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179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气体发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于汽车的气囊装置等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气囊装置等中,通常使用以气体发生剂为气体发生源的气体发生器。

在气体发生剂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中,有时会产生源自气体发生剂的含有成分的熔融状态的金属成为烟雾态而包含的燃烧残渣。

如果这样的燃烧残渣直接从气体发生器排出并进入气囊内,则也存在损伤气囊的隐患。因此,通常在气体发生器产生的高温的燃烧气体从气体排出口排出为止的气体排出路径(即,燃烧气体流动的流路)中配置过滤器,通过使高温的燃烧气体通过过滤器来捕集燃烧残渣并冷却,之后从气体排出口排出至气囊内。

另外,也有不积极使用过滤器,而具备了代替过滤器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机构的气体发生器。

jp-ano.2011-157025的气体发生器记载了过滤器的使用不是必要的,记载了在使用时安装于气体排出路径(第0029段)、记载了利用袋部36对烟雾进行捕集(第0042段)。

us-bno.8376400的气体发生器具有与jp-ano.2011-157025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部分类似的结构。记载了与jp-ano.2011-157025的气体发生器相同,过滤器不是必要的,但“如果需要可以将过滤器在中央baffle室42内部、或沿着内侧壳体室15d与气体出口13之间的气体流路进行配置”,并记载了可以与jp-ano.2011-157025的第0029段的记载相同,将过滤器配置于气体排出路径。

另外,记载了jp-ano.2010-184559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与jp-ano.2011-157025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相同地利用袋部36对烟雾进行捕集(第0049段);记载了jp-ano.2010-264773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与jp-ano.2011-157025的图1相同地利用筒状间隙(袋)36对烟雾进行捕集(第0045段);记载了jp-ano.2014-156207的图1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与jp-ano.2011-157025的图1相同地利用袋部36对烟雾进行捕集(第0037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1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在第1端部侧安装有点火机构、且在第2端部侧安装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壳体,

在所述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与所述扩散器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相接的环状端面,

在所述筒状壳体内,配置有从第1端部向第2端部侧的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

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空间,利用划分壁划分为第1端部侧的第1室和第2端部侧的第2室,

包含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内的第1室的空间,作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内的第2室,形成了所述气体发生剂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进入扩散器部的气体排出路径的一部分,

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的上游端部侧位于所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部侧,下游端部侧位于所述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且所述下游端部侧与所述环状端面抵接,

所述第1室侧的第1壁面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1筒状空间,所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2筒状空间,所述第1筒状空间和所述第2筒状空间以形成沿轴向连续的空间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1室侧的第1壁面形成有多个第1连通孔,在所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形成有多个第2连通孔,

所述第2筒状空间为从与所述第1筒状空间的边界部到所述环状端面为止的长度l的筒状空间,具有从所述环状端面到所述第2连通孔为止的长度l1的环状的袋部,

所述环状的袋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面,具有作为用于捕集由于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机构的凹凸部。

本发明的发明2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具有在第1端部侧安装有点火机构、且在第2端部侧安装有具有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器部的筒状壳体,

在所述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与所述扩散器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相接的环状端面,

在所述筒状壳体内,配置有从第1端部向第2端部侧的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

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的内部空间,利用划分壁划分为第1端部侧的第1室和第2端部侧的第2室,

包含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内的第1室的空间,作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内的第2室,形成了所述气体发生剂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进入扩散器部的气体排出路径的一部分,

所述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的上游端部侧位于所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部侧,下游端部侧位于所述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且所述下游端部侧与所述环状端面抵接,

所述第1室侧的第1壁面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1筒状空间,所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与所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2筒状空间,所述第1筒状空间和所述第2筒状空间以形成沿轴向连续的空间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1室侧的第1壁面形成有多个第1连通孔,在所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形成有多个第2连通孔,

所述第2筒状空间为从与所述第1筒状空间的边界部到所述环状端面为止的长度l的筒状空间,具有从所述环状端面到所述第2连通孔为止的长度l1的环状的袋部,

在所述环状的袋部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用于捕集由于所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机构的环状过滤器,。

附图说明

本发明通过下面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进一步完全得到理解,但这些仅用于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受其限制。

[图1]图1为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的轴向截面图。

[图2]对图2而言,(a)为图1的气体发生器作为用于捕集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的机构而在袋部具有凹凸部的部分截面图,(b)为(a)的部分放大图。

[图3]对图3而言,(a)为与图2不同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b)为(a)的部分放大图。

[图4]对图4而言,为图1的气体发生器中作为用于捕集燃烧气体的燃烧残渣的机构而在袋部具有环状过滤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5]图5为与图4不同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6]图6为进一步与图4、图5不同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图7]图7为进一步与图4~图6不同的气体发生器的部分截面图。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对由于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虽然具有作为捕集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含有烟雾)的机构的环状的袋部,但与jp-ano.2011-157025,us-bno.8376400,jp-ano.2010-184559,jp-ano.2010-264773,jp-ano.2014-156207的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不同,使用了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面具有凹凸部的袋部作为上述袋部。

需要说明的是,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作为捕集包含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烟雾的燃烧残渣的机构,不使用配置于燃烧气体的气体流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通过(即,气体仅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气体排出路径的过滤器。

在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的开口部与扩散器部之间,形成与筒状壳体的内壁面相接的环状端面。

上述环状端面例如通过如下形成。

(i)作为扩散器部,使用在开口部侧具有凸缘部的杯形状的扩散器部,并将扩散器部的凸缘部嵌入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的开口部内,然后进行焊接固定的形态。在该形态中,上述扩散器部的凸缘部作为环状端面。

(ii)使用在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的开口部侧形成有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并将上述凸缘部与杯形状的扩散器部的开口部侧进行焊接固定的形态的筒状壳体。在该形态中,上述向内侧延伸的凸缘部作为环状端面。

对筒状壳体而言,点火机构侧作为第1端部,扩散器部侧作为第2端部。

对配置于筒状壳体内的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而言,筒状壳体的第1端部侧作为上游端部,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作为下游端部,内部空间利用划分壁划分为第1端部侧的第1室、第2端部侧的第2室这两个室。这里,上游和下游表示工作时燃烧气体流动的方向。

包含第1室的空间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

对第2室而言,其形成了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进入扩散器部的气体排出路径的一部分。

对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而言,其上游端部侧位于筒状壳体的第1端部侧,下游端部侧位于筒状壳体的第2端部侧,进一步,下游端部侧与上述(i)的形态或(ii)的形态的环状端面抵接。

上述第1室侧的第1壁面与上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1筒状空间。

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与上述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2筒状空间。

上述第1筒状空间和上述第2筒状空间配置为形成沿轴向连续的空间的方式。

对利用划分壁将内部划分为第1室和第2室的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而言,可以为以下各种形态。

(i)组合筒构件和杯构件,筒构件的下游端部侧具有形成有1个或2个以上的孔或凹陷的面,杯构件的底面为具有对应于上述孔或凹陷的1个或2个以上的突起的面,且双方的孔或凹陷与突起是嵌合的形态。在该形态中,利用筒构件与杯构件的组合而形成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杯构件的底面作为划分壁,筒构件侧作为第1室,杯构件侧作为第2室。

(ii)组合筒构件和杯构件,筒构件的下游端部侧为具有突起的面,在杯构件的底面形成供上述突起嵌入的孔或凹陷,且上述孔或凹陷与突起是嵌合的形态。在该形态中,利用筒构件与杯构件的组合而形成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杯构件的底面作为划分壁,筒构件侧作为第1室,杯构件侧作为第2室。

(iii)组合筒构件和杯构件,且筒构件的下游端部侧的开口部是嵌入于形成于杯构件的底面的环状槽的形态。在该形态中,利用筒构件与杯构件的组合而形成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杯构件的底面作为划分壁,筒构件侧作为第1室,杯构件侧作为第2室。

(iv)组合筒构件和杯构件,筒构件的上游端部侧的开口部是嵌入于形成于杯构件的底面的环状槽的形态。在该形态中,利用筒构件与杯构件的组合而形成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虽然将杯构件的底面作为划分壁,但与(iii)的形态相反,杯构件侧作为第1室,筒构件侧作为第2室。

(v)通过将一个筒构件的内部利用作为其他构件的划分壁进行划分,从而形成第1室和第2室的形态。此时,划分壁可以例如利用预先形成于筒构件内部的定位突起进行定位之后,从外侧利用焊接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的上游端部侧而言,除了形成于开口部的凸缘部与壳体内壁面抵接而得以支撑的形态以外,也可以为形成扩径部,并使上述扩径部的外周面与壳体内壁面抵接而得以支撑的形态等。

对环状的袋部而言,为从第1筒状空间与第2筒状空间(长度l)的边界部到环状的封闭端面为止中,从环状的封闭端面到第2连通孔为止的长度l1的范围的部分。在环状的袋部中,不包含第2连通孔。

就环状的袋部而言,仅为燃烧气体流流入环状的袋部并与环状的封闭端面碰撞后,向外流出的期间停留(在第2筒状空间中,气体方向发生变化)的空间,不是燃烧气体流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通过的气体排出路径。

在本发明的发明1中,环状的袋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面具有作为用于捕集由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机构的凹凸部。

通过具有这样的凹凸部,使与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提高。

对本发明的发明1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用于捕集由于上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凹凸部,优选形成在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中的l1的范围。

虽然上述凹凸部也可以形成在与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在半径方向相对的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但从赋予筒状壳体以必须的耐压性、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形成于环状的封闭端面。

对上述凹凸部而言,由于与环状的袋部的大小(空间容积)相比为足够小,因此,实质上环状的袋部的空间容积并没有减少。

对本发明的发明1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用于捕集由于上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凹凸部,优选为在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的l1的范围中,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凹部(环状槽)和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凸部(环状槽与环状槽之间的环状突起)沿轴向交替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在杯构件的外周面形成螺旋状的槽来形成螺旋状的凹凸。

如果为这样具有规律性的凹凸部则加工容易,除此以外,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也稳定。

对本发明的发明1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用于捕集由于上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凹凸部,优选为在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中的l1的范围,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凹部和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凸部沿轴向交替形成,且上述凸部向上述环状的封闭端面侧倾斜。

由于如果凸部向环状的封闭端面侧倾斜,则凹部也向环状的封闭端面侧倾斜,因此当燃烧残渣进入凹部内时,不易逃出凹部外,故捕集效果提高。

作为凹凸部,此外,也可以为通过利用喷砂、药品等的蚀刻等方法使表面粗糙而形成的凹凸部。

对本发明的发明1的气体发生器而言,用于捕集由于上述气体发生剂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凹凸部,优选其凹部和凸部的高低差为0.2~2mm的范围。

如果凹部和凸部的高低差为上述范围,则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提高,故优选。

在本发明的发明1的气体发生器中,由于在环状的袋部形成凹凸部而使与燃烧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当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时,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提高。

与此相对,虽然上述jp-ano.2011-157025、us-bno.8376400、jp-ano.2010-184559、jp-ano.2010-264773、jp-ano.2014-156207的气体发生器也具有相同的袋部,但由于在表面不具有凹凸部,因此在使用相同的气体发生剂时,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较小。

对本发明的发明2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其特征在于在环状的袋部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用于捕集由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机构的环状过滤器,除此以外,与具有作为上述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机构的凹凸部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就环状的袋部而言,仅为燃烧气体流流入内部并与环状端面碰撞后,向外流出的期间停留(即,在第2筒状空间中气体方向发生变化)的空间,不是燃烧气体流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通过的气体排出路径。

对环状过滤器而言,只要配置于环状的袋部的内部即可,但由于环状的袋部中不包含第2连通孔,因此,以与第2连通孔不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

对环状过滤器而言,为使其沿轴向不会移动,优选以在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和筒状壳体的内壁面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形成具有止挡件功能的突起,以夹持在上述突起与环状端面之间的方式安装。

对本发明的发明2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优选上述环状过滤器配置为至少内周面与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抵接,且占用上述环状的袋部的一部分空间。

环状过滤器并非以堵塞环状袋部的全部的方式进行配置,优选以仅堵塞一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即使在配置有环状过滤器时也残存了环状空间,因此,燃烧气体容易出入,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也得以提高。

此外,也可以为与环状袋部的筒状壳体的内壁面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形态,与上述第2室侧的第2壁面的外周面、环状端面及环状袋部的筒状壳体的内壁面这三面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形态等。

对本发明的发明2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优选环状过滤器的松密度为1~3g/cm3

如果松密度为上述范围,则包含烟雾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提高,故优选。

在本发明的发明2的气体发生器中,由于在环状的袋部配置有过滤器而使与燃烧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当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时,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提高。

与此相对,虽然上述jp-ano.2011-157025、us-bno.8376400、jp-ano.2010-184559、jp-ano.2010-264773、jp-ano.2014-156207的气体发生器也同样具有袋部,但由于未配置有过滤器,因此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较小。

对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作为由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机构,在环状的袋部具有凹凸部或环状的过滤器。

因此,由于可以增大与由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接触面积,因此,燃烧气体中包含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得以提高。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也可以适用于作为jp-ano.2011-157025、us-bno.8376400、jp-ano.2010-184559、jp-ano.2010-264773、jp-ano.2014-156207的气体发生器的改良技术。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可以作为汽车的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1)图1~图3的气体发生器

对在图1的气体发生器1中,使用了具有作为燃烧残渣的捕集机构的图2或图3所示的凹凸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的气体发生器1具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用于捕集由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残渣的机构,除此以外与日本特开2011-157025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在筒状壳体10的第1端部10a侧,安装有作为点火机构的点火器16。对点火器16而言,为公知的电气式点火器固定于套环17的点火器,且包含点火药的点火部16a从套环17突出。

在筒状壳体10的相反端部的第2端部10b侧,安装有扩散器部12。

扩散器部12为具有凸缘部12a、周壁部12b、底部12c的大致杯形形状,在该凸缘部12a与筒状壳体10焊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扩散器部12与筒状壳体10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在筒状壳体10的第2端部10b,形成利用扩散器部12的凸缘部12a而与内壁面11相接的环状端面37。

在周壁部12b形成有多个气体排出口15。

在筒状壳体10的点火器16侧,与点火器16隔开间隔配置有第1多孔板构件14。第1多孔板构件14是在圆形底面的周缘形成了环状壁14a的构件,环状壁14a通过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压接而得以固定。

被点火器16(点火器16和套环17)、筒状壳体10、第1多孔板构件14包围的空间作为第1燃烧室20。在第1燃烧室20中填充有第1气体发生剂22。

第1气体发生剂22与点火器16的点火部16a接触。第1多孔板构件14的贯通孔(未图示)为小于第1气体发生剂22的开口。贯通孔也可以利用密封带进行封闭。

作为第1气体发生剂22,可使用着火性良好、燃烧可持续(燃烧温度高)的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22的燃烧温度优选在1700~3000℃的范围。

作为这样的第1气体发生剂,可使用例如包括硝基胍(34重量%)、硝酸锶(56重量%)的,外径1.5mm、厚度1.5mm的圆盘状的气体发生剂。

第1气体发生剂22利用第1多孔板构件14而保持向点火器16侧挤压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筒状构件30和杯构件40的组合来形成筒状的流路形成构件,杯构件40的底面40a作为划分壁,筒状构件30侧的内部空间作为第1室,杯构件40侧的内部空间作为第2室。

杯构件40配置于筒状壳体10内部的扩散器部12侧端部(第2端部10b)。

杯构件40具有底面(划分壁)40a和周壁部(第2壁面)40b,且周壁部(第2壁面)40b具有多个第2连通孔41。在底面40a的中心部,以向点火器16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起40d。

杯构件40通过公知的方法(焊接等)相对于扩散器部12的凸缘部12a(环状端面37)固定。

杯构件40的开口部由密封带45封闭,发挥功能使湿气不从气体排出口15进入。

对杯构件40的内部空间(第2室)而言,形成了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进入扩散器部12的气体排出路径的一部分。

杯构件40的外径小于筒状壳体10的内径。因此,在周壁部(第2壁面)40b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之间,存在第2筒状空间36。

如图2(a)所示,第2筒状空间36为从与第1筒状空间35的边界部到环状端面37为止的长度l的筒状空间。

在长度l的第2筒状空间36中,从环状端面37到第2连通孔41为止(到第2连通孔41的环状端面37侧的内周面41a为止)的长度l1的部分,形成由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环状端面37及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包围的尽头的环状的袋部38。

对第2筒状空间36而言,从长度l中除去长度l1而得的长度范围作为燃烧气体通过的气体排出路径,对长度l1的环状的袋部38而言,由于燃烧气体不向一个方向通过,因此不包含在气体排出路径中。

在筒状壳体10内,进一步配置有筒状构件30。该筒状构件30具有小于筒状壳体10的内径的外径,在筒状构件30与筒状壳体10之间形成均等宽度的第1筒状空间35。

对筒状构件30而言,在周壁部(第1壁面)沿轴向均等间隔形成有作为气体贯穿孔的多个第1连通孔33。该第1连通孔33沿筒状构件30的圆周方向以均等间隔形成。

第2燃烧室(第1室)25与第1筒状空间35利用多个第1连通孔33进行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该第1连通孔33可以形成在周壁部中的扩散器部12侧附近。另外,也可以为开口面积随着靠近扩散器部12侧而增加的方式。

对筒状构件30而言,在点火器16侧(上游端部侧)具有形成凸缘状的扩径部31,扩径部31的外周缘31a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抵接。

外周缘31a的外径仅稍大于筒状壳体10的内径,在配置于筒状壳体10内时,利用扩径部31具有的弹性而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压接。因此,在压接部分不形成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固定筒状构件30,也可以在筒状壳体10的内部形成与扩径部31的开口周缘嵌合的阶梯部、衔接的突起。

筒状构件30的扩散器部12侧(下游端部侧)在底面32的中心部形成了中央孔30d。然后,中央孔30d嵌入至形成于杯构件40的底面40a的突起40d。

就筒状构件30而言,通过将扩径部31和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进行压接,并将中央孔30d嵌入至杯构件40的突起40d,而在轴向及半径方向这两个方向得到固定,且与筒状壳体10配置在同轴(x轴)上。

在筒状构件30与第1多孔板构件14之间,配置有第2多孔板构件32。第2多孔板构件32在圆形底面的周缘形成有环状壁32a,环状壁32a通过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压接而得以固定。在第2多孔板构件32与第1多孔板构件14之间形成有空间18。环状壁32a向点火器16侧延伸。

第2燃烧室25由第2多孔板构件32、筒状构件30、筒状壳体10包围而形成。在第2燃烧室25中,填充有第2气体发生剂50。

第2多孔板构件32的贯通孔(未图示)为小于第2气体发生剂50的开口。贯通孔也可以利用密封带进行封闭。

第2燃烧室25包括从筒状构件30的扩径部31到第2多孔板构件32的空间25a、剩余部分的空间25b,整体上形成1个燃烧室。空间25a比空间25b的内径大。

就第2气体发生剂50而言,使用比第1气体发生剂22燃烧温度低的气体发生剂。第2气体发生剂50的燃烧温度,优选为1000~1700℃的范围,可以使用例如包括硝酸胍(41重量%)、碱式硝酸铜(49重量%))及粘合剂、添加物,外径1.8mm、内径0.7mm、长度1.9mm的单孔圆柱状的气体发生剂。

第2气体发生剂50利用第2多孔板构件32而保持向扩散器部12侧挤压的状态。因此,使得第2燃烧室25内的第2气体发生剂50为紧密填充,阻止其移动而形成间隙。

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在环状的袋部38具有凹凸部60。

如图2(a)所示,凹凸部60形成于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

如图2(b)所示,凹凸部60为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凹部62和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凸部61沿x轴方向交替而形成。凹部和凸部的高低差(以周壁部40b的面为基准的高低差)为约1mm。

由于形成了凹凸部60,因此,当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38内时与燃烧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得以提高。

对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而言,也可以取代形成于环状的袋部38的凹凸部60,而形成图3(a)所示那样的凹凸部70。

如图3(b)所示,凹凸部70为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凹部72和沿周方向连续形成的凸部71,沿x轴方向交替形成,且凸部71向环状端面37侧倾斜。凹部和凸部的高低差(以周壁部40b的面为基准的高低差)为约1mm。

由于形成了凹凸部70,因此,当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38内时,与燃烧气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得以提高。

进一步,由于凸部71向环状的封闭端面70侧倾斜,所以燃烧残渣的捕集效果进一步得以提高。

下面,对具有图2所示的凹凸部60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工作进行说明。

当第1燃烧室20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22由于点火器16的致动而燃烧时,从该处产生燃烧产物(火焰、高温气体),通过第1多孔板状构件14的多孔进入空间18。

燃烧产物从空间18通过第2板状构件32的贯通孔,使第2燃烧室25内存在的第2气体发生剂50着火。此时,先使空间25a内存在的第2气体发生剂50着火,产生燃烧气体。

由于从第1燃烧室20产生的燃烧产物一旦进入空间18,与第2多孔板构件32相邻的第2气体发生剂50(空间25a内的第2气体发生剂50)会从端面均一地开始燃烧,因此难以产生着火斑。

空间25a内的第2气体发生剂50燃烧而成的燃烧气体,进入空间25b时利用扩径部31而流动加快。另外,由于扩径部31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为压接,因此燃烧气体不会从上述压接部流入第1筒状空间35内。

燃烧气体从第1连通孔33向第1筒状空间35内流出,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碰撞,其朝向向着扩散器部12侧流动。该过程所包含的燃烧残渣的一部分附着于筒状壳体10的内壁面11。

进一步,包含燃烧残渣的燃烧气体从第1筒状空间35向第2筒状空间36移动,进一步进入环状的袋部38,然后与环状端面37相撞,改变朝向,从第2连通孔41进入杯构件40内部并破坏密封带45。

随后,与扩散器部12的底部12c相撞,进一步改变朝向并从气体排出口15排出。

由于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38时与凹凸部60接触,因此,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大部分在凹凸部60中被捕集,并在没有凹凸部60的环状的袋部38的内表面也捕集了一部分。

环状的袋部38不是燃烧气体流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通过的空间,而是燃烧气体暂时停留的空间,是改变流过筒状空间的气体方向的空间。因此,由于不易受到燃烧气体带来的影响,在凹凸部60捕集的燃烧残渣不易飞散,一旦附着的残渣不易通过气体的流动而脱落。另外,即使残渣的附着量增大,对气体的排出的通气阻力也没有影响,气体发生器的输出性能稳定。

与此相对,当凹凸部60形成于燃烧气体流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通过的气体排出路径时,即使在利用凹凸部60捕集了燃烧残渣的情况下,也存在之后由于燃烧气体流而使捕集的燃烧残渣飞散的隐患。另外,由于残渣的捕获量增加,对于气体的排出的压力损失增大,可能产生气体发生器的输出性能变化。

(2)图1、图4~图7的气体发生器

在图1的气体发生器1中,对使用了具有图4~图7所示的环状过滤器作为燃烧残渣的捕集机构的气体发生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环状过滤器80以内周面与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抵接的状态进行配置。

环状过滤器80的宽度为环状的袋部38的宽度的一半左右,高度为l1。在环状的袋部38,存在1/2宽度且长度l1的不存在环状过滤器80的环状空间。

环状过滤器80的松密度为约2g/cm3

环状过滤器80通过相对于杯构件40的外径的大小而调整内径的大小而压入。

<图5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为与图4所示的气体发生器不同形态的气体发生器。

在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与第2连通孔41相接的位置,形成有沿周方向连续的环状突起90。

环状过滤器80通过嵌入于环状突起90与环状端面37之间而以沿轴向不移动的方式得以固定。突起90是出于固定环状过滤器80的目的而形成的,可以为多个突起,也可以用环状的台阶代替。

即使在像这样在袋部38配置过滤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形成有不存在环状过滤器80的空间的方式,而不是以占据袋部38的全部空间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使燃烧残渣与过滤器8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即使由于气体的流动,残渣也不易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过滤器,可以使用公知的将金属丝网卷绕数周而成的过滤器、将金属丝卷起而形成的过滤器等。

<图6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环状过滤器81具有周壁部81a和凸缘部81b。对环状过滤器81而言,以周壁部81a的内周面与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抵接,且凸缘部81b与环状端面37抵接的状态配置。

环状过滤器81的周壁部81a的厚度为环状的袋部38的宽度的一半左右,高度为l1。在环状的袋部38存在除了环状过滤器81以外的环状空间。

环状过滤器81的松密度为约2g/cm3

对环状过滤器81而言,通过相对于杯构件40的外径的大小而调整内径的大小,并通过进一步相对于环状端面37的宽度而调整凸缘部81b的宽度从而压入袋部38内。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图5所示的环状突起90来固定环状过滤器81。

<图7所示的气体发生器>

环状过滤器82包括内侧周壁部82a、外侧周壁部82b、连接内侧周壁部82a和外侧周壁部82b的环状底面部82c。

对环状过滤器82而言,以内侧周壁部82a的内周面与杯构件40的周壁部40b抵接,环状底面部82c与封闭端面37抵接,且外侧周壁部82b的外周面与筒状壳体的内壁面11抵接的状态配置。

环状过滤器82的内侧周壁部82a与外侧周壁部82b的厚度的总和为环状的袋部38的宽度的2/3左右,高度为l1。在环状的袋部38,存在除了环状过滤器82以外的环状空间。

环状过滤器82的松密度为约2g/cm3

对环状过滤器82而言,通过相对于杯构件40的外径的大小而调整内侧周壁部82a的内径的大小,并通过进一步相对于环状端面37的宽度而调整环状底面部82c的宽度从而压入袋部38内。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图5所示的环状突起90来固定环状过滤器82。

对图6、图7的实施方式而言,虽然与图4、图5的实施方式比较,环状过滤器80的占有空间变大了,但由于确保了不存在环状过滤器80的空间,因此,可得到与图4、图5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下面,对具有图4所示的环状过滤器80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工作进行说明。

由于基本工作与具有图2所示的凹凸部60的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的工作部分进行说明。

对包含燃烧残渣的燃烧气体而言,从第1筒状空间35向第2筒状空间36移动,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改变90度并通过第2连通孔41,剩余部分进入环状的袋部38后与环状端面37相撞而改变朝向,从第2连通孔41进入杯构件40内部并破坏密封带45。

随后,与扩散器部12的底部12c相撞,进一步改变朝向并从气体排出口15排出。

由于燃烧气体进入环状的袋部38时与环状过滤器80接触,因此,对燃烧气体中的燃烧残渣而言,大部分在环状过滤器80被捕集,在没有环状过滤器80的环状的袋部38的内表面也捕集了一部分。

因为环状的袋部38不是燃烧气体流通过的空间而是燃烧气体暂时停留的空间,所以不易受到燃烧气体流导致的影响,因此,在环状过滤器80捕集的燃烧残渣不易飞散。特别是,由于环状过滤器80与筒状壳体10之间存在空间,因此,燃烧残渣容易附着于该袋部38环状端面37、环状过滤器80的表面。

与此相对,当将环状过滤器80配置于燃烧气体流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通过的气体排出路径时,即使利用环状过滤器80来捕集了燃烧残渣的情况下,也存在随后由于燃烧气体流而使捕集的燃烧残渣飞散的隐患。

如上记载了本发明。显然本发明在其范围中包含各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所有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地认为是本发明的变形这样的情形,都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