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323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车过程中,考虑到车内空气质量问题,驾驶员经常采用开窗或开启空调的方式给车内进行换气。相比于开启空调,一些驾驶员更喜欢采用开窗通风的方式,这种方式节能,并且空气质量较好。

但是,在行车时遇到雨天,开窗通风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汽车挡风玻璃整体为弧形结构,那么雨水很容易从窗户上端开启的缝隙中落入到车门内侧,而当前汽车的一些控制按键,例如窗户升降按钮等,大都集成在车门内侧,这样进入到驾驶室中的雨水将容易损坏按钮的电路;并且在窗外风雨较大时,在单位时间里进入到驾驶室中的雨水量会很大;另外,雨天时,窗外空气温度普遍较车内温度低,车内人员呼出的水蒸气在遇到较冷的前挡风玻璃,容易附着在玻璃上,影响行车视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该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于汽车挡风玻璃上方,可避免外界雨水进入车内,同时又能将外界的自然风导入到车内。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包括弹性的支撑垫,支撑垫为弧形结构,支撑垫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上挡片,支撑垫的下部边缘设置有下挡片,在支撑垫的上部、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卡槽与下卡槽,其中下卡槽的宽度小于上卡槽的宽度;该通风辅助装置使用时,降下车窗玻璃,将支撑垫置于车窗玻璃顶部与窗框上部之间,使窗框上部卡在上卡槽中,车窗玻璃顶部卡在下卡槽中,上挡片和下挡片位于车窗玻璃外部;在所述的支撑垫上开设有通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垫的上部设置有上密封片,支撑垫的下部设置有下密封片,上密封片与上挡片之间构成所述的上卡槽,下密封片与下挡片之间构成所述的下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通风口开设于支撑垫的内表面上,在支撑垫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通风口之间通过设置于支撑垫内部的通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垫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所述的通风道连通,且进风口、出风口位于通风道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风口、出风口均为条形结构,进风口的长度小于出风口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通风道的内径变化趋势是,自进风口至出风口方向,通风道的直径先变大然后趋于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的通风道内部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与通风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导流板与通风道底部之间留有过风口,所述的通风口位于导流板上方的通风道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的安装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使用与否,不用改变汽车原本结构,具有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导风结构,可将外界混合了雨水的自然风从装置内部导过,到过后雨水顺着大部分风力被排走,而小部分风可通过通风孔进入到车内,使车内能进入自然空气,但不会进入雨水;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应用在不同的车窗上,为雨天行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辅助用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通风道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汽车车窗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支撑垫,2—上挡片,3—下挡片,4—上密封片,5—下密封片,6—上卡槽,7—下卡槽,8—通风口,9—进风口,10—出风口,11—通风道,12—导流板,13—车门,14—窗框,15—车窗玻璃,16—车窗升降钮,17—间隙,18—过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4所示,汽车车门13上的车窗绝大多数采用升降结构,当打开车窗时,车窗玻璃15向下运动,此时将在车窗玻璃15上方与窗框14上部之间形成间隙17。非雨天时,通过该间隙17进行车内外空气的交换,而在雨天的时候,行车时如打开车窗,外部的风夹杂雨水将通过上述的间隙17进入到车内,导致车内淋湿,影响靠近车窗的一些电器设备,例如车窗升降钮16等。

本方案的思路是,采用一个支撑构件,设置在上述间隙17中,并留下通风口8,阻止雨水进入,但可允许外界自然风进入到车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雨天行车通风辅助装置,包括弹性的支撑垫1,支撑垫1为弧形结构,支撑垫1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上挡片2,支撑垫1的下部边缘设置有下挡片3,在支撑垫1的上部、下部分别设置有上卡槽6与下卡槽7,其中下卡槽7的宽度小于上卡槽6的宽度;该通风辅助装置使用时,降下车窗玻璃15,将支撑垫1置于车窗玻璃15顶部与窗框14上部之间,使窗框14上部卡在上卡槽6中,车窗玻璃15顶部卡在下卡槽7中,上挡片2和下挡片3位于车窗玻璃15外部;在所述的支撑垫1上开设有通风口8,通风口8与车窗外部相通。

由于绝大多数车窗玻璃15上部的形状均是弧形结构,为了与其形状相适应,本方案中支撑垫1的形状也是弧形结构。支撑垫1为弹性垫,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可发生形变。支撑垫1具有一定的厚度,约为2~3mm。支撑垫1上部的弧度、下部的弧度分别于窗框14上部的弧度、车窗玻璃15上端的弧度相适应,即一致或近似一致,使支撑垫1能有效封堵间隙17。

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车窗玻璃15下降,将装置置于车窗玻璃15下降而在车窗玻璃15上部与窗框14上部之间产生的间隙17中,然后再使车窗玻璃15上升,上升时车窗玻璃15顶部进入到下卡槽7中,并向上推动支撑垫1,继而使窗框14上部卡在上卡槽6中,这样就将支撑垫1夹在了间隙17中,也使支撑垫1对间隙17进行了封堵,此时上挡片2和下档片位于车窗玻璃15的外部,起到贴合和密封的作用。由于窗框14的宽度大于玻璃的厚度,因此上卡槽6的宽度应大于下卡槽7的宽度。支撑好以后,由于支撑垫1上开设了与外界相通的通风口8,因此在行车时,外界空气可通过通风口8进入车内。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垫1的上部设置有上密封片4,支撑垫1的下部设置有下密封片5,上密封片4与上挡片2之间构成所述的上卡槽6,下密封片5与下挡片3之间构成所述的下卡槽7;上密封片4和下密封片5可以看作是支撑垫1上下部内表面的延伸,而上挡片2和下挡片3可看作支撑垫1上下部外表面的延伸,其中上挡片2和下档片相较于上密封片4和下密封片5要宽一些;装置使用后,挡片位于车外部,而密封片位于车内部。这样形成的卡槽结构,不仅与车窗玻璃15、窗框14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也可以防止外界雨水通过支撑垫1边缘进入到车内。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方案中,通风口8开设于支撑垫1的内表面上,在支撑垫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进风口9,进风口9、通风口8之间通过设置于支撑垫1内部的通风道11连通。装置设置在车窗上以后,进风口9更靠近车头。行车时,外界空气通过进风口9进入到通风道11中,然后通过通风口8进入车内。

为了对进入通风道11中的雨水进行滤除,本方案中,支撑垫1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出风口10,出风口10与所述的通风道11连通,且进风口9、出风口10位于通风道11的两端。即,正常行车时,混合着雨水的风从进入口进入通风道11,又从出风口10排出通风道11,这个过程中,雨水只是经过通风道11,而进风口9仅从其中导出一部分风力进入到车内。

如图2、图3所示,进风口9、出风口10均为条形结构,进风口9的长度小于出风口10的长度。而通风道11的内径变化趋势是,自进风口9至出风口10方向,通风道11的直径先变大然后趋于一致。这样有利于降低风速,防止通风道11内部风压过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通风道11内部设置有导流板12,导流板12与通风道11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导流板12与通风道11底部之间留有过风口18,所述的通风口8位于导流板12上方的通风道11侧壁上,即通风口8一端位于支撑垫1内壁上,另一端位于通风道11侧壁上。混合着雨水的风进入通风道11中后,被导流板12阻挡,雨水顺着导流板12向下流,最终通过过风口18、出风口10混合一部分风力排出,而一部分风可通过进风口9进入车内部,由此可有效地避免雨水进入车内,起到气、水分离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