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其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0204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汽车及其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及其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侧翼外饰板是一种用来满足空气动力学、提高造型美观性的汽车零部件;其位于尾翼扰流板两端下方,安装在汽车背门及后风窗玻璃的两侧。现有的侧翼外饰板一般通过螺栓或自攻螺钉固定在掀背门总成上,安装拆卸繁琐,且为了遮挡侧翼外饰板的内部结构,往往在左右两侧的翻边增加泡棉,同时侧翼外饰板与扰流板匹配区域的安装座过高,导致安装座强度变差、产品表面出现缩痕等问题。为了满足安装结构的布置空间,外观造型效果受到极大限制;且在按压侧翼外饰板两侧时,侧翼外饰板易晃动、下陷;而采用螺栓或者自攻螺钉的紧固方式,开门后容易暴露金属紧固件,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生锈腐蚀,降低整车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及其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汽车的侧翼外饰板安装后易晃动和下陷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应用于汽车上,所述汽车包括掀背门总成、扰流板、D柱外饰板和后风窗玻璃,所述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包括侧翼外饰板、第一胶条和第二胶条,所述侧翼外饰板与所述掀背门总成固定连接,且所述侧翼外饰板的上端与所述扰流板适配连接,所述第一胶条和所述第二胶条分别固定于所述侧翼外饰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胶条与所述D柱外饰板抵接,所述第二胶条与所述后风窗玻璃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胶条和所述第二胶条与所述侧翼外饰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双面胶带和第二双面胶带粘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胶条包括上斜边部、下斜边部和连接于所述上斜边部与所述下斜边部之间的折边部,所述上斜边部通过所述第一双面胶带与所述侧翼外饰板粘接,所述下斜边部抵接于所述D柱外饰板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胶条包括竖边部和与所述竖边部连接且呈角度设置的横边部,所述竖边部通过所述第二双面胶带与所述侧翼外饰板粘接,所述横边部抵接于所述后风窗玻璃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掀背门总成包括外侧板,所述外侧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扣孔,所述侧翼外饰板的内侧设有用于与各所述扣孔配合连接的卡扣。

优选地,所述扣孔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所述扣孔呈纵向排列,所述侧翼外饰板的内侧设有三个呈纵向排列的卡扣,三个所述卡扣分别与三个所述扣孔配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掀背门总成还包括内侧板,所述外侧板靠近所述D柱外饰板的侧部设有翻边,所述内侧板靠近所述D柱外饰板的端部嵌入所述翻边内,且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卡扣的末端伸入所述安装孔内。

优选地,所述扰流板上设有卡槽,所述侧翼外饰板的上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的卡勾。

优选地,所述侧翼外饰板的上端还设有多个用于支撑抵接所述扰流板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通过在侧翼外饰板内侧靠近D柱外饰板和后风窗玻璃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胶条和第二胶条,并通过该第一胶条抵压在D柱外饰板上以及所述第二胶条抵压在后挡风玻璃上,那么在侧翼外饰板与掀背门总成和扰流板固定连接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防止安装后的侧翼外饰板出现晃动和下陷,而且该种结构可以满足侧翼外饰板造型的不同设计需求,对侧翼外饰板内侧的部件进行遮挡,固定结构隐蔽,工艺简单,易于安装拆卸,有效地降低了风阻,提高了背门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由于具有上述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安装后的侧翼外饰板出现晃动和下陷,同时还可以满足侧翼外饰板造型的不同设计需求,固定结构隐蔽,工艺简单,易于安装拆卸,有效地降低了风阻,提高了背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

图4为沿图1中B-B线的剖切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第一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的第二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掀背门总成 11—外侧板 12—内侧板

13—安装空间 20—扰流板 21—卡槽

30—D柱外饰板 40—后风窗玻璃 50—侧翼外饰板

51—卡扣 52—卡勾 53—加强筋

60—第一胶条 61—上斜边部 62—下斜边部

63—折边部 70—第二胶条 71—竖边部

72—横边部 80—第一双面胶带 90—第二双面胶带

111—扣孔 112—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6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应用于汽车上,所述汽车包括掀背门总成10、扰流板20、D柱外饰板30和后风窗玻璃40,所述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包括侧翼外饰板50、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所述侧翼外饰板50与所述掀背门总成10固定连接,且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与所述扰流板20适配连接,所述第一胶条60和所述第二胶条70分别固定于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胶条60与所述D柱外饰板30抵接、所述第二胶条70与所述后风窗玻璃40抵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通过在侧翼外饰板50内侧靠近D柱外饰板30和后风窗玻璃40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并通过该第一胶条60抵压在D柱外饰板30上以及所述第二胶条70抵压在后挡风玻璃上,那么在侧翼外饰板50与掀背门总成10和扰流板20固定连接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防止安装后的侧翼外饰板50出现晃动和下陷,而且该种结构可以满足侧翼外饰板50造型的不同设计需求,对侧翼外饰板50内侧的部件进行遮挡,固定结构隐蔽,工艺简单,易于安装拆卸,有效地降低了风阻,提高了背门的密封性。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条60和所述第二胶条70与所述侧翼外饰板50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双面胶带80和第二双面胶带90粘接固定。具体地,通过第一双面胶带80和第二双面胶的设置可以方便将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固定在侧翼外饰板50靠近D柱外饰板30和后挡风玻璃的两侧的位置,如此,不但方便实现对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的安装,同时也能够有效确保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与侧翼外饰板5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其中,第一胶条60和第二胶条70均可以采用橡胶制成。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胶条60的截面大致呈S字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条60包括上斜边部61、下斜边部62和连接于所述上斜边部61与所述下斜边部62之间的折边部63,所述上斜边部61通过所述第一双面胶带80与所述侧翼外饰板50粘接,所述下斜边部62抵接于所述D柱外饰板30的表面。具体地,大致形成S字形结构的第一胶条60可以满足侧翼外饰板50靠近D柱外饰板30位置的侧部适配D柱外饰板30,从而可以实现粘接在侧翼外饰板50上的第一胶条60能够抵接在D柱外饰板30的表面。同时,连接在上斜边部61与下斜边部62之间的折边部63朝向掀背门总成10凸起并抵接在掀背门总成10上,如此,也实现了密封住掀背门总成10与侧翼外饰板50之间形成的间隙,实现对侧翼外饰板50内侧的部件进行遮挡,固定结构隐蔽。

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二胶条70的截面大致呈L字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胶条70包括竖边部71和与所述竖边部71连接且呈角度设置的横边部72,所述竖边部71通过所述第二双面胶带90与所述侧翼外饰板50粘接,所述横边部72抵接于所述后风窗玻璃40的表面。具体地,将竖边部71和横边部72呈角度设置,那么通过横边部72代替竖边部71的端部与后风窗玻璃40的表面抵接,如此,增加与第二胶条70与后风窗玻璃40的表面的抵接面积,从而设有该第二胶条70的侧翼外饰板50的位置的防晃动和防下陷的效果更佳。同时,竖边部71和横边部72呈不同的角度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形状的侧翼外饰板50的安装,适用范围更广。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掀背门总成10包括外侧板11,所述外侧板11上设有至少一个扣孔111,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内侧设有用于与各所述扣孔111配合连接的卡扣51。具体地,通过三个卡扣51卡接到掀背门总成10的外侧板11上,实现侧翼外饰板50的安装紧固,两侧分别通过大致呈S型和L型的胶条压接在D柱外饰板30和后挡风玻璃上以防止侧翼外饰板50被按压时出现晃动和下陷。而且采用卡扣51与扣孔111的配合,避免使用金属紧固件,如此不会出现生锈腐蚀,提升整车的品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扣孔111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所述扣孔111呈纵向排列,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内侧设有三个呈纵向排列的卡扣51,三个所述卡扣51分别与三个所述扣孔111配合连接。具体地,在侧翼外饰板50的纵向方向以上、中、下分布三个卡扣51,同时,对应在外侧板11的上、中、下分布三个扣孔111,侧翼外饰板50通过三个卡扣51与外侧板11的三个扣孔111扣接,如此,可以加强侧翼外饰板50与外侧板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防止侧翼外饰板50在纵向方向出现下陷的问题,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扣孔111的数量可以是少于三个或者多于三个,根据不同的车型选用即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掀背门总成10还包括内侧板12,所述外侧板11靠近所述D柱外饰板30的侧部设有翻边112,所述内侧板12靠近所述D柱外饰板30的端部嵌入所述翻边112内,且所述内侧板12与所述外侧板11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3,所述卡扣51的末端伸入所述安装孔内。具体地,内侧板12与外侧板11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13可以避免卡扣51的末端外露,那么从外部不会观察到卡扣51的存在,外观设计档次更高,实现进一步提升整车的品质。另外,通过在外侧板11上设置翻边112供内侧板12嵌入实现安装,从而能够实现快速将外侧板11和内侧板12组装成掀背门总成10,无需使用紧固件,亦能够确保内侧板12与外侧板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20上设有卡槽21,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槽21配合连接的卡勾52。具体地,卡勾52与卡槽21的卡接配合使得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实现与扰流板20的安装定位,同时,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的形状与扰流板20对应的位置的形状适配,确保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不会在按压时出现下陷和晃动。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侧翼外饰板50的上端还设有多个用于支撑抵接所述扰流板20的加强筋53。具体地,加强筋53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确保侧翼外饰板50受到按压时不会出现下陷,加强了侧翼外饰板50的强度并形成反向限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由于具有上述的侧翼外饰板安装结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安装后的侧翼外饰板50出现晃动和下陷,同时还可以满足侧翼外饰板50造型的不同设计需求,固定结构隐蔽,工艺简单,易于安装拆卸,有效地降低了风阻,提高了背门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