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86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车用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将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可以将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其中,存在使座椅主体前倒并可以收纳于在座椅前方设置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后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具备由安装轴及脚部件构成的收纳构造,该安转轴安装于车体地板并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该脚部件可旋转地支持于保持槽,该保持槽的上端支持座椅衬垫的前方部分,下端固定于收纳地板。

在座椅主体的收纳操作时,通过座椅靠背相对于车体地板以使座椅衬垫向收纳地板移动的方式旋转,脚部件与座椅靠背连动并以保持槽为中心旋转,成为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构成。

另外,车用座椅成为可以从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向翻起状态切换的构成,该翻起状态为使脚部件从保持槽脱离后使座椅衬垫向上方跳起的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9-673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可以收纳座椅主体的座椅中,在收纳了座椅主体的收纳状态时,能够将空出来的空间作为行李箱空间使用。

因此,需要尽可能大的确保该行李箱空间,谋求在收纳状态时座椅的小型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座椅中,不仅在设置座椅主体的车体地板面安装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还在收纳地板面安装,为了收纳座椅主体形成了复杂的构造。

因此,需要以简单的构造便可以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车用座椅中,由于支持座椅衬垫的脚部件连结于座椅衬垫与收纳地板之间,因而形成了长尺状的部件。

这样,通过使用状态与翻起状态的切换操作使脚部件从保持槽装拆时,由于脚部件的全长较长,导致脱离的脚部件在前后方向的振幅变大,使脚部件再次安装于保持槽的操作变得困难。

因此,需要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座椅中,一般情况下,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系绳锚栓组装于座椅主体(座椅靠背或座椅衬垫)的特定位置。

在将此系绳锚栓组装于座椅主体时,一旦谋求确保系绳锚栓的组装刚性,会容易使系绳锚栓过重、大型化,导致座椅主体过重、大型化。

因此,需要确保系绳锚栓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实现座椅主体的轻量化、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特别是,可收纳座椅主体的座椅具备复杂的收纳构造,因此更加需要在系绳锚栓的配置上想办法。

另外,在可收纳专利文献1这样的座椅主体的座椅中,以保护不受来自外部的撞击或防止异物的入侵为目的,一般情况下,安装有从上方覆盖构成收纳构造的安装轴或保持槽等的树脂制的盖。

然而,并没有考虑利用此盖容易地从使用状态进行切换操作。

因此,需要利用包括该盖在内的已有构成配件,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另外,一般情况下,如上所述的树脂制的盖形成为有底的箱体状,覆盖安装轴或保持槽等的上方部及侧方部。

但是,在使用状态时,由于在上方竖立有座椅部分,因此,在组装盖时,有可能需要规定操作顺序,操作变得繁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存在将盖分割构成的技术。这样,通过将盖分割构成,能够将各盖片插入并且合并,因而操作性提高。

然而,存在各盖片的校准比较繁杂这一问题。

另外,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接合部分的刚性。

进一步地,也需要使接合部分难于用眼睛确认,从而确保外观性。

另外,在可收纳专利文献1这样的座椅主体的座椅中,由于具备可折叠地连结座椅靠背的倾斜机构及用于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机构,因此构造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在构成配件的配置上想办法来确保座椅整体的刚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内设置座椅时,应该设置为考虑了车辆内部的形状及内部装饰配件的设置空间的配置布局,在以座椅衬垫为基准位置时,需要将座椅靠背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移动来配置等。

因此,在上述这样的座椅中,需要确保座椅整体的刚性,同时需要考虑了车辆内的配置布局的设计。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收纳了座椅主体的收纳状态时实现了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造便可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容易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系绳锚栓的组装刚性,并实现了座椅主体的轻量化、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各盖片的位置校准变得容易,同时确保操作顺序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操作效率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更高的刚性及外观性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座椅整体的刚性并考虑了车辆内的配置布局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具备座椅主体,该座椅主体具有作为靠背部的座椅靠背、连结于该座椅靠背且作为就座部的座椅衬垫,是一种可将该座椅主体收纳于在车体地板形成的收纳位置的车用座椅,具备左右的底部导轨、左右的上部导轨及倾斜装置,该左右的底部导轨安装于所述车体地板上并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该左右的上部导轨沿该底部导轨可滑动地安装并支持所述座椅主体;该倾斜装置配置于与该上部导轨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高度位置,相对于所述车体地板侧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主体。

如上所述,由于倾斜装置配置于与安装于车体地板上的上部导轨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高度位置,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低地设定倾斜装置的高度位置。结果,在使座椅主体向车体地板侧收纳旋转时,座椅整体的高度位置变低,能够广阔地确保在座椅上方形成的行李箱空间。

即,能够实现在收纳状态时实现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可将所述座椅主体收纳于比所述车体地板更低的位置,具备安装于所述左右的上部导轨上并支持所述座椅主体的支持基座;安装于该支持基座上并作为所述倾斜装置的旋转轴连结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座椅旋转轴;上端部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另一端侧,下端部可装拆地支持于所述支持基座上的装拆脚。

如上所述,由于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全部配置于车体地板上,因此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便可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另外,由于装拆脚的下端部分并非像之前那样配置于收纳地板,而是配置于车体地板上,因此能够使装拆脚的全长变小。装拆脚的全长变小,从而装拆脚的前后方向的振幅相应变小,因而装拆脚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因此,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变得更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倾斜装置配置于比所述上部导轨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倾斜装置不会干涉配置于左右的上部导轨之间的构成配件,因此倾斜装置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能够将左右的上部导轨之间的间距变窄,能够抑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座椅的大型化。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安装于所述左右的上部导轨之间并可将该上部导轨锁定为支持于所述底部导轨的状态的导轨锁定装置,所述倾斜装置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导轨锁定装置重合的前后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抑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座椅的大型化。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配置于比所述座椅主体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并用于安装在安全带设置的锁舌的带扣,所述倾斜装置与所述带扣隔着所述座椅主体配置于相互相反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相互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用于将所述底部导轨连结于所述车体地板上的地板连结部件,该地板连结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倾斜装置重合的左右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主体能够有效地承受施加于座椅前后方向的荷重负荷。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地板连结部件配置于比所述倾斜装置更靠座椅后方。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主体够有效地承受在车辆加速时及后面碰撞时施加的后方负荷。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地板连结部件的至少一个配置于比所述倾斜装置更靠座椅前方。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主体能够有效地承受在车辆减速时及前面碰撞时施加的前方负荷。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连结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部与所述倾斜装置的连结托架,该连结托架安装于比所述倾斜装置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于与所述支持基座夹住所述倾斜装置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倾斜装置的组装刚性提高。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连结托架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左右侧方部分,所述左右的连结托架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上部导轨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另一方配置于比所述上部导轨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从座椅宽度方向的任意一方侧进行左右的连结托架的组装操作,提高组装操作的效率。

此时,优选的是相对于所述上部导轨的后方部分,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锚栓部件被安装。

如上所述,由于锚栓部件相对于固定于车体地板上的上部导轨的后方部分被安装,与现有技术中安装于座椅靠背或座椅衬垫的情况相比,组装于刚性较高的构成配件。结果,确保锚栓部件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抑制锚栓部件过重、大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座椅主体的轻量化、小型化。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可将所述上部导轨锁定为支持于所述底部导轨的状态的导轨锁定装置,该导轨锁定装置具有用于在锁定所述上部导轨的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带,该操作带配置于所述锚栓部件的周边。

根据上述构成,操作者在组装锚栓部件时,通过操作位于锚栓部件的周围的操作带,能够适宜调整座椅主体的前后位置,提高操作者的组装效率。

此时,优选的是可在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与使所述座椅主体从所述使用状态移动的移动状态之间切换,具备设置于车体地板侧的支持基座;安装于该支持基座上并且以使所述座椅主体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或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座椅旋转轴;上端侧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另一端侧,下端侧可装拆地保持于设置在所述支持基座上的脚保持部件的装拆脚;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并在所述座椅主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与所述移动状态之间移动时,引导与所述座椅主体一同移动的所述装拆脚的基座盖;在该基座盖设置有盖安装部,该盖安装部配置于所述脚保持部件的周边并可安装于所述支持基座。

如上所述,由于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的基座盖在座椅主体在使用状态与移动状态之间移动时,引导与座椅主体一同移动的装拆脚,因此,利用作为已有的构成配件的基座盖,能够实现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容易的车用座椅。

并且,由于在基座盖设置有配置于脚保持部件的周边并可安装于支持基座的盖安装部,因此基座盖在脚保持部件周边的组装性比较稳定,基座盖相对于装拆脚的引导性比较稳定。结果,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变得更容易。

并且,由于脚保持部件没有像现有技术那样配置于收纳地板,而是配置于车体地板侧,因此能够使装拆脚的全长变小。装拆脚的全长变小,从而装拆脚的前后方向的振幅相应变小,装拆脚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因此,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变得更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可在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与使所述座椅主体从所述使用状态移动的移动状态之间切换,具备设置于车体地板侧、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下方并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侧的支持基座;安装于该支持基座上,并且以使所述座椅主体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或座椅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座椅旋转轴;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的基座盖;所述支持基座通过一对的侧边基座部规定侧方部,所述基座盖以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前后方向被分割为前方盖及后方盖的方式构成,所述前方盖的后方侧端部与所述后方盖的前方侧端部以挟持盖固定框架的状态被固定,该盖固定框架以在一对的所述侧边基座部架起的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基座盖可以分割为前方盖及后方盖而构成。因此,在组装时,连结前方盖的后方端部与后方盖的前方端部,这时,以盖固定框架被两者挟持的状态连结,该盖固定框架以在一对的支持部件架起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完成品的基座盖以前方盖及后方盖在前方盖的后方端部及后方盖的前方端部把握盖固定框架的状态被连结。

因此,在组装操作时,以此盖固定框架为校准的基准即可,校准变得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可在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与使所述座椅主体从所述使用状态移动的移动状态之间切换的车用座椅,具备用于将该车用座椅连结于车体地板上的地板连结部件,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中心位置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一方侧错开配置,所述地板连结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中心位置向所述一方侧错开配置。

在上述车用座椅中,由于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衬垫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一方侧错开配置,因此能够实现适当考虑了车辆内的配置布局的车用座椅。

并且,由于地板连结部件在以座椅衬垫为基准位置时,与座椅靠背向相同侧错开而偏移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承受就座的乘客的荷重,能够确保座椅整体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低地设定倾斜装置的高度位置。结果,在收纳座椅主体时,座椅整体的高度位置变低,能够广阔地确保在座椅上方形成的行李箱空间。即,能够实现在收纳状态时实现了小型化的车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便可收纳于收纳地板的座椅。另外,在使座椅主体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移动时,切换操作变得良好。

根据本发明,提高倾斜装置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另外,能够抑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座椅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座椅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高倾斜装置与带扣的相互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座椅主体能够有效地承受施加于座椅前后方向的荷重负荷。

根据本发明,座椅主体能够有效地承受在车辆加速时及后面碰撞时施加的后方负荷。

根据本发明,座椅主体能够有效地承受在车辆减速时及前面碰撞时施加的前方负荷。

根据本发明,提高倾斜装置的组装刚性。

根据本发明,提高左右的连结托架的组装操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儿童座椅用的锚栓部件与现有技术相比,组装于刚性较高的构成配件。结果,确保锚栓部件的组装刚性,同时,能够抑制锚栓部件过重、大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座椅主体的轻量化、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高操作者对锚栓部件及导轨用操作带的组装操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利用作为已有的构成配件的基座盖,能够实现从使用状态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另外,在基座盖的脚保持部件周边的组装性比较稳定,基座盖相对于装拆脚的引导性稳定。结果,切换操作变得更容易。另外,脚保持部件并非像以前一样配置于收纳地板,而是配置于车体底板侧,因此能够缩小装拆脚的全长。装拆脚的全长变小,从而装拆脚的前后方向的振幅相应变小,装拆脚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因此,切换操作变得更容易。

根据本发明,基座盖以可以被分割为前方盖及后方盖的方式构成,以盖固定框架被两者挟持的状态连结,该盖固定框架以在一对的支持部件架起的方式配置。

因此,在组装操作时,此盖固定框架为校准的基准,校准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适当地考虑了车辆内的配置布局的车用座椅。另外,能够有效地承受就座的乘客的荷重并确保座椅整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从其他角度看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3为作为车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4为车用座椅的支持基座的立体图。

图5为支持基座的平面图,是表示导轨锁定装置的图。

图6为图5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是表示导轨锁定装置的带子钩住槽的图。

图7为座椅框架的正面图。

图8为车用座椅的支持基座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是表示倾斜装置周边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车用座椅的支持基座的立体图。

图12为保护支持基座的基座盖的立体图。

图13从里侧看基座盖时的立体图。

图14为从正旁边看基座盖及支持基座时的纵截面图。

图15从里侧看基座盖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基座盖的装配状态的说明图。

图17为图16的a部分的扩大图。

图18a为表示前方基座盖及后方基座盖的连结状态的说明图。

图18b为表示连结状态的说明图。

图19a为图17的b部分的扩大图。

图19b为图17的b部分的扩大图。

图20a为表示前方基座盖及后方基座盖的连结部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

图20b为表示连结部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

图20c为表示连结部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

图21a为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1b为说明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2a为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2b为说明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2c为说明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3a为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收纳状态向翻起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3b为说明从收纳状态向翻起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24a为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的动作的图。

图24b为说明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4a、b,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车用座椅的发明,该车用座椅的特征是,是一种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具备左右的导轨装置及倾斜装置,该左右的导轨装置固定于车体地板上且以使座椅主体可前后移动的方式支持座椅主体;该倾斜装置相对于架设在左右的导轨装置上的支持基座可旋转地连结座椅主体,倾斜装置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上部导轨重合的高度位置。

此外,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乘客就座一侧为座椅前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例如,为相当于车辆的后部座位的后部座椅。此外,在车辆前后方向具备三列座椅的座椅中,也可以作为第二列的中间座椅使用。

如图1、图2所示,车用座椅s主要由座椅主体、装拆脚30、支持基座40、脚保持部件50及基座盖60构成,该座椅主体具有座椅靠背1、座椅衬垫2及头枕3;该装拆脚30从下方支持座椅主体;该支持基座40从下方支持装拆脚30;该脚保持部件50安装于支持基座40上并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30的下端;该基座盖60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

另外,如图3、图4所示,车用座椅s具备左右的导轨装置7、导轨锁定装置8及倾斜装置13,该左右的导轨装置7通过地板连结部件6安装于车体地板并以使座椅主体可前后移动的方式支持座椅主体;该导轨锁定装置8可以锁定导轨装置7、该倾斜装置13相对于支持基座40可旋转地连结座椅靠背1。

进一步地,在导轨装置7的后方部分安装有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锚栓部件9。

如图21a所示,在车用座椅s的座椅前方侧设置有形成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的凹型的收纳地板。

车用座椅s为可以进行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使座椅主体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这3种状态的座椅设置的座椅。

具体而言,乘客拉伸图1的操作杆1c的话,座椅主体向前倒并折叠,车用座椅s从图21a所示的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于收纳地板的图22c所示的收纳状态。另外,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抬起,从收纳状态切换为图23b所示的翻起状态。进一步地,乘客拉伸作为操作部分发挥作用的装拆脚30的话,座椅衬垫2相对于座椅靠背1向座椅下方旋转,从翻起状态恢复至图24b所示的使用状态。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1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后背的靠背部,在作为骨架的图2的靠背框架10载置有缓冲垫1a,被表皮1b覆盖而构成。在座椅靠背1上面,在座椅宽度方向的右侧配置有操作杆1c。

此外,在座椅靠背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左侧安装有用于支持就座的乘客的腕部的扶手4。

如图1所示,座椅衬垫2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在作为骨架的图2的衬垫框架20载置有缓冲垫2a,从缓冲垫2a的上面被表皮2b覆盖而构成。

在座椅衬垫2的左侧安装有带扣5,该带扣5用于安装设置于未图示的安全带锁舌。如图2所示,带扣5与倾斜装置13隔着座椅主体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的位置。

头枕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支柱载置缓冲垫3a,被表皮3b覆盖而构成。

头枕支柱一般由左右的支柱主体部、连结左右的支柱主体部的上端的支柱连结部构成。

在上述构成中,头枕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配置于与座椅衬垫2的中心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关于对车辆内的配置布局基本没有影响的头枕3,能够设定为优先了座椅刚性的配置。

如图2、图3所示,地板连结部件6安装于座椅的左右侧方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与倾斜装置13重合的左右位置。

地板连结部件6具备地板连结部件6a、后方地板连结部件6b,该地板连结部件6a、后方地板连结部件6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隔着倾斜装置13的位置。

前方地板连结部件6a由弯曲形状的板体构成,如图3所示,一端与左右的底部导轨7a的前方部分重合并通过螺栓缔结,另一端向座椅前方延伸并通过螺栓缔结于车体底板上。

右侧的前方地板连结部件6a以稍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向座椅前方延伸,比左侧的前方地板连结部件6a更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倾斜配置。

如图2、图3所示,后方地板连结部件6b由平板形状的板体构成,一端安装于左右的底部导轨7a的后方部分,另一端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并通过螺栓缔结于车体地板上。

后方地板连结部件6b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倾斜装置13及支持基座40的后端部分之间。

如图7所示,在上述构成中,座椅靠背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座椅衬垫2的中心位置,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左侧错开配置。

并且一对的地板连结部件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同样相对于座椅衬垫2的中心位置向左侧错开并偏移配置。

因此,考虑车辆内的配置布局,同时能够实现确保了座椅的刚性的座椅。

导轨装置7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座椅主体与车体地板之间,如图3所示,通过地板连结部件6固定于车体地板上,主要由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底部导轨7a、沿底部导轨7a可滑动地被支持的左右的上部导轨7b、连结左右的上部导轨7b的后方部分的导轨连结部7c构成。

在左右的上部导轨7b的上面架设有支持基座40,如图4所示,在支持基座40上安装有导轨锁定装置8,该导轨锁定装置8可将上部导轨7b以支持于底部导轨7a的状态锁定。

在导轨连结部7c安装有锚栓部件9及作为导轨锁定装置8的操作部的第1操作带8d,该第1操作带8d配置于与锚栓部件9相邻的位置。

如图4、图5所示,导轨锁定装置8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倾斜装置13重合的前后位置,另外,配置于左右的上部导轨7b之间。

导轨锁定装置8主要由导轨锁定主体8a、旋转杆8b、第1操作带8d及第2操作带8e构成,该旋转杆8b连结导轨锁定主体8a与操作带并随着操作带的牵引以旋转轴8c为中心旋转;该第1操作带8d及第2操作带8e钩住于旋转杆8b的一端。

详细而言,第1操作带8d钩住于在旋转杆8b的一端设置的带子钩住槽8g。第2操作带8e通过钩住于旋转杆8b的一端的牵引线缆8f被安装。

导轨锁定主体8a为可以使上部导轨7b从锁定状态解除的机构。该导轨锁定主体8a连结上部导轨7b与旋转杆8b,并通过伴随旋转杆8b的旋转动作使未图示的啮合槽从未图示的啮合爪脱离,使上部导轨7b从锁定状态解除,该未图示的啮合槽设置于上部导轨7b;该未图示的啮合爪设置于底部导轨7a。

旋转杆8b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轴支旋转轴8c,同时夹着旋转轴8c连结导轨锁定主体8a及操作带。

如图5所示,第1操作带8d的一端钩住于带子钩住槽8g,另一端向座椅后方延伸并可滑动地被设置于导轨连结部7c的引导线缆引导,以向导轨连结部7c的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第2操作带8e的一端连结于牵引线缆8f,另一端可滑动地被设置于支持基座40上的引导线缆引导,以稍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的同时向座椅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牵引线缆8f的一端在旋转杆8b中钩住于比带子钩住槽8g更靠端部的部分,另一端向座椅后方延伸,被导轨连结部7c的引导线缆引导并折返,向座椅前方延伸并连结于第2操作带8e。

如图6所示,带子钩住槽8g具有比其开口部分更宽幅的槽空间。

带子钩住槽8g的开口部分具有用于将第1操作带8d的一端向槽内引导的引导形状。

具体而言,该开口部分在带子钩住槽8g的深度方向上,以越靠近底部部分越窄幅的喇叭状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该开口部分中,旋转杆8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部分,以比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深度方向更向下凹陷的方式被一部分开槽,在开口部分产生阶梯状的高低不平。

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操作带8d组装于旋转杆8b,能够抑制被组装的第1操作带8d的脱落。

锚栓部件9由用于连结儿童座椅的大致コ字形状的线缆部件构成,如图3、图4所示,安装于导轨连结部7c的前面。

锚栓部件9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在左右的上部导轨7b之间的中央部分配置的第1操作带8d更靠倾斜装置13侧的位置。

另外,锚栓部件9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作为头枕3的芯材的左右的支柱主体部之间。

锚栓部件9、第1操作带8d通过图12所示的基座盖60从上方被覆盖,贯穿在基座盖60设置的锚栓贯穿孔72、带子贯穿孔73并向上方露出。

靠背框架10由作为座椅靠背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3所示,在靠背框架10的左右外侧面的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与支持基座40连结的左右的连结托架11。

连结托架11由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弓型的板金部件构成,连结托架11的上端安装于靠背框架10,其下端安装于支持基座40。此外,在连结托架11的左右内侧面组装有提高刚性的加强托架11a。

在左侧的连结托架11的下端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轴支于支持基座40的座椅旋转轴12,在右侧的连结托架11的下端部安装有相对于支持基座40可旋转地连结靠背框架10的倾斜装置13。

此外,右侧的连结托架11配置于比位于右侧的上部导轨7b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另一方面,左侧连结托架11配置于比位于左侧的上部导轨7b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

倾斜装置13由公知的装置构成,如图8-图10所示,被收纳于右侧的连结托架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通过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被组装于支持基座40的外侧面。

另外,倾斜装置1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上部导轨7b一部分重合的高度位置,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部导轨7b的大致中央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比右侧的上部导轨7b更靠外侧。

倾斜装置13主要由倾斜装置主体13a、作为倾斜装置13的旋转轴的座椅旋转轴12、以使靠背框架10以座椅旋转轴12为中心向前方侧旋转的方式施力的未图示的螺旋弹簧构成。

座椅旋转轴1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轴支于连结托架11、倾斜装置主体13a、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

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一端卡止于靠背框架10侧,另一端卡止于支持基座40侧。

倾斜装置13可以切换为将靠背框架10的旋转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能够将靠背框架10锁定为图1的起立姿势,并能够通过操作操作杆1c解除锁定状态,通过螺旋弹簧的施力使靠背框架10向前方侧旋转并向车体地板侧折叠。

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为用于将倾斜装置主体13a安装于支持基座40的外侧面的部件,将外侧托架14a与内侧托架14b组装并形成为大致中空体。

在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用于轴支座椅旋转轴12的旋转轴孔。

另外,在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的前方部分及后方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组装于支持基座40的侧边基座部41的螺栓组装部14c。

此外,设置于连结托架11的法兰部11b通过抵接于外侧托架14a及内侧托架14b的上端相互决定位置。

衬垫框架20由作为座椅衬垫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3所示,主要由配置于左右侧方的侧边框架21、连结各侧边框架21的前方部分的前方连结管22、连结各侧边框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中央连结管23、连结前方连结管22与中央连结管23的板状的盘式框架24构成。

侧边框架21由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其前方部分与前方连结管22相连,在其后端部分安装有相对于靠背框架10可旋转地连结衬垫框架20的衬垫旋转装置25。

此外,如图2所示,在侧边框架21的后方部分安装有以包围侧边框架21的方式覆盖的纵截面コ字形状的外侧衬垫盖21a及内侧衬垫盖21b。

前方连结管22由コ字形状的管部件构成,在其左右内侧面安装有相对于衬垫框架20可旋转地连结装拆脚30的脚旋转装置28。

衬垫旋转装置25由公知的装置构成,如图3所示,具备衬垫旋转轴26、以衬垫旋转轴26为中心将衬垫框架20向下方侧施力的螺旋弹簧27。

衬垫旋转轴26在左右方向上轴支于靠背框架10侧及衬垫框架20侧,螺旋弹簧27的一端卡止于靠背框架10侧,另一端卡止于衬垫框架20侧。

衬垫旋转装置25可以切换为锁定衬垫框架20的旋转动作的锁定状态。

如图22c所示,在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时,具体而言,在将靠背框架10向衬垫框架20侧折叠的状态时,衬垫旋转装置25锁定衬垫框架20的旋转动作。并且,如图24a所示,拉伸作为操作杆发挥作用的装拆脚30的话,解除锁定状态,通过螺旋弹簧27的施力能够使衬垫框架20相对于靠背框架10向下方侧旋转。

脚旋转装置28具备脚旋转轴28a及弹簧部件28b,该弹簧部件28b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将装拆脚30向衬垫框架20的相反侧施力,换言之,向远离衬垫框架20的方向施力。

脚旋转轴28a在左右方向轴支于前方连结管22与装拆脚30的上端部,弹簧部件28b的一端卡止于衬垫框架20侧。另一端卡止于装拆脚30侧。

脚旋转装置28可以切换为将装拆脚30的旋转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如图22a所示,装拆脚30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在收纳于衬垫框架20侧时,锁定装拆脚30的旋转动作。并且,如图24a所示,拉伸被锁定的装拆脚30的话,解除锁定状态,通过弹簧部件28b的施力,能够以恢复至使用状态的方式使装拆脚30移动至可以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

如图3所示,装拆脚30为支持座椅衬垫2的大致コ字形状的管部件,具备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脚主体部31、连结各脚主体部31的下端的脚连结部32。

脚主体部31的上端在衬垫框架20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连结于其左右内侧面,脚连结部3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可装拆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

装拆脚30的上端部比装拆脚30的下端部更向座椅前方突出,从装拆脚30的下端部面向装拆脚30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倾斜。

支持基座40为支持座椅主体的部件,如图11所示,具备沿左右的上部导轨7b配置的左右的侧边基座部41、连结各侧边基座部41的前方部分的第1基座连结部42、连结各侧边基座部4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第2基座连结部43、安装于各侧边基座部41的上面的左右的加强基座部44、连结第1基座部42及第2基座部43并支持脚保持部件50的保持部件支持部45、在后方连结配置于左右的侧边基座部41之间的盖固定框架46。

此外,如图7所示,支持基座4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一对的地板连结部件6的中心位置大致为同一位置,相对于座椅衬垫2的中心位置向右侧错开并偏移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承受就座的乘客的荷重。

侧边基座部41由在前后方向长尺状的大致曲柄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如图11所示,由连结于上部导轨7b上面的连结壁部41a、从连结壁部41a的左右内侧端部向下方弯曲的内侧壁部41b、从连结壁部41a的左右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外侧壁部41c构成。

第1基座连结部42及第2基座连结部43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形的管部件构成,在前后方向空出一定的距离而配置。

如图11所示,加强基座部44由在前后方向长尺状的大致曲柄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由连结于侧边基座部41上面的连结壁部44a、从连结壁部44a的左右内侧端部向下方弯曲的内侧壁部44b、从连结壁部44a的左右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外侧壁部44c构成。

第1基座连结部42及第2基座连结部43各自的左右两端部被侧边基座部41与加强基座部44夹住并连结。

加强基座部44与侧边基座部41在上下重合并形成封闭截面构造,支持基座40成为中空盒状的形状。

如图9所示,在该封闭截面构造形成部分的外侧面组装有倾斜装置安装托架14。

另外,在该封闭截面构造形成的部分,在与装拆脚30相向的位置形成有向与装拆脚30一侧的相反侧(下侧)凹陷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47。

如图11、图14所示,保持部件支持部45为支持脚保持部件50的弯曲形状的板金部件,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向着与装拆脚30侧相反的车体地板侧向下方凹陷的凹形状的弯折部45a。

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前方部分安装于第1基座连结部42,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后方部分安装于第2基座连结部43。

如图11所示,在弯折部45a的上面安装有脚保持部件50。另外,如图14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夹着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设置于基座盖60的盖安装部65通过螺栓缔结。

盖固定框架46为截面圆形的棒状的部件,在各侧边基座部41的后方(至少比构成倾斜装置13的座椅旋转轴12更靠后方)连结各侧边基座部41之间。

此盖固定框架46配置于构成后述基座盖60的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的连结部分而构成,该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以挟持此盖固定框架46的状态被连结。

由于该构成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构成,会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如上所述,盖固定框架46配置于比构成倾斜装置13的座椅旋转轴12更靠后方,据此,即使使车用座椅s位移,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的连结部分很难通过眼睛确认,提高外观性。

另外,由于盖固定框架46为截面圆形的棒状部件(也就是圆棒),因此,在组装前方盖61及后方盖71时可以旋转,同时由于表面没有边缘,组装变得容易。

如图3、图11所示,脚保持部件50由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30的大致u字形状的夹子部件构成,具有一对的侧壁部51、连结各侧壁部51的下端部的底壁部52。

各侧壁部51从其下端部面向上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换言之,以使脚保持部件50的开口部分变窄的方式向开口部内侧方向弯折,在其上端部形成有向开口部外侧方向回折的卷取部53。

底壁部52构成为弯曲形状,沿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弯折部45a被安装。

如图14所示,底壁部52具备将其一部分弯折立起的弯折立起部52a,弯折立起部52a钩住于贯穿弯折部45a而形成的未图示的钩住孔并通过螺栓缔结。

一对的卷取部53分别贯穿设置于基座盖60的开口部,露出于装拆脚30的外部。

如图11、图14所示,脚保持部件50在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向前倾的位置被支持于保持部件支持部45。换言之,脚保持部件50在使其开口部分向着斜前上方的位置,被支持于保持部件支持部45。

在与脚保持部件50邻接的部分配置有惯性锁定装置54,该惯性锁定装置54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将装拆脚30的脚连结部32以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的状态锁定。

惯性锁定装置54由公知的锁定装置构成,安装于支持基座40并在前后方向配置于第1基座连结部42与第2基座连结部43之间,另外,在前后方向配置于与脚保持部件50重合的前后位置。

另外,惯性锁定装置54配置于位于比支持基座40的中心位置更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空出的空间。

基座盖60由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整体的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12所示,由配置于座椅前方侧的前方盖61、配置于前方盖61的后方的后方盖71构成。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以挟持盖固定框架46的状态以滑入配合的方式结合。

此基座盖60被用于覆盖设置在支持基座40的下方的驱动机构,保护该驱动机构部分。

<关于前方盖>

如图1、图12所示,前方盖61具备引导与座椅主体一同移动的装拆脚30的引导形状。

具体而言,前方盖61具备收纳装拆脚30的脚收纳凹部62、配置于比脚收纳凹部62更靠座椅后方并限制装拆脚30向比脚收纳凹部62更向后方移动的脚移动限制部63、配置于比脚收纳凹部62更靠座椅前方并可与座椅衬垫2的一部分抵接的一对的基座抵接部64。

另外,在前方盖61形成有配置于脚收纳凹部62的底部部分并可通过螺栓缔结于支持基座40的盖安装部65。

如图12所示,脚收纳凹部62由从基座盖60上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向下方侧凹陷的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构成,向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

脚收纳凹部62由一对的前后侧壁部62a、一对的左右侧壁部62b、连结这些侧壁部的下端部的底壁部62c构成,配置于使其开口部分向着斜前上方的位置。

一对的前后侧壁部62a、一对的左右侧壁部62b分别从底壁部62c向开口部分以变宽幅的方式形成并具有倾斜面。

如图12所示,脚收纳凹部62中,在一对的前后侧壁部62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分别形成有大致四角形状的开口部,如图14所示,脚保持部件50的一部分从基座盖60里面侧通过该开口部向外部露出。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后方的前后侧壁部62a及底壁部62c的连续部分形成有上下方向长尺状的开口部,惯性锁定装置54的一部分从基座盖60里面侧通过开口部向外部露出。

进一步地,在前方的前后侧壁部62a及底壁部62c的连续部分形成有从基座盖60表面面向支持基座40侧向下方凹陷的凹形状的盖安装部65。

如图12所示,脚移动限制部63由从基座盖60上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部分构成,从脚收纳凹部62的后方部分连续形成并沿座椅左右方向设置。

脚移动限制部63的上端比基座盖60上面稍向上方突出。

因此,在将装拆脚30收纳于脚收纳凹部62时,脚移动限制部63限制装拆脚30的后方移动,能够将装拆脚30向脚收纳凹部62侧引导。

如图12、图14所示,盖安装部65由从基座盖60上面向下方侧凹陷的大致圆形的凹部构成,在座椅宽度方向空出间隔形成一对,以抵接于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状态通过螺栓缔结。

详细而言,盖安装部65的下端部分安装于在保持部件支持部45中向下方凹陷的弯折部45a。

各盖安装部65在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于与脚保持部件50重合的前后位置,至少开口部分比脚保持部件50更向座椅前方突出。

另外,各盖安装部65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夹着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并且,右侧的盖安装部65配置于脚保持部件50与惯性锁定装置54之间。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基座盖60中,在脚收纳凹部62、脚移动限制部63及盖安装部65的各自的里面形成有一定形状的加强肋拱66。因此,基座盖60中,与其他构成配件接触的里侧部分成为支持刚性提高的形状。

另外,如图13所示,在上述基座盖60中,在脚收纳凹部62的里面形成有在座椅宽度方向夹着盖安装部65的一对的抵接肋拱67。

抵接肋拱67在脚收纳凹部62中沿左右侧壁部62b的倾斜面延伸,以抵接于支持基座40的方式突出。

因此,容易将基座盖60嵌入支持基座40。

另外,在前方盖61的后方端侧形成有前方侧连结部68。

此前方侧连结部68为用于连结后方盖71的机构。

前方侧连结部68具有多个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多个第二前方卡止爪68b而构成。

第一前方卡止爪68a为大致矩形的爪,形成于比前方盖61的后方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

此第一前方卡止爪68a以使自由端侧成为比基端部更靠后方端侧的方式倾斜,并向车身下方突出(由于在图5中是将下方侧图示为上方,因此,在本图中是向上方突出)。

并且,多个第一前方卡止爪68a沿前方盖61的后方端线以等间隔突出设置。

另外,第二前方卡止爪68b为大致矩形的爪,以使自由端侧成为比基端部更靠后方端侧的方式倾斜,并向车身下方突出(由于在图5中是将下方侧图示为上方,因此,在本图中是向上方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前方卡止爪68b形成为比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尺寸略小。特别是,以第二前方卡止爪68b的高度(从前方盖61基端面到自由端的距离)比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高度更小的方式构成,据此,向后方盖71的组装性提高。

多个第二前方卡止爪68b沿前方盖61的后方端(边缘部分),以等间隔突出设置,并且各第二前方卡止爪68b配置于邻接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68a之间(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68a之间的中间点)而构成。

据此,能够提高组装位置的精度及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形成有5个,同时,第二前方卡止爪68b形成有4个的例子,当然个数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适用状况进行变更。

另外,在面向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后方侧的面形成有3根从基端侧向自由端侧延伸的前方肋拱r1(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以及各侧边之间),提高刚性。

同样,在面向第二前方卡止爪68b的前方侧的面形成有2根从基端侧向自由端侧延伸的前方肋拱r1(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提高刚性。

另外,在前方盖61的后方端侧上,在宽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设置有倾斜装置13的圆形杯状的前方侧倾斜装置配置部69a。

另外,在宽度方向另一端部从外侧顺序形成有前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69b、前方侧连结托架贯穿孔69c。

另外,在前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69b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前方侧部嵌合孔69d。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矩形的孔在上下方向并列形成有2个,该前方侧部嵌合孔69d嵌合在后方盖71形成的后方侧部嵌合爪79d。

<关于后方盖>

后方盖71为从上方覆盖锚栓部件9及第1操作带8d的盖子,具备用于贯穿锚栓部件9的锚栓贯穿孔72、用于贯穿第1操作带8d的带子贯穿孔73、划分锚栓部件9与第1操作带8d之间的划分壁部74。

如图15所示,锚栓贯穿孔72、带子贯穿孔73的各自的外边缘部分沿锚栓部件9、第1操作带8d的延伸方向向下方延伸。

另外,在锚栓贯穿孔72的外边缘部分的底面形成有从该底面向下方延伸并抵接于图4的导轨连结部7c的加强肋拱75。

在上述构成中,锚栓贯穿孔72、带子贯穿孔73的各外边缘部分与加强肋拱75以抵接于导轨连结部7c的方式形成。

因此,基座盖60的位置决定变得容易,组装性变得良好。

另外,如图15-图17所示,后方盖71为与前方盖61相连结并覆盖后方侧的有底箱体状的部件。

在后方盖71的前方端侧形成有后方侧连结部78。

后方侧连结部78为用于连结前方盖61的机构。

后方侧连结部78具有多个后方卡止爪78a、多个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多个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而构成。

后方卡止爪78a在比后方盖71的前方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多个并列形成。

后方卡止爪78a由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构成为侧面看大致l字形状,该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从后方盖71向车身下方突出,并为大致矩形形状,该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从所述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向前方相对于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大致垂直地突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更小的方式构成,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从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的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突出。

这样基端侧的宽度变大,能够提高组装时高负荷部分的刚性。

另外,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的宽度以与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同等或稍大的方式构成。

这样是因为在组装时,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按压负荷。

进一步地,在面向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的后方的面侧与基端部的内拐角形成有3根在该内拐角中从上下方向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后方肋拱r2(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与各侧边之间),提高刚性。

另外,多个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为在后方盖71的前方端边缘部附近形成的矩形形状的孔,沿后方盖71的前方端边缘等间隔并列形成。

此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在组装时形成于第一前方卡止爪68a贯穿的位置,此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将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引导至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自由端的位置。

进一步地,多个的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为在比后方盖71的前方端部稍靠后方的位置形成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孔,沿后方盖71的前方端边缘等间隔并列形成。

另外,各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以配置于邻接的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78b之间(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78b之间的中间点)的方式构成,同时这些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在组装时形成于第二前方卡止爪68b贯穿的位置。

据此,能够提高组装位置的精度及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了与前方盖61的构成一致,后方卡止爪78a及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形成有5个,同时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形成有4个的例子,当然,个数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适用状态进行变更。

另外,在后方盖71的后方端侧中,在宽度方向一端部形成有配置有倾斜装置13的后方侧倾斜装置配置部79a。

另外,在宽度方向另一端侧,从外侧顺序形成有后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79b及后方侧连结托架贯穿孔79c。

这些部件在组装时,与形成于前方盖61的前方侧倾斜装置配置部69a、前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69b、前方侧连结托架贯穿孔69c组合,构成倾斜装置配置部h1、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h2、连结托架贯穿孔h3。

进一步地,在后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79b的外侧部分形成有后方侧部嵌合爪79d。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内侧方向突出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爪在上下方向并列形成有2个,该后方侧部嵌合爪79d嵌合于在前方盖61形成的前方侧部嵌合孔69d。

通过进一步采用这样的嵌合构成,前方盖61及后方盖71的位置决定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通过接近作为孔部构成的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h2或连结托架贯穿孔h3形成这样的嵌合构成,能够提高该部分的刚性。

<组合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5-图19a、19b,对通过将上述方式构成的前方盖61及后方盖71组合来构成基座盖60的方法进行说明。

开始,如图15所示,基座盖60被分割为前方盖61及后方盖71。

最后,如图16及图17所示,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通过形成于前方盖61后端侧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和第二前方卡止爪68b、以及形成于后方盖71前端侧的后方卡止爪78a(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以挟持盖固定框架46的状态被啮合固定。

此时的在后方盖71前端侧形成的后方卡止爪78a(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与盖固定框架46的配置位置关系在图18a表示,在前方盖61后端侧形成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及第二前方卡止爪68b与盖固定框架46的配置位置关系在图18b表示。

举例而言,如图18a所示,首先将在后方盖71前端侧形成的的后方卡止爪78a(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配置于盖固定框架46。

也就是说,设定为在构成后方卡止爪78a的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与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的内拐角部分配置盖固定框架46(也就是说,盖固定框架46被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与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覆盖)。

接下来,从车用座椅上方向下方将前方盖61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穿过后方盖71的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b,同时,从车用座椅上方向下方将前方盖61的第二前方卡止爪68b穿过后方盖71的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78c。

据此,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自由端侧从车用座椅下方按压构成后方卡止爪78a的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的自由端部。

进一步地,据此,配置于后方卡止爪下垂片171与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的内拐角部分的盖固定框架46通过被施加了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的按压力的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被向上方按压。因此,盖固定框架46通过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牢固地被向后方盖71的里面按压。这样,盖固定框架46被牢固地挟持,最终,相对于盖固定框架46,前方盖61及后方盖71被牢固地固定。

另外,此时,第二前方卡止爪68b在邻接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68a与后方卡止爪78a、78a之间(各组合形状之间)与盖固定框架46紧压抵接,规定盖固定框架46的后方位置,同时,进一步施加啮合力。

此外,这样做,通过形成于前方盖61后端侧的第一前方卡止爪68a及第二前方卡止爪68b、形成于后方盖71前端侧的后方卡止爪78a(后方卡止爪按压片172)挟持盖固定框架46的固定状态的详细图,在图19表示。

并且,图16表示将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组合来构成基座盖60的状态的里面图(完成里面图)。

此外,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的连结部分配置于连结托架11的下端与支持基座40的连结部分(配置座椅旋转轴12的附近)及座椅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未图示)的配置部分而构成(参照图1及图3、图16-图18a、18b)。

也就是说,能从该位置分离而构成,因此,可以在将各框架装配后安装基座盖60。因此,操作顺序的自由度提高,同时操作性也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基座盖60安装于支持基座40时,通过自攻螺钉进行缔结(关于缔结之处,参照图12的圆圈标记的位置)。

并且,在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的连结部,虽在前后方向被牢固地的固定,但以能够吸收盖固定框架46的尺寸公差程度的位置偏差的方式构成。

也就是说,如图20a所示,虽然前方盖61与后方盖71相对于在前后方向被分割的方向,通过第一前方卡止爪68a、第二前方卡止爪68b、后方卡止爪78a被牢固地固定于3个圆圈标记的位置,但以可以吸收盖固定框架46的位置偏差(尺寸公差程度),以可吸收的方式构成。

具体而言,由于自攻螺丝的缔结点与盖固定框架46的位置偏差,盖固定框架46向前方侧错位时,如图20b所示被连结,同时,在盖固定框架46向后方侧错位时,如图20c所示被连结。

也就是说,在图20b及图20c中显示,在与图20a相同,在前后方向被牢固地固定于3个圆圈标记的位置这一方面不变,同时灵活地应对盖固定框架46的位置偏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牢固地保护前后方向的接合的状态下,能够吸收自攻螺丝的缔结点与盖固定框架46的位置偏差。

<座椅收纳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21a、21b、图22a、22b就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1a、21b、图22a、22b中,在以黑圆表示倾斜装置13、衬垫旋转装置25及脚旋转装置28时表示锁定状态,在以白圆图示时表示锁定解除状态。图23a、23b、图24a、24b也一样。

在车用座椅s处于图21a所示的使用状态时,座椅靠背1被支持基座40支持,通过倾斜装置13被锁定于起立姿势,连结于座椅靠背1的座椅衬垫2通过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的装拆脚30从下方被支持。

在使车用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时,操作在座椅靠背1上面设置的图1的操作杆1c。

如图21b所示,乘客通过操作操作杆1c,倾斜装置13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座椅靠背1通过螺旋弹簧的施力,以使座椅衬垫2移动至收纳地板的方式,以座椅旋转轴12为中心开始向座椅前方侧旋转。

装拆脚30与座椅靠背1的旋转连动,相对于座椅衬垫2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开始向座椅衬垫2侧旋转。此时,由于装拆脚30变为在座椅衬垫2与车体地板侧之间顶住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座椅衬垫2及座椅靠背1稳定地移动。

此外,在操作杆1c与倾斜装置13之间连结有未图示的公知的线缆,通过操作杆1c的操作线缆被牵引,变为解除锁定状态的机构。

优选的是,该线缆在倾斜装置13的周边,通过穿过被靠背框架10、连结托架11、加强托架11a包围的区域来决定位置。

座椅靠背1在到达图22a所示的一定的旋转位置时,装拆脚30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

脱离后的装拆脚30通过越到基座盖60上面,与弹簧部件28b的施力相抗并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以向座椅衬垫2侧折叠的方式旋转。并且,在装拆脚30到达一定的旋转位置时,通过脚旋转装置28被锁定于收纳在座椅衬垫2侧的状态。

进一步地,在座椅靠背1到达图22b所示的一定的旋转位置时,座椅衬垫2的前方部分比装拆脚30更先抵接于收纳地板面。

此外,在座椅衬垫2的前方部分安装有可相对于收纳地板面滑动的未图示的滑动部件,座椅衬垫2能够稳定地使收纳地板面向座椅前方侧滑动。

如图22c所示,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车用座椅s切换为收纳状态。

在收纳状态时,具体而言在座椅靠背1折叠向座椅衬垫2侧的状态时,座椅衬垫2通过衬垫旋转装置25被锁定。

装拆脚30在收纳状态时配置于比脚保持部件50更靠下方位置。

<座椅翻起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23a、23b就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翻起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车用座椅s处于图23a所示的收纳状态时,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抬起切换为图23b所示的翻起状态。

此时,由于衬垫旋转装置25锁定座椅衬垫2的旋转动作,因此通过将座椅靠背1向上方抬起,座椅衬垫2也能够整体向上方抬起。

此外,在翻起状态时,通过将上部导轨7b相对于底部导轨7a向座椅后方侧滑动,能够在座椅前方侧确保广阔的行李箱空间。

在车用座椅s切换为图23b所示的翻起状态时,座椅靠背1恢复至与使用状态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通过倾斜装置13锁定为起立姿势。

<座椅恢复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24a、24b就使座椅主体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4a所示,在使车用座椅s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时,例如,操作作为操作部分发挥作用的装拆脚30。

乘客通过使装拆脚30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上方旋转,换言之,通过向远离座椅衬垫2侧的方向拉伸,衬垫旋转装置25及脚旋转装置28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此外,构成为在装拆脚30与衬垫旋转装置25之间连结有未图示的公知的线缆,通过装拆脚30的操作线缆被拉伸,解除锁定状态。

如图24b所示,座椅衬垫2伴随衬垫旋转装置25的解除,由于螺旋弹簧27的施力,相对于座椅靠背1向下方侧旋转。

装拆脚30伴随脚旋转装置28的解除,由于弹簧部件28b的施力,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旋转至可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并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

此时,装拆脚30通过被基座盖60中的脚收纳凹部62及脚移动限制部63引导,向安装于脚收纳凹部62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50移动。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车用座椅s恢复至图24b所示的使用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21a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地板形成于车用座椅s的座椅前方,但并不限定于此,收纳地板也可以形成于车用座椅s的后方。

那时,座椅旋转轴12与装拆脚30在座椅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需要相反的配置。

另外,作为收纳状态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设想座椅靠背1被折叠、座椅主体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跳起并旋转的状态为收纳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座椅主体的收纳状态相当于本申请的移动状态,但并未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的翻起状态等也可以相当于移动状态。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装置13通过支持基座40连结于车体地板上的导轨装置7(上部导轨7b),但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不通过支持基座40直接安装于上部导轨7b。

另外,倾斜装置13也可以不通过连结托架11直接通过座椅旋转轴12将座椅靠背1与支持基座40连结。进一步地,当然也可以不通过支持基座40直接连结座椅靠背1与上部导轨7b。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锚栓部件9通过导轨连结部7c连结于上部导轨7b,但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直接连结于上部导轨7b,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其他构成配件连结。

如图21b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拆脚30为在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时,相对于座椅衬垫2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座椅后方侧旋转并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的构成,但并未特别限定,装拆脚30也可以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座椅前方侧旋转并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

此时,装拆脚30的上端部也可以配置于比装拆脚30的下端部更靠座椅后方,并且从装拆脚30的下端部侧面向装拆脚30的上端部侧向后上方倾斜,向座椅衬垫2侧收纳旋转变得容易。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持基座40通过导轨装置7固定于车体地板,但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不通过导轨装置7直接固定于车体底板等,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安装部65构成为从基座盖60上面向下方侧凹陷的凹形,以抵接于支持基座40侧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但并未特别限定,只要具有可安装于支持基座40侧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盖安装部65配置于脚保持部件50的周边部分的话,其在座椅前后方向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安装部65构成为从基座盖60上面向下方侧凹陷的凹形,以抵接于支持基座40侧的状态通过螺栓固定,但并未特别限定,只要具有可安装于支持基座40侧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盖安装部65配置于脚保持部件50的周边部分的话,其在座椅前后方向及座椅宽度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可以适当变更。

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1及地板连结部件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座椅衬垫2的中心位置,一同向左侧错开并偏移配置,但是也可以向右侧错开并偏移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例子,对用于汽车的可收纳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除了电车、公交车等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作为飞机、船等交通工具用座椅使用。

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而已,并不限定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进行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这是毋庸置疑的。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

1座椅靠背

1a、2a、3a缓冲垫

1b、2b、3b表皮

1c操作杆

2座椅衬垫

3头枕

4扶手

5带扣

6地板连结部件

6a前方地板连结部件

6b后方地板连结部件

7导轨装置

7a底部导轨

7b上部导轨

7c导轨连结部

8导轨锁定装置

8a导轨锁定主体

8b旋转杆

8c旋转轴

8d第1操作带

8e第2操作带(操作带)

8f牵引线缆

8g带子钩住槽

9锚栓部件

10靠背框架

11连结托架

11a加强托架

11b法兰部

11c托架盖

12座椅旋转轴

13倾斜装置

13a倾斜装置主体

14倾斜装置安装托架

14a外侧托架

14b内侧托架

14c螺栓组装部

20衬垫框架

21侧边框架

21a外侧衬垫盖

21b内侧衬垫盖

22前方连结管

23中央连结管

24盘式框架

25衬垫旋转装置

26衬垫旋转轴

27螺旋弹簧

28脚旋转装置

28a脚旋转轴

28b弹簧部件

30装拆脚

31脚主体部

32脚连结部

40支持基座

41侧边基座部

41a支持壁部

41b内侧壁部

41c外侧壁部

42第1基座连结部

43第2基座连结部

44加强基座部

44a连结壁部

44b内侧壁部

44c外侧壁部

45保持部件支持部

45a弯折部

46盖固定框架

47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50脚保持部件

51侧壁部

52底壁部

52a弯折立起部

53卷曲部

54惯性锁定装置

60基座盖

61前方盖

62脚收纳凹部

62a前后侧壁部

62b左右侧壁部

62c底壁部

63脚移动限制部

64基座抵接部

65盖安装部

66加强肋拱

67抵接肋拱

68前方侧连结部

68a第一前方卡止爪(另一方的卡止爪)

68b第二前方卡止爪

r1前方肋拱(肋拱)

69a前方侧倾斜装置配置部

69b前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贯穿孔)

69c前方侧连结托架贯穿孔(贯穿孔)

69d前方侧部嵌合孔

71后方盖

72锚栓贯穿孔

73带子贯穿孔

74划分壁部

75加强肋拱

78后方侧连结部

78a后方卡止爪(一方的卡止爪)

171后方卡止爪下垂片

172后方卡止爪按压片(一方的卡止爪)

r2后方肋拱

78b第一前方卡止爪贯穿孔(引导孔部)

78c第二前方卡止爪贯穿孔

79a后方侧倾斜装置配置部

79b后方侧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贯穿孔)

79c后方侧连结托架贯穿孔(贯穿孔)

79d后方侧部嵌合爪

h1倾斜装置配置部

h2安全带带扣支持部件贯穿孔(贯穿孔)

h3连结托架贯穿孔(贯穿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