因此,它们是独立产品。

然而,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自行车承载架,其包括承载架框架和如上所述的一根或者多根支撑杆,所述或者每根支撑杆均通过所述抓持装置自身并且优选地通过第二抓持装置可移除地连接到承载架框架的支撑部分。优选地,自行车承载架具有:优选地针对并排的多辆自行车的车轮支撑件;和直立的框架支撑部分(诸如钩部分),其具有诸如顶部轨道部分的框架部分,每根支撑杆均可连接到所述框架部分。用于多辆自行车的自行车承载架优选地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一组多根支撑杆。承载架可以是可安装牵引杆的承载架。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现在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我们建议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用于自行车承载架的支撑杆的总体视图;

图2示出了安装在承载架框架上的一组支撑杆(部分地并且示意性地示出);

图3是示出了支撑杆的总体机构的竖直正中截面;

图4是从一侧的第一抓持装置(自行车端部)的竖直正中截面;

图5单独示出了容纳在第一抓持装置中的致动器元件;

图6是第一抓持装置的前接触面的视图;

图7单独示出了第一抓持装置的保持件元件;

图8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第一抓持装置的竖直正中截面,其示出了锁定机构;

图9是处于打开位置中的第二抓持装置(承载架端部)的杆侧的斜视图;

图10是从端部侧观察的图9的打开的第二抓持装置的另一斜视图;

图11是图9的第二抓持装置的竖直正中截面图;

图12单独示出了第二抓持装置的锁扣元件或者止动元件;

图13是从第二抓持装置的第一变形体的杆侧观察的斜视图(示出了还图2中示出的变体);和

图14是从端部侧观察的第二抓持装置的第二变体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实施我们建议的自行车承载架支撑杆1。自行车承载架支撑杆1总体上由通常为铝管的间隔杆2构成,其具有在第一端部21处自行车端部(第一)抓持装置4和在第二端部22处的承载架端部(第二)抓持装置5。第一抓持装置4保持框架管,例如,自行车(未示出)的座位管、鞍管或者横梁,并且由可调节长度的柔性带42抓持,所述柔性带42构成可动抓持元件。第一抓持装置4包括用于所述带的保持机构和释放致动器,所述释放致动器包括用于围绕管紧固所述带的张紧控制杆43、释放按钮441和用于防止释放的钥匙操作的锁6。

第二抓持装置5是刚性夹持件,所述刚性夹持件具有静止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所述可动卡爪52构成可动抓持元件、连接在远侧枢轴59处并且能够闭合以限定圆形开口,以便装配在自行车承载架的支撑框架部分上。

自行车承载架可以是任何类型:图2示意性示出了自行车承载架的直立框架部分9,所述自行车承载架通常还将包括具有车轮支撑件的下部分。图2还示出了对于多自行车承载架而言如何设置一组具有不同长度的支撑杆1a、1b、1c,用于将它们在不同距离处分别附接到支撑框架9。

图1和图2还示出了支撑杆(尽管不是最短的支撑杆1c)中的中央弯曲部或者曲柄24,所述中央弯曲部或者曲柄24有助于越过介入其间的自行车。

图3的截面图示出了内部博登线缆8,所述内部博登线缆8在间隔管2内部延伸并且连接在第一和第二抓持装置4、5之间。这使得能够从第一抓持装置的位置释放或者解锁第二抓持装置,如将在下文解释的那样。图3还示出了抓持装置4、5中的每一个如何是独立模块,其由传统的适当的坚硬塑料(例如填充玻璃纤维的尼龙)构成,并且具有相应的插塞接头部分412、512,所述插塞接头部分412、512装配到间隔管2的端部中并且通过管的向内环形卷曲部23接合抓持装置连接件的环形向外槽413、513(还参见图4和11)来轴向固定。这些装配允许抓持装置4、5相对于管2旋转,这对于方便地装配管而言至关重要,可以以各种相互角度来装配管。

图4至图8更加详细地示出了第一(自行车)抓持装置。所述第一抓持装置由大体三角形的壳体或者外壳41构成,所述壳体或者外壳41在前侧上限定具有防护性橡胶衬里构件462的凹陷接触面46,用于顺从地抓持到自行车框架管上。装置壳体限定用于柔性带42的自由端部423通过的路径45(见图3)。所述带由在外壳41的底部处的枢转关节部455锚固在固定端部,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一系列棘轮齿422。这种带本身是已知的。我们偏好使用具有内部金属增强件的带。为了更好地保护框架管,我们还提供了橡胶衬里425,所述橡胶衬里425部分地围绕带42的内面延伸;橡胶衬里425可以与接触面衬里462一体地延伸或者从接触面衬里462连续延伸。

带42的自由端部423插入到带路径45的嘴部451中,延伸通过位于张紧控制杆43和保持卡爪442下方的这个路径并且通过出口452(所述出口452由外壳41的一部分覆盖)延伸出来,以控制带运动。

保持卡爪442包含在枢转的保持部件44中(见图4和图7),所述枢转的保持部件44包括位于构成释放按钮441的前臂和在其下侧上具有卡爪442的后臂448之间的枢轴443。枢轴443与壳体41接合,使得由卡爪442防止带齿的带42从带路径45撤回,除非推动释放按钮441,向上枢转后臂448和卡爪442以脱离带,用于其撤回。这种机构本身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带类型的抓持件使得各种尺寸和形状的框架管能够紧凑并安全的连接而没有损坏框架管的风险。

张紧控制杆43本身是常规型的,其具有在带路径451的嘴部附近的枢轴431以及向下的张紧卡爪432(见图4),所述向下的张紧卡爪432在张紧控制杆43在张紧行程(抵抗传统的回位弹簧)中上提时与带齿422接合,以利用机械优势将所述带进一步驱动到路径45中。张紧控制杆43还具有暴露出释放按钮441的窗口。

顺便提及,图3和图8示出了作为可选变形方案的张紧控制杆的更长构造。

第一抓持装置4能够由钥匙操作的锁6和圆柱/塞锁定,以防止释放所述带,所述钥匙操作的锁6在外壳41的一侧处具有锁眼62,所述圆柱/塞横向地延伸跨过壳体并且与带保持部件44相互作用。具体地,锁的可旋转塞61(由钥匙转动的部分)在其端部上承载扁平伸出支托件63(见图8)。带保持部件44具有向下伸出的径向控制凸缘444,所述向下伸出的径向控制凸缘444承载细长控制槽部分445,所述细长控制槽部分445具有槽,所述槽具有宽端部446和窄端部447,锁6的端部控制支托件63伸入到所述槽中。只要控制凸缘444能够摆动,则释放按钮441能够被下压(以释放带),并且这仅仅在锁定控制支托件63转动成与控制槽445的窄端部447对准时是可行的。

第一(自行车端部)抓持装置壳体41还容纳用于支撑杆的另一个端部处的第二(承载架端部)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这为了致动博登线缆8的内部线材81,所述内部线材81的外部护套82安装在第一抓持壳体41的插入塞412中(图4)并且所述内部线材具有保持端扩大部83,所述保持端扩大部83延伸进壳体41的内部。线材端扩大部83由致动构件7的拉动臂72的线缆端座74保持,单独示出在图5中,致动构件7还具有连接到外壳41的枢轴71和向前伸出的致动控制杆73,所述向前伸出的致动控制杆73朝着第一抓持装置的前接触面46延伸。这种接触面具有凹陷部或者窗口开口461(见图4、6和8),在所述凹陷部或者窗口开口461处暴露出致动构件7的致动控制杆73,使得在没有物体夹持在夹持装置中时致动控制杆能够被用户的手指轻易地按下。当所述带将物体夹持在接触表面上时,凹陷部或者进出窗口461完全被覆盖;甚至连凹陷部或者进出窗口461的存在都不明显。因此,当本发明的支撑杆在相应端部处被锁定到框架/自行车构件时,第三者没有办法释放第一抓持装置(因为其需要钥匙)或者第二抓持装置(因为不能进入第二抓持装置的释放致动器,直到已经打开了第一抓持装置为止)。

压下释放控制杆73会枢转构件7,以拉动博登线缆8的内部线材81,并且这种拉动被传递到现在描述的第二抓持装置和支撑杆的另一端。

第二抓持装置包括静止卡爪51和可动卡爪52,通过位于杆2远侧的枢轴使得可动卡爪52枢转。像第一抓持装置的壳体41那样,第二抓持装置的静止部分51安装在两个互为镜像的部分上,因此它们能够容纳内部结构。而且还能够完全包含枢轴59的枢轴销,用于安全。

现在描述用于第二抓持装置的保持机构和释放致动器。

静止部分51具有圆周延伸(相对于枢轴59)的锁扣路径或者卡锁开口58,所述锁扣路径或者卡锁开口58接收在可动卡爪52的端部上的突出的锁扣部分53并且限定所述锁扣部分53的插入路径。静止部分的侧部防护件581向前伸出到该锁扣路径58的两侧,并且可动卡爪52具有端部凸缘523,所述端部凸缘523互补地装配到静止部分的抵接表面上,使得在闭合状态中,见图11,各部件之间的接合部、特别是卡锁/锁扣元件之间的接合部被卡爪构件的紧密配合的接合线所掩饰。在框架管夹持在抓持装置中的情况下,这防止与机构发生干扰。

静止部分51的塞部分512容纳卡锁机构,从而限定了纵向腔,所述纵向腔构成了用于承载架穿梭件55的穿梭路径56,所述承载件穿梭件55在其外端处具有卡爪或者齿形的止动件551。作用在静止塞512内部的弹簧座561上的复位弹簧57驱使承载架穿梭件55至其外部的锁定位置。止动件551(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一对,以有助于线缆线材81的端部球形件84进出,见图11和12)具有倾斜凸轮面555和垂直锁扣面556。互补地,可动卡爪52的锁扣部分53在其末端具有倾斜凸轮面531,在所述倾斜凸轮面531之后为垂直肩部522和用于止动件551的凹陷部532。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当锁扣伸出部53被向下推入到插入路径或者锁扣路径58中时,锁扣和止动件的相应凸轮表面531、555接合,以推动止动穿梭件55抵抗其弹簧返回,并且当肩部533穿过止动件551时,它们再次向前弹回到凹陷部532中,从而防止重新打开夹持件5,除非收回止动件。这仅仅通过如下方式来完成:按压在支撑杆另一端的通过窗口461暴露出的致动器控制杆73上,从而拉动博登线缆8的线材81以抵抗其弹簧而收回承载架穿梭件55,撤回止动件并且释放可动卡爪52。

在图9至图11的实施例中,静止和可动卡爪51、52的向内接触表面515、525形成为沿圆周具有一系列接触锯齿件或者肋状件,以在框架管上提供抓持部。另外地或者替代地,橡胶衬里段516、526能够包括在如图3和图13的构造中所示的夹持件中,在这一方面,所述橡胶衬里段516、526是变形方案。

图14示出了第二抓持装置的其它变形方案。可动和静止卡爪52、51与先前实施例类似。然而,静止部分51的侧防护件581的远侧边缘向内向中央延伸,以在插入路径和保持承载架管的腔之间形成用于插入路径58的远侧壁。由此在所有侧部上包封锁扣路径58并且具有更大的阻力抵抗锁定时锁扣部分53的被迫撤回。

博登线缆的球形端部83能够相对于止动件支架55旋转,从而避免在夹持装置旋转的情况下累积拉线的扭转。

本公开的支撑杆较之已知的支撑杆具有显著改善,其能够通过单个锁定动作以及自行车端部处的交感式带型夹持件可靠地锁定两个夹持件。用于操作锁的钥匙可以与总体上用于相对于承载车辆锁定自行车承载架(例如锁定到其牵引杆上)的钥匙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