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型汽车稳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320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便型汽车稳定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便型稳定杆。



背景技术:

现代轿车悬架很软,即固有频率很低,为提高悬架的侧倾角刚度,减小横向倾斜,常在悬架中添设横向稳定器(杆),保证良好操纵稳定性。当前稳定杆基本上是通过杆身上的附件机构与车架铰接,附件机构一般由上支架,衬套等组成,衬套通过粘胶工艺或注塑成型直接装在杆件上。为了弥补稳定杆的刚度不足,需要在橡胶衬套中增加一个插片,使得衬套注塑成型变得更加复杂性,增加了模具和制造成本;同时,由于衬套与支架必须通过专用的压装设备一次定位安装到某个固定端,因此不同的设计必须对应准备相应的压装工装,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此外,随着汽车产业低油耗,轻量化的发展需求,对汽车零部件的重量要求限制越来越高。当前由壁厚一致的空心钢管弯制而成的稳定杆已经应用于一些中高端的车型上,当然,空心式稳定杆的尺寸相对于实心杆而言,虽然其重量较轻,但外径尺寸比较大,稳定杆安装在底盘车架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空心杆的在紧凑型车型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根据CAE分析结果所知,稳定杆的各个部分受到的扭转应力不同,所需要材料的厚度也不相同,因此在材料轻量化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便型汽车稳定杆,解决了当前稳定杆需要附件进行中段固定及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当前空心式稳定杆在紧凑型车型上使用的限制及进一步轻量化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型汽车稳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段、收缩段、弯曲过渡段、角度中段和车轮悬架连接段;中段两边分别对称布置着收缩段、弯曲过渡段、角度中段和车轮悬架连接段;车轮悬架连接段的末端截面为长方形,同时其上设有一螺栓孔;收缩段直径小于稳定杆中段的直径,车轮悬架连接段通过螺栓与套筒相连接,套筒的中心部设有一定位销。

进一步的,角度中段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稳定杆中段、收缩段、弯曲过渡段、角度中段和车轮悬架连接段的材料为工程塑料。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轻便型汽车稳定杆,该稳定杆不需要支架,衬套等相关附件,大幅度的节约了制造成本;同时在该发明采用抽缩工艺,在不同应力区域使用不同形状及直径的空心管体弯制或者采用工程塑料制造稳定杆主体,进一步降低了空心式稳定杆的重量,缩小了稳定杆安装所需要的空间,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沿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沿B-B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沿C-C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沿D-D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沿E-E的剖视图;

图8是车轮悬架连接段5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沿F-F的剖视图;

其中,1-稳定杆中段;2-收缩段;3-弯曲过渡段;4-角度中段;5-车轮悬架连接段;6-螺栓孔;7-套筒;8-定位销;9-螺栓;91-衬套插片;10-缓冲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稳定杆,稳定杆中段1两边对称布置着收缩段2、弯曲过渡段3、角度中段4和车轮悬架连接段5;如图1和图7所示,车轮悬架连接段5的末端经锻压成型后其截面为长方形,同时其上设有一螺栓孔6;如图4和图5所示,收缩段2直径小于稳定杆中段1的直径。

如图6所示,角度中段4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如图8,图9所示,车轮悬架连接段5通过螺栓与套筒7相连接,套筒7的中心部设有一定位销8,将定位销8通过紧固螺栓与悬架连接后,即可完成稳定杆安装工作,十分简便;在螺栓本体与车轮悬架连接段5,套筒7之间设有缓冲衬垫10,吸收汽车在颠簸及转向过程中产生的震动。

当前空心式稳定杆多数使用35CrMo材料,也有的使用42CrMo,50CrVA等牌号的弹簧钢,实心式稳定杆由于所需的弯曲力比较大,一般采用热弯成型工艺,但空心式稳定杆通常采用冷弯,因此其工艺优势更大,国外为了降重量多数使用空心结构,重量能降低30%-40%,而且加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一些,一般为10%左右。当前国内外钢厂都在针对稳定杆用空心管进一步研究,根据设计应力高低制造不同壁厚的空心管,进一步降低稳定杆的重量。

此外,轻量化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应用带来了机遇塑料应用是实现轻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汽车悬架为例,采用纤维增强复合塑料材料制作的悬架与钢制车身相比,可实现降重35%的目标;如果采用碳纤增强复合材料,则可达到降重60%以上的效果。随着低压成型车身覆盖件制造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深入,塑料稳定杆部件将在未来的轻量化和个性化车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