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的制造方法以及头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42876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头枕的制造方法以及头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座席构造的座椅靠背的头枕的制造方法以及头枕。



背景技术:

在乘坐用座椅等座席构造中,在座椅靠背设置有头枕。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示,头枕通常由支承于头枕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厚度为数cm~20cm、且宽度为20~30cm左右的聚氨酯泡沫构成。另外,将头枕框架作为芯材而设置于形成为袋状的表皮构件内,注入聚氨酯泡沫原料并通过与表皮构件一体发泡来制造这些头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8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33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示,头枕通常将使聚氨酯泡沫原料发泡后的聚氨酯泡沫用作枕垫。但是,在以往的制造方法中,仅通过向安装于模具的表皮构件内的规定部位注入规定量的聚氨酯泡沫原料,从而通过该聚氨酯泡沫原料的发泡,基本上在表皮构件内的全部范围形成枕垫层。这是因为,在表皮构件内,除了头枕框架的一部分以外,不存在妨碍聚氨酯泡沫原料的发泡的物体。另一方面,近年来,例如谋求将为了实现轻质化而减薄枕垫层的厚度的机构、用于调整头枕的前后位置的机构、用于提供扬声器等音响的机构等插入到表皮构件内的头枕。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欲将枕垫层与表皮构件一体发泡,则这些机构妨碍到聚氨酯泡沫原料的发泡作用,无法进行均匀的发泡,存在由于气体聚集等而容易产生缺损部位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内置有具有各种功能的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枕垫层形成于需要的位置的头枕的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该头枕的制造方法而提供一种头枕,在内置的具有各种功能的机构与表皮构件之间,包含间隙狭窄的部位在内而一体地形成有枕垫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头枕的制造方法是具备支承于头枕框架的枕垫层的头枕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覆盖所述枕垫层的表皮构件配置于模具内,并且,

将具有发泡原料注入路径的注入路径形成构件设置在所述表皮构件内,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以大体沿着在所述头枕向座椅安装时的姿势下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向的方式形成,且供形成所述枕垫层的发泡原料注入,

通过所述发泡原料注入路径而注入所述发泡原料,使所述发泡原料经由所述发泡原料注入路径,向包含所述表皮构件与所述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之间的间隙在内的、相比所述头枕的中心靠近所述表皮构件的所述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扩散并发泡,从而使所述枕垫层与所述表皮构件一体发泡成形。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使用在前部具有能够以中途部为中心而沿前后摆动的头部支承板的构件,

在所述发泡原料向所述头部支承板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间隙扩散时,所述头部支承板在所述发泡原料的流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摆动,促进所述发泡原料在该间隙中的流动。

优选的是,所述头部支承板由弹簧构件支承为能够摆动,当所述发泡原料从所述头部支承板的任一端部侧浸入到所述头部支承板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间隙时,在所述发泡原料的流动压力的作用下使浸入侧的端部朝后方位移,暂时增加通过面积而使所述发泡原料容易浸入,另一方面,借助所述弹簧构件的复原力使所述头部支承板复位,从而抑制位于所述头部支承板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间隙的、通过所述发泡原料的发泡而形成的所述枕垫层的厚度的偏移。

优选的是,作为包含所述头部支承板的所述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使用具有容易使所述发泡原料流动的外表面的构件。

优选的是,对于所述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中的与所述发泡原料接触的面,以载放0.12ml的水滴而测定的滚落角来计算,为30度以下。

优选的是,在发泡开始之前实施所述发泡原料的扩散。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使用由冲击吸收构件、音响机构以及位置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任一个构成的功能性部件,在该功能性部件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所述发泡原料注入路径。

优选的是,作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使用由珠粒发泡体形成的构件。

另外,本发明提供通过上述的头枕的制造方法而制造的头枕。

此外,本发明的头枕是具备支承于头枕框架且通过一体发泡而设置的表皮构件以及枕垫层的头枕,其特征在于,

在内部具有支承于所述头枕框架的功能性部件,并且,该功能性部件在其前面侧具备头部支承板,该头部支承板由弹性构件支承,且被支承为能够沿大致前后方向弹性地位移,

所述枕垫层设置于包含所述头部支承板的所述功能性部件与所述表皮构件之间的间隙。

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构件由支承于所述功能性部件的板簧构成,

所述头部支承板在其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处与所述板簧连结,且能够沿大致前后方向弹性地位移,并且,通过施加负载,能够以所述板簧为中心而沿前后弹性地摆动。

优选的是,所述功能性部件具备冲击吸收构件、音响机构以及位置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任一个。

优选的是,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为珠粒发泡体。

优选的是,所述功能性部件为音响机构,

所述功能性部件具备:

左右的扬声器,其包括:开口部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支承于所述头枕框架的左右的音箱、以及配设于所述各音箱内的扬声器单元;以及

网构件,其从一方的所述音箱的开口部架设至另一方的音箱的开口部,且覆盖所述各开口部,

在所述网构件中的、位于与所述各开口部对应的左右的音响透过部间的中央部的前面配设有所述头部支承板,并且,

在所述网构件的中央部填充通过使所述发泡原料浸入而发泡成形的发泡体,从而具备抑制或切断从左右的所述扬声器单元输出的音响在所述中央部传播而相互干涉的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将具有发泡原料注入路径的注入路径形成构件设置于表皮构件内,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以大体沿着在座椅安装时的姿势下成为头枕的上下方向的方向的方式形成,通过发泡原料注入路径来注入形成枕垫层的发泡原料。而且,经由发泡原料注入路径,使发泡原料在包含表皮构件与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之间的间隙的、相比头枕的中心靠近表皮构件的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扩散并发泡。即,使发泡原料向需要形成枕垫层的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即靠表皮构件的内表面的位置扩散,因此,优选的是,构成为在发泡开始之前使发泡原料扩散,因此,在扩散后开始发泡时,能够在表皮构件的内表面与注入路径形成构件的外表面之间可靠地形成枕垫层。因此,抑制因注入路径形成构件内置于表皮构件内而在枕垫层产生缺损部位。而且,使发泡原料扩散到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靠表皮构件的内表面的位置)之后进行发泡,因此,发泡原料容易通过形成于注入路径形成构件自身的凹凸部、孔部或者发泡原料注入路径等而朝向头枕的大致中央成长。其结果是,因发泡引起的气体聚集不在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靠表皮构件的内表面的位置)产生,而是容易在大致中央或靠近中央的内部产生,能够抑制在对外观或缓冲性造成影响的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靠表皮构件的内表面的位置)产生气体聚集。

这样,本发明通过内置注入路径形成构件,从而能够使枕垫层的厚度比以往薄,能够降低构成枕垫层的聚氨酯泡沫等的使用量而实现轻质化。另外,由于枕垫层的厚度变薄,因此,在头部抵接的前部,将头部支承板设置为优选经由弹簧构件而能够摆动,由此即便枕垫层的厚度薄,也能够确保规定的冲击吸收功能。而且,该头部支承板在发泡原料的注入时通过发泡原料的流动压力而摆动,因此,即便在头部支承板与表皮构件之间的间隙较窄的情况下,也实现促进发泡原料的流动、抑制发泡原料在该狭窄的间隙的中途停留的功能。

作为注入路形成构件,优选使用具备各种功能的部件(功能性部件),例如能够采用冲击吸收构件、音响机构以及位置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任一个。对于冲击吸收构件,优选配设由珠粒发泡体构成的冲击吸收构件,由此能够提高冲击力吸收功能。另外,通过内置音响机构而能够从头枕提供音响,此外,通过内置位置调整机构而能够进行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等。在本发明中,任一功能性部件均由枕垫层包围其外表面,即便配设这些功能性部件,也不会损害头枕本来的功能。

另外,在由珠粒发泡体构成的冲击吸收构件的情况下,在对于注入嘴的插入量而言例如插入量比较浅时,由发泡原料发泡而成的发泡体(例如聚氨酯泡沫)以未固接于珠粒发泡体内的状态内置于发泡原料注入路径中。因此,成为珠粒发泡体与聚氨酯泡沫串联的弹簧构造,能够通过聚氨酯泡沫而使向珠粒发泡体施加的压缩负载朝例如相对于负载方向(例如z方向)偏移了90度的方向(例如x、y方向)转换,从而使力朝其他方向分散,并且弹簧常量变低,冲击吸收特性提高,从这一方面来说是优异的。另外,在向发泡原料注入路径插入的注入嘴的插入量例如比较深的情况下,在拔出注入嘴时,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内以大体空洞的形式残存。由此,在受到冲击时,珠粒发泡体除了其压缩特性之外,弯曲特性也发挥功能,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能量吸收。其结果是,在发泡原料入流路径内残存有聚氨酯泡沫的情况下,或者成为大体空洞的情况下,均能够降低受到冲击时的加速度,从而降低头部障碍值。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并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外观和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即冲击吸收构件中的头部支承板的立体图,图1(b)是将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即冲击吸收构件的整体与外观一同示出的立体图。

图2(a)是示出图1(a)、(b)的头枕的表皮构件的内侧构造的俯视图,图2(b)是沿着图1(b)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是以箭头示出形成枕垫层的发泡原料的流动的情形的图,图2(c)是从正面侧观察发泡成形体的立体图,图2(d)是从背面侧观察发泡成形体的立体图。

图3(a)是用于说明在头部支承板的中央附近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图3(b)是用于说明在头部支承板的靠上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图3(c)是用于说明在头部支承板的靠下部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

图4(a)~(d)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制造工序中的、注入发泡原料而形成枕垫层的工序的图。

图5(a)是用于说明对头部支承板的负载-弯曲特性进行测定的方法的主视图,图5(b)是图5(a)的a-a线剖视图,图5(c)是示出作为其测定结果的负载-弯曲特性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滚落角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7(a)是一并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外观和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即音响机构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网构件的立体图。

图8(a)是图7(a)的b-b线剖视图,图8(b)是沿着图7(a)的c-c线剖切的剖视图,是以箭头示出形成枕垫层的发泡原料的流动的情形的图。

图9(a)是一并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外观和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即位置调整机构的立体图,图9(b)是从正面侧观察位置调整机构的壳体的立体图,图9(c)是从背面侧观察位置调整机构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图9(a)的头枕的表皮构件的内侧构造的俯视图,图10(b)是沿着图10(a)的d-d线剖切的剖视图,是以箭头示出形成枕垫层的发泡原料的流动的情形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11(a)是一并示出头枕的外观和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即位置调整机构的立体图,图11(b)是从正面侧观察位置调整机构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1(c)是从背面侧观察位置调整机构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图11(a)的头枕的表皮构件的内侧构造的俯视图,图12(b)是沿着图11(a)的e-e线剖切的剖视图,是以箭头示出形成枕垫层的发泡原料的流动的情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10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在用作汽车等的乘坐用座椅的座席构造中被采用,且配置于座椅靠背的上部。头枕10构成为具有头枕框架20、冲击吸收构件30、枕垫层40以及表皮构件50。

头枕框架20构成为具有:从前面观察形成为例如大致コ字状且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纵框架部21、21;在从该纵框架部21、21的上部朝前方突出的方向上延伸的突出框架部22、22;以及将突出框架部22、22的前部彼此连结的横框架部23。纵框架部21、21穿过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上部的引导孔(未图示)而配设。通常在引导孔设置有限位器,沿着长度方向设置于纵框架部21、21的多个卡合槽与该限位器卡合来进行高度调整。

冲击吸收构件30是内置于头枕10的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功能性部件,其构成为具有发泡成形体31、侧部支承构件32以及头部支承板33。发泡成形体31例如能够使用通过包含聚苯乙烯、聚丙烯以及聚乙烯中至少任一种在内的树脂的珠粒法而形成的发泡成形体。发泡倍率未限定,能够以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的方式适当进行设定,例如,能够设为数倍~数十倍的范围。

侧部支承构件32能够由金属制(铁等)或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制的板状构件构成,将两片侧部支承构件32、32的各上缘部固定于头枕框架20的突出框架部22、22,并将各后缘部固定于纵框架部21、21而配设。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于突出框架部22、22或纵框架部21、21时,可以借助紧固构件32a直接固定于突出框架部22、22或纵框架部21、21,也可以经由托架等固定于突出框架部22、22或纵框架部21、21。而且,发泡成形体31的各侧部支承于该两片侧部支承构件32、32之间而配设。

头部支承板33构成为,在发泡成形体31的前部,以中途部为中心而沿前后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侧部支承构件32的前缘部处的上下方向中途部,均配设有以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由板簧构成的弹簧构件34、34,在该弹簧构件34、34连结有头部支承板33的上下方向中途部。由此,如图3(a)所示,在从前面侧朝后方在大致中央部施加了负荷的情况下,头部支承板33整体大致均匀地朝后方位移,但如图3(b)以及图3(c)所示,在偏靠上部或偏靠下部地施加了朝后方的负荷的情况下,以与弹簧构件34、34连结的连结位置为中心而沿前后摆动。在头部所抵接的部位,以往通过将枕垫层的厚度确保为规定以上来持有所希望的缓冲特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支承于弹簧构件34、34的头部支承板33如上述那样进行动作,因此,即便位于头部支承板33的前面的枕垫层40的厚度比以往薄,也能够得到所希望的缓冲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头部支承板33的该动作在制造时实现规定的功能,但对此后述。

在包含发泡成形体31、侧部支承构件32以及头部支承板33在内的冲击吸收构件30的周围设置枕垫层40,进而在枕垫层40的外表面设置表皮构件50。作为枕垫层40,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聚氨酯泡沫。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模具内设置表皮构件50,并且,将具备上述的冲击吸收构件30的头枕框架20设置于表皮构件50内的规定位置。在设置于模具内的情况下,头枕框架20的纵框架部21、21的在向座椅靠背安装时成为下端的端部设置为,经由形成于模具的贯通孔而向外侧突出。然后,向在纵框架部21、21突出的部分间形成的模具的注入孔插入注入嘴,注入发泡原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聚氨酯泡沫原料)。

该工序除了与头枕框架20一同设置冲击吸收构件30之外,与以往的制造方法相同,但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30在制造时,作为控制发泡原料的注入的注入路径形成构件而发挥功能。具体地说,在构成冲击吸收构件30的发泡成形体31,以沿着在向座椅靠背安装时的姿势下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向的方式形成有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向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插入注入嘴,以规定的压力注入发泡原料(参照图4(a))。如图2(a)~(d)所示,发泡成形体31形成为具有被收入左右的侧部支承构件32、32间的宽度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另外,在发泡成形体31的前面侧形成有凹状部312。凹状部312以从正面观察时与头部支承板33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以及面积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方形。而且,支承于弹簧构件34、34的头部支承板33以位于该凹状部312的开口端附近的方式设置,头部支承板33能够朝该凹状部312的深度方向即后方位移(参照图3(a)~(c))。

从注入嘴注入的发泡原料通过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而向头枕的顶部侧流入,如图4(b)所示,在构成冲击吸收构件30的发泡成形体31、侧部支承构件32以及头部支承板33的各外表面与表皮构件5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以从顶部侧朝下部侧流动的方式扩散。此时,在通过头部支承板33与表皮构件50中的位于其前面的部位之间的间隙时,在发泡原料的流动压力的作用下,头部支承板33摆动。具体而言,如图4(b)的箭头a所示,当发泡原料从头部支承板33的上部侧欲向两者的间隙流入时,在该流动压力的作用下,头部支承板33的上部侧朝被向后方按压的方向摆动。因此,头部支承板33的上部与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扩大,发泡原料容易流入。当发泡原料进一步朝头枕的下部侧流动时,如图4(c)所示,对头部支承板33的下部侧进行按压,并且,通过弹簧构件34、34的复原力而使该下部侧朝后方摆动,使头部支承板33的下部与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扩大而使发泡原料通过。头部支承板33能够在被弹簧构件34、34支承的状态下摆动,由此,即便头部支承板33与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变窄,也能够使发泡原料穿过,由此,能够进一步减薄在头部支承板33与表皮构件50之间形成的枕垫层40的厚度。另外,在头部支承板33的摆动作用下,发泡原料迅速地流动,因此,难以产生发泡原料不流动而停留的部位,也抑制了通过发泡而形成的枕垫层40的厚度的不均。

另外,发泡原料在构成冲击吸收构件30的发泡成形体31、侧部支承构件32以及头部支承板33中的每一个构件与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内迅速地流动,优选的是,作为在发泡开始时之前穿过这些间隙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头部支承板33的摆动作用之外,优选这些构件的外表面与发泡原料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因此,优选发泡成形体31的外表面的形成于珠粒发泡体的表层成为外表面,优选头部支承板33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下表为,在珠粒发泡体的未形成表层的面、珠粒发泡体的形成了表层的面、用于头部支承板33的聚丙烯制的板(pp板)这三种材料面(平板)上,如图6所示那样分别滴下三滴(0.12ml)水滴,使该平板从水平逐渐地倾斜,对水滴开始滑动时的倾斜角度(滚落角)θ测定了五次而得到的表。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珠粒发泡体为发泡30倍的发泡聚乙烯。

[表1]

表1是基于水滴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如珠粒发泡体的未形成表层的面那样存在微小的凹凸的面的情况下,与形成了表层的面或pp板相比,滚落角大。因此,为了使发泡原料接触时尽可能迅速地流动,优选发泡成形体31中的发泡原料所接触的面设置为位于珠粒发泡体的表层,另外,作为头部支承板33,优选使用pp板那样的滚落角小的板。作为侧部支承构件32,即便在使用铁等金属制的构件的情况下,也优选以滚落角减小的方式对与发泡原料的接触面进行加工。根据表1,在上述的条件下测定的水滴的滚落角优选构成为,滚落角为30度以下的面成为与发泡原料的接触面。更优选的是,为25度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泡原料经由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朝四周扩散,如上所述,在构成冲击吸收构件30的发泡成形体31、侧部支承构件32以及头部支承板33中的每一个构件与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内迅速地流动,优选的是,在发泡开始时之前穿过这些间隙。因此,当发泡原料开始发泡时,发泡原料从头枕的靠外侧的位置(表皮构件50的靠内表面的位置)朝向头枕的大致中央而成长。因此,在与表皮构件50的边界面难以产生气体聚集,能够抑制外观不良的发生(参照图4(d))。

另外,在像这样制造的情况下,在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内残存有聚氨酯泡沫,聚氨酯泡沫以未固接于发泡成形体31内的状态而内置。由此,形成构成发泡成形体31的珠粒发泡体与聚氨酯泡沫串联的弹簧构造,能够通过聚氨酯泡沫而使向珠粒发泡体施加的压缩负载朝其他方向分散,并且,弹簧常量变低,冲击吸收特性提高。另外,在向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插入的注入嘴的插入量例如比较深的情况下,在拔出注入嘴时,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311内以大体空洞的形式残存。由此,在受到冲击时,珠粒发泡体容易变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发泡原料入流路径311内残存聚氨酯泡沫或者成为大体空洞的状态,能够如上述那样根据注入嘴的插入量进行调整,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与包含相当于发泡原料入流路径的量在内使整体由珠粒发泡体形成的情况相比,珠粒发泡体自身的厚度变薄。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装配于座椅靠背的通常使用时,如图3(a)所示,在以头部支承板33的大致中央部为中心而施加了负载时,头枕10整体朝后方位移,借助弹簧构件34、34的弹性来吸收振动、冲击,在靠上部或靠下部施加了负载时,如图3(b)以及图3(c)所示,通过上部或下部以弹簧构件34、34为中心沿前后摆动而吸收振动、冲击。因此,头部支承板33与位于其前面的表皮构件50之间的枕垫层40即便厚度薄,也能够发挥规定的缓冲特性。

图5(c)是示出针对在发泡成形体31的前面由弹簧构件34、34支承的状态下的头部支承板33的负载-弯曲特性的图,如图5(a)、(b)所示,“上部负荷”是指在头部支承板33的靠上部施加了负荷的情况下的测定数据,“中央负荷”是指在头部支承板33的中央附近施加了负荷的情况下的测定数据,“下部负荷”是指在头部支承板33的靠下部施加了负荷的情况下的测定数据。均是使用直径50mm的负荷板并在图5(a)、(b)所示的位置处施加了负荷。对于这些测定数据中的各个直线部的弹簧常量而言,“上部负荷”为6n/mm,“下部负荷”为8n/mm,“中央负荷”为15n/mm。在通常的就座时,头部的支承负载或多或少地靠上部或靠下部施加的情况较多,但在像这样施加了负载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柔和的弹簧常量来支承人的头部负载。另一方面,在施加了规定以上的冲击的情况下,头部支承板33整体朝后方位移,因此,该情况下的指标相当于“中央负荷”,作用相对高的弹簧常量。另外可知,当行程为约6mm以上时,该弹簧常量急剧地升高,能够耐受较高的冲击。

图7以及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配设有音响机构60作为功能性部件。音响机构60构成为具有支承于头枕框架20的左右两个扬声器61、61。具有左右的扬声器61、61的音响机构60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注入路形成构件。两个扬声器61、61在左右隔开规定的间隙而配设,该间隙在向座椅靠背安装时的姿势下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该间隙成为在制造时用作注入路径形成构件的本实施方式的音响机构60中的发泡原料注入路径611。

扬声器61、61构成为具有:在头枕框架20的纵框架部21、21上安装的音箱(enclosure)61a、61a、以及安装于音箱61a、61a内且输出音响的扬声器单元61b、61b。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61、61以音箱61a、61a的开口部分别相对于前方而朝外侧约45度、且音箱61a、61a的开口部彼此具有规定间隔的姿势而配设,以使得声音容易扩散。另外,设置有网构件62,该网构件62具有从一方的音箱61a的开口部的外侧的缘部到另一方的音箱61a的开口部的外侧的缘部为止的长度,且覆盖各个开口部。作为网构件62,能够使用二维网或三维立体布帛。由此,能够确保规定的音响透过功能,并且能够兼具在支承头部时所需的缓冲特性、振动吸收特性。

在三维立体布帛中,优选使用三维立体编织物。三维立体编织物通过由连结丝线将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底层针织物彼此结合而形成。各底层针织物例如能够从对纤维进行捻搓而得到的丝线形成为在纵行方向以及横列方向的任一方向上均连续的平整的针织物组织(细眼),或者形成为具有蜂巢状(六边形)的网眼的针织物组织。连结丝线以一方的底层针织物与另一方的底层针织物保持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对三维立体编织物赋予规定的刚性。由此,能够发挥较高的缓冲特性、振动吸收特性。另外,通过朝面方向赋予张力,能够使构成三维立体编织物的对置的底层针织物的丝线或者将对置的底层针织物间连结的连结丝线弦振动。由此,由扬声器单元61b、61b的输出声音产生弦振动而朝三维立体编织物的面方向传播并从该三维立体编织物向前方辐射的声波成为将该三维立体编织物作为面声源的声波。即,三维立体编织物实现将扬声器单元61b、61b的输出声音转换为来自比作为点声源时更宽的面积的面声源的声波而向外部辐射的功能。

网构件62如上述那样配设为跨越朝向外侧45度的两个音箱61a、61a,因此,与各音箱61a、61a的开口部对应地,位于扬声器单元61b、61b的前方的部位成为音响透过部62b、62b,该音响透过部62b、62b间的中央部62a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如图7(b)以及图8(a)所示那样朝前方突出的配设位置。在头枕框架20的纵框架部21、21以及突出框架部22、22上,如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安装有侧部支承构件63、63,利用以在该侧部支承构件63、63的前缘部朝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由板簧构成的两个弹簧构件65、65来支承头部支承板64。此时,头部支承板64设置为,位于网构件62的中央部62a的前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音响机构60构成在制造时成为注入路径形成构件的功能性部件,因此,不仅包括上述的扬声器61、61以及网构件62,也包括侧部支承构件63、63、头部支承板64以及弹簧构件65、65。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安装有音响机构60的头枕框架20设置于模具内并注入发泡原料。注入嘴被插入到作为发泡原料注入路径611的两个扬声器61、61间的间隙,从注入嘴注入的发泡原料经由该发泡原料注入路径611从头枕10的顶部侧朝四周扩散,且向在安装座椅靠背时成为下部侧的方向流动(参照图8(b))。在发泡原料通过头部支承板64与位于其前面的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时,头部支承板64以覆盖网构件62的中央部62a的前面的方式配置。因此,当发泡原料借助网构件62的缓冲特性而扩散并从头部支承板64的上部侧向该间隙流入时,头部支承板64的上部侧被朝后方按压,使网构件62相应地变形。具体而言,通过头部支承板64的动作而按压网构件62的中央部62a,因此,对中央部62a进行少许压缩,并且产生使该中央部62a从与各音箱61a、61a的缘部相接的、与音响透过部62b、62b之间的边界部62c、62c起朝后方少许弯曲这样的变形。然后,借助弹簧构件65、65的复原力而欲复位为原来的姿势,进而,头部支承板64的下部侧被向后方按压,再次借助弹簧构件65、65的复原力而欲复位为原来的姿势。这样,头部支承板64摆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发泡原料在头部支承板64与位于其前面的表皮构件50之间的微小间隙中流动、扩散。当扩散后的发泡原料开始发泡时,主要从头枕的10的靠外侧(表皮构件50的内表面)的部位朝内侧成长,由此,难以在与表皮构件50的边界面产生气体聚集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此,如上所述,发泡原料在头部支承板64与位于其前面的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中通过该头部支承板64的动作而顺畅地流动,但由于头部支承板64的存在,发泡原料难以从头部支承板64侧即网构件62的正面侧浸入到该网构件62的内部。然而,发泡原料从网构件62的背面侧浸入到该网构件62内。此时,由于网构件62的各边界部62c、62c被各音箱61a、61a的缘部按压,因此,发泡原料虽然浸入到中央部62a的内部,但几乎不流动到比各边界部62c、62c靠外侧的位置。因此,不阻碍位于扬声器单元61b、61b的前方的音响透过部62b、62b的音响透过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浸入到中央部62a内的发泡原料被发泡成形来填充发泡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聚氨酯泡沫)。由此,中央部62a实现抑制或切断从扬声器单元61b、61b输出的声音在该中央部62a传播而相互干涉的功能,使透过左右的音响透过部62b、62b的音响能量的独立性提高,强调立体感。

需要说明的是,由弹簧构件65、65支承的头部支承板64以具有行程的方式支承头部的负载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9以及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配设了位置调整机构70作为功能性部件的构造。位置调整机构70构成为,具有支承于头枕框架20的壳体71、以及收容在该壳体71内的机构部72。壳体71的下部经由固定托架71a而固定于头枕框架20的横框架部23,并且在壳体71的前面形成有开口部71b。机构部72构成为具有:与壳体71侧连结的连结框架72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连结框架72a的蜗杆72b;以及下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固定托架71a且形成于上部侧的齿与蜗杆72b的齿啮合的扇形齿轮72c。当把持着头枕10使其朝前方或后方移动时,壳体71能够朝前方或后方移动而进行前后位置调整,但当壳体71朝前后移动时,扇形齿轮72c沿前后转动,与扇形齿轮72c啮合的蜗杆72b旋转。因此,当停止头枕10的移动时,能够通过两者的啮合在无级位置进行锁定。

位置调整机构70在制造时作为注入路径形成构件发挥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71中的未配设机构部72的位置处,在壳体71的靠后部的两处位置,沿着安装于座椅靠背时成为上下的方向形成有发泡原料注入路径711、711。

另外,如图9(a)所示,在形成于壳体71的前面的开口部71b,安装有头部支承板73,该头部支承板73被安装于开口部71b的左右的框部的由板簧构成的弹簧构件74、74支承上下方向中途部。头部支承板73以能够堵塞开口部71b的程度的形状以及面积形成。

在制造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向发泡原料注入路径711、711插入注入嘴并注入发泡原料。发泡原料从头枕10的顶部侧朝四周扩散地流动(参照图10(b)),但在通过头部支承板73与位于其前面的表皮构件50之间的间隙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头部支承板73以弹簧构件74、74为中心进行摆动,促进发泡原料的流动。然后开始发泡,但其他的作用、效果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从成本、减轻重量的观点出发,壳体71也能够由珠粒发泡体形成。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使发泡原料注入路径711、711相对于机构部72在壳体71内的配设位置而偏移,但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也可以使发泡原料注入路径712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于壳体71的大致中央部,将机构部721、721分为两组,配设在发泡原料注入路径712的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在制造时构成注入路径形成构件的机构部件即冲击吸收构件30、音响机构60、位置调整机构70均是例示,当然不局限于上述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0头枕;

20头枕框架;

30冲击吸收构件;

31发泡成形体;

311发泡原料注入路径;

32侧部支承构件;

33头部支承板;

34弹簧构件;

40枕垫层;

50表皮构件;

60音响机构;

61扬声器;

611发泡原料注入路径;

62网构件;

63侧部支承构件;

64头部支承板;

65弹簧构件;

70位置调整机构;

71壳体;

711、712发泡原料注入路径;

72、721机构部;

73头部支承板;

74弹簧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