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电机热量的电动汽车暖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8917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电机热量的电动汽车暖风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暖风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电机热量的电动汽车暖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携带的暖风系统基本采用和一般汽车相同的暖风系统,即电动汽车上的暖风系统需要消耗电力等能源,那么当前如何能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将显得尤为重要。电动汽车不同于一般汽车的地方在于它是以电为动力来源,避免了一般车辆以汽油作为动力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电机在为电动汽车提供电力来源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目前没有完全被利用,特别是在室外气温较低(特别是冬天)的情况下,电动汽车上的这种暖风系统会造成电机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的电动汽车暖风系统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利用电机热量的电动汽车暖风系统。

本暖风系统包括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ATS水箱、三通电磁阀和暖风系统,冷却流道均采用硅胶管材质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流道内的冷却液吸收电机热量先从电机水室流出,通过循环水泵增压带动后来到电磁阀入口,电磁阀的两个出口分别连接ATS水箱和暖风系统,暖风系统与ATS水箱并联连接,两路通道最终都将汇入电机水室以形成整体的循环。本系统有两条电机水室冷却液的流动分路:分路一为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和ATS水箱形成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分路二为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和暖风系统形成的循环系统。电机水室内冷却液的流向由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电来控制,而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电是依靠控制器编码或者外围电路的设计来实现,以外围电路设计为例,通过数字端口输出高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是否导通,由此影响电磁阀线圈是否得电,开关是否闭合,最终控制三通电磁阀是否通断电。

如果车内需要暖风,就给三通电磁阀上电,使冷却液按分路二进行循环,电机水室的冷却液吸收电机运行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提高了冷却液的温度,在循环过程中,暖风系统进气口的温度为外面的环境温度,该空气经流至暖风系统的冷却液时,由于冷却液的温度较高,空气的温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暖风系统出气口处的空气温度相比之前的进气口温度提高,从而在车内形成暖风。如果汽车内不需要暖风,则给三通电磁阀断电,使冷却液按分路一进行循环,冷却液通过ATS水箱,其本身所携带的电机热量将被吸收,冷却液流经电机水室后对电机形成降温的效果。

所以本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可以节约暖风系统运行时所需耗费的电力等能源,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运行流程图。

图2为三通电磁阀的结构简图。

图3为控制三通电磁阀通断的外围电路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从附图1可知,本发明包括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ATS水箱、三通电磁阀和暖风系统,冷却流道均采用硅胶管材质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流道内的冷却液吸收电机热量先从电机水室流出,通过循环水泵增压带动后来到电磁阀入口,电磁阀的两个出口分别连接ATS水箱和暖风系统,暖风系统与ATS水箱并联连接,两路通道最终都将汇入电机水室以形成整体的循环。本系统有两条电机水室冷却液的流动分路:分路一为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和ATS水箱形成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分路二为电机水室、冷却流道、循环水泵和暖风系统形成的循环系统。电机水室内冷却液的流向由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电来控制,而三通电磁阀的通断电是依靠控制器编码或者外围电路的设计来实现。

从附图2可知,如果车内需要暖风,就给三通电磁阀上电,那么冷却液将从入口1进、出口3出,使冷却液按分路二进行循环,电机水室的冷却液吸收电机运行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提高了冷却液的温度,在循环过程中,暖风系统进气口的温度为外面的环境温度,该空气经流至暖风系统的冷却液时,由于冷却液的温度较高,空气的温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暖风系统出气口处的空气温度相比之前的进气口温度提高了,从而在车内形成暖风。如果汽车内不需要暖风,则给三通电磁阀断电,那么冷却液将从入口1进、出口2出,使冷却液按分路一进行循环,冷却液通过ATS水箱,其本身所携带的电机热量将被吸收,冷却液流经电机水室后对电机形成降温的效果。

从附图3可知,如果数字端口IO输出高电平,那么三极管5将导通,电磁阀线圈6得电,同时开关7闭合,由此电磁阀得电,冷却液流向由入口1进、出口3出;如果数字端口IO输出低电平,那么三极管5将不导通,电磁阀线圈6不得电,开关7仍处于断开状态,电磁阀断电,冷却液流向由入口1进、出口2出,电阻4主要防止电流过大,起到保护的作用。

以上是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只是为了对本发明作一个清楚的说明。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对本发明所作的同等的替换、修改等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